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按下還原鍵 是最大成果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臉書幣:世界金融體系的新威脅
◆  聯合報黑白集/美日中「重回正軌」
◆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按下還原鍵 是最大成果






經濟日報社論/川習會按下還原鍵 是最大成果


2019-06-29 23: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眾所矚目的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川習會),昨日在大阪20國集團(G20)峰會場邊舉行,雙方達成繼續談判、暫時不擴大關稅戰的共識,而美國的公司似乎又可以恢復對華為的出口這種乏善可陳的成果,可以說只是川普出席此次G20峰會的一道冷盤,平常心對待即可。
歸納本次川習會結果,就是按下了還原鍵,美中雙方回到今年5月6日時的狀態。由於雙方僅承諾「不擴大」貿易戰,因此從5月10日起美國把2,000億美元的中國製產品制裁關稅從10%提高到25%這件事,並未取消,只是暫時不會有新的制裁清單而已。
簡言之,自去年美中關稅戰開打之後,迄今造成的衝擊並未改變;第二是美國可能會降低對華為的出口限制。川普在會後記者會中答覆問題時說得含糊,僅提及在不影響國家安全的情況下,美國公司或可恢復對華為的出口,同時不斷指出華為問題將在協商的最後階段再談。言下之意,似乎是指短期內對華為的禁令會部分解禁,但最終鬆綁與否及鬆綁程度大小,將視其他談判議題的進展決定。
對台灣而言,如此結果還是有重要意義,因為剩下約3,000億美元尚未被課徵額外關稅的中國製產品中,包括了價值超過800億美元的智慧手機及筆電,是台商在對岸代工出口美國的主力;一旦被課稅,影響巨大,能夠延後當然有利。至於本次川習會獲致的共識,與外界預期大致相近,頂多是將風險暫時延後,並無重大突破,加以後續談判變數仍多,在昨天川普近80分鐘的會後記者會中,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北韓甚至美國內政的提問,份量都不少於川習會。
川習會後雙方將恢復談判,不過,未來仍充滿挑戰。首先,相較於去年12月的川習會訂出90天談判期限,這次會議的共識中並沒有談判時間表。從川普團隊善變的紀錄來觀察,有時間表是壓力,但也是一種休兵保證;反之,無時間表意味了彈性很高,也代表任何一方都可隨時翻桌。
第二,過去一個月來,北京把談判條件愈說愈明白,壓縮了轉圜空間。5月關稅戰火擴大以來,中方透過白皮書、甚至是習近平本人談話,劃出了清楚的談判原則,包括談判必須互利互惠、相互尊重,追求平衡性;美國要先移除現有制裁,中國不在槍口威脅下談判;中國的主權及尊嚴必須獲得尊重,特別是對彼此發展道路及基本制度的尊重,對於重大原則問題,中方絕不退讓。
對於以上條件,迄未看到美國有按照大陸架構來進行的跡象。例如對於談判互利互惠一事,川普已經說他不相信「各取所需」(50/50)的協議;再如關稅問題,美國指出,在確保中國落實承諾之前,關稅不能移除。最後再看所謂對「發展道路及基本制度」的尊重,外界解讀就是不能挑戰「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稱習思想)道路。然而,愈來愈多跡象顯示,華府鷹派所欲挑戰的正是習思想造成的不公平競爭問題。所以本次川習會的結果即使按下了還原鍵,但回到原點後的處境,並沒有獲得改善及變得更好。
歸納雙方眼前的課題,美國的挑戰是如何在對經濟衝擊可控管的情況下,用關稅、出口管制等制裁手段迫使中方屈服,消除所謂的不公平貿易措施。然而,對北京而言,真正的風險在於一次屈服之後,可能意味著將引來更多的要求,所以步步為營非常合理。
中國的挑戰,則是如何能在不改變中國模式、不影響習思想、不讓外界質疑領導的前提下,開出讓美國接受的承諾。但美國許多要求已經觸及模式的調整,如何找到平衡點,十分艱鉅。
川習會確實降低了短期風險,但長期變局還是難測。借用流行歌曲的一段歌詞,「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必問,有些人你永遠不必等...」大概就是當前美中關係及世界所面對的處境,此際我國產業還是應該繼續原定的避險、原定的移轉,才是正確的認識。








聯合報黑白集/美日中「重回正軌」


2019-06-30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習安會時,安倍晉三(右)稱,「日中關係完全回到了正常軌道」。(美聯社)

一場G20峰會,暫時放緩了漸趨緊繃的區域情勢。習安會時,安倍晉三稱,「日中關係完全回到了正常軌道」;川習會後,川普也說,雙方談得比預期好,美中「重回正軌」。但是當美日中正努力把相互關係拉回正軌時,已經衝出軌道的蔡政府,卻還撿槍拾砲胡闖亂撞。
川普有選舉利多的考量,習近平有內部穩定的需要。川習會談後,雙方同意貿易戰再度休兵,重啟貿易磋商,美國也同意暫不對中國商品加徵新的關稅。雖然距離真正的和平還很遙遠,川普更是說變臉就變臉,但彼此互釋善意後,至少暫時解除了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威脅,雙方還有機會徐圖未來。
至於中日關係多年來改善的速度其實不快,但眼前安倍和習近平都有相互奧援的需求,以抗衡川普咄咄逼人的壓力安倍今秋再訪中國大陸,習近平明春以國賓正式訪日,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關係即將被推到一個新起點。在這段期間,蔡英文任何寄希望於日本協助對抗中國大陸的想法,恐怕都要再緩一緩。
國際情勢,詭譎多變。各自的國家利益考量,把美日中的關係各自暫時推回正軌,雖然效期尚難保證,但僵化意識形態主導下的國安外交路線,卻只會把自己逼向牆角,犧牲國家利益。如果中共在對美、對日兩條外交戰線,都取得了「回到正軌」的階段性成果,那麼蔡政府堅持走上一條「親美日抗中」的戰略不歸路,會不會太「偏離正軌」了?








聯合報社論/臉書幣:世界金融體系的新威脅


2019-06-30 00:0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臉書規劃推出數位虛擬貨幣Libra,引起國際金融業與監理界高度關注。(路透)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以機密的潛水艇作業布局一年多,最近宣布規劃推出數位虛擬貨幣Libra,引起國際金融業與監理界高度關注。推出臉書幣,證實了所謂「金融科技」免不了金融vs.科技的顛覆性戰爭,對未來的世界金融體系也可能造成新的威脅,就像正在成形的完美風暴,它的動向值得密切注意。
臉書幣是臉書糾集另廿七家重量級的非金融業盟友,每家出資一千萬美元,在瑞士成立獨立社團法人來控管的虛擬貨幣,進行各種商業交易支付及跨國匯款。與單純的比特幣不同,臉書幣與足夠的投資組合性金融資產,包括一籃子貨幣,有連動機制,作為支付的準備,因此更具穩定性。而這些信用卡業龍頭、線上租車平台等超級大咖的新老業者願意加盟,就是看上臉書超過廿四億用戶的金融需求。
這項新產品更大的策略意義在於:臉書在發生「劍橋分析」侵害隱私及資訊濫用風波之後,力圖改造商業模式,利用區塊鏈技術以及加密技術增加隱私性,並避免太過於依賴利用客戶資訊,以致標靶性廣告的收益比例偏高。
Libra組織標榜分散式管理機制」。臉書為避免被抨擊,也只主張一席席次,與盟友同權。但它的實力在於龐大的臉書客群,得以有恃無恐。
做為一向以創新著稱的公司,臉書為獲利目的,進軍金融業無可厚非。但這家從校園發跡的超級社群平台,一直標榜「快速衝刺,撞壞東西也無所謂」的企業精神,如果跨足國際金融業,反令人擔憂。
臉書幣計畫公布後,國際監理界立即有所質疑美國眾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華特斯女士要求暫停推動,因為臉書過去在保護隱私等方面的表現不佳。擔任本屆G7主席的法國呼籲成員與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組成專案小組,深入研究這類新種貨幣。國際清算銀行也表示,臉書幣會對競爭、金融穩定與社會福祉構成威脅。
臉書幣到底屬性如何?是有價證券?貨幣?看起來臉書是想跨入需要特許的金融業?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早自民國35年(一九四六年)的判例,任何具備投資性質的契約都是有價證券,會受到美國證管會的監理
然而,國際監理界迄今對虛擬貨幣的態度,仍然模稜兩可。這點,可能也是臉書預告發行臉書幣計畫的用意:希望有機會說服監理者對臉書幣的規範另起爐灶,賦予它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如果臉書幣成功,絕對會具備「體系性」金融效應,並須接受最嚴格的監理標準。
反洗錢也是監理機構的隱憂,尤其是照目前規劃,臉書幣容許客戶隱名設立多數帳戶,應該是監理者不樂見的設計。不難想像許多臉書客戶可以立即匯付數億元金額做跨國交易,對貨幣政策的衝擊;甚至臉書幣包括它的準備基金,對新興市場金融穩定性的衝擊。
分散式管理是互聯網世界的基本邏輯。透過個別企業追逐利潤的誘因,提供個別消費者多元的價格與非價格選擇,甚至引起「消費者民主」的革命。從商業貿易來看這是好事。但是因為以往商業貿易的金流需求與處理,乃發展出傳統的銀行匯兌與存放業務型態。近代數百年來的金融發展,乃至於已發生無數次的各國、區域性或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在都指出金融體系的核心原則,必須有集中性、政府支持的控管機制,以達到穩定貨幣供給量、就業狀況、景氣循環、物價穩定等政策目標。所以,即便對「中央」銀行的政策可以見仁見智,集中式的監理確有必要。
然而,電子支付乃至於虛擬貨幣開始顛覆交易模式與金融業的業務。比特幣因為價值高度波動,對金融市場威脅不大。但像臉書這樣重量級的社群平台「科技大咖」,糾集非金融業的類似業者,推出類似法定貨幣的虛擬支付機制,各國央行與監理者對這股顛覆性浪潮不可掉以輕心。


【即時短評】韓國瑜取消南部場 選擇新竹封關場的算盤

◆  【即時短評】韓國瑜取消南部場 選擇新竹封關場的算盤

◆  【即時短評】當壓抑多年的空中花木蘭走上街頭
◆  【即時短評】十天罷工將落幕 扭轉投票的一夜論戰
◆  【重磅快評】習安會 一場互取所需的會面
◆  【即時短評】盤算選票不在乎食安 農地汙染恐難解
◆  【重磅快評】韓國瑜止血!他得做好這件事才能再造奇蹟
◆  【即時短評】韓國瑜封關秀撐民調 朱立倫尾盤演出急拉
◆  【即時短評】成也高雄、敗也高雄 韓國瑜關中要地失火
◆  【即時短評】國安把關 投資審查變政治審查?
◆  【重磅快評】急殺雙子星 莫非成了蔡政府反中祭品?
◆  【重磅快評】蔡英文打造的綠色司法鐵衛隊
◆  【重磅快評】雙子星案只是小英滅柯的前菜
◆  【重磅快評】旗津之前有安平:蔡政府的國安大騙局
◆  【即時短評】一場被資方逼出對案的罷工..
◆  【重磅快評】卓榮泰套殺柯文哲 不過卻露出了破綻
◆  【重磅快評】為什麼高雄對國民黨很重要?
◆  【即時短評】喊團結的國民黨 最不團結
◆  【重磅快評】空服員一罷工 豬、蟲、蚊子都被下檔了?
◆  【重磅快評】凱道造勢後 黃國昌還是不敢惹怒蔡英文
◆  【重磅快評】拒紅媒,豈不知選台器操之在自己?
◆  【即時短評】討公道卻脫序 「正義」難被接受










【即時短評】韓國瑜取消南部場 選擇新竹封關場的算盤


2019-06-30 16:56 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即時報導
韓國瑜接連取消屏東、高雄兩場,韓粉喊出「新竹爆場」的目標,充分展現韓粉高漲的情緒,要為韓國瑜造勢人氣衝上新高度。記者黃瑞典/攝影

高雄市長韓國瑜今天將登新竹縣,參加總統級競選活動最後一場的造勢韓國瑜接連取消屏東、高雄兩場,韓粉喊出新竹爆場的目標,充分展現韓粉高漲的情緒,要為韓國瑜造勢人氣衝上新高度,一掃日前聲勢直落的陰霾
事實上,過去幾個月來,韓國瑜在高雄人氣起伏不定,光支持者就傳出不同聲音,「期待他更上一層樓」、「韓國瑜凍蒜」「希望他在高雄做好做滿」、「希望韓國瑜兌現選前承諾」,挺韓、反韓的聲浪都越來越多,原本看好的南部場,在支持者不同調的壓力下,外傳為此緊急喊卡。
反觀竹竹苗客家地區,去年的縣市長選戰,韓國瑜沒有來過新竹縣,但卻造成一股不容小覷的韓流,當時桃竹竹苗四縣市首長大會師的造勢場合中,現場與韓國瑜連線直播的短短五分鐘,就引發高度人氣,更是全場的熱點,韓國瑜這次直搗竹苗區,要搶客家票,更希望一舉奠定他在國民黨初選的地位
韓國瑜今天最大的挑戰是他如何在新竹造勢場,再度拉抬自己的聲量,在這場初選民調前的封關秀,讓熱度維持到民調結束。特別的是,造勢現場前出現郭台銘、朱立倫的廣告看板,大剌剌的放置在路口處與舞台前,此舉反而激起韓粉更加團結,甚至可能讓竹竹苗區的韓流再起


名家縱論/貿易戰暫停火、新冷戰鬥而不破\星期透視/政教分離 守護無色校園

◆  名家縱論/貿易戰暫停火、新冷戰鬥而不破
◆  星期透視/政教分離 守護無色校園
◆  大屋頂下/蔡英文撿到三把槍
◆  畫中有話/不載人的輪椅
◆  美中修好?貿易戰情勢仍險惡
◆  若大法官變政黨附屬品…
◆  G20 世界級的解套大會
◆  「川文八會」與「川文金會」
◆  漫畫/阿北遇蔡刀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貿易戰暫停火、新冷戰鬥而不破


2019-06-30 00:41 聯合報  楊永明(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9日上午舉行「川習會」閉門會議,川普會後暗示允許美國企業賣設備和產品給華為。 (路透)

「川習會」昨天再度登場,一如預測,中美再度休兵,雙方同意暫緩繼續加徵關稅與反制,並恢復高層貿易諮商談判;略為意外的是川普在記者會上,突然說美國企業可以向華為出售不危及國安產品,華為議題會留到最後再解決。川普再次證明他真的難以捉摸。
中美貿易戰暫時停火,對股市、經濟、川普選舉、以及中美關係是有短期和緩效應,至於華為禁令只是開個小門,後續還要觀察;除非未來雙方談判有大幅退讓,貿易戰和科技戰將持續,中美關係也將進入「鬥而不破」新冷戰的長期對抗。
上次川習會同樣是G20峰會後,去年十二月在阿根廷,雙方首次暫停火,一樣暫緩加徵關稅,進行高層諮商。但今年五月初談判破局,川普下令對二千億美元輸美商品課徵廿五%關稅,並祭出「華為禁令」。談判破局原因,應該是川普政府要價過高,北京寧可面對貿易戰,也不願作無尊嚴的全面退讓。
川普政府的華為禁令,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代表不僅只是貿易戰,「科技戰」已經展開。美國驚覺「中國製造2025」來勢洶湧,華為更是全世界5G技術領先企業,也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設備商。
美國領先地位將被超車,必須設下「科技鐵幕」,亦即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科技企業取得美國技術與零件,並防堵中國企業在美國與盟邦的市場,讓中美各自發展科技與競爭市場,使科技全球化,變成「半球化」。
川普談到美國企業在某些情況下可繼續向華為出售設備,但限於不危及國安產品,華為議題會留到最後再解決,這表示他也瞭解華為禁令的重要性。當然,川普的算計是暫緩對三千多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以及對華為開放出售不危及國安產品,不僅可緩解美國企業壓力,也可成為手中籌碼,因此川普以停火拉長談判時間,換取中國更多讓步。
對中國大陸而言,後續貿易談判最多能達成放寬期限與放鬆管制,但也體認到不能再依賴美國技術與市場,必須做到技術自主與市場自主,這需要拉長時間調整與因應,因此願意暫時休兵,避免貿易戰惡化。
對川普而言,貿易戰與科技戰箭已射出,頗受保守媒體與傳統選民支持,短期內不可能退讓,否則會遭對手抨擊。加上美國經濟表現強勁,在制衡施壓中國經濟與科技大戰略下,制裁中國已是「兩黨共識」。
很少看到美國外交政策有如此快速形成的兩黨共識,這裡當然有民粹與選舉因素,但這幾年中國大陸在貿易逆差、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在南海島礁、一帶一路等問題上與美國分歧對峙,使美國菁英感受到過去與中國交往政策失敗了,必須採取自保與壓制。
以貿易戰與科技戰促使的「中美新冷戰」,應該是川普鷹派顧問們的大戰略:面對中國崛起與趕上,美國必須要以封鎖技術、隔閡市場、消耗經濟、製造衝突方式,不斷削弱中國大陸經濟科技與政治治理,確保美國領先與主導。
此外,中美新冷戰也延伸到地緣政治競逐。前日川普在與日相安倍、印度總理莫迪舉行三方會面時,預告「將與日本、印度達成『非常大』的貿易協議」,這可能是加強美印日三方經貿合作,強化美國在印太地緣戰略地位,當然也有針對中國大陸意涵。
同時,習近平則在與三個非洲國家南非、埃及與塞內加爾)元首會面時,批評川普「美國優先」是「霸凌作為」。習近平也向韓國總統文在寅說,他反對保護主義。這是北京刻意釋放的內容,在削弱美國威望,川普一定也看到這些訊息,中美檯面下競爭會更激烈。
潘多拉盒子已打開,無論是貿易或科技,都進入長期競逐與對抗,屬於兩國結構性硬權力hard power)的消長。因此,這已不是停火談判、甚至貿易協議中止的長期對抗態勢,未來貿易談判與制裁可能談談打打、交錯進行。整體而言,中美新冷戰下的國際社會,會是在鬆弛秩序中充滿動盪與衝突。
(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星期透視/政教分離 守護無色校園


2019-06-30 00:31 聯合報  袁孝維/台大教授
拔管事件後,台大自主聯盟後續發起一系列「新五四運動」,主張捍衛大學自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十年前,時任中研院院長的諾貝爾獎得主公開支持某特定總統候選人,從此開啟了政治影響力明目張膽滲入學術與教育界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在其高等教育怎麼辦」一書中,特別強調「政教分離」,亦即政治一定要與大學的教學、人事、學務、財務等分開,否則一旦政治力介入校園,阻礙大學的自主性與發展,將與國際一流大學的標準更加背道而馳。
七月二日,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將針對台大校長管中閔,因為多年前為周刊寫稿公審」。不甘心的政府,仍要動用司法權來羞辱管校長,甚至威脅校長職位不保。這一天,將是台灣政教不分的闇黑紀念日,也遙遙呼應去年四月廿七日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拔管」之大學自治死亡日。
回顧過去數年,在台灣學術界發生的政教不分選舉大事,莫過於中研院長及台大校長的選舉案。這兩次的選舉,中研院長案是抹紅在先,然後臨時改變選舉辦法,刻意讓某特定候選人排名在後;台大校長案則是成竹在胸,但是依法卻選出了非上層屬意的候選人,在傾國家五院之力拔除,並折損了三位教育部長後,台大校長最終上任。
提到政教不分,近日台灣大學擬不以高薪續聘退休高齡的美籍外交人員為客座教授,引發評論。有謂此人對台灣言論友善,中美關係當前最為親密,必須予以續聘。
這就是典型政教不分的思維大學教授的聘任,不應該去考量政治正確或政治上的需要,而是要以教學及研究的需求為重點
卅多年前,高喊著政黨退出校園,一黨退出之後,卻引進了另一黨。台灣的高教仍然處處充斥著政治色彩,部分學生穿上特定顏色的衣服,儼然成了文革時期的紅衛兵。一年多以來,政治力介入的「台大沒校長」,到現在歹戲拖棚加碼演出的「公審」,台灣的高教龍頭已經禁不起如此的摧殘了。古有明訓「教育是百年大計」,難道沒有常存於這些政治人物的心中嗎?
學術界之所以能夠成為社會的良知,就是因為知識分子的風骨,不媚於世,不昧本心。
明年的大選,不管是哪個政黨執政,請讓我們一起守護無色校園,唯有政教分離,台灣的高教才得以自由之名追求真理,邁向國際一流。











大屋頂下/蔡英文撿到三把槍


2019-06-30 00:34 聯合報  黃年
蔡英文總統日前表示,香港「逃犯條例」有侵害人權的疑慮,同時也侵害中華民國主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贏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有兩大原因:
一、她改變了初選的期程與規則,在拖延的兩個月中,以時間換取空間,翻轉了情勢。
二、在去年十一月廿四日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後,蔡英文撿到了三把槍。
第一把槍,一國兩制。習近平在元月二日《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談話》,將「九二共識」與「共謀統一」連結,並強調「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又主張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蔡英文在同日第一時間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綁在一起,並宣示「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因為北京所定義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一國兩制。
當天的媒體標題就說:蔡英文撿到槍。
自此,反一國兩制就成了蔡英文及民進黨的每日問候語。總統府、外交部、陸委會幾乎每天翻新一個花樣來撥弄它。六月十二日香港立法會原訂對《逃犯條例》修正案進行二讀,引爆百萬人遊行抗議事件,終於將一國兩制的爭議推向新的高點。此時正是民進黨初選民調期間。郭正亮說蔡英文撿到了原子彈
第二把槍,賴清德加入初選。三月十八日賴清德突然登記參加初選,對蔡英文確實是嚴重衝擊。但後續兩個月的發展卻證實,這是蔡英文又撿到一把槍。這種演變,當然是賴清德及蔡英文始料所不及。
賴清德反覆強調「我會贏,只有我能贏」。但如今初選已結束,卻仍然完全看不見賴清德表現出任何他應當取代蔡英文的理由。
如今證實,賴清德加入初選,最重大的效應,是促使蔡英文提早進行了黨內流派的整理,並與初選同步提前了面對大選的操作。
關於整理黨內。這次初選,原是「內殺型台獨」的一個鬥爭指標。但賴清德在台獨理論的反而退縮及獨派支援力量的如此衰弱,都是大大的出人意表。在整個初選階段,獨派的動作呈現的是破碎化、邊緣化、孤立化及膠囊化,在綠營內部完全看不到感染力,在社會層次更可謂到了秋毫無犯的地步。作為「內殺型台獨」的一次鬥爭指標,此次初選對民進黨下面的路程應有啟示作用。
再說面對大選。初選的五個民調工作組居然好像刀切豆腐一般整齊地皆得出蔡英文在三角督大勝韓、柯的結果(阿扁死都不相信)。不論這些民調沒有動過手腳,皆可見蔡英文在藉初選提前打大選。
第三把槍,郭台銘加入國民黨初選。賴清德是認為蔡英文贏不了,所以才投入初選。但郭台銘則是在四月中旬舉國皆認為韓國瑜極有可能為國民黨贏得大選的輿論巔峰時際,突然跳出來想要「攔胡」。郭為什麼認為在此當下自己應該攔胡?及郭為什麼認為在這種情勢下自己有實力攔胡?這個答案只有郭自己知道。但問題是:民進黨的「自癒力像妖怪一樣」,有能力處理賴蔡鬥爭;而國民黨卻儼然出現「急流半渡易馬」的危機,已陷「韓已受重傷/郭氣候未成」的困境。對蔡英文來說,站高山看馬相踢即可
當然,由於國民黨初選的紛擾,正好也掩蓋了民進黨初選內亂的尷尬。輿論認為兩黨烏鴉一般黑,也就未便對任何一黨作文章。民進黨初選在國民黨初選的掩飾下,也平白減輕了輿論的壓力。
這三把槍,習近平給的一把,提供了蔡英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辣台妹論述架構賴清德給的一把,使蔡英文提前整理門戶,已然成為民進黨的共主。此時的蔡英文,確如賴清德所說的已經是「二.○版」。郭台銘提供的這把,則將國民黨原來一盤棋掀翻,遂使原本焦頭爛額的蔡英文,已成以逸待勞之勢
出現這個局面,藍綠紅如何因應?
北京應當幡然改變「又要台灣維持中華民國,又要滅亡中華民國」的戰略矛盾。這次大選,是台獨捍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捍衛中華民國的大火併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先生多年來說過多次,「如果我們(大陸)不能留住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會給了台獨」,現在已然出現了完全真實的場景。
北京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必須在此次大選中設法改變。北京幫台獨消滅「中華民國」的內涵,台獨就只須留下「中華民國」的外殼就行了。
在今天這種局面下,大陸有些智庫竟仍在悶著頭討論「兩制台灣方案」。這對中共中央的兩岸政策,到底是高級黑還是低級紅?這種矇住眼睛、只知向上向內交代的交差主義,膠柱鼓瑟,難怪有人在問:國台辦還有沒有人在上班
至於滿手撿到槍的蔡英文及民進黨,不能將當前各種利多的暫時聚匯,視為長期的兩岸戰略憑藉。濫用短多,未來可能承受不起長空的重傷。
此次初選可說是「軟獨」與「硬獨」的首次攤牌,硬獨的斤兩已完全呈現,因此民進黨不應容它再有超乎其比例的影響,而使蔡英文及整個黨繼續淪為「台獨的囚徒」。
兩岸關係是台灣與大陸極其深奧的歷史博弈。如上篇《大屋頂下》所言:蔡英文勿因爭取川普的一通祝賀當選連任的電話,而放棄了若連任仍可爭取蔡習會的可能性。
國民黨必須迅速脫離初選中出現的自殺性動作。今天,居然「用台獨捍衛中華民國」的論述,有可能贏過「用中華民國捍衛中華民國」,這真是國民黨的恥辱與悲哀。
以一國兩制來說。自蔣經國起,國民黨就高擎反一國兩制的旗幟,如今反一國兩制卻成了民進黨及蔡英文的標誌。而中華民國為了守護台灣、守護民主自由、守護主權,流血犧牲了七十年,如今卻任人一筆勾銷,只相信民進黨及台獨在守護台灣、守護民主自由、守護主權…。
今天的國民黨,若發現自己連扛起「中華民國」四個字都不如台獨,會不會太過無能?是不是太過不知恥了?
試問國民黨的巨頭們:你們如何對得起在大雨滂沱中手持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中華民國支持者?








畫中有話/不載人的輪椅


2019-06-30 00:25 聯合報  文/杜建重
圖/杜建重

一位長者推著輪椅,緩緩走在正整修的人行道上,路人來去匆匆,沒人注意到輪椅上的資源回收物。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處處可見獨居老人;步履蹣跚的老人,原本該坐在輪椅上,但為了生活,輪椅卻成了載運拾荒工具。
人們常說,政客喜歡把錢花在看得見的政績上,至少有憑有據,有利選舉宣傳連任。
但,踽踽獨行老人,佝僂的身軀令人印象深刻,有權力者是否該投注更多人力資源,改善社會安全體系;別因看不見,就忽略了弱勢者的身影。










當大法官變政黨附屬品…


2019-06-30 01:14 聯合報  翁履中/德州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蔡總統提名的四位大法官人選,全獲立院同意通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立委強力護航下,四位大法官提名人全數獲得立法院同意,由蔡英文總統提名大法官人數超過釋憲門檻,也等於正式宣告,行政、立法和司法權盡數納入綠色執政體系。可是,應保有司法獨立的大法官沾上政治色彩,真的沒問題嗎?
從公告提名人選到立法院行使同意權,短短不到一個月內完成,執政黨不讓社會大眾對大法官候選人有太多認識。可是連候選人究竟符不符合資格,是不是曾有過不當言行都無法置喙,證明吃定一般民眾對大法官關注有限,所以敢將大法官提名視為政治任命,以政治正確作為提名標準。
根據憲法,大法官應扮演制衡行政和立法機關的中間力量,即將成為大法官的蔡宗珍在審查期間也公開表示,自己的憲法沒有顏色,可是,過去表達過政治立場的準大法官們真做得到?事實上,大法官們很難維持中立,他們的判決也往往都會變成帶有政治立場決定,甚至會因大法官政治立場而更偏頗。
美國政治學者曾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解釋美國大法官帶有偏見決議,研究發現大法官們無法超然於政治紛擾外的主因,除自己原有意識形態外,也因希望獲得他人認同,特別是自己所處社會菁英階層的評價。換句話說,如果大法官們全都有類似政治立場,同溫層內聽到的意見和政治氛圍,極有可能左右他們決定。
因此鉅細靡遺審查每位大法官資格,盡可能挑選過去沒有強烈政黨立場的擔任,是維持司法獨立性最重要防線。如今,執政黨提名有明顯政治立場的,加上用多數迫使同意案快速通過,令社會大眾很難不對司法獨立性失去信心。
客觀說,民進黨政府有機會提名過半數大法官,是因包括國民黨執政時期在內,藍綠兩黨執政都沒有落實大法官提名應避免任期高度重疊的原始規劃另外,現行不得連任的八年任期制,也促使法律人為政治服務的背後原因每位大法官都只有八年,且不得連任,雖然這設計可確保大法官的流動性,不至於像美國大法官因終身制無法擺脫不適任者;卻也導致許多法界人士不惜背棄司法獨立信念,選擇投入能為自己帶來機會陣營,爭取躋身最高殿堂的希望。當任期制讓大法官職位不再遙不可及,甚至成為執政者酬庸的資源,想期待未來大法官們作出公正判決,似乎只能祈禱法律人在關鍵時刻堅持是非,保有最後一絲道德良知。
在掌握行政和立法權後,民進黨政府更進一步透過大法官提名取得釋憲權力,如果選民沒有在大選中透過選票,對被政治侵害的司法獨立性表示意見,任由獨立司法淪為執政黨的附屬品,可預見大法官們將無法再扮演中立仲裁者,必須在政治惡鬥遊戲中選邊站。
當大法官司法獨立性也成空談,台灣究竟還剩下多少互信基礎









「川文八會」與「川文金會」


2019-06-30 01:33 聯合報  金達/教(台北市)
川普透過推特向金正恩表示,30日可在板門店會面。圖為首爾街頭歡迎川普來訪的旗幟。 (美聯社)

繼美國總統川普北韓金正恩收到對方「親筆信」後,參加G20峰會的川普廿九日透過推特向金正恩表示,卅日可以在板門店握手寒暄一番北韓外交部火速回應極感有興趣及具有意義」。
最高興的莫過於南韓總統文在寅。自從河內「川金二會」破局後,金正恩不甩文在寅,甚至五月初兩次試射飛彈,好像把三次「文金會」建立的「兄弟情」,與簽訂的兩次《宣言》一筆勾銷,讓文在寅一下子從天堂掉進地獄。
為了解開僵局,四月十一日文在寅匆忙跑了一趟華府,舉行「川文七會」,卻只見到川普二分鐘,不僅受到川普冷冰冰待遇,並且川普拒絕接受文在寅提出的「先經援、後棄核」案,兩人不歡而散,讓文在寅十分難堪。
此次,文在寅用九牛二虎之力,請川普返美前「路過」首爾。一方面商討如何解決北韓核問題,另一方面讓金正恩知道文在寅的「真心真意」,為兩韓關係發展努力以赴。早日恢復舉行「川金會」及「文金會」。
顯然,川普訪韓有備而來,告訴文在寅和金正恩願意在板門店「見個面」。另趁機找三星等大企業老闆催促擴大對美投資,間接逼迫文在寅表明立場,美國和中國到底「愛」誰?
目前看來,「川文八會」能否促成「川文金會」或「川金會是一回事,對川普和文在寅來說即將來臨的選舉,是否加分才最重要。









G20 世界級的解套大會


2019-06-30 01:26 聯合報 曹瑞泰/國安會前研究員、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高雄市)
大阪G20峰會昨天閉幕。 (歐新社)

G20短短兩天,成就非凡,讓日趨緊繃且擺盪於對立與對抗間的剛性國際關係,得以重回軟性競合關係,讓國際市場慶歡騰。蘋果公司在G20中美峰會決定重啟談判不加關稅後,傳出將新款手機iPhone XI改名,準備扳回中國市占一哥地位。
時下立場甚為艱難的主辦國日本,對令和第一位國賓川普極盡禮遇,更派出準航空母艦陪著美國艦隊航行南海,以及停止對中採購與出售精密元件等措施;川普政府依然處處放話施壓。川普參加G20前還指出,美日安保對美國不公平,逼得日本不得不趕緊澄清,為了國家利益也只能忍氣吞聲
前面派艦陪美艦航行南海,後面加緊邀習近平參加G20,並在習近平到日本第一天就舉行領袖峰會,並獲得十點共識,表達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日中關係,確保其長期穩定發展;並邀請習近平主席明年春天來日本進行國是訪問等
由於歷史因素與當代國際關係格局,日本要與中國維持和諧與合作關係原屬不易;又因美日同盟結構不得不陪同美國,以強硬態度對付中國,讓中國很感冒。為控管川普引發的負面效應,又要進一步改善中日關係,日本有智慧且巧妙對中協商,成了重中之重。
經過中日美等多方折衝與努力,G20為日趨限縮中的世界自由市場與國家間對抗,暫時解套;雖然後續仍須待相關國家能否持續共同努力與和諧發展而定,但主辦國日本為化解紛爭、為和平盡心盡力的貢獻,值得肯定與讚賞。
其中,中美自制與諸參與國盱衡國際大局的理性態度,均值得台灣借鏡與警惕。民進黨以多數暴力,強行立法限縮人民言論自由,視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不僅將兩岸關係也將人民從對立趨向對抗。若不適可而止,引火燒台將罪無可逭。










美中修好?貿易戰情勢仍險惡


2019-06-30 01:22 聯合報  郭永興/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
川普與習近平在G20峰會碰面。 (新華社)

在日本大阪舉辦的G20高峰會昨天閉幕。這場高峰會開始前,全球皆關注於廿九日登場的中美領導人會談,是否可為五月破局的貿易談判帶來生機。結果出來,全球金融市場至少鬆了一口氣,美國暫時停止增加三千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的懲罰性關稅,同時雙方願意重啟談判。另外川普也在記者會表示,會解除部分美國企業商品出口華為禁令。
然而必須指出,儘管在峰會時,雙方都在營造和諧氣氛,習近平提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中美乒乓球外交,川普也稱讚中美關係非常好,但上述談判結果,只能說是讓中美貿易戰在懸崖邊暫時挺住,卻無法保證,未來中美貿易戰不會惡化,讓世界經濟掉下懸崖。
首先,川普提出的貿易重啟談判是有條件的,川普說「中國會很快的,幾乎是立即的,購買大量的美國食品與農產品」。這意味著,在貿易談判重啟的開始階段,美國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都還沒撤銷,中國就要買入大量的美國農產品,這是中國很大的讓步。
照川普說法,中國必須大幅讓步,貿易談判才會進展。那中國方面說法呢,廿九日下午近五點時,環球時報網站貼出一篇名為「鬥爭後迎來談判恢復,更要有平常心」社評,這篇社評的基本論調,是讚揚中國挺住了美國壓力,然後也歡迎恢復談判。至於中國讓步作為談判重啟條件的川普講法,文內一字不提,加上標題強調「平常心」來看,至少中國方面是可能低調接受美國條件,讓談判能順利下去。
如果未來以中、美「各自表述」方式,順利重啟,那世界經濟至少離懸崖邊遠了一點。但是如果日後雙方對於重啟條件,發生衝突,或者談判過程,雙方間有無法妥協的重大差異(今年五月就發生過),那世界金融市場會立刻掉下懸崖。
實際上,下一波三千億美元商品懲罰性關稅,從七月初起川普就可隨時開徵了。根據美國法規,美國政府要開徵懲罰性關稅前,國會必須召開聽證會,聽取各方意見這個聽證會已在六月十八日開始,走完整個程序約兩個禮拜,因此七月初,川普隨時就可用這個毀滅性貿易手段
從過往經驗觀察,川普為達目的可以反覆無常。例如川普在五月下旬以國賓身分訪日,日本用盡心思去討好川普,甚至為川普設立相撲專門獎項,讓川普過足四天三夜訪日旅遊。沒想到這次川普前往G20峰會前,卻透過媒體放話說,美國在美日安保中太吃虧,以突如其來方式,同時也以日本國家安全根基的美日安保為威脅,施壓正在進行的美日貿易談判。
以此來看,關於貿易談判重啟條件,中國是否會願意吞下?日後,川普三不五時在推特上威脅,他隨時可以施用三千億美元商品報復關稅,中國又會忍氣吞聲?更重要的是,五月才發生過的談判破裂,雙方如果沒有一方願意退讓,那重啟的談判很快就會再度破裂,然後面對總統大選來臨,嘲笑民主黨候選人對中國軟弱的川普,為了凸顯其對中強硬,可能就會下重手了。

王健壯/台灣面臨的「明顯而立即的危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國家祈禱早餐會的「國家」
◆   薛承泰/國民黨的初選不粗選
◆  楊志良/從老子《道德經》論大選
◆  葉銀華/航空罷工與旅客、股東權益
◆  李清志/書店的逆襲
◆  黃介正/中美戰略態勢丕變…一九九九 回不去了

◆  陳立恆/慈善基因,企業抗衰老的秘密?!
◆  蘇蘅/選舉中的地獄犬:恐懼的力量
◆  盛治仁/先做人 再做政治人
◆  方祖涵/地球需要的永續未來
◆  劉憶如/美債殖利率倒掛 預言景氣衰退?
◆  薛承泰/活著有尊嚴 以房養老是三明治世代最後防線
◆  葉銀華/如何評估金融業的價值?

◆  王健壯/許宗力的改革盲點
◆  嚴震生/那些年一起讀夜間部的日子
◆  林中斌/貿易爭戰 前景粗探
◆  楊志良/韓流與階級
◆  王正方/要向NBA多多學習
◆  范疇/夢到一副對聯…媽祖告訴我的台灣總統條件
◆  周行一/貿易戰陰影中的散戶生存之道

◆  馬凱/百年爭霸 誰主沉浮?
◆  王文華/你的「祕密醬料」是什麼?
◆  洪蘭/親子共讀 可以改變孩子行為
◆  陳亮恭/三明治世代老後的新貧危機
◆  盛治仁/面對死別的勇氣與抉擇
◆  黃介正/那年「六四」在華府
◆  方祖涵/工會年費還是酒錢重要?

◆  王健壯/台灣民主不是抗中燃料
◆  劉維公/沒有贊助者,沒有達文西









王健壯/台灣面臨的「明顯而立即的危機」


2019-06-30 00:41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利用危機遂行統治目的的威權思維,在民進黨身上幽靈重現。圖為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每次講守護民主這句口號時,都講得臉不紅氣不喘,好像她真的是民主守護神;但事實上,「這個總統」與「這個政府」這幾年做了太多侵蝕民主的事情,讓守護民主變成了笑話。
在兩蔣執政的動員戡亂時期,兩岸處於交戰狀態,台灣隨時面臨「明顯而立即的危機」,戡亂遂成為政府所宣稱的國家最高目的,限縮甚至剝奪民主的法律與政策,也因此成為威權政府日常性的統治手段。
但這種利用危機遂行統治目的的威權思維,這幾年又在民進黨身上幽靈重現。民進黨政府不但以轉型正義之名,合理化甚至合法化它的違憲濫權作為,更以國安理由來合理化與合法化它侵蝕民主的作為。
法律所說的危機通常有三種,明顯而立即的危機、具體的危機與抽象的危機。兩蔣時期以國家面臨明顯而立即的危機,作為威權統治藉口。但台灣現在面臨的即使不是抽象危機,而是具體危機,中國威脅確實逼在眼前,但民進黨政府若在法律上或政策上,以國家面臨明顯而立即的危機理由,去作為限縮或侵蝕民主的藉口,這種心態與作為與過去的威權統治何異?符合國家現狀與符合比例原則嗎?
任何威權統治者都會利用國安理由,要求集權,要求管制,要求限縮人民憲法權利,民進黨政府現在做的就是如此。蔡英文經常說「中國利用台灣的民主來危害台灣民主」,所以她要建立民主防護網來守護民主。但實際上她的所做所為,結果防的不是中國,防的卻是台灣人民,兩岸關係條例與國安法等法律的修正,就是具體例證,台灣人民應有的許多憲法權利,在對抗中國的理由下,嚴重被限縮、被剝奪;但以侵蝕民主的手段來遂行守護民主的目的,卻是何其諷刺,也何其荒謬。
民主不能是不設防的民主」,這是每個威權統治者都會朗朗上口的一句話,蔡英文的防護網概念也由此而來。但即使民主要設防,要靠法律與政策來設防,統治者的政治偏好不能變成政策,更不能變成法律概念或法律,否則一個人的偏好便可能凌駕多數民意的偏好或國家整體利益之上;國安法與兩岸條例等法律的修正,就明顯受到民進黨甚至蔡英文個人政治偏好的影響。
但民進黨政府侵蝕民主的手段,至今卻看似一切合法,轉型正義有法律,對抗中國滲透也有法律。但合法侵蝕民主也是侵蝕民主,與違法侵蝕民主的結果一樣。而且合法侵蝕民主會讓多數人民變成溫水中的青蛙而不自知,這幾年社會上支持蔡英文守護民主的民眾所在多有,知識社群也不乏替她敲鑼打鼓的專家學者,許多人都變成了青蛙而不自知。
這些支持蔡英文的人,跟蔡英文一樣把中國威脅不斷放大,放到無限大,卻對近在眼前的民主正被民進黨政府一點一滴侵蝕不以為意,甚至無感無覺。再以公投法修法為例,公投曾是民進黨爭取民主的最大成就,但修法後,民進黨不但沒收了公投,也剝奪了人民的直接民權,但那些曾經把公投奉為聖牛的人,卻沉吟至今未發一語。在台灣一步一步走回威權統治的路上,他們不是在路旁搖旗吶喊,就是走在前面替蔡英文鳴鑼開道,民主就在這樣的歡呼聲中逐漸凋萎。
民主正被侵蝕,民主正在凋零,或許這才是台灣現在面臨的明顯而立即的危機

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富人稅與台灣巴菲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我們與能源轉型成功的距離有多遠
◆  聯合報黑白集/蘇永欽辭錯了
◆  經濟日報社論/富人稅與台灣巴菲特







經濟日報社論/富人稅與台灣巴菲特


2019-06-28 23:52 經濟日報  社論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從宣示有意參選總統開始,即不斷拋出「拚經濟」的議題與主張,藉以凸顯他的企業家特色與能力。但他是全台首富,若身為總統,將如何面對與解決日益嚴重的所得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懸殊問題,特別引發社會的關注。日前,他果然霸氣地提出對極有錢人課徵「富人稅」的概念,亟欲擺脫一般民眾對有錢人「為富不仁」的印象。我們絕對不會懷疑郭董提議此稅的真心與支持,但其他跟郭董一樣的有錢人,是否能人同此心地認同與接受,不免留下個大問號。
其實,郭董以前在討論提高對有錢人課稅的稅改時,即曾經提過這個想法。郭董心目中的富人稅概念是:第一,在現行租稅體制下,繳稅最多的前1,000名納稅人即為富人,應課此稅。第二,按富有的排序高低,累進課稅。第三,排序第501名至1,000名者,每人多繳1億元;排序第101名至第500名者,每人多繳2億元;排序前100名者,每人多繳3億元。第四,總稅收共計1,600億元,用做特定補助或中產階級減稅等用途。仔細觀之,郭董強調的並不是正常稅制改革,而是較為類似政府為因應一筆特殊財政需求而開徵的「附加稅」,只是對象是富人。
但就像郭董自己說的,「我的有錢好朋友們要倒楣了。」顯然郭董也知道,不是每一個富人的想法都跟他一樣。根據105年度綜所稅資料,課稅所得級距超過1,000萬元的家戶,共有9,622戶,平均每戶應納稅額是1,113.7萬元,郭董鎖定的是這群人的前十分之一。郭董以自己為例,每年已繳稅30億元,再多繳個3億元,感覺上沒什麼差別;言下之意,他那些有錢的朋友應該也會有同感。然而,這群人每人每年所繳的稅額皆不相同,且大部分都繳得比他少。同樣多繳3億元,對郭董而言,只是原稅額的10%,但對某些人而言,比率會變高,甚至還可能超過其原繳稅額。不知郭董要如何說服這些有錢朋友,認同他這種設計是合理的。
其實,郭董多年前提出「富人稅」時,乃係為了反制當時社會流行的仇富心態,刻意主動而強烈地表達出他的國民納稅意識,用以抵擋被他稱為「紅衛兵式」的稅改洪流。但他不能只以台灣「首富」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有錢人中還是有富有程度的差別,更何況有錢人對納稅的態度亦不全然相同,郭董可能無法硬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其他有錢人身上。
我們對有錢人不應有仇視心態,只要其財富的累積是利用正當手段獲得,即使他「為富不仁」,我們亦不得強要求其施捨。惟納稅乃國民應盡的義務,且有錢的人比較窮的人多繳稅,也是基本的租稅公平原則。若有錢人只知在租稅上追求減免優惠,破壞租稅公平正義,甚而違法逃漏稅,自難為一般民眾所接受。最近,我們看到政府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從股利分離課稅、產創延長及擴大減免項目,到台商海外資金匯回租稅特赦等,每一項都是在有錢人的壓力下所給予的租稅特權。郭董口中的有錢朋友,正忙著進行稅利追逐遊戲,郭董卻突然對他們丟出富人稅議題,整個場景顯得諷刺,也難怪尚無人接招回應。
不過,我們仍然要對郭董的霸氣提議按個讚。以他首富的地位,再加上正在爭取參選總統,他的一舉一動自有強烈的示範效果。其實,很多有錢的企業家都很熱心公益,慷慨樂捐,但每當政府缺錢而想從他們身上多課點稅時,卻常遭遇到強大的反彈與杯葛。美國大富豪巴菲特,經常批評美國稅制對有錢人太好了,他自己繳的稅甚至比員工還低。我們期待郭董的富人稅提議,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台灣巴菲特,不但熱心做「社會公益」,更全力支持政府做「社會公義」。
我們更希望郭董,不論是身為總統或企業家,為租稅公平正義努力的初心,始終不渝。








聯合報黑白集/蘇永欽辭錯了


2019-06-29 00:1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立院黨團不滿大法官意識形態濃厚,拒絕投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通過蔡總統提名的四位大法官,使她提名的大法官增加到十一人,超過釋憲所需門檻。這樣的人數優勢,和這些人選表現的政黨色彩,可能使大法官會議的平衡機制遭到破壞,淪為綠營予取予求的聖地。
在一般情況下,總統提名的人選,又經立院審議,人民應不會對大法官有太多異議。但目前我們面對的問題,卻不是「一般情況」。首先,將被替換的四名大法官,要到九月底才任期屆滿;蔡總統卻急著在六月就推新人,殊不尋常其次,大法官總數為十五人,任期八年蔡英文執政才三年就提名了十一人,掌控全局,顯示制度已亂了套
大法官負責釋憲,原本任期交錯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大法官會議遭單一政黨控制,可以保持憲政不致太傾斜。蔡英文上任後原可提名五名大法官,但當時因司法院正副院長賴浩敏、蘇永欽理念不合為由請辭,將司法院及大法官職位拱手讓出。如此,不僅讓蔡英文多提名兩位大法官,更將司法院輕易收納。
如今回看,賴浩敏和蘇永欽的請辭,無論是因為理念扞格或氣味不投,或是基於君子風度讓出職位方便蔡英文布局,都犯了輕率之失。他們放棄剩下的兩年任期,讓原本任期平衡的設計遭到破壞;更糟的是,人們遇到的是攬權、擅權不遺餘力的蔡英文,這方禪讓的結果,是讓另一方更得寸進尺,而有了今天的憲政天坑。一念之仁,未守住立場,留下可怕後患。







聯合報社論/我們與能源轉型成功的距離有多遠


2019-06-28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系民調顯示,有六成受訪者不知蔡政府能源轉型方向;圖為南科路竹園區高壓電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推動能源轉型逾三年,政府對民國114年(二○二五年)邁向非核與再生能源占二成的目標信心滿滿。然而,她誇口能源轉型不會造成電價上漲的承諾,已不可能實現她說非核不會影響空氣品質,也已被現實情景戳破蔡英文最近期許台灣首座離岸風場能在年底完工,但與此同時,台灣離岸風電領頭羊上緯卻宣布賣掉子公司百分之百股權。蔡英文企圖全力營造能源轉型「三年有成」的印象,但現實發展與她的樂觀自信有極大的距離。
蔡總統能源政策的兩大爭議是,其一,她執意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完成非核,既無視如日本等與我國能源現狀相當的國家仍繼續使用核電,也刻意漠視去年以核養綠公投展現的民意。其次,她堅持要在短短九年內完成再生能源提高到二成的高難度任務,儘管外界極力警告這會影響供電穩定並造成電價上揚,她仍充耳不聞。
蔡政府一意孤行,是看準國人難以理解艱澀的能源政策內容聯合報系最新民調顯示,近六成國人不知道蔡總統能源政策的具體內容,原因就在,蔡總統從未說清她的轉型方案要如何一步步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蔡政府只靠著密集的文宣和輿論操作,即能自說自話塑造能源轉型有成的假象。
蔡總統能源轉型的華麗外衣,其實一戳即破。首先,在西方國家已開始朝向「無煤」與「減少碳排放」目標邁進時,我國火力發電仍居高不下。去年和前年,我國火力發電比重均逾八成,不僅造成空汙,也與減碳的世界趨勢反其道而行。蔡政府為了非核而火力全開,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批評說,他與蔡總統談到溫室氣體減量與降低空汙時,蔡英文卻推說民國114年(二○二五)以後是下一代的事。
蔡總統引以為傲的再生能源開發,目前的進度滿布荊棘。前年,我國再生能源占比是三.五%,去年僅微升至四.九%。環團預估,民國114年(二○二五年)能達到十%即屬僥倖,遑論達到蔡英文訂下的廿%目標。蔡總統在風電開工典禮上說期盼風電建設能如期完工,國人不知道的是,我國離岸風電興建尚未通過夏季颱風與冬天東北季風的嚴酷考驗
面對外界的質疑,蔡總統一貫的作法就是視而不見,或輕蔑回覆。例如,政府對風電建置挹注大量資源,中央對風電開發商一路亮綠燈,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扶持本土風電產業」。但今年以來,已陸續有風電廠商反映難以達到政府要求的國產化條件,近日指標風電廠商上緯宣布出清風電相關股權,已暴露國內業者難以在上兆風電商機中與外商一拚的態勢。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說,要挑戰蔡總統的能源政策十分簡單,只要問她為何風電收購價格前後落差那麼大即可。蔡英文則借用柯文哲的話,以「這是科學」問題作為反擊。但她自己也提不出數據,說明風電國產化何以不如預期,也無法保證風電價格可以跌回國人可以接受的程度。她對柯文哲的輕蔑,與她藐視以核養綠公投的民意,如出一轍
觀察日、德、法等國推動能源轉型,都不像蔡總統這麼冒險躁進,以為不到十年內即能完成轉型。何況,多數國家都在追求能源的多元化,而蔡英文卻一味倚靠天然氣、燃煤與再生能源。西方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會參考國內民情與國內外能源供應情勢,而作出動態彈性調整。蔡英文卻像鐵板一塊,只想鞏固民進黨反核神主牌,而不顧民生需求及主流民意的變化。
光聽蔡政府的宣傳,民眾會以為我國距離能源轉型成功已經不遠;但現實卻是截然相反,蔡總統在走一條行險冒進之路,後果將丟給全台人民承受。如果明年她續任,以其固執風格,這條岔路將會走得更遠,更難以挽回。那麼,不必等到下一代,我們這一代就能飽嘗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