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錯謬的公式:新情勢換不了新模式
.聯合報黑白集.感恩民進黨 讚嘆蔡政府
.經濟日報社論.完善法評機制 解決經濟黑手
經濟/完善法評機制 解決經濟黑手
2017-10-08 02:1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研院日前發布「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由院士王平(圖)、蔡瑞胸及研究員彭信坤等提報告,預警若不解決影響經濟的三隻黑手,台灣將落入「中所得陷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中研院日前發表「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召集人王平院士直指若不盡快解決法律、環評與對中國大陸過度保守等三隻經濟黑手,台灣恐將落入「中所得陷阱」,且未來十年會被十數個國家超越。這三個問題都點出要害;其中處理環評、兩岸關係的對策或許見仁見智,至少大家都清楚問題所在,但法律這隻黑手的問題卻始終無法釐清,遑論解決之道。
所謂法律變成阻礙經濟發展的黑手,指的不僅是法律本身的僵固、過時、脫節而已,更包含依據法律授權所制訂的規則及做成的行政決定,也都是幫兇。
造成這種結構性問題的原因很多。首先法規(及其制訂者)在性質上很重視類型化及安定性。在數位科技光速發展的今日,想以法律替所有經濟活動都找到一個可長可久的分類歸屬,原本就挑戰極大。一旦新興活動無法套用到現行法,就會產生緊張關係;要靠解釋又可能朝令夕改,進一步影響安定性與信賴感。
再者,21世紀的經濟活動跨領域整合的程度不斷升高,傳統經濟活動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但法律及其制訂者不但多是單一面向思維(例如個資法只看個資保護、環評法只有環境思維),而且往往指導制訂修正的原則,著重政治正確、民意觀感及執法管理方便,而非促進經濟發展,長期如此下來,變成黑手不難想像。
最後,法律改變修正的速度極慢,法規的落後性已難避免,加上欠缺高層授意下,主管機關多依循僵固的「依法行政」原則,更是雪上加霜。簡單的說,先進國家追求法規要具備「活著」(living)的特徵,看似簡單實則門檻極高。
這些法規(以及法律人)的問題,其實各國都類似,並非台灣獨有。不過先進國家的競爭力,來自於透過各種機制來促使法規跟上時代與社會;追上的腳步愈快,競爭力就愈高。
事實上,面對光速前進的數位產業及社會,法規要跟上腳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沒有法規監管,自然就沒有過時、脫節與僵化的問題。但問題來了,哪個主管機關敢不管?那屆立法院願意放手?這就要仰賴一個且是最重要的機制,就是法規影響評估(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RIA)的建立。
法評機制有許多細節,但基本原則就是要透過成本效益的證據比較,先分析「管」與「不管」的利弊;假設無法不管,也要提出幾個可能的選項來比較其衝擊影響。法評機制第二個關鍵,則是廣泛的利害關係人意見徵詢,以強化與社會、產業及科技的連結,更可降低憑感覺、求方便的成分,這些都是避免閉門造車,為法規注入活力的必要步驟。在澳洲、歐盟等國的機制下,負責經濟發展的部會也可以利害關係人的身分在此階段表達意見,將跨部會協調的功能提早到草擬階段,作為解決面向單一的問題。
此外,法評機制不是指針對新法或修正案,澳洲、加拿大等國的法評機制已發展到每年要挑選幾個重大的現有法規,來檢討是否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更成立專門進行法評的機構來執行任務。
法評機制在我國已經提倡了快20年,始終沒有受到重視;在法律人性格未變、施政愈趨民粹之下,法規箝制經濟發展的程度自然愈來愈明顯。沒有法評機制,只要確保高層指令使命必達、法規施行方便省事,各部會也落得輕鬆。
換言之,若非有願景、具理想的領導人瞭解其長期意義,將其作為重大改革政策,法評機制沒有自動出現的可能。所以,要翻轉觀念進而落實,改善我國法規品質,需要的不是倡議研討,而是蔡總統與賴院長的瞭解、重視及指示。
聯合/感恩民進黨 讚嘆蔡政府
2017-10-08 02:0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對於日前統促黨成員在台大外與獨派互毆事件,內政部長葉俊榮5日表示,政府可能立一些新法,遏止黑道幫派介入政治。圖為日前統促黨的遊行。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莊子胠篋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意思很簡單,同樣都是偷,小偷偷鉤就該死,大盜竊國卻可變身權貴;接下來的「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更具深意,是說人民懼於竊國者權勢,不敢造次,只得頌揚其仁義。
內政部長葉俊榮表示,面臨後民主轉型時代黑道介入政治的威脅,應該啟動新作法,精進法律與制度;行政院長賴清德也要求內政、法務等相關部會立即研議因應策略。聞之,怎不感恩讚嘆民進黨政府保護人民、捍衛民主法治的大仁大義?
民進黨政府起心動念要遏止黑道介入政治,源於獨派團體與學生干擾在台大操場舉辦的「中國新歌聲」活動,隨後與統促黨人士發生衝突。
打人不對,自應究辦。但起因複雜,政府只鎖定「黑幫介入政治」,獨派團體與學生怎能不感恩讚嘆?畢竟,若論鬧場,這些獨派學生與團體,甚至占領立法院、攻入行政院的太陽花,豈會比統促黨鬧得小了?而若以成員有無某些前科作判準,那民進黨是否該先「清黨」以作表率?
葉部長說過去有檢肅流氓條例對付黑道,現在警察已失去這項工具,因此欲啟動新法律機制以進行事前管制;賴揆也要求追查這些犯罪組織有無不明資金挹注。這是拿違憲法律當執法不力的藉口,還想未審先判,只以抹紅塗黑就限制人民權利和人身自由。知名公法學者和務實政治工作者,能有如此民主修養與法治作為,感恩民進黨,讚嘆蔡政府!
聯合/錯謬的公式:新情勢換不了新模式
2017-10-08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說,希望中共舉行19大後,「雙方可以思考新模式」,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共十九大在即,蔡英文再次提議兩岸共同思考互動「新模式」,她希望在十九大後,雙方都能想一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然而她在言談之間,依然未透露任何妥協可能,這讓此番嚴肅的喊話,徒然流於空言。
從五月就職周年前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開始,蔡英文就認為「新情勢」已然發生,而它可以扳動中共的「一個中國」舊模式;她劃定了一道演繹公式:「新情勢」拷問著兩岸,「新問卷」於焉已擺在兩岸當政者的案頭,而它自必要以「新模式」作答。
這次專訪亦然,她說:「新情勢確實是在發生」,雙方都應好好想一想,過去處理兩岸關係的想法與作法,是否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如果一直守著過去的想法與作法,將很難面對未來多變的亞洲與區域情勢。
就其前後文,「新情勢」指涉的應是「亞洲與區域情勢」。但審視區域情勢,反而正在朝著中共企冀的方向前行,就算大陸周邊鄰國有一些或大或小的隱患,亦無從撼動「一個中國」既有結構,蔡英文的論證顯得薄弱而欠缺說服力。
審察亞洲周邊,「確實正在發生」的最重大事件無疑即是「中國崛起」,其崛起的速度、規模與範疇,遠超乎許多人的預期與想像,看來除了一場核武級的毀滅性戰爭,這個崛起的事實不會改變,而它也將持續衝擊亞洲乃至世界的政經情勢。
眼前能讓北京主政者操心的外圍形勢,一是北韓的瘋狂核武裝,可能無預警地引爆戰爭;二是印度同時崛起而導致的軍事衝突。然而,迄今習近平都能戰略自抑、化險為夷,並未自陷險境。最重要的是,這些都不足以顛覆台海格局,朝向蔡英文期盼的局面發展。
因此如果不是蔡英文誤判,那她耐人尋味的所謂「新情勢」,恐怕根本不是外部的什麼「多變的亞洲情勢」,而是台灣內部裹挾民粹而起的台獨浪潮。
如今島內的景況是,教育部正推出中國史只是東亞史之一部分的歷史課綱,並敲定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國文課綱,這是在清洗年輕世代的文化種源與歷史記憶,以扶植不知中國為何物的更純粹「天然獨」族裔。
更有甚者,她任命賴清德為閣揆,而賴揆卻在國會公然表態台獨,赤裸地以最高行政首長之尊,揭露中華民國只是一襲偽裝用的外衣。即使蔡英文提點應知分際,賴清德仍在搶話表示不會宣布台獨與台獨公投後,又對修憲變更領土表明:社會進步到哪裡,修憲就到哪裡。凡此種種,恐怕才是蔡英文所謂「確實正在發生」的新情勢。
這項新情勢,蔡英文沒有鼓勵,也有縱容。而她所懷揣的談判籌碼,實即其手上假民主之名走向獨化的台灣,這正是她那一道演繹公式的由來,她要以一個完成記憶清洗的台灣,要求北京與台灣共同協商出一個沒有「一中原則」的「新模式」。
這與她三年前的看法殊無二致。二○一四年她首次以「天然獨」否定凍獨主張時說,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這樣的事實、狀態,如何去凍結、廢除?前後對照,「新情勢」不過就是「天然獨」論的老調新彈。
因而蔡英文所謂「新情勢」的圖像恐是這般:大陸崛起不足懼,天然獨的信念已猶如巍峨的巨塔,而美歐日亦必捍衛天然獨所擁抱的民主。於是,她要北京十九大後「好好想一想」,不要一直守著舊模式。
蔡英文若真持此思維,豈只是冷戰留下來的老冬烘而已,更恐是民主教條的新腐儒;君不見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前後,歐盟與美國的冷漠與責難?而她放任這種「新情勢」再盡其「最大的善意」,自然活絡不了兩岸關係。不必等到十九大後,如今已可定論:蔡英文這一道公式殊為錯謬,新情勢換不了什麼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