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謹慎面對兩岸經貿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620/web/ 

◆  聯合報社論/沒成本觀念的政府,人民註定被剝三層皮
◆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又喊價
◆  經濟日報社論/謹慎面對兩岸經貿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謹慎面對兩岸經貿風險


2025-03-19 02:03  經濟日報/ 社論
謹慎面對兩岸經貿風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總統最近針對兩岸問題發表更強硬立場,之後對岸強烈回應,甚至以擴大軍演恫嚇;今年又正逢大陸「反分裂法」20周年敏感時刻,對原本已經處於緊張的兩岸關係,風險再次升高。

川普對於若兩岸擦槍走火,發生軍事衝突,維持一貫模糊立場而不願表態;對岸更有可能會有恃無恐,除了文攻武嚇外,台灣也可能面對中國大陸升級經貿報復的風險。過去中國大陸對台灣的限制措施,無論對農產品的進口禁令,或是以台灣片面禁片止大陸產品進口,而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收產品關稅優惠。雖然對岸均聲稱因為台灣違反經貿原則而師出有名,但片面制裁措施並不符合多邊經貿規範;而且制裁都在兩岸發生摩擦齟齬之後,不但充滿政治操作,更帶有經濟脅迫意味。

中國大陸對台灣經貿制裁,已由農產品延伸到工業產品,由非 ECFA 項目到 ECFA 項目。目前對岸共取消 ECFA 早收產品146項關稅優惠,約占 ECFA 早收出口約四分之三,範圍雖增加,但只約占台灣總出口約2.4%,影響並不大。而此次賴政府與對岸劃清界線,近似攤牌的做法,及大陸官方的強硬回應,雙方劍拔弩張;根據過去對岸操作手法,經貿報復可能接踵而來,甚至不排除有「卡脖子」的手段。

特別是中國大陸才開完政協與人大兩會,在「政治工作報告」中,對台灣立場更加強硬,今年又是大陸「十四五規劃」收尾年,準備進入「十五五規劃」;但中國大陸經濟仍處於低迷,前景並不看好,又面臨川普政府不斷擴大對大陸制裁。在內外不利環境下,中國大陸更不能坐視「台灣問題」衍生的影響。

台灣去年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比重為31.7%,依存度雖繼續降低,但中國仍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而且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700億美元,雖然已經減少,但仍占台灣總順差比重近九成台灣對大陸出超,主要來自資通訊電子中間產品,為大陸產業生產所需;所以過去亦有將台灣對大陸出超,視為大陸對台灣依賴的說法。但此種說法並不切實際,台灣資通訊產品並非不可取代;況且中國大陸目前仍是台灣傳統產業主要出口市場,部分傳統產品近年來出口低迷不振,若再受大陸制裁,負面衝擊會再擴大。

過去中國大陸對兩岸長期貿易失衡並非沒有意見,而在兩岸關係不佳下,中國大陸開始調整對台灣經貿政策,逐步取消單方向對台灣的優惠待遇,中國大陸宣稱只是不再對台「讓利」,但仍給予台灣與其他國家同等的貿易待遇。在兩岸持續對抗下,對岸未來可能對台灣加碼出口限制措施;甚至仿照美國川普的片面徵收關稅措施,中國對台灣加收關稅,也有可能擴大對台灣產品的傾銷調查。特別是台灣出口金額高,且以大陸為主要出口市場的產品可能首當其衝,兩岸經貿可能走向全面限縮的情境。

綜合而言,川普的侵略性關稅政策,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上升,各國均已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未來預期川普會推出更多措施,前景並不樂觀,所以台灣也已下調今年經濟成長率。其次,雖然台積電已經宣布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但顯然美國仍不滿足,川普日前「口誤」自動加碼成2,000億美元而引發爭議。另外川普仍堅持「一碼歸一碼」,投資美國並不表示可以豁免關稅,台灣面臨美國課徵「對等關稅」的陰影仍揮之不去。

在美、中均擴大實施經貿限制措施下,台灣未來對美、中兩大市場出口均會受到影響,對經濟影響不容忽視。如何穩定兩岸關係,並分散出口以降低影響,對台灣至為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川普又喊價


2025-03-19 05:29  聯合報/ 黑白集
川普以台積電對美擴大投資為例,表示全球最大晶片製造商正在美國投資2000億美元,並形容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右)是「商界最受敬重的人之一」。 (路透)


川普再讚魏哲家是「商界最受敬重的人之一」,帶兩千億美元投資,美國不必再依賴台灣晶片。距台積電白宮記者會才半個月,川普就擅幫台積電加碼投資額,難免引人疑慮「矽盾變成提款機?」對此,台積低調回應「一切以宣布的為準」。公司正忙接待亞歷桑那州長,她來台挖角半導體供應鏈。

魏哲家走出白宮後,川爺已兩次提「兩千億」。日前,傳出台積電可能聯手輝達等業者運營英特爾,英特爾執行長也隨即換人。接著,亞歷桑那州長來台,向台積供應商招手。川普棋局似正在合圍。業界分析,兩千億可能是川普對這筆投資設定的規模,目標不只台積電,而是要挖產業生態鏈。

業界憂心,半導體供應鏈赴美,利潤恐被稀釋,乃至人才資金外流等衝擊。然而,綠媒和側翼專注考究川普加碼談話的文法,澄清他無意「忘記台灣晶片」。面對川普力促晶片產業「脫台赴美」,賴清德兀自堅持穿「東拓美洲大陸」的國王新衣。

亞歷桑那州長不像川普,眼中只有魏哲家。她來台招商,沒忘記晉見賴總統。希望威廉別只關心自己被世界看見,也要記得替業者爭取赴美設廠待遇,不能只送不賣。

美國總統狠加碼,州長拚招商。台灣呢?人們只看到,經濟部長自家公司搭台積電便車行銷世界,但政府替台灣招了什麼商?
















聯合報社論/沒成本觀念的政府,人民註定被剝三層皮


2025-03-19 05:34  聯合報/ 社論
行政院長卓榮泰(右)與經濟部長郭智輝(左)在立法院回答水電價可能調漲的話題。 記者季相儒/攝影


經濟部預計下月調漲電價,平均漲幅達六%,近千萬戶家庭及小商家將受到影響。賴政府選在此際漲電價,目的很明顯:是要凸顯在野黨聯手刪除台電一千億元補助之不合理,進而為「大罷免」添加汽油助燃。對挺綠的民眾而言,這招或許有用;但對理性選民而言,此舉卻可能招致反效果,看穿賴政府執政不力又不惜「以民為壑」的險惡用心

通膨當前,若調高會帶動「萬物齊漲」的電價,是令人反感的「惡政」,過去政府都會設法避免。但是,為何這次賴政府卻做得如此意氣昂揚?原因就在,民進黨一心只顧著消滅政敵,已渾然忘記「人民的疼痛」是什麼感覺。又或者是,賴政府就是故意要讓人民疼痛,燃起他們「討厭在野黨」的怨恨,然後坐收大罷免的豐碩戰果。問題是,這種「恨意轉嫁」的如意算盤,會按照賴清德的劇本如實上演嗎?答案恐怕不然。

過去三年,行政院總計補助了台電四千億元,現在再追加一千億元,這對台電有止血作用嗎?其實沒有!到去年底止,台電總計虧損四,二○○億元,今年財務黑洞還以每月一百億元的速度擴增。不僅如此,過去三年政府以「反映成本」為由四度調漲電價,台電仍繼續虧損如今賴政府還是同一說詞,一樣的補貼,一樣的漲價,卻始終不調整錯誤的能源政策。不對準病灶下藥,光靠補貼及漲價,如何讓台電起死回生?

台電原是國營事業「金雞母」,員工素質整齊,年年有可觀盈餘。但歷經蔡政府「非核家園」能源轉型的壓榨,如今卻變成一個仰賴補貼度日的「病雞」,每天只剩下舉債苟活。問題就在,民進黨是個「缺乏成本觀念」的政黨,很會勾勒願景藍圖,長於宣傳動員造勢,對錯誤政策卻怯於認輸認錯,一路用意識形態把台電帶上「入不敷出」的不歸路

民進黨政府對台電缺乏成本觀念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核能每度電成本是一.六元,且不製造碳排;而燃煤是二.五元,燃氣是二.九元。民進黨卻大肆推動廢核,而讓昂貴又汙染的火力發電占比達到八成。可議的還不止如此,政府更強迫台電向民營電廠以高價購買綠能,民間電廠的風電成本是六.五元,光電成本是四.六元,都遠高於台電自身的綠電成本。如此「買高賣低」的結果,當然導致台電虧損累累;政府表面上保障了民間綠電的發展,卻把台電推入深不見底的火坑。

最近,經濟部評估經長郭智輝「菲律賓種電」的狂想,報告出爐,再次印證「沒有成本觀念」的決策多麼瘋狂。郭智輝原稱,我國可在菲國設綠電廠,再以海底電纜輸送回台。但評估報告稱,我國與菲國之間有深峭海溝架設海纜難度甚高;或可改用「電池船」將電力運回台灣,但僅「運輸成本」,每度電即高達五.五元。試想,光運費都這麼高,最後的電價將多高昂。外界及業界均認為,這個報告已證明「菲國種電行不通」;但郭智輝仍硬拗,說未來價格會下降,此事仍然可行。郭智輝若只是一名企業家,他會贊成這種「穩賠不賺」的電力投資嗎?或者說,反正是「賠國家」的,所以無所謂。

民眾面對來勢洶洶的電價調漲,應該解這不是在野黨的錯,也不是台電的錯,而是錯在無能又冷酷的政府。人民如數納了稅,盡職投了票,相信政府會照顧百姓;誰料,所有善意都被踐踏。政府不但搞爛台電惡意超徵,還要大漲電價,更要沒收人們的選舉結果。你被剝三層皮,賴政府仍無動於衷!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漸漸地 然後突然的毀滅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620/web/ 

◆  美中俄新局 台怎自保?
◆  G7挺台是口惠 兩岸和諧才是關鍵
◆  大阪世博沒台灣館 台日友好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漸漸地 然後突然的毀滅
◆  頂大缺額難解 繁星美意蒙塵
◆  被台獨滲透的中華民國
◆  忙罷免攻防 諸公莫忘進步立法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漸漸地 然後突然的毀滅


2025-03-19 05:20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海明威。圖/林一平繪


當大家高喊 AI 算力即是國力,漸漸習慣於花費鉅資,大量採購 AI 硬體設施時,Deepseek 這類開源軟體突然崛起,不僅無需巨大算力,還讓 OpenAI 這類閉源軟體措手不及,甚至讓輝達股價在一天內暴跌一成七。這正是溫水煮青蛙的典型案例:當 OpenAI 這隻青蛙沉浸於龐大閉源模型的無可匹敵,開源軟體卻在暗中積累優勢,逐步升溫,最終讓毫無警覺的青蛙遭到重創

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更廣泛的政治與經濟領域。近來,台灣政壇亂象頻發,民眾似乎已習以為常,彷彿將台灣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認為它能承受政客的恣意踐踏。然而,台灣這隻青蛙真的能在政客的操弄下全身而退嗎?

這讓我想起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書中,戈頓(Bill Gorton)問情緒化的酒鬼坎貝爾(Mike Campbell)如何破產,坎貝爾答道:「漸漸地,然後突然地。」(Gradually, then suddenly)這句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們當下的處境。

當變化緩慢發生時,人們往往感到舒適,甚至忽視潛伏的危機,這正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心態。雖然許多人意識到變化正朝負面發展,卻選擇視而不見,對問題習以為常。台灣民眾對政治亂象見怪不怪,這種態度無疑是逐步滑向危機的起點。

韓國的案例或許值得借鑑。一兩年前,韓國仍自信滿滿,甚至看輕台灣,認為自身有能力超越日本;然而,現實的反轉卻令人措手不及:經濟驟然衰退,三星的競爭力遠不如台積電,韓國總統因施政爭議陷入罷免風波,整個政局宛如一場超現實的政治劇。這些劇變不正是「漸漸地,然後突然地」的真實寫照嗎?台灣若不警惕,難保不會步上相同的命運。

科技的進步確實改善了物質生活,卻未能真正帶來人類行為的提升。即便已進入 AI 時代,我們仍受困於烏俄戰爭、以哈衝突等暴力屠殺及大國之間的權力角力。「聖經」中,但以理先知曾在異象中見到四個大獸從海中升起,象徵巴比倫、瑪代、希臘、羅馬四大帝國的興衰;在他眼中,列國如猛獸,肆虐不息。而今日世界,似乎離下一場浩劫僅一步之遙。

歷史是一位嚴厲的老師,唯有明智的領導者才能從歷史與前人的智慧中汲取教訓,預見「忽視」所帶來的後果。二戰後的世界雖經歷了相對和平,但這和平並非自然而然,而是美國扮演「相對仁慈」的世界警察角色所致租借法案在戰後擴大,為全球帶來援助,台灣亦從中受益。

然而,過去近八十年的世界秩序,在川普的關稅政策與美國內政動盪下,如今已逐漸崩解。英國脫歐導致經濟與政治危機加劇,匈牙利、波蘭、義大利的右翼勢力崛起,甚至向極端化發展;美國則向歐洲施壓,要求增加軍費開支,而歷史證明,這往往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德國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已成為該國第二大政黨,全球正逐步走向保守與排外的趨勢,令人憂心

「美國優先」的口號對許多美國人而言充滿吸引力,畢竟美國的國際參與曾帶來龐大的內部負擔。然而,當「世界警察」不再,世界可能回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台灣無法承受內部動盪,若不懂得團結、繼續忽視警訊,將一步步走向危機,最終迎來突如其來的毀滅。













美中俄新局 台怎自保?


2025-03-19 05:37  聯合報/ 廖明輝/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台北市)


第八屆「玉山論壇」以「新南向+:台灣、印太與新世界」為主題,期待展現台灣在新國際局勢下的全新定位與願景。開幕式上,丹麥前總理拉斯穆森發表演說,指出在川普執政期間,我們已無法再單純依賴白宮的承諾。拉斯穆森強調川普關注的三大權力中心是華盛頓、北京與莫斯科,並提問:「台灣該如何看待這件事?」詢問包括賴清德總統與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在內的現場聽眾。

由於美中俄關係的變動將影響台灣安全、經濟發展與國際地位。當美國對台政策可能隨著大國關係變化而調整時,台灣須審慎評估自身的戰略選擇,並尋求更穩固的國際支持。

美中關係發展也深刻影響印太地區的安全格局,而台灣可能是受影響最深國家。長期以來,台灣視美國為最關鍵安全保障,一直希望甚至預期如果中國對台動武,美國會採取軍事行動介入。然而,隨著川普政府可能與北京改善關係,台灣不得不重新評估這一假設的可靠性。拜登時期,華府曾多次表示美國將協助台灣防禦;但川普就任後,多次強調他與習近平私人關係非常好,同時採取戰略模糊態度,不願對是否協防台灣表態,以建立談判空間與籌碼,但此舉反讓台灣更為擔心。

美俄關係的變化同樣值得關注。假設美俄在烏克蘭問題達成妥協,使莫斯科能夠保留部分占領區域,那麼這將向全球傳遞一個訊號,即美國可能在戰略利益計算下,對某些地區的安全承諾有所調整。對台灣而言,將加劇對美國對台承諾疑慮,並可能促使中國更加大膽地施壓或採取行動;畢竟,若美國願意接受俄羅斯占領部分烏國領土,面對台灣議題也可能採取某種程度讓步。

谷立言稍後強調,美國反對任何透過武力或脅迫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並將持續支持台灣的自我防禦能力和社會韌性。特別是在中國持續對台灣施加軍事、經濟與外交壓力的情況下,華府表態支持台灣提升防衛能力;例如增加軍事預算、打擊中國間諜活動,及加快從中國轉移產業鏈。然而,這些官方說法的政策延續性,仍取決於美中關係發展;如果川普認為改善與中國關係能帶來更多戰略利益,則對台軍售與軍事合作力度可能減弱。

由於川普的外交政策更具交易性,意味美台關係將取決於華府的利益考量,而非單純的價值聯盟。台灣需要密切關注川普的決策風格,例如他在「真實社群」平台的發言,研判美國政策的可能變化。美中俄三邊關係若發生重大變化,台灣需強化自身的國際網絡,不能僅依賴美國單一夥伴,而應透過多邊合作機制強化與其他民主國家連結,以確保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尤其是日、韓、澳洲與歐盟。

最後,台灣應加速發展不對稱戰力、強化國防韌性,並深化科技創新,讓台灣在全球產業鏈扮演關鍵角色。無論美中俄關係如何變動,台灣生存關鍵仍在於提升自身實力,而非靠外部支援。台灣應以「務實應對、不抱幻想、積極布局」策略,面對美中俄三國關係變局;透過強化國防、深化國際合作、提升科技與經濟競爭力,確保自身安全與國際影響力,在大國角力下不被邊緣化。













G7挺台是口惠 兩岸和諧才是關鍵


2025-03-19 05:37  聯合報/ 徐勉生/退休大使(高雄市)


七大工業國集團(G7本月十二至十四日召開外長會議,會後發布聯合聲明,首次沒有提及一中政策,但再度出現支持台灣的字句。我外交部立即表達高度歡迎與誠摯感謝。可是 G7 挺台的言論,對於兩岸現狀不會帶來任何實質改變

G7 在前述聯合聲明中,刻意省略一中政策,但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反對任何單方面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表面看來,台灣似乎可以獲得安全保障,同時可以擴大國際參與;可是實際上,此項聲明只是老調重彈,並無新意雖然美歐等國挺台抗中的立場沒有改變,卻也從來沒有為台灣帶來任何實質利益。

民國九十八至一○五年(二○○九至二○一六年)間,因兩岸關係和諧,台灣連續八年獲邀參加 WHA。但自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後,兩岸關係丕變,使台灣自民國一六年(一七年)至今一再被排除在 WHA 之外;即使美歐等國年年公然支持台灣參與,卻沒有使台灣重返世衛大會,充分驗證台灣國際參與的關鍵在於兩岸關係是否和諧,而不是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支持

此次 G7 聯合聲明並未參照往例提及一中政策,令人誤以為美國將率先揚棄一中政策。美歐等先進國家一向以「一中政策」取代中共主張的「一中原則」。但是在文字上玩遊戲,並不能使台灣獲得國際上的外交承認;G7 國家即使不提一中政策,也不可能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台灣也依舊無法成為聯合國會員國。G7 此次聲明沒有提及一中政策,不代表放棄一中政策;在目前以及可見的未來,世界主要國家不可能因為挺台而與中共斷交。

無可諱言,兩岸軍力極為懸殊,俄烏戰爭的例子也顯示依賴美軍並不可靠,台灣為求自保,必須妥善經營兩岸關係。然而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賴十七條,公然將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使得兩岸敵意驟然急遽升高,輿論認為賴清德此舉是將台灣帶入準戰爭狀態。如果賴不能懸崖勒馬,台灣不僅無法擴大國際參與,連自身的安危也令人擔憂。















大阪世博沒台灣館 台日友好呢


2025-03-19 05:37  聯合報/ 黃惟冰/公共服務業(新北市)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外務省已向台灣提出要求,以更明確的方式呈現今年大阪世博會的台灣館,是由民間企業代表參展,而非台灣官方。

早在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十一月,就有國民黨立委示警,經濟部預計投入大量預算規畫參展大阪世博會台灣只能以公司名義參加,不僅無法秀出 Taiwan,連 Formosa 都不行。如今,經過兩年多的爭取與協調,結果還是一樣。

台灣應反思的是,所謂「台日友好」,真的沒有天花板嗎?自三一一強震後台灣大量捐款日本以來,台日社會往來確實有所加溫,包括台灣水果輸日,以及疫後大量台灣遊客湧向日本消費等。但,這些畢竟停留在民間層次,官方交往只能說是平盤整理。上次有日本高階官員來訪,也已是八年前的事,由時任總務省副大臣以官方身分來台。

如果連在大阪舉辦的世博會,日本都如此謹慎,擦邊球都不敢打,那麼「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說法,在緊急時刻能言出必行嗎?特別是有此主張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已過世,其派閥也因群龍無首選舉更替而凝聚力大不如前。

總結而言,外交上口惠而實不至的案例比比皆是,與其聽其言,不如觀其行。日本官方對於台灣力挺的程度到底有多少,大阪世博會台灣館的定位與包裝,是最新的指標。













頂大缺額難解 繁星美意蒙塵


2025-03-19 05:19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大學繁星推薦昨放榜,全國六十五所大專院校僅十七所招生額滿,缺額一千一百餘人,雖較去年大幅減少,但頂大缺七十七人,並無明顯下降跡象,相關單位須正視,研商解決問題方策。

近來 AI 發展,左右考生志願選填,資電科系持續走紅,台清交等校電機系,不僅校排衝上百分之一,學測成績也都提升;傳統高分如醫學系、牙醫系,前兩年雖稍有退燒,今年則又再度回溫;一類文法商的相關校系,受就業環境影響,不只錄取分數下降,缺額更逐步擴大,頂大光環也漸褪色。顯然科系未來出路已成考生首要考量,選系風氣漸成主流。

頂尖大學出現缺額,固與學生志願有關,但系組的檢定標準,並未周延合理訂定,更是產生缺額主因。今年台大八系未滿,除生工系無人錄取,植病系更連年掛蛋;政大八系招生不足,兩東南亞系組掛零,民族系也缺五人。檢視考科門檻設定,生工系為兩頂兩前,植病系則要求四科頂標,民族系原三科前標,今年調為一頂兩前,顯然標準可能過於嚴苛。高中報名各大學時,每類組最多僅兩名,考生學測成績愈好,可選擇系組愈多,前端志願如被錄取,後段系組乏人問津,分發自然出現缺額。因此,務實訂定檢定門檻,始能減少缺額產生。

繁星比序條件不同,系組學測採計科目,亦攸關分發結果。一○八新課綱上路後,數學分為 AB 兩卷,頂大商管相關科系,幾皆採計數 A,檢定都為頂或前標,然數 A 級分較高者,多數選填理工醫學,商管學院部分系組,報名人數不如預期,一旦達標人數下降,分發自然出現缺額。以台大管理學院來說,六系組皆採計數 A,五系檢定都訂頂標,今年達標人數雖增,仍有一系出現缺額,三系二輪分發才滿,考科採計極為關鍵。如果堅持採計數 A,檢定又訂頂標門檻,缺額情況勢難避免。

一○八課綱的規畫,是從高二數學開始分流,學生可依自身能力並考量升學志向,決定選修數 或 B;而新型考招設計,校系可訂參採科目。然依現行考招制度,如加考任一科數學,可增加八百個志願,尤其頂大商管科系,幾乎都採計數學 A,致選考數 的考生,逐年升為百分之七十五;報考六科考生人數,也增加至百分之四十二。一○八課綱的規畫,以適性學習為理念,鼓勵學生多元探索,然一一一考招上路,大學參採科目混亂,數學分流形同虛設,不僅不符課綱理念,更悖離適性原則。

繁星推薦制度之理念,是希望戮力高中均質,達成區域均衡目標,自二○一○年上路以來,為偏鄉及社區高中學生,提供絕佳升學管道,不僅拉近城鄉差距,更有助於就近入學。然而學測門檻過高,加以採計考科失當,導致頂大連年缺額,任令制度美意蒙塵,教育當局不容噤聲,各大學也不能默然。














被台獨滲透的中華民國


2025-03-19 05:19  聯合報/ 桂宏誠/世新大學行政系兼任副教授、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賴總統宣布「中國」已是「反滲透法」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如去年他在紀念八二三炮戰時說「中國要拿下台灣」,都是違憲洗腦言論。中華民國在八二三炮戰時是聯合國中的「中國」,儘管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聯合國決議被中華人民和國所「繼承」,但憲法至今仍主張是世上唯一的中國。因此,中華民國現在的真相是已全面被務實台獨「滲透」。

民進黨推動制定「反滲透法」就是針對中國大陸,該法第二條第一項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除了「國家」之外,還容有可認定為與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或主張採取非和平手段危害我國主權之「政治實體」或「團體」。然而,賴清德宣告「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的意義,除重申兩國互不隸屬外,更明示「中國」是「中華民國」的「敵國」。

賴清德主要以國軍遭滲透與間諜活動威脅為證,宣告我們有了敵國,並要恢復民進黨原主張「戰時」才適用的軍事審判制度。但「反滲透法」的滲透行為係指「受滲透來源之指示、委託或資助,捐贈政治獻金,或捐贈經費供從事公民投票案之相關活動」,以及因而觸犯「刑法」之妨害秩序罪及「選罷法」之妨害選舉罷免罪時加重刑責。然而,現役軍人幾無違反「反滲透法」的機會。

現役軍人被收買而洩密,應是觸犯「刑法」和「國家安全法」。但「國家安全法」所定的防範對象中,並列了「大陸地區」和「境外敵對勢力」,此表示大陸地區不是境外敵對勢力。由此可知,賴清德為了把大陸地區強化洗腦成敵國,運用了偷換法律概念的認知作戰手法。

日前大陸外長王毅說「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及「台灣地區在聯合國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我外交部回應已破壞兩岸現狀,另有民進黨人高喊法辦附合此「統戰」言論者。事實上,大陸憲法序言第九段寫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當過國台辦主任的王毅只講「中國」,是留給中華民國也是中國的空間。

大陸憲法序言一開頭說「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這當然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序言接著概述中國從鴉片戰爭後成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國家後,第四段則說「民國前一年(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亦即,由大清帝國代表具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後被中華民國所繼承。

我國外交部存有「中日馬關條約」原件,內容第二款寫著「中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且台灣在割讓時和光復後都是「中國台灣省」。儘管中華民國現今不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承認,但憲法體制仍未放棄代表中國,且還明定應設省。賴清德在行政院長任內實質廢省,上任總統後又以兩國論推進台獨,都是違憲的作為。

事實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的「朝代」政權。兩岸的政權原已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礎,但此基礎如今已大遭摧毀。尤其,合憲的言行愈將被指控為呼應「統戰」,並受到以國安理由被法辦的威脅,這不僅是民選獨裁,還要加上「綠色恐怖統治」。













忙罷免攻防 諸公莫忘進步立法


2025-03-19 05:19  聯合報/ 羅德水/全國教師會文宣部主任(台北市)


立院新會期開議後,「大罷免」政治攻防迅速升溫。目前榜上有名的清一色是國民黨區域立委,即使國民黨補件成功,最終能通過第一階段門檻的綠委恐怕也是屈指可數。罷免攻防中,民進黨取得壓倒性優勢,國民黨則被自家人痛批「沒看過戰力這麼弱的在野黨」。

罷免浪潮與結果牽動朝野國會版塊,為維護政黨利益,藍綠陣營勢必全力應戰。已占據絕對優勢的執政黨已下鄉宣講,未在罷免之列的民眾黨亦將於廿三日啟動宣講,唯獨立院席次最多的國民黨反倒進退維谷,一開始明顯輕忽大罷免效應的國民黨,此刻已毫無退路,但該以反廢死、反戒嚴公投反制,或直接發動倒閣,黨內依舊莫衷一是。

必須提醒的是,立法與監督始終是國會的核心任務。相較於精算政治得失的政黨,公民社會也憂心政治惡鬥是否排擠民生法案審議。理論上,罷免權雖明訂於憲法,但其存廢、門檻與適用對象迭有不同主張,觀諸歷次罷免行動,也難脫其政治性與報復性。可以確定的是,自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刪除原「雙二一」高門檻後,現制已然趨向直球對決,朝野更無迴避空間。面對罷免浪潮,身為立委仍須回到理性監督與問政,以實質政績爭取民意認同,方有機會終結台灣政治長期陷於仇恨動員的惡性循環。

依此,首當其衝的國民黨及其立委,要從被罷免的泥淖脫身,反應反守為攻,加速推動攸關國計民生之法案審查,在野黨積極推動進步立法,不僅實踐監督職責,更是深化社會連結的關鍵。建議各委員會召委優先排審勞動權益相關法案,諸如:解決勞工長期過勞、公私部門受雇者實質薪資倒退、確保各類年金永續、強化職場霸凌防治、改善血汗醫護等沉痾。此類議題超越藍綠對立,且為全民關切,正是展現問政高度與成績的最佳場域。

至於擁有行政資源的執政黨,也應履行黨綱與政見,只要願意積極作為,更不必擔心讓在野黨專美於前。以延宕多年的「全國統一勞動節」訴求為例,行政院前院長陳建仁去年卸任前的宣示言猶在耳,但迄今仍持續跳票,也才有眾多朝野委員直接提出國定假日法制化的修法,政院何不從善如流、徹底終結亂象?再以公教人員調薪機制為例,現行制度不但排除基層公教代表參與,調幅更連年低於通膨指數。若行政院能積極回應國定假日法制化訴求,或以身作則改善公教薪資審議機制,既能落實尊嚴勞動價值,更可為民間企業立下標竿。

誠然,在罷免浪潮下,政局難免一番角力,加上近日軍審議題方興未艾,朝野對峙更難化解,只能再次提醒立委肩負推動進步立法的職責,從勞權保障薪資正義台灣也仍有許多超越黨派利益的重要課題,亟需國會審議並加速完成法制化。罷免攻防與進步立法,如何拿捏取捨,考驗朝野黨團的智慧與格局,期待本會期能看見更多超越黨派私利、促進社會進步的法案成果,不負民意所託。








洪蘭/人際互動如何影響荷爾蒙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人際互動如何影響荷爾蒙
◆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  馬凱/去美元化將走向金本位制?








洪蘭/人際互動如何影響荷爾蒙


2025-03-19 05:37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暨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二個以前教過的學生回國來省親,請了幾個當年替他們寫推薦信的老師吃飯。席間一位老師低聲問我:你不覺得他們二人面孔愈來愈像,有夫妻臉了嗎?以前在學校好像沒這個感覺呀!我一看,果然如此,兩人面孔表情,舉手投足很有默契,問一下,他們說結婚七年了,難怪。看來當年芝加哥大學女生宿舍女生月經會逐漸跟室友同步報告竟是真的。散席後,等公車時,同事問我:女生如此,男生的荷爾蒙也會因互動而改變嗎?

會的,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有個長期追蹤實驗是每天早晚二次,收集四百六十五名當時廿一歲未婚男子的唾液,看他們雄性荷爾蒙的改變和行為的關係。結果發現早上唾液中,雄性荷爾蒙濃度高的人比較容易找到結婚對象,而結婚有了孩子後的人,早上唾液中,雄性荷爾蒙的濃度下降了百分之廿六,晚上則下降百分之卅四;那些有新生嬰兒的爸爸雄性荷爾蒙下降的最多,尤其是每天花三個小時以上照顧嬰兒的父親(這是和他們在實驗開始時的唾液相比);而單身王老五的人早上雄性荷爾蒙下降的只有百分之十二,晚上則下降百分之十四

研究又發現不只是和嬰兒互動會如此,跟嬰兒母親的互動也會。南加大的研究是追蹤廿七對夫妻,從懷孕開始,每八周測一次他們唾液中的雄性荷爾蒙濃度,一直到寶寶三個半月大,那時,再請他們填一份有關配偶滿意度的問卷。結果發現父親的雄性荷爾蒙在妻子懷孕時,就開始下降,而母親的雌性荷爾蒙則是快速上升(這是為未來的生產做好身體上的準備),到懷孕後期,先生下降的程度和太太上升的程度跟問卷中夫妻關係滿意度有關:夫妻關係愈正向,先生荷爾蒙下降的愈多,人還真的是彼此影響。

原來形容好朋友的「氣味相投」,除了體味還有荷爾蒙的關係。難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宰相張廷玉父親張英臨終遺言只有六個字:「保家莫如擇友」,朋友對我們不只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還直接影響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想要知道這個人值不值得交往,可以去看看和他來往的是什麼樣的人,這荷爾蒙還真厲害!

最近更有一個實驗,如果你假裝你是誰,竟也可以改變荷爾蒙的濃度。實驗者測量演員在演老闆開除員工戲,之前和之後,唾液中荷爾蒙的濃度。演員是男女都有,每個人要表演二次,第一次是演典型的男主管,財大氣粗,趾高氣昂的開除員工;第二次是演女性主管,不敢跟下屬眼睛接觸,無奈的執行上級命令。結果發現扮演第一次角色時,不論男女生,體內男性荷爾蒙都會升高(是的,女性身體裡也有男性荷爾蒙),原來權勢男性荷爾蒙升高的原因,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說權力是最好的春藥,說對了。動物打架前都要先虛張聲勢,把胸脯挺高,羽毛膨脹,把自己變大,不但騙敵人,連自己也騙。看到最近學術界大老緋聞不斷,權力果然是春藥,荷爾蒙果然是煽動性的語言,實驗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