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從三倍券到五倍券,小英聰明拜登蠢?
◆ 聯合報黑白集/殺頭難擋天坑路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時代
2021-08-08 00:31 經濟日報 / 社論
餐飲業者終於等到疫情降二級微解封,但不能正常內用業績仍受限。記者林俊良/攝影
在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下,全球經濟復甦力道不一,不確定性也提高;不過可以確定是未來全球競爭將更加激烈,台灣必須整備經濟,迎接挑戰。
新冠肺炎肆虐下,各國體認出維持供應鏈完整確保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也積極吸引海外製造業回流。各國深感產業結構調整與推動經濟成長同等重要,唯有產業發展回歸生產面,才是固本之道;此也可視為過去各國推動產業高質化及「再工業化」的延伸,已成為各國產業政策主軸。
基於此,全球已進入政府主導時代,在美中貿易戰下,各國政府積極介入供應鏈重組以避免被斷鏈,在新冠肺炎蔓延時,各國強力管制醫衛產業以確保國家安全,而在規劃後疫情時代產業政策,各國更挹注大筆資源,扶植關鍵產業;與過去主張市場經濟,降低政府干預,標榜自由競爭的立場大不相同。
各國過去一再指責中國政府將手伸入產業,扶持產業發展,形成不公平競爭,但目前各國也在複製中國模式,政府主導資源配置,針對具有潛力且攸關未來經濟發展的項目,例如半導體、電動車、新能源、醫藥等,政府均直接提供補貼。再看美國,拜登新政府已將重點由短期紓困轉為長期產業補貼,以對抗中國興起。而日本及歐盟主要國家,為了避免成為美中產業競爭下的犧牲品,也群起效尤,產業政策重要性大為增加,全球已進入大政府大補貼的時代。
台灣如何在全球產業轉型競賽中脫穎而出,是經濟能否永續成長的重要關鍵,但是政府目前仍以短期紓困,如何發放振興 N 倍券為施政主軸。產業政策還維持在疫情前5+2產業格局,耗費政府巨大資源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是以不變應萬變,仍定格在過去的窠臼中,並沒有充分掌握最新趨勢。台灣當然沒有本錢如同其他大國進行補貼競賽,但是至少應該全面評估各國產業政策發展方向,重點補貼的項目;如此才能截長補短並順勢調整,建立產業發展明確的方向。
過去台灣經濟面臨成長趨緩、失業率偏高、薪資成長停滯,主因即是產業結構無法因應市場變遷,導致創造就業的質與量均不足。台灣未來必須加速產業結構轉型,經濟才有可能向上攀升。雖然在新冠肺炎下,我國出口表現強勁,自民國 109 年(2020年)7月到民國 110 年(2021年)6月已經連續 12 個月成長,為帶動經濟成長引擎,今年經濟成長率更可望達到5%以上。但主要是因為台灣適時填補新冠肺炎所造成全球產能缺口,一旦全球由疫情脫困回歸基本面,在面對各國有力產業政策做為後盾下,台灣出口能否繼續維持榮景,仍有很大的挑戰。
出口可以反映一國產業型態,台灣出口雖然表現不錯,但是仍然擺脫不了以中間產品為主,欠缺品牌產品加持;產品過度集中在電子類,市場過度集中在中國,以及出口產品附加價值普遍不高的問題,如何藉由產業政策的建構以改善上述現象,也是一重大課題。
全球經濟在新冠肺炎下呈現兩極化成長,台灣也不例外。所以產業政策不能只以選擇贏家的方式來扶持強者,也應兼顧弱勢產業發展。特別是各國為因應疫情,實施大幅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已形成不小通貨膨脹壓力。通膨再伴隨產業兩極化成長,加速 M 型社會惡化問題,對於弱勢產業及勞工影響更大。台灣在新冠肺炎下低薪階級受創嚴重,無薪假人數也屢創新高,政府除了在勞工政策端提供協助外,也應從源頭校正,針對弱勢產業面臨的瓶頸,提供必要的政策工具,台灣產業政策藍圖才算完整。
聯合報黑白集/殺頭難擋天坑路
2021-08-08 04:05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高雄市道路六天出現五個天坑,雖然副市長林欽榮厲聲飆罵工務局長「做不好就殺你的頭」,但高雄作為「慶記之都」從來沒在怕的,繼續邁進「天坑之城」。
「天坑之城」有個「暖男市長」,網友戲稱「高雄連淹水都是暖的」。幾場大雨就召喚高雄重回暖暖舊日時光,連一心二路的坑洞都出現在三年前陳菊任市長時的坍陷處;記憶不遠的「五千個天坑」,彷彿又成為市民的生活日常。
市長陳其邁說,高雄多為砂質地、重車多、地下管線也多,道路養護挑戰大。網友不解發問,那韓國瑜當市長時高雄就是岩質地盤?網友客氣沒再問:難道韓國瑜當市長,重車迴避,地下管線全遷移?
陳其邁曾打包票路平一定比韓國瑜好,更說會參考東京道路標準施作。但罷韓大將「白眼女神」黃捷去年就在質詢:為何韓國瑜可以,陳其邁不行?如今東京奧運都要結束了,高雄道路還是只看到如同二戰東京街頭的坑洞。
諷刺的是,韓國瑜「路平、燈亮、水溝清」,Wecare 猛轟罷韓;現在「路塌、水不通、路燈電死人」,市議會民進黨團卻痛批國民黨誇大唱衰市政,Wecare 更發奇文列舉韓市府天坑清單。蔡政府有「馬維拉」,邁市府也有「韓維拉」。
暖男市長在,殺頭難擋天坑路;所以,慶記是燙的,淹水是暖的,天坑也是熱的。
聯合報社論/從三倍券到五倍券,小英聰明拜登蠢?
2021-08-08 04:08 聯合報 / 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行政院要發五倍券,是因為去年三倍券大成功,創造了1000多億元經濟效益。圖/行政院提供
行政院決定比照去年振興三倍券模式,推出五倍券,紙本與數位並行,除原有二百元、五百元面額外,新增一千元面額,預期最快九月推出。但各界質疑聲浪不斷,國民黨指振興券效益有限,徒增行政成本,要求普發現金紓困;民眾黨也主張排富發現金,並與餐飲業者共同呼籲先紓困再振興。連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都說,振興券遠水救不了近火,和人民生活脫節;前立委郭正亮更解讀五倍券是為救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民調。
但蘇貞昌辯稱,去年三倍券大為成功,創造一千多億的經濟效益,行政院有心再造三倍券成功的例子,再加碼、再精進。行政院不諱言五倍券就是參考去年三倍券的經驗與作法,對五倍券的信心,也是來自經濟部對三倍券經濟效益的推估。不過,如果去年「三倍券之亂」已經船過水無痕的話,行政院至少也該看看審計部是怎樣打臉經濟部的三倍券效益推估。
經濟部根據去年一七六萬領用數位券民眾,平均每人消費金額五,七八五元,推算全台二,三三二萬人領用三倍券,共創造了一,三四九億元的經濟效益。然而,以不到百分之八綁定數位券的民眾消費行為,放大推估其他二千一百五十萬領用紙本券的民眾消費金額,消費習慣與定位不同,計算基礎也明顯偏差。行政院一方面坦承數位券使用率低,這次要設法改善,並找出問題;另一方面拿著經濟部的三倍券效益評估來合理化五倍券的政策,而經濟部卻正是以使用率低、還沒找出問題的數位券,來憑空想像三倍券的效益。
更何況,經濟部的評估忽略了同時期各部會名目繁多的振興消費措施,例如藝FUN券、動滋券、農遊券、客庄旅遊券與國旅補助等帶動的綜效。如果再扣掉必然產生的替代性消費,三倍券到底是要怎樣膨風,才能達到蘇貞昌宣稱的千億元效益呢?
審計部專業又誠實多了。審計部年度總決算報告直指經濟部的三倍券效益評估欠缺嚴謹,且缺乏消費端調查資料;數位券領發不如預期,民眾改領實體券,導致印製、配送等成本大增;部分弱勢民眾未領取或未獲補助,也亟待檢討研謀善策。尤其經濟部評估得出千億元效益,更幾乎是中華經濟研究院及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推估的二倍到三倍。不過,行政院仍然喜孜孜拿著經濟部膨風的三倍券效益評估,為五倍券壯行色。
行政院無視經濟部遭審計部打臉,堅持根據三倍券的經驗來發行五倍券,其實也是因為行政怠惰。就像即使疫情急劇惡化,今年紓困辦法仍然照抄去年舊方案,讓勞工和工商業界都見識到蔡政府施政只一個懶字;如今五倍券的思維也以路徑依賴的形式照抄三倍券模式,蔡政府又將如何複製重現另一場更大規模的「五倍券之亂」?尤其去年三倍券成本高達廿三億元,今年面額、張數雙雙膨漲的五倍券,又要莫名其妙浪費多少無謂的成本?
蘇貞昌揚言再造三倍券的成功例子,學者專家更擔心重演三倍券的錯誤歷史。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的擇惡固執,讓他們聽不進民間的籲求與在野黨的意見;這個不恤民瘼的政府,離人民太遠,看不到被紓困漏接、被振興遺忘的弱勢族群與行業。相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就簽署一點九兆美元鉅額紓困法案,讓多數美國民眾都能獲得直撥入帳的一千四百美元紓困金;台灣從三倍券到五倍券,除了凸顯蔡政府的膨風、懶惰、浪費、執拗、冷漠外,大內宣的自我催眠,恐怕已讓他們真正相信:小英聰明拜登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