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防非洲豬瘟 最該禁的是推諉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廚餘養豬難題 台灣能解
◆  抹紅失效 和中已成為民意所趨
◆  防疫是一場全民生活保衛戰
◆  廚餘飼料化 農業部怠惰
◆  防非洲豬瘟 最該禁的是推諉
◆  台灣歷史何時能「光復」?
◆  限制計程車進入機場是雙輸政策 問題不會因拖延而消失 2025-06-13 00:00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非洲豬瘟 最該禁的是推諉


2025-10-24 00:09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市)


台中爆出疑似非洲豬瘟(ASF),社會焦慮可以理解,但真正重要的是怎麼把事做好。這不是單一部會能解決的問題,農業部、衛福部、環境部、經濟部都各有職掌,地方政府更是前線。防疫考驗的,不只是撲殺速度,而是制度反應民心安定。這場防疫戰不只是政府責任,也需要全民自律配合

首先,危機處理要資訊一致、權責分明、反應要快。中央與地方應建立「單一窗口、共同說明」的機制,透過聯合記者會,把檢驗、撲殺、管制與調查的流程一次講清楚,避免訊息反覆、造成信任流失。農業部負責疫情定義與撲殺標準;衛福部負責食品與公共衛生安全,包括校園餐飲與屠宰衛生管理;環境部處理廚餘去化;經濟部則要穩定肉品供應。只有分工明確、協調順暢,行動才不會延誤,防疫才不會破口。

一旦出現疑似個案,就應立即啟動前進指揮所與管制圈,並同時向民眾說明「非洲豬瘟不會傳染人,但會影響生活與產業」的科學事實,穩定社會信心。

其次,邊境和國內兩道防線要一起加強。邊境檢疫要更嚴,凡違規攜帶或輸入肉品都應重罰;國內則應建立「豬隻死亡異常就採樣」的明確規則,只要達到門檻就立刻送驗上報,避免錯過防堵黃金期。

同時要提醒民眾,病毒可能「搭便車」藏在鞋底、輪胎或餐桌殘渣裡,防疫要從自己做起—不帶肉品入境、不買來路不明的肉製品、不用廚餘餵豬,都是守住防線的關鍵。防疫靠制度,也靠全民行動,不靠恐懼。

更關鍵的是廚餘配套國際經驗明確歐盟全面禁止餐廚廢棄物餵豬;美國要求必須經高溫處理後方可使用;日本則發展「廚餘飼料化制度,將食品副產物高溫乾燥加熱殺菌後再製成合格飼料。台灣若要禁廚餘養豬,就得同時把去化管道替代方案一次補齊。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三管齊下,建立合格處理體系追溯管理,才能把高風險的廚餘轉化為循環再利用資源短期應給予豬農差額補貼中期則以融資優惠鼓勵民間投資廚餘飼料化設施長期應納入循環經濟政策目標,由中央訂出各部會明確的成效指標,讓政策執行有數據可以追蹤,也要有責任可以檢驗。

面對非洲豬瘟疫情,最該禁止的不是廚餘,而是推諉。中央要快、要敢負責;地方要實、要說清楚。民間也要齊心,守住的不只是豬,更是農民的生計、餐桌的穩定與社會的安定。政治口水只會消耗防疫能量,傷的是產業與民生。從危機處理廚餘管理台灣可以建立防疫制度新常態

當政府真正苦民所苦,把制度缺口補起來、把配套補齊,防疫就能從恐慌轉為信任,讓豬農安心、消費者放心,產業與環境也都能更穩,防疫制度也能走得更久更有韌性制度信任也能在危機重建,讓台灣在一次次考驗中變得更強、更好。





2025-10-23 22:59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廚餘養豬難題 台灣能解


2025-10-24 00:05  聯合報/ 楊秋忠/中研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台中市)


台灣再度面臨非洲豬瘟威脅,防疫破口不在邊境,而可能藏在廚餘再利用政策。當治標的管理難以徹底,是否該用創新的環保技術來治本?唯有正視根源,才能守住辛苦得來的榮耀與產業的未來。

今年是台灣豬瘟全面拔針的第二年。年中,台灣更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證,成為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疫區」國家,這是全體防疫人員養豬產業共同努力的成果與榮耀。然而「除疫成功,守成不易」,廿二日農業部緊急宣布,台中梧棲一處使用廚餘養豬場出現疑似非洲豬瘟案例,為全民防疫再度敲響警鐘。

非洲豬瘟是極為凶猛的動物傳染病,無藥可治無疫苗可防,一旦爆發只能撲殺。其病毒生命力驚人,能在冷凍肉存活三年,在醃製品器具仍具傳染力。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導致整個養豬產業崩潰。政府雖持續強化邊境防堵與宣導,但國內仍存在結構性漏洞廚餘養豬制度

依規定,環境部允許特定條件下再利用廚餘,要求業者須高溫蒸煮至中心溫度攝氏九十度以上並維持至少一小時後才能餵豬。制度看似嚴謹,實際卻難以落實。每日數十噸廚餘,能否確保全數達標?蒸煮後冷卻再餵食的過程中,又是否可能汙染?更令人憂心的是,酸敗發霉廚餘本身,是否早已對動物與消費者構成潛在風險?這些問題顯示,我們長年停留在「治標」層面,未能「治本」。

其實,台灣早有能力解決這一難題。國內研發的「TTT 酵素快速處理技術」,可在三小時將生熟廚餘轉化為有機質肥料土壤改良劑,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可以大量解決處理問題,安全無害、節能減碳,改善傳統又臭又髒堆肥堆法。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非洲豬瘟爆發期間,桃園市每日九十五公噸家庭營業廚餘,即靠這項技術成功化解危機。英國《衛報》專欄作家 Dave Briant 讚譽此技術,並反問:「這樣的過程,不應成為國家環境戰略的一部分嗎?」他的提問,正點出台灣循環經濟再利用問題

台灣戰勝口蹄疫,就有能力再度防堵非洲豬瘟。防疫與循環經濟不該對立,而應並行。若能正視廚餘再利用政策漏洞,導入創新技術全鏈管理,從廚餘來源、回收、處理到再利用,製成有機質肥料土壤改良劑,不僅能守住防疫成果,更可帶動農業永續轉型。這不只是防疫工程,更是國家整體環境治理關鍵契機

每一次防疫破口,都是對產業的重擊,也動搖消費者對台灣養豬的信任。這場戰役,不僅是與病毒對抗,更是對制度執行力社會責任考驗。唯有政府、產業與民眾協力,從政策教育共同落實防疫,才能建立真正不被撕裂的防線。

願政府與產業攜手,讓台灣的驕傲不止於「除疫成功」,更能延伸為「永續守成」。守護的不只是豬隻與產業,更是我們的土地、餐桌與未來。當科技創新公共治理相互結合,台灣或將再次成為全球典範:一個以行動證明,防疫也能成就永續的國家。



2025-10-23 23:06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廚餘飼料化 農業部怠惰


2025-10-24 00:10  聯合報/ 劉珮瑄/博士生(新竹市)


台中傳出豬瘟疫情,民進黨立刻見縫插針,將矛頭指向市長盧秀燕,彷彿疫情是地方執政的錯。然而,真正該被究責的,是失職多年的農業部。

早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豬瘟期間農委會就掌握「廚餘飼料化」的重要性,卻可能因顧慮美國飼料商利益內部阻力重重而停擺;連時任民進黨立委鍾佳濱、黃世杰都多次提醒,農委會卻充耳不聞。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升格為農業部後,更是口號有餘、作為不足。如今豬農因政策懈怠而餵食廚餘導致疫情再爆,民進黨卻忙著甩鍋地方,這才是真正的荒謬

反觀日本農林水產省,早已用廚餘研發出「河內式黑麴液體飼料」,成功預防豬瘟、減少惡臭提升糧食自給率台灣農業部若有一半的專業與決心,也不至於讓疫情再起、農民再受害。

豬瘟是防疫問題,不是政治秀。農業部必須面對自己在「廚餘飼料化」的怠惰與錯誤,別再把推行政策不力變成攻擊政治對手的宣傳素材。












防疫是一場全民生活保衛戰


2025-10-24 00:11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台灣近期出現非洲豬瘟陽性案例,全台肉品市場暫停屠宰與拍賣五天,這不是單純的行政措施,而是國家經濟面臨的重大警訊;這不只是疾病危機,而是生活方式與經濟命脈的危機。因此,防疫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而是全民必須共同承擔的生活保衛戰。

台灣人偏好現宰溫體豬與黑豬肉,形成特殊的豬肉文化與消費習慣,但這也面臨需要大量廚餘問題。若廚餘未經高溫處理直接餵豬,就可能成為病毒傳播途徑。專家指出,病毒一旦沿著殘渣管道擴散,將在豬群間快速流竄,引發產業崩盤。台灣必須重新思考飲食與農業習慣,把「廚餘回收」提升為「食品安全與產業防衛」層級,這不只是環保,而是國安問題。

媒體影響的是觀念,而觀念決定行為因此,宣導方式也必須全面升級。近期政府在防詐騙、公共衛生上曾運用多平台傳播模式,從電視到 YouTube、從廣播到短影音新媒體,形成全民共識。非洲豬瘟防疫同樣需要此模式,不能只停留在海關公告或飛機文宣。病毒可能藏在香腸、肉鬆、月餅餡之中搭乘行李入境,因此宣導必須主動走進民眾眼前,透過分眾語言、動畫短片、社群梗圖,強化「一片肉入境,毀掉豬群,後患無窮」的風險意識。

教育端更絕不能缺席。台灣有大量外籍生、新住民、外籍勞工等境外人士,他們對家鄉食品的情感依賴若缺乏防疫意識,可能在返台或收受食品時造成破口。因此,除了大專院校與語言中心應以多語言方式宣導,納入新生訓練與宿舍規範外,勞動部與雇主等相關人士亦應多做宣導。這是共同生活在台灣的公共責任,唯有資訊清楚傳達,才能真正守住防疫防線。

真正的對付瘟病是每個人都能做「防疫超人」,以行動守住台灣畜牧產業鏈。當我們選擇遵守,就是在守護國人健康、避免豬隻遭大規模撲殺、穩定物價與民生供應,也是在守住台灣整體社會的安定與尊嚴。














台灣歷史何時能「光復」?


2025-10-24 00:00  聯合報/ 張璉/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新北市)


消失廿四年台灣光復節,今年終於恢復放假,這個歷史翻頁意義重大。然而台灣歷史是否也該「光復」?

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的時間已超過殖民,卻仍迷戀殖民崇拜日本殖民統治者,這種錯亂的「戀殖」心理竄流台灣內部;不在底層百姓,而是掌權居高位者,還有一批知識學閥文化人支撐,長期以教改課綱改編為名有系統的把台灣歷史帶入錯謬軌道,已達卅年之久。

水利工程為例,賴清德在感念八田與一嘉南大圳時,是否更該感念康熙年間彰化修建八堡圳,及乾隆時期台北修建瑠公圳稱讚烏山頭水庫建造者時,是否也當感恩道光年間興建台南新化虎頭埤水庫老祖宗八堡圳要比嘉南大圳早二百餘年,是台灣開鑿第一條水圳虎頭埤水庫亦早於烏山頭水庫一百年,為何先人水利建設都「被消失

又如文化方面,有人曾說清朝對台灣消極治理,可知康熙朝在台南設台灣府、隸福建省後第四年(一六八七年),即開辦鄉試科舉,帶動台灣人的讀書風氣,迄至甲午戰爭共計二○八年。此間全台有六十二所書院,另有府學、縣學,先後有卅三位進士、文武舉人近六百人,貢生、秀才更多。足見台灣已從粗野轉為文質社會,民間更積累深厚儒家倫理文化,如此推展文教提升文風,消極之說豈可抹去清代文化貢獻

再者,十九世紀中葉後,台灣更參與洋務運動,起因是清廷派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沈葆楨是洋務運動要員,曾任船政總理大臣、辦過海軍學堂,來台除與日交涉談判外,更把洋務運動帶進台灣,包括軍事設施、築億載金城、建恆春縣城池、置台北府;招募大量閩粵沿海居民來台拓墾,漢化原住民並納為我族同胞。另為打通後山商道,修建北中南縱橫山路,最艱難的莫過於貫穿中央山脈八通關古道

沈葆楨未竟建設,後來有丁日昌劉銘傳接續完成。只可惜甲午戰敗痛割台灣所有成果平白讓日本人坐收漁利。然今天教科書大談日本對台建設,卻輕忽清朝功績,更避談日本是在沈葆楨基礎展開殖民建設。中小學生僅知日本建設五十年,卻對清朝二百餘年施政印象模糊造就如此偏執歷史教育

擺脫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合理化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歷史教科書故意將西、荷在台的五十四年,與明鄭及清朝在台經營的二百餘年等量齊觀一併化約為對台「殖民統治」。其實西、荷僅占台灣南北一小角,做為與明代中國貿易的中繼點,非為統治更非殖民課綱卻如此解釋。此外,還有專家以血液分析,稱台灣人的血液與北方漢人「淡而遠」,與南島民族「濃而近」云云,雖遭學界駁斥,但類似不實偷換概念之說層出不窮

卅年了,台灣歷史虛謊、偏執、錯謬地布滿中小學教科書,課綱何時才能光復?
















抹紅失效 和中已成為民意所趨


2025-10-24 00:00  聯合報/ 陳國祥/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進黨與趙少康相繼以「抹紅」方式攻擊國民黨與鄭麗文,試圖將任何主張兩岸和平交流的聲音貼上親中、紅統標籤。從社會反應來看,這一套政治操作未能奏效。民進黨以這個戰術主導的「大罷免」導致大失敗;被趙少康指控的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民意趨勢顯示,台灣社會開始擺脫恐懼與仇恨的政治操弄,回歸理性與現實;選擇和平、對話、和中,而不是對立、撕裂、媚美。

民進黨長期將抗中做為選舉動員工具,在「大罷免」後出現了明顯的反噬;許多選民已厭倦政府動輒以國安之名壓制異議,或以仇中之姿掩飾內政無能。從輿論趨向可觀察到,愈來愈多民眾認為兩岸和平才是保障台灣安全與繁榮的正途。

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正是這股理性回歸的象徵;她主張「敢戰、敢言、敢和中」,代表國民黨不再被「紅帽子」綁架,而能以務實自信的態度面對中國大陸。這不僅符合九二共識的精神,也呼應了台灣多數民眾對和平發展的期待。她主張延續連戰、胡錦濤當年國共破冰精神,在堅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以平等對話推動兩岸和平。鄭並非「急統派」,而是強調建立互信與融合;這種「柔性和中」的主張,反映台灣社會希望透過務實方式化解敵意的共識。

相較之下,民進黨的兩岸與外交政策愈發偏狹。賴政府的媚日與「跪美」路線,不僅使台灣被動捲入美中戰略競爭,更犧牲經濟利益於地緣政治的棋局中。美方最近再度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形同否定中華民國主權,民進黨卻雀躍呼應,暴露其缺乏台灣主體意識的本質

台灣民眾已逐漸看清美日並非台灣的保證,正如鄭麗文所言,台灣若能與中國大陸和平共處、互補合作,不僅可穩定區域局勢,更能讓台灣青年在更大的市場空間中發揮才能。「與其媚日跪美,不如和中自強」,這樣的聲音,正在台灣成為新的主流。

和平與交流是兩岸社會的最大共識。根據多項民調,超過七成台灣民眾希望維持現狀、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這並非親中或投降,而是基於現實與利益的理性選擇。兩岸若能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框架下恢復制度性溝通,不僅可降低誤判風險,也能保障台灣的經濟命脈。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後,明確表示「九二共識是國民黨基本路線」,並主張在此基礎上推動更深層的對話與合作,以和平為藍圖重建兩岸信任,這正是台灣走出困局的契機

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以自信、智慧面對中國大陸,是讓兩岸在和平與互惠中共創未來,在溝通與協商中尋求和平共存。當民意回歸理性、社會拒絕「抹紅」而趨向和中,台灣才有理性建構的未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