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地制法修正 少點政治算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殖民惡法復活:噤聲的香港,黯淡的珍珠
◆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與媚俗
◆  經濟日報社論/地制法修正 少點政治算計







經濟日報社論/地制法修正 少點政治算計


2022-01-09 02:48  經濟日報 /   社論
雖然林智堅市長已經效法「周處除害」,宣布自己不參加2022年竹竹合併後大新竹市市長選舉,但地制法修正提案仍在,蔡英文已明確表態支持,最終照樣會強行推動合併。記者張裕珍/攝影


公投甫結束,蔡政府自忖這是一場勝仗,意氣風發之餘,立即再發動新一波攻勢,突襲立法院,將總預算案審查與地方制度法修正二案,直接逕付二讀。隨後雖然因為社會輿論壓力,被迫收回而交由委員會審議,但以蔡政府一意孤行的作風,最終其仍必能達成目的,眼前的妥協,只是拖延些時間而已。

逕付二讀兩案都是執政黨政治算計,尤以新竹升格為甚。我們在乎的不是政治算計本身,而是它將帶給國家發展體制的重大傷害。雖然林智堅市長已經效法「周處除害」,宣布自己不參加民國 111 年(2022年)竹竹合併後大新竹市市長選舉,但地制法修正提案仍在,蔡英文已明確表態支持,最終照樣會強行推動合併。因人設事的「」是否林智堅,根本不是重點,惡質修法、戕害體制的後果才是關鍵。

地制法第4條第1項規定,「人口聚居達125萬人以上,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按此,直轄市的設置標準乃須同時具備人口規模與政經等特殊需要二項要件,缺一不可,關鍵就在於條文中的「」字。由於新竹縣市現行人口約100萬人,尚未達直轄市人口規模標準,故單純以竹竹併搶設台灣第七都,顯然不符法定要件,而此亦即蔡政府意圖修改地制法第4條第1項原因

政府原來盤算將成立直轄市的人口標準,從125萬人降為100萬人,直接讓竹竹併符合條件,後因這種作法「量身打造斧鑿痕跡太明顯,社會恐難接受,才放棄此想法,而改以將原規定中本來所定義的人口與其他特殊需要間之關係,在文義上從「且」字改為「或」字。換言之,人口規模政經等特殊需要變成二項各自獨立的標準,成立直轄市只要符合其中任一條件即可。此一作法固然可以幫竹竹併排除障礙,但由此亦可看出蔡政府置國土規劃地方財政均衡於不顧,為遂其政治目的,不惜玩弄法律文字之真面目。

首先,地制法第4條修正案說明中提到,「為因應少子化現象及數位治理發展,唯一以區域人口規模前提無法兼顧基於國家特殊目的需要直轄市設置」,閱之讓人不知所云。現有規定本就不以人口規模為「唯一」條件,甚至還將區域發展特殊需要納入法定必要考量,如何會有「無法兼顧」國家特殊目的之疑慮。反之,將條文中的「且」改成「或」,才是把人口規模標準唯一化的自我矛盾作法。

其次,法律的修正最忌諱掛一漏萬,只注意部分條文意旨之修正,而忽略綜觀整個法律條文之精神。地制法第4條第2項規定,「縣人口聚居達二百萬人以上,未改制為直轄市前」,即可預先準用某些直轄市規定。今若將政經特殊需要的「」條件改成「或」,人口規模變成單獨的門檻標準,則未來縣只要人口達125萬以上即可直接升格直轄市。若此,就條文的完整性言,應已無繼續保留第2項關於「準直轄市」規定之必要,修正案壓根即未思及此,足見蔡政府一心想的只是為竹竹併解套。

再者,現行財劃法存在許多問題,亟需修正,尤其是統籌分配稅款在直轄市與縣市間分配的差別對待為最。目前先匡列直轄市、縣市與鄉鎮分配總額比率,再依不同的指標或公式分配給各地方的作法,導致「富都窮縣」水平不均的嚴重後果,而此亦即地方政府爭搶設都背後重要原因

不論竹竹併有何經濟效益,在一個扭曲財政劃分規則下,所做出的決定必定不會是最合適的。綜觀當今情勢,針對這次修正案,蔡政府若堅持一意孤行將「且」改「或」,恐無人可擋。惟為國家長遠計,我們再建議蔡政府,於條文後加段文字:「但在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後才得以實施」,勉強以為補救。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與媚俗


2022-01-09 03:40  聯合報 /   黑白集
國民黨團退出修憲委員會議程,事後民進黨團指責國民黨杯葛之舉。記者潘俊宏/攝影


立法院舉行修憲委員會議,國民黨接連退席和缺席,抗議民進黨鴨霸主導議程。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揚言,國民黨不來,修憲列車照開,儼然修憲方向已定,不惜輾壓民意,照走流程。

柯建銘痛批國民黨,「歷史會給你們鞭屍」。民進黨擅長鞭屍歷史國民黨恐懼歷史鞕屍。民進黨的確抓到了國民黨的要害,國民黨會不會因此被綁上民進黨的修憲列車軌道,等待歷史輾壓?

這次修憲,朝野提案高達七十五個。剛性憲法原不應輕易言修,政客認為千瘡百孔又不敢言廢立新,於是除參政年齡下修、降低修憲門檻、廢考監、內閣制或總統制外,從人性尊嚴、兒童權、數位權、環境權到動物權,都要求入憲。其實許多提案或不須修憲,或無視現實,甚或純為蹭憲法高度搏選票

即使修憲已媚俗化,執政黨仍缺乏尋求全民共識的誠意,連李、扁時代先召開國是會議慣例都無意為之,只想挾多數硬上,為大選鋪路、累積相罵本的痕跡明顯

無獨有偶,作為憲法守護者的憲法法庭,媚俗程度超越政客,逕以「Taiwan Constitutional Court」命名,成了「台灣國憲法法庭,曝光後又悄悄改名。連守護哪國憲法都搖擺不定,如何奢談護憲

政客媚俗面對憲法早已偏離憲政初心。只想修憲,無心行憲護憲;該修的不是憲法,是政客之心











聯合報社論/殖民惡法復活:噤聲的香港,黯淡的珍珠


2022-01-09 03:42  聯合報 /   社論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去年12月29日搜查網媒公司「立場新聞」​的辦公室,圖為「立場新聞」署理總編輯林紹桐(右二)當場被捕。(中新社)


窮陰殺節急景凋年,這是香港去年的歲末光景獨立媒體立場新聞」的六名新聞人被捕後關停,罪名是觸犯《刑事罪行條例》中的「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港警大舉出籠,寒蟬效應立即顯現。開年後,「眾新聞宣布停止營運,因為媒體生存環境惡化必須確保所有人平安香港新聞自由急遽凋零,映照著一個心虛大國

荒唐的是,這次大抓捕行動所依憑的是一紙在民國 27 年(一九三八年)由英女皇頒行的刑事條例。這一條例中若干對叛逆、顛覆行為的懲治規條,原是為了尊寵以英女皇為象徵的大不列顛王國,縱然因香港回歸改動了些許文字,將效忠對象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如今拿著這條法令抓人,卻儼然是頂著英女皇的當年餘威,去緝拿共和國眼裡容不下的叛黨。

究其原因,只不過是前年六月底公布施行的香港國安法少了一條可以直接懲辦媒體條文,只好搬出殖民舊法充數。但這條從殖民時期沿襲下來的律例,充滿了英殖民當局對被殖者的歧視與壓迫。它對「煽動」的定義寬泛得驚人,等於在媒體頸上綁了一條粗繩,只要皇室的眉頭一挑,就能吊死一家媒體。

它的罪名成立條件並不繫於新聞的自身,而繫於它引起的效果。譬如它對煽動意圖所規定的其中一個要件是:「引起憎恨或藐視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或中國其他地區的政府,或激起對其離叛。」但究竟是否有此意圖或真的引發了這個效果,卻幾可盡由統治當局任意主觀認定。只要當局認為確有此意圖或效果,罪名即已成立,並不需要任何客觀的判定標準。

正因這一法條過於輕率的入罪門檻,它在民國 56 年(一九六七年)的「六七暴動」後,超過半個世紀都不曾再被港英政府、甚至於後來的特區政府拿來檢控人民。如今援用這麼一條呈現半廢棄狀態殖民地法例對付媒體,一方面固是赤裸裸地表現出對新聞自由價值的鄙夷與踐踏;另一方面卻形同仍將香港市民視為低人一等的異族必須繼續被惡法無情地鞭笞

去年以來,這條法例已被多次引用,從羊村兒童繪本、蘋果日報到立場新聞,惡法的高光復活反映的卻是香港悽惶政治前景,香港人不但不敢再以集會遊行表達像「平反六四」這樣的政治訴求眾新聞停刊保平安,更顯示連一個吐露心聲相濡以沫園地都不可得。但一個被噤聲香港,難道可以光耀祖國門楣

香港國安法刑事罪行條例,北京當局率皆以國家安全名義、以西方在港進行顛覆藉口,進行對異議者整肅,但異議者豈止於被捕下獄的幾十人?所有對自由懷抱著憧憬的絕大多數香港人,豈不皆成了勾結西方叛徒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因反修法引致反送中運動縱有西方背後諸般操弄,但沒有香港與大陸早已蓄積甚久矛盾,怎能一點星火即遍地燎原?而這些矛盾難道盡皆港人一方之過北京不曾自我檢束糾錯,卻逞一時痛快掃蕩剪除所有眼中釘,不過是掩舊痛鑿新傷為引爆下一次動盪埋下引信

香港國安法以降的諸多作為看,北京正在烹製一個無菌香港,要將香港內部每一個入侵的毒株摘除。中國原藉著香港的異質體制不斷詰辯而找到茁長的方向,但愈崛起卻愈心虛,如今竟重蹈文革似的覆轍,走往同質內捲死路

習近平的新年賀詞說:「祖國一直牽掛著香港」,但何其諷刺,他正在親手扼死香港。連獨立媒體都不復存的香港,已不是香港,而不過是顆黯淡珍珠


【專家之眼】駁蘇部長對地方財政的指示

◆  【專家之眼】駁蘇部長對地方財政的指示
 
◆  【專家之眼】鳳梨釋迦石斑大不同 精準打擊奏功
◆  【專家之眼】5核武國聯合聲明 世界免遭毀滅的定心丸?
◆  【專家之眼】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謬論
◆  【專家之眼】以本土語言授課,何苦來哉?
◆  【專家之眼】左右兩翼的冷戰:美國真會爆發內戰?
◆  【專家之眼】中二補選混戰 彰顯另類藍綠共識
◆  【專家之眼】竹竹合併是政治版神鬼第六感
◆  【專家之眼】民進黨大聲唱國歌 心中難道不流血?







【專家之眼】駁蘇部長對地方財政的指示


2022-01-09 08:29 聯合報/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財劃法年久失修,財政部長蘇建榮曾在受訪表示,即使財劃法未來修正,地方政府自己還是要財政努力,問題才會真正解決。圖/本報資料照片



財政收支劃分法以下簡稱財劃法)因凍省之故而於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1月25日修「正」,從那時至今,財劃法已超過20年沒動,這期間,經歷兩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不公的財劃法依然肆虐地方,並未因該黨高唱的正義而改觀),地方制度法又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修法,使原本的二都暴增為六都,而近日又在討論第七都乃至第九都的問題,至於台灣的 GDP 總量世界排名,則從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的17名掉到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第24名(根據世界經濟信息網不同的數據庫排名自有不同)。

即使台灣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仍然看不出中央政府有修財劃法的打算,似乎還想繼續寄生在地方政府身上,繼續吸吮地方政府的血液和營養。

鑑於財劃法年久失修,財政部長蘇建榮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8月5日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表示,「即使財劃法未來修正,地方政府自己還是要財政努力,問題才會真正解決,例如調整房屋稅、地價稅、土增稅,或增加非稅課收入,如規費等」。

蘇部長此說值得商榷。地方財政困難,究竟問題出在哪裡?蘇部長說:「即使財劃法未來修正,地方政府自己還是要財政努力,問題才會真正解決」,這句話的意思是地方政府財政不努力。面對中央政府的指控,地方政府似乎也只能啞巴吃黃蓮,不然,明年的補助款就要減少了。

對於如何改善地方財政,蘇部長給地方政府的指示是:「調整房屋稅、地價稅、土增稅或增加非稅課收入,如規費等」,問題就能「真正解決」。他的意思是,修財劃法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從地方稅下手。而地方稅的調整或開徵又是地方政府自己的事,因此,不要把地方財政困難的難題推給中央政府。

然而,地方政府調整「房屋稅、地價稅、土增稅,或增加非稅課收入」,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就能像蘇部長所說「真正解決」嗎?不,還是解決不了,原因是中央統籌分配款以及來自於中央的補助收入占了地方政府的歲入的比重太高了。

就以台北市109年度的歲入來說,中央統籌分配款與補助收入兩者相加就佔了該市歲入的33%,而我們知道,台北市是全台灣各地方政府中財政狀況最好的一個,都需要中央「施捨」578億(109年度),其他地方政府所占的比重就必然更高了,例如台東金鋒鄉的自有財源比例才1.28%(109年度),換言之,高達98.72%的財源都是來自於上級的「施捨」。

所以,即使地方政府在地方稅上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財政自主,因為地方財政的歲入結構中,占大宗的不是地價稅、土地增值稅等地方稅,而是來自於中央的「施捨」。

同樣以台北市109年度的歲入來看,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是地方稅裡面的大宗,即使是大宗,也只不過各占了歲入的16%10.5%8.7%,至於非稅課收入的規費,更只佔歲入的4.7%,哪裡比得上光是統籌分配款就佔了台北市歲入的24%?因此,蘇部長說地方財政不努力,就有混淆視聽的嫌疑了。

要改善地方財政,從地方稅下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從問題的根源,那就是分配不公的財劃法,只有重劃中央和地方的財源,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因此,財政部趕快提修正案吧!就算財政部不提,在野黨也該提啊!


名家綜論/台灣將面臨的五大能源問題\星期透視/無論結果,國民黨已是輸家

◆  戴好口罩 勝過搶第三劑
◆  全球綠通膨 高物價恐常態化
◆  星期透視/無論結果,國民黨已是輸家
◆  大屋頂下 ④/重建中華民國的自尊自信
◆  名家綜論/台灣將面臨的五大能源問題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台灣將面臨的五大能源問題


2022-01-09 03:47  聯合報 /   梁啟源(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經濟部長王美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王部長一月三日首次承認,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將無法達到廿%占比目標,說明國人的缺電憂慮是有根據的。其實未來要面臨的能源問題,不只是缺電,還有電價上漲、碳排失控、區域供電失衡及能源安全存量與國安問題。

政府指出,民國 114 年(二五年)再生能源只能達到十五點二七%占比,電力需求快速成長應是次因;設定目標量太高、土地取得困難等才是主因,前者確實會加劇缺電發生。

去年一至十一月再生能源電源配比為五點九四%,根據規劃,未來四年需再增十四個百分點,顯然過度高估。

其中,太陽光電方面,根據去年實際執行率約五成,初估到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仍有七百萬瓩或卅五%的差距。風力發電距離六九○萬瓩目標量,仍有四十八%差距。燃氣方面,三接延擱二年半,協和四接及台中接收港擴大案環評尚未通過。加上台電開放民營燃氣電廠民國 113-116 年(二○二四至二七年)總計四九○萬瓩的發電計畫,目前僅一家得標,將無法達到燃氣占比五十%的目標。

據此,本文修正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五月「108-109年版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估民國 112-114 年(二○二三至二五年)日間及夜間備用容量率將低於十%,扣掉大修機組的備轉容量率則介於三點五%至五%之間,不到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兩次大停電的備轉容量率(十%)的一半,民國 112-114 年(二○二三至二五年)若發生一百至一五○萬瓩,約一至一點五座大型機組故障,就直接進入停電警戒的黑燈。頻繁停、限電將影響國內投資信心及經濟成長。

此外,政府以零核為主軸的能源轉型規劃,對經濟將帶來下列重大衝擊:

第一電價大漲。政府估算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電價將較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上漲卅三%,係假設民國 114 年(二五年)燃料價格等同民國 106 年(一七年)。參考最近能源價格,將民國 114 年(二五年)油價由每桶五十五美元假設調升為七十七美元,液化天然氣由每百萬英熱單位十美元調升為十四美元,加上再生能源每度約一點二元的輔助成本,民國 114 年(二五年)電價將達每度新台幣四元,比民國 106 年(一七年)漲幅達五十八%。目前尚未漲價,係因較為昂貴再生能源燃氣占比離達標尚遠。

第二區域供電失衡。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北部實際供電缺口為一五○萬瓩(平時尖峰)至三百萬瓩(夏季尖峰)。在三接延擱供氣、影響大潭八及九號機組供電情況下,雖大潭七號機汰舊換新至民國 113 年(二四年)可淨增卅一點三萬瓩,但核二二號機(九十八點五萬瓩)以及協和三及四號機(各五十萬瓩)將分別於民國 112、113 年(二三年及二四年)除役,至民國 114 年(二五年)北部累計新增機組將比除役機組減少一六七點二萬瓩,故至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北部供電缺口將擴大為三一七點二萬瓩(平時尖峰)至四六七點二萬瓩(夏季尖峰),超過三百萬瓩中-北輸電幹線可靠輸電能力。由中到北若有一電塔倒塌,北部地區甚至全國將會大停電。

第三排碳失控。民國 109 年(二○二○年)核能發電量為三一四點四億度,占比十一點二%,依政府規劃將完全除役,燃煤占比亦將減少十五個百分點。但隨著台商回流及高科技產業擴展,電力需求年均成長率(二點三%)為原預期的一點八倍,在替代核能的再生能源進度落後,燃氣機組無法補上的情況下,為避免缺電,燃煤占比將會不減反增。若核能發電全由燃煤替代,則碳排及空汙會更加惡化。

第四能源安全存量與國安問題。台灣目前液化天然氣儲槽的周轉天數,全年平均為十三天,夏季則僅七天,遠低於國際水準(韓國五十三天、中國大陸五十一天及日本卅六天),實際安全存量更低,颱風若肆虐一周,燃氣電廠將停擺。再者,接收站的設備利用率已超過一百%,容易發生故障。民國 114 年(二五年)燃氣占比計畫將由目前的卅五點七%增為五十%,除國家安全堪慮外,更和國際淨零碳排的目標相違。

若能讓無碳的核二及核三延役,除增加十%備用容量率,避免限電之外,尚能緩解上述四種問題的發生,取捨之間,殷盼政府為國斟酌










星期透視/無論結果,國民黨已是輸家


2022-01-09 03:47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候選人顏寛恒的造勢晚會。記者余承翰/攝影


撰寫本文時,中二選區尚未進行補選投票,但盱衡整體選戰過程,無論最終開票結果如何,國民黨顯然已是輸家。

選戰過程中,顏家各種特權被大量曝光,雖然多為地方事務,但因全國媒體集中報導,民進黨已成功利用這場割喉之戰,將國民黨縱容地方派系形象再次刻畫於民眾腦中。顏寬恒就算勝出,贏的明顯是在地勢力的組織與動員,而非國民黨重獲民眾的信心或取得在野黨的話語權。如同若干媒體評論,國民黨在選戰過程中似乎只是個旁觀者。顏寬恒若輸了,民進黨收割的利益則更可觀,不僅立法院淨增一席,府院黨的全面投入也可被吹噓為「台灣人民團結戰勝地方派系

選戰過程中,藍營檯面人物的消極表現,透露領導階層對顏家各項紀錄的顧慮,深恐黨的形象因選舉而受波及。但當初既大動干戈拉下現任者,補選卻又左顧右盼,無疑凸顯黨缺乏整體戰略思考,對朱主席的領導威信絕對是個傷害

顏家的瑕疵,並非近日才存在,國民黨為台中執政黨,對各項狀況早應有所掌握,卻還是執意提名,顯然是受制於對地方派系的依賴。許多藍營人士公開與私下均感嘆,黨產被凍結後,國民黨已無組織動員能量,不提派系人物參選,恐怕連選戰都無法撐到最後。但台灣不是僅有這場選舉,顏家的是非被放大後,未來的選戰只會讓國民黨更吃力,說國民黨飲鴆止渴並不為過。

國民黨並非沒有政策目標與理想,至少在尋求兩岸和解上,國民黨仍然擁有相當的認同者。但國民黨的罩門在於:這些目標與理想,未與潛在受益團體廣泛結合,無法轉化為基層動員的力量。最近反萊豬公投中,養豬大縣不同意票竟高於同意票;赴陸投資獲利的外省財團,還被大陸點名為台獨金主。顯見黨捍衛豬農利益推動兩岸交流,未能感動潛在獲利者。黨的政策與理想,如果無法動員選票,黨除了與地方派系互相取暖,似乎已沒有其他選擇。

美國的政黨競爭歷史,應可給國民黨啟發。自南北戰爭民主黨幾乎一蹶不振,七十五年間僅在總統選舉勝出三次。但上世紀三○年代,羅斯福總統透過「新政」,成功結合中小商人、教師、少數民族、工人等群體,甚至被共和黨解放黑人團體全面倒戈,幫助民主黨得以重返執政,並稱霸國會近五十年。共和黨為了挽回頹勢致力整合基督教聯盟側翼,並明言只與理念接近的利益團體往來,果然於民國 83 年(一九九四年)成功光復國會,並破解民主黨長期經營美南地方勢力

有識之士擔心利益團體選邊將加劇社會對立,故民國 96 年(二○○七年)兩黨聯手立法禁止政黨對利益團體採取差別性對待。但發展經驗證明,處於多元化後工業社會,政黨若不能強化與利益團體的結合,便只有等著被淘汰。故而,法律儘管禁止利益團體政黨傾向卻更趨顯著。

民進黨執政後,軍公教團體吃了不少虧,農漁產品也因現行兩岸政策流失市場,兩岸不能通更讓台商惶惶不安,陸客蕭條則讓觀光業者一片慘澹。然而,國民黨除了為這些族群零星代言外,又何曾積極整合這些團體力量?無怪乎在決戰關鍵時刻,國民黨也只能擁抱形象不佳地方派系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④/重建中華民國的自尊自信


2022-01-09 03:47  聯合報 /   黃年
習近平(左)、蔣經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屋頂中國總論④
本文談重建台灣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

前文說,若能體認台灣在兩岸關係上承當著護衛「人性本質文明方向」的歷史角色,就能建立中華民國的自尊與自信,並以此種自尊與自信來理解及處理兩岸關係。

蔣經國當年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有這般氣魄,反對「一國兩制」亦由蔣經國定調。

台灣的「兩岸大論述架構」,其實是由蔣經國建立。他的政治解嚴兩岸交流兩大政策至少發生了五大影響:

一、中華民國實現民主政治,使台灣的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軟著陸。二、自此,兩岸關係受到台灣民主運作制約。三、兩岸關係出現和平競合可能性。四、由於將民主運作置入兩岸關係,也就形同將民主元素帶進了中南海及大陸人民的政治思考之中。五、彰顯了兩岸問題民主與專政上的價值對照,可謂使兩岸關係國共內戰提升至人性與文明選擇問題

自由人性本質民主文明方向

蔣經國決定了卅餘年來兩岸互動的基調。他所建立的是一個涵蓋了台灣、兩岸、中國與世界多維思考的大架構。這個大架構的主體就是:必須經由中華民國民主運作理解與處理兩岸關係迄今及今後都沒有人能自外於此一架構,包括中共

蔣經國大架構建立在他所想像民意及民主之上,也就是建立了台灣的主體性。這使台灣人民不會莽撞地接受台獨,也使台灣人民不會輕率地接受統一不統、不獨、不武,遂成台灣民意及民主形成公約數與均衡點

中共欲以強制統一來破壞這個均衡點分離運動則以台獨否定這個公約數但均迄未實現。前文已談過中共,以下來論台獨。

對於台灣而言,兩岸關係確是一個巨大無比難題。但是,相對而言,以中華民國來處理兩岸問題,必然比用台獨來處理要強得多。亦即,在萬般困難中,中華民國相對地應是最好及最強方法台獨則是最壞最弱方法

例如,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辛亥革命論述」在兩岸抗衡極具能量,但台獨卻沉溺於「二二八台獨論述」,並用以否定中華民國撕裂台灣。這是不是選了最弱的,丟了最強的?

台獨是以「內殺型台獨」來操作兩岸關係,完全無視於中華民國在兩岸互動中的「外擊型力量

兩岸互動中,台灣應當站在人性自由)及文明民主)上伸張中華民國自尊與自信,但台獨卻以「中華民國終將滅亡論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來摧毀中華民國遂致中華民國支離破碎台獨更不可能存活。兩頭落空

台獨應當覺悟,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台灣都應當是「中國」的。台獨絕無可能使台灣脫離「中國」,台灣能做的應是用自由民主中華民國保護自己,且以民主燈塔的角色來影響大陸、改變中國,並訴諸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來面對國際;但若台灣毀掉了中華民國,絕無可能變成台灣國,而必與香港一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

為什麼說「台灣應當是中國的」?莫說兩岸是同文同種,在血緣、地緣及人文無法切割,從歷史來看,明鄭開台,有清置省,甲午失去台灣,抗戰光復台灣,大陸發生文革、台灣躲過文革,台灣在中華民國三民主義下實現了自由民主體制…。這個過程,是兩岸逾億人斷送生命過程,有中國的血,中國的淚,中國的災難,也有中國的榮耀。沒有其他民族與台灣有這樣的骨血關係,所以台灣應當是中國的。

台獨當然不作此想。但台獨或能宰制玩弄今天的台灣人,卻不能操控對岸十四億中國人,也未必能操控未來的台灣人(縱使法理台獨以後,那才是中國因素台灣爆發之時)。十四億中國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台獨就不可能實現。台獨最大盲點就在非要與十四億人為敵,不知他們可能是台灣的同情者或同意者

台灣必須對「中國」的定義與內涵有意見,且以堅強意志捍衛此一意見,並護守中華民國在「中國」中舉足輕重角色。由於「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且現今概念的台灣若無中華民國就不能存活,所以不能主張「台灣不是中國的」。

此處所說的「中國」,是大屋頂中國

說到這裡,台灣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的脊梁已經呈現,那就是:必須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走向「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

一、不容台獨消滅中華民國。
二、兩岸和平競合,不可消滅中華民國。

問題在民進黨。當然,民進黨不可能翻身就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轉到「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但是,蔡英文迄今仍然站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上,這可視為與對岸互留餘地,更是自留餘地

民進黨必須解決在兩岸戰略上的最大矛盾。那就是:一方面躲在中華民國保護傘下,一方面又去中華民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地摧毀中華民國自尊與自信

其實,台獨的本質失敗主義,認為拚不過中國或中共;也是逃避主義,認為切斷了中國,也就逃離了中國。但是,台灣躲不過也甩不掉中國躲不過,就必須面對。用什麼面對?當然是用重建起自尊與自信中華民國來面對台獨沒有能力面對中國

因此,勿再摧殘中華民國自尊與自信。因為,中華民國面對兩岸,是站在「人性的本質(自由)與文明的方向(民主)」的普世高度之上,足可「引領中國示範中國」,這使中華民國可以自尊亦可自信。

民進黨久被「內殺型台獨」所挾制。其實,民進黨在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就出現「凍結台獨黨綱」的風潮,可見黨內溫和改革勢力夙有轉型意識,卻因「內殺型台獨迄仍無法自拔

重建台灣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須從重建民進黨的「兩岸關係頂層論述」做起。要點有四、終止「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確立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國家定位。、如果「不容台獨消滅中華民國」說不出口,至少可說「兩岸和平競合,不可消滅中華民國」。、主張「兩不路線」,亦即: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

東奧奪金,奏起國旗歌。跟著默念青天白日滿地紅歌詞,台灣人應當覺悟:中華民國雖然帶傷帶痛,卻是台灣唯一的生存憑藉當從頭再建中華民國應有自尊與自信















戴好口罩 勝過搶第三劑


2022-01-09 03:53  聯合報 /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全民搶打第三劑疫苗,台中市文心森林公園昨天開設假日疫苗接種站,民眾大排長龍等待接種。記者黃仲裕/攝影


桃園機場新冠群聚感染延燒,又有打過三劑莫德納疫苗女保全,及打過兩劑AZ疫苗和一劑莫德納疫苗的防疫計程車司機突破性感染。防疫中心日前宣布打第三劑間隔時間縮為三個月,昨竟造成預約大當機。其實,加打第三劑疫苗也不保證不會得病吧?

目前不論打哪種世衛組織認證的疫苗,全球都有不少再被感染且發病案例,有些人打了第三劑,甚至第四劑,照樣感染,顯然現行疫苗效力仍待改進。陳部長稱國內施打一劑新冠疫苗者達八十%,完整接種兩劑者有七十%,已接種疫苗追加劑,即打第三劑者則有零點七%,並認為此為超越英美,直追日本的成果。可是,國人疫苗接種率變種病毒入侵機率兩碼事

不論是 mRNA 疫苗載體疫苗次單位蛋白疫苗死毒疫苗不能產生對抗新冠病毒强固細胞性體液性免疫力,完整打兩劑疫苗或多劑者,雖可預防重症或死亡,但無法避免被感染也無能力防止病毒在上呼吸道增殖

針對以色列、德國要施打第四劑疫苗對抗 Omicron 株,研發AZ疫苗專家波拉德表示,不能每四到六個月打一次疫苗,選擇脆弱群體施打即可。就疫苗學言對抗病毒性疾病,八周內打兩劑世衛認證疫苗,其保護效力至少應維持一年;而今,打兩劑、三劑還會突破性感染、發病甚至排毒成傳染源,代表效力有問題,不是好疫苗。這位專家只是不敢承認疫苗效力差吧?

日前澳洲和香港學者在期刊「病毒」,發表有關 T 細胞性免疫可對抗 Omicron 變種病毒研究指出,Omicron 雖可逃避疫苗產生的抗體作用,而人體內 T 細胞免疫反應可作為第二道保護防線,減少重症發生。去年十二月底,南非和英國學者在期刊「科學」發表新冠病毒和 T 細胞性免疫關係,指出雖注射疫苗後中和抗體活性會漸消失,但若好的疫苗誘生細胞性免疫反應,仍具某種程度保護力,尤其感染過新冠病毒恢復者,抗體隨時間漸消失,卻具有強固細胞性免疫力可對抗變種病毒二次感染。而 mRNA 載體疫苗誘生細胞性免疫力弱,作為第二道保護力恐不足矣。

筆者去年六月民意論壇「研發弱毒疫苗,對抗變種病毒」乙文,呼籲超前部署研發弱毒疫苗,接種一劑弱毒病毒疫苗,則如同自然感染到強毒恢復,除可產生中和抗體外,還可具強固的細胞性免疫力,但至今疫苗廠仍無這類產品問世

打兩劑現行疫苗似難抵擋 Omicron 病毒,甚至有國外專家還認為某些疫苗有打和沒打一樣,那麽疫苗接種率又能代表什麽呢?好的疫苗打一劑就可安心,不好的照三餐打也沒用。在沒真正有效疫苗上市使用前,國人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群聚場所,比搶著打第三劑實用。















全球「綠通膨」 高物價恐常態化


2022-01-09 03:53  聯合報 /   魏思平/經濟學者(台北市)
通膨捲土重來,圖為全歐最繁忙的購物街,英國倫敦牛津街。美聯社


通貨膨脹飆漲潮,被多數跨國機構認定是今年經濟景氣演化的關鍵變數;在學政界引起熱議,咸認這次通膨在上半年產生民國 19 年(一九三○年)代以來的最嚴重影響?這波通膨緣起於疫情帶來全球供應大斷鏈、美國印鈔紓困,及大宗商品物資生產短缺肇致的「民生物價大漲」。

去年經濟飽受新冠衝擊,病毒不斷變異使疫情一再爆發威脅,疫苗派發不均更使開發中國家受害;嚴重的是,全球供應鏈受中美經濟冷戰及川拜印鈔翻攪,產生「貨幣政策性通膨」及「財務政策性通膨」,並觸動市場流通超額貨幣現象,使大宗物資及民生經濟價格飛漲。

加上 COP26 協議,世界將轉進「脫碳化時代,將使未來實物價格持續飆漲。國際間為了抑止氣候暖化強制脫碳化自然帶動物價持續上漲的「綠通膨現象

最近超過一千五百家國際基金宣布配合 COP26 協議將從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企業撤資,促企業須致力 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責任營運成本大增利潤減縮,都將成「綠通膨推手

另外,近年受氣候異常新冠影響,黃小玉與穀物供應極端不穩,價格高漲;加上脫碳化進程,將推高生產成本。食品國際價格指數,已創十年來最高,對生產者及消費者都帶來長期衝擊,「綠通膨常態化,成未來長期經濟成長發展長期變數

跨國預測機構認為,「綠通膨」引致全球物價上漲,將不再是暫時性局部現象;工商業產銷成本大漲,國民購買力銳減,通膨預期自我強化」,勢必使物價水準躍升到更高點。

對於高度對外經濟依存的台灣言,降縮風險擴大,及常態化綠通膨」,尤其會給台灣經濟持續成長與否,帶來極大挑戰,允宜未雨綢繆。


王健壯/香港完啦 一片漆黑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香港完啦 一片漆黑
◆  盛治仁/最美好的新年心願
◆  劉維公/元宇宙與傳統菜市場
◆  方祖涵/職業比賽的新對手
◆  葉銀華/個別獨董不應有召集股臨會的權利
◆  趙春山/2022中共對台政策:反獨到促統的戰略轉移
◆  嚴震生/COVID-19疫情下的NBA老將復出







王健壯/香港完啦 一片漆黑


2022-01-09 03:54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七十多年前,儲安平在他創辦的「觀察周刊中,雖對國民黨一向批評較多,但在「中國的政局」這篇文章中,他卻寫了這樣一段話:「老實說,我們現在爭取自由,在國民黨統治下,這個『自由』還是一個『』『』的問題,假如共產黨執政,這個『自由』就變成了一個『』『』的問題了」。

在同篇文章中,儲安平還寫過這幾段話:「今日共產黨大唱其『民主』…實在是一個反民主政黨…共產黨所主張的也是『黨主』而非『民主』」,「假如祇有相信共產主義的人才有言論自由,那還談什麼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我們從沒看到左派的報紙批評毛澤東或延安,難道史達林毛澤東都是聖中之聖,竟無可以評論的地方?」

用今天的流行語來說,儲安平在中共建政前所寫的這幾段話,真是「神預言」。他預言到中國媒體果然都被迫改姓「」,預言到習近平果然變成「聖中之聖」,預言到「全過程人民民主」這套反動修辭橫空出世,預言到他自己因為一句「黨天下」的言論而被打成牛鬼蛇神命運,也預言到曾經如同繁花似錦香港報業,如今竟淪為荒煙蔓草一片淒涼悲慘處境

香港雖被形容是「借來的地方」,卻曾經是華人社會中唯一有自由報業地方。英國管治時期,港人有言論自由,港媒有新聞自由,報業百花齊放,有大報有小報,有中文報有英文報,有右派報紙也有左派與中間派報紙,媒體受到法律保護記者不會因言賈禍香港報業自由如同歐美自由報業一樣

尤其在民國 39 年(一九五○年)代以後,當中國的言論與新聞自由已陷入有與無的宿命,台灣的言論與新聞自由仍在多與少之間掙扎時,香港的自由報業更顯得一枝獨秀。到香港洽公或旅遊的台灣民眾,通常會到路邊的書報攤買幾本當期出刊的「明報月刊」、「爭鳴」或「七(九)十年代」,台灣看不到的「匪情」,這些雜誌挖掘秘辛應有盡有國民黨權力鬥爭內幕,看台灣媒體像霧裡看花,這些香港雜誌卻直筆無隱,比台灣的黨外雜誌更有不必迂迴婉轉自由空間。換句話說,在九○年代以前,台灣媒體祇享有部分的新聞自由,香港媒體卻享有完全的新聞自由。

但九七大限卻是分水嶺。初期是國民黨主導香港右派媒體集體大撤退,接著是包括傳媒在內的香港各行各業,都冒出了一批所謂的「忽然愛國派」,媒體紛紛轉頭北望中間派媒體欲語還休,到後來祇剩下六四後即旗幟鮮明反共蘋果日報,以及像立場新聞主場新聞眾新聞這些近年才崛起的網路媒體困守自由報業四行倉庫

雖然誰都知道香港傳媒大限不遠,但誰也沒想到才短短不到一年,蘋果就被迫關門,老闆與編採主管鋃鐺入獄,立場新聞踵接其後,連不負媒體內容責任的公司董事也被抓被起訴,眾新聞則在寒蟬效應選擇自動關門打烊四行倉庫至此被完全攻陷,曾經獨步華人社會百年香港自由報業,也從此山河一片紅,「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這把大關刀,就像儲安平遭逢噩運那個年代一樣,正在香港「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中有句台詞,「重慶完啦,一片漆黑」,任何人看到「愛國者治港」、「愛國者辦報已成香港唯一的高音時,大概都會同聲感嘆:香港完啦,一片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