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後 提前規劃智慧城新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
◆  聯合報社論/龍象之爭:核子大國的石器戰爭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後 提前規劃智慧城新貌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後 提前規劃智慧城新貌


2020-06-27 00:24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截至6月26日為止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945萬,死亡人數也超過48萬。但因封城鎖國造成的經濟衝擊實在太大,各國已開始陸續解封,以減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過,解封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疑慮,正促使各界對非接觸式經濟及新生活型態的探索,而城市做為人們群居的重要場所,如何運用科技來達成市民在實體空間上「有距離」、又能維持在服務上能有互動的「零距離」,成為現階段發展智慧城市必須優先考量的議題。
疫情期間,許多車站、捷運站、學校、機關入口處,已設置紅外線攝像儀,監控訪客體溫,取代傳統人力手持額溫槍一一量測。由於影像蘊含的資訊量遠比數據、聲音等訊號來得龐大,更能輔助政府進行決策,預期疫情結束後攝影機的設置腳步不會減緩,甚至功能及數量會繼續提升。例如,傳統攝像儀僅能偵測訪客體溫,未來可進階為能直接判斷訪客是否佩戴口罩,及追蹤足跡或進行人流分析
事實上,在高精度影像辨識、邊緣運算、高速行動網路等技術或建設完備下,搭配人工智慧技術的影像資料蒐集工具早已獲得矚目。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於去年發表的The Global Expansion of AI Surveillance調查,全球 176 個國家中、共有75個國家均已運用 AI 視訊監控在城市治理工作上,如安全監控、車流偵測等
此外,政府面對疫情傳播等必須快速反應的事件,需要比對更多資料來進行決策。而建置整合各單位資料的智慧運籌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 CenterIOC),可解決各部門資料各自為政的數據孤島問題。例如,倘若 IOC 整合交通系統的道路車流數據、觀光系統的景點熱區人流數據、衛生系統所掌握到的染疫市民足跡,以及電信營運商的用戶定位資訊等,更能精準判斷人口流動與預測疫情擴散方向。
另外,企業向政府申請紓困補助時,必須同時確認公司組織型態、稅籍登記、營業額、員工僱用情形等是否符合申請條件,這些資訊涉及產業發展、商業管理、稅務、勞工權益等功能機關職掌,中間衍生不少溝通成本。此時,如果建置一套共用、能自動驗證的系統必可有相當助益,而導入區塊鏈技術則為解決方案之一。相對於一般企業,城市是一個功能多元、服務對象多元的高度複雜個體,打造「去中心化」系統來達到自動化驗證更有其價值。目前聯合國 B4C 計畫(Blockchain for Cities)正參考智慧杜拜的案例,預計在民國109-114年(2020~2025年)間,在不同城市推展,以促使基本城市服務轉為自動化。
疫情之下,特別凸顯出傳統城市運作過於依賴人力而效率低落的缺陷,疫情後更應檢視市政資訊基礎建設,特別是資料蒐集、分析與處理工作流程的重新設計,以加速市政運作轉型,對此我們提出三點期待。
首先,政府應提供誘因推動各縣市建置 IOC。由於各部門普遍存在有本位主義,以及既有資訊系統不相容的挑戰,首長必須有由上而下的意志貫徹執行;此外,國內具建置 IOC 能力的大型系統業者不多,應整合相關資通訊廠商能量共享商機。
其次,透過影像系統,政府所蒐集到的資料將更多元且豐富,在確保民眾隱私及資訊安全下,應建立開放加值運用的營運機制,以促進 AI 等科技進步,進而反饋政府以提升施政效率。
最後,區塊鏈、5G等新科技可視為上述活動的「催化劑」。以5G為例,截至今年5月止,全球已有 81 個電信商在 42 個國家或區域提供 5G 商用服務,其中包括韓國首爾市政府與 SKT 合作建置智慧交通系統,中國先後於上海、寧波、舟山等地置放 5G 巡邏機器人等。我們建議政府應持續鼓勵這些新科技運用於市政,並於單一城市驗證成功形成典範後,加速複製到其他縣市。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


2020-06-27 00:35  聯合報 /   黑聯合報黑白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一名日本女生在台灣居留四個月後返日,被發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這個消息,讓陳時中尷尬了,因為她的感染地是號稱已七十三天沒有本土案例的台灣陳時中支支吾吾,不願透露任何詳情發言人還說,這不能算本土個案」。
當然囉,感染者是已出境的日本人,怎麼能算本土案例?比較準確的說法,應該說是台灣「移出」病例。這恐怕是陳時中萬萬想不到的噩夢:台灣以「防疫模範生」自居,自誇超前部署又阻絕病毒於境外,現在怎會淪為病毒出口國?
這名女生並無症狀,外界原不必大驚小怪;但是,若不是日本海關這麼一篩檢,誰會知道病毒在台灣悄悄存在的事實?這個女生揭開了陳時中難以啟齒的祕密:病毒確實在本土社區中傳播,我們的政府卻採取「減少篩檢」的鴕鳥戰術,以避免發現它的存在。
五個月來,台灣僅採檢了七・五萬個樣本這個數字,還比不上南韓一星期的篩檢量。即使在疫情趨於緩和後,指揮中心仍無意基於調研興趣擴大篩檢,似唯恐一擴大篩檢,就會打破台灣「完美防疫」的好夢。
陳時中不能說的祕密,還包括他其實已無法勝任疫後的各種解封調度,但蔡政府硬要他撐在那裡當招牌,甚至還要藉他的防疫光環進軍雙北市長選舉。問題是,有些漂亮的招牌一失色,立刻會被拆來當成擋箭牌;這點,阿中部長就有苦難言了。看看黃健庭吧,他剛剛扮演過這樣的角色。












聯合報社論/龍象之爭:核子大國的石器戰爭


2020-06-27 00:3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印度民眾在阿邁達巴德舉行反中示威。(美聯社)


喜馬拉雅山區的中印爭議邊界,日前爆發激烈的軍事衝突」,印方有二十人死亡,中方亦有死傷。這是自民國64年(一九七五年)以來首見人員死亡的中印邊境衝突事件,備受各國關注;但引起最多討論的卻是,兩個核子大國的軍隊,用原始的武器,打了一場原始的戰爭;雙方從叫罵到推擠,最後用拳腳、石塊和棍棒進行決戰。
今年是中共與印度建交七十周年,但雙方邊境爭端超過六十年,民國51年(一九六二年)更打了一場邊境戰爭。不過,自從民國64年(一九七五年)射出最後一發子彈後,雙方再無人員因邊境衝突而犧牲,直到近日爆發的「石器戰爭」。但不論是民國106年(二○一七年)長達七十三天的洞朗對峙,或這次慘烈的打鬥,都未聞一聲槍響雙方都展現了捍衛領土的決心,但也都保持了高度的戰略克制
事實上,中印民國82年(一九九三年)簽訂協定,在邊界問題最終解決之前,雙方承諾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脅;民國85年(一九九六年)更簽訂軍事信任措施協定,除建立外交與軍事的衝突解決機制外,也限制兵力與武器部署,設置十公里的軍機禁飛區,二公里內並禁止開槍和爆炸作業。因而,兩個核子大國的邊境衝突,就以「石器戰爭」的原始形態呈現。
對於這次衝突,中印都指控對方越界挑釁。但印度總理莫迪才誓言不會讓士兵白白犧牲,兩天後卻澄清說,中國軍隊沒有進入印度邊境,顯然有意降溫。至於中方死傷人數迄未公布,大陸鷹派官媒人士則解釋為北京的善意,不想讓兩國民眾比較雙方傷亡數字,從而刺激公眾情緒。雙方都明顯不願衝突擴大。
然而,中印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的洞朗對峙之後,民國107年(二○一八年)莫迪訪問中國武漢,民國108年(二○一九年)習近平拜訪印度清奈,從「武漢精神」到「清奈連結」,習近平高喊「龍象共舞」,兩國卻仍須面對「龍象之爭」。這次衝突就是起自四月、五月的越界爭執,雙方透過軍事和外交管道溝通,六月六日兩國邊防部隊舉行軍長級會晤達成撤軍共識,結果十五日就爆發激烈肉搏戰。顯示邊境安全管理機制的脆弱;軍事信任禁了子彈,禁不了拳腳、石頭和棍棒,更難禁絕內部民族情緒的激盪。即使這次衝突不再擴大,未來兩國關係也蒙上陰影。
但中印邊界紛爭,不僅是英國帝國主義侵略印度與西藏殘留的歷史遺緒,也是不容退讓的領土主權問題,並涉及國家安全、區域競爭與全球戰略的複雜情勢。中國與印度分別崛起後,邊境問題更深受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的影響。尤其美國推動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合作的印太戰略,劍指中國;中美摩擦升溫之際,中國更不想把印度推向美國。而印度固然有抗衡中國的焦慮,卻很難不顧及經濟的需要;印度與巴基斯坦的邊界衝突、與尼泊爾的領土爭端同時並起,也牽制了印度面對中國的戰略選擇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民情激憤,印度更開始抵制陸貨,但衝突事發十天內,兩國密集進行外長、防長通話、軍長會談,以及包含外交、國防、移民等部門代表的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視頻會議。雙方同意遵守兩國領導人共識及歷次協定,加強軍事信任措施。中印都希望有效管控邊境衝突。
回看台灣,蔡總統說密切關注中印邊境衝突,台灣會全力維護印太區域和平穩定。但對中國大陸而言,台灣所涉及的領土與主權問題、民族與歷史任務、地緣與大國博弈,都高於中印邊界爭端。中印有高層峰會、和平協定、軍事信任,以及政治、外交、軍事談判機制,卻仍爆發衝突,但至少可壓低到「石器戰爭」的水平。兩岸政治互信、軍事信任與協商機制俱失,台灣政治人物卻好操作兩岸民粹互撞龍象能舞能鬥,台灣拒舞欲鬥,蔡英文說要維護印太和平穩定,不能忘記川普桌上的筆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