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專家之眼】川普對日談判策略對台灣的啟示(初四)

◆  【專家之眼】川普對日談判策略對台灣的啟示(初四)










【專家之眼】川普對日談判策略對台灣的啟示


2025-07-28 07:53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川普總統在蘇格蘭對記者發言。(路透)


美國川普總統以商人背景交易導向思維,對日本的談判展現其極限施壓外交策略,亦可稱為漫天要價就地還錢充滿江湖術士調性,最終促使日本在農產品汽車市場讓步,儘管包裝為「雙贏」,實質上是川普以懲罰性關稅威脅核心心理戰主導不對等交易

川普策略核心是設立極高談判門檻。他曾揚言對日本進口汽車課徵25%關稅,對日本構成強大心理壓力,接著在農產品市場開放上釋出有限讓利,如高價酒類水果降低關稅進口,讓日本接受不對等協議。此外,川普強調單邊主義,並將施壓聚焦於能對美國農民工人選民產生直接利益的領域,確保在國內獲得支持。

實質面看,日本在農業與汽車領域的讓步將帶來中長期壓力。尤其農業,地方與小型農戶將遭遇美國低價農產品衝擊;汽車產業雖未立即受損,但被列為談判籌碼,增添政策風險不確定性。但因日方在農產品方面已準備多時,且日本人不喜歡開美國車,故市場反應短期樂觀,日股在談判日大漲1,500點,反映投資人對「避開最壞情況」的正面解讀,短期減緩貿易戰衝擊,中長期則因讓步代價高昂、結構性壓力未解,對日本產業競爭力不利。

台灣同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若遭遇類似極限施壓策略,應審慎評估不同關稅層級下的應對選擇。若美方高開低走、最終僅課10–20%,台灣表面取得減稅「戰果」,但若以農業、資通訊或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作交換,實為被迫讓步,對產業自主性政策空間將造成嚴重侵蝕

反之,若關稅介於20–30%之間,乃屬典型極限施壓,若台灣選擇有限開放以穩住出口,短期雖可避險,卻將引發產業反彈社會壓力國產企業外移恐加劇,內需失衡就業流失問題浮現

若關稅超過30%以上,此為實質貿易戰。若台灣選擇守住底線、不讓出核心產業,雖短期出口受創,卻有機會反推產業升級市場多元化,例如轉向東協、印度市場,並強化本地供應鏈內需韌性

總之,川普經常虛張聲勢、設定極端威脅,如課徵50%關稅與退出 WTO,製造災難性預期,迫使對手高壓讓步他亦擅長透過社群媒體釋放模糊訊號擾亂市場談判對手判斷。川普在與中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等國的談判中皆使用類似操作,雖手法強硬具爭議,但在鞏固政治支持快速達成協議方面效果顯著

川普式談判對任何國家而言,挑戰的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是心理素質戰略耐性台灣提早建構應變機制,包括產業補償危機溝通多邊協調能力同時強化自身談判話語權經濟安全網,以免陷入「看似雙贏、實則犧牲」的陷阱,在國際壓力下仍能堅守核心利益





廖元豪/總統放下身段 政治僵局才能解套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總統放下身段 政治僵局才能解套









廖元豪/總統放下身段 政治僵局才能解套


2025-07-27 23:58  聯合報/ 廖元豪/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轟轟烈烈鬧了一年的「大罷免」,卻在七月廿六日唱出「綠倒小夜曲」,罷免陣營慘遭零比廿五全敗。為何罷團在網路、街頭聲勢如此壯大,結果卻是如此?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道、正常的台灣人民,對民進黨及部分罷團人士,狂妄鬧事反彈

為何說是民進黨的狂妄鬧事?因為一開始就是賴總統不肯面對去年大選中,人民沒再給民進黨立院多數。一個想要政府運作順暢的總統,最好是協調立院多數組成聯合政府,若硬要自行組閣,就要放下身段,與國會多數聯盟逐案協調前者是世界各國半總統制內閣制普遍作法後者則是總統制國家的方式。孰知賴總統把我們當總統制來操作,卻不肯學美國總統在「分立政府」狀態是怎樣身段柔軟地去利益交換、討價還價

面對國會多數,賴總統與卓內閣甚至比當年阿扁還要剽悍、凶狠、寸土不讓用喊話、覆議、釋憲來處理行政與立法爭議,甚至動員青鳥群眾包圍立院。當你把立院多數當死敵,立院為何要通過你的法案,同意你提名的官員呢?在「依法行政」的入門憲政原理下,立院通過的法案,行政院無論喜不喜歡,原則上都要忠實執行;但賴政府對藍白通過的法律案或預算案,幾乎都全力抵制,動輒搬出「毀憲亂政」怪論。連原住民禁伐補償、財劃法、刪減總預算、普發現金一萬等政治性較低的案子,也用覆議、釋憲或揚言不執行等方式來抗拒

當年歐巴馬、柯林頓即使具備有力的否決權,面對國會,卻也要耗費心力與時間,去與不同意見的各黨議員溝通,在大大妥協後,才能通過他們所要的法案,或是調整對他們不利的政策。賴政府何德何能,竟然在我國憲法覆議根本無力對抗立法院的情況下,採取比美國總統更高的姿態,政治情勢當然陷入僵局

本以為只是因賴總統個性堅毅,才這樣堅持對抗到底。後來柯建銘講了大實話,原來從去年二月一日,他們就已經想要搞這套大罷免了。然後可能又太過相信民進黨操縱網路、媒體、群眾運動,加上玩弄恐中仇中牌的能力,必然可以打趴國民黨。許多民眾本來也許確實嫌棄立院,但遠未到要「罷免」的地步,因此對賴政府小題大作大罷免,已有所不滿。再看看推動罷免期間,號稱自主公民網紅罷團在街頭、網路趾高氣昂,到處阻人、挑釁、霸凌,這些帳哪能不算在民進黨頭上

現在大罷免完了(還有七席,但無關大局),政局會有所改變嗎?理性來看,既然翻轉國會多數已無希望,那賴總統面對國會少數必將一事無成」的現實,即使不願組聯合內閣,也應放下身段,誠心承諾「我先讓步」,與國會多數黨聯盟對話妥協。賴總統若能拋掉那個不出席議會、卡管,甚至與災民對槓的「老我」,今後的法案、預算,大法官與 NCC 人事案,就大有希望消解國會敵意,讓政府不致空轉,甚至有望成為台灣的柯林頓、歐巴馬。

不過看看賴總統的臉書貼文,只誇罷團,而無一字罪己加上民進黨、行政院的態度,也都清一色說空話,撇清責任。看來在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總統大選前,政治僵局將會持續。賴總統將繼續用他在卡管事件時,那句「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的態度,用一股氣撐到任期結束。至於美國關稅怎麼辦,兩岸關係如何處理,大法官人事能不能過…反正也沒招了,就繼續怪藍白親中賣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