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時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從三倍券到五倍券,小英聰明拜登蠢?
◆  聯合報黑白集/殺頭難擋天坑路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時代


2021-08-08 00:31  經濟日報 /  社論
餐飲業者終於等到疫情降二級微解封,但不能正常內用業績仍受限。記者林俊良/攝影


在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下,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不一,不確定性也提高;不過可以確定是未來全球競爭將更加激烈,台灣必須整備經濟,迎接挑戰。

新冠肺炎肆虐下,各國體認出維持供應鏈完整確保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也積極吸引海外製造業回流。各國深感產業結構調整與推動經濟成長同等重要,唯有產業發展回歸生產面,才是固本之道;此也可視為過去各國推動產業高質化及「再工業化的延伸,已成為各國產業政策主軸

基於此,全球已進入政府主導時代,在美中貿易戰下,各國政府積極介入供應鏈重組以避免被斷鏈,在新冠肺炎蔓延時,各國強力管制醫衛產業以確保國家安全,而在規劃後疫情時代產業政策,各國更挹注大筆資源,扶植關鍵產業過去主張市場經濟降低政府干預標榜自由競爭立場大不相同

各國過去一再指責中國政府將手伸入產業,扶持產業發展,形成不公平競爭,但目前各國也在複製中國模式,政府主導資源配置,針對具有潛力攸關未來經濟發展的項目,例如半導體、電動車、新能源、醫藥等,政府均直接提供補貼。再看美國,拜登新政府已將重點由短期紓困轉為長期產業補貼以對抗中國興起。而日本及歐盟主要國家,為了避免成為美中產業競爭下的犧牲品,也群起效尤,產業政策重要性大為增加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的時代

台灣如何在全球產業轉型競賽中脫穎而出,是經濟能否永續成長的重要關鍵,但是政府目前仍以短期紓困,如何發放振興 N 倍券為施政主軸。產業政策還維持在疫情前5+2產業格局,耗費政府巨大資源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是以不變應萬變,仍定格在過去的窠臼中,並沒有充分掌握最新趨勢。台灣當然沒有本錢如同其他大國進行補貼競賽,但是至少應該全面評估各國產業政策發展方向,重點補貼的項目;如此才能截長補短順勢調整建立產業發展明確的方向

過去台灣經濟面臨成長趨緩、失業率偏高、薪資成長停滯,主因即是產業結構無法因應市場變遷導致創造就業的質與量均不足。台灣未來必須加速產業結構轉型,經濟才有可能向上攀升。雖然在新冠肺炎下,我國出口表現強勁,自民國 109 年(2020年)7月到民國 110 年(2021年)6月已經連續 12 個月成長,為帶動經濟成長引擎,今年經濟成長率更可望達到5%以上。但主要是因為台灣適時填補新冠肺炎所造成全球產能缺口,一旦全球由疫情脫困回歸基本面,在面對各國有力產業政策做為後盾下,台灣出口能否繼續維持榮景,仍有很大的挑戰。

出口可以反映一國產業型態,台灣出口雖然表現不錯,但是仍然擺脫不了以中間產品為主,欠缺品牌產品加持產品過度集中在電子類,市場過度集中在中國,以及出口產品附加價值普遍不高的問題,如何藉由產業政策建構以改善上述現象,也是一重大課題。

全球經濟在新冠肺炎下呈現兩極化成長,台灣也不例外。所以產業政策不能只以選擇贏家的方式來扶持強者,也應兼顧弱勢產業發展。特別是各國為因應疫情,實施大幅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已形成不小通貨膨脹壓力。通膨再伴隨產業兩極化成長,加速 M 型社會惡化問題,對於弱勢產業及勞工影響更大。台灣在新冠肺炎下低薪階級受創嚴重,無薪假人數也屢創新高,政府除了在勞工政策端提供協助外,也應從源頭校正,針對弱勢產業面臨的瓶頸,提供必要的政策工具,台灣產業政策藍圖才算完整。













聯合報黑白集/殺頭難擋天坑路


2021-08-08 04:05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高雄市道路六天出現五個天坑,雖然副市長林欽榮厲聲飆罵工務局長「做不好就殺你的頭」,但高雄作為「慶記之都」從來沒在怕的,繼續邁進「天坑之城」。

天坑之城」有個「暖男市長」,網友戲稱「高雄連淹水都是暖的」。幾場大雨就召喚高雄重回暖暖舊日時光,連一心二路的坑洞都出現在三年前陳菊任市長時的坍陷處;記憶不遠的「五千個天坑」,彷彿又成為市民的生活日常。

市長陳其邁說,高雄多為砂質地、重車多、地下管線也多,道路養護挑戰大。網友不解發問,那韓國瑜當市長時高雄就是岩質地盤?網友客氣沒再問:難道韓國瑜當市長,重車迴避,地下管線全遷移?

陳其邁曾打包票路平一定比韓國瑜好,更說會參考東京道路標準施作。罷韓大將白眼女神黃捷去年就在質詢:為何韓國瑜可以,陳其邁不行?如今東京奧運都要結束了,高雄道路還是只看到如同二戰東京街頭的坑洞。

諷刺的是,韓國瑜「路平、燈亮、水溝清」,Wecare 猛轟罷韓;現在「路塌、水不通、路燈電死人」,市議會民進黨團卻痛批國民黨誇大唱衰市政,Wecare 更發奇文列舉韓市府天坑清單。蔡政府有「馬維拉」,邁市府也有「韓維拉」。

暖男市長在,殺頭難擋天坑路所以,慶記是燙的,淹水是暖的,天坑也是熱的













聯合報社論/從三倍券到五倍券,小英聰明拜登蠢?


2021-08-08 04:08  聯合報 /   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行政院要發五倍券,是因為去年三倍券大成功,創造了1000多億元經濟效益。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決定比照去年振興三倍券模式,推出五倍券,紙本與數位並行,除原有二百元、五百元面額外,新增一千元面額,預期最快九月推出。但各界質疑聲浪不斷,國民黨振興券效益有限,徒增行政成本,要求普發現金紓困民眾黨也主張排富發現金,並與餐飲業者共同呼籲先紓困再振興。連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都說,振興券遠水救不了近火,和人民生活脫節;前立委郭正亮更解讀五倍券是為救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民調

但蘇貞昌辯稱,去年三倍券大為成功,創造一千多億的經濟效益,行政院有心再造三倍券成功的例子,再加碼、再精進。行政院不諱言五倍券就是參考去年三倍券的經驗與作法,對五倍券的信心,也是來自經濟部對三倍券經濟效益的推估。不過,如果去年「三倍券之亂」已經船過水無痕的話,行政院至少也該看看審計部是怎樣打臉經濟部的三倍券效益推估。

經濟部根據去年一七六萬領用數位券民眾,平均每人消費金額五,七八五元,推算全台二,三三二萬人領用三倍券,共創造了一,三四九億元的經濟效益。然而,以不到百分之八綁定數位券的民眾消費行為,放大推估其他二千一百五十萬領用紙本券的民眾消費金額,消費習慣與定位不同,計算基礎也明顯偏差。行政院一方面坦承數位券使用率低,這次要設法改善,並找出問題;另一方面拿著經濟部的三倍券效益評估合理化五倍券的政策,而經濟部卻正是以使用率低、還沒找出問題的數位券,來憑空想像三倍券的效益

更何況,經濟部的評估忽略了同時期各部會名目繁多的振興消費措施,例如藝FUN券、動滋券、農遊券、客庄旅遊券與國旅補助等帶動的綜效。如果再扣掉必然產生的替代性消費,三倍券到底是要怎樣膨風,才能達到蘇貞昌宣稱的千億元效益呢?

審計部專業又誠實多了審計部年度總決算報告直指經濟部的三倍券效益評估欠缺嚴謹且缺乏消費端調查資料;數位券領發不如預期,民眾改領實體券,導致印製、配送等成本大增;部分弱勢民眾未領取或未獲補助,也亟待檢討研謀善策。尤其經濟部評估得出千億元效益,更幾乎是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推估的二倍到三倍。不過,行政院仍然喜孜孜拿著經濟部膨風的三倍券效益評估,為五倍券壯行色。

行政院無視經濟部遭審計部打臉,堅持根據三倍券的經驗來發行五倍券,其實也是因為行政怠惰。就像即使疫情急劇惡化,今年紓困辦法仍然照抄去年舊方案,讓勞工和工商業界都見識到蔡政府施政只一個懶字;如今五倍券的思維也以路徑依賴的形式照抄三倍券模式,蔡政府又將如何複製重現另一場更大規模的「五倍券之亂」?尤其去年三倍券成本高達廿三億元,今年面額、張數雙雙膨漲的五倍券,又要莫名其妙浪費多少無謂的成本?

蘇貞昌揚言再造三倍券的成功例子,學者專家更擔心重演三倍券的錯誤歷史。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的擇惡固執,讓他們聽不進民間的籲求與在野黨的意見;這個不恤民瘼的政府,離人民太遠,看不到被紓困漏接、被振興遺忘的弱勢族群與行業。相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就簽署一點九兆美元鉅額紓困法案讓多數美國民眾都能獲得直撥入帳的一千四百美元紓困金;台灣從三倍券到五倍券,除了凸顯蔡政府的膨風、懶惰、浪費、執拗、冷漠外,大內宣的自我催眠,恐怕已讓他們真正相信:小英聰明拜登蠢?


名家綜論/咖啡的玄想\星期透視/以承認台灣抑制中共冒進,可行嗎?

udn 論壇報垃圾 udn,週六日不必看,荒謬邏輯、蓄意欠缺。

◆  東奧落幕 繼續挺體育
◆  重新找回父職價值
◆  他是沒用的爸爸嗎
◆  名家綜論/咖啡的玄想
◆  星期透視/以承認台灣抑制中共冒進,可行嗎?
◆  大屋頂下/紅統熄滅 藍統沒落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咖啡的玄想


2021-08-08 04:31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咖啡示意圖。圖/路透


咖啡的學問很深,說也說不完,咖啡有一股魅力,令人喜愛。一杯熱咖啡在手,還沒喝,全身就馬上放鬆下來。因此,我一直認為咖啡是有生命的,面對有生命的咖啡,我們必須以生命相待。喜歡它,敬它,愛它,甚至跟他講話,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咖啡不是尋常飲料,而是心靈的慰劑。
就像玫瑰送人,手留餘香。餘香在手,乃因送人玫瑰,小我不見了。咖啡也一樣,咖啡在手,心胸放開,小我也不見了。兩件事,表象不同,內在反應卻一樣。仔細思考其背後原因,就知道關鍵在小我是形而下,物質化的我。只要將小我的局限打開,成為形而上的大我,那麼喝咖啡的心情,就提升為形而上的心情了。

由小我而大我,要先靜下心來,不生妄念,沒有期待,只靜靜地看著咖啡。看那煙,裊裊而上,把心思帶走了。這就是常人所說的忘懷,忘憂,與忘我。其中忘懷與忘憂都是常人的感覺,我想將重點放在忘我。忘我的「忘」,即是莊子所講的「坐忘」,可惜莊子當年沒有咖啡,否則他也會高談闊論咖啡的事。

喝咖啡忘我,要像抱嬰兒親親的忘我。那時,自己不見了,只覺絲絲的歡喜在心頭湧現。這身體的不見,很難形容。或可比喻,好像感官都已透明,只有歡喜在身心流動。這透明的觀念,並非我今日獨創。早在莊子的心齋,就言及「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感覺像玻璃一樣都透明了,而機能仍在。

當感官透明了,就可開始喝第一口咖啡。第一口要小小的,由舌尖而入,使咖啡的溫暖與煙的清香,交織成充滿韻味的感受。不同的人喝咖啡,涵養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也不同。那不同使每一杯咖啡喝起來,感受都不同。

就像每天的太陽不一樣,每一杯咖啡滋味也都不同。所以我想建議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內觀」是佛法的重要法門之一。當一口氣進來,必須清楚覺察,那涼涼的空氣如何涼涼入肺,以至全身毛孔以及手腳末端。這種覺察的功夫,愈細微愈好,若能隨時覺察鼻尖,空氣冷暖的進出而不忘,便已是內觀的入門了。

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將喝咖啡當修行,一舉而兩得,豈不更佳。喝第二口時,可以稍多喝一點。第一口由舌尖而入,在品其清香,第二口在嘴裡轉一圈,是品其濃郁。不論清香或濃郁,重點在覺知不可以被拉走。覺知是生命的源頭,眼耳鼻舌身,不論動用哪一個官能,覺知都必須清楚地在背後存在。

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品味咖啡,因為咖啡裡有地球的能量。怪不得喝咖啡好像光腳接地一樣,一下子就神清氣爽,可以放鬆身心。

放鬆是生命的休止符,沒有休止符,音不成曲。生命是一條漫長的路,慢慢地走,愉快地安享這生命的美好。喝一杯咖啡吧!將生命之歌好好唱下去。












星期透視/以承認台灣抑制中共冒進,可行嗎?


2021-08-08 04:26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前總統陳水扁邀立法院長游錫堃(右)上廣播節目。。記者曹亞沿/攝影


立法院長游錫堃日前接受陳水扁廣播節目訪問,提及他曾透過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酈英傑,向美國政府傳話,建議美國考慮對中國大陸劃紅線。

游主張,美國應明確告知中共,大陸如果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將立即承認台灣為一個國家,並隨之宣布與台灣建交。游認為,此一宣示將使中國大陸投鼠忌器,顧慮攻台的龐大成本而知所收歛。游描述酈英傑聽了後,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論述」,「他第一次聽到」。酈的反應顯然是外交辭令,但游的想法又是否具可行性?

游院長希望美國承認的,應該不是現在的「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明言,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目前「暫」處隔海分治狀態。故而美國若宣示承認中華民國,便等同捲入中國內戰,這是美國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便極力避免的狀況。再者,美國在一九七九年背棄中華民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現在再回過頭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難免有失國際強權應有的負責表現。在中華民國沒有修憲調整疆域前,美國給予承認只會讓事件更加複雜。

游院長是堅定台獨主張者,他當然不會希望美國以承認中華民國,作為遏制大陸的選項。他期待美國承認與建交的,應該是未來疆域僅及台澎的「台灣共和國」。但這個國家目前並不具備法律地位,要取得他國承認,還得自己先走完建國程序。

問題是時間點。如果在中共全面犯台前,台灣便逕自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無異坐實了「分裂」指控,為中共犯台創造絕佳理由。就美國立場看,這時的台灣成「改變現狀」的一方,違反美國維持現狀的基調,美國將無提供援助的義務,遑論承認這個新的國家。

若是中共主動採取軍事行動,游的設想又是否可行?這個假設前提便是個問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幾天在阿斯本安全論壇上便研判,中國大陸不會單邊、無端地對台灣採取攻擊,因為這將不利於往後的治理。如果中共沒有單邊動武跡象,美國若非頭殼壞去,又豈會主動宣示紅線,提承認台灣共和國自限未來的選項?游挖了坑想讓美國跳進去,酈當然心領神會。

更麻煩的是,民進黨自己立下的建國程序,也讓游的國際承認根本沒有運作空間。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明白主張,任何有關台灣獨立的推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二○○三年實施公投法時,民進黨還特意加入第十六條:「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故而,就算對方兵臨城下,宣布獨立仍必須經由公投才算合法。法律既然如此規定,跳過公投宣布獨立便不再具有正當性;但若要循序而為,兵凶戰危誰會等你把公投程序走完?

酈英傑說游院長的提議是「很有意思的論述」,擺明了就是當成笑話。美國研究亞太的學者眾多,各種台海情勢的可能發展,相信都推想與論證過。酈英傑說游院長的想法是他「第一次聽到」,等同批評這個天馬行空的主張,連美國智庫都不屑一顧。身為民意最高首長,接見外國政府代表時,是否還是務實談些鄉土問題較佳?












大屋頂下/紅統熄滅 藍統沒落


2021-08-08 04:25  聯合報 /   黃年
前總統馬英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他說「任內不談統一」,但沒有否定「統一」,可說是「任內不統/存而不論」。

但是,「統一」這個題目現在可謂已經在台灣完全消失了。不論,也不存。

主要有兩個原因: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沒有說服力。②中華民國在台灣失去支撐力。

先說①。二二八前夕,國共內戰方殷。當時的台灣民間與大陸一樣,隱約有「藍色中國」與「紅色中國」的選擇。謝雪紅等台共與中共人物在二二八中皆有角色。當年,中共在政治道德上的號召力對有些人來說高於國民黨政府,因而二二八後中共的地下組織在台灣出現進展,李登輝就是在此時進入讀書會並加入中共,可證當年台灣民間仍有對「紅色中國」的道德嚮往。

因此,二二八後本土的政治反對活動迅速隱沒,少數台獨也移至海外,除了一九六○年以雷震《自由中國》為中心的民主運動外,中共潛伏者幾乎成為台灣主要的「政治異議者」,其實就是內戰的延伸。

這些所謂「匪諜」在台灣的現實政治中難有伸展,並在「白色恐怖」中遭到拔除。但到了李登輝及陳水扁至蔡英文主政,轉將這些「白色恐怖受難者」視為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支柱,給予平反,並發給賠償金,形同譽為「民主鬥士」,此謂「轉型正義」。

七○年代以前,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大一統」架構,台灣民間對「中國/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的看法未必一致,但大致上接受(或不能不接受)台灣與大陸皆在「中國」的概念之內。直至一九七○年的保釣運動,將兩岸「認同衝突」浮上檯面。

保釣運動中的有些台灣人(包括許多真正台灣籍的留美菁英)認為,國民黨政府使「中國」屈辱,唯中共政權能使「中國」強大,甚至出現「回歸/認同」的風潮。當時的中國大陸正在文革,有些回歸者視文革為民主運動及政治正義。

直至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台灣進入民主狂飆期,在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中仍然可見「中國聯結」的存在。例如,《夏潮雜誌》是最受矚目的平台,主編蘇慶黎是二二八中共人物蘇新之女,精神領袖陳映真則終身不改其「中國認同」。夏潮的反美反帝、反洋奴買辦(留洋學者)、反殖民加工經濟,現在看來幾乎皆是中共的文革語彙,曾為當年台灣的反對運動注入了有力的精神營養。而當年追隨在夏潮後面的「黨外」,今天已是「美帝」的忠貞隨扈,他們自己也是留洋學人卻不自稱洋奴買辦,也不視台積電為「殖民加工經濟」。往昔的精神標竿夏潮,今已被當年的戰友台獨前身視為異類「統派」。這是後話。

台灣民間政治與「中國聯結」的逐漸脫鉤,出現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以後。一方面是因民主反對運動的必然本土化、台獨化;二方面是因退出聯合國後,國民黨政府的「中國論述」發生動搖;三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及四人幫事件,使台灣人發現中共的實況比國民黨的「宣傳」更恐怖。

近五十年來,這三方面因素相互激盪,於是台灣民間一直到保釣期間及夏潮年代仍然尚存的「中國聯結」,就開始愈來愈疏離、消沉且脫鉤了。

在這種趨勢下,進入解嚴後的兩岸互動中,中共又霸占了「中國」的定義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並操作「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並無說服力,極少人贊同「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

中共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請問:以香港今日局面訴諸台灣,如何統一?更如何和平統一?

因此,「紅統」熄火,在台灣沒有市場。

再談②。中華民國維持「中國聯結」,也保留了統一議題。早年的「反攻復國」就是蔣介石時代主張的「武統」,「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與後來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則可謂「文化統一」或「文統」。

早年不但有「武統」之想,如黑貓中隊、「國光計劃」。亦有「武和」,金門馬祖的坑道、佳山計劃、中科院,及曾經要造原子彈,皆可見至少有「武裝和平自保」的防禦部署。相對而言,民進黨自陳水扁推動募兵制,顯示台獨早無「武獨」之心,並落得蔡英文如今正為「武和」補課。又是題外話。

其實,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從武統到文統,有一個「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過程。軍事降至三分,顯示兩岸漸失軍事平衡,放棄了「反攻復國(武統)」;政治升到七分,則是轉向「文統」。但至發現「文統」亦難體現,就轉而謀求「和平共存發展」。

李登輝主持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及《國家統一綱領》,即可視為「文統」及「和平共存發展」的複合體。

《國統綱領》主張「共商統一,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這應當是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潛台詞,即是「文統」(目的論)。至於將「統一」進程分成「近/中/遠」三階段,則是為「和平共存發展」作安排(過程論)。而且,國統綱領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為目標,但並未說統一後「中國」的國號是什麼,其中大概蘊有「互統一」的思維。

但是,中共當局對《國統綱領》未知珍惜,反而加重對「一個中國」定義的壓迫,欲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中國」,亦即堅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這是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幾告破局的原因。

後來,台方力爭「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認知各有不同」(一中各表),為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留了一口氣,這才為兩岸在二○○八至二○一六的「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一六年,民進黨蔡英文主政,中共次年宣布「一中各表」為禁忌語。一九年元月二日,習近平談話又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遂告破滅,致使中華民國連「一中各表」都撐不住,也就是連「和平共存發展」亦失憑藉,遑論在「統一」中存活。情勢急轉直下,遂告大勢去矣。

至此,欲「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統」,在台灣沒有市場;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藍統」,在台灣也趨沒落。那麼,「統一」這個議題在台灣徹底消失,應當只是剛好而已。

中華民國撐不住,「統一」的議題就在台灣消失。












他是沒用的爸爸嗎



2021-08-08 04:43  聯合報 /   洪太/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父親節前,一場退休人員聚會,大家特別關注幾位男性的生活。

A先生在妻子外遇離開後,帶大三名子女;他絕不在孩子面前說前妻不是,只說兩人因理念不合分手;以前他每天騎老舊摩托車上班、省吃儉用,拉拔孩子大學畢業。他說兒子最近打電話,提起和女朋友計畫買房子,女友爸爸幫忙付一半頭期款,問他能否贊助另一半。「我是個沒用的爸爸,連一半頭期款都沒辦法給」,他略顯酸澀笑著說。大家安慰他:「你栽培孩子花費的錢,比一半的頭期款多很多呢!」雖然大家這麼勸,但知道他仍會緊衣縮食。

B先生在家就像棵大樹為妻女遮風擋雨。女兒出閣前,他說妻子因不捨常睡不著,大家問他可捨得,「一代傳一代,有啥好不捨的」;但女兒出閣當天,他眼淚悄然滑落,女兒驚詫得安慰他:「爸爸您別哭。」他笑說,「我這個爸爸真沒用,在那樣時刻丟臉了。」大家說他真性情,誰規定男人不能掉淚?

談了一會,祥哥站起來說,要去幼稚園載孫子,大家說他被綁住時間,太可憐。他笑著說樂在其中,甘心被綁。還說知道女兒要回家幫他慶祝父親節,他以疫情關係說不用回來,但知道孩子在乎就夠了。

他走後,大家繼續聊退休後生活。C先生苦笑著說,年輕時想為家裡打拚,也因擔心拒絕應酬被同儕笑話,所以經常在外,如今退休想好好陪伴家人,但孩子獨立了,妻子也追求自我,「男人真沒用,年輕在外打拚,老了回家沒人陪!」

看著這群男人,口中哀嘆沒用,是自嘲、自責或是感嘆;但至今都還在盤算著,該為家人做些甚麼,家永遠是他們最想停靠的地方。














重新找回父職價值


2021-08-08 04:47  聯合報 /   王昌國/地方法院家事庭法官(嘉義市)


在酌定親權家事法庭中,誰比較會照顧孩子、誰的依附關係較緊密、誰是主要照顧者等,往往是審理焦點。

雖然在講究兩性分工合作年代,但多數家庭仍多由女性操持家務與照顧小孩,法院考量母親是主要且持續照顧者,傾向決定其擔任親權人。

雖然,父母都能妥適地照顧。然而,令人憂心的是,不少案例中,出現爸爸擔心自己教養風格不像媽媽那樣「雞婆」,試圖掩飾自己的教養方式,希望能朝向「母職化」,例如強調自己勤換尿布、帶孩子看病等,試圖博取有利法院心證;反觀某些占優勢母親,常在言談中淡化或略過父職重要性,甚至認為只要憑「天生母性」,就可彌補孩子因離婚受的傷害,父職淪為可有可無雞肋。

研究指出,爸爸的教養方式,通常重視打鬧、戲弄、冒險、創意與即興等風格。母親懷中嬰兒感受到的,如果是滿溢的呵護溫暖,那麼在父親懷中被舉高高,就是孩子直上天際,期待玩樂與歡笑的魔法時刻。的確,不少父親不知孩子幼兒園名稱、老師姓名,也不清楚打幾次預防針、衣服放在哪,甚至連冬夏衣或長短襪都可混搭。但即便發生這些「失誤」,依舊不妨礙他們對孩子的摯愛,也不影響其協助孩子在鞦韆上越盪越高,或從背後抱孩子高速旋轉的玩興。

法雷爾與葛瑞合著「男孩危機」,整理十五項孩子擁有父親關懷的優點,沉重言明當爸爸形象只剩出外打拚、永不言倒的陽剛氣質,有時還遭指責缺乏照顧能力;如此失衡、失序的父職角色,除造成家庭失和,最終苦果還是由社會承擔。

深盼離異訴訟當事人都能體悟:親權訴訟本無輸贏,兩造仍是孩子最重要親人,如果能不互相批評,朝著共親職努力,傷疤會淡化。這樣的孩子,才是何其有幸。














東奧落幕 繼續挺體育


2021-08-08 04:51  聯合報 /   馬鈺龍/台灣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戴資穎獲得東奧女單銀牌。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排除萬難、延後一年才展開的東京奧運今天閉幕,中華代表團繳出二金四銀六銅的空前佳績,為飽受新冠疫情打擊、民心低迷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強心劑;奧運英雄受到全民愛戴,難得台灣的體育又讓民眾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衷心希望這股熱潮能化為日常點滴,涓流不息,不要只成大家蹭熱度的題材,事過境遷,船過水無痕。

十多天比賽,選手先抵抗住疫情侵擾,站上比賽場地,再力敵來自全球強勁對手,把平日苦練成果完美展現,無論獎牌成色、無論成績高低,這批國手都值得尊敬與感佩。十二面獎牌背後的支援團隊,更是無名英雄,他們付出讓國手保持絕佳狀態,功不可沒。

台灣與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奧運比賽幾乎「零時差」,拜媒體科技進步所賜,東京奧運是我國受全國民眾討論度最高的一屆,羽球女單金牌戰,根據轉播單位統計,全台有四分之一人口透過電視、網路媒體關心戰局,這是歷屆奧運未曾出現的狀況;加上選手們表現,賽事期間幾乎天天都有高潮喜悅,這也造成奧運期間各類「一日評論」訊息大量產生。

電視政論節目,從吵疫苗到聊奧運,政治人員忙著在粉絲專頁上貼祝賀文,社群媒體從選手穿著、顏值、評論到教練的調度與選手臨場的表現,有歌頌、有指責、當然也少不了針鋒相對的謾罵與酸言相對。在各類訊息大量的擴散催化之下,全台灣一夕間,都愛上體育,台灣多了好多專家,好多獎牌背後推手,深怕自己在這股熱潮中掉隊。

隨著奧運落幕,真心希望在奧運期間高度關注奧運國手的政治人物、社會大眾能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繼續保持你們愛體育、支持體育的熱心。選手名字、運動種類寫錯都沒關係,相信選手教練們都會原諒你們,他們只期望奧運過後,能有更多的支持與資源,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為國爭光。因為支持體育不能只喊口號,要身體力行。



王健壯/請不要再叫他長官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請不要再叫他長官
◆  洪蘭/抵抗酸言 選手忍人所不能忍
◆  盛治仁/深思卜睿哲對台灣的憂心
◆  方祖涵/病毒與子彈之間的選擇
◆  嚴震生/業精於勤,行成於思:政治人物當向體育選手學習
◆  黃介正/莫德納萊豬 一碼歸一碼
◆  葉銀華/金融生活場景 有賴電子支付







王健壯/請不要再叫他長官


2021-08-08 04:54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指揮官陳時中被問高端疫苗相關問題時,罕見動怒。記者謝承恩/攝影


權力有自我膨脹的特性,權力也與傲慢成正比,陳時中最近怒飆記者就是這兩句話的實證

但陳時中憑什麼怒飆記者?高端疫苗決定排入接種選項,記者問他高端送了幾批疫苗封檢,這是眾所關心的重大問題,有什麼「問法不好」?而且記者問了兩天都得不到答案,第三天再追問,為什麼「不是一個健康的態度」?陳時中權力再大,難道可以大到定義記者提問的問法好不好及態度是否健康?顯然他是膨脹到「比自我還要大」。

過去一年多,陳時中領導防疫,苦勞與功勞兼具,但功勞與苦勞不能合理化他的自我膨脹。況且,台灣民眾對他苦勞與功勞的「回報」,例如讓他高居神壇而不受民主問責,這種超高規格的待遇,絕不是其他民主國家防疫領導人所能比擬於萬一,即使是「美國陳時中佛奇,他雖有「抗疫沙皇」之稱,但「沙皇」與「時神」相比,也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佛奇在疫情爆發前,已是醫界教父,但領導美國抗疫後,卻從此跌落神壇。川普不接受他的防疫指引,稱他是「一場災難」,共和黨國會議員抹黑他私通中國,佛羅里達等保守派州長也抵制他,鼓吹民眾不戴口罩也拒打疫苗,右翼網軍更對他發出死亡威脅,迫使他與他的家人長期接受維安保護。

美國「沙皇」境遇如此,法國防疫領導更慘。馬克宏政府強制施打疫苗,以及強行推動健康通行證政策,引發法國民眾怒潮,十幾萬不戴口罩民眾連續數日上街示威,並與鎮暴警察爆發衝突,「五月革命」時期的「街壘之役」場景,儼然再現巴黎街頭。

與歐美或拉美相比,陳時中的防疫領導卻好像活在另一個平行時空不管他下達什麼防疫指令,台灣民眾無不遵命辦理,自肅舉世第一而且,五權中有三權挺他,立法院有綠委保護他,讓他毫髮無傷;媒體報導監察院已立案調查疫情,監委卻駁斥媒體捕風捉影、炒作新聞;行政院長也指控苛責陳時中,不厚道也不公平。特別條例賦予他無限權力,五權中有三權當他護衛,再加上有一群儘管不知之,但可使由之的民眾,陳時中這個指揮官即使做得再怎麼辛苦,也該謝天謝地謝祖先,怎能有怒,而且怒飆發問有理的記者?

民主問責原則,領導防疫的人是陳時中,該被問責的人當然是他。但該早購多購疫苗卻遲遲未做,誰該被問責?該早購多購重症救治藥物設備,卻在疫情惡化後才做,誰該被怒飆?感染後致死率偏高,誰該被問責?接種後死亡的不良事件不斷發生,誰該被怒飆?疫苗接種順序違反全世界通則,讓政府官員優先接種,誰該被問責?想方設法以程序阻擋民間採購疫苗,誰該被怒飆?華航與諾富特破口惡化疫情,誰該被問責?「美國沙皇如果犯了這麼多錯誤,早就被怒飆到體無完膚的地步,但犯錯的台灣沙皇不但未被問責,反而怒飆記者,天下寧有此理

記者向政府官員提問,有「軟球」與「硬球」之分,問陳時中理髮與口罩造型,這是軟球,問他高端送檢疫苗,則是硬球。但台灣記者溫良恭讓已成習性,讓陳時中過去接了太多軟球,弱化了媒體在問責機制中的角色功能。媒體今後不但不應再盡投軟球給他,對他發問前,更不要再開口就說長官好」、「請問長官」,陳時中是官員,是他部屬的長官,不是記者的長官,更何況,記者哪有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