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進入新回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進入新回合
◆  聯合報黑白集/塔綠班蓋牌組織?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對軍售有求必應,買疫苗很小兒科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進入新回合


2021-09-19 01:32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中貿易戰示意圖。圖/美聯社



拜登總統上任後對中國動作頻頻,仍延續川普思維,強調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中國是美國最主要的競爭敵手,所以幾乎仍維持川普時期對中國的制裁措施,重點包括,繼續對占中國對美總出口70%,約3,700億美元產品課徵懲罰性關稅,嚴格審查中國留學生簽證,繼續追查中國商業間諜等;另外也駁回中國三大電信產業的上訴,維持川普政府要求在美下市決定,頗有「川規拜隨」的態勢。美中經貿關係變得更為嚴峻

拜登更持續添油加火,包括擴大對中國的出口管制;除了技術考量的經濟因素外,也以違反勞動人權為理由,制裁在新疆的中國企業,迄今先後三次,共新增311家中國企業納入「實體清單」。同時也擴大禁止美國人投資中國企業的範圍,降低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集資的管道美國政府更將提供補貼,鼓勵美國中小型電信業者加速汰換中國電信設備。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大動作,完全不遜於川普。

在川普時代曾引用301條款,針對中國違反智慧財產權,對中國展開關稅報復引發美中貿易戰;而後中國在美國壓力下,簽署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配合美國要求中國展開修法,民國 108 年(2019年)的「外商投資法」,確保對外商平等待遇原則智財權保障;中國也絕口不再提美國最為反感的「中國製造民國 114 年(2025)」計畫。

不過中國在另一方面則準備與美國長期對抗。在「十四五規劃」中強調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雖然「中國製造2025的名詞隱而不用,但對高技術含量產業的支持力道不減。「十四五規劃目前並沒有執行細節,但是此種模糊反而使美國感到不安;因為根據以往推動方式,通常會在總體計劃架構下,透過中央和地方挹注資源,並嵌入各式補貼而開枝散葉,政府的手仍然無所不在,外人另是難窺其全貌。

基於此,拜登政府準備另闢戰場,針對中國大陸政府補貼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啟動新的301條款調查。雖然拜登政府宣稱301調查是調整目前美國對中國懲罰性關稅結構。未來對接受中國政府補貼的中國產品再加徵關稅,而未接受補貼的產品則可調降懲罰性關稅。

不過美方未來可能會片面直接加徵關稅,而關稅減碼則必須透過談判,要求中國也必須削減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

特別是美國本身對關鍵產業補貼也不少,「民國 110 年(2021年)美國創新暨競爭法案」即列出不少項目。未來若是以補貼名義制裁中國,可能也會引發中國報復,會不斷墊高目前雙方的懲罰性關稅,美中經貿對抗將永無止盡。

拜登政府也不忘算舊帳,在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民國 109、110 年(2020及2021年)共增加 2,000 億美元商品及勞務採購,但民國 109 年(2020年)達成率只有約60%,今年也不太可能達標,美國要求中國履行承諾聲浪日增,這也會成為美中角力的另一戰場。

拜登上任後雙方經貿高層雖有互動,但是仍停留互相指責的階段。美中領導人拜登和習近平雖然在近日電話連線,但是除了同意協力處理氣候變遷議題外,在經貿核心問題上仍然沒有共識,而且也有中國方面拒絕美國提議雙方領導人實體見面的傳聞,因而無助於改善雙邊關係。

美中除了經貿衝突升溫外,阿富汗問題也使得雙方更是漸行漸遠。新成立阿富汗政府雖然尚未得到中國承認,但是未來阿富汗還是希望以中國為主要倚托對象,而與美國則是站在敵對立場,阿富汗有可能成為美中爭霸另一焦點。而美中的霸權之爭,也會加深美中經貿對抗,不但會衝擊美國印太戰略布局,也會影響到在地緣政治美國主導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台灣單邊靠向美方的策略,尤應降低傷害。











聯合報黑白集/塔綠班蓋牌組織?


2021-09-19 05:10  聯合報 /   黑白集
網紅四叉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網紅四叉貓接種高端疫苗後到禾馨診所做抗體檢測,數值偏低,衛福部抬出醫療法傳染病防治法大砲質疑診所違法,但被懷疑是想幫高端「蓋牌」;指揮中心已表示將訂抗體檢驗指引

衛福部稱依傳染病防治法,檢驗抗體須由指定機構為之。但該法是指「傳染病檢體」,也就是採自傳染病病人、可能病人或接觸者的體液等物,需由指定機構檢驗。如果幫四叉貓驗抗體違法,即等於認證他是可能傳播者,此時最該做的是隔離,豈是開罰

衛福部也指未經地方衛生局核可就收費檢驗,違反醫療法;這等同只要不訂不審不核收費標準,就可卡住自費檢驗。但正如台北市長柯文哲所說,自費檢查也不是什麼犯法、傷天害理的事」;民眾主動求驗,真需要政府高強度監管

比較像樣的理由是避免失真或誤導。但政府未訂抗體檢驗標準,又不准自費檢驗,如此怠於作為造成的失真才可怕,更侵害人民知的權利,還可能因無法超前部署第二、三劑疫苗規畫而損及人民健康。

近來屢傳完整接種疫苗仍遭突破性感染,高端疫苗更未經三期臨床驗證,人民有權知道自己身體狀況,政府應訂抗體檢驗標準和指引開放自費檢測不能因為無法解決高端問題,就解決質疑高端有問題的人,否則何異「塔綠班蓋牌組織」?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對軍售有求必應,買疫苗很小兒科


2021-09-19 05:09  聯合報 /   社論
美國日前宣布售我四十輛M109A6自走砲及精準彈藥,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首度宣布對台軍售。圖/取自美國陸軍官網
波波漫畫



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高達二點二兆,國防預算逾四千七百億元,由於美國軍售魚叉飛彈急單效應,排擠國造飛彈、軍艦等項目,國防部還得分年另編二千四百億特別預算填平軍費缺口明年國防預算實際規模將衝破五千二百億,直逼國內生產毛額百分之三,接近美國對我軍事投資的期許。阿富汗事件後,蔡總統對華府充分表達「自我防禦」誠意,不知能換取多少具體協防承諾?

美國對台軍售,蔡政府有求必應;但國人苦求新冠疫苗,蔡政府卻極度小兒科,衛福部明年只編一百億元預算,連聲稱訂購的一千五百萬劑莫德納疫苗可能都不夠埋單預算書暴露政府保守採購疫苗,又放任業者收訂遲不交貨,數百萬疫苗孤兒究竟如何善後、施打策略如何調整,完全是亂步殘局,看不出這場抗疫持久戰如何走下去。

蔡政府聲稱疫苗是戰略物資,但採購決心遠不及數年後才能交貨的飛彈。新冠變種病毒早已進入社區,官員卻不積極備戰,疫情指揮中心的專家還說「口罩就是另一種疫苗」,令人聯想到上世紀中國大陸毛澤東「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荒謬治理

面對中共軍事實力迅猛提升,日本、韓國都增加海空武力投資,台灣確有強化國防需要;但諷刺的是,當第一島鏈國家密集部署飛彈,成為美國的天然航母,拜登總統第一份國防預算若加計通膨,竟是所有政務中唯一負成長。美國喊著結盟抗中,要求盟友出錢出人,自家施政則以抗疫救經濟為先。對比起來,韓國和日本政府抗中之餘並未偏廢民生,砸錢搶購、催貨疫苗,甚至還致力爭取代工,蔡政府這份飛彈與疫苗相差幾十倍的預算,對得起國人嗎?

蔡政府為滿足美國軍售要求,全然不計較國防自主遭到干預,聲稱接受美國清單是表達防禦決心,在野黨不該質疑阻撓;但為了護航本土疫苗,卻違反科學原則揠苗助長,甚至在疫苗短缺問題上,冷對人民防疫的迫切需求,衛福部不僅不向美國催貨莫德納,還利用行政手段迫使民眾接種,並阻擋民間購捐 BNT,延誤擴大覆蓋率時機。執政者討好軍火商,卻輕賤本國人民,莫此為甚

蔡總統的國防預算快速成長,但在東亞軍備競賽中,台灣是靠舉債養軍;令人憂心的是,政府預支經濟成長大幅投入軍事對抗,卻還不斷激化兩岸關係。美日韓在軍事之外,與中共尚有外交對話,例如解放軍才在南海驅離美國軍艦,拜登立即致電習近平研商共管競爭風險;兩岸危機不斷升高,卻毫無有效對話管道,台灣陷入軍備競賽泥沼,風險並不因加大軍購投資而稍減。

在防疫問題上也有類似的避險矛盾。原本發展本土疫苗是為分散疫情風險,但最後卻是延誤國際採購的禍首。多數民眾等待國際疫苗,偏偏政府因反中意識型態作祟,獨押到貨率最差的莫德納,有買卻不到貨,讓全民陷入焦慮。社會難以正常運作,經濟損失不斷擴大。混亂無序的到貨無法制定適切的施打計畫,疫苗注射被扭曲成執政黨買票工具,政治防疫破壞疫苗防禦力,一如為鞏固執政挑釁中共,造成軍購永遠趕不上兩岸敵意螺旋上升速度。

蔡政府欠缺正確的避險意識,讓人民暴露在戰爭及疫情威脅中。舊意識型態框架裡的美中冷戰能維持多久,美國未必有把握,拜登留有後路,蔡政府卻沒有。就算台灣接受美國指示武裝成海峽豪豬,也不該輕忽無聲息的病毒始終跑在飛彈之前,沒有人會替台灣承擔新冠病毒之戰。


名家縱論/打造國際人才中心的關鍵時刻\星期透視/台灣「正名」或安全逆差?

◆  離岸風電拘泥國產化 反傷半導體業
◆  漢光秀肌肉 喚醒國防意識?
◆  名家縱論/打造國際人才中心的關鍵時刻
◆  星期透視/台灣「正名」或安全逆差?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打造國際人才中心的關鍵時刻


2021-09-19 05:27  聯合報 /   林雅芳(作者為 Google 台灣總經理)
歐美各國因疫情封城投入遠距工作,台灣各大企業,也在這波疫情下,加入遠距工作的實驗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改變全球職場工作型態,混合工作、遠距工作已成新常態。這趨勢下,全球人才流動更頻繁,人才爭奪戰日益激烈,台灣人才與環境有哪些新的機會?又有哪些隱憂呢?
先談一些正面跡象。

從 Google 角度觀察,這兩年確實感受到台灣人才回流趨勢。有些同事原本在加州工作,擁有較高薪資水準,但若考慮像灣區塞車及森林大火頻繁等影響生活品質因素,台灣綜合條件反更有吸引力;尤其疫情後,「你只會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反思,讓更多人珍惜與家人相處,不再只追求絕對薪水,助長這波人才回流潮

整體數據也支持這樣觀察。根據移民署統計,民國 109 年(二○二○年)入境國人比出境多廿七萬左右,是民國 108 年(一九年)淨流入量約四倍改寫過去卅年人才流出始終高於流入的情況

另一方面,這波疫情吸引不少外國人才來台發展。Google、亞馬遜、微軟、輝達等跨國企業,都看好台灣產業前景及人才競爭力,紛紛加碼投資、釋出職缺。去年開始,Google 台灣積極向海外同事招手,推出「Taiwan is Calling」活動,申請轉調來台海外同事翻倍增長,且不乏歐美國家;過去海外同仁如想申請到亞洲工作,通常優先選擇東京、新加坡等地,但疫情讓更多人注意到台灣的優勢。

國發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核發外國專業人才就業金卡申請近兩千件,較去年成長逾二倍;另據行政院統計,去年經政府許可聘僱的外籍專業人士超過四萬人,創近十年來新高。

接著來談一些隱憂。

過去廿年,搭上台灣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產業全球化品牌化歷程,從早期擴張歐美版圖、後來中國一線城市至下沉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爆發,到近期東南亞市場崛起,許多人的職涯因此獲得豐富歷練與成長。然而在網路國際化時代,台灣的新世代工作者未必有機會經歷類似過程,可能有國際化斷層產學落差等問題;眼看中國、新加坡持續以高薪挖角亞洲人才並提供國際化舞台,不禁為台灣企業及人才長遠發展感到憂心。

雖然短期內台灣爭取到一些返鄉及跨海來台發展的人才,但疫情過後能否留住這些人才,恐怕才是考驗的開始。

從我們外籍同事經驗來說,他們對台灣的交通、健保、治安、生活機能、人情味、民主開放、多元包容等大都有很正面經驗;比較不便的,是雙語環境還不夠成熟,包括到銀行開戶、報稅時,往往缺乏英語友善介面,其他像眷屬來台、子女就學等法規或配套措施也還有改善空間。

此外,有意布局海外的台灣企業,必須打造接納國際人才的工作環境,內部溝通企業文化都應展現更多元包容態度,幫助外籍人才更融入,提高留台意願。

台灣邁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人口負成長情況勢必更嚴峻,大學畢業生也將大幅減少;面對日益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質與量」的提升將深遠地影響台灣未來,政府應建立國家級人才循環政策,藉由跨部會合作積極盤點留才、攬才與育才的各項障礙,針對讓台灣人才出國汲取經驗、引進國際人才來台、善用身處台灣的外國人才、鼓勵新創人才的自由循環、提升台灣勞動力的技能與參與等不同面向,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放眼疫後新局勢,人才的跨國流動會是新常態

台灣如能發揮產業鏈的完善基礎、眾多外商擴建台灣團隊等優勢,打造更多元共融的工作文化,一定能建立更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一方面吸納外籍人才,一方面讓台灣年輕人就近鍛鍊國際化能力。台灣新世代產業的未來,相當值得期待。













星期透視/台灣「正名」或安全逆差?


2021-09-19 05:20  聯合報 /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我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左)、外交部長吳釗燮(右),10日與美國務院高層官員洽談「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TECRO) 升等案。圖/本報資料照片



拜習二次通話,同一時間傳出台美國安部門官員在華府會面,觸及我辦事處更名台灣代表處一事,消息傳來,部分國人雀躍不已,將之以「正名」喻之;另一部分國人則擔心,兩岸風險將更加深不可測。陸委會主委邱太三適時呼籲兩岸對話,說明了箇中奧妙。國人樂見外交地位提升,但民眾不同反應,卻折射了在國安領域嚴重分歧

自從新冠疫情爆發、香港頒布國安法、中國大陸在南海的軍事活動日益頻繁以來,國際上對中國的負面新聞增加,加上台灣半導體在新國際產業鏈的突出角色,西方國家開始改變自民國 69 年(八○年)代以來的兩岸政策,對台灣正向交流的呼聲日起,其中一個內容,便是駐外機構更名。日本在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首先將交流協會,改為台灣交流協會,過去一向冷漠的歐洲,除了立陶宛同意設立台灣代表處外,歐洲議會外委會日前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建議駐台機構更名台灣代表處、和台灣商談貿易投資協議,首次將對台交往和「一中政策脫鉤

安全方面,拜登總統在自阿富汗撤軍的記者會上,公開對台安全承諾。日本防衛副大臣,會把台灣的和平穩定當作自己的事,前外相岸田文雄呼籲,日美針對台海可能危機聯合兵推。

加上不久前 G7 和歐盟峰會對台海的關注,在在證明國際上一個的較平衡的兩岸交往秩序逐漸形成,兩岸主事者必須重新檢討國際外交的零和遊戲規則,否則當頭對撞的危機,恐怕只會日益嚴重。

過去,北京一概將類似有利台灣外交空間的發展,斥之為台獨陰謀,連藝人對奧運賽會的加油,都難倖免,各國忌憚中國國力,多採忍讓,但若新的模式一旦匯為洪流,北京加大力度反擊,勢將進一步疏離台灣人民對兩岸交流的熱情,因此,兩岸如何在國際上和平共處,明確界定台獨,北京應列入決策選項。

作為相對弱小的一方,台灣不自根源處化解兩岸衝突,反而故意踩線,主動玩弄外交零和遊戲,令人錯愕!正名論者不管代表處地位是否提升,將重心放在「台灣」兩個字上,同時駁斥「中華台北」具有官方意涵的稱呼,已經說明這群人對新主權的期盼超過外交利益。因此,國際上看似有利的外交姿態,可能反而強化部分人士的國家想像,使得原已淡薄如紙的兩岸互信,更加羽翼化,使得原已脆弱的台海安全逆差,更加惡化。

以美國為例,日昨傳出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將軍甘冒叛國風險,兩次瞞著三軍統帥川普總統,私自和解放軍將領聯繫,保證美國不會主動攻擊,並要求部屬不得接受川普動用核彈的命令,顯示美國軍方對和中國開戰的戒懼,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對那些不惜激化兩岸拒絕經營和平,只會幻想美國大兵來救的台獨人士,不啻當頭棒喝

米利的誇張,多少也反映了美國對外戰略,已經從民國 79 年(九○年代)以來「歷史終結後的擴張式干預,逐漸內捲,將重心移回國內,三.五兆美元基建可見一斑最近 CNN 民調,過半美國民眾認為對民主的威脅,來自共和黨極右派,而非國際恐怖主義。再造經濟榮景、重建民主秩序,將是未來美國的政策重心。

在此背景下,拜登為掩飾自阿富汗倉皇撤軍民調下跌,不得不承諾支持台灣,而國務卿布林肯十三日在國會被迫對台安全表態時,卻只緊咬台灣關係法,態度已經很清楚了!

國際政治利害為先得失之間錙銖必較,國安部門須添個算盤













大屋頂下/馬雲與趙薇 是社會治理或階級鬥爭?


2021-09-19 05:20  聯合報 /   黃年
大陸一線女星趙薇突然被列入「劣跡藝人名單」,外界推測,可能捲入更嚴重政治風波,或許與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有關係。圖/香港經濟日報



眼前中國大陸的這場鋪天蓋地的政經風潮,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解讀。

李光滿說「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胡錫進則反駁說,李光滿「使用了一些誇張的語言,背離了國家的大政方針,造成了誤導」,「所有這一切都是社會治理…而不是什麼革命。」

李光滿的文章同步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十餘一、二線央媒的網站刊出,絕不是毫無由來的「鬧營」。胡錫進則幾是當前官方二軌話語的代言人。胡李雙方竟牙齒嚼破舌頭,遂致發生「究竟誰能代表黨中央」的羅生門。

胡與李的矛盾,凸顯了中共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亦即「社會治理」與「政治運動」的並行或區隔的問題。胡把這次風潮視為「延續改革開放的社會治理」,而指李光滿將之誤判為一場「充滿摧毀的運動式革命」。

土改是經典事例當年劉少奇:「否定了只用行政命令把土地恩賜給農民的和平土地改革…而是徹底發動群眾路線,經過農民自己的鬥爭完成這一任務。」也就是說,土改不只是社會治理,更重要的是一場政治運動最後演成村村流血,戶戶鬥爭」,農民雙手沾血寫下投名狀,其間非自然死亡者逾百萬人

這種用社會治理來引領政治運動或用政治運動來推進社會治理的操作手法,如今可泛稱「唱紅打黑」。「分田地」是唱紅,「打土豪」是打黑。「分田地」是推進垂直方向社會治理,「打土豪」則是要進行水平方向政治運動最後的效果,是用階級鬥爭人民相互廝殺來鞏固中共政權此後,中共重要的政治操作千篇一律

民國 46 年(一九五七年)的反右異曲同工。毛澤東號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眼看不能收場,遂演成「引蛇出洞」,「牛鬼蛇神只有讓它們出籠,才好殲滅它們」,更規定要抓出百分之五的右派,出現相互告密,甚至演成攤派。這又是將垂直的社會治理問題,轉移為水平的社會鬥爭。

文化大革命尤其是集大成。一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帶出了鋪天蓋地大字報紅衛兵;也是將上層的政治矛盾,轉化成水平的社會階級鬥爭。炮打司令部,把上層的政敵劉鄧等定為階級敵人,又將整個社會階級分化黑五類紅五類。也就是用「革命vs.反革命」來「分類械鬥」。

以階級鬥爭為綱」、「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不斷革命論是此種政治操作理論基礎,因此對政權及社會皆會發生本質性的傷害

一、政治正義教條化,不能實事求是:中共在文革前的上層分歧,原是對社會治理路線的差異,最後卻用階級鬥爭的教條以暴力血腥來處理。毛死後鄧領導的改革開放已完全證明,站在文革暴力勝利方的毛澤東,其實是國家社會正義背叛者。這完全證實了「實踐,而非教條,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今日的中共又有返祖馬克思、復辟毛澤東的跡象。這種借死人來統治活人的原教旨政治,是建立在「兩個維護」的絕對性窒息性思想言論箝制下。當整個政權以「不可妄議中央」君臨天下,就失去了以實事求是檢驗是非的標準

唱紅打黑」人人會唱。薄熙來在重慶「西紅市」的演出記憶猶新,倘若不是王立軍及海伍德事件,他恐怕已在政治局常委中翻江倒海。但中共看穿了薄熙來的表演並加以壓制後,李光滿等人卻好像看扁了現任者其實也不能超越薄熙來,根本拿不出比「唱紅打黑」更高明的政治手藝

二、階級意識深埋的社會,是摧殘人性及違反文明的:中共目前的主旋律由「脫貧攻堅」轉向「共同富裕」,這是在道德及文明上的應有憧憬。

馬克思的一項預言是正確的,亦即資本主義進入發達階段,即應當及有能力進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且馬克思的人道召喚其實已經相當普遍地實現於世界,如北歐的社會福利國家,現在美國的「白左」也逐漸轉向此一路線。

唯馬克思主張以「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為進入社會主義的手段,但北歐式的社會福利國家則以自由民主的路徑,實現了遠比馬克思主義優越且文明的社會主義。

可見,實現社會主義不只有「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一途,人類文明遺產,「民有/民治/民享」、「自由/平等/博愛」,甚至中國的「禮運大同篇」及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都有進入人道社會主義的正大門徑

亦即,馬克思主張用恨及暴力進入社會主義,但福利國家則用愛及文明來實踐社會主義

以所謂的「第三次分配」為例。歐美國家慈善樂捐之風極盛,頂級富豪捐出畢生財產者大有人在,文明昇華了人性。但在中共現行體制下,所謂道德性第三次分配」必將演成政治的尋租與勒索

現在馬雲及趙薇等人捲入風潮,其實是社會治理的問題。他們走到「無序發展」的今天,大體上也是出自中共所定的遊戲規則,如今卻被扣上「德不配位」、「劣跡藝人」等帽子,李光滿等更不啻以「階級敵人」、「反革命」、「買辦資本家」、「第五縱隊」來批鬥他們。當年被大陸網民暱稱為「馬爸爸」的馬雲,如今被叫做「吸血鬼」。

這又是將垂直的治理偏差,轉化為水平的社會階級矛盾。因此,反而掩蓋了應當矯正的政府治理短板,又撕裂了社會

亦因此,李光滿的文章被看成在為文革招魂。胡錫進稱,倘若將這場「社會治理」說成「充滿摧毀性的運動式革命」,「會勾起人們的某些歷史記憶」。

有人說文革又回來了,也有人說文革其實從來沒有消失,十餘一、二線央媒同時刊出李光滿的文章,就是差一點又死灰復燃的文革餘燼,不能視為「鬧營」。

中國大陸充滿暴戾之氣。政治高層若要在社會治理上維持正義,就不能再以「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來治國。若欲維持一個和諧社會,更不能縱容階級鬥爭,而要培養「自由/平等/博愛」、「禮運大同篇民風士節,以愛來維護社會

大屋頂下一直主張,中共應淡出馬克思毛澤東,淡入鄧小平,就是寄望中共能回歸社會治理,切勿再陷入政治運動。這不只是在毛鄧兩人之間作選擇,也是在中國文明、兩岸文明及世界文明中作選擇。

中共塑造一個階級鬥爭意識深埋的社會,這個民族絕無可能偉大復興。


延伸推薦
大屋頂下/說好中共故事(上):沒有鄧小平 中共無今日
大屋頂下/說好中共故事(中):上溯孫中山 下續鄧小平
大屋頂下/說好中共故事(下):毛澤東vs.孫中山 習近平vs.蔣經國














漢光秀肌肉 喚醒國防意識?


2021-09-19 05:38  聯合報 /   周瑞/陸軍退役少將 (新北市)
漢光演習在海灘上安設對人詭雷、鈦雷爆破,模擬實戰情況。記者林伯東/攝影



十七日美國飛彈驅逐艦貝瑞號通過台海,共軍同一天也在台灣西南海域聯合演練。過去一段時日以來,中共軍機頻繁擾台,「中美衝突以台灣為戰場」的預測暴增,美自阿富汗撤軍引來拜登總統公開宣示信守對台承諾,更顯見台灣被視為全球最危險地方,國人豈能無感。

年度漢光演習結束,多數人只看到將軍簇擁統帥助陣,戰爭機器風光亮相,再加上近日通過軍購特別預算,國防預算節節增高…。這些原本是台海安全的寄託,不想卻也正是美軍評估將在開戰數小時內失效的軍力。兩者反差極大,問題何在?因台海有事,無法確知外軍是否來援,更何況,若是奇襲戰,則外軍是來不及援

首先,台灣的機場、港口、雷達站、飛彈陣地等,台海若發生戰事,遭受奇襲必有相當戰損。重型坦克和自走砲受道路橋梁限制,機動展開遲緩。除非有全套油彈補給,戰機國道起降可行性不高,能否轉場也遭攻擊的佳山基地更應存疑。艦艇出海還需防備敵潛艦伏擊。

疏散、隱蔽、掩蔽和偽裝攸關戰力保存,重砲集中反舟波射擊,戰車列隊灘岸反擊,違反作戰概念;尤其對岸北斗系統精度低於一米、隨時有十二顆以上衛星盯看台灣,這些裝甲重砲部隊哪能存活?

其次,以日前阿富汗戰爭為例,阿富汗政府軍喪失戰場共同圖像和即時情報後,戰力急速瓦解;相對,我軍能維持多大能量?台灣飛彈部署密度世界稱冠,然大陸無人機產量全球居首三國演義草船借箭會否重現台海

漢光演習歷來都是「兵演兵、兵唱兵」—軍方自導自演,球員兼裁判。國安團隊似乎還假設各級政府和民眾戰時都能配合,例如萬安演習不做管制及疏散演練。軍演如此弱勢低調,真能喚醒全民國防意識

最後,軍演明顯忽略非軍事因素決定性影響。台灣的煉油廠、天然氣接收站和超高壓變電所屈指可數,戰起難逃攻擊。如果全島油氣電力中斷民眾生活日常遭受衝擊,試問還能戰到幾時?

綜論,兵者國之大事,戰爭生靈塗炭百年前法國總理克里蒙梭曾說:「戰爭太重要了,不能交給將軍們」,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卻示警:「戰爭太重要了,不能交給政客們」。台灣的將帥和政客們面對兩岸緊張升級,不但應深入了解戰爭,更應運用智慧預防戰爭。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台北市)


七十年來台灣人民安居樂業,早忘記什麼是兵凶戰危。但台灣從沒有如今日般接近戰爭邊緣,為何?

中國卅年來和平崛起,美國對中國經濟崛起雖萬般打壓,但功效甚微。不想美國右翼人士就有以戰爭手段削弱中國想法,代理人戰爭更是美國最愛。反觀中國,視台灣為核心利益,最容易與中國挑起戰火的就是打台灣牌。無法排除美國有朝一日是否會威脅蔡政府踩紅缐,逼迫中國動武。

近日讀美國前國安顧問前白宮幕僚長十五日華爾街日報聯名投書,明言後阿富汗時代,台海戰爭對削弱中國很有功效,並建議台灣國防的錦囊妙計,如在台灣海峽大量布置水雷,並表示布雷後海峽將長期封閉(那台灣經濟、能源電力何在);台灣兩千個警察局配置肩上型「刺針飛彈」,削弱中國對台內陸的空中攻擊(老共笨不會先用短程導彈清除),及強化後備部隊戰力,組織民間後備部隊,共軍登陸後進行巷戰等,似乎完全沒將台灣人命當回事該文明言這些建議符合美國長期利益,但筆者要問的是,台灣利益呢?全文鼓勵台人為國犠牲,但卻無一字提到美軍馳援參戰,蔡政府可能要失望了。

就台灣人民而言,要問的是,符合台灣人民最高利益的又是什麼兩岸和平才是根本。美國更不應隔岸觀火,將台灣人民置於險境。














離岸風電拘泥國產化 反傷半導體業


2021-09-19 05:40  聯合報 /   徐行/東京大學碩士生(日本東京)
為了支持台灣的離岸風電計畫,已有超過30間與離岸風電相關的英國公司在台灣設立據點。圖為我國離岸風電風場。圖/航港局提供



近日聯合報探索離岸風電國產化夢碎議題唯對國產化描述不夠精確。離岸風電產業鏈非常廣,所需零件種類數量多至一、兩萬件。倘若國產化只著眼水下基礎、風機葉片等超大型配件是否國內製造,面對韓國與中國產業競爭,很難有效開發。

韓國比台灣更早進行水下基礎製造;中國基於國內市場,也早著手零配件製造,因此兩國大型配件供應鏈,比台成熟許多。此外,中、韓、日都進軍,台灣要「全包」產業鏈,是不切實際的。

在這龐大產業中,台灣企業就沒有可參與部分嗎?個人認為,該問的是:台灣哪些零件/服務是有國際競爭潛力?

從可行性看,應從國內有製造能力的零件(比如風機內磁鐵、螺絲等金屬零件)做起,而不是只著眼大型配件。此外,也可朝工程設計風電場設計能源系統整合服務業性質」發展。這正是歐洲企業在亞洲市場主導領域,也是新市場急缺人才,台灣在工程及語言領域人才,是能匹敵韓、日,因此更該重視這方面。培養工程領域人才最有效方法,是增加離岸風電場容量,提供更多累積經驗的環境

此外,台灣產業要維持競爭力重要一環,是壓低電費半導體業能維持一定製造能力跟價格。倘若太拘泥離岸風電國產化(進而拉高發電費用),影響台灣原本具競爭力產業發展,從這角度看,這一手真的能說是好棋嗎?

那麼,政府要如何與人民溝通?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認清「國產化」與「低電價」是很難兼顧,從而制定明確的策略。

國產化期盼達成的目的是什麼?若希望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那必須分析相對優勢部分,投入資源培育此領域人才及設備,而非期盼「全包」。

王健壯/道歉聲明比結婚啟事還要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道歉聲明比結婚啟事還要多
◆  薛承泰/十年一次的普查 呈現什麼樣願景
◆  施振榮/王道與「ESG」
◆  黃介正/駐美代表處更名的想定
◆  羅智成/和平需要學習─人類演化最後一步
◆  馬凱/「雙失靈」縱富凌貧
◆  林中斌/阿富汗浴火重生的曙光






王健壯/道歉聲明比結婚啟事還要多


2021-09-19 05:36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國民黨王育敏(左起)、游淑慧、羅智強等人,因指控蘇嘉全赴印尼圖利,被判賠兩百萬元、登報道歉。本報資料照片



十二年前,大法官六五六號解釋就以最後手段的定位,對強制登報道歉作出限縮性合憲解釋,但台北地院最近在蘇嘉全控告四位國民黨人士的一項判決中,不但命敗訴被告應登報道歉,且要連續三天在三家報紙刊登道歉聲明,可見地院法官不但把大法官解釋視若無物,也再次證明台灣司法未與時俱進,反而與時俱退。

北院法官更明確要求被告的道歉聲明,應刊登在三報頭版下方,篇幅高廿六公分,長卅五點五公分,亦即半版大小。依目前報紙廣告收費行情計算,刊登頭版半版廣告一次,約需一百多萬元,三報連續三天刊登三次廣告,加上另需負擔的兩百萬元民事賠償,被告將付出鉅額費用,北院法官坐在辦公室內大筆一揮,就讓被告幾乎傾盡家產,這樣的判決有誰能服?

六五六號解釋是一項充滿妥協性的解釋,它的重點包括:承認人民有不表意自由,但不表意自由卻可限縮;而強制登報道歉雖涉及不表意自由,但若道歉聲明不涉及加害人自我羞辱,即屬合憲的適當處分;更重要的是,強制登報道歉應屬最後手段,只有在加害人刊登澄清聲明或判決書部分或全部內容,仍不足以回復被害人名譽時,始可為之。

大法官這項解釋雖不盡完美,但北院法官的判決未以刊登澄清聲明或判決內容取代道歉聲明,逕行動用最後手段,讓被告自我羞辱一次猶嫌不足,而命其連續自我羞辱三次,嚴重侵犯人民不表意自由已達不可思議程度,這樣的法官不是不知不表意自由為何物,就是根本沒看懂六五六號解釋意所何指。

國家不應侵犯人民的表意自由,但人民的不表意自由,國家也不應介入而作強制性規範。法院強制人民登報道歉,並且連內容與刊登方式也強制規定,就是國家加諸人民的強制性言論,而強制性言論因為並非出於人民自願表達,其結果當然是國家或政府侵犯憲法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六五六號解釋的最大敗筆,就是大法官對國家介入而加諸人民的強制性言論,未以違憲視之

另外,六五六號解釋雖以是否涉及加害人自我羞辱,作為應否登報道歉的判準,但自我是否受到羞辱,乃是主觀認定,強制登報道歉與在大庭廣眾前道歉無異,即使道歉聲明中無一字涉及羞辱性字眼但當眾自我否定、自我貶抑,當然就是當眾自我羞辱,可見大法官以是否涉及自我羞辱作為登報道歉的判準,也是罔顧人性尊嚴的一個敗筆

況且,如果登報道歉具有「填補被害人損害,使其得到心理撫慰」作用,何以在比民事侵權更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判決中,並未命被告對被害人登報道歉?法院為回復加害人對被害人的人格名譽損害,非要以國家強制介入的手段,侵害加害人的人格名譽作為代價?

去年三月,一位民眾因不服法院命其強制登報道歉的判決而聲請釋憲,大法官不但已決議受理,也辦過憲法法庭說明會,可見這屆大法官對強制登報道歉的看法,與十二年前作出六五六號解釋的大法官不同;但大法官究竟會作出補充解釋或變更解釋,至今未知,但可想見的是,大法官愈遲延作出解釋,類似北院法官的判決就愈多,報紙上的道歉聲明比結婚啟事也會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