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500/web/◆ 聯合報社論/中華民國論述難掩「綠色轉型正義」的撕裂
◆ 聯合報黑白集/鄭銘謙也包庇陳啟昱?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科技對抗升級 台灣審慎應對
經濟日報社論/新新併重啟金融改革契機
2024-11-05 02:30 經濟日報/ 社論
新新併重啟金融改革契機。 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新金控(2887)、新光金控(2888)日前分別召開臨時股東會並通過合併案,台新金將為存續公司,一旦取得金管會等主管機關核准,完成合併程序,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控將成為台灣第四大金控公司,規模逼近第三大的中信金控。屆時這不僅是我國金融史上首樁合意的金控合併案,市場也將重新洗牌並改變競爭態勢,甚至催生新一輪的金控整併風潮,重啟金融改革契機。
我國過去推動過多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改於民國九十年(2001年)啟動,主要目標是在二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5%以下,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重點在於打銷呆帳、改善金融機構體質及重建金融體系,但這次改革付出不小代價。第二次金改是在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提出,為了擴大金控規模、提升國際競爭力及建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環境,要求「限期限量」完成金融機構整併,這次改革卻引發更多爭議及弊端,最後以失敗告終。
有過二次金改失利的前車之鑑,接下來政府推動金改的步伐顯得蹣跚,直到民國一○七年(2018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推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要將台灣打造為前瞻、具競爭性金融市場,至此第三次金改展露雛形。在這項方案中,銀行業部分仍希望「擴大金融機構規模」,顯示針對銀行過多的老問題,金融機構整併始終是推動金改的重心之一,只是至今進展有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其實,大方向很明確,推動金改不必一定要祭出宏大方案或喊出震天價響的口號。過去數月之以來,新新併露出曙光,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先前的務實說法值得肯定,即任何一件能增強競爭力、符合法令,並能兼顧股東權益及市場穩定的併購,他都持支持態度。同時,金管會不會為支持而支持、為合併而合併,還是要看個案對市場影響,就法令依據對個案進行檢視。
在醞釀多時的金控合併案成形之際,首先,我們期待金管會看待任何個案都要充分尊重市場機能,避免重蹈覆轍,並藉此機會逐案檢討乃至修改相關法令,釐清及建立更為完善的遊戲規則,才能化解爭議,讓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有明確的範例可資遵循,並放手在透明化的基礎上各憑本事競爭,或可激勵更多良性的合併案浮現,也唯有如此的金融監理才能真正做到「以法律人、以理服人」。
再者,金控整併目的是為了擴大經濟規模、提升經營效率及國際競爭力,也就是透過合併,互補業務,發揮綜效,從而做強、做大,而非只是紙面上資產等統計數字加總排行的遊戲。切記合併只是方法或手段,要做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合併效益,有賴領導者的經營專業、智慧及耐心。各方都要有明確的認知,金融整併需要時間,一旦金管會為新新併開了綠燈,那也只是漫長歷程的開端,而非一場戰役的決勝,單是「三年不裁員」的員工權益照顧承諾,對取得經營綜效就是一大難題,遑論還有財務穩健性、與異議股東和董事協商等問題待解。
最後,還是要提醒,在企業合併過程中,組織文化的融合及形塑一直都是攸關成敗的關鍵。新光金及台新金雖說系出同門,或稱「雙方有相近的企業 DNA 和文化傳承」,但兄弟各自登山也努力了22年才有今時的會合格局,從過去大大小小的爭議,顯見二家金控不論在經營精神、管理性格、組織階層及員工規範上都存在著不小差異,未來如何深化內部溝通及建立企業文化共識,恐怕才是更大挑戰。
聯合報黑白集/政治「忘情水」
2024-11-05 02:58 聯合報/ 黑白集
劉德華演唱會的「中國人」一曲,綠委委王定宇(右)說他是媚共藝人、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說「非常中國的設計」,但綠營少人附和。圖為兩人2019年立委補選時同框。 圖/王義川競選總部提供
劉德華台北演唱會,一曲《中國人》遭綠營圍剿。民進黨立委王定宇、政策委員會執行長王義川帶頭「出征」,日籍綠名嘴矢板明夫也幫腔,說這是認知作戰。這些攻擊踢到鐵板,出征反遭撻伐;但此類荒謬情境已是台灣日常。
劉德華不僅影視歌三棲,且平日積極參與公益,形象極佳,是少數「零負評」藝人之一。九二一地震時,他積極幫災民籌集睡袋物資;八八風災後,亦號召募款義演。「不老男神」為人欽佩的,不止是顏值、演技和歌藝,還有他的人品。
此次演唱會,原本颱風夜「照常舉辦」的決定確有爭議,但主辦方也從善如流順延舉行。爭議本該到此為止,但綠營卻不肯放過,忽而說劉德華「加入共產黨」,忽而說他是「政協委員」,結果全是造謠。
更荒謬的是,被王義川等人指為「統戰歌曲」的《中國人》,詞、曲都出自台灣人之手,廿多年前即收錄在劉德華專輯中,是其演唱會「必唱曲」。多年來都沒事,為何今年就變成大逆不道?已故歌手張雨生也寫過《心底的中國》,綠營要不要一起清算?
追根究柢,這並不是歌曲有問題,也不是劉德華有問題;而是綠營為了抹黑「中國」,只要看到這兩字就膝射式抓狂。此時此刻,點一首《忘情水》,送給這些因意識形態而失心瘋的政治狂熱者,請試飲之!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害怕面對改革,才是在傷害台灣民主
2024-11-05 03:55 聯合報/ 社論
美國總統大選即將登場。 法新社
烽火連天的美國總統大選今天投票,在台灣,總預算、財劃法、公投法、國土法等四大法案本周也將在立法院登場激戰。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先發制人,批評在野黨的提案都旨在擴權、爭錢、沒收民權、杯葛執政、干預司法,像五把利刃刺入台灣心臟,就像「民主政變」。但檢視這些法案,都是就現有積弊提出改革,民進黨害怕並拒絕改革,才是對台灣民主的傷害。
民主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一旦發現不合理、不公平、或有害社會公眾利益的事,即當透過適當的討論程序修改執法或決策方向。如此,政府體制和決策才不致一路偏歧,走向無法挽回的境地。在野黨提出的「國會改革法案」,是希望加強監督,強化立法院淪為立法局的荏弱;卻幾乎遭到「親綠大法官」悉數否決,這是司法權對憲政制衡的破壞。
如今對在野黨提出的四大法案,民進黨又故技重施,將之醜化為擴權、爭錢、杯葛及民主的破壞者。民進黨雙手抓滿控制大權,卻如此忌憚改革,更暴露自己的心虛及諱疾忌醫。民進黨該想想:如果自己施政真的深得人心,何以今年大選只獲四成民意支持,並淪為「雙少數」?如果它是一個深具反省能力的政黨,這些法案不必等到在野黨質疑,執政黨就應該主動出擊提案修法,藉改革形象重新挽回廣大民意的支持,不是嗎?
現在,民進黨霸占著所有權力地盤不放,卻反咬有意推進改革的在野黨是存心戕害民主;這種「作賊喊捉賊」的片面之詞,人們會相信嗎?吳思瑤竟能脫口而出反咬在野黨意圖「民主政變」,設若其邏輯成立,在野黨只能充當啦啦隊,老百姓只配當個順民,國會還需要改選嗎?是誰背棄台灣民主,至此也就一目了然了!
檢視四大法案的修法提案,最後將如何修正,仍有待各方討論斟酌,但絕不能說沒有必要性。以《財政收支劃分法》為例,當年「凍省」之後,財政大權完全落入中央之手,中央頻頻「超收」,地方卻年年喊窮。廿五年來,立院幾度企圖修法,均難如願。癥結在,民進黨在中央執政,對地方的資源分配常視政黨顏色而定,綠色執政地區明顯獲得更多關愛眼神。長久下來,不僅影響地方均衡發展,更破壞了地方自治的精神。
以《公投法》為例,過去「公投綁大選」的安排確實更為理想,除節省作業經費,更能提高投票率。與大選脫鉤後,公投投票率明顯偏低,即損及民主參與。依最新民調,六成多民眾支持回復到「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則因不利政治操作,而大表反對。公投和大選一起舉行,或許會造成投票擁擠現象,但這只是技術性問題,藉著增添人力及精進流程即可改善,執政者不必因噎廢食。
再如《國土法》事關國家土地空間的長遠發展,涉及層面相當複雜;但中央與地方為城鄉發展和利益相爭不下,賴政府便企圖藉著政權在手強行通過。事實上,近年民進黨執政期間任令國土違法變形運用,尤其利用發展綠能之名侵吞農漁土地,台糖等公營事業又不斷釋出國土供工業使用,台灣土地已快速變色。因此,國土法必須聆聽更多民間意見,絕不可草率通過。包括造成總預算卡關的「原民禁伐補償」條例,其實也是出自綠委之手,卓榮泰如今卻不認帳,還將責任全推給在野黨。
當執政者開始「聞改革而色變」,即可知,卡住台灣民主進程的不是在野黨,而是民進黨自己。當年雄辯滔滔的民進黨,何以淪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