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葉匡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部會首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部會首長?
◆  林中斌/習近平穩嗎?
◆  蘇益仁/早期失智防治 健康台灣下一道必考題
◆  陳冲/凱恩斯的諍言 專業但不必過謙
◆  闕志克/族群滅絕受害者 如何變成加害者








葉匡時/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部會首長?


2025-09-05 00:0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榮譽理事長)


賴總統執政一年來,終於在大罷免慘敗後,啟動民眾期待已久內閣調整。我相信不論是新任留任或是去任的首長,他們一定都有心做好工作,但是基於種種原因,不少首長卻無法如願而遺憾去職。容我仿效《安娜.卡列尼娜》的經典名句:「成功的部會首長都有相似的素養,失敗的部會首長各有其失敗原因」。部會首長要有什麼樣的相似素養才能不負眾望呢?

除去那些最起碼要求,例如,沒有品德爭議一定程度資歷才智等,一般人會認為首長要有足夠專業能力。然而,一個部會所涵蓋的業務範圍極其廣泛,很少有人能具備各個業務的專業,例如,經濟部的業務包括工業、商業、外貿、能源、水利等等,怎麼可能找到樣樣精通部長帶領經濟部?我們有相當優良專業文官部會首長如能善用既有文官專業能力並非關鍵。真正的關鍵因素是部會首長應有領導素養,我在此提出四個最重要的,供現任或未來的部會首長們參考,讓台灣再次偉大。

第一個素養是「思想要正」。孔子說:「政者,正也。」正是政治的首要基礎,不只是指做人處事正直,更是組織定位的正。部會首長應清楚認知,中華民國不是美國屬地,不是日本殖民地,不是中國共產黨附庸,當然也不是台灣替身。如果這個思想不夠正,其政策方向就有如浮沙建塔,難以找到紮實基礎,國際、兩岸乃至國內的政策會推行不順,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正直的部會首長,應把國家利益置於政黨利益之上,政黨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相信只要賴總統能以正治國,各部會首長自然不敢不正,政策推動也將順利很多

第二個素養是「見識要廣」「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虫不可以語冰」見識廣的意思是見過很多場面,接觸過很多高人,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地方等等。在很多國際社交場合見識不足的官員很容易被一些排場驚嚇威逼。在財富導向社會見識不廣的官員也容易被金錢美色誘惑見識廣才能舉重若輕,不為利誘,不受脅迫

第三個素養是「心胸要寬」「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部會首長要仰仗專業文官執行政策,一定會碰到用人選擇挑戰。如能選擇與自己關係好又有能力的人當然最理想,但這世界很難完全符合自己的理想。首長要選擇有才能卻未必聽話的人,或選擇很聽話但才具不足的人?心胸寬的首長,會知道受民之託為國舉才,而不是只用自己人。只要能把工作做好,榮耀自然歸於首長,工作做不好,堅持用自己人又有什麼意義?

第四個素養是「手腳要勤」「業精於勤荒於嬉」,國之重臣,不能只想與人「快樂在一起」,要勤走基層,解民之所欲。不論理想有多好,做人有多成功,首長成敗的最終檢驗標準在於是否有強大執行力來達成應有績效,關鍵在勤於走動追蹤考核剪綵開幕總令人欣喜,而執行工作則常使人心煩,因此,很多政策業務在剪綵後就無疾而終。首長手腳勤快,部屬自然不敢怠惰,執行力才能展現

以上四個素養思想正心胸寬以及手腳勤都是觀念問題,只要轉念徹悟就能做到,唯有見識廣需要沉澱積累。在台灣,具有這四個基本素養的人未必難找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願意挺身而出的人卻很難找







詹文男/當AI來作媒:從親友到伺服器

◆  詹文男/當AI來作媒:從親友到伺服器
◆  陳國樑/TISA帳戶,你買官方存錢筒嗎?









詹文男/當 AI 來作媒:從親友到伺服器


2025-09-05 00:07  聯合報/ 詹文男(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好友老張最近收到朋友圈發來的一段影片,內容分析民國十九年至一一三年(一九三○年至二○二四年),人們「如何遇見另一半」管道的變遷,令人大為吃驚。資料引用自史丹佛大學針對美國異性戀伴侶做的研究,老張看完之後感嘆,「愛情地圖」不只國界變了,連地形都翻新了。

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美國人的愛情故事大多發生在熟人圈。家人牽線(占二成二)、學校相識(占二成一)、朋友介紹(占二成),三大來源合計超過六成,接著按順序是鄰居、教會、酒吧、餐廳等。在那個年代,愛情起點多半是親友聚會時的一句「隔壁村的小王不錯喔」,或學校裡一次羞澀交談借筆

到了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局勢開始翻轉,朋友介紹衝上二成七;同事之間(一成六),酒吧/餐廳(一成五),分別居二、三名。家人牽線退到一成四,學校只剩百分之九。這個時代,愛情像「職場劇」加「都市浪漫喜劇」的混合版,白天在辦公室抬頭不經意對到眼,晚上在餐廳喝兩杯聊到忘記時間。隨著社交圈擴大,婚戀市場比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熱鬧,但也開始多了職場緋聞酒後衝動副作用

快轉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數字震撼指數破表網路認識飆到六成一,輾壓其他所有管道;朋友介紹掉到一成四,同事只剩百分之八,家人牽線更是降到百分之四左右。這時代,月老不在城隍廟,而是在 AI 伺服器「紅線」不是繩子,而是演算法配對。你可以一晚跨越三個時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談天說地,但也可能隔天就「已讀不回」。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的愛情建立在血緣、地緣、熟人信任上,選擇少長期穩定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愛情進入社交職場混合圈,一旦選擇多了,試錯成本開始上升到了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愛情全面數位化匹配速度快到超過心跳,卻也容易被「滑過刷新

愛情地圖翻轉,反映著社會結構價值觀科技人際網路交織結果。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代的愛情農村小路,靠地緣親友的互信鋪成雖然曲折走得較穩。民國氣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則都市快速道路車道多選擇廣,卻也容易擦撞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愛情徹底爬上雲端演算法成了新的「月老」,入口無限速度驚人,卻也帶來了關係易碎化隱憂

基本上,數位媒合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效率規模突破時空文化界線。過去的「相親郊遊聯誼」,如今成了「平台辦活動」;過去媒人保證,如今信用評價系統背書。然而,快速配對背後,也可能削弱相處磨合過程也因此,建議個人要記得「數位遇見、實體驗證」的原則,避免把關係留在螢幕裡。同時,社會也該提供更多線下連結公共空間,讓愛情不只存在於網路,更能走回真實世界。畢竟愛情不只是點擊,而是陪伴

另一方面,從政策教育的角度來看,在數位愛情時代,年輕人更需要被教導「情感韌性」與「數位識讀」,學會辨識網路關係真實風險,避免淪為演算法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