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降息降準下的中國大陸經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765/web/ 

◆  聯合報社論/四十萬可恃民力,不能填補國防人力黑洞
◆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之怒背後的恐懼
◆  經濟日報社論/降息降準下的中國大陸經濟






經濟日報社論/降息降準下的中國大陸經濟


2024-10-01 01:56  經濟日報/ 社論
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先後宣布降低政策利率0.2個百分點,以及下調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的「降息降準」措施。 路透


中國人民銀行最近先後宣布降低政策利率0.2個百分點,以及下調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的「降息降準措施,也放寬房貸市場及股市融資條件,下調的幅度超出預期,陸港股市連續大漲回應。雖然目前各方對此政策成效看法不一,但是普遍認為有其必要性;也顯示大陸經濟政策已經開始轉軌,相關影響值得注意。

中國大陸上半年經濟成長率5%,雖然大致符合預期目標;但第2季表現不及第1季,下半年迄今經濟表現仍不理想。特別是由於國內消費及投資不振,生產者物價指數已連續下跌近二年,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曾出現下跌,通貨緊縮的陰影仍存在,經濟很難達到5%的年度成長目標,經濟前景也不及美國及歐盟等主要經濟體,必須有更多刺激成長措施。在公布降息降準後,國際主要經貿機構也調升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期有機會超過5%。

在面臨美國聯合盟友強力圍堵下,大陸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提出新發展格局雖然仍強調雙循環」,但以擴大國內市場,提升自身創新能量內循環為主,並要降低對國外依賴的「外循環」,然而此成長模式卻面臨瓶頸,運作並不順暢。

房地產產業一向是支撐中國內需市場,以及帶動經濟成長的主軸。但在習近平「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一錘定音下,近年來大陸抑制房地產市場,推出所謂「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以降低房地產企業舉債擴張的金融風險,使得不少房地產業企業破產,層出不窮的「爛尾樓」更使得不少民眾血本無歸,連帶影響國內消費能力,使經濟持續呈現低迷。

事實上,自疫情以來,中國大陸經濟一直受到房地產市場危機,以及內需市場疲弱影響。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最近會議中,承認經濟出現問題,並要強力出手救市,更首次表明房市必須首先止跌回穩。另外,中國大陸也公布提振就業的相關措施,以解決青年高失業率的問題,展現其開始全面解決經濟問題的決心。

習近平經濟思維篤信實體經濟,提出「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發展新興產業,做為經濟成長的動力,成為目前中國經濟政策的重點。不過在國內需求不足下,必須依賴出口吸納過剩產出,但卻面臨其他國家指控其不當補貼的貿易制裁,最近各國對大陸電動車加徵報復關稅即是一例;在未來會面對更多反制措施下,發展不確定性高。

綜合而言,在各國將中國大陸視為主要圍堵目標下,大陸未來會面臨更嚴苛的外在環境。美國總統選情雖然仍不明朗,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誰當選,對中國大陸的反制不會鬆手,仍會持續擴大,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基於此,在未來對外擴張阻力增加下,必須回歸由刺激國內經濟著手,此次措施預期只是第一波,未來還有可能推出更多提振國內經濟的方案。

在美中長期經貿對抗、大陸經濟情勢不佳,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因素下,近年來兩岸經貿結構也發生質變。台灣對大陸投資快速下滑,東協及美國成為台灣主要海外投資據點。今年上半年受人工智慧商機帶動下,台灣出口成長11.6%,但對大陸出口則持續降溫,衰退2.6%,占總出口比重也下降到31.2%,為22年來的新低。

雖然對大陸市場出口依賴降低,有助於降低風險,但是近年來對中國大陸出口疲弱,連帶也影響到台灣經濟成長。

在中國大陸寬鬆貨幣政策未來還有可能再加碼下,內需市場可望升溫;如何在兼顧出口動能及風險管控下掌握商機,一方面帶動台灣對大陸出口,另一方面則維持台灣對其他地區出口同步成長,雙管齊下,不偏廢任一市場,對台灣最為有利。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之怒背後的恐懼


2024-10-01 02:26  聯合報/ 黑白集
政壇傳出賴總統日前對新晉將官發飆,惹來不少議論。圖為賴清德總統出席陸海空軍晉任將官勗勉典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場行禮如儀的將官晉任茶會,竟變成賴清德總統「指正」軍人不知禮節的「立威大會」。這並非「總統之怒」首例,幾天前衛福部長邱泰源也爆料,賴總統曾致電罵環境部長彭啓明。
總統怒責將官,導火線是幕僚傳達錯誤資訊,要將官「輕鬆以對不必起立」,但賴總統大可展現親民作風,智慧化解;若真的在意軍人禮節,也可事後問清楚,下次「改正」。但賴總統不但當場指正,還改了將官升遷程序,就不只是「誤會」可解釋。

總統罵部長,據稱是因為環境部沒給足夠資源讓醫療院所減碳。「罵部長」和「罵將官」,兩起事件看似不相關,實則都反映賴清德接任總統後對權力的危機感。人事、政策和預算在立法院都寸步難行就罷了,竟連內閣閣員也「陽奉陰違」,是可忍孰不可忍?

尤其在國安層次,賴政府只能全部沿用蔡政府人馬。不信任軍方是民進黨傳統;在賴總統眼裡,過去軍隊效忠國民黨,後來受前總統蔡英文籠絡,現在將官見到自己不起立,是明顯的警訊。於是才有未來將官晉升要召見當事人、甚至確認籍貫出身等威權做法。

部長將官豈犯龍顏,但龍顏兩度變色,總統府卻都不敢正面應對外界詢問,而是遷怒揭露者。如此不但欲蓋彌彰,也暴露總統之怒非源於自信,而是擔心成為弱勢總統的恐懼。













聯合報社論/四十萬可恃民力,不能填補國防人力黑洞


2024-10-01 02:39  聯合報/ 社論
總統府25日舉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左起)、內政部長劉世芳、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出席會後記者會,表示已經設定時程目標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 記者潘俊宏/攝影


賴清德總統主持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議國安會副秘書長徐斯儉在會中簡報指出,未來將透過訓練和演練培養四十萬「具有中等強度值勤能量的可恃民力」。目前正規畫在各鄉鎮市區公所建立防災協作中心,將接收和分配這些民力,並與防災士結合,投入社會防衛。賴總統更指出,全社會防衛韌性目標之一,就是「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

賴總統要培養外界逕稱為「民兵」的四十萬可恃民力」,看在志願役官兵人數已跌到新低的國軍眼裡,不知道該羨慕,或該竊笑?徐斯儉盤點四十萬民力來源,除公務人力外,還包括民間救災團體、現役及退役替代役、義消義警社區民力任務隊及其他 NGO 組織或慈善團體,他們將被訓練達到「具有中等強度值勤能量」,以備「必要時支援軍事行動」。但四十萬「民兵」的目標與能量,有待驗證。

諷刺的是,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國軍志願役人數今年六月已創近年新低,多數戰鬥部隊編現比不到八成。多項軍購將陸續結案,志願役人數不足,國軍將面臨有武器卻沒人操作的窘境。而國軍今年恢復徵兵,九月起有四個以義務役為主的營,進行基地測考。但日前這四位營長聯名向立委請願,指出單位裝備嚴重不足,根本未達進訓標準。此外,國防部宣布汰除 M41D 戰車、CM24 彈藥運輸車、大字號救難艦等裝備但當媒體提問,為何預算書看不到它們的替代品官員頓時支吾其詞,暴露「遇缺不補」的尷尬事實

隨著恢復徵召一年期義務役,未來每年數萬役男入伍,乍看可解國軍缺員之苦,其實使問題更複雜。義務役只能擔任基層職務,幹部或高技術性工作仍須志願役。為容納義務役重回部隊,國軍新增五個步兵旅;為強化不對稱戰力,近年大舉擴編飛彈與無人機;各後備旅的常設幹部,未來要增到近三百人。這些措施本身都有正面價值,卻需增加近萬名志願役職務,進一步激化缺員問題。部隊缺員變成持續惡化的循環,國防部仍諱疾忌醫,粉飾太平

國軍志願役嚴重缺乏,流失持續惡化。政府必須改善軍人的職業競爭力,盡可能緩解問題。提高從軍誘因,待遇是起碼條件。待遇不僅是薪水數字,為官兵解決住房、幼托等問題,更能鼓勵長留久用。值得注意的是,公務員與教師即使不升遷,也可六十五歲退休,軍人卻大多得在家庭負擔最沉重的中年退伍因此提升國軍職場價值,除改善現役待遇,更須協助他們退伍的後路。「國防人力黑洞」已是必須跨部會合作因應的國安危機。

古今中外的軍隊都向官兵灌輸忠誠、堅忍等美德,磨礪為國獻身的使命感。但賴總統卻更在意軍人禮節與籍貫出身;不問幕僚作業失當,只問將領為何不起立迎接三軍統帥,甚至在軍隊國家化後,還要掌握早已不列在身分證與履歷的將領籍貫資訊。近年台灣社會的認同混亂,執政者對中華民國缺乏感情,只在攻擊政敵時才記得拿來當工具,甚至放縱側翼對國軍傳統恣意譏諷。兩岸局勢更趨嚴峻,抗中聲量喧囂,國軍缺員卻明顯更惡化,信仰與典範的瓦解,是令人不忍明說的關鍵。

賴總統提醒,全社會防衛韌性工作,需獲得全國人民的共識及支持。但無論如何,民力不可能取代國軍,必須提高從軍誘因,讓更多青年願意投身捍衛國家。同時也需體會,即使投注再多資源,國軍規模有其極限,不可能單靠武力就保證和平;就像國防人力黑洞,也不可能靠四十萬民兵填補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  【專家之眼】海基會想轉型?不能害人害己
◆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  【專家之眼】為什麼必須立即廢除娛樂稅?怎麼補?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2024-10-01 07:00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斗六市西市場昨天雖然逢周一休市攤販多,仍有不少消費者到市場為颱風準備搶買蔬菜,許多菜販攤位上的葉菜類、高麗菜都被搶購一空。記者陳雅玲/攝影


山陀兒颱風來襲,暴風圈籠罩全台,極可能帶來可觀的雨勢以及狂風,恐重創台灣農業主要生產區,蔬菜與水果等農產品又將大幅調漲。因應日漸頻繁的極端氣候,我們應提升農業韌性,降低相關的衝擊。

近年來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持續惡化,地球溫度持續升高,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曾警告,全球很可能在民國一一九至一二四年(2030至2035年)之間突破1.5°C全球溫控目標氣候變遷與流行病氣候異常成為常態,乾旱、洪澇頻繁出現,對農產品衝擊加劇

五月國科會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民國一一三年(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直指,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未來侵台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升溫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

今年氣候異常對我國農產品的衝擊已相當明顯,8月受盧碧颱風及豪雨侵襲產地影響, 蔬菜價格上漲23.92%,加以水果價格亦漲4.66%,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 2.36%,若扣除蔬菜水果干擾,CPI 僅漲1.67%,立即滑落至2%的通膨警戒線之下,顯示「氣候通膨」已是現在式

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各國也紛紛提出因應對策。以日本為例,這二年因為高溫造成稻米大幅減產,導致米價連番上漲,更引發白米搶購浪潮,被稱為「令和米荒」。為解決該問題,日本這幾年來持續研發耐熱水稻品種,引用 NHK 的報導,栃木縣開發的「栃木之星」(「とちぎの星」)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不但能有效抗旱,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能保持其高品質,品質達一級米比例超過90%,是日本所有品種中最高的品種之一。

此外,可可生產也受到氣候衝擊,去年產量銳減,造成價格飆升。引用美國之音報導,美國一家植物細胞培養公司-California Cultured成功地在實驗室內利用細胞培養物種植可可,相較於西非所使用傳統栽種方式,需要種植六到八周的時間始能收成,而實驗室只需一周即可收成,並大幅減少大量水資源的消耗與節省大量的勞動力。

台灣農業受氣候負面影響的程度,遠勝於日本以及西非等地,可謂是首要威脅區域之一。縱然我們無法阻止日益嚴重且密集來襲的氣候衝擊,我們仍可仿效其他國家的做法,如研發能抵禦極端氣候的品種;提升植物工廠的技術,減短種植時間,擴大生產量,並降低生產成本;對於保鮮期較短的蔬果,也可透過精進冷藏技術,延長保鮮期;氣候惡化時期,提早儲備庫存。

透過這些作為,即使無法完全避免颱風等重大天災的農業災損,蔬果價格也可能會波動,惟有助於大幅提高我國的農業韌性,足以減緩極端氣候的威脅。















【專家之眼】海基會想轉型?不能害人害己


2024-10-01 07:38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海基會功能不彰卻預算暴增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日前親上火線回應問題。本報資料照


海基會最近動作頻頻,與身為冷「衙門」,但卻預算暴增的矛盾現象有關。簡言之,民進黨執政下,海基會作為政府白手套,多數業務早已停擺,然而,明年度預算卻暴增二成,政府補助更超過四成,創下歷年新高。

這個矛盾自然引起立委注意。為此,已有人在媒體放話,海基會高官也出動辯護。該會匿名官員表示,預算暴增因海基會有「轉型」計畫的企圖心與人事加薪,還坦言,蔡英文政府時代的海基會確實有點擺爛,如果要讓海基會發揮功能,預算增加是必要的。

外界應好奇的是,海基會原功能萎縮情況如何?還要發揮什麼新功能,萎縮業務的預算不能移用嗎?而新功能會不會更惡化該會處境呢?首先看海基會功能萎縮情況。協商、交流和服務是該會三大功能,上述匿名官員啥也沒提,只講蔡時期該會擺爛,已在暗示過去業務無力施展

綠營執政後,海基會早無協商功能。就拿最近兩岸「協商」:0214金門漁船事件來看,海基會有派人去,卻似乎不是主談角色,中共也沒把它當主角,代表們是以紅十字會名義參與協調。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對細節不甚解,是因陸委會說,協商文本不公開。但這牽涉到兩岸是否對等尊嚴處理事情,如果綠營在野,不會輕易放過政府,立委應該問個清楚。

而交流本該成為現今海基會的主要功能。這可從成立時的海陸大戰談起。當時兩岸剛接觸,政府在思想上還受三不政策影響,李登輝總統雖想藉兩岸交流推動大陸民主改革,並透過兩岸事務性談判,彰顯對等政治實體但行動卻是派任保守親信在陸委會嚴格管控

可是海基會基金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捐助成立。該會高層們認為,以民間團體身分處理兩岸事務,應有較大揮灑空間,而基金既有民間捐助部分,所以受政府委託處理兩岸談判事務,授權之外就不受政府支配。工商業界尤其希望能擴展交流,這就該是海基會有權利自己去做的。從歷屆海基會高層往訪大陸的內容來看,這恐也是他們著力最深的部分。

綠營也不想放棄:前董座鄭文燦曾拋出想採取混團方式,安插海基會人員在學術或民間交流團登陸,試圖為兩岸兩會重啟接觸打開新局。

但到現在仍沒好消息。9月傳大陸學術團來台申請未過順延。秘書長羅文嘉僅表示,「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會變成唱和或附和,不是有意義的交流。」海基會若有機會赴陸,應不至於講這種酸言酸語。

但這卻是近期該會預算「亮點」之一。近期公布明年度預算書中,揭露該會擬派員赴陸相關人數經費,約為381萬元、48人次。所列工作內容雖然洋洋灑灑,遺憾的是,112年度海基會就有編大陸旅費,但完全沒有去大陸出差過。

最後就只剩服務功能了。因有部分在台執行,業務還能推展,但牽涉對岸協助合作議題,還是很難表現。且看服務台商的〈海基會協處台商經貿糾紛案件處理統計表〉,馬政府上任前,一年最多接案291件,馬執政後案件立刻暴增近兩倍,等馬卸任的105年,協處案件隨即跌回292件。綜觀蔡執政八年,沒有突破過105年數量。賴執政的6月到8月,僅有52件。

猜測海基會可以拿來說嘴的,是為台商舉辦活動。例如「2024大陸台商秋節座談聯誼活動」,首邀大陸與亞洲台商相聚、介紹東協四國投資環境,也請產官單位宣講,讓大陸台商可以全球布局。但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該會「設立目的為處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事務」,上述新推介活動,恐怕不符法律規定之該會設立目的,也撈過其他單位的界了

接下來待解的疑問是,海基會還能發揮什麼新功能?會不會更惡化該會處境呢?目前披露的轉型更像是讓海基會自廢武功。且看羅最近解說陸委會捐助款增加的關鍵,以及預算實際增加原因。他稱前者是海基會接受陸委會委託執行國家政策事務,這些費用本應來自政府預算,不是每年向民間募款;再者,海基會業務事涉兩岸,倘若捐款者有目的欲影響政策,「我們如何自處」,並指出「我覺得應以健康態度看待海基會財務結構應該逐年調降海基會對外募款額度」。

後者則是明年度預算一半為人事費,另一半主要用在擴大辦理台商子女夏、冬令營,以及增加對中國大陸政經社會情勢掌握與識讀,取得的資訊也將會和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各界共享,強化國人對兩岸處境與中國現況的解。

羅的解釋,讓人懷疑他故意混淆視聽。對岸就是不想跟賴政府牽扯太多,才波及海基會,海基會卻欲增加政府捐助,這種主動脫去白手套的行為,似要製造出政府對政府接觸的印象,中共是否願意接受呢?該會原業務恐怕還會進一步萎縮

而除了好奇最近政府一直宣傳大陸台商越來越少情況下,還要擴大辦理台商子女夏、冬令營的奇怪邏輯外,還該注意到之前該會重新開始辦理的夏令營裡,領導特別介紹過課程包括認識南島文化起源等內容,以及最近想增加對中國大陸情勢掌握與識讀。把這些訊息聯繫起來,海基會想轉型的,恐怕只有認知戰側翼了。而該會既不能去大陸,對掌握大陸情勢的第一手資料,只能是從台商台胞下手。這種轉型,恐怕還會害到與該會接觸的人。海基會真要這樣搞嗎?為今之計,反該淡化該會與領導的政治性,或許還能保留海基會功能的一線生機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當孔子遇見AI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765/web/ 

◆  改革容獎 明確公益對價
◆  限貸令無罪 可專案適度修正
◆  校園割頸案只是冰山一角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當孔子遇見AI
◆  錯誤能源政策只因理盲?
◆  開放陸生引活水 大學免關門
◆  將領升遷 何關省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當孔子遇見 AI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世界頂尖名校如哈佛、劍橋、牛津‧‧‧等,多仍集中在英美兩國。郭瓊瑩/攝
全球各大學之體制與教育標竿亦隨數位化需求快速調整,以因應時勢變遷。郭瓊瑩/攝


當今的教學環境對全國乃至全球之「教師」們而言,的確具超大之衝擊,當 AI 如海嘯般席捲全球時,不僅學習者必須快速吸收聰明以對;對教師們而言,尤具教與學習間之互動、因應、調適與有效轉型之多向度挑戰。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早已是 AI 知識庫之「功能」,且能不斷更新互動加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今日之學習者而言,一人宅在家,亦能有量身訂制之「教師」陪伴輔導。

昔時孔子周遊列國,飽覽大地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知識,並與眾弟子辯證交流對話…這些互動式知識精華之累積,今日亦早得以蟄居而得。另藉由全球互聯網之快速傳達與智慧加值,瞬間「教師」們的崇敬地位與身分似已趨平,且被依賴度趨薄。當代天才愈來愈多,且年齡層愈下降,創業者、發明者愈趨多元,且其財富開創力亦超速。當然其挑戰亦日新月異。

甫公布全球排名前十所大學,英美仍占多數,只有新加坡及瑞士各占一席,此亦說明了頂尖人才菁英之集中化,而知識所創生之「黃金屋」亦同時伴隨其產能價值高速積累,遠拋其後繼者。

今日教師之職責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之排序,「解惑」反成為第一優先與必要。換言之,在此浩瀚數據資訊交會時代,各類知識之取得已非難事,關鍵仍在公元前五二二年孔子對「教與學」之信念-辯證、思考、啟發、解惑及各人智慧潛能之開創引領

開放式自主學習沒有實體「學校」,已漸成為廿一世紀之新趨勢。如今日各層級實驗學校乃至如密涅瓦大學Minerva University)此特殊之實驗型體制,無實質定點「校園」,它們的學生來自全球各地,授課方式為旅行式遊牧教學,必須與全球各學習場域之地理、文化、種族互動,且學習時間為七年

這些新興學制範型也包容了傳統教師以外之與世界各國多元頂尖企業、NGOsNPOs之聯盟,在「因材施教」面,更鼓勵學生們主動學習,自提議題與共尋解決方案,其宗旨係以全球為其有形與無形之學習場域基盤。

這樣的「學習載體」與「教學方式」也超越了上世紀之「海上學府」。當然,「教與學」光譜之另一端亦將會再挑戰非菁英式之學習,如何由下而上、由小而大,知識技術之挹注,無等級之分。而教師們之「定位」與「角色」勢須重新調適到頂尖教授亦可教育幼兒園、偏鄉小學。而高中、大專等尤應與各地域社經人才需求之培育接軌。

畢竟學無止境,而學用若不能合一,不能貢獻社會嘉惠人類福祉與地球生態環境,則人類的未來亦將堪憂。

教師節是所有教師們的覺醒日,也應是每年自主反饋省思、調適教師職責與貢獻度之關鍵時刻。期天下教師們都得以成為拿著 iPAD、戴上 AR 眼鏡穿梭古今之孔子。 












改革容獎 明確公益對價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近來有關京華城、高雄國賓飯店等容積獎勵過高浮濫,引發不合理不公平的爭議,此是否涉及個人主觀圖利,或法令制度模糊,抑或相關委員會審議不當所致?尚待釐清。不論如何,容積獎勵涉及龐大利益,若未能訂定明確獎勵規範,確保獎勵的正當性,容易引發各界的覬覦與質疑。

容積乃建築基地上允許興建的樓地板面積,其背後的意義是可以居住的家戶人口和所需要的公共設施水準,即所謂的居住強度與居住品質;當然,背後更重要的是金錢利益。容積獎勵即政府加印鈔票(容積)提供給地主或開發商,換取政府需要由地主或開發商提供的公共利益,這並非地主應得的權益,彼此應是明顯可受公評的對價關係。

這其中,政府所提供的容積獎勵價值,很容易透過實價登錄資訊或是估價師的估算獲知市場價值。容積獎勵不應只是告知多少百分比的容積或坪數,也非官方的土地公告現值,而應是獎勵容積的市場價值。由於區位條件的差異,縱使各地區容獎坪數或百分比相同,市價卻大不同,不應等而視之。

然而,另一方面,地主或開發商所提供的公共利益回饋,往往模糊不明確或政府不需要,甚至不但不具公共利益反而產生公共負擔,這部分完全沒有提供公共利益的市場價值估算結果,彼此對價關係顯然失當。

由此檢討京華城案,先不論此案是否適合準用都更容獎辦法,市府都委會提供廿%容積獎勵,從五六○%提升至六七二%,增加樓地板面積約值市價二百億元。然而地主開發商提供所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及「宜居城市等三項口號式模糊不清公共利益,即便透過綠建築、智慧建築及鄰近街廓通道、公園和陸橋等工程,亦缺乏公共利益的市場價值估價結果

換言之,政府花了二百億,卻換得模糊不清或明顯低價的公共利益,彼此對價關係完全失當。顯示法令制度不健全、委員會審議不確實,背後是否有人為操控圖利?也令人質疑。

同樣檢討高雄國賓飯店案,先不論此案引用危老重建條例是否適宜,僅透過危老條例給予卅六%容積獎勵,法定容積八四○%,加上容積獎勵成為一,一四二%,獎勵樓地板面積為六,一七二坪以當地一坪六十萬市價計算,換算容積獎勵價值達約三十七億。然而此單一地主自行開發商,不但沒有整合其他地主形成大規模的整體開發、沒有提供公共設施等公共利益,反而因此超高強度開發、增加容積與居住人口,導致公共設施水準下降等負面影響,增加公共負擔。

換言之,高雄市政府花了三十七億元卻換來公共負擔,如此對價關係顯然得不償失。此亦凸顯危老條例多為小規模、少數或單一地主開發,純屬私人利益,實不宜獲得容積獎勵。更別提危老個案小基地重建,與都更條例明顯產生競合關係,將阻礙未來較大規模的都市更新整體開發計畫,不利都市整體發展。

容積獎勵制度改革之道為,中央政府修訂相關容積獎勵法令,訂定容獎必須提出公共利益對價關係估價報告、容獎項目內容及公共利益計算標準、容獎上限與影響衝擊評估,以及容獎申請與審核程序等原則

地方政府則依都市計畫檢討,具體訂定各都市計畫地區所需容獎項目內容及上限、公共利益的評估報告等執行細則;地方審議委員會則依據中央與地方容獎規範,審查申請容獎之對價關係的合理性。希望藉由此次二案教訓,重建明確公共利益對價關係的容積獎勵制度,以確保容積獎勵的正當性與公平合理性。













限貸令無罪 可專案適度修正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鄭博文/大學退休教師(高雄市)


中央銀行看到新青安專案帶動的購房潮,把蔡前總統與蘇前院長打房抑制房價飆漲的努力打消,為預防美國次貸風暴有可能在未來三至五年間發生,遂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限貸令。一時之間哀鴻遍野,直呼貸不到錢,購房的年輕人有違約之虞,大罵央行限貸令擾民。

如果細看限貸令五項內容,對首購族沒有任何影響,但對換屋族是會帶來一些困擾,可能要先售屋才能取得購屋寬限期或超過五成貸款。受影響最大是建商餘屋,餘屋貸款最高成數由四成降為三成,增加建商庫存壓力。

其實目前貸不到錢的困境,來自銀行受《銀行法》七十二條之二的限制,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的三成,而多家銀行的房屋貸款水位已超過二成八,所以在房屋貸款審核上會更加嚴格。

許多國家都發生過住宅泡沫化危機,近期最著名也影響最大的是美國次貸風暴,遠一些則有東南亞、香港、日本與西班牙。其中,日本住宅泡沫化危機讓日本經濟沉寂卅年,因此央行此刻出手限貸令何罪之有?央行若放任新青安專案,不出面提醒放款銀行要節制,才是怠忽職守

各國住宅泡沫化危機都有一個共同點,亦即降低購屋頭期款門檻而引發購屋潮,讓房價急速飆漲在各國房地產交易中,只要降低頭期款比例,就會刺激購屋消費意願

新青安專案在市場運作上,可能就是建商或仲介業「建議」屋主降低頭期款,加上有五年寬限期,而讓年輕人貿然投入房市,絲毫不考慮寬限期過後的本息還款能力。央行限貸令是提醒各銀行要注意風險管控,對債信有問題的年輕人要盡早剔除,避免年輕人與銀行雙輸

目前銀行要平息民怨,其實一點也不麻煩,對有自備款三成,加上其父母願意出面連保的購屋年輕人,銀行就可優先開綠燈給予放款,一圓成家夢。因此銀行業要透明、主動說明自身審查標準,不要讓想購屋且有能力的年輕人痴痴地等,等出一陣怒火之後又要花更多心力來處理。

第七波限貸令展現了央行做為獨立機關的本色,民眾與房地產業者不宜給予苛責,它盡到了看見住宅泡沫化而預作危機處理的責任。相較之下,財政部新青安專案反而失職,因此專案應修正為鼓勵有自備款三成的年輕人優先適用。自備款三成,若能舉證是年輕人自有儲蓄則更為優先,避免自備款三成來自父母贈與。













校園割頸案只是冰山一角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震驚社會,昨一審宣判。這個案件不但暴露司法體系的結構性問題,也凸顯教育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必須全盤考量、及時處理。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修訂的《少年事件處理法旨在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卻鬆散了司法原本嚴密把關的系統,導致實際執行層面漏洞百出。少年犯罪後,既以行政輔導取代司法執法,又以個資理由保密犯罪事實,讓教育體系無法進行有效的預防和輔導,讓校園成為犯罪組織的溫床,更讓循規蹈矩的孩子成為待獵的羔羊;幫派反而鑽法律的空子,趁機大肆吸納犯罪僅遭輕罰的青少年為成員,降低了犯罪年齡層。立法司法體系必須亡羊補牢,立刻翻修少年事件處理法。

但司法其實已是社會安全最後一道防線,教育才是社會安全的基石。教育系統若不能幡然改過,則司法系統再怎麼手忙腳亂,也接不住隨著錯誤教育政策日益增加的犯罪人口。

卅年前教育系統首先提出「鬆綁」,從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都要「鬆綁」。但經過多年運作後,教育鬆綁出現「鐘擺效應」,教育體制從以往的高度管制,走向幾乎難以控管、近乎放任的另一極端。公立學校校長有責無權,事事需要協調,妥協取代發展;教師管教權被剝奪,只能調整心態以「客」為尊,自嘲奴婢。失去了老師的保護後,校園中強者橫行而淪為叢林,毒品與幫派大舉滲入,公立學校逐步向美國看齊。憂心的家長紛紛把孩子送進私校,然僧多粥少,不但需要財力,家長還得各顯神通。教育兩極化確立,階級固化也逐步成形。

除了校安,課程與教材的異化更是潛伏的暗流。教改前,公民教育強調「德育」,禮義廉恥是共同校訓現在則將公民教育視為「智育」的一環,以法律、經濟為主軸,教學生如何維護個人權益,卻沒有提醒他們相對的責任。於是學生勇於爭取權利,無愧地推諉責任,又失去自省的能力,「無恥課綱」培育出缺乏恥感的一代。

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偏頗的課程及校園叢林培養出來的,又是缺乏知識能力和教養的新世代。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對社會環境沒有安全感,更不知道如何應對未來的變局,於是不婚、不生、不養成為最好的選擇。可以預言,這些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再多催生政策也改變不了台灣人口倒金字塔的趨勢。












錯誤能源政策只因理盲?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官俊榮/台大退休教授(台北市)


有關美國賓州三哩島核電廠即將重啟,聯合報的報導發人省思。尤其對比國內的實況,令人有所警覺。在童子賢等大咖掀起民眾普遍充滿重返核電的期待中,卻一再聽聞主政者重複「必須在安全沒有疑慮」等前提下,已經猶如小學生犯錯後重複一樣的謊言;而後當台電放話「數據中心若設在桃園以北,台電一律不核准供電」,引發獨厚南部縣市的質疑中,多位重量級綠委竟公開嚴正指稱「難道不知道 AI 產業只能用綠電生產?」

民國六十八年(一九七九年)三哩島核電廠發生爐心融毀,與俄羅斯的車諾比、日本的福島核電事故,並列史上三大核災。如今三哩島核電廠將於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復活,對人類就核電安全認知的轉變,有相當的代表性,也見證國際間的返核風潮。特別當前智能產業的資料中心及相關科技大廠需要龐大電力,促使各國電力需求驟增。而近乎零碳排的核電普遍被認為較風、光電等來源更可靠,因此成為以科技掛帥的經濟發展,兼顧不斷電需求和氣候承諾下的高 CP 值選項

三哩島核電廠的復活,是國際間智能產業領頭的微軟公司,攜手美國星座能源公司推動。由星座投資促成一號機組即將恢復運作,而微軟將從重啟的三哩島核電廠購買能源,為期廿年。星座能源的股價在公布雙方協議後漲逾二成,今年以來漲幅已超過百分之百。不僅國際科技大咖的微軟等於為國際供應鏈認同核電背書,股海鈔票的流向同樣表現出對核電生產信賴與支持

然而當微軟挺拔的站在返核浪頭,何以輝達投資台灣必須低頭搶購再生能源的綠電?綠委所嗆「AI 產業只能用綠電生產」其實揭露關鍵:這些 AI 智能科技產業與其他出口產業同樣必須高度出口導向,在國際供應鏈中同樣都須接受 RE一○○等使用低碳能源生產的規範。而由於近年多數歐美國家傾向認同幾乎零碳的核電,包括再生能源的綠電或核電生產,都可被國際供應鏈認可,台灣 AI 發展造成電力需求攀升,應該可用綠電或核電補足,兩者可互為替代。但是主政者堅持廢核,並且只對綠電核發 RE一○○所要求的低碳能源使用憑證,迫使智能等科技業「只能用綠電生產」,且傾向設廠於綠電重鎮的南部。

星座能源執行長 Dominguez 在與微軟合作聲明中說:「核電廠是唯一能夠持續兌現這個氣候承諾的能源來源。」正呼應 COP28 會議中有占全球 GDP 高達七成的廿二國聯手支持核電。相對的,輝達推動在台設廠必須搶購綠電,除了只曾表達必要考慮電力供給,從來不提起核電等議題,應該是必須低調避談意識形態爭議。

意識形態使人理盲,但相關能源結構的利弊乃至不可逆的代價,都是像歐美所以返核一樣透明。理盲是政策錯誤太過單純的理由。政府只對綠電發給憑證,直接創造綠電業者的暴發利基。而台電因為廢棄價廉物美的核電、依賴高價的火電與綠電,導致數千億虧損。如今雖擬凍漲住宅用戶電價,經濟部仍拍板調漲工業電價十二點五%但台電的虧損,卻疑似無形中轉換為綠電業者的超級暴利令人警覺現代版的乾坤大挪移,造就特異金流

反核的神主牌可能使人理盲,但如今錯誤的能源政策恐非理盲所致。按星座能源執行長 Dominguez 受訪時表示的:「政策制定者和整個市場已經敲響警鐘」。











開放陸生引活水 大學免關門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姚振黎/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日前又見「少子化低谷未到,招生已受衝擊」的新聞報導,因應辦法就是教育部允許寄存名額取代減招。大學校長隨即稱,少子化衝擊已數年未見改善,最糟的時刻尚未到,未來幾年招生情況只會愈來愈糟,不大有機會改善。

如果「立足台灣,放眼國際」、「開眼看世界」真是高教政策訴求,唯有引進活水、開放陸生,地緣上由近及遠,開闊視野、增廣聽聞、拉大識見、師生受益。不僅學生免除「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老師也得見「善學者,師逸而功倍」。畢竟,師傅聰明,是徒兒教的;老師優秀,需要學生激盪,否則豈會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說法。

日前檢查文稿,準備送繳用於「學術會議」、論及「詩豪」劉禹錫與白居易情誼及唱和的詩作。然而,對岸的一般報章、雜文短篇,均見有人寫-只有我們想不到的議題,沒有他們寫不出的題目,雖非長篇巨構,也非碩學俊彥,卻不因作者年少,寫得仍見亮點、令人驚艷,讀來有英雄出少年的感動。

因曾發表陶淵明與米沃什詩作對觀,驚喜看到剛出版的《米沃什與布羅茨基:詩人的友誼》中譯本。對岸新書出版,沒有停滯;研究議題、書寫對象,不僅限於古代中國。反觀我老牌出版社驚傳收攤,公告說「因疫情長期影響,加上讀書風氣不再…」老成凋零,隨主事者羽化,不是孤例個案。兩岸在此事上,至少人文類的讀寫及出版上,愈見差異化。

當八月下旬,《經濟學人》在第一時間評論 3A 遊戲《黑神話:悟空》憑什麼砸開一座遊戲金礦時,遇到二名年輕科技新貴正在談玩遊戲,好奇問《黑神話》如何?二人禮貌的答以:「是中國的遊戲,只有中國人在玩。」

日昨,母校舉辦新校長遴選暨候選人治校理念座談會,五位菁英候選,皆為長期教研、以校為家、勤奮用功,願意犧牲享受、勇於承擔的高教校務。若在十年前,輿論會是「未見國外回來者,需要引進外界高教訊息」。時移勢遷,主客觀環境及氛圍使然,雲林一國小傳出學生沒做功課,老師以「搬磚體罰」,影片流出引發爭議;有家長指控老師虐童,「學生徒手搬磚塊、爬樓梯很危險,萬一摔下樓怎麼辦?」校長隨即得出面解釋。

台灣教育環境,與時俱進,變動快速。引進活水果真是知易行難?以中文系為例,若不吹熄燈號,長此以往,猶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走上文藝創作,就成必然。














將領升遷 何關省籍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楊均承/退休人士(台南市)


抗戰時有一句口號:「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皆有守土抗戰之責。」這句話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團結民心不分畛域,其中沒有省籍的考量,更沒有族群的歧視。

話雖如此,但是先總統蔣中正比較信任浙江人,侍衛室成員多為先總統同鄉的說法一直是大內秘聞,也是民間津津樂道的趣聞。

此次麟洋配榮獲奧運金牌,李洋的父親曾任職七海,又牽扯出蔣經國的貼身侍衛獨厚原住民和金門同胞的話題。雖然都是「天寶舊聞」,但也引出當年國共內戰潰敗,很大的原因在於領導人只信任門生故舊和嫡系部隊,以致上下離心離德、國事不堪聞問的後果

近年來為了族群融合,所有個人資料只填出生地而不填籍貫,現在年輕一輩的交往,也甚少有人在意對方省籍出身;選舉造勢場合中,「外省人」、「本省人」或者「芋仔蕃薯」的話題也幾乎成了絕響。這也證明時間是一種融合劑,可以消磨本來就沒有必要的隔閡與藩籬。

據聞總統府要求將領人事發布前,總統要先召見當事人,國防部須提前呈報人員簡歷,其中包括已不列在身分證的籍貫資訊,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省籍隔閡的幽靈重現?省籍正確是不是又成了部隊幹部升遷調補的重要依據?賴清德既然一力抗中去蔣,卻獨留下蔣一生功過的殘渣剩水,這又算是哪一種類型的三軍統帥?








魏國彥/淹水,怪雨還是怪河?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魏國彥/淹水,怪雨還是怪河?
◆  陳力俊/美台高教互為參照







魏國彥/淹水,怪雨還是怪河?


2024-10-01 04:34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山陀兒颱風逼近,來勢洶洶,蓄勢待發,山雨未至,風已滿樓。

回想凱米颱風的大淹水,人們餘悸猶存。高雄市政府花大錢建置的「滯洪池」,只是讓無數大樓地下室加入滯洪行列?連一樓都滅頂?市民質疑,前瞻治水一二六五億元新台幣花到哪裡去了?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都怪雨太大了!「雨量像莫拉克加凡那比」。

監察院審計部「一一二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指出,全台的淹水感測器竟有近七成未發揮效能。經濟部水利署提出反駁,聲稱「前瞻計畫治水陸續發揮成效,部分地區積淹現象已大幅減輕,因此有部分淹水感測器無淹水紀錄情形」,意指治水有效,因此淹水感測器無用武之地。但是,凱米颱風帶了大水,全台淹水感測器二,○七二支整體妥善率達九十六點六%。換句話說,淹水感測器還是有用的,你看,全台淹大水了!

韓國瑜短暫擔任高雄市長時淹水,前行政院長蘇貞昌前往勘災時曾說「做得好就不淹水,做不好就淹水」,那個時候不怪雨大,卻怪市長做不好。淹水時,我們究竟應該怪雨?還是怪河?要看是哪一黨執政!

人類五大文明誕生於河流,也受苦於河流,人與天爭,歷時數千年了!以大陸河南省開封城為例,七次被大洪水毀滅,考古挖掘顯示,有三個半「開封古城」被掩埋在黃土淤積之下,形成「新城壓老城」的考古奇景,春秋時期(公元前二二五年)的開封古城就埋在十一米左右的深土之下。

因為,人的記憶是短暫的。開封雖然易淹水,但處於戰略要衝,站在黃河出山、流向大平原頂端的喇叭口的位置;水患過後,人們忘了瘡疤,又原地重建,朝廷總愛建都於此因為這裡表裡山河,可以雄視天下,可以挾控中原

近年結合考古資料與地質紀錄所發展出來的「古洪水」研究,克服了人類「只看眼前、記憶短暫」的問題,主要結論之一是,有些地方就是會淹大水,不能怪下雨。結論之二是,近代水利工程所依據的「兩(一)百年防洪設計標準」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所根據的也就是近數十年的雨量紀錄而已,山川大地、地形地物卻早已因為人類的入侵與利用而深刻變遷,用虛浮的數字面對多變的地景,盲人瞎馬治水工程還自以為得計!以致政治人物與工程技術官僚面對淹水洪患究責,兩手一攤說:「雨太大了,不能怪我!」一切都怪「氣候變遷」! 然後順勢來收碳費。

古洪水研究,揭露了以往大洪水的頻率與規模,教訓之一是:別怪天雨,要怪河流,明明某些地段就是會淹水啊!是人們搶奪了行水區,執意在今天的河景第一排開發,殊不知那是大自然韻律中河流大龍擺尾的必經之途

近年歐洲的治水思維已改,不是與天爭地,而是讓道於天,留出疏洪道,下次大雨來時,河流有地方可走。我們不怪天雨,也不怪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