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後 提前規劃智慧城新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
◆  聯合報社論/龍象之爭:核子大國的石器戰爭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後 提前規劃智慧城新貌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後 提前規劃智慧城新貌


2020-06-27 00:2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截至6月26日為止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945萬,死亡人數也超過48萬。但因封城鎖國造成的經濟衝擊實在太大,各國已開始陸續解封,以減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過,解封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疑慮,正促使各界對非接觸式經濟及新生活型態的探索,而城市做為人們群居的重要場所,如何運用科技來達成市民在實體空間上「有距離」、又能維持在服務上能有互動的「零距離」,成為現階段發展智慧城市必須優先考量的議題。
疫情期間,許多車站、捷運站、學校、機關入口處,已設置紅外線攝像儀,監控訪客體溫,取代傳統人力手持額溫槍一一量測。由於影像蘊含的資訊量遠比數據、聲音等訊號來得龐大,更能輔助政府進行決策,預期疫情結束後攝影機的設置腳步不會減緩,甚至功能及數量會繼續提升。例如,傳統攝像儀僅能偵測訪客體溫,未來可進階為能直接判斷訪客是否佩戴口罩,及追蹤足跡或進行人流分析
事實上,在高精度影像辨識、邊緣運算、高速行動網路等技術或建設完備下,搭配人工智慧技術的影像資料蒐集工具早已獲得矚目。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於去年發表的The Global Expansion of AI Surveillance調查,全球 176 個國家中、共有75個國家均已運用 AI 視訊監控在城市治理工作上,如安全監控、車流偵測等
此外,政府面對疫情傳播等必須快速反應的事件,需要比對更多資料來進行決策。而建置整合各單位資料的智慧運籌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 CenterIOC),可解決各部門資料各自為政的數據孤島問題。例如,倘若 IOC 整合交通系統的道路車流數據、觀光系統的景點熱區人流數據、衛生系統所掌握到的染疫市民足跡,以及電信營運商的用戶定位資訊等,更能精準判斷人口流動與預測疫情擴散方向。
另外,企業向政府申請紓困補助時,必須同時確認公司組織型態、稅籍登記、營業額、員工僱用情形等是否符合申請條件,這些資訊涉及產業發展、商業管理、稅務、勞工權益等功能機關職掌,中間衍生不少溝通成本。此時,如果建置一套共用、能自動驗證的系統必可有相當助益,而導入區塊鏈技術則為解決方案之一。相對於一般企業,城市是一個功能多元、服務對象多元的高度複雜個體,打造「去中心化」系統來達到自動化驗證更有其價值。目前聯合國 B4C 計畫(Blockchain for Cities)正參考智慧杜拜的案例,預計在民國109-114年(2020~2025年)間,在不同城市推展,以促使基本城市服務轉為自動化。
疫情之下,特別凸顯出傳統城市運作過於依賴人力而效率低落的缺陷,疫情後更應檢視市政資訊基礎建設,特別是資料蒐集、分析與處理工作流程的重新設計,以加速市政運作轉型,對此我們提出三點期待。
首先,政府應提供誘因推動各縣市建置 IOC。由於各部門普遍存在有本位主義,以及既有資訊系統不相容的挑戰,首長必須有由上而下的意志貫徹執行;此外,國內具建置 IOC 能力的大型系統業者不多,應整合相關資通訊廠商能量共享商機。
其次,透過影像系統,政府所蒐集到的資料將更多元且豐富,在確保民眾隱私及資訊安全下,應建立開放加值運用的營運機制,以促進 AI 等科技進步,進而反饋政府以提升施政效率。
最後,區塊鏈、5G等新科技可視為上述活動的「催化劑」。以5G為例,截至今年5月止,全球已有 81 個電信商在 42 個國家或區域提供 5G 商用服務,其中包括韓國首爾市政府與 SKT 合作建置智慧交通系統,中國先後於上海、寧波、舟山等地置放 5G 巡邏機器人等。我們建議政府應持續鼓勵這些新科技運用於市政,並於單一城市驗證成功形成典範後,加速複製到其他縣市。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


2020-06-27 00:35  聯合報 /   黑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一名日本女生在台灣居留四個月後返日,被發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這個消息,讓陳時中尷尬了,因為她的感染地是號稱已七十三天沒有本土案例的台灣陳時中支支吾吾,不願透露任何詳情發言人還說,這不能算本土個案」。
當然囉,感染者是已出境的日本人,怎麼能算本土案例?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說是台灣「移出」病例。這恐怕是陳時中萬萬想不到的噩夢:台灣以「防疫模範生」自居,自誇超前部署又阻絕病毒於境外,現在怎會淪為病毒出口國?
這名女生並無症狀,外界原不必大驚小怪;但是,若不是日本海關這麼一篩檢,誰會知道病毒在台灣悄悄存在的事實?這個女生揭開了陳時中難以啟齒的祕密:病毒確實在本土社區中傳播,我們的政府卻採取「減少篩檢」的鴕鳥戰術,以避免發現它的存在。
五個月來,台灣僅採檢了七・五萬個樣本這個數字,還比不上南韓一星期的篩檢量。即使在疫情趨於緩和後,指揮中心仍無意基於調研興趣擴大篩檢,似唯恐一擴大篩檢,就會打破台灣「完美防疫」的好夢。
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還包括他其實已無法勝任疫後的各種解封調度,但蔡政府硬要他撐在那裡當招牌,甚至還要藉他的防疫光環進軍雙北市長選舉。問題是,有些漂亮的招牌一失色,立刻會被拆來當成擋箭牌;這點,阿中部長就有苦難言了。看看黃健庭吧,他剛剛扮演過這樣的角色。












聯合報社論/龍象之爭:核子大國的石器戰爭


2020-06-27 00:3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印度民眾在阿邁達巴德舉行反中示威。(美聯社)


喜馬拉雅山區的中印爭議邊界,日前爆發激烈的軍事衝突」,印方有二十人死亡,中方亦有死傷。這是自民國64年(一九七五年)以來首見人員死亡的中印邊境衝突事件,備受各國關注;但引起最多討論的卻是,兩個核子大國的軍隊,用原始的武器,打了一場原始的戰爭;雙方從叫罵到推擠,最後用拳腳、石塊和棍棒進行決戰。
今年是中共與印度建交七十周年,但雙方邊境爭端超過六十年,民國51年(一九六二年)更打了一場邊境戰爭。不過,自從民國64年(一九七五年)射出最後一發子彈後,雙方再無人員因邊境衝突而犧牲,直到近日爆發的「石器戰爭」。但不論是民國106年(二○一七年)長達七十三天的洞朗對峙,或這次慘烈的打鬥,都未聞一聲槍響雙方都展現了捍衛領土的決心,但也都保持了高度的戰略克制
事實上,中印民國82年(一九九三年)簽訂協定,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承諾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更簽訂軍事信任措施協定,除建立外交與軍事的衝突解決機制外,也限制兵力與武器部署,設置十公里的軍機禁飛區,二公里內並禁止開槍和爆炸作業。因而,兩個核子大國的邊境衝突,就以「石器戰爭」的原始形態呈現。
對於這次衝突,中印都指控對方越界挑釁。但印度總理莫迪才誓言不會讓士兵白白犧牲,兩天後卻澄清說,中國軍隊沒有進入印度邊境,顯然有意降溫。至於中方死傷人數迄未公布,大陸鷹派官媒人士則解釋為北京的善意,不想讓兩國民眾比較雙方傷亡數字,從而刺激公眾情緒。雙方都明顯不願衝突擴大。
然而,中印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的洞朗對峙之後,民國107年(二○一八年)莫迪訪問中國武漢,民國108年(二○一九年)習近平拜訪印度清奈,從「武漢精神」到「清奈連結」,習近平高喊「龍象共舞」,兩國卻仍須面對「龍象之爭」。這次衝突就是起自四月、五月的越界爭執,雙方透過軍事和外交管道溝通,六月六日兩國邊防部隊舉行軍長級會晤達成撤軍共識,結果十五日就爆發激烈肉搏戰。顯示邊境安全管理機制的脆弱;軍事信任禁了子彈,禁不了拳腳、石頭和棍棒,更難禁絕內部民族情緒的激盪。即使這次衝突不再擴大,未來兩國關係也蒙上陰影。
但中印邊界紛爭,不僅是英國帝國主義侵略印度與西藏殘留的歷史遺緒,也是不容退讓的領土主權問題,並涉及國家安全、區域競爭與全球戰略的複雜情勢。中國與印度分別崛起後,邊境問題更深受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的影響。尤其美國推動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合作的印太戰略,劍指中國;中美摩擦升溫之際,中國更不想把印度推向美國。而印度固然有抗衡中國的焦慮,卻很難不顧及經濟的需要;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邊界衝突、與尼泊爾的領土爭端同時並起,也牽制了印度面對中國的戰略選擇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民情激憤,印度更開始抵制陸貨,但衝突事發十天內,兩國密集進行外長、防長通話、軍長會談,以及包含外交、國防、移民等部門代表的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視頻會議。雙方同意遵守兩國領導人共識及歷次協定,加強軍事信任措施。中印都希望有效管控邊境衝突。
回看台灣,蔡總統說密切關注中印邊境衝突,台灣會全力維護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但對中國大陸而言,台灣所涉及的領土與主權問題、民族與歷史任務、地緣與大國博弈,都高於中印邊界爭端。中印有高層峰會、和平協定、軍事信任,以及政治、外交、軍事談判機制,卻仍爆發衝突,但至少可壓低到「石器戰爭」的水平。兩岸政治互信、軍事信任與協商機制俱失,台灣政治人物卻好操作兩岸民粹互撞龍象能舞能鬥,台灣拒舞欲鬥,蔡英文說要維護印太和平穩定,不能忘記川普桌上的筆尖

【即時短評】落難貴族 國民黨還記得自己是在野黨嗎?

◆  【即時短評】落難貴族 國民黨還記得自己是在野黨嗎?
◆  【即時短評】高雄需要務實市長 而非空洞「暖男」

◆  【即時短評】三倍券上路倒數 慎防萬元之亂現象再苦民
◆  【重磅快評】台電不靠譜 中火煤照燒 誰為難台電員工?
◆  【即時短評】合作貌合神離 藍白難阻綠蠻橫
◆  【重磅快評】端節解封:台灣搞政治防疫 但病毒不搞政治
◆  【即時短評】大法官2小時駁迴避聲請 黨產釋憲難止非議
◆  【重磅快評】蔡英文駁斥擋箭牌 還要複製黃健庭2.0?
◆  【重磅快評】蔡英文的親人不行 但「政治親人」可以?
◆  【即時短評】老藍男啊! 別讓國民黨變NOKIA
◆  【重磅快評】從黃健庭到釣魚台 蔡英文的沉默用錯地方
◆  【即時短評】私菸案記大過卻升少將 肩上這顆星難閃亮
◆  【重磅快評】「助日」代表謝長廷 連彭孟緝都不如
◆  【重磅快評】勇鷹vs.擁英:假首飛與真馬屁
◆  【重磅快評】呂秀蓮籲別汙染民主 小英坦克直接輾過?
◆  【重磅快評】不獨川普!台灣要拿掉政治 疫情才能趨緩
◆  【重磅快評】登野城尖閣 釣魚台「日本化」的起手式







【即時短評】落難貴族 國民黨還記得自己是在野黨嗎?


2020-06-27 11:21  聯合報 /   本報記者周志豪
過去國民黨立委佔領發言台,杯葛立院議程的畫面,在新一屆立法院中已不復見。 本報資料照


國民黨年初再遭重大挫敗後,即使經歷黨權更替,但黨內整體士氣至今卻仍氣若游絲。繼續完全在野的國民黨,卻仍有著落難貴族身段在監督政府施政,始終讓人覺得是「自甘淪於狗吠火車」,國民黨還記得自己是在野黨嗎?
國民黨過去長期完全執政,也造就了黨內對政策推動要「理性」的以「大局為重」,「大戶人家」的思維也讓國民黨形塑了施政穩重的形象,對維繫兩岸穩定、國際關係幾成票房保證。長期執政下來,國民黨比誰都知道立院多數的優勢何在。
理性、穩重的政黨文化即使到國民黨在野後一樣始終如一,了解多數優勢更讓國民黨監督施政時常「務實」點到為止,結果就是監督施政時,只想把話論述清楚「留紀錄」,對於該杯葛到底的事做後卻輕縱,變相給人自甘淪於狗吠火車印象。
一如黨團人士分析,國民黨現在之所以讓人民覺得軟弱,主要是對於民進黨政府的違法、傲慢濫權施政,無法拿出強悍態度監督,讓蔡政府為所欲為;此外,黨內「一人得道、眾人旁觀」的長期不團結文化,也讓民眾覺得是「扶不起的阿斗」。
以敵為師,民進黨過去從無到有,政黨發展艱辛歷程,不會比現在的國民黨好到哪,但他們當初可力阻美牛進口、力抗核四啟用、力擋服貿生效,但現在國民黨卻連擋下台中火力發電廠重啟、落實反空汙訴求都搞不定,在野表現高下立判
國民黨若仍無法體認完全在野須穿草鞋、上刺刀」,重拾當初在野革命起義時,對民眾的期盼為所當為、義無反顧衝鋒,監督政府還要像個落難貴族般的強調身段,對於對的事又無法堅持到底,連在野黨都做不好,要重返執政無異緣木求魚











【即時短評】高雄需要務實市長 而非空洞「暖男」


2020-06-27 08:52  聯合報 /   記者蔡晉宇/台北即時報導
民進黨高雄市長補選參選人陳其邁持續勤跑行程,所到之處常有支持者要求合照。圖/本報系資料照


蘇貞昌曾說過一句名言「人生的劇本早已寫好,只是不能偷看」,這話對陳其邁,似乎也適用。歷經民國107年(2018年)意外敗選後,陳其邁或許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人生劇本中,會有高雄市長敗部復活這個篇章,且來得如此之快。陳其邁又回到高雄選市長了,這次捲土重來,他真的準備好了嗎?
這回再戰高雄,陳其邁一開始就勤跑基層,也延續了民國107年(2018年)敗選後塑造的暖男風,襯衫不紮進去自然放出、市場拜票腰桿彎得更低了,頗有記取上回選戰一開始輕敵,導致最後大意失荊州的教訓但對於高雄就業機會不足、青年北漂、財政赤字等發關鍵市政問題,卻沒聽見任何具體政見
其實早在民國107年(2018年)高雄市長辯論台上,陳其邁的政策論述就十分空洞,空談要發展區塊鏈、AI 產業不說,面對對手提問更是只剩一千零一招,一律回答會編列預算處理;要不是韓國瑜對市政掌握更不足,勢必當初就會面對更多檢驗。
如今少了強力對手的挑戰,陳其邁理當有更多的空間,把對高雄的擘劃講清楚,但至今看到的只有一場又一場的拜票選舉行程,不禁讓人質疑,補選時程如此緊湊,馬上就要到投票日了,市政規劃現在不說,更待何時?又如過去韓市府推翻了陳菊時代拍板的輕軌二期工程,陳其邁態度就算要菊規邁隨」,也要說清楚講明白,以供選民檢視
看似必定錄取的考試,考卷未必好作答。連綠營內部也出現要以更高標準界定這場選戰輸贏的聲音;認為陳其邁縱使勝選,被外界評論贏得不漂亮都不行,對陳的政治生命都是很大傷害。再者,無論蔡英文、蘇內閣的民調近來都呈現下滑趨勢,這一場補選陳其邁肩負的不僅是自己的市長補考,更是執政黨氣勢能否止跌回穩的指標,若無法拿出有說服力政策,只怕北漂青年、中間選民不會買帳即便勝選,也是低投票率的慘勝
南部接連幾天高溫籠罩,天氣已經很炎熱了,市民需要的不會是抱著貓的「暖男」;而是要一位懂高雄人心中苦悶,真正能拿出對策解決問題的市長。

聯合筆記/國民黨大老還要指手畫腳?

◆  漫畫/報復性甩鍋
◆  畫中有話/振興券怎麼用?
◆  趨吉避凶? 難怪眾怒
◆  酸用路人之前 請先拿出解方
◆  弱勢困境…星條旗下的真正矛盾
◆  封城與重啟間的經濟兩難
◆  大巨蛋復工:五年換來了什麼
◆  綠燈卻喊缺電 台電不能說的秘密
◆  聯合筆記/國民黨大老還要指手畫腳?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國民黨大老還要指手畫腳?


2020-06-27 00:17  聯合報 /   羅印冲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兩岸論述報告,淡化了「九二共識」,引發國民黨大老們對江啟臣的連番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日前端出兩岸新論述建議案,頗有將九二共識視為歷史事實」味道,不僅北京不滿意,國民黨多位前黨主席也跳出來「擁護九二共識,劍指黨中央但九二共識處境,固有綠營汙名化,難道北京無責而藍營執政江山在諸大老手上丟失,還要出來指手畫腳
兩岸新論述建議案出爐後,各界批判接踵而至。中共國台辦聲明希望國民黨明辨是非,堅持積極的大陸政策,如果丟棄長期堅持的正確理念,不僅會損害互信基礎,且會給兩黨及兩岸交流合作造成障礙。
接著,大陸涉台智庫、廈大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長文炮轟,新論述是出於選票考量而拿香跟拜,「中國國民黨」徹底蛻變為「台灣國民黨」;將摧毀既有的國共政治互信基礎,並阻礙國共及兩岸共識的再達成。
國民黨諸大老也一個個出來發聲明,九二共識不能丟掉也不能放棄。逼得黨主席江啟臣出來滅火,強調沒有否定九二共識。
其實,綜觀全文,國民黨並沒有否定九二共識。就國民黨立場,九二共識確實曾創造兩岸大合作大交流時期,甚至促成馬習會,根本沒有否定不否定問題。真正關鍵是,如何在九二共識外,新增更貼近民意和時代發展需要的新論述
新論述建議案仍在討論階段,國民黨諸大老就耐不住性子,紛紛跳出來開砲,只會讓綠營看笑話,也局限了江主席和黨中央推動改革的力度和想像。
九二共識今日處境,藍綠紅三黨都有責任習近平去年初為九二共識加上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前提,讓民進黨順勢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這當然是對九二共識的汙名化,但中共的國家統一方案,就是台灣必須接受一國兩制,顯與多數台灣民意相悖
更糟糕的是,國民黨強調一中各表,中共只講一個中國原則,對民進黨來說,滿地都是槍,根本不用刻意去撿
如今國民黨處境是,除非中共接受一中各表,正視中華民國,否則國民黨九二共識論述困境,只能成為未來選舉包袱
諸大老們難道不能體察九二共識論述癥結所在還要把頭埋在沙子裡面,繼續視而不見?面對年輕化同時也有意願推動改革的黨中央,這些大老實不應成為改革阻力。














綠燈卻喊缺電 台電不能說的秘密


2020-06-27 00:19  聯合報 /   羅際輝/退休人士(新北市)
台中火力發電廠二號機二十五日下午四時開始投煤發電,未遵行台中市政府的停工命令,台中市環保局將重罰最高兩千萬元罰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電不顧台中市盧秀燕「請饒過台中人」呼籲,執意重啟中火高汙染燃煤機組。若非能源政策出現危機,怎麼會為區區五十五萬瓩機組,與中部人為敵
根據台電未來兩個月電力供需預測,淨尖峰供電能力高達四千二百萬瓩,尖峰負載約三,七九一萬瓩,備轉容量率十點八%,不重啟中火二號機,影響不過一點四五%,哪來缺電危機
廿四日下午二點,用電量三,七○三萬瓩,尖峰供電能力為四,一○六萬七千瓩,備轉容量率為漂亮的十一%。當時的供電結構為:核能三八二萬瓩、燃煤一,二六二萬瓩、燃氣一,五二六萬瓩、燃油二十九萬瓩、汽電共生一五三萬瓩、水力四十一萬瓩、風力四十二萬瓩、太陽能二○四萬瓩、抽蓄儲能六十四萬瓩。
除了核能、燃煤、燃氣及燃油機組外,其餘電源的即時發電量與裝置容量無關,為不可控制電源。例如太陽能的裝置容量四○三萬瓩,用電尖峰時卻只能發二○四萬瓩,剩下裝置容量形同裝飾品;又如汽電共生裝置容量為六十一萬八千瓩,但尖峰時段卻供電一五三萬瓩,淨發電量是裝置容量的二點四七倍。所以台電計算備轉容量率只能以可控制電源來計算,其中又以燃氣裝置容量最大最重要!
裝置容量高達一,七八一萬瓩的燃氣機組,在液化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完工前,就算是台電靠快速周轉及精準調度,衝高發電量,最多也只能發電一,五五○萬瓩。換言之,台電將「無氣可用」的機組二三○萬瓩,當成是隨時可供調度,虛列六%的備轉容量率。事實上,台電供電是處於警戒狀態」!
台電早知缺電,因此去年底將高齡四十五及四十年共一百萬瓩的火力發電機組延役三及五年,又以緊急發電機名義採購,本來在去年底就該停機升級的六十萬瓩單循環燃氣發電機延役三年這些機組的特色是,高汙染、高故障率及低容量因數。若非機組不夠用,豈有濫竽充數之理?延役一六○萬瓩火力發電機組竟還不夠,缺電之嚴重性,可想而知!
顯然,在第三接收站完工前,如果不重啟中火二、三號機組,夏季尖峰用電備轉容量率將很難大於六%,缺電危機,難以避免
















大巨蛋復工:五年換來了什麼


2020-06-27 00:21  聯合報 /   呂欽文/建築師、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兼任教授(台北市)
大巨蛋停工五年,但外觀看起來快完成,遠雄表示只是防颱、防鏽、防淹等公安必要工項,蛋體內部還是一片荒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巨蛋即將發照了;從民國104年(二○一五年)五月廿日被勒令停工到現在,剛好滿五年因為停工,失去舉辦大型體育及藝文活動的機會。但這五年時間,又為我們換得了什麼呢?
攤開最終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差異分析報告」,可清楚看到,所有量體、面積幾乎都沒變。大家關心的逃生避難設施,雖增加了十餘座樓梯,但是場館本身僅新增兩座,其餘都是原有樓梯的延伸、銜接、及開口處理等「改善」。這值得花上五年嗎?何況這樣的改善模式,一開始就已有人提出。
如果懂點專業,會說柯P是不得不然。因為審來審去,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改變這結果。不論從情理法看,工程界或法律界已預料到今日結果,除非爆出遠雄貪贓枉法的事,經一定程序審查結果與簽訂的合約如何推翻?
大巨蛋的幾個核心爭議
一、外觀好不好看?事實上場館外觀並不差;差在這樣的都市環境中蓋蛋。不過這是陳水扁時代經評估後選定的位置,馬郝只是蕭規曹隨;筆者當年曾參與連署反對蓋在現址,事後也不曾多說一句話。
二、功能安不安全?遵照國際規範、經過層層審查、過程又無不法,如果這樣設計還不安全,什麼才是安全?專業不是民粹,政治人物更不應無限上綱安全憂慮,誤導民眾認知,並戕害專業。
三、合約合不合理?大巨蛋BOT,除了遠雄無人問津,代表整體商業利益沒那麼好,蓋蛋養蛋花費不貲,商場面積絕對小不了。遠雄暗藏算計並非不可能,但市府那麼多專家顧問,難道就抓不出遠雄貪婪罪證嗎?
之所以有上述爭議,可歸因於下列幾點
一、政治操作:柯一上台就高喊五大弊案,賺到高民氣,但大巨蛋設計何其複雜,僅經過幾次專家會勘,就判定問題重重,操之過急,終至回不了頭。最要命的是,硬是以新標準推翻既定規範,若成事實,所有審查機制都可能會崩潰,令專業人士人心惶惶。
二、不合乎比例原則的行政處分:虛耗五年,全面停工造成結構受損、上浮力破壞的後果,被法院裁定可繼續施作與結構安全相關部分,這反證勒令全面停工行政命令的謬誤性;如果沒把殼蓋完,內部鋼構安全是保不住的。
三、反商心理:遠雄與趙藤雄形象不佳,但不應與「罔顧性命」硬畫等號,何況其間還有許多專業技師簽證負責,理性社會不宜因「遠雄貪」而推論安全有問題。
四、公部門角色混淆:市政府一手把關建築執照,一手又與遠雄談合約條件,即使為「公共利益」,也不能不顧到甲乙方的公平合理交易原則。市府長久以來演出左手幫右手情節,看在許多乙方眼裡著實寒心。
五年的代價很可觀,在大巨蛋例子上,政府、企業、與民眾都是輸家















封城與重啟間的經濟兩難


2020-06-27 00:26  聯合報 /   郭永興/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國際貨幣基金(IMF)廿四日下修二○二○全球經濟成長預測,預估將萎縮百分之四點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發布《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這次有兩個重點:一、民國109年(二○二○年)全球經濟成長比預期糟糕;二、IMF下次更新的世界經濟數據可能會更糟。如果再參考近來美國新增新冠感染者再破新高的趨勢,讓人不得不憂慮下半年全球經濟,走向烏雲籠罩。
IMF 每年在每季開始(一、四、七、十月)都會公布《世界經濟展望》數據,今年第三次提前在六月廿四日公告,顯示IMF急於告訴世界,四月的報告書過於樂觀
IMF 四月報告書標題為大封鎖」(The Great Lockdown)。當時全球才剛開始實施大規模的經濟封鎖,預估全年全球 GDP 將萎縮三%。然而各國大封鎖程度不像中國封城般徹底,疫情改善有限,像美國的新感染人數,從巔峰期的每天三萬人左右,降至兩萬人程度,依舊居高不下。最後,不少國家不是疫情有明顯改善,而是承受不起經濟長期封鎖的副作用,開始重啟經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疫情陰影依舊為經濟活動帶來龐大壓力
由於經濟封鎖對於疫情改善的效果有限IMF 六月報告標題為前所未有的危機,不確定的復甦」(A Crisis Like No Other, An Uncertain Recovery)。IMF 說,由於不少國家在四月封鎖經濟後的經濟數據過度惡化,不得不修正民國109年(二○二○年)全球 GDP 預估為萎縮四.九%。這樣全球經濟成長率將近負五%的衝擊,明顯超過民國97年(二○○八年)金融海嘯,是民國29年(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恐慌以來,最糟的世界經濟表現。
更糟糕的是,由於各國疫情依舊險峻,消費及企業的生產與投資活動,都可能繼續低迷下去。各國因為大封鎖而稍微壓抑下來的疫情,如果因為經濟活動再起,發展成第二波大流行,恐再拉低已很沉重的經濟成長率。
不幸的是,IMF 的擔憂似乎正在發生。美國由於經濟活動再開,以及活躍的種族問題抗議,根據 NBC 新聞統計,新冠病毒新感染人數,在六月廿四日來到一天四萬五千五百五十七人,打破四月紀錄;德國、巴西及印度也都看到新感染人數不斷增加,疫情一度穩定下來的日本,近幾日東京的群聚感染也不斷發生,感染人數直線上升。
如果就 IMF 報告,以及最近幾個重量級經濟體國家感染人數增加速度看,下半年全球經濟展望很悲觀。然而,最近關於疫情發展,有一種新看法。日經新聞報導,原本科學家認為,如果新冠病毒感染過的人數,達到總人口的六成,就會因為大部分人口都有抗體,而使得疫情自然結束但最近牛津大學等研究顯示,由於人口中不同年齡、性別等族群的活動能力不同,因此只要總人口的一成到兩成感染過並有了抗體,疫情就不會繼續大規模擴大而瑞典及美國紐約州的經驗都顯示,人口一成左右感染新冠病毒後,新增感染人數就會減緩
這種人口一成到兩成感染集體免疫論,恐怕需更多資料與時間來證實。眼前美國及巴西等國感染人數增加,加上 IMF 的悲觀論調,恐怕就足以讓金融市場坐雲霄飛車一段時間。

















弱勢困境…星條旗下的真正矛盾


2020-06-27 00:27  聯合報 /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縣竹北)
大批示威者六日在白宮前抗議非裔男子佛洛伊德因警察執法過當喪命。 (美聯社資料照片)


非裔美人佛洛伊德之死,讓美國種族歧視重浮水面亦使多州及海外爆發示威遊行及動亂,連帶讓國內的疫情復燃。然則一件警察執法事件,何以能夠掀起如此波瀾,僅種族歧視就能簡單解釋嗎?
為了平息眾怒,殺人的白人警察,已由三級提升至二級謀殺,依舊難止怒火。而今又推倒諸多涉嫌種族歧視的雕像,如南方邦聯的李將軍、比利時殖民時期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甚至包括傑弗遜、華盛頓等。同時也在社會形塑一股難以披靡的肅殺氣氛,如影視平台 HBO Max 宣布下架亂世佳人》,起因涉及種族歧視;《老友記製片人流淚致歉,因為主角裡沒有黑人種種荒誕事例,都不禁叫人質疑,美國從所謂大熔爐式論述,過渡至多元文化主義,是否存在其執行上的缺失
美國自南北戰爭後,確實致力於消弭種族歧視與差異;然而社會上依舊存在著被壓抑的弱勢族群,到現在如教育、經濟等公共政策,乃至生活上一切公共服務的區別待遇,都使得弱勢族群依舊飽受歧視壓迫,也使他們始終難以認同以及融入這個國家。
反觀台灣,雖然較少存在國外種族歧視、宗教信仰等衝突,然而省籍情結、統獨意識、政黨惡鬥依舊存在尤其政客為求勝選、鞏固政權,通常刻意加強矛盾、製造衝突,使自身隸屬的族群派系,更加凝聚強大,忽略長期經濟或社會上的積弊
從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提出的99%對1%對抗再到如今因佛洛伊德之死,提出的黑人的命也是命」,是否能給予當今執政者一些省思或啟發呢













酸用路人之前 請先拿出解方


2020-06-27 00:31  聯合報 /   卓亞雄/資深媒體人
端午四天連假,民眾一甩疫情陰霾,紛紛出遊透氣,國道大塞車;交通部長林佳龍卻表示要民眾別自己去塞車,「做一個聰明的用路人」。 記者黃仲裕/攝影


端午連假國道塞爆了,用路人其實不意外;連假必塞早有心理準備,但無法想像塞得如此每下愈況。國五用路人甚至苦中作樂「乾脆在雪隧過夜」。
被國家公共路廊虐待」,用路人摸摸鼻子認了,但難以置信的竟是交通部長林佳龍關切」,他說:要做聰明的用路人,要趨吉避凶
用路人是古意人,只覺得塞車受氣已不好受,何必口出酸言?就算不計較不恰當的酸言,仍寄望官員手上有籌碼,「酸甜同源」,酸用路人,也要拿得出辦法吧?讓用路人下次連假能甜一些,而不是反覆算計,幾點上路才能趨吉避凶,才不會被酸是「笨用路人」。
除了國道、鐵路,交通官員變不出把戲來?這樣也未免太不在意能否趨吉避凶了。
現況的輪軌運輸有其極限,除了加開、加掛車廂,變不出把戲。國道部分高乘載、匝道管制、封閉部分交流道,這幾招已玩老了;何況只管高速路上行車順暢,不管平面道路塞得更凶,更寸步難行,這樣的輸運配置非常取巧,用路人早就看破了。
心術不正是根本問題。就看六月迄今,政府核定多少個新的匝道建設計畫?想討好地方民眾,還想日後剪綵啟用的風光,碰上年假必然塞爆、難以調度可以預見,為什麼仍要繼續毫無整體規畫的建設?
某個角度看,林佳龍與衛福部長還真是難兄難弟。陳時中因為台灣返日學生立刻被檢出新冠陽性反應,想盡辦法迴避承擔,偽陽性、遭無症狀者感染、餘一二七人採驗均為陰性…,但就是不回答感染源追查的進度,更不談何以不大規模篩檢,讓防疫基礎堅實,國際信服?
林佳龍可能道行高,「趨吉避凶」帶幾分玄的回應,說了等於沒說;有本事酸用路人,就得拿出徹底的輸運改革,雖然用路人不抱什麼希望,但部長不該一皮天下無難事,總得拿出紓解的對策。















趨吉避凶? 難怪眾怒


2020-06-27 00:33  聯合報 /   吳一忠/榮民(嘉縣水上)
端午連續假期,國道五號大塞車,民眾怨聲載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端午連續假期國道五號大塞車,民眾怨聲載道,交通部長林佳龍要民眾趨吉避凶,做個聰明的用路人,不要自己去塞車讓人想起,前交通部長賀陳旦巡視國五和蘇花高,塞了五十分鐘,他卻說改走替代道路欣賞蘇花山海美景,聽在用路人耳中,豈一個惱字了得
連續假日不論是旅遊或歸鄉,任誰都想一路順暢到底,快速抵達目的地,若是懂得「趨吉避凶」,誰甘願頂著酷暑,緩慢龜速地前進,把時間精力浪費在狹小空間裡。
親人從北部南下返鄉嘉義,平常二小時多就到,無奈塞車嚴重,足足開了四個半小時;幸好提早出門,才沒有耽誤時辰,政府交通疏導措施顯然不及格。
經濟活絡的原則,是方便、順利、舒適性;樂活、無憂、安全感,不是大車小車擠一堆,後車貼著前車尾,行不得也式的車潮。被堵在車陣情非得已,但超過百萬人窩在車上,本是「快快樂樂出門」,卻塞得一肚子氣,莫怪惹來眾怒。


















畫中有話/振興券怎麼用?


2020-06-27 00:33  聯合報 /   記者曾學仁
記者曾學仁/攝影


振興三倍券將在七月一日上路,該領實體券還是數位版?讓許多民眾大傷腦筋。
一些縣市政府積極推出加碼活動,希望活絡城市經濟;更有商家偌大招牌寫著「持振興券3,000抵6,000」,推出折扣優惠,吸引買氣。
到底誰的優惠最多、最有利?民眾消費時還是多做比較,讓手中的振興三倍券,能在不景氣中發揮最大加乘效果。


朱宗慶/一杯咖啡的回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一杯咖啡的回顧
◆  楊志良/死能如願,才是尊重生命
◆  沈呂巡/駐外使節出入記
◆  薛承泰/亮麗的健保究竟有多少地雷?
◆  蘇蘅/媒體如何拆解隱形的歧視
◆  趙春山/中國國民黨的理想那裡去了?

◆  方祖涵/防疫天堂與地獄
◆  孫維新/百年一遇的耀眼金環
◆  王文華/墳墓裡的自由
◆  葉銀華/機器人會進入公司董事會?
◆  王正方/「白人至上」主義備受挑戰
◆  黃介正/瀰漫「反中」氣氛的美國大選
◆  劉憶如/解封後的全球經濟

◆  王健壯/蔡英文要擺脫兩種意識的束縛
◆  洪蘭/讓他們去走自己的路
◆  楊志良/民眾偉大,政府混蛋
◆  林中斌/兩岸僵局將開解
◆  陳亮恭/常照你的長照
◆  薛承泰/勞保的續命仙丹
◆  薛琦/振興三倍券真有三倍的效果?

◆  周行一/你不會比父母差
◆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  楊渡/別說《教父》沒教過你
◆  方祖涵/職棒熱潮退卻後的省思
◆  黃介正/孤鷹.戰狼.香港
◆  劉維公/閱讀提案力中心:敦南誠品書店
◆  葉銀華/股市經營權爭奪的亂象








朱宗慶/一杯咖啡的回顧


2020-06-27 00:24  聯合報 /   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擊樂大師朱宗慶獲第39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圖/文化部提供


多年來,我常常回想起在維也納求學那段光陰。當時,在街頭咖啡廳,點一杯咖啡,坐一個下午,享受片刻悠閒,那場景仍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也是在那時,養成每天喝杯咖啡習慣。
喝咖啡對我來說,不僅是喝咖啡,更是放鬆與感受。從咖啡廳望整條街,會發現,這座城市散發濃濃的藝術與音樂氣息,任何一個小角落、任何一張咖啡桌旁,甚至是人與人間交談氣息,處處都瀰漫著藝術氛圍。我才知道,原來,藝術可以如此貼近生活。
在一次次喝咖啡時光中,我一面醞釀著種種構想,如何將藝術融合於生活氛圍帶回台灣,未來又該怎麼推廣我熱愛的打擊樂,以及辦好一個樂團的念頭、回台後的第一個十五年計畫,都在此時應運而生,並展開築夢、逐夢之路。
喝咖啡放鬆與思考習慣延續至今。前不久,我在喝咖啡時,靜下心想了想,平常的我都在做什麼?歸整下來,我的日常生活無非就是在演出、排練、教學、開會、演講、寫文章、看表演,當然還有喝咖啡中,不斷循環度過。
常有人問我,一個人如何能做這麼多事?在我看來,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每一件都緊密地扣連,並且在同一個軸心上串接與發生,用幾個小例子和大家分享。
音樂是我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從音樂與打擊樂為核心出發,我認為,排練、演出與欣賞演出,本質上密不可分。我喜歡排練,也喜歡看學生、團員排練,那種對藝術與音樂的追求,從排練到演出,逐步地將作品雕琢到最好,光是過程就非常過癮與美好!同樣的,我也喜歡欣賞各種類型演出,藉由欣賞演出,不僅能從中發掘生活美與創意、更能刺激思考,作為創作與教學的養分!
演出工作外,我同時也是藝術行政工作者,有樂團經營、劇場管理的雙重身分,因此,在工作上,我經常需「換位思考」,分別站在劇場、表演團體及觀眾的角度,將各自的需求連結起來,用音樂與藝術串起我的各種身分。
再向外推展一層,開會也是我日常生活中重要一環,不管是演出、劇場經營,還是行政管理會議,對我來說,許多人眼裡看似無趣的會議,除能解決問題,更是吸收見解,凝聚團隊共識時刻;而在實務場域的經驗,帶到課堂、演講或是文章上與大家分享,又會得到另一輪回饋,於實務工作上實踐,一環扣一環,都是緊密結合。
因此,看起來我做了許多事,事實上,是出於同一個源頭與軸心,在核心思維與經驗連結下,每個事件都是相互關聯,而生活裡每一件事自是饒富意涵,更因用心面對與追求,而能放大事件本身的意義。
卅多年,我仍在實現推廣打擊樂的夢想路上持續前行,我相信,當想做事時,不分年齡、階段與際遇,都會不停地追求,甚至連喝咖啡時的「胡思亂想」,都能成為靈感湧現、夢想構築的出發點。
在喝咖啡的片刻時光中,沉澱了卅多年來的點點滴滴,期待下一個喝咖啡的靈感乍現,而下一個十五年計畫雛形,在我腦海裡,似乎也愈來愈明朗了!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