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經濟/完善法評機制 解決經濟黑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錯謬的公式:新情勢換不了新模式
.聯合報黑白集.感恩民進黨 讚嘆蔡政府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法評機制 解決經濟黑手





經濟/完善法評機制 解決經濟黑手


2017-10-08 02: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研院日前發布「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由院士王平(圖)、蔡瑞胸及研究員彭信坤等提報告,預警若不解決影響經濟的三隻黑手,台灣將落入「中所得陷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中研院日前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召集人王平院士直指若不盡快解決法律、環評與對中國大陸過度保守等三隻經濟黑手,台灣恐將落入「中所得陷阱」,且未來十年會被十數個國家超越。這三個問題都點出要害;其中處理環評、兩岸關係的對策或許見仁見智,至少大家都清楚問題所在,但法律這隻黑手的問題卻始終無法釐清,遑論解決之道。
所謂法律變成阻礙經濟發展的黑手,指的不僅是法律本身的僵固、過時、脫節而已,更包含依據法律授權所制訂的規則及做成的行政決定,也都是幫兇。
造成這種結構性問題的原因很多。首先法規(及其制訂者)在性質上很重視類型化及安定性。在數位科技光速發展的今日,想以法律替所有經濟活動都找到一個可長可久的分類歸屬,原本就挑戰極大。一旦新興活動無法套用到現行法,就會產生緊張關係;要靠解釋又可能朝令夕改,進一步影響安定性與信賴感。
再者,21世紀的經濟活動跨領域整合的程度不斷升高,傳統經濟活動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但法律及其制訂者不但多是單一面向思維(例如個資法只看個資保護、環評法只有環境思維),而且往往指導制訂修正的原則,著重政治正確、民意觀感及執法管理方便,而非促進經濟發展,長期如此下來,變成黑手不難想像。
最後,法律改變修正的速度極慢,法規的落後性已難避免,加上欠缺高層授意下,主管機關多依循僵固的「依法行政」原則,更是雪上加霜。簡單的說,先進國家追求法規要具備「活著」(living)的特徵,看似簡單實則門檻極高。
這些法規(以及法律人)的問題,其實各國都類似,並非台灣獨有。不過先進國家的競爭力,來自於透過各種機制來促使法規跟上時代與社會;追上的腳步愈快,競爭力就愈高。
事實上,面對光速前進的數位產業及社會,法規要跟上腳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沒有法規監管,自然就沒有過時、脫節與僵化的問題。但問題來了,哪個主管機關敢不管?那屆立法院願意放手?這就要仰賴一個且是最重要的機制,就是法規影響評估(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RIA)的建立。
法評機制有許多細節,但基本原則就是要透過成本效益的證據比較,先分析「管」與「不管」的利弊;假設無法不管,也要提出幾個可能的選項來比較其衝擊影響。法評機制第二個關鍵,則是廣泛的利害關係人意見徵詢,以強化與社會、產業及科技的連結,更可降低憑感覺、求方便的成分,這些都是避免閉門造車,為法規注入活力的必要步驟。在澳洲、歐盟等國的機制下,負責經濟發展的部會也可以利害關係人的身分在此階段表達意見,將跨部會協調的功能提早到草擬階段,作為解決面向單一的問題。
此外,法評機制不是指針對新法或修正案,澳洲、加拿大等國的法評機制已發展到每年要挑選幾個重大的現有法規,來檢討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更成立專門進行法評的機構來執行任務。
法評機制在我國已經提倡了快20年,始終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律人性格未變、施政愈趨民粹之下,法規箝制經濟發展的程度自然愈來愈明顯。沒有法評機制,只要確保高層指令使命必達、法規施行方便省事,各部會也落得輕鬆。
換言之,若非有願景、具理想的領導人瞭解其長期意義,將其作為重大改革政策,法評機制沒有自動出現的可能。所以,要翻轉觀念進而落實,改善我國法規品質,需要的不是倡議研討,而是蔡總統與賴院長的瞭解、重視及指示。


聯合/感恩民進黨 讚嘆蔡政府


2017-10-08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對於日前統促黨成員在台大外與獨派互毆事件,內政部長葉俊榮5日表示,政府可能立一些新法,遏止黑道幫派介入政治。圖為日前統促黨的遊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莊子胠篋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意思很簡單,同樣都是偷,小偷偷鉤就該死,大盜竊國卻可變身權貴;接下來的「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更具深意,是說人民懼於竊國者權勢,不敢造次,只得頌揚其仁義。
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面臨後民主轉型時代黑道介入政治的威脅,應該啟動新作法,精進法律與制度;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要求內政、法務等相關部會立即研議因應策略。聞之,怎不感恩讚嘆民進黨政府保護人民、捍衛民主法治的大仁大義?
民進黨政府起心動念要遏止黑道介入政治,源於獨派團體與學生干擾在台大操場舉辦的「中國新歌聲」活動,隨後與統促黨人士發生衝突。
打人不對,自應究辦。但起因複雜,政府只鎖定「黑幫介入政治」,獨派團體與學生怎能不感恩讚嘆?畢竟,若論鬧場,這些獨派學生與團體,甚至占領立法院、攻入行政院的太陽花,豈會比統促黨鬧得小了?而若以成員有無某些前科作判準,那民進黨是否該先「清黨」以作表率?
葉部長說過去有檢肅流氓條例對付黑道,現在警察已失去這項工具,因此欲啟動新法律機制以進行事前管制;賴揆也要求追查這些犯罪組織有無不明資金挹注。這是拿違憲法律當執法不力的藉口,還想未審先判,只以抹紅塗黑就限制人民權利和人身自由。知名公法學者和務實政治工作者,能有如此民主修養與法治作為,感恩民進黨,讚嘆蔡政府!

聯合/錯謬的公式:新情勢換不了新模式


2017-10-08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說,希望中共舉行19大後,「雙方可以思考新模式」,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十九大在即,蔡英文再次提議兩岸共同思考互動「新模式」,她希望在十九大後,雙方都能想一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然而她在言談之間,依然未透露任何妥協可能,這讓此番嚴肅的喊話,徒然流於空言。
從五月就職周年前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開始,蔡英文就認為「新情勢」已然發生,而它可以扳動中共的「一個中國」舊模式;她劃定了一道演繹公式:「新情勢」拷問著兩岸,「新問卷」於焉已擺在兩岸當政者的案頭,而它自必要以「新模式」作答。
這次專訪亦然,她說:「新情勢確實是在發生」,雙方都應好好想一想,過去處理兩岸關係的想法與作法,是否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如果一直守著過去的想法與作法,將很難面對未來多變的亞洲與區域情勢。
就其前後文,「新情勢」指涉的應是「亞洲與區域情勢」。但審視區域情勢,反而正在朝著中共企冀的方向前行,就算大陸周邊鄰國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隱患,亦無從撼動「一個中國」既有結構,蔡英文的論證顯得薄弱而欠缺說服力。
審察亞洲周邊,「確實正在發生」的最重大事件無疑即是「中國崛起」,其崛起的速度、規模與範疇,遠超乎許多人的預期與想像,看來除了一場核武級的毀滅性戰爭,這個崛起的事實不會改變,而它也將持續衝擊亞洲乃至世界的政經情勢。
眼前能讓北京主政者操心的外圍形勢,一是北韓的瘋狂核武裝,可能無預警地引爆戰爭;二是印度同時崛起而導致的軍事衝突。然而,迄今習近平都能戰略自抑、化險為夷,並未自陷險境。最重要的是,這些都不足以顛覆台海格局,朝向蔡英文期盼的局面發展。
因此如果不是蔡英文誤判,那她耐人尋味的所謂「新情勢」,恐怕根本不是外部的什麼「多變的亞洲情勢」,而是台灣內部裹挾民粹而起的台獨浪潮。
如今島內的景況是,教育部正推出中國史只是東亞史之一部分的歷史課綱,並敲定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國文課綱,這是在清洗年輕世代的文化種源與歷史記憶,以扶植不知中國為何物的更純粹「天然獨」族裔。
更有甚者,她任命賴清德為閣揆,而賴揆卻在國會公然表態台獨,赤裸地以最高行政首長之尊,揭露中華民國只是一襲偽裝用的外衣。即使蔡英文提點應知分際,賴清德仍在搶話表示不會宣布台獨與台獨公投後,又對修憲變更領土表明:社會進步到哪裡,修憲就到哪裡。凡此種種,恐怕才是蔡英文所謂「確實正在發生」的新情勢。
這項新情勢,蔡英文沒有鼓勵,也有縱容。而她所懷揣的談判籌碼,實即其手上假民主之名走向獨化的台灣,這正是她那一道演繹公式的由來,她要以一個完成記憶清洗的台灣,要求北京與台灣共同協商出一個沒有「一中原則」的「新模式」。
這與她三年前的看法殊無二致。二○一四年她首次以「天然獨」否定凍獨主張時說,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狀態,如何去凍結、廢除?前後對照,「新情勢」不過就是「天然獨」論的老調新彈。
因而蔡英文所謂「新情勢」的圖像恐是這般:大陸崛起不足懼,天然獨的信念已猶如巍峨的巨塔,而美歐日亦必捍衛天然獨所擁抱的民主。於是,她要北京十九大後「好好想一想」,不要一直守著舊模式。
蔡英文若真持此思維,豈只是冷戰留下來的老冬烘而已,更恐是民主教條的新腐儒;君不見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前後,歐盟與美國的冷漠與責難?而她放任這種「新情勢」再盡其「最大的善意」,自然活絡不了兩岸關係。不必等到十九大後,如今已可定論:蔡英文這一道公式殊為錯謬,新情勢換不了什麼新模式!

名家縱論/林祖嘉:如何走出「中等所得陷阱」\星期透視/一個本土知識分子對賴揆的期許

.縣市長們,何妨見賢思「旗」
.養成玉山學者 從中小山群著手
.墾丁國家公園 不是攤販夜市!
.離峰免費+尖峰加價 國道連假不塞
.斬不斷的血緣
.畫中有話/笑問客從何處來
.兩岸交流30年/6萬榮民孤魂 猶盼整裝歸
.星期透視/一個本土知識分子對賴揆的期許
.兩岸交流30年/願兩岸關係永久和平 時代悲劇勿重演
.名家縱論/林祖嘉:如何走出「中等所得陷阱」






名家縱論/林祖嘉:如何走出「中等所得陷阱」


2017-10-08 02:58 聯合報  林祖嘉

中研院日前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召集人王平院士直指若不盡快解決法律、環評與對中國大陸過度保守等三隻經濟黑手,台灣恐將落入「中所得陷阱」,且未來十年會被十數個國家超越。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昨,在中央研究院院士主持的台灣競爭與發展報告中,針對長期發展所遇到幾個關鍵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這幾位院士不但在國際學術上有崇高地位,而且願意對台灣經濟發展,提出重要政策建議,國人應該重視。
尤其政府部門,更應該針對他們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做出必要的政策或體質調整,以提升台灣長期競爭力,讓經濟重新走向高成長率時代。反過來說,報告也提出警訊,如果台灣無法做出調整,台灣很可能陷入「中等所得陷阱」,讓台灣的經濟長期陷入泥沼,無法脫困。
在報告中指出,近年來防礙台灣競爭與發展的三個最重要問題是:第一,在法律與規定上的限制太多,包括許多民粹式的法律或規定,導致企業在想要發展新業務時,受到許多的限制。比方說,受到個資法的限制。
企業在發展大數據時就會遇到許多困擾;再比方說,在都更推動中,現幾乎都要求所有住戶百分百同意才得以進行,在此規定下,幾乎沒有太多都更得以進行,因為只要有一或二戶反對,都更案就會被迫停擺。
第二個問題,在於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的不確定因素太高。首先是環評所需時間太長,導致企業投資時效受影響;其次,環評過程中干擾因素太多,導致審查結果非常不確定。最後,也最重要的是,環評結果具完全否決權。由於環評的不確定因素太高,即使企業有再充分準備,也不一定能滿足各路人馬要求,導致企業把環評看成影響投資的最大障礙。
第三.兩岸經貿過於保守,讓企業在面對國外競爭時,綁手綁腳。其實大陸市場很大,經濟與企業成長都很快,因此大陸市場和企業對台灣而言是威脅也是機會。政府應該協助企業儘量設法把機會做大,同時把威脅變小;而不是完全排斥,完全不與大陸接觸,讓企業自生自滅。而且,由於兩岸關係不好,台灣對外關係也容易出狀況,不但不易參與國際事務,更不易參加國際經貿組織,包括TPP、RCEP,及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等等。
其實以政府做法看,大都是以指令式政策,選擇某些產業來發展,而不是做基礎建設,或是法規及體質的調整。比方說,政府選定五加二加二產業,但是,政府怎麼可能會比企業知道那些產業才最有機會呢?比方說,為什麼高科技產業沒被列入呢?
更離譜的是,前瞻計畫超過一半以上的錢投入軌道建設,排擠其他產業發展,這對台灣經濟長期競爭力沒多大助益。但是,由於這對於各都市分資源卻很有用,而且對選舉的幫助更大,在政府以肉桶分贓方式來分配資源,而不進行修改法規、環評、市場開放等最基本要件去進行體質調整,在長期下競爭力無法提升的情況下,台灣很容易陷入「中等所得陷阱」。
事實上,在一九五○到二千年的五十年之間,台灣曾經享有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高達八.一%的傲人成績。但是,從二千年開始,台灣的經濟表現急轉直下,到二○一六年的十六年之間每年成長率剩下一半,約三.八%。蔡政府上任之後,去年和今年經濟成長率再減少一半,平均不到二%。
另外,二千年以來,名目薪質每年約成長一%,扣除物價以後,過去十六年的實質薪資等於沒有任何的成長。這些數據顯示,台灣的經濟已進入「中等成長陷阱」,如果再不從基本的體質著手調整,仍然一直強調政府推動某些產業,或是把資源投入在軌道建設等生產力極低的花費上面,幾乎可確定台灣根本不可能走出「中等所得陷阱」的泥淖。
院士們提出的警訊如雷灌頂,不但國人應該嚴肅看待此問題,政府部門更是應該要針對這些建議,立即提出適當的政策與法規調整,讓台灣經濟可以真正的走出「中等所得陷阱」。
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行政院國發會前主委

星期透視/一個本土知識分子對賴揆的期許


2017-10-08 03:09 聯合報  蘇益仁/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上個月,蔡政府內閣換血,總統指派原台南市長賴清德接任行政院長,引起廣泛討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小英總統民調低迷的時刻,賴清德市長接下閣揆。短短兩周,小英總統的民調遽升十六%,說明了台灣民眾久旱之望甘霖心境。但背後所顯示的意義,也是對賴揆的期許。
台灣民眾這樣的期待與期許,賴揆的上任不是第一次。在二○○○年阿扁選上總統之時,以台灣教授協會及醫界聯盟為主體的本土知識分子,當時的期待更深。可是,阿扁上任一兩年後,朝小野大,加上民進黨內派系利益的糾葛,阿扁雖有心卻無力。當國泰世華與元大的金庫一開,加上瑞士海角六億一掀,我們這些昔日挺他的本土知識分子心碎了。至今,大家可以同意,阿扁被關了六年夠了,但內心的傷痕仍在。
小英總統上位一年四個月勵精圖治,但受限於知識人菁英治國的盲點,執行面的配套及技巧不嫻熟且操之過急,雖已朝大野小,但施政缺乏節奏感,民眾感受五味雜陳。但小英政府也許為了擺脫派系利益,卻在政府運作上改弦易轍,如「大政委小部長」,且部會首長與次長分屬不同派系等等,使施政無法順遂,長照2.0的推動及生醫產業推動都不如預期並深受詬病。
我與賴揆自台灣醫界聯盟創會起,迄二○一五年的台南登革熱,近身觀察二十多年,對他能任閣揆,深慶國家得人。賴揆夫人不涉政治,其實反映出他斬斷群帶關係的做法,必然有感於阿扁及幾位民進黨前輩的教訓。賴揆上任時期許當一個實事政府,也深深切中台灣派系及藍綠糾葛的弊病。
我在過去近三十年觀察,台灣的歷任領袖中,最推崇張善政院長,他以企業界理性及實事求是的精神治國,並有效率且勤快清廉作風,令我印象深刻。賴揆相信也從他的身影受益良多。
以上三、四端提及的是一個本土知識分子對賴揆的期許,立委、市長的格局畢竟不同於閣揆,但如能一秉初衷,實事求是,啟用賢能,清明吏治,並以阿扁為戒,則自可開創一番格局,小英總統也應樂見其成,則是國人之福。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2017-10-08 03:47 聯合報  王健壯

蔡總統說,希望中共舉行19大後,「雙方可以思考新模式」,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兩岸政策似乎要變,跡象一是,她在民進黨全代會時說「面對國際情勢的多變,中國的變化與中國的崛起,民進黨應該思考,兩岸關係是否需要新的論述」;跡象二是,她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向北京喊話,「新情勢正在發生…希望在十九大之後,雙方可以思考新模式,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
這是她當總統後首度以「新情勢/新論述/新模式」的三段論,描述她對兩岸未來的期待。這些談話可能只是她一貫的文青式修辭,華而不實,不值推敲;但如果不是,則透露她有可能把國政焦點從內政轉向兩岸,就如同她所說「多花點時間與精力放在兩岸局勢上。」
但蔡英文過去認知的新情勢,指的是她當選的台灣新情勢。她也曾呼籲中國領導人,因應台灣新情勢調整對台政策,例如不要緊抱九二共識神主牌不放。但蔡當選後的台灣新情勢,在過去一年半已有了巨大變化,新情勢早已變成舊情勢,反而是外在新情勢像滔滔江水一樣洶湧撲面而來,蔡英文「如果一直守著過去那些想法與作法」,認為維持現狀就盡了最大善意,而不改弦易轍思考新論述與新模式,外在的新情勢只會對台灣愈加不利,這是她對新情勢必須要有的新認知。
蔡英文長於談判,談判雖然忌諱過早自曝底牌,但誰先喊價,誰就可能占有優勢,卻是談判常識。如果說在劇變的內外新情勢中,九二共識是舊論述,維持現狀何嘗不是?蔡英文與其等待習近平在十九大後提出新的對台政策,再作被動回應,何不搶先話語權,以新論述與新模式先發制人,讓中國被動接招?否則,題目是中國出的,框架是中國設的,台灣還有多少談判空間?
舉例說,蔡英文雖然不接受九二共識,但九二共識原型出自「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而這項決議是由李登輝兩岸智囊主動創造的論述,中國是被動接受,可見論述若能先制主動,則為用大矣。另外,海基會成立於一九九○年十一月,海協會卻在九一年十二月才對等成立,可見兩岸協商組織的設立,也是台灣主動,大陸被動;而且,連兩會初期互訪,以及互訪協商主題的設定,也是海基主動,海協被動。
李登輝任內雖曾發生台海危機,但他處理兩岸關係的明暗兩手策略,卻至今無人能及。國統會、陸委會與海基會的設立,以及國統綱領與「關於一個中國涵義的決議」,屬於明的策略,暗的策略則包括「李辦」與「江(澤民)辦」曾多次進行密使談判,以及在台海危機後接受美國秘密穿梭兩岸斡旋。
而且,李登輝在九六年還召開過一次頗有政治協商意涵的國家發展會議。這場邀集朝野意見領袖參與的國是會議,在兩岸議題上作出了卅多項共同意見,這些共同意見可以說是史上唯一一次有關兩岸政策的朝野共識;其中一項共同意見即是「兩岸重大決策應強化在野黨參與機制」。
面對新情勢的蔡英文,若想創造新論述與建立新模式,不妨從李登輝的兩手策略中偷學幾招。另外,國是會議雖然少開為妙,但若年改與司改可以,兩岸政策有何不可?畢竟,內政關乎個人成敗,兩岸卻關乎國家安危,非一人好惡可決,也非一黨意志可定,蔡英文若想要有新的兩岸政策,八字秘訣就是:主動先制,野黨參與。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