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爭 台灣須凸顯自身價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蔡蘇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  聯合報黑白集/立碑不難,難的是謙卑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爭 台灣須凸顯自身價值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競爭 台灣須凸顯自身價值


2021-04-11 01:2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拜登總統在競選時對當時總統川普制裁中國政策有不少批評,但是上任後並未大幅改變政策。美國仍然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敵手,拜登也沿襲川普之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論點,並將中國視為對美國經濟安全最具威脅的國家。

不過,拜登新政府在政策推動方向上有所改變。拜登認為,經貿政策不能只談貿易,川普時期強力壓抑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結果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雖然縮減,整體貿易赤字卻再增加,另外還衍生不少問題。有鑑於此,拜登主張更新國際經貿新規則,在公平貿易下追求全球經濟成長,因應全球環境及氣候變遷,增加美國本土投資及創造就業,以及強化產業供應鏈。

特別是在供應鍵方面,拜登的執行手段顯然較川普政府更為細緻。川普時期動輒以阻絕中國手段,將中國排除在重要產業供應鏈之外,雖然對外國產業帶來不少機會,但欠缺整體的規劃。拜登上任後即要求詳細盤點供應鏈,第一階段將在5月底對半導體、電動車之高效能電池、關鍵礦物與其他戰略物資,以及攸關防疫的藥品與原料藥,檢討供應鏈結構、美國面對的風險,並提出解決風險的方案。至於第二階段則針對國防工業、生物科技、資通訊、能源、運輸工具及農業的供應鏈進行檢視。

綜觀拜登供應鏈檢討方案,不只是在排除中國,而是以扶植美國本土產業為主。即使美國產業無法供應,在降低風險的前提下,關鍵的原料或重要的製程必須在美國本土生產。所以美國未來會針對外國尖端企業,視為招商的優先對象,類似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案例可能會再出現。

拜登也主張對外政策不應只聚焦在中國,美國目前對中國經貿政策是「全面盤點,去蕪存菁、聯合圍堵」。首先將全面評估美中雙方互課額外關稅,以及貿易法201及232條款的利弊,雖然短期不會退場,但可做為未來考量調整的參考。

另外,會再加強督促中國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履行2020及2021年對美國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的承諾;由於中國目前採購進度落後,在2020年達成率只有六成,將會是美國關切的重點。

拜登同時會積極拉攏盟國,深化合作以圍堵中國。美國短期內並沒有打算建構新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卻會針對特定領域,例如數位貿易、供應鏈、綠能等進行議題別國際合作。

面對美國新政府,中國也由防禦轉為主動。雖然美國在供應鏈整合議題取得先機,但因美國在雙邊 FTA 的缺席,使得中國在區域經濟整合進展,凌駕於美國之上。中國在最近批准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是繼泰國之後第二個批准的國家,預估此協定將會在民國 111 年(2022年)生效,對中國是一大利多。

另外,中國積極建構雙邊 FTA,透過市場開放及產業合作擴展國際網絡,展現前所未有的企圖心。

在3月於阿拉斯加舉行的美中高峰會議,美中有激烈交鋒,雙方立場強硬超乎尋常。但在會議後仍回到實質面,雙方進行議題的協商,未來美中可能會走向對抗但不破局的情境。

在美中貿易戰中,台灣不但成功吸引部分自中國移轉企業而受惠,在全球供應鏈「去中化」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而後在半導體晶片短缺下,更凸顯台灣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在美國新政府上任後,美中均調整方向,美國不僅要去中,更要建構美國優先、在美國生產的短鏈模式,供應鏈重組範圍也不侷限在半導體,台灣雖是合作夥伴,仍需面對競爭壓力。另外,中國遍地開花的區域經濟整合策略也會壓縮到台灣的空間,未來台灣如何在美中兩股競逐勢力中凸顯自身的價值,益發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立碑不難,難的是謙卑


2021-04-11 02:3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鐵太魯閣號408車次事故,造成慘重傷亡。本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陳歐珀、陳明文等提案建議在台鐵太魯閣號事故地點興建紀念碑或安全教育館,引發非議。藍委也有性質類似提議,同樣引起爭論,但綠委更似提油救火天兵。

整理歷屆總統任內台鐵重大傷亡,蔡英文執政才五年已有七十人死亡,遠高於陳水扁八年任內的卅五死、馬英九任內的七死。但只見蘇貞昌怒嗆有人帶風向,而執政黨立委未盡監督責任,反倒提案建碑設館,轉移政府失職焦點,民眾如何相信蔡政府有謙卑檢討之心?

普悠瑪事故罹難者家屬說得真切:「拜託把蓋碑的錢拿去加強設備跟內部系統溝通,做出從上到下的檢討」。執政者和綠委不覺汗顏?

更諷刺的是,高雄市於陳菊市長任內發生氣爆重大傷亡事件,市府用三千四百萬善款設置紀念裝置藝術,不僅地方質疑浪費,監委調查也認定運用善款不當並糾正高市府。

蔡政府於台鐵事故第二天即成立捐款帳戶,正副總統及閣揆宣布捐薪,卻不提政治責任,遭質疑企圖包裝成天災以移轉政府怠惰之人禍。陳菊市府的前科,也讓人擔心這次捐款又被不當運用;綠委提議立碑建館,更遭諷「終於知道為什麼要募款」、「發包標案、幕後肥貓再賺一筆,這才是重大災難SOP」。

紀念傷亡,蔡政府恐有立不完的碑。立碑不難,難的是謙卑。












聯合報社論/蔡蘇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2021-04-11 02:3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釀嚴重死傷,蔡蘇都強調要提升台鐵安全管理,但兩人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鐵太魯閣號事故,交通部長林佳龍已遞辭呈,如今是「請辭待命」為府院當擋箭牌;但他在立法院的答詢,以及相關後續追蹤,則顯示從行政院長蘇貞昌到蔡英文總統都有無可逃避的責任。

前年普悠瑪事故後的台鐵總體檢報告被已讀不回,林佳龍建議的「台鐵改革推動小組」也沒下文。蘇貞昌稱去年已指示副院長沈榮津用專案會議督導台鐵但沈榮津是在去年斷軌事件後才開會,且只討論技術問題。國民黨也發現,蘇貞昌上任開過一一○次院會,從未討論台鐵安全或改革議題。近日行政院突喊台鐵企業化,專家卻認為是模糊焦點,完全不懂蘇貞昌想表達什麼;學者更指台鐵沉痾,要總統出手才能解決。

雖然蔡英文作了台鐵改革三大方向的宣示,蘇貞昌也提出加速台鐵改革的說明,但都只有「空洞」兩字。蔡蘇都強調要提升台鐵安全管理,但兩人做過什麼提升台鐵安全的實事

事實上,過去幾年台鐵意外不斷、對軌道安全要求也不斷提升;但除了馬政府規畫的「鐵路行車安全改善六年計畫」,近年蔡政府和台鐵對鐵路安全都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這次事故,外界聚焦台鐵總體檢報告是否落實,其實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發生太魯閣號撞砂石車、列車長殉職事故後,次年台鐵就進行過總體檢;但同年又發生自強號撞上土石流,凸顯邊坡與鐵軌預警系統建置刻不容緩

因此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安全改善六年計畫」起跑,預計民國 109 年(二○二○年)完成,其中就包括「危險路段加裝圍籬及建立邊坡滑動防護或預警設備」項目。政黨輪替後,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八月交通部運研所完成「民國 135 年(二○四六)我國軌道運輸發展願景」,建議設置智慧化安全監測系統;二個月後普悠瑪翻車,台鐵再一次總體檢,又提到建置邊坡和軌道預警監測。隔年台鐵還派員到日本考察。

換言之,對於監測系統,書面報告很多,建置時程卻一拖再拖。「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如未延宕,此次事故或能避免;蔡政府和台鐵的消極怠忽,才導致安全問題一再發生。

去年底瑞芳猴硐路段土石流滑落軌道,幸賴監測人員示警及列車長機警因應,阻止了一場災禍。該起事件其實已為太魯閣號事故埋下伏筆。首先是缺乏邊坡和軌道監測系統,只能靠人力監測或司機員目視避禍;其次是該處邊坡未列入危險等級,竟發生土石流滑動,顯示勘測並不確實。這些安全問題未受重視,終於釀成太魯閣號悲劇。

太魯閣號事故發生後,林佳龍表示請辭擔負「政治責任」;蘇貞昌則完全推諉卸責,甚至怒斥「有人帶風向」很不應該。但林佳龍真的只有「政治責任」,蘇貞昌又只是「被帶風向」嗎?而蔡英文呢?

馬政府的「安全改善六年計畫」去年底就應完成,到了蔡政府手上,為何拖到民國 111 年(二○二二)?計畫中早應建置的監測系統,為何等到普悠瑪事故後的總體檢才開始規畫?最諷刺的是,總體檢中有一優先事項是「軌道沿線施工路段除應加強施工相關安全措施外,應依軌道養護標準作業程序施工」,早已如蘇貞昌說的「解除列管」,結果呢?

蔡政府前瞻建設預算近九千億,超過一半投入軌道建設一用來建置軌道安全設備。去年前瞻三期預算,軌道建設大砍二千三百億元,顯見計畫大而無當到窒礙難行的地步。前瞻二期、三期預算編列時,普悠瑪意外已發生,蔡政府可曾想過調整經費,把重點放在台鐵安全上?太魯閣號事故,正是蔡政府一再漠視台鐵安全釀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