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  【專家之眼】海基會想轉型?不能害人害己
◆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  【專家之眼】為什麼必須立即廢除娛樂稅?怎麼補?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2024-10-01 07:00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斗六市西市場昨天雖然逢周一休市攤販多,仍有不少消費者到市場為颱風準備搶買蔬菜,許多菜販攤位上的葉菜類、高麗菜都被搶購一空。記者陳雅玲/攝影


山陀兒颱風來襲,暴風圈籠罩全台,極可能帶來可觀的雨勢以及狂風,恐重創台灣農業主要生產區,蔬菜與水果等農產品又將大幅調漲。因應日漸頻繁的極端氣候,我們應提升農業韌性,降低相關的衝擊。

近年來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持續惡化,地球溫度持續升高,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曾警告,全球很可能在民國一一九至一二四年(2030至2035年)之間突破1.5°C全球溫控目標氣候變遷與流行病氣候異常成為常態,乾旱、洪澇頻繁出現,對農產品衝擊加劇

五月國科會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民國一一三年(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直指,如果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可能長達7個月,高溫超過36°C的天數將增加75天;極端暴雨將成為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事件,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未來侵台颱風個數受暖化影響,數量將變少,但颱風的風速與降雨會有增加趨勢;水稻、玉米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皆因高溫影響而減少;海水升溫影響漁獲與養殖漁業。

今年氣候異常對我國農產品的衝擊已相當明顯,8月受盧碧颱風及豪雨侵襲產地影響, 蔬菜價格上漲23.92%,加以水果價格亦漲4.66%,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 2.36%,若扣除蔬菜水果干擾,CPI 僅漲1.67%,立即滑落至2%的通膨警戒線之下,顯示「氣候通膨」已是現在式

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各國也紛紛提出因應對策。以日本為例,這二年因為高溫造成稻米大幅減產,導致米價連番上漲,更引發白米搶購浪潮,被稱為「令和米荒」。為解決該問題,日本這幾年來持續研發耐熱水稻品種,引用 NHK 的報導,栃木縣開發的「栃木之星」(「とちぎの星」)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不但能有效抗旱,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能保持其高品質,品質達一級米比例超過90%,是日本所有品種中最高的品種之一。

此外,可可生產也受到氣候衝擊,去年產量銳減,造成價格飆升。引用美國之音報導,美國一家植物細胞培養公司-California Cultured成功地在實驗室內利用細胞培養物種植可可,相較於西非所使用傳統栽種方式,需要種植六到八周的時間始能收成,而實驗室只需一周即可收成,並大幅減少大量水資源的消耗與節省大量的勞動力。

台灣農業受氣候負面影響的程度,遠勝於日本以及西非等地,可謂是首要威脅區域之一。縱然我們無法阻止日益嚴重且密集來襲的氣候衝擊,我們仍可仿效其他國家的做法,如研發能抵禦極端氣候的品種;提升植物工廠的技術,減短種植時間,擴大生產量,並降低生產成本;對於保鮮期較短的蔬果,也可透過精進冷藏技術,延長保鮮期;氣候惡化時期,提早儲備庫存。

透過這些作為,即使無法完全避免颱風等重大天災的農業災損,蔬果價格也可能會波動,惟有助於大幅提高我國的農業韌性,足以減緩極端氣候的威脅。















【專家之眼】海基會想轉型?不能害人害己


2024-10-01 07:38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海基會功能不彰卻預算暴增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羅文嘉日前親上火線回應問題。本報資料照


海基會最近動作頻頻,與身為冷「衙門」,但卻預算暴增的矛盾現象有關。簡言之,民進黨執政下,海基會作為政府白手套,多數業務早已停擺,然而,明年度預算卻暴增二成,政府補助更超過四成,創下歷年新高。

這個矛盾自然引起立委注意。為此,已有人在媒體放話,海基會高官也出動辯護。該會匿名官員表示,預算暴增因海基會有「轉型」計畫的企圖心與人事加薪,還坦言,蔡英文政府時代的海基會確實有點擺爛,如果要讓海基會發揮功能,預算增加是必要的。

外界應好奇的是,海基會原功能萎縮情況如何?還要發揮什麼新功能,萎縮業務的預算不能移用嗎?而新功能會不會更惡化該會處境呢?首先看海基會功能萎縮情況。協商、交流和服務是該會三大功能,上述匿名官員啥也沒提,只講蔡時期該會擺爛,已在暗示過去業務無力施展

綠營執政後,海基會早無協商功能。就拿最近兩岸「協商」:0214金門漁船事件來看,海基會有派人去,卻似乎不是主談角色,中共也沒把它當主角,代表們是以紅十字會名義參與協調。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對細節不甚解,是因陸委會說,協商文本不公開。但這牽涉到兩岸是否對等尊嚴處理事情,如果綠營在野,不會輕易放過政府,立委應該問個清楚。

而交流本該成為現今海基會的主要功能。這可從成立時的海陸大戰談起。當時兩岸剛接觸,政府在思想上還受三不政策影響,李登輝總統雖想藉兩岸交流推動大陸民主改革,並透過兩岸事務性談判,彰顯對等政治實體但行動卻是派任保守親信在陸委會嚴格管控

可是海基會基金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捐助成立。該會高層們認為,以民間團體身分處理兩岸事務,應有較大揮灑空間,而基金既有民間捐助部分,所以受政府委託處理兩岸談判事務,授權之外就不受政府支配。工商業界尤其希望能擴展交流,這就該是海基會有權利自己去做的。從歷屆海基會高層往訪大陸的內容來看,這恐也是他們著力最深的部分。

綠營也不想放棄:前董座鄭文燦曾拋出想採取混團方式,安插海基會人員在學術或民間交流團登陸,試圖為兩岸兩會重啟接觸打開新局。

但到現在仍沒好消息。9月傳大陸學術團來台申請未過順延。秘書長羅文嘉僅表示,「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會變成唱和或附和,不是有意義的交流。」海基會若有機會赴陸,應不至於講這種酸言酸語。

但這卻是近期該會預算「亮點」之一。近期公布明年度預算書中,揭露該會擬派員赴陸相關人數經費,約為381萬元、48人次。所列工作內容雖然洋洋灑灑,遺憾的是,112年度海基會就有編大陸旅費,但完全沒有去大陸出差過。

最後就只剩服務功能了。因有部分在台執行,業務還能推展,但牽涉對岸協助合作議題,還是很難表現。且看服務台商的〈海基會協處台商經貿糾紛案件處理統計表〉,馬政府上任前,一年最多接案291件,馬執政後案件立刻暴增近兩倍,等馬卸任的105年,協處案件隨即跌回292件。綜觀蔡執政八年,沒有突破過105年數量。賴執政的6月到8月,僅有52件。

猜測海基會可以拿來說嘴的,是為台商舉辦活動。例如「2024大陸台商秋節座談聯誼活動」,首邀大陸與亞洲台商相聚、介紹東協四國投資環境,也請產官單位宣講,讓大陸台商可以全球布局。但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該會「設立目的為處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事務」,上述新推介活動,恐怕不符法律規定之該會設立目的,也撈過其他單位的界了

接下來待解的疑問是,海基會還能發揮什麼新功能?會不會更惡化該會處境呢?目前披露的轉型更像是讓海基會自廢武功。且看羅最近解說陸委會捐助款增加的關鍵,以及預算實際增加原因。他稱前者是海基會接受陸委會委託執行國家政策事務,這些費用本應來自政府預算,不是每年向民間募款;再者,海基會業務事涉兩岸,倘若捐款者有目的欲影響政策,「我們如何自處」,並指出「我覺得應以健康態度看待海基會財務結構應該逐年調降海基會對外募款額度」。

後者則是明年度預算一半為人事費,另一半主要用在擴大辦理台商子女夏、冬令營,以及增加對中國大陸政經社會情勢掌握與識讀,取得的資訊也將會和政府相關部門與社會各界共享,強化國人對兩岸處境與中國現況的解。

羅的解釋,讓人懷疑他故意混淆視聽。對岸就是不想跟賴政府牽扯太多,才波及海基會,海基會卻欲增加政府捐助,這種主動脫去白手套的行為,似要製造出政府對政府接觸的印象,中共是否願意接受呢?該會原業務恐怕還會進一步萎縮

而除了好奇最近政府一直宣傳大陸台商越來越少情況下,還要擴大辦理台商子女夏、冬令營的奇怪邏輯外,還該注意到之前該會重新開始辦理的夏令營裡,領導特別介紹過課程包括認識南島文化起源等內容,以及最近想增加對中國大陸情勢掌握與識讀。把這些訊息聯繫起來,海基會想轉型的,恐怕只有認知戰側翼了。而該會既不能去大陸,對掌握大陸情勢的第一手資料,只能是從台商台胞下手。這種轉型,恐怕還會害到與該會接觸的人。海基會真要這樣搞嗎?為今之計,反該淡化該會與領導的政治性,或許還能保留海基會功能的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