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垃圾 udn,週六日不必看,荒謬邏輯、蓄意欠缺。
◆ 東奧落幕 繼續挺體育
◆ 重新找回父職價值
◆ 他是沒用的爸爸嗎
◆ 名家綜論/咖啡的玄想
◆ 星期透視/以承認台灣抑制中共冒進,可行嗎?
◆ 大屋頂下/紅統熄滅 藍統沒落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綜論/咖啡的玄想
2021-08-08 04:31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咖啡示意圖。圖/路透
咖啡的學問很深,說也說不完,咖啡有一股魅力,令人喜愛。一杯熱咖啡在手,還沒喝,全身就馬上放鬆下來。因此,我一直認為咖啡是有生命的,面對有生命的咖啡,我們必須以生命相待。喜歡它,敬它,愛它,甚至跟他講話,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咖啡不是尋常飲料,而是心靈的慰劑。
就像玫瑰送人,手留餘香。餘香在手,乃因送人玫瑰,小我不見了。咖啡也一樣,咖啡在手,心胸放開,小我也不見了。兩件事,表象不同,內在反應卻一樣。仔細思考其背後原因,就知道關鍵在小我是形而下,物質化的我。只要將小我的局限打開,成為形而上的大我,那麼喝咖啡的心情,就提升為形而上的心情了。
由小我而大我,要先靜下心來,不生妄念,沒有期待,只靜靜地看著咖啡。看那煙,裊裊而上,把心思帶走了。這就是常人所說的忘懷,忘憂,與忘我。其中忘懷與忘憂都是常人的感覺,我想將重點放在忘我。忘我的「忘」,即是莊子所講的「坐忘」,可惜莊子當年沒有咖啡,否則他也會高談闊論咖啡的事。
喝咖啡忘我,要像抱嬰兒親親的忘我。那時,自己不見了,只覺絲絲的歡喜在心頭湧現。這身體的不見,很難形容。或可比喻,好像感官都已透明,只有歡喜在身心流動。這透明的觀念,並非我今日獨創。早在莊子的心齋,就言及「勿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感覺像玻璃一樣都透明了,而機能仍在。
當感官透明了,就可開始喝第一口咖啡。第一口要小小的,由舌尖而入,使咖啡的溫暖與煙的清香,交織成充滿韻味的感受。不同的人喝咖啡,涵養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也不同。那不同使每一杯咖啡喝起來,感受都不同。
就像每天的太陽不一樣,每一杯咖啡滋味也都不同。所以我想建議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內觀」是佛法的重要法門之一。當一口氣進來,必須清楚覺察,那涼涼的空氣如何涼涼入肺,以至全身毛孔以及手腳末端。這種覺察的功夫,愈細微愈好,若能隨時覺察鼻尖,空氣冷暖的進出而不忘,便已是內觀的入門了。
以內觀的方法來喝咖啡,將喝咖啡當修行,一舉而兩得,豈不更佳。喝第二口時,可以稍多喝一點。第一口由舌尖而入,在品其清香,第二口在嘴裡轉一圈,是品其濃郁。不論清香或濃郁,重點在覺知不可以被拉走。覺知是生命的源頭,眼耳鼻舌身,不論動用哪一個官能,覺知都必須清楚地在背後存在。
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品味咖啡,因為咖啡裡有地球的能量。怪不得喝咖啡好像光腳接地一樣,一下子就神清氣爽,可以放鬆身心。
放鬆是生命的休止符,沒有休止符,音不成曲。生命是一條漫長的路,慢慢地走,愉快地安享這生命的美好。喝一杯咖啡吧!將生命之歌好好唱下去。
星期透視/以承認台灣抑制中共冒進,可行嗎?
2021-08-08 04:26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前總統陳水扁邀立法院長游錫堃(右)上廣播節目。。記者曹亞沿/攝影
立法院長游錫堃日前接受陳水扁廣播節目訪問,提及他曾透過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酈英傑,向美國政府傳話,建議美國考慮對中國大陸劃紅線。
游主張,美國應明確告知中共,大陸如果對台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將立即承認台灣為一個國家,並隨之宣布與台灣建交。游認為,此一宣示將使中國大陸投鼠忌器,顧慮攻台的龐大成本而知所收歛。游描述酈英傑聽了後,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論述」,「他第一次聽到」。酈的反應顯然是外交辭令,但游的想法又是否具可行性?
游院長希望美國承認的,應該不是現在的「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明言,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目前「暫」處隔海分治狀態。故而美國若宣示承認中華民國,便等同捲入中國內戰,這是美國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便極力避免的狀況。再者,美國在一九七九年背棄中華民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的合法代表,現在再回過頭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難免有失國際強權應有的負責表現。在中華民國沒有修憲調整疆域前,美國給予承認只會讓事件更加複雜。
游院長是堅定台獨主張者,他當然不會希望美國以承認中華民國,作為遏制大陸的選項。他期待美國承認與建交的,應該是未來疆域僅及台澎的「台灣共和國」。但這個國家目前並不具備法律地位,要取得他國承認,還得自己先走完建國程序。
問題是時間點。如果在中共全面犯台前,台灣便逕自宣布成立「台灣共和國」,無異坐實了「分裂」指控,為中共犯台創造絕佳理由。就美國立場看,這時的台灣成「改變現狀」的一方,違反美國維持現狀的基調,美國將無提供援助的義務,遑論承認這個新的國家。
若是中共主動採取軍事行動,游的設想又是否可行?這個假設前提便是個問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幾天在阿斯本安全論壇上便研判,中國大陸不會單邊、無端地對台灣採取攻擊,因為這將不利於往後的治理。如果中共沒有單邊動武跡象,美國若非頭殼壞去,又豈會主動宣示紅線,提承認台灣共和國自限未來的選項?游挖了坑想讓美國跳進去,酈當然心領神會。
更麻煩的是,民進黨自己立下的建國程序,也讓游的國際承認根本沒有運作空間。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明白主張,任何有關台灣獨立的推動,都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決定。二○○三年實施公投法時,民進黨還特意加入第十六條:「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故而,就算對方兵臨城下,宣布獨立仍必須經由公投才算合法。法律既然如此規定,跳過公投宣布獨立便不再具有正當性;但若要循序而為,兵凶戰危誰會等你把公投程序走完?
酈英傑說游院長的提議是「很有意思的論述」,擺明了就是當成笑話。美國研究亞太的學者眾多,各種台海情勢的可能發展,相信都推想與論證過。酈英傑說游院長的想法是他「第一次聽到」,等同批評這個天馬行空的主張,連美國智庫都不屑一顧。身為民意最高首長,接見外國政府代表時,是否還是務實談些鄉土問題較佳?
大屋頂下/紅統熄滅 藍統沒落
2021-08-08 04:25 聯合報 / 黃年
前總統馬英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主張「不統/不獨/不武」。他說「任內不談統一」,但沒有否定「統一」,可說是「任內不統/存而不論」。
但是,「統一」這個題目現在可謂已經在台灣完全消失了。不論,也不存。
主要有兩個原因: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沒有說服力。②中華民國在台灣失去支撐力。
先說①。二二八前夕,國共內戰方殷。當時的台灣民間與大陸一樣,隱約有「藍色中國」與「紅色中國」的選擇。謝雪紅等台共與中共人物在二二八中皆有角色。當年,中共在政治道德上的號召力對有些人來說高於國民黨政府,因而二二八後中共的地下組織在台灣出現進展,李登輝就是在此時進入讀書會並加入中共,可證當年台灣民間仍有對「紅色中國」的道德嚮往。
因此,二二八後本土的政治反對活動迅速隱沒,少數台獨也移至海外,除了一九六○年以雷震《自由中國》為中心的民主運動外,中共潛伏者幾乎成為台灣主要的「政治異議者」,其實就是內戰的延伸。
這些所謂「匪諜」在台灣的現實政治中難有伸展,並在「白色恐怖」中遭到拔除。但到了李登輝及陳水扁至蔡英文主政,轉將這些「白色恐怖受難者」視為台灣民主運動的歷史支柱,給予平反,並發給賠償金,形同譽為「民主鬥士」,此謂「轉型正義」。
七○年代以前,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大一統」架構,台灣民間對「中國/中國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的看法未必一致,但大致上接受(或不能不接受)台灣與大陸皆在「中國」的概念之內。直至一九七○年的保釣運動,將兩岸「認同衝突」浮上檯面。
保釣運動中的有些台灣人(包括許多真正台灣籍的留美菁英)認為,國民黨政府使「中國」屈辱,唯中共政權能使「中國」強大,甚至出現「回歸/認同」的風潮。當時的中國大陸正在文革,有些回歸者視文革為民主運動及政治正義。
直至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台灣進入民主狂飆期,在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中仍然可見「中國聯結」的存在。例如,《夏潮雜誌》是最受矚目的平台,主編蘇慶黎是二二八中共人物蘇新之女,精神領袖陳映真則終身不改其「中國認同」。夏潮的反美反帝、反洋奴買辦(留洋學者)、反殖民加工經濟,現在看來幾乎皆是中共的文革語彙,曾為當年台灣的反對運動注入了有力的精神營養。而當年追隨在夏潮後面的「黨外」,今天已是「美帝」的忠貞隨扈,他們自己也是留洋學人卻不自稱洋奴買辦,也不視台積電為「殖民加工經濟」。往昔的精神標竿夏潮,今已被當年的戰友台獨前身視為異類「統派」。這是後話。
台灣民間政治與「中國聯結」的逐漸脫鉤,出現在一九七○年代中期以後。一方面是因民主反對運動的必然本土化、台獨化;二方面是因退出聯合國後,國民黨政府的「中國論述」發生動搖;三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一九七六年毛澤東死及四人幫事件,使台灣人發現中共的實況比國民黨的「宣傳」更恐怖。
近五十年來,這三方面因素相互激盪,於是台灣民間一直到保釣期間及夏潮年代仍然尚存的「中國聯結」,就開始愈來愈疏離、消沉且脫鉤了。
在這種趨勢下,進入解嚴後的兩岸互動中,中共又霸占了「中國」的定義權,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並操作「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並無說服力,極少人贊同「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
中共主張「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請問:以香港今日局面訴諸台灣,如何統一?更如何和平統一?
因此,「紅統」熄火,在台灣沒有市場。
再談②。中華民國維持「中國聯結」,也保留了統一議題。早年的「反攻復國」就是蔣介石時代主張的「武統」,「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與後來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則可謂「文化統一」或「文統」。
早年不但有「武統」之想,如黑貓中隊、「國光計劃」。亦有「武和」,金門馬祖的坑道、佳山計劃、中科院,及曾經要造原子彈,皆可見至少有「武裝和平自保」的防禦部署。相對而言,民進黨自陳水扁推動募兵制,顯示台獨早無「武獨」之心,並落得蔡英文如今正為「武和」補課。又是題外話。
其實,國民黨主政的中華民國,從武統到文統,有一個「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過程。軍事降至三分,顯示兩岸漸失軍事平衡,放棄了「反攻復國(武統)」;政治升到七分,則是轉向「文統」。但至發現「文統」亦難體現,就轉而謀求「和平共存發展」。
李登輝主持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及《國家統一綱領》,即可視為「文統」及「和平共存發展」的複合體。
《國統綱領》主張「共商統一,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這應當是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為潛台詞,即是「文統」(目的論)。至於將「統一」進程分成「近/中/遠」三階段,則是為「和平共存發展」作安排(過程論)。而且,國統綱領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為目標,但並未說統一後「中國」的國號是什麼,其中大概蘊有「互統一」的思維。
但是,中共當局對《國統綱領》未知珍惜,反而加重對「一個中國」定義的壓迫,欲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中國」,亦即堅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這是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幾告破局的原因。
後來,台方力爭「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認知各有不同」(一中各表),為中華民國在九二共識留了一口氣,這才為兩岸在二○○八至二○一六的「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一六年,民進黨蔡英文主政,中共次年宣布「一中各表」為禁忌語。一九年元月二日,習近平談話又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遂告破滅,致使中華民國連「一中各表」都撐不住,也就是連「和平共存發展」亦失憑藉,遑論在「統一」中存活。情勢急轉直下,遂告大勢去矣。
至此,欲「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紅統」,在台灣沒有市場;主張「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藍統」,在台灣也趨沒落。那麼,「統一」這個議題在台灣徹底消失,應當只是剛好而已。
中華民國撐不住,「統一」的議題就在台灣消失。
他是沒用的爸爸嗎
2021-08-08 04:43 聯合報 / 洪太/資深教育工作者(南投市)
父親節前,一場退休人員聚會,大家特別關注幾位男性的生活。
A先生在妻子外遇離開後,帶大三名子女;他絕不在孩子面前說前妻不是,只說兩人因理念不合分手;以前他每天騎老舊摩托車上班、省吃儉用,拉拔孩子大學畢業。他說兒子最近打電話,提起和女朋友計畫買房子,女友爸爸幫忙付一半頭期款,問他能否贊助另一半。「我是個沒用的爸爸,連一半頭期款都沒辦法給」,他略顯酸澀笑著說。大家安慰他:「你栽培孩子花費的錢,比一半的頭期款多很多呢!」雖然大家這麼勸,但知道他仍會緊衣縮食。
B先生在家就像棵大樹為妻女遮風擋雨。女兒出閣前,他說妻子因不捨常睡不著,大家問他可捨得,「一代傳一代,有啥好不捨的」;但女兒出閣當天,他眼淚悄然滑落,女兒驚詫得安慰他:「爸爸您別哭。」他笑說,「我這個爸爸真沒用,在那樣時刻丟臉了。」大家說他真性情,誰規定男人不能掉淚?
談了一會,祥哥站起來說,要去幼稚園載孫子,大家說他被綁住時間,太可憐。他笑著說樂在其中,甘心被綁。還說知道女兒要回家幫他慶祝父親節,他以疫情關係說不用回來,但知道孩子在乎就夠了。
他走後,大家繼續聊退休後生活。C先生苦笑著說,年輕時想為家裡打拚,也因擔心拒絕應酬被同儕笑話,所以經常在外,如今退休想好好陪伴家人,但孩子獨立了,妻子也追求自我,「男人真沒用,年輕在外打拚,老了回家沒人陪!」
看著這群男人,口中哀嘆沒用,是自嘲、自責或是感嘆;但至今都還在盤算著,該為家人做些甚麼,家永遠是他們最想停靠的地方。
重新找回父職價值
2021-08-08 04:47 聯合報 / 王昌國/地方法院家事庭法官(嘉義市)
在酌定親權家事法庭中,誰比較會照顧孩子、誰的依附關係較緊密、誰是主要照顧者等,往往是審理焦點。
雖然在講究兩性分工合作年代,但多數家庭仍多由女性操持家務與照顧小孩,法院考量母親是主要且持續照顧者,傾向決定其擔任親權人。
雖然,父母都能妥適地照顧。然而,令人憂心的是,不少案例中,出現爸爸擔心自己教養風格不像媽媽那樣「雞婆」,試圖掩飾自己的教養方式,希望能朝向「母職化」,例如強調自己勤換尿布、帶孩子看病等,試圖博取有利法院心證;反觀某些占優勢母親,常在言談中淡化或略過父職重要性,甚至認為只要憑「天生母性」,就可彌補孩子因離婚受的傷害,父職淪為可有可無雞肋。
研究指出,爸爸的教養方式,通常重視打鬧、戲弄、冒險、創意與即興等風格。母親懷中嬰兒感受到的,如果是滿溢的呵護溫暖,那麼在父親懷中被舉高高,就是孩子直上天際,期待玩樂與歡笑的魔法時刻。的確,不少父親不知孩子幼兒園名稱、老師姓名,也不清楚打幾次預防針、衣服放在哪,甚至連冬夏衣或長短襪都可混搭。但即便發生這些「失誤」,依舊不妨礙他們對孩子的摯愛,也不影響其協助孩子在鞦韆上越盪越高,或從背後抱孩子高速旋轉的玩興。
法雷爾與葛瑞合著「男孩危機」,整理十五項孩子擁有父親關懷的優點,沉重言明當爸爸形象只剩出外打拚、永不言倒的陽剛氣質,有時還遭指責缺乏照顧能力;如此失衡、失序的父職角色,除造成家庭失和,最終苦果還是由社會承擔。
深盼離異訴訟當事人都能體悟:親權訴訟本無輸贏,兩造仍是孩子最重要親人,如果能不互相批評,朝著共親職努力,傷疤會淡化。這樣的孩子,才是何其有幸。
東奧落幕 繼續挺體育
2021-08-08 04:51 聯合報 / 馬鈺龍/台灣體大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戴資穎獲得東奧女單銀牌。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排除萬難、延後一年才展開的東京奧運今天閉幕,中華代表團繳出二金四銀六銅的空前佳績,為飽受新冠疫情打擊、民心低迷的台灣社會,注入一股強心劑;奧運英雄受到全民愛戴,難得台灣的體育又讓民眾茶餘飯後,津津樂道,衷心希望這股熱潮能化為日常點滴,涓流不息,不要只成大家蹭熱度的題材,事過境遷,船過水無痕。
十多天比賽,選手先抵抗住疫情侵擾,站上比賽場地,再力敵來自全球強勁對手,把平日苦練成果完美展現,無論獎牌成色、無論成績高低,這批國手都值得尊敬與感佩。十二面獎牌背後的支援團隊,更是無名英雄,他們付出讓國手保持絕佳狀態,功不可沒。
台灣與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奧運比賽幾乎「零時差」,拜媒體科技進步所賜,東京奧運是我國受全國民眾討論度最高的一屆,羽球女單金牌戰,根據轉播單位統計,全台有四分之一人口透過電視、網路媒體關心戰局,這是歷屆奧運未曾出現的狀況;加上選手們表現,賽事期間幾乎天天都有高潮喜悅,這也造成奧運期間各類「一日評論」訊息大量產生。
電視政論節目,從吵疫苗到聊奧運,政治人員忙著在粉絲專頁上貼祝賀文,社群媒體從選手穿著、顏值、評論到教練的調度與選手臨場的表現,有歌頌、有指責、當然也少不了針鋒相對的謾罵與酸言相對。在各類訊息大量的擴散催化之下,全台灣一夕間,都愛上體育,台灣多了好多專家,好多獎牌背後推手,深怕自己在這股熱潮中掉隊。
隨著奧運落幕,真心希望在奧運期間高度關注奧運國手的政治人物、社會大眾能對自己的言論負責,繼續保持你們愛體育、支持體育的熱心。選手名字、運動種類寫錯都沒關係,相信選手教練們都會原諒你們,他們只期望奧運過後,能有更多的支持與資源,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為國爭光。因為支持體育不能只喊口號,要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