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兩岸經貿關係倒退 台灣承擔不起

.聯合報社論..沒有生根欲望的國民黨如何再起?
.聯合報黑白集.北京莫鼓勵跳樑小丑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經貿關係倒退 台灣承擔不起





經濟/兩岸經貿關係倒退 台灣承擔不起


2016-01-18 01: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突圍脫困 再造新經濟系列八之二
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民進黨又在國會囊括過半的68個席次,取得完全執政的機會。由於民進黨提倡台灣人身分認同並支持台灣獨立,因此,北京對於蔡英文及其領導的民進黨心存警惕,對於選舉結果雖在預料中,但仍感到不安,兩岸關係發展必須建立新的互信。
蔡英文曾任陸委會主委、行政院副院長,也經歷過兩次選舉失敗的經驗,深知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不只符合美、日等國際友邦的利益,更是台灣絕大多數民眾的期待,因此,在競選政見中特別承諾,將維持兩岸關係現狀,避免挑釁大陸。她的「維持現狀」說法在選前備受競爭對手質疑,贏得勝選後顯示已為台灣民意接受,不過,北京是否願意埋單仍充滿不確定性,因而,一般認為兩岸關係如何維持現狀,將是蔡英文執政後最大的挑戰。
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迴避了馬政府執政時期推動兩岸正常對話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讓大陸耿耿於懷。去年3月初,習近平曾於「胡四點」發布十周年時公開表示,「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如果受到破壞,兩岸關係將會「地動山搖」。不過,截至目前,北京並未對「地動山搖」進一步提出具體說明。
然而,如果蔡一直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且沒有提出讓北京可接受的替代方案,定位兩岸關係,北京當局或有可能對蔡政府採取制裁或報復措施。譬如,在蔡正式上任後,台灣的國際空間有可能會受到更大的打壓,在經濟上的反制可能包括:中斷海基、海協的制度化協商,消極抵制執行已簽署的各項協議,拒絕安排協商新的議題,減少甚至停辦大陸居民入台觀光,取消對台灣的讓利措施(例如停止對台南學甲的虱目魚契作),減少對台灣投資等。
如果未來兩岸關係發展陷入高度不確定性,兩岸經貿關係也可能倒退,更多的挑戰將接踵而至。目前大陸是台灣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最大的海外投資據點,同時,截至目前,大陸企業在台投資累計超過12億美元,大陸居民入台旅遊累計人數將近1,000萬,包括「三中」族群對兩岸和平發展環境的依賴日深,未來大陸對台政策若趨緊縮,各行各業受到衝擊在所難免。
其次,ECFA後續協商,貨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兩個協議都尚未完成,前者的談判仍在進行中,後者因簽署的內容有爭議,仍未通過國會審議。面對國際區域經濟整合潮流,兩岸貨貿和服貿協議之簽署刻不容緩,如有延宕也會拖累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議的進展,攸關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和經濟穩定成長。然而,發球權目前掌握在北京,台灣只能被動接球。
台灣以經濟立國,對外經貿關係之拓展至關重要,兩岸關係應避免衝突、對立,並藉以爭取更寬闊的國際空間,避免國際孤立;政策上應致力於推動經濟自由化和國際化,同時促進兩岸和平互動和經濟共榮。蔡英文有處理兩岸關係議題的經驗,深諳其中道理;問題是,大陸畫下的「九二共識」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的紅線,要如何跨過?在另一方面,蔡對持續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現狀的訴求,如何說服台灣內部年輕世代、公民社會日漸高漲的反中、仇中情結,勢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合則兩利,兩岸政府都應珍惜過去多年和平發展,帶給兩岸人民龐大的和平紅利。
誠如蔡英文所言,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期盼台灣新政府提出具體務實的兩岸政策,也盼北京當局嚴肅面對台灣新的民意,理解蔡英文努力謀求兩岸關係求同化異的決心,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持續發展。

聯合/北京莫鼓勵跳樑小丑


2016-01-18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政黨輪替,出現首位女總統,許多大陸人民不勝羨慕如此平靜的民主改朝換代。意外的是,黃安檢舉周子瑜事件,卻經由兩岸網民激烈的叫囂,演成牽動台灣選情的外力因素,也顯露了兩岸交流和平表面下的躁動神經。
不管誰在炒作周子瑜事件,這次風波顯示了三大不幸:一是邪惡藝人黃安跳樑小丑式的挑撥,竟能一再得逞;二是安徽衛視與周子瑜所屬的韓國經紀公司,將粗糙的政治教條當成天條膜拜,結果適得其反;三是此事被說成「拿中華民國國旗等於台獨」固過嫌簡化,但對台灣人民——尤其新世代而言,卻是嚴重的感情傷害,更對支持兩岸交流的馬政府倒打一耙。
問題在,北京為什麼要縱容黃安這樣的惡棍藝人破壞兩岸人民感情?兩個月前,黃安舉發盧廣仲參加「反服貿」運動,導致盧廣仲在大陸的演唱會連遭取消,已引起台灣很大的反感。莫須有的標籤,含沙射影的檢舉,殘缺錯誤的訊息,造成對藝人莫名的「政治迫害」,這無法讓台灣民眾心服。
進一步看,黃安的胡亂舉發,在他個人不過是為了充當「統派英雄」,擴大自己的粉絲,其目的是投機的,卻因附和低級政治趣味而能得逞。可怕的是,他對自己的行徑毫不節制,甚至公開挑激兩岸網民叫陣對罵,不僅混淆事實真相,也將兩岸民眾情緒捲入互不諒解之中。縱容這類行徑,後果不堪想像。
周子瑜被迫道歉的影片傳出,讓許多台灣人心頭一涼。這或許不是北京授意,卻被形塑成官方作為。從兩年多前張懸在英國的亮旗事件,到這次的周子瑜事件,都說明北京在對台政策上的保守,導致大陸人民對「中華民國」與「台獨」的混淆;這恐怕是兩岸必須儘快協商解決的事。

聯合/沒有生根欲望的國民黨如何再起?


2016-01-18 01: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16新政局系列》之二

國民黨這次大選面臨空前挫敗,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馬英九的八年政績,令人民失望至極;二是國民黨內離心離德,使支持者棄它而去;三是政黨經營忘卻基層扎根的工作,導致它與台灣社會的脈動越來越遠。
從處理太陽花運動的不知所措,從九合一選後內閣的草草改組及毫無作為,從去年國民黨在總統和立委選舉的雙雙怯戰,從朱立倫的粗暴換柱與不分區立委提名的荒腔走板;每一項舉措,皆預告了藍軍得票版圖消失的難堪不會是意外。六成六的超低投票率,說明失望性棄選的藍軍支持者,已喚不回來。而多位國會老將輕易被民進黨及時代力量的年輕對手擊敗,更凸顯了垂垂老矣的國民黨已時不我予。
二○一四年馬英九辭黨主席,丟下的是一個爛攤子;二○一六年朱立倫辭黨主席,留下一個更破碎的局面。如今放眼望去,黨內菁英摧折,黨員信心渙散,支持者心灰意冷,疆土殘破,國民黨下一步將如何?不可諱言,國民黨今天的局面,比二○○○年的首度政黨輪替後的情況還要悲淒;當年還有個「賣黨」的李登輝成為眾人唾棄的標的,而今天支持者卻連憤怒和悲哀都無處傾吐,敗選之夜在中央黨部前又掉了幾滴眼淚?
弔詭的是,馬英九念茲在茲其個人執政的「歷史評價」,八年後竟會以如此悲慘的方式收場,何其可悲。而答案,也許就藏在「個人歷史評價」這幾個關鍵字中。
首先,把「自己」看得比「黨」還大,這正是國民黨近年的普遍現象,馬英九更不例外,有時他甚至不惜以耗損黨來成就個人的目標;而地方派系人物與中央的纏鬥,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黨內人士感嘆,也許馬英九對國民黨根本沒有感情。事實是,在馬總統兼黨主席任內,幾未替國民黨培養出新一代的人才,亦未替藍軍建立起新的政治風格;戰將缺乏,庸懦得寵,註定了國民黨的傾頹。
其次,當馬總統一心憧憬著「歷史評價」之際,他卻忽略了台灣社會的鉅大變化。人們不會懷疑馬英九的跨越兩岸、傳承歷史信念,但台灣社會卻因世代變化而有了不同的想像,無論台獨是否「天然成分」,民眾的台灣主體性越來越強卻是事實。周子瑜事件即說明,年輕世代的「天然台獨」,認同的是中華民國國旗,這和李登輝的台獨已大相逕庭。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還用舊口號、舊框架談兩岸問題,便顯得與新一代脫節。對於從未經歷兩岸戰亂或分隔的年輕人,世界本來就是平的,要如何說服他們相信兩岸和平是多麼可貴的突破?
長期以來,統獨作為藍綠政黨的主要分野,使得國民黨更專注歷史傳承和兩岸關係的維繫,卻也相對忽略基層草根的經營,致使執政根基一步步遭到侵蝕。近幾年,內閣閣員來來去去,未留下真正的足跡;不以政治為志業的客串型學者,無助於國民黨的長期扎根。如果拿早期美國新英格蘭移民融入新大陸的過程作為參照,落腳麻州的清教徒更能將布道精神發展成美洲制度,而落腳賓州的貴格會卻受其和平主義思想的拘囿而無能應付嚴苛的現實,終於被迫從政治引退;而落腳維吉尼亞鄉紳,則儼然成為美國制憲會議的中堅分子。國民黨的老店若不想變成歷史,絕不能步上貴格會的後塵。
面對這場雪崩式的潰敗,國民黨只有回到社會基層深耕,重新服務大眾、關注社會、培養人才,才有可能重新生根茁壯,才有可能找回感動人民的力量,才不會遇到街頭運動就束手無策,才不會遇到網民便百口莫辯,才不會面對新世代卻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過去八年,民進黨曾在陳水扁的陰影下自慚形穢,但他們今天又重新再造輝煌;國民黨不妨參考學習。
一個沒有願景的政黨,是可恥的。這兩年,馬政府的失能和國民黨的分崩,讓許多支持者感到臉上無光,或變成隱性選民。這個局面,絕對不是誰撒手而去,或者誰伺機搶進主席大位,就可以迎刃而解。重要的是,要有更多人到基層去經營,讓國民黨的根能扎在被綠營攻陷的土地上,讓人民重新看見藍軍的用心。
有一種狡猾的預言是:一旦民進黨暴露其技窮時,國民黨便可再起。但如果政黨要靠著「比爛」而存在,那台灣就太可悲了!

聯合筆記/蔡英文的大陸管道

.解讀大選/國民黨300萬票 會永遠消失嗎
.解讀大選/國民黨脫離民眾生活 民意無感變反感
.聯合筆記/蔡英文的大陸管道
.解讀大選/小英兩岸習題:穩住清楚的模糊底線
.解讀大選/陸生:北京須直面台青年世代
.解讀大選/蔡抓住網路世代 朱先輸一半
.解讀大選/小英「得靠破網過冬」
.誰願意當「人肉包子」內閣
.來個「殭屍內閣」 台灣暫停呼吸?
.毛揆應做好看守內閣
.子瑜風暴/反中思維發酵 蔡須小心應對
.解讀大選/兩岸與外交的挑戰
.解讀大選/經濟與正義的考驗




聯合筆記/蔡英文的大陸管道


2016-01-18 01:38 聯合報 郭崇倫



馬習會後,一位曾在扁朝擔任過部長的元老急著私下打聽:你覺得對方桌上出席七個人中,誰是馬習會真正管道?而在幾個星期後,一位參與馬習會的總統府人士,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則斷然的說,我們會移交的是制度,不是管道。
對於蔡英文來說,對大陸通訊息的管道,與訊息本身同等重要,找到了對的人,把訊息準確無誤地轉達到習近平本人,就算成功一大半,最好是找到習身邊的人,像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或是習近平辦公室主任丁薛祥,一舉越過台辦系統,減少被過濾掉的危險。
蔡英文心目中的模式雖然是馬習會,但是蔡與大陸的溝通,卻與馬習會的溝通有本質上的不同;馬習會是習近平主動,由最上面拍板,要下面去辦,栗或丁秉承上命,自然會找得到台灣的對口管道,但是如今蔡要主動溝通,大陸這邊會先想知道是什麼內容,再考慮接這個球,每個人都考慮政治上趨吉避凶,不會一下子就有權威管道出面。
所以一直有傳聞,許多人自告奮勇,在小英前請纓,宣稱自己與大陸某高層有關係,要代為建立管道,或許有人出於對兩岸關係的憂心,但也絕對參雜自利的動機,蔡這邊也想藉此多方刺探大陸的意向,所以這一段時間,自稱小英特使者絡繹於途。大陸對此不勝其擾:你們都說代表蔡英文,究竟誰才是真正蔡英文的代表?
選後會有更多的前任官員與台商,會投入這場「管道競逐戰」,但這只會徒增困擾,蔡對大陸的窗口應該要明確,必要時公開宣布人選,雖然這會犧牲掉秘密外交的好處,但卻是建立起與大陸互信的第一步,這才能夠令大陸明確化對口,管道才能夠建立起來。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美國管道,在二○○○年陳水扁就任前,華盛頓居中傳遞訊息,凝聚共識,發揮很大作用,促成四不一沒有的宣布,目前美國前副國務卿伯恩斯在台北,周三現任副國務卿布林肯到北京,想必都在做同樣的事。然而現在崛起的中國大陸已非十六年前可比,大陸並不希望美國在海峽兩岸扮演更多的角色,大陸與美國利害交錯,也不相信美國會是公正的傳話者。
但對蔡英文來說,因為與美國的關係,兩岸對話不可能不讓美國知道,最後協議也不可能違反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既要搭這個橋,當然樂意接受,等到橋搭好了,兩岸如何談,就是自己的事,畢竟美國的利益,不是兩岸的利益,也不是台灣的利益,作為總統當選人的蔡英文,是有非常多談判經驗的。

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王健壯/這是公民社會的大勝利
.方祖涵/萬劫又復的那條魚
.洪蘭/翻轉偏鄉 不一樣的親子共讀
.林中斌/人類未來的曙光
.馬凱/置之死地而後生─房市與人民幣止跌之道
.葉銀華/大陸金融已經大到很難掌控




吳玉山/台灣沿著政治周期前進


2016-01-18 01:40 聯合報 吳玉山



《2016大轉捩系列》
前天的總統和國會大選,民進黨獲得兩項大勝,對長期觀察台灣選舉政治的人來說,我們更重視從選舉結果看出的四個長期趨勢:第一是台灣的政治還是藍綠相爭,不論選前如何討論與想像,真正的第三勢力並沒有出現;第二是從政治版圖的長期發展來看,出現了藍消綠長的趨勢,這顯現在南部一綠到底,而中北與東部可藍可綠;第三是不論藍綠都在意識形態上趨向中間,並且逐漸著重經濟議題,其中國民黨較為強調開放和市場,而民進黨較為強調國家在分配中的角色,不過兩個陣營的基本區別,還是在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第四是兩陣營輪流執政的趨勢益發明顯,現在已經清楚地進入了第二個政治周期的綠色階段。其中第四點特別值得關注。
由於台灣是由總統掌權,因此總統的選舉決定了國家的走向,具有最深遠的影響。自從民主化以來,先是國民黨的李登輝擔任兩任的總統,然後是民進黨陳水扁的兩任,這是第一個藍綠周期;然後有國民黨馬英九的兩任,現在則由民進黨的蔡英文贏回政權,這是第二個周期,而我們也進入了其中的綠色階段。
以前三位總統來說,就任後聲望就開始逐漸下降,因此其連任的得票率都僅稍高於五十%(一九九六年李登輝五十四%,二○○四年陳水扁五十點一%,二○一二年馬英九五十一點六%)。整體而言,第二任總統的聲望都遠不如其在第一任的聲望。在第二任的時候,三位總統的政治資本都有限,然而都想要留下歷史的紀錄,比較不在意社會的感受,而其各項施政也都引發了相當強的民怨。
三位總統在第二任的時候,其政黨都經歷了地方選舉的大敗:一九九七年李登輝時期國民黨在廿三個縣市長選舉中僅獲得八席,是前所未有的失敗;二○○五年陳水扁時期民進黨在廿三席縣市長中僅取得六席,藍綠出現了政治力量的反轉;而二○一四年馬英九時期國民黨在廿二席的直轄市與縣市長中僅取得六席,政治版圖又因此丕變。每一次執政黨在地方選舉中的重大挫敗,都預示了接下來總統大選的失敗,以及下一次的政黨輪替。這樣的周期性現象在過去廿五年中規律性地出現,並在昨天的大選中又獲得驗證。
究竟這樣的長期性政治周期是一些偶發性的因素所造成的,還是有更深刻的根源?這是反映了總統掌政,並且僅可以連任一次的結構性因素、以認同為主的社會分歧、人民對政黨的忍耐限度,或是傳媒與政府之間可預期的變動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兩大黨輪替是常態,而政府的聲望會隨著其存續而快速遞減,那麼這樣的政治結構對於國家的治理效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又對於兩岸關係會產生如何的衝擊?
在過去廿五年來,兩個藍綠周期與三次政黨輪替自然還不能夠建立顛撲不破的模式,但是已經足夠讓長期的觀察者察覺到這個反覆發生的現象,以及試圖瞭解其原因和影響。或許有人認為,兩大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不足為怪,但是鄰國的日本自民黨獨大,自從一九五五年以來只有四年的時間在野;而同為新興民主國家的南韓,雖然出現了保守與進步兩大勢力,但是政黨相互聯盟競爭、縱橫捭闔,不知已經替換多少政黨來代表這兩大力量。足見台灣的兩黨政治和藍綠周期有其特殊性,有可能是總統權力獨大與國家認同分歧所共同造成。如果是這樣,則除非這些因素改變,藍綠政治周期還是會繼續持續下去,並對政府治理能力和兩岸關係產生巨大的影響。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