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經濟學恐見樹不見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陳吉仲穩定超產與缺貨,農業淨零大躍進
◆  聯合報黑白集/華視歹戲曝爛棚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經濟學恐見樹不見林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經濟學恐見樹不見林


2022-02-20 02:37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財政部長葉倫。(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把拜登政府經濟政策賦予新包裝,稱之為「現代供給面經濟學」(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巧妙借用共和黨人士偏好雷根時代辭彙來宣揚民主黨支出方案能提振美國經濟產能

葉倫世界經濟論壇WEF線上會議演說時表示,新版本和當年雷根時代的共和黨版本不同,並不鼓吹減稅和解除管制,而是藉由擴大勞動力供給改良基礎建設教育和研究,來提升美國成長潛能,並減輕通膨壓力

葉倫在簡介「現代供給面經濟學」概念時,並未宣布任何政策轉變,顯然只是一種戰術運用,藉賦予「供給面經濟學」舊辭新詮來說服民眾和溫和派民主黨議員支持拜登的「重建美好計畫」,試圖緩解拜登政府空前的政治壓力

當選時獲得美國歷史空前最高普選票的拜登總統,就職甫滿一年,民調卻創新低。政治新聞網站 Politico 民調結果,37%民眾給拜登不及格的 F,52%的民眾認為他是軟弱領袖;民調機構蓋洛普最新民調則發現,拜登支持度從去年上半年57%跌至近日40%,跟二戰後美國總統相比僅贏過川普。拜登不得民望,除疫情失控外,也跟逐月快速升高物價指數有關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1月竟超過7%創40年來的新高

40年前的民國 70 年(1981年),雷根上任之初,即面對了極嚴重的物價膨脹,CPI一度高達20%,為了對抗通膨與通膨伴隨而來停滯膨脹,雷根政府提出了「雷根經濟學」,又稱之為「供給面經濟學」。葉倫想用40年前共和黨的「供給面經濟學」,來博得共和黨的好感與支持,接受本質上與傳統共和黨理念違和擴大基建與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

國會中的共和黨議員會不會被葉倫說服,我們暫不判斷,僅就葉倫想到雷根時代的「供給面經濟學」概念,並將之套用在本質內容與當年差異極大的「重建美好」計畫之上,並喻之為「新版本」的移花接木技法,我們就不能不佩服葉倫果然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教授。

供給面」,在經濟學中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理解。減稅、減少管制、減少政府支出,都有助於提高勞動力、企業及民間部門的生產力與效率,這當然是不折不扣供給面概念;近年來,中國大陸有所謂「三去」的做法,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這是矯正早前錯誤政策,讓資源能有更佳的配置,當然也可以解讀為是一種「供給側」的經濟政策。至於葉倫對「重建美好」計畫的說明,雖然擴大基礎建設也好,增加對教育及研究政府支出也好,就短期而言更多的都是需求面政策,但時間拉長了看,當然有利於擴大成長潛能整體經濟的生產力

拜登政府及葉倫雖然嫻熟於經濟理論與政策游刃有餘,可惜的是,卻失之於「見樹而不見林」。民國 69 年(1980年)代的「雷根經濟學」不但有效對付了幾乎失控通貨膨脹經濟滯緩,也為民國 79 年(1990年)代柯林頓執政打下了黃金十年基礎,甚至於自此以後,到民國 110 年(2021年)這次通膨之前,還實現了長期物價穩定,但必須看到,所有這樣的成果,除了來自於當年「供給面經濟學」的貢獻之外,相當程度上也是「中國因素」所產生的效應。中國大陸自民國 68 年(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通過全球化與世界接軌之後,中國大陸相對低廉的要素成本改革釋放而出效率提升,為全球長期物價穩定持續成長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民國 106 年(2017年)川普上任之後,為遏制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所作所為完全違反市場經濟,也是當前美國面對諸多經濟困難根本原因。不知葉倫是沒有看到呢,還是看到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供給面經濟學」上做文章。











聯合報黑白集/華視歹戲曝爛棚


2022-02-20 05:25  聯合報 /   黑白集
華視前總經理莊豐嘉,前天深夜在臉書砲轟華視工會。本報資料照片


華視前總經理莊豐嘉在藍綠共識下「求仁得仁」,卻留了一個當斷未斷人事尾巴,最後因工會強烈反彈,擋下莊豐嘉特助回聘案;莊豐嘉則痛批華視工會是沒品組織、華視亂源。蔡政府時代的公廣人事搞到這般烏煙瘴氣,對民進黨曾經高喊的媒體改革何其諷刺。

莊豐嘉在國慶日發文「為幽靈國慶生」,娛樂獨派又表忠;披著新聞自由外衣,卻把公共媒體當作嗆聲國會、修理在野黨的武器。爾俸爾祿,豈容虐民欺天;只要莊豐嘉在任華視總經理,就是對國家、對媒體、對公廣集團、對自己職務的侮辱。

但莊豐嘉砲轟華視工會,也為人們打開民進黨政媒關係另一道風景。他說,華視許多人是變色龍,懂得逢迎當政的執政黨,會打小報告,而當政者總喜歡聽這些人拍馬還兼充當耳目。所以,什麼黨政軍退出媒體、新聞自由、媒體自主,民進黨的政媒真相被一語揭穿,而更可怕的是在媒體內培養東廠文化

如果莊豐嘉所說是事實,顯見公廣高層與蔡政府昏聵無能;如果他說的不是事實,那就是造謠,也證明公廣高層與蔡政府識人不明。莊豐嘉的離職已經是一齣難看的政治歹戲,如今歹戲再曝爛棚,正是他所說「這時代的媒體悲劇」。但歷史總是重演,第一次是悲劇,而民進黨就愛接演其後無數鬧劇













聯合報社論/陳吉仲穩定超產與缺貨,農業淨零大躍進


2022-02-20 05:32  聯合報 /   社論
農委會日昨召開「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研擬農業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與規畫淨零排放路徑。記者彭宣雅/攝影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在「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宣布,台灣農業將在民國 129 年(二○四○)率先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比蔡英文總統去年宣布的全國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時程提早十年達標。不過,聽到陳吉仲說,因為台灣已在執行氣候變遷調適淨零排放策略,「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的農業生產這麼穩定」,卻讓人為台灣農業氣候調適淨零排放前景,都捏把冷汗。

台灣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已是事實。前年台灣全年無颱,而上一次全年無颱已是民國 53 年(一九六四年)的事;去年台灣經歷百年大旱又連遭暴雨襲擊科技部報告也指出,台灣全年總降雨量並無明顯變化,但雨季降雨增多乾季降雨減少;換言之,雨量更集中雨勢更強大,並且越來越多短時間強降雨現象。這些變化都不利農業生產

氣候暖化導致農業生產條件惡化,帶來生長季節變短適栽區域改變病蟲害加劇,以及作物品質與產量不穩定許多問題氣候變遷已對一向「看天吃飯」的農業生產造成很大衝擊;農委會估計,台灣每年受到氣候變遷衝擊農損超過一三○億元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糧食安全

但農委會如何因應?農委會洋洋灑灑臚列了灌溉水資源、種源保存、抗蟲耐溫與抗災技術、設施型農業、災情及氣象資料運用、農業保險、生物多樣性指標監測氣候調適作為。諷刺的是,近幾年來別說遇上極端氣候,即使是風調雨順,農業生產該過剩的一定過剩,該歉收的也一定歉收,而該有的產銷平衡則一定破功。

那麼陳吉仲所說讓全世界都認輸的台灣「農業生產穩定」,又是怎麼回事?很簡單,農產過剩就收購去化,農業歉收就補貼救助;價格飆漲當然要凍漲,價格崩跌也要「多元循環經濟利用」;過去請國軍幫忙吃香蕉,現在要國營事業認購鳳梨和釋迦。氣候不論風調雨順旱澇為患,農產不論五穀豐登顆粒無收農委會最重要的氣候調適作為就是:砸錢撒幣

學者諷刺陳吉仲的「生產穩定」,是「穩定的超產穩定的缺貨」。事實上,近幾年來農業生產預警機制已呈常態性失靈,從蔬果到雞蛋的產銷都遭監察院要求改善或糾正,但各類農產品還是年年輪流上演產銷失衡產銷調節經費不斷飆升。覺醒的農民要求不要補貼、不要凍漲,回歸市場機制;甚至直言,農業已變成沒有補貼就不賺錢。然而,是誰把台灣誠樸勤奮農民養成嗷嗷待哺農業巨嬰

回到這次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主題。面對氣候變遷,農業部門除了調適作為,還有減排責任,以及碳匯、綠能、循環農業工具。陳吉仲的氣候調適作為,已經為台灣農業生產創造睥睨全球的「穩定超產與缺貨」;他對於領先政府各部門,提早十年達標的農業淨零,又有什麼策略?

陳吉仲曾豪語將投入百億經費創造千億價值。但他說要建構農漁村能源自主,農業部門還要提供全國四成綠電增匯的濕地卻長滿光電板,固碳的農地也種滿豪宅和工廠;他說要建立有機耕作低碳生產模式,高雄幾十公頃的有機農業專區卻被改成高耗能高排放科學園區;他也說要增加森林碳匯面積,卻有越來越多的林火山頭亂竄

去年陳吉仲還跟在蔡英文後面喊著民國 139 年(二○五○)農業淨零碳排,現在農業淨零大躍進,要在民國 129 年(二○四○)達標,超越蔡英文。也許蔡英文就喜歡「小英男孩」的假大空,但台灣農業淨零路徑也走「穩定超產與缺貨模式捷徑嗎?


【專家之眼】美海軍真想藉打撈F-35C賴在南海不走嗎?

◆  【專家之眼】美海軍真想藉打撈F-35C賴在南海不走嗎?

◆  【專家之眼】解析台灣與烏克蘭連動關係
◆  【專家之眼】輻蛋或福蛋?日本蛋有3大風險
◆  【專家之眼】偷偷告訴你:俄國100%不會打烏克蘭
◆  【專家之眼】從白色恐怖經驗看超英趕美的台式民主
◆  【專家之眼】福島水產輻射超標14倍 你敢吃嗎?
◆  【專家之眼】減稅救物價? 恐火上加油
◆  【專家之眼】身處危境:台灣看俄烏危機






【專家之眼】美海軍真想藉打撈F-35C賴在南海不走嗎?


2022-02-20 08:29  聯合報/ 宋燕輝/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理事
一架F-35C匿蹤戰機上月24日降落「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甲板時失敗,造成飛行員等7人受傷,美海軍持續進行打撈。法新社



上月,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卡爾.文森號」在南海演訓時,F-35C 戰機發生「降落事故」落海,飛行員彈射逃生獲救。戰機墜落入海地點是在南海離黃岩島約180浬離西沙永興島約350浬海域,水深約3,597公尺,打撈並不容易。

F-35C 墜落與打撈作業引發幾個問題,其中包括降落事故原因、深海打撈技術、所需時間與經費、他國搶先打撈風險等。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此第五代先進戰機快降落到航母甲板時發生事故?是人為因素、環境、還是機器故障?

F-35 戰機發生墜落事故並非首次。民國一O八年(2019年),一架日本航空自衛隊的 F-35 戰機在太平洋海域墜毀。去年11月,英海軍一架 F-35B 戰鬥機從「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起飛時,在地中海發生墜機事故。

就打撈技術而言,美海軍打撈技術應無問題。去年11月,美國協助英國在地中海打撈沉沒1,600公尺海底的 F-35B。前年元月,美國海軍 MH-60S 直升機在菲律賓海附近墜落,沉到深約 5,814 公尺的海底。去年三月,美海軍成功打撈此直升機,且此深度打破美海軍打撈與潛水單位(SUPSALV)的紀錄。

上月墜落南海的 F-35C 戰機沉入水深約 3,597 公尺的海底,因此,美國打撈起此戰機應無技術問題。美國前海軍上校卡爾・舒斯特表示,美方打撈船到達現場需要10到15天的時間,具體的打撈工作可能還需要120天。日前,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柯比例行記者會上證實,海軍的打撈行動已經展開,也表示有信心打撈成功。

F-35C 戰機採用最先進的技術,包括轉向、發動機、機身、航空電子設備、數據鏈路和雷達的技術,造價約一億美元。據估計,打撈沉入南海海底的這架戰機需花費美金一至兩千萬美元。打撈後,還要再花兩至三千萬美元才能使此戰機恢復正常飛行功能。有海軍官員表示,由於打撈和修復所需費用過高,打撈此戰機並不值得。但因為 F-35C 涉及先進軍事科技與情報等敏感問題,美國還是必須進行。

去年11月,英國海軍的 F-35B 戰機在地中海發生墜機事故。當時,美英兩國擔心俄國出手參與打撈而破解 F-35 戰機的先進技術。經取得義大利的同意,美英義三國合作,三週就將 F-35B 打撈上來。打撈墜落在南海的 F-35C 最終將費時多久?近期,美國海軍搞神祕,不透露打撈進度,反而詳細說明事故發生後,「卡爾.文森號」在三、四十分鐘就恢復應有戰力。

F-35C 墜落南海衍生與中國大陸相關的兩個問題:一、是否中國大陸有能力進行打撈?二、中國大陸會不會搶先美國進行打撈或干擾美方打撈作業?

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中國大陸所自行研發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進行海試下潛38公尺,隨後於民國一O一年(2012年)取得 7,000 公尺級海試成功。基此,分析家認為北京具備打撈能力,但美國前海軍官員認為中國大陸欠缺此能力。

至於中國大陸會不會打撈 F-35C 問題,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表態說:「沒有興趣」。國際海洋法國際打撈法而言,F-35C 是墜落在公海,美國擁有打撈的專屬權,且軍機享有主權豁免。就算北京有興趣,但考量相關國際法規定和中美關係,北京表示「沒有興趣」是可理解。

民國九十三年(2004年),美國通過《沉沒軍機法》(Sunken Military Craft Act),其中規定墜落沉入屬美國管轄海域或國際海域之美國軍機,無論經過多長時間,其所有權屬美國不變,任何外國人,包括軍方,不得採取干擾、移除、或損壞此沉沒美國軍機的行動或企圖。

如果中國大陸採取行動打撈 F-35C,美國勢必會做出激烈反應,雙方甚至可能爆發衝突。上月中美英法俄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共同發布聯合聲明其中強調避免軍事對抗。在南海,北京也十分注重危機管控,避免和美國發生擦槍走火意外事件。

儘管如此,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美國國務院發布「海洋的界限分析報告第150號後兩天,「卡爾.文森號」立即駛入南海進行軍事演練。美國的意圖為何?此外,美國是否會儘速完成打撈,還是會故意拖延,將打撈工作延長到六月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議舉行、七月東協系列會議召開、或南海仲裁案裁決宣布六周年的期間?

中方懷疑美國海軍藉著打撈 F-35C 的機會,賴在南海不走。美方真的有此意圖?答案應該很快揭曉。


名家縱論/全是酋長的部落\星期透視/地緣的籌碼與想像

◆  體育扯國族 弊大於利
◆  外公外婆涉歧視 外子內人呢
◆  名家縱論/全是酋長的部落
◆  大屋頂下/蔡英文的課題(上) 和盤托出蔣經國
◆  星期透視/地緣的籌碼與想像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全是酋長的部落


2022-02-20 04:56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司法院長許宗力日前下令,為了提升裁判品質,要每月抽閱所屬法官一篇判決書,引起法官圈強烈反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位美國資深法官對於司法曾做過很生動的描述:一個全是酋長的部落。當時談的正是司法行政,顯然他認為部落還是要管,只是不能「隨便」管。

最近司法院要求實施「裁判品質提升方案」,指示各級法院院長每月抽閱每位法官判決書一篇,提出是否改進等意見,引起法官強烈反彈。一位聲望甚高退休大法官在臉書上寫了幾個字:判決品質要靠院長審閱,方能提升?司法之恥!有沒有這麼嚴重可能見仁見智,但從結果看就知道失之輕率

多數民眾一定不懂提升裁判品質有什麼不好,司法院竟也順勢反駁了審閱裁判會侵害審判獨立的說法,強調事前送閱當然不可以,事後則已無關審判的獨不獨立。這裡面明明有些不容易講清楚,但司法院不該不懂的道理,用這種方式對外說明,難道要凸顯酋長們好不曉事,和司改會議結束時蔡總統說以後不會「有錢判生,無錢判死」一樣,茶壺裡的風暴怎不愈演愈烈。

我說的道理,就是比審判獨立更深一層的司法「最後性」,在之前國賠法修正案引發爭議時談過。當現代的法治把國家最後確認法律該如何適用於個案的權力交給法官時,不僅他們的獨立變得絕對必要─否則誰才是最後?而且正因為法律適用難免見仁見智,其正確性不是經常都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可以完全客觀核實,這個最後判斷一旦交給特定人去做,制度上就必須給予充分尊重,也唯其如此判斷者才會更知慎用此權。

判決認事用法有問題,在「最後」的審判體系內部本還有各種除錯制度,至於行政監督體系裁判審閱,主要用於實任前對候補、試署法官的考核,對個別法官因故進行評鑑,反而要避免觸及屬於審判權核心法律見解為了提升裁判品質,一直都有各種避開個案的法律問題研討,或資深法官為基層法官解惑整理其經驗的參考資訊。此外,法官作為法律人共同體成員在期刊研討會評論爭議法律見解,也因為無關審判或司法行政而被認為仍屬學術自由範圍,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必要在這時候再把行政權伸入這麼敏感領域

談得更深一點,司法治理不僅要有「」,還要懂「」。這裡的勢,現代用語就是決策前必須掌握的、對現有司法條件總合態勢的想定。今天回頭看早期的裁判送閱制度,如果只從「威權統治」的觀點來解釋,而完全不考慮那個時代當事人所面對的巨大誤判風險未必公允(政治案件比率能有多高?),我認為當時就是一種繼受法制司法訓政,不好持久,但不能不用以過渡。也許晚了一點,不過事前送閱制度總算從民國七十六年開始一點一點刪減,到了八十五年元旦已全面廢除。以後有一段時間的事後選閱匡正,慢慢也不做了。行政介入退潮反映的就是法官自信社會對審判獨立殷殷期待的新勢頭

供給面改革審判獨立逐漸完備後,律師界領頭需求面改革隨即興起,以憲法訴訟權保障基礎監督問責成為新的改革方向,民國一百年司法院曾邀請對司法體制卓越研究葡籍法律經濟學者 Nuno Garoupa 到院座談,他對司法和政治間緊張關係的描述,往往呈現一種物極必反循環,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從這個角度看台灣的司法,壓力重新回到法官身上,就一點也不奇怪,只是司法體制成熟,當然不會只是單純循環,正如科學典範轉移理論所見,一定是一種層積,而不只是風水的輪轉。

換言之,我們的司法在審判獨立形成價值和制度保障,不會也不該在監督問責重新受到重視後,又棄如敝屣。特別是審判獨立最終倚賴的是一種強大的人格台灣法律人能在完全欠缺審判獨立文化傳統中國建立這樣堅定信仰,是何其珍貴,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所以我雖充分理解司法院急於聆聽來自社會對司法期盼的心情,但這樣粗枝大葉的回應,能提升多少裁判品質已經大可懷疑,就和之前好些改革措施一樣,完全無視於這些變動對審判獨立性裁判最後性動搖,應如何盡可能避免,左思右想,終究還是不能已於言。












星期透視/地緣的籌碼與想像


2022-02-20 04:51  聯合報 /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美國稱俄羅斯總統蒲亭已決定入侵烏克蘭,烏東親俄民兵也開始撤離婦孺,俄烏緊張進入新臨界點。路透



俄羅斯與烏克蘭對峙危機,近日引起國際高度關注,西方主流媒體大都認為雙方戰爭一觸即發,美國政府甚至預測二月十六日俄軍將揮兵入侵烏克蘭,引發國際股市下跌、油價漲到七年來新高。幸好過了預測期限,俄羅斯撤退部分在俄烏邊界軍隊,危機暫時緩和。

可是,拜登總統又在十七日提出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機率非常高,而且可能在幾日內發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在聯合國安理會高談遵守國際規則,維護和平與安全,此次歐洲股市未受影響。

烏克蘭事件發展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地緣政治大戲將會在國際上持續上演,未來幾年大陸與俄羅斯將深化戰略夥伴關係,歐陸大國從美國爭取更多自主性。而烏克蘭發生戰爭可能性,也將引發中共犯台隱憂,兩者連動關係,因地緣政治因素而更加密切。

地緣政治的第一課,就是避免在邊界出現強大敵對國家或集團。俄羅斯廣袤大地曾遭受拿破崙與希特勒的入侵,加深了俄羅斯對邊界安全敏感度。近年來北約東擴即將接近俄羅斯邊界,已經到達地緣政治容忍界限。民國 51 年(一九六二年)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美國強烈反應,海面封鎖古巴,最後以蘇聯撤除飛彈而落幕,是否可以作為今日烏克蘭危機的借鏡?

美國大肆渲染俄羅斯的威脅與動武時機,主要目的在控制北約,可是法、德兩大歐陸強權深知戰事開啟,勢將傷害歐陸經濟與安全,因此回到傳統大國協商、以法、德、俄、烏四方會談的「諾曼地模式」,展開穿梭外交,意圖緩和烏克蘭的危機。當事國烏克蘭總統也聲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意願很低,還批評輿論誇大戰爭的危險,製造緊張局勢

冷戰後俄羅斯衰退趨勢雖未停止,但是此次利用戰爭邊緣策略,企圖逼迫北約重劃歐洲地緣空間,同時又強化與大陸的戰略夥伴關係,儼然在美、歐、俄與美、中、俄兩個三角關係中,爭取到樞紐地位

俄羅斯與北約的地緣政治關係,理想的狀況是讓烏克蘭成為雙方的緩衝和平區,雙方應該可以接受這樣的安排。台灣位居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是大陸與美國必爭的地緣要地,這是我方在外交上的重要籌碼,但是美國將台灣視為遏制大陸工具,我政府則是全力配合美國,將我國推入了如冷戰時期與大陸緊張對峙的局面,成為世界上最可能發生戰爭的地區。

受到強權威脅,烏克蘭領導人還有自知之明,致力避免一場戰爭,可惜我國善用地緣政治關鍵地位籌碼,只會一邊倒向美國,完全沒有任何自主性可言。我國外交長期以來就是受到大陸威脅與親美政策制約,但是在此框架下,我們絕對有籌碼在大陸與美國之間,創造出讓他們猜測的空間,將威脅降低、機會加大,而不是只有單一的選擇,缺乏外交想像與功能













大屋頂下/蔡英文的課題(上) 和盤托出蔣經國


2022-02-20 04:55  聯合報 /   黃年
「經國七海園區」開幕,首座總統紀念圖書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也同時亮相,蔡英文總統(中)出席致詞。記者林俊良/攝影



欲探究蔡英文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揭幕典禮的談話,可從解讀姚人多的相關評論入手。

因為,姚曾是蔡的撰稿人,二人對相互的政見應皆摸過底,姚可看出蔡的變化;姚從建制內走到建制外,其言論可看出內外的對照。

姚的發言要點有三:

一、他說:「總統,妳錯了。」他對蔡使用及引用的評語包括:「我非常不以為然」、「是一個價值錯亂的事」、「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及「荒謬無比」等。

二、姚說,總統錯了,「甚至是不道德的」;且自認自己的見解與立場才是正確的。他說:「因為您去了一趟蔣經國紀念園區,我們再批評蔣經國好像就變成在批評您的愚蠢跟背叛。」此處是說,蔡的言行可被批評為「愚蠢跟背叛」;「我們」是對的,「您」是錯的。

三、姚顯然認為,蔡的言行會發生骨牌效應;因為,「難道蔣介石不反共?我們也要肯定蔣介石嗎?」,反正不是都能說成「功過相抵」嗎?依姚的看法,若是紀念鄭南榕,就不可紀念蔣經國。他說:這是蔡不可改變的「人設」。

舉世皆然。文膽與總統的關係,有時是總統借文膽的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只是請人妝飾文采;有些則是文膽借總統的嘴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喧賓奪主。這就涉及總統的「人設」由誰來決定?由總統自己?或文膽?文膽是不是教師爺?總統是不是提線傀儡?姚已脫離建制,因而他的言論更能呈現此種賓主之間的糾葛。

這場風波,不僅暴露了蔡姚的齟齬,也呈現出民進黨及綠營內部的分歧。大家都在議論:這只是一場黑臉白臉的雙簧?還是確有路線鬥爭上演?

其實,以上兩種看法都正確。

一、黑臉白臉。在蔡英文出席蔣經國圖書館揭幕活動以前,蔡政府建制內有兩個動作。一是退輔會空前高調出面主辦紀念經國先生音樂會」,指蔣經國「走過璀璨」、「反共/革新/保台」、「對台灣的貢獻無可置疑」、「這就是舉世稱頌的寧靜革命(的源起)」。此可視為白臉。另一是在蔡英文談話前夕,促轉會發表聲明,對園區及圖書館以蔣經國命名提出異議(連蔣經國的姓名也不能叫了?),並「建議應予改名或其他配套處置」。又認為揭幕活動讚揚蔣氏「卓有成就」,卻對威權事蹟隻字未提,並論及林宅血案、陳文成案等。此可視為黑臉。

退輔會及促轉會的動作,雖皆謊稱總統府事前不知,但應可視為蔡英文在黑臉白臉兩手布置

此外,在綠營內部,另有扮黑臉者,以襯托蔡的溫和;亦有扮白臉者,為蔡護駕。

二、路線鬥爭。姚人多甚至拐彎抹角地指蔡英文是「愚蠢跟背叛」、「不道德」、「荒謬無比」,段宜康則稱「莫名其妙」。如果只是扮「黑臉」,他們其實不必用如此暴烈的詞彙。另如蘇貞昌說「不會因為獨裁者晚年慈眉善目,就忘記當時的血腥鎮壓」,也在呈現與蔡英文不同的「人設」。再翻看綠營其他因蔣經國議題而引發的對蔡英文的攻擊,亦可察覺確是一場路線鬥爭

另者,有報導指出,蔡英文是在「親近幕僚」皆強力反對下,堅持出席蔣經國圖書館揭幕活動。當日講稿總共改了十多次,且是在「幕僚堅持」下,才放進反共保台概念,但蔡英文未接受「幕僚堅持」要提林宅血案及陳文成命案(促轉會已加補綴)。

此類場景也曾見諸蔡英文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國慶文告煮稿過程,「年輕幕僚群大大反對蔡英文從辣台妹變成中華民國派」,並詫異於「蔡英文在演說中特別加重中華民國』的含金量」。這些,雖然皆只是與文膽之間的互動,但也顯示了路線分歧

蔡英文的蔣經國談話,顯然呈現了她在政治論述上的移步與調整。因此,不論對內對外,她皆必須有黑臉白臉陰陽虛實布置,以保留進退攻守空間,此乃理所當然。

但是,問題在於,如果蔣經國議題確實涉及國家生存大戰略移步調整,那就絕對不只是一個黑臉白臉的操作,而是在這個頂層大戰略移步時,蔡英文能否堅持其主體性及主動性

姚人多指蔡英文「背叛」。是蔡英文背叛了姚人多嗎?姚又口口聲聲要蔡英文注意「尺度」,這是尾巴搖狗嗎?

試問:總統是否文膽的腹語玩偶或提線傀儡?

姚的通篇論證,皆在憂慮蔡英文紀念蔣經國,會使綠營的轉型正義無以為繼,一潰千里,不能自圓其說。但如果蔡英文心中所思是「團結台灣/化解分歧」,亦即以台灣的生存大戰略為念,則恐怕就不宜用姚的「綠營主體論」作為評判蔡的尺度了,而應改以「台灣生存戰略論」為尺度。

眼下所見,可謂是一場「內殺型台獨」與「外擊型台獨」的路線鬥爭。姚人多等是「內殺型台獨」,堅持將其政治論述緊抱二二八,並以此為「尺度」。但蔡英文似乎思及如何降低「內殺型台獨」的自傷,並放大「外擊型台獨」的「尺度」,更甚至隱約可見她試從「台獨」轉向「華獨」的移步。蔡英文能否超越姚人多的「尺度」?

無論黑臉白臉或路線鬥爭,雙方的主要歧異是在:一方主張只能談二二八,不能談蔣經國反共保台;若談蔣經國,也只能說威權獨裁,甚至蔣經國的名字也不可見於園區。另一方則稱蔣經國「走過璀璨」、「反共/革新/保台」。

中正紀念堂也面臨類似的爭議。

台灣的政治論述,難道一定要掐頭去尾,而不能共同接受自光復、古寧頭、二二八、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白色恐怖、八二三、十大建設、九年國教、退出聯合國、莊敬自強、處變不驚、鄭南榕、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台積電、解除戒嚴、開放兩岸交流、反共、革新、保台、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總統直選、政黨輪替、大三通、ECFA、馬習會、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反送中,至反一國兩制這個多面相、全過程真實而完整歷史滄桑嗎?

說到底,我們難道一定要用什麼「尺度」來肢解蔣經國?為什麼一定不能共同接受一個「和盤托出」的蔣經國?

是否只因不敢面對和盤托出台獨是非,才不能和盤托出蔣經國的功過?

虛偽的台獨脆弱的台獨

本文認為,這一場關於蔣經國的議論,不能只看成綠營內部的黑臉白臉,而必須認知這在本質上是一場涉及國家生存大戰略的分歧與選擇。

遙望阿富汗與烏克蘭。姚人多與蔡英文,由誰領路?














體育扯國族 弊大於利


2022-02-20 05:02  聯合報 /   馬鈺龍/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助理教授
北京冬奧今天閉幕,行政院長蘇貞昌(中)昨指冬奧國手黃郁婷行為極為不當,要求教育部和體育署調查、處分。記者曾原信/攝影



冬奧今天閉幕,中國大陸北京成為奧運史上首個擁有承辦夏季與冬季奧運經驗的城市,不僅在運動史上留名,國族主義優越感更衝上高點。

昨天傳出蘇揆指示相關單位,要對冬奧期間我選手黃郁婷祭出處分;筆者以為此舉大可不必,就算她代表國家出賽,以選手身分仍應享有台灣一向對國際及對岸自豪的言論自由,她的言行舉止是否過當?是否傷害台灣民眾的感情?自有全民可做評斷,用政府高度對黃郁婷懲處,有失格局。

今年還有兩大賽事要在中國舉行,一是六月成都世大運,接著在九月又有杭州亞運,這兩大賽事會是體育署參賽重點,兩大賽也都被視為三年後巴黎奧運戰績重要檢測點。但以北京冬奧的國際氛圍來看,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緊張情勢如果未解,戰線可能又會延燒到競技場上,雖說體育與政治必須分離,但始終只是口號,「體育政治化」從一八九六年現代奧運至今,只見高漲。

中華代表團參加世大運與亞運兩項賽事,中國挾地主優勢,對台各式統戰手段必然盡出,我國政府勢必要盡快以冬奧為前車之鑑預做防範,從代表團的進出儀軌到選手教練的言行舉止,找出一個平衡點,可讓台灣不失自由民主國家風範,也能在中國展現台灣的民主價值。

台灣在國際經濟領域,尤其是科技產業擁有舉足輕重地位,各國自然重視。但在政治與體育領域,只能在列強夾縫求生存。但是,主掌國內體育的最高行政機關體育署,署長迄今懸缺未補,體壇在東奧奪下兩金四銀六銅的史上佳績後,呼籲體育署升格體育部的意見也未見政府積極回應。反倒是要求「以台灣隊之名參加巴黎奧運」活動,正如火如荼召開公聽會,這項號稱由民間發起的「正名運動」,再次在國內掀起「國族主義」的波瀾。

殊不知,國際體壇是我國極少數能與中國及世界列強享有平等地位權利的舞台,靠著民國 70 年(一九八一年)簽訂的洛桑協議,以中華台北為名稱、梅花五環為旗幟、國旗歌為曲,出席各項體壇賽事,這充滿高度政治妥協與無奈的協議,雖引來部分國人不滿,但依現況,如要強行更動,損失勢必大於獲得。誠如出席公聽會田協秘書長王景成所言:在前次「東奧台灣正名公投」成案後,國際奧會三度來函中華奧會,特別強調在已有「洛桑協議」下,根本無法改名。

在現有國際體育組織,中華台北不等於台灣,但選手來自台灣,卻是不爭事實。體育政治化是事實,但體育產業卻是無國界化競爭舞台,擁有穿金戴銀實力才有話語權,才是爭取與列強平起平坐的最佳方式。

如果台灣選手能將金牌榜「產值」提升到世界前十,甚至超越中國,讓金牌跟台積電晶片一樣受到國際重視,黃郁婷穿哪個國家隊服練習,就不重要了。

運動實力來呈現國族主義,比現今用口水或其它無謂舉動來得實際。寄望中華代表團能在成都世大運與杭州亞運大放異彩,這批選手才是台灣珍貴的資源,如何讓選手穿金戴銀,比起爭取虛幻的名稱打口水戰來得實際。














外公外婆涉歧視 外子內人呢


2022-02-20 05:00  聯合報 /   何石松/教、客諺研究(桃園市)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今在臉書表示,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中的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辭典中,都是「對媽媽的父母親」的稱謂,調整過後加註了「今亦稱祖父、祖母、阿公、阿嬤」,不用再有內外之分。圖/取自王婉諭臉書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性別歧視試題出現。近日外公外婆被認為是歧視要正名,如此,外子內人,豈不也涉歧視?這真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試以客語嬲天穿析之。

今天(農曆正月二十日)是一年一度的天穿日,客家人稱為嬲天穿。客委會認為嬲有歧視女性之嫌,將之改為尞天穿,意思是天穿日要休息一天;為何要休息,就是要紀念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功績。

傳說上古時代,天崩地裂之際,補天不是由男性完成,卻神化女媧拯救生民,其實就是種女性崇拜。嬲天穿的嬲,不只沒有歧視,反而是極度崇拜母性。因為,嬲,(甲骨文作(人女人),客家話讀如「料」,意思是「休閒,聊天,玩耍」),指在女神(女媧)之前盡情玩樂,慶祝補天成功。因為,「天穿毋嬲苦到死」,是指天穿日,如都不知道飲水思源,停下工作紀念女媧補天貢獻,那是不對的,會做到死的。所以,天穿日男女要停下田事與針線工作。

人類是先知有母再知有父,先知有地再知有天,人類造字最早是以女人(母親)的出發點開始。如好,甲骨文之義乃為象母抱子之形,極為喜愛之義,《論語》中有四十一個好字,唸去聲,這女字之義就是指母親。母親的喜好,就是大家的喜好,故曰好。天穿日在人類之母前面歡樂休息一天,就是一種母性與女性崇拜

說文解字》說:「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人,是女人生的,故女為姓,古代姓氏,多女字旁,如姜、姬、嬴等。嬲字中的女,就是女神或母親,兩旁有男侍立。好比台灣瘋媽祖,抬轎遶境盛況,無男神能及,豈非崇拜而何?

聯合國世界母語日前,文化部舉辦國家語言文化生活節促進多元文化交流與理解,難道只是口號?嬲天穿天穿日,是真正傳統的婦女節與母親節。今年天穿日適逢周日,全民放假,是真正的嬲天穿!


王健壯/台灣民主是不是鍍金民主?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台灣民主是不是鍍金民主?
◆  方祖涵/在北京冬奧的支付戰前哨
◆  廖玉蕙/外婆改稱祖母的意義
◆  薛承泰/機率與信仰
◆  周行一/超韓趕日還要雨露均霑
◆  李清志/偽出國的能力
◆  李清志/超現實銅像公園
◆  楊志良/福食:絕子絕孫的最後一根稻草







王健壯/台灣民主是不是鍍金民主?


2022-02-20 07:02  聯合報 /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經濟學人資訊社今天公布2021民主指數報告,台灣在167國家地區中排名第8。圖為示意圖。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原信攝影



台灣的民主指數國際評比中不斷攀升,去年經濟學人智庫公布的民國 109 年(二○二○年)民主指數報告中,台灣首度有瑕疵民主國家進步為完全民主國家,全球排名十一;日前公布的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報告,台灣排名又升到全球第八,儼然民主模範生。

與去年報告相比,在五項評分中,選舉過程多元化政府效能政治文化的評分,今年與去年相同,分別是十分、九點六四分與八點一三分,但政治參與評分從七點一二分上升為七點七八分,公民自由評分從九點七一分下降到九點四一分,總分則從八點九四分,上升到八點九九分。

而且也跟去年一樣,台灣的民主指數再度超英趕美,英國今年總分八點一,全球排名十八,美國總分七點八五,排名廿六;日本與南韓雖同為完全民主國家,但南韓總分八點一六,排名十六;日本總分八點一五,排名十七,與台灣的表現仍有相當差距。

台灣民主指數之所以連續兩年跳躍式上升,與連續兩年持續嚴峻的疫情有關。多數國家因為採取鎖國或封城嚴厲防疫措施,在公民自由的評分中表現甚差,台灣卻正好相反,不但因為防疫未嚴重侵害公民自由而獲高分,台灣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的相對偏低,也讓台灣政府效能的評分連續兩年都排名全球第一。換句話說,台灣民主指數攀升如此之快,完全是拜疫情所賜,在疫情結束,全球打完這場病毒戰爭後,台灣因疫情而意外獲得的榮耀,是否也會隨之消失,才是對台灣民主的最大考驗。

況且,經濟學人智庫對不同國家的調查評比標準顯然寬嚴有別。有些國家的民主表現,例如美國被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些國家的民主表現,例如台灣,卻是從望遠鏡遠觀得知,台灣民主被外國智庫誇讚,民眾當然不必唱反調,更無需唱衰,但台灣民主可遠觀卻不可近看,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以美國為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極端化政黨對抗,以及社會大眾兩極化分裂,被經濟學人智庫評比負面的民主表現嚴重影響到政府效能政治文化的評分,但何以台灣如同美國一樣嚴重的政黨極端化對抗,以及民進黨如同匈牙利執政黨一樣完全控制國會,卻未被視為負面的政治文化表現?何以美國電視台與政黨同步極端化的傾向,被視為負面民主表現,台灣電視台幾乎清一色親民進黨的表現卻未被檢視列為評分依據

換句話說,如果經濟學人智庫不是遠觀台灣民主,而是像對待美國一樣,顯微鏡近看台灣政黨與民眾兩極化分裂現象近看台灣電視台綠化現象,也近看台灣國會因一黨獨大而出現的不自由民主現象,甚至像檢視西班牙因司法獨立受到質疑,而從完全民主國家被降評為有瑕疵民主國家一樣,以同樣標準去檢視台灣司法台灣的民主還會如此金光閃閃亮眼嗎?

疫情遲早會結束,經濟學人智庫民主指數評比報告卻會年年公布,疫情前的台灣民主長期列名有瑕疵民主國家,排名總在卅多名左右,疫情時的台灣民主卻躍升為完全民主國家,全球排名高居第八,但台灣民主是不是可遠觀不可近看的民主?是不是鍍金的民主?疫情後才見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