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活化金融市場 借鏡日本經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898/web/ 

◆  聯合報社論/美豬去向成謎,陳吉仲竟還補貼萊豬
◆  聯合報黑白集/政院顧問成犯罪窩
◆  經濟日報社論/活化金融市場 借鏡日本經驗







經濟日報社論/活化金融市場 借鏡日本經驗


2023-06-15 02:33  經濟日報/ 社論
近來日本股市屢創1990年泡沫經濟以來的新高點。美聯社


近來日本股市屢創民國八十九年(1990年)泡沫經濟以來的新高點。當全球股市因為高通膨高利率以及地緣政治風險拖累,呈現震盪整理時,日股卻一枝獨秀,這除了國際經濟與日本產業因素外,日本政府活化金融市場大戰略最是關鍵。

就國際經濟因素而言,日本是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中,少數央行仍堅持貨幣寬鬆政策。當各國飽受利率升高消費停滯,金融借貸成本高漲時,日本的低利率自然吸引全球資金到來。

外資如何利用日本低利環境獲利?以「股神」巴菲特為例,他旗下 Berkshire Hathaway 今年在日本發行公司債,因為日本依舊是零利率,三大銀行一年定存低到0.002%,因此巴菲特公司債最長30年債券的年利率也只要2.325%,遠低於歐美至少5%以上的行情。巴菲特利用公司債獲取的資金,在日股市購買股息年殖利率3%以上的股票。因為其公司債為日圓計價,巴菲特此操作是無匯率風險完美套利

今年4月外資在日本股市總計買超4.98兆日圓,創下自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統計以來的最高紀錄。外資持續買超是這波日股上衝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是4月以來日圓持續走貶顯示,熱錢並未湧進日本,可見外資大都活用日本低利率借貸市場

就日本產業因素而言,貨幣寬鬆所造就的弱勢日圓,不僅有助於產業出口競爭,海外子公司的利潤匯回,也創造了匯兌收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3月底為止的日企上年度財報,多數企業在出口業績助攻下,交出亮麗成績單。展望今年度業績,內需產業海外遊客湧入後疫情紅利,持續的弱勢日圓與車用晶片瓶頸問題解決,也繼續加持出口產業,今年日企獲利展望極為樂觀。

此外,日本政府活化金融市場大戰略,是日股榮景的重要因素。岸田文雄首相在民國一一O年(2021年)9月上任後,陸續喊出「新資本主義」、「所得倍增計畫等中間偏左國家資本主義口號,但遭遇到工商界的冷嘲熱諷,與被稱之為「岸田震驚」,股市暴跌。

經由經濟、金融官僚們的協助,岸田逐漸轉化為溫和市場主義的「資產所得倍增計畫」。其基本邏輯為,日本家庭的金融資產,超過50%為現金存款,投入股市/基金的比率不到20%,相較於美國與英國的家庭資產,有四到五成會投入股市/基金,日本人金融資產運用不僅投報率低,也難透過股市提供產業界發展資金。因此日本政府喊出「從儲蓄到投資」的金融戰略,鼓勵國民將金融資產從存款轉化為股市/基金投資,一方面可以獲得較高的投報率,並且以複利方式累積資產,以補充高齡化社會中漸進減少政府年金;另一方面活絡的股市也讓日本企業可較容易調度資金,促進產業發展。

為了促進國民瞭解複利投資對於生涯資產幫助金融教育成為岸田政府的重要政策。岸田政府修改高中教育綱領,從去年4月開始全國高中生必修包含資產形成金融教育課程,讓高中生瞭解投資的重要性。

再者,為了引導國民將更多積蓄轉化為投資,岸田政府修改「少額投資非課稅」(NISA)制度。NISA開始於民國一O三年(2014年),讓投資者在一定額度內的投資,在一定時間內享有免課稅優惠。新修法後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起,不僅終身免課稅,且額度遠高於舊制度。

最後,為了促使企業對股東負起更多責任,東京證交所今年3月底宣布,公司股價淨值比小於1企業要提出改善計畫,此一動作讓許多老牌企業紛紛宣布回購公司股票或者提高股息分配。不少長年股價低迷的老公司,短短數月創下股價歷史新高。

岸田政權的「資產所得倍增計畫」已看到成效顯現。借鏡日本經驗,台灣政府還有許多地方可以改善。別的不說,近年投資詐騙盛行,政府至少把金融教育帶入學校課程,讓國人瞭解合理投資報酬率與風險控管重要性,別被國人遇到金融詐欺毫無金融知識











聯合報黑白集/政院顧問犯罪窩


2023-06-15 03:33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顧問、中華電信子公司神腦董事長鄭宏輝深陷性騷擾疑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市議員游淑慧爆料,行政院顧問鄭宏輝兩年前以接送為名,在車上要求一女子為他口交。儘管鄭宏輝辯稱,自己不曾違背女性意願作出踰矩行為;但因他現任神腦國際董事長,交通部長王國材已下令他停職接受調查,行政院也將解聘其顧問職。

駐外使節、部會主委都傳出性騷,行政院顧問涉及性騷,民眾該感到「習以為常」嗎?半個月來,已有三名行政院政務顧問涉及不同型態犯罪,政院顧問簡直就成了犯罪窩。行政院長用人要有多精準,才能達到這般墮落水平

先前涉案的政院顧問,包括捲入im.B詐騙案的陳振坤,涉及幫主嫌洗錢脫產;另一人則是力暘能源總裁古盛煇,涉嫌行賄前台南經發局長陳凱凌,把自己的光電事業搞得風風火火。如今,再加上性騷犯鄭宏輝犯罪態樣可真多元。也可見,政府用人如何「唯不才」,才能有這麼高的爆發率

鄭文燦先前說,陳振坤不是現任政院顧問,此人是誰聘的,他要再查。但半個月過去,阿燦仍未交代此事。是很難查,還是不可告人?至於柯建銘的子弟兵鄭宏輝,上月底才獲提拔出任神腦董座,若非綠營極寵信,能坐得上這位子?

總統府資政,到行政院顧問都捲入性騷,在在反映民進黨僵固男性沙文。顧問、小英之友、新竹等關鍵字,交織著政商墮落密碼











聯合報社論/美豬去向成謎,陳吉仲竟還補貼萊豬


2023-06-15 03:36  聯合報/ 社論
今年美豬進口逾千噸,但市面上幾乎找不到任何產地標示為美國的豬肉製品。圖為美式賣場,販售的豬肉清一色是台灣豬。記者林澔一/攝影


蔡政府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兩年多,近日消基會抽查市面上近三百件豬肉製品,竟找不到一件標示為美豬的食品,質疑業者「洗產地」。當初,蔡政府信誓旦旦稱會做好源頭管理及產地標示如今徹底破功美豬流向不明,而近日國內豬價走揚,中央畜產會砸下三億元,以每公斤補助六元鼓勵業者進口豬肉。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動不動自稱「豬農之子」,如今卻用納稅錢補貼包括萊豬在內外國豬肉進口,這就是陳吉仲宣示的保護台灣豬農嗎?

當初蔡政府未經社會溝通片面宣布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元旦起開放進口萊豬;外界憂心吃進萊豬或混進加工品,建議從源頭標示萊劑,讓消費者辨識選擇。但當時蘇內閣百般推託阻撓,宣稱會做好源頭管理輸入查驗清楚標示追溯追蹤與市場稽查等措施為食安把關。事實上,則是衛福部及畜產會各自推出琳琅滿目台灣豬標章,只見各市場、小吃店、賣場貼滿如符咒般標章,不僅難以識別未見行政查核落實

當初外界即預言,進價較低又有安全疑慮的萊豬,可能流向學校團膳業者及國軍伙食。教育部長潘文忠及國防部長嚴德發均掛保證,稱不論校園或國軍都會以使用國產豬肉為原則;陳吉仲更稱,只要用豬肉為原料,就須標示產地來源國。遺憾的是,官員的保證完全成空話。萊豬開放後不久,就有國軍伙房被踢爆,使用的豬肉「外箱」寫著產地台灣,「內箱」卻標註為美國的里肌豬排。業者的「洗產地行為擺明了是詐欺;蔡政府的不作為,也給了業者可乘之機。

兩年來,情況愈發惡化。衛福部設置的「豬肉儀表板」顯示,今年迄今台灣已進口近兩千公噸美豬,及一千七百公噸的美豬內臟,各占進口肉品的近五%及十四・五%。弔詭的是,消基會上月抽查市面近三百件豬肉製品,竟無一標示來自美國。相形之下,與美豬進口量相當的法豬,尚可找到八件。此一結果,令消基會大感不解,質疑背後恐涉及標示不實。

對此,食藥署解釋,因美豬僅占豬肉市場不及一%,因而難以發現其足跡。然而,陳吉仲前幾天卻又自己露餡。他說,美國最近能源成本下跌豬肉價格下降美豬已取代一些歐洲國家豬肉。農委會與食藥署的說法南轅北轍,除自相矛盾,也戳破蔡政府承諾標示、追蹤與稽查都是糊弄了事美豬管理已如此混亂,食藥署又急著要把有狂牛疑慮加拿大全齡牛端上民眾餐桌。問題是,有美豬之鑑,誰相信政府能做好把關?

就在美豬流向不明之際,從三月以來本土豬受疫病影響導致育成率低,飼料成本又大幅上揚,加上端午節將近豬肉需求量上升,豬肉價格大幅攀升。陳吉仲為壓低豬價,竟祭出每公斤補助六元的措施鼓勵業者進口外國豬肉,預計九月底前補貼五萬噸。進口豬原即具有價格優勢,且台灣養豬業者不得使用瘦肉精,陳吉仲竟用納稅錢補助進口萊豬,這是對本土豬農雙重打擊。在政府行政不透明又疏於把關下,以公帑補助進口的萊豬,又被洗產地進入消費者肚子,這也是對國內民眾的剝削。

可悲的是,陳吉仲雖打著「豬農之子」招牌,但為保住官位,其立場從在野時「打死也要擋萊豬」,如今卻搖身變成蔡政府最賣力的萊豬啦啦隊。此外,他把豬吃萊劑形容成「好比人吃保健食品」,大力鼓吹萊劑無害論,不覺愧對良心嗎?在陳吉仲撒幣補貼萊豬前,蔡政府請先告訴國人:「消失」的美豬究竟去了哪裡?



修性平三法第一步 必也正名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898/web/ 

◆  修性平三法第一步 必也正名
◆  日排核廢水 政府應表態
◆  台灣真的準備打仗了嗎
◆  詐團天堂 台還宜居?
◆  美亟欲與陸對話 我須謹慎因應
◆  侯賴柯爭鋒 美介選兩岸要對話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修性平三法第一步 必也正名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顧燕翎/女性主義起點站網站站長(新竹市)


台灣 #MeToo 爆發後,朝野政黨最大的共識似乎是立即修改性平三法,愈快愈好。求快固然表示決心,更重要的是同時必須求好,方不致治絲益棼,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創造出更多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為基本名詞做出明確定義和分類,避免使用「多元性別」這種模糊文字和概念,例如「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八條要求學校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性別的定義就變得格外重要,也是父母們放心不下的議題。多元性別指涉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事先具有充分討論、達成相當共識的法律定義,很可能因為性平三法賦予執行者太大權力,修法後從關係人各自解讀,演變成權力競逐的殺戮戰場。

從數學集合論的觀點看,性別是一大集合,其子集合包括生理性別和社會(心理/文化)性別,或者男、女、跨性別、雙性人…;性傾向(性喜好)是另一大集合,其子集合則包括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而性別氣質、性別認同、性別表現或許可歸為社會性別的子集合。那麼在設計教材時,如何處理性別歷史和經驗便可能與性的歷史與經驗有所區隔,內容可視學生的身心成熟度調整,並納入家長的意見。

目前台灣通用的多元性別是 LGBTQI +的中文翻譯,直譯的話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雙性人及其他」,各自屬於獨立的類別/集合,而且不包括人數最多的男、女及異性戀,所以較精確的翻譯應是「性別少數和性少數」。相形之下,「多元性別」語意較為不明,這也是為什麼第三屆(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國際消歧公約(CEDAW)審查委員會認為台灣在 sex 和 gender 這兩個名詞的概念和使用上有誤,要求改正。

「性別」、「多元性別」、「性別平等」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從未經法律或官方正式定義,檢視各項法律、公文中使用的「性別統計」、「任一性別」、「所有性別」、「性別目標」,其指涉的性別內涵並不全然相同,令人費解,與聯合國、歐盟或瑞典等國在訂立法規時必先定義重要名詞的作法截然不同。「台北市政府營造友善同志暨多元性別環境實施計畫」:「本計畫所提之同志(LGBTQI)暨多元性別係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雙性人,同志家庭及其第二代之權益保障…」。這個行政命令由同志主導,卻將同志從多元性別內移出,同時也剔除了Q(酷兒),與一般認知的多元性別即 LGBTQI 有所差異,也顯示了我們在發展新的概念和律法時,也需要新的名詞和精準的定義,方能有助溝通,釐清觀念,建立共識。











日排核廢水 政府應表態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福島第一核電廠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東電),已於十二日開始操作核汙水排放相關設備,預計試運行兩周以檢查設備是否有問題,並於六月底開始放流核汙水。對此,我國立場為何?核汙水排放攸關漁民生計、消費者食安、生態發展,政府有站出來嗎?

民國一○○年(二○一一年)福島核災,日本將超過一三○萬噸的核廢水儲存於核電廠的核汙水儲存罐中,目前將通過海底隧道輸送至距離岸邊一公里排入太平洋,此舉已遭鄰近日本的中國大陸及南韓強烈抗議,但我政府有嚴正譴責嗎?

香港環境及生態局表示,一旦日本開始排放核汙水,將立即停止部分日本海產進口,禁止進口的範圍可能會比福島核事故後更大;中國大陸則稱將進行廿四小時監測,同時譴責日本作法不道德,並對日本海產實施進口限制。

東電六月五日發表報告指出,五月在核電站附近水域捕獲的魚體內輻射超標一八○倍,當局將在海灣內設置防護網,防止這些魚游出港灣。但既要防止輻射魚游出港灣,為何還要刻意排放核汙水?

我國原能會卻表示:從日本福島排出的氚廢水,大部分會隨北太平洋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移動,另外一小部分,最快在排放一兩年後到達台灣海域,最大濃度影響要到排放後四年,對台灣的影響非常低。原能會的「對台灣的影響非常低」,是我國政府的態度與立場嗎?是贊成日本排放核汙水嗎?

日本「朝日新聞」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一月所進行的民調顯示,有五十五%的日本人反對排放核廢水,八十六%的日本人對於國際接受程度感到擔憂。

連大多數日本人對於核汙水排放都表示不支持與憂心,我政府有為漁民生計、消費者食安憂心嗎?

令人憂心的是,核汙水中是否仍有鍶九十、碳十四、銫一三七、碘─一二九、鈷六十等放射性物質的殘留,其將聚集於食物鏈,長期下來累積攝取的量,將傷害人體健康。

政府應該嚴正要求日本政府,對所有被處理過的核汙水進行檢測,並披露相關資訊,以確定核汙水是否存在有害核種;政府更應主動積極為消費者的食安把關,在日本排放核汙水前,擴大取樣地點並建立檢測資料庫,核汙水排放後再於相同取樣點連續取樣檢測比對,並強化進口食品漁產等輻射監測作為,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












台灣真的準備打仗了嗎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張淑中/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中選會委員(新北市)


國防部十三日公布最新版「全民國防應變手冊」,相較去年舊版,頁數增加至四十七頁,也新增「敵我識別」、「戰傷醫療急救」、「化災或輻射災害時的處置」等篇章,另手冊更收錄中共解放軍各種服誌供民眾辨別。警政署亦表示,目前全國近九萬處防空避難所,已委請地方聯合稽查,預計七月中旬前可完成。

上述訊息,許多民眾可能都有疑問並忐忑:台灣是否真的要準備打仗了?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五月二十八日出席台大政治系學會「二○二四校園總統馬拉松論壇」,提到國防議題時表示,「當戰爭不幸發生,主力部隊是職業軍人,義務役軍人負責守衛基礎設施、在城鄉間進行保護工作,不會前往海陸空戰場」。

以上「義務役不會上戰場」的一席話,顯然是在討好青年朋友,當然有選票的算計考量。因為兩岸開戰必定慘烈,屆時「台灣無前後方、處處都是戰場」,義務役軍人或一般百姓皆無法躲得過。

去年八月,中國大陸在台灣周邊六個海域發動大規模的「圍島海空聯合軍演,並發射東風導彈穿越台灣上空後,即有報導指出,由於台海情勢嚴峻,日本、印尼與菲律賓都已對台擬定撤僑計畫。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更在今年首度證實,去年已備妥「撤離在台灣十五萬名菲律賓公民應急計畫。印尼《羅盤報》也報導,印尼外交部公民保護局主任努格拉哈今年四月公開表示,政府正持續監測台灣發展,並準備好在台卅五萬印尼人緊急應變計畫。曾幾何時,台灣原是東南亞民眾嚮往工作的美麗國家,如今卻變成人人想逃離的火藥庫。

當前台海兩岸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九二共識承認或不承認問題,而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糾結,亦即牽涉敏感的「台灣獨立」與「中國統一」爭議。由於民進黨向來堅信「台灣獨立」是唯一選項,導致台海兩岸兵凶戰危,也使得台灣成為全球最危險地區。

蔡政府執政七年來,推不出能有效減緩雙方軍事緊張的兩岸和平政策;相反地,卻每年擴增國防預算、大量向美國採購武器、延長義務役期至一年、加強後備軍人教召訓練、實施女性志願役教召,及最近鼓吹民眾平時備妥「個人緊急避難包」等政策,雖符合賴清德的競選言論「備戰才能避戰」,但在國際上看來,上述種種軍事措施,正意味著台海即將爆發戰爭。












詐團天堂 台還宜居?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嚴怡瑋/公(台中市)


日前七旬老父天天手機不離手,還興高采烈的說要上課,與家母詢問後家父宣稱只是免費投資課程,並未投入金錢。

但不到一個多月,台灣銀行來電告知家父用女兒結婚的名義先後動用存款。本人因此在網路蒐集眾多新聞、資料由家母轉給家父,家母拜託銀行日後不要讓他任意提領金錢,並且請父親寫下切結書,不要再繼續投資虛擬幣。

然而,父親並未聽進去,不知透過何管道,他把畢生積蓄全數投入後,開始跟家母要錢,說要繳稅後才能把本金跟利息拿回,稱銀行行員不懂。

於是半夜聽到他跟家母大吵,家母有詢問過一六五,也有去警局與法院諮詢,但當事人睡不醒。

據說父親只是加入一個網路廣告的 LINE 群組,而後搞到幾乎家破,他本身健康也有些狀況。

而台灣現行的法規對於這種看似正常,但從這次事件看來實際已經接近失智、可以把家掏空的人本身或親屬毫無保護,申請輔助/監護宣告,也需要醫院鑑定以及當事人願意,問題在於當事人瀕臨瘋狂的執著,該怎麼辦?

政府不斷投錢宣示反詐,要求基層透過各種公開場合宣導,但總有像吾父這樣對身邊人充滿防備心,卻對詐騙集團全然掏心的、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頭鐵的人,又不可能拿鐵鍊把他拴在家,畢竟他依然能工作啊!

這樣的案例在身邊或報章雜誌層出不窮,政府相關單位在法規層面對虛擬貨幣或投資詐欺欠缺完整論述,無法阻斷金流或是判處集團首腦重刑,只是讓詐騙集團不斷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面對陌生的父親以及殘酷的現實,試問,台灣真的還適合居住嗎?













美亟欲與陸對話 我須謹慎因應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18、19日訪問中國大陸。(法新社)


近來幾個新聞相當值得關注:一、繼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月初訪陸後,國務卿布林肯可能亦將於近期訪陸;二、美國財長葉倫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表示,與中國脫鉤將是巨大錯誤;三、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表示,美國支持台灣三大政黨與大陸溝通交流。這些新聞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在亟欲緩和自氣球事件以來美中緊張關係的前提下,美國目前的最大利益維持區域穩定,並透過對話尋求與中國大陸合作

雖然由於布林肯最近又指稱,中國大陸在古巴建立電子監聽站監聽美國,為其訪華增加了一些變數,但從一連串訊息來看,美中兩國都有緩和雙方關係意圖

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三月布林肯發表美國外交政策對中國部分時強調美中關係本質是競爭關係,但在可以合作時合作,在該對抗時會對抗。然而,這個強調「競爭、合作、對抗」的基調,在隔年五月有了微妙的轉變:布林肯在華盛頓再次發表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時指出,美國和中國都不得不與對方打交道;但在認為中國不僅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亦有這樣能力的前提下,美國一方面承認中國是全球經濟不可或缺一部分,另一方面將透過加強投資、協同盟友等方式,與中國競爭。同年十月,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界定:中國是未來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且未來十年將是美中競爭關鍵十年

回顧拜登政府的對中國政策,可以窺知:美國對中國在戰略上仍延續川普時期的強硬;但在戰術層面,則更多考慮國際現實,務實的呈現更多彈性。換言之,對美國來說,短期內管控分歧最好作法就是進行對話;因此,即使美中關係偶有跌宕,但自拜登上任以來,特別是去年峇里島G20拜習會後,美方一直釋放希望與中國加強對話的訊息。G7廣島峰會公報對中國部分提出定義含糊的「去風險但不脫鉤論述,亦被解讀為美方希望緩和與中國關係的訊號。

簡言之,考慮到疫情全球經濟仍在復甦期,且無論是國際甚至是美國,都無法再承受另一場俄烏戰爭,再加上明年美國亦要進行總統大選,諸多考量,美國勢必希望維持與中國一定程度的互動。雖然有大陸學者在大陸官媒發表評論指出,美國以打壓為主的對華政策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打打停停、起起伏伏將是未來美中關係的常態。但該學者也指出,面對這樣的態勢,美中兩大國能做也必須做的,就是在不穩定性中尋求相對穩定性在不確定性中力爭保持確定性;因此,美中開啟多層次對話有其必要性

對台灣來說,除了必須敏銳關注到美中關係的風向,已悄悄由強調對抗轉向增強對話;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美中兩強博弈過程中台灣利益之所在。如何務實、理性、彈性的面對如此情勢的變化,考驗的不僅是台灣的智慧,同時也是台灣的選擇。















侯賴柯爭鋒 美介選兩岸要對話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總統大選升溫,美國強調不會選邊站,關注境外勢力介選,然其官員卻紛紛接觸三黨參選人,形同另類介選。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羅森柏格會晤侯賴柯,宣稱無論誰勝出,美皆會樂與其合作;另 AIT 台北辦事處長孫曉雅宣稱,與主要三位候選人接觸,皆表達與對岸對話意願,美方絕對支持。

台總統大選結果攸關美印太戰略建構與實施。美固然宣稱期待兩岸溝通對話,但台灣做為印太戰略圍堵中國之民主同盟,美並不會真心希望兩岸關係過於密切,因而在民進黨主政下勢必持守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儘管三黨參選人皆呼籲兩岸對話,但此主觀意願非台灣單方表示願意即可完成。大陸當局提出必須回歸九二共識,始能重啟兩岸對話及協商。

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公開拒絕九二共識,其「務實台獨」挑釁性高於「維持現狀」,若其執政難啟兩岸協商。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倡議「兩岸一家親」,理解與尊重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堅持,未公開否定或接受九二共識;維持滬台雙城論壇對話、開啟兩岸城市交流尚可,但要重啟兩岸對話協商則有所不足。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雖未公開承認九二共識,但因黨政綱已列入九二共識及宣稱與馬英九兩岸路線無二,倡議兩岸定位是「台灣地區」及「大陸地區」,不同於賴清德所提「兩岸互不隸屬」,兩岸重啟對話應無困難。

總體而論,賴清德之兩岸路線,最不具有「和平保台」及重啟兩岸協商作用,這凸顯其兩岸政策陷入「不可治理」的困境。藍白的兩岸路線相對有利於兩岸對話、解開僵局;賴的務實台獨、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兩岸互不隸屬,致兩岸對話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賴清德呼籲台灣社會勿存「疑美論」,然而美方官員因其提出務實台獨,間接表達出「疑賴論」。試問,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主張,兩岸尚無法重啟對話,且造成軍事威懾規模更擴大、斷交如滾雪球式滑落,及誘發兩岸單邊行動、經濟制裁增加,更遑論務實台獨。

侯友宜的兩岸路線,需要進一步確認是否遵循馬英九倡議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侯雖對九二共識的立場仍模糊不清,但不像前主席洪秀柱提出的「一中共表」、「一中同表」,亦無前主席江啟臣倡議「憲法九二」、朱立倫主席提出「九二共識是沒有共識的共識」等爭論,更無九二共識是過時論、替代論、揚棄論說法;顯然侯友宜不會執著於兩端,最終應會回歸原初「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詮釋。

當前台灣社會,瀰漫著一股「選擇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氛圍,藍白政黨界定總統大選涉及「戰爭與和平」的選擇。至於民進黨則視此選戰為「民主與獨裁」的抉擇。事實上,這兩種框架同時具存於兩岸路線選擇,若選擇抗中保台路線、否定九二共識、標籤化九二共識為等於一國兩制,即無法展開兩岸對話。

國民黨應選擇「和中保台」路線,九二共識是資產非負債。無論從「民主和平論」或整合理論檢視,兩岸交流促進中華國族主義與台灣主體意識對話,利於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從而建構兩岸和平穩定框架;最終兩岸政治統合或將是一條水到渠成、涓滴細微的民心工程。


洪蘭/活在當下?未雨綢繆? 端看年齡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活在當下?未雨綢繆? 端看年齡
◆  劉義周/我們需要候選人的暗黑紀錄
◆  陳亮恭/萬仞宮牆與濠梁之辯
◆  馬凱/為青年請命請從居住始





洪蘭/活在當下?未雨綢繆? 端看年齡


2023-06-15 03:43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中央大學、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從腦造影實驗中,我看到了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大腦神經機制,也看到了為什麼溫故才能知新,因為新的知識需要和舊的聯結,找到知識架構schema)的位置才能被儲存。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周交一篇五百字左右的心得報告做為平時成績,強化學習效果

在改他們的作業時,我看到一個學生寫道:人生真是充滿了矛盾,教生活哲學的老師叫我們要活在當下,要記住曾國藩的十六字箴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但導師卻叫我們要未雨綢繆,警告我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究竟要聽誰的呢?

好問題,其實兩者皆對,端看當事者的年齡。

年輕時,人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所以事事要謹慎規畫,未雨綢繆,以免錯失機會。我們大腦神經迴路會因頻繁思考而活化形成緊密連接活化的次數多神經迴路臨界點就愈低,機會一來,呼之即出,所以遇事可以「成竹在胸馬上反應

同時「心想事成」有大腦上的原因:當心中有目標時,眼睛搜索所注意到的東西會不一樣;平日忽略的小東西,大腦會突然發現:原來它可以用在某處或成就某事。其實創造力就是「在每個人都看到的地方,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這個「選擇性的注意」背後的指導語就是心中的目標,所以年輕時必須去考慮未來。

平日若常作沙盤推演思考,臨危就能不亂,因為大腦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我們在作情境思考時,大腦會活化跟實際動手做相同的神經迴路。平日若把各種情境設想得愈多,臨場愈能鎮定。年輕人因對世事的變化了解不深,若無遠慮,的確會有近憂。

但是人在經歷過生命中的風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強求無用後,就要學會隨緣隨喜。有智慧的人懂得放下,人切切不要自尋煩惱。

猶太教經說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已有之事必再有已行之事必再行」。既然不管什麼事,歷史上都曾發生過,只是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名,那麼參考別人的經驗即可,不必驚慌。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用曾國藩說的「物來順應,不迎未來」來處世。佛蘭克林說經驗是個寶貴學校,可惜愚蠢的人只有從這裡才學到東西」,這是為什麼成大事者都讀史

因此年輕時,必須去思考未來,才會知道哪些是該極力爭取的。但是人生過半後,生活的態度要不一樣了,要學會哪些是可捨去的。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做 CEO 最好的年齡是五十六歲,因為人到這時,生活的歷練使這個人能快速掌握複雜的金融訊息,並能控制情緒,不落入他人激將法的陷阱。

其實人生沒有矛盾,所謂的矛盾來自不同年紀,眼界與境界高低不同罷了。人在五十歲以前,要努力成就自己,證明給父母看,自己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沒有辜負他們的裁培;五十歲以後,人要回饋社會,將五十年來社會給你的,回報到他人身上,只要善用人生對他人做出貢獻,就是好的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