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0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經濟學恐見樹不見林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陳吉仲穩定超產與缺貨,農業淨零大躍進
◆  聯合報黑白集/華視歹戲曝爛棚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經濟學恐見樹不見林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經濟學恐見樹不見林


2022-02-20 02:37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財政部長葉倫。(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把拜登政府經濟政策賦予新包裝,稱之為「現代供給面經濟學」(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巧妙借用共和黨人士偏好雷根時代辭彙來宣揚民主黨支出方案能提振美國經濟產能

葉倫世界經濟論壇WEF線上會議演說時表示,新版本和當年雷根時代的共和黨版本不同,並不鼓吹減稅和解除管制,而是藉由擴大勞動力供給改良基礎建設教育和研究,來提升美國成長潛能,並減輕通膨壓力

葉倫在簡介「現代供給面經濟學」概念時,並未宣布任何政策轉變,顯然只是一種戰術運用,藉賦予「供給面經濟學」舊辭新詮來說服民眾和溫和派民主黨議員支持拜登的「重建美好計畫」,試圖緩解拜登政府空前的政治壓力

當選時獲得美國歷史空前最高普選票的拜登總統,就職甫滿一年,民調卻創新低。政治新聞網站 Politico 民調結果,37%民眾給拜登不及格的 F,52%的民眾認為他是軟弱領袖;民調機構蓋洛普最新民調則發現,拜登支持度從去年上半年57%跌至近日40%,跟二戰後美國總統相比僅贏過川普。拜登不得民望,除疫情失控外,也跟逐月快速升高物價指數有關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1月竟超過7%創40年來的新高

40年前的民國 70 年(1981年),雷根上任之初,即面對了極嚴重的物價膨脹,CPI一度高達20%,為了對抗通膨與通膨伴隨而來停滯膨脹,雷根政府提出了「雷根經濟學」,又稱之為「供給面經濟學」。葉倫想用40年前共和黨的「供給面經濟學」,來博得共和黨的好感與支持,接受本質上與傳統共和黨理念違和擴大基建與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

國會中的共和黨議員會不會被葉倫說服,我們暫不判斷,僅就葉倫想到雷根時代的「供給面經濟學」概念,並將之套用在本質內容與當年差異極大的「重建美好」計畫之上,並喻之為「新版本」的移花接木技法,我們就不能不佩服葉倫果然是一位出色的經濟學教授。

供給面」,在經濟學中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理解。減稅、減少管制、減少政府支出,都有助於提高勞動力、企業及民間部門的生產力與效率,這當然是不折不扣供給面概念;近年來,中國大陸有所謂「三去」的做法,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這是矯正早前錯誤政策,讓資源能有更佳的配置,當然也可以解讀為是一種「供給側」的經濟政策。至於葉倫對「重建美好」計畫的說明,雖然擴大基礎建設也好,增加對教育及研究政府支出也好,就短期而言更多的都是需求面政策,但時間拉長了看,當然有利於擴大成長潛能整體經濟的生產力

拜登政府及葉倫雖然嫻熟於經濟理論與政策游刃有餘,可惜的是,卻失之於「見樹而不見林」。民國 69 年(1980年)代的「雷根經濟學」不但有效對付了幾乎失控通貨膨脹經濟滯緩,也為民國 79 年(1990年)代柯林頓執政打下了黃金十年基礎,甚至於自此以後,到民國 110 年(2021年)這次通膨之前,還實現了長期物價穩定,但必須看到,所有這樣的成果,除了來自於當年「供給面經濟學」的貢獻之外,相當程度上也是「中國因素」所產生的效應。中國大陸自民國 68 年(1979年)開始改革開放,通過全球化與世界接軌之後,中國大陸相對低廉的要素成本改革釋放而出效率提升,為全球長期物價穩定持續成長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民國 106 年(2017年)川普上任之後,為遏制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科技戰,所作所為完全違反市場經濟,也是當前美國面對諸多經濟困難根本原因。不知葉倫是沒有看到呢,還是看到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在「供給面經濟學」上做文章。











聯合報黑白集/華視歹戲曝爛棚


2022-02-20 05:25  聯合報 /   黑白集
華視前總經理莊豐嘉,前天深夜在臉書砲轟華視工會。本報資料照片


華視前總經理莊豐嘉在藍綠共識下「求仁得仁」,卻留了一個當斷未斷人事尾巴,最後因工會強烈反彈,擋下莊豐嘉特助回聘案;莊豐嘉則痛批華視工會是沒品組織、華視亂源。蔡政府時代的公廣人事搞到這般烏煙瘴氣,對民進黨曾經高喊的媒體改革何其諷刺。

莊豐嘉在國慶日發文「為幽靈國慶生」,娛樂獨派又表忠;披著新聞自由外衣,卻把公共媒體當作嗆聲國會、修理在野黨的武器。爾俸爾祿,豈容虐民欺天;只要莊豐嘉在任華視總經理,就是對國家、對媒體、對公廣集團、對自己職務的侮辱。

但莊豐嘉砲轟華視工會,也為人們打開民進黨政媒關係另一道風景。他說,華視許多人是變色龍,懂得逢迎當政的執政黨,會打小報告,而當政者總喜歡聽這些人拍馬還兼充當耳目。所以,什麼黨政軍退出媒體、新聞自由、媒體自主,民進黨的政媒真相被一語揭穿,而更可怕的是在媒體內培養東廠文化

如果莊豐嘉所說是事實,顯見公廣高層與蔡政府昏聵無能;如果他說的不是事實,那就是造謠,也證明公廣高層與蔡政府識人不明。莊豐嘉的離職已經是一齣難看的政治歹戲,如今歹戲再曝爛棚,正是他所說「這時代的媒體悲劇」。但歷史總是重演,第一次是悲劇,而民進黨就愛接演其後無數鬧劇













聯合報社論/陳吉仲穩定超產與缺貨,農業淨零大躍進


2022-02-20 05:32  聯合報 /   社論
農委會日昨召開「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研擬農業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政策與規畫淨零排放路徑。記者彭宣雅/攝影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日前在「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宣布,台灣農業將在民國 129 年(二○四○)率先達成淨零排放目標,比蔡英文總統去年宣布的全國民國 139 年(二○五○)淨零時程提早十年達標。不過,聽到陳吉仲說,因為台灣已在執行氣候變遷調適淨零排放策略,「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的農業生產這麼穩定」,卻讓人為台灣農業氣候調適淨零排放前景,都捏把冷汗。

台灣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已是事實。前年台灣全年無颱,而上一次全年無颱已是民國 53 年(一九六四年)的事;去年台灣經歷百年大旱又連遭暴雨襲擊科技部報告也指出,台灣全年總降雨量並無明顯變化,但雨季降雨增多乾季降雨減少;換言之,雨量更集中雨勢更強大,並且越來越多短時間強降雨現象。這些變化都不利農業生產

氣候暖化導致農業生產條件惡化,帶來生長季節變短適栽區域改變病蟲害加劇,以及作物品質與產量不穩定許多問題氣候變遷已對一向「看天吃飯」的農業生產造成很大衝擊;農委會估計,台灣每年受到氣候變遷衝擊農損超過一三○億元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糧食安全

但農委會如何因應?農委會洋洋灑灑臚列了灌溉水資源、種源保存、抗蟲耐溫與抗災技術、設施型農業、災情及氣象資料運用、農業保險、生物多樣性指標監測氣候調適作為。諷刺的是,近幾年來別說遇上極端氣候,即使是風調雨順,農業生產該過剩的一定過剩,該歉收的也一定歉收,而該有的產銷平衡則一定破功。

那麼陳吉仲所說讓全世界都認輸的台灣「農業生產穩定」,又是怎麼回事?很簡單,農產過剩就收購去化,農業歉收就補貼救助;價格飆漲當然要凍漲,價格崩跌也要「多元循環經濟利用」;過去請國軍幫忙吃香蕉,現在要國營事業認購鳳梨和釋迦。氣候不論風調雨順旱澇為患,農產不論五穀豐登顆粒無收農委會最重要的氣候調適作為就是:砸錢撒幣

學者諷刺陳吉仲的「生產穩定」,是「穩定的超產穩定的缺貨」。事實上,近幾年來農業生產預警機制已呈常態性失靈,從蔬果到雞蛋的產銷都遭監察院要求改善或糾正,但各類農產品還是年年輪流上演產銷失衡產銷調節經費不斷飆升。覺醒的農民要求不要補貼、不要凍漲,回歸市場機制;甚至直言,農業已變成沒有補貼就不賺錢。然而,是誰把台灣誠樸勤奮農民養成嗷嗷待哺農業巨嬰

回到這次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主題。面對氣候變遷,農業部門除了調適作為,還有減排責任,以及碳匯、綠能、循環農業工具。陳吉仲的氣候調適作為,已經為台灣農業生產創造睥睨全球的「穩定超產與缺貨」;他對於領先政府各部門,提早十年達標的農業淨零,又有什麼策略?

陳吉仲曾豪語將投入百億經費創造千億價值。但他說要建構農漁村能源自主,農業部門還要提供全國四成綠電增匯的濕地卻長滿光電板,固碳的農地也種滿豪宅和工廠;他說要建立有機耕作低碳生產模式,高雄幾十公頃的有機農業專區卻被改成高耗能高排放科學園區;他也說要增加森林碳匯面積,卻有越來越多的林火山頭亂竄

去年陳吉仲還跟在蔡英文後面喊著民國 139 年(二○五○)農業淨零碳排,現在農業淨零大躍進,要在民國 129 年(二○四○)達標,超越蔡英文。也許蔡英文就喜歡「小英男孩」的假大空,但台灣農業淨零路徑也走「穩定超產與缺貨模式捷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