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氣候變遷 法制要更周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黃芳彥與蘇震清:金權縱橫貫串扁蔡兩朝
◆  聯合報黑白集/只會甩鍋大國?
◆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氣候變遷 法制要更周延




經濟日報社論/應對氣候變遷 法制要更周延


2021-01-31 01:3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27日在白宮國宴廳簽署關於氣候變遷的行政命令。圖/美聯社


一如預期,美國總統拜登一上任就改變前總統川普的做法,宣布重返「巴黎協定」,這對全球的永續發展至關重大。各大經濟體皆已逐步採取相對應的措施,如果缺乏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參與,終究無法落實該協定的目標。再者,《經濟學人》發布的今年全球九項重大趨勢,就包括今年會是人類對抗氣候變遷的轉捩點,因為許多國家的復甦計畫包含了大量綠色激勵方案,尤以美國和歐洲為最。

為何因應氣候變遷對永續發展的影響,成為全球重大且需採取一致行動的議題?因為事關我們下一代的生存與發展模式依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所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於永續發展所下的定義為:「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

因此,即使目前的企業營運與人們生活方式皆符合法規,然而有可能損及後代子孫未來的發展,包括能源耗竭、全球暖化、貧富懸殊,而為了永續發展,現在的企業與國家就應該加以修正,降低對未來發展的限制。亦即我們這一代不能耗損下一代應有的生活環境,畢竟世界只有一個地球且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因此要達到永續發展,就得全球各國一起努力。

民國 104 年(2015年)底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要求締約國在本世紀結束前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至2度內。去年3月歐盟執委會公布「歐洲氣候法」,決定歐盟到民國 139 年(2050年)實現「碳中和」,即碳淨排放量到民國 139 年(2050年)降為零,並於民國 119 年(2030年)減碳50%。這些目標引起世界各大經濟體與跨國企業的遵循

要如何達成上述的永續發展目標?首先是國家的力量,各國發展綠色、再生能源,以及相關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例如碳費、碳關稅與碳交易機制。其次是市場的力量,例如供應鏈的要求。蘋果宣布在民國 119 年(2030年)前降低產品製造過程75%的碳排放,採取的措施為低碳產品設計、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以及工藝和材料創新;再者,透過植樹、復育熱帶草原等方式,抵銷剩餘25%的碳排放。此計畫已影響蘋果全球供應鏈的各公司,而且不只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也加入此項永續發展潮流。

目前環保署正研擬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希望透過徵收碳排放費,達成淨零排放的願景。為因應國際趨勢,該法將有大幅修正,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強化各項減緩策略與措施。該法目前預計的碳費徵收機制,對於台電等公用事業排除供電排碳量,而將相關碳費轉由用電端負擔。

我們建議修正該法,首先,設算每度發電量的排碳量,採隨用電量徵收碳費。配套措施是買綠電或再生能源可扣抵,而且若有透過植樹等方式,抵銷碳排放,亦可扣抵。此一方法的特點是容易執行,而且擴大碳費徵收對象,不只針對製造部門,應較能達到大幅減碳效果。

至於碳費收入用途應專款專用,用於台灣整體的減碳排放措施,並進而設計獎勵補貼機制。

其次,碳費費率不宜太低,否則就沒有減碳的效果。有環團喊出每噸徵收1,000元碳費,環保署委外研究提出的碳定價報告,建議每噸約300元,但也有立委提出每噸30元的費率。以上高低差距太大,我們建議可以參考各國實施總量管制與碳排放交易機制的價格,以及環保署的委外研究報告來決定。

再者,有關碳排放的總量管制,業界建議應該碳費先行,總量管制應再審慎評估。然而若未搭配總量管制的碳費徵收機制,台灣很難達成民國 139 年(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因此我們同時建議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要納入三年內建立總量管制及分配制度的要求,從根本的法制來落實節能減碳。










聯合報黑白集/只會甩鍋大國?


2021-01-31 02:3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政府購疫苗慢幾拍,還因政治利益與意識形態夾纏,搶不到疫苗。全球車用晶片荒,德、日、美政府紛紛要求台灣政府「喬」晶片,既然各國都爭搶台積電晶片,不妨「晶片換疫苗」,雙方互惠互利。路透


對新冠疫情的反應,沒有幾個國家比以色列更快;這是 BBC 去年四月對各國防疫的評價。因為早在去年一月以色列就禁非必要出國,並要求疫區回國人民居家隔離。果然,在當前國際疫苗爭奪戰,以色列再度傲視全球。

台灣疫苗採購不順,衛福部長陳時中把矛頭指向「大國超買」。其實去年世衛組織就呼籲大國富國別搞「疫苗民族主義」,大量搶購壟斷疫苗,導致貧國難以控制疫情。世衛等主導的 COVAX 機制,就是希望疫苗公平分配給世界。

但國際社會從來就講現實,至少搶到疫苗,其國民看到的是政府超前部署及超強執行力,而不是要求發揮全球大愛。大國超買早可預見,蔡政府大內宣厲害,購疫苗卻慢幾拍,還因政治利益與意識形態夾纏,搶不到疫苗,該怪自己部署落後、執行力弱,甩鍋大國只是卸責。

現在全球車用晶片荒,德、日、美政府紛紛要求台灣政府「」晶片,於是出現「晶片換疫苗」之議。有人認為兩事不相干。而德國經長致函我經長王美花要晶片,王美花請德國幫忙拿疫苗,德國媒體也認為是「不尋常的反向交易」;但不偷不搶沒壟斷也算公平交易,否則政府喬晶片更是破壞商業機制美國拜登政府本周將與王美花和晶片廠商視訊施壓擠產能大國要晶片,台灣反向要疫苗又何妨










聯合報社論/黃芳彥與蘇震清:金權縱橫貫串扁蔡兩朝


2021-01-31 02:4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黃芳彥(左圖)與蘇震清(右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捲入扁家海外洗錢案潛逃十二年餘的扁家御醫黃芳彦在美國舉槍自盡,令人震驚。因貪汙案遭羈押的民進黨立委蘇震清以千萬元交保,卻符合「蘇震清一定能回家過年」的政壇傳聞。一個是有家歸不得的遺憾,一個是回家仍擺脫不了坐牢的陰影,卻同時見證了綠營執政金權縱橫的醜態。

黃芳彥案和蘇震清案前後雖隔十幾年,但太平洋流通前董事長李恆隆卻貫串了兩人所涉弊案,也串接起從扁政府到蔡政府的綠營金權政治。兩案有幾項因素雷同:一是兩人都和李恆隆脫不了干係,兩案也都和 SOGO 經營權有關;二是兩人都和總統府權貴有關,黃芳彦會介入 SOGO 禮券疑雲,當然是因為扁家御醫方便喬事;蘇震清會被李恆隆相中,也是如李恆隆所說「他叔叔(蘇嘉全)會成為總統左右手」。李恆隆為 SOGO 經營權案奔走關說數十年,投入多少禮券賄款,用過多少權貴高官,若非權錢貪瀆「有縫隙可鑽」,那會衍生出這一堆玩法亂紀?

陳水扁貪腐案緣起,就是扁嫂吳淑珍 SOGO 禮券案;黃芳彥向檢方坦承收過李恆隆百萬元禮券,扁嫂也承認曾因外孫彌月收過黃芳彦十萬元禮券,但不知禮券來自李恆隆,也未曾介入 SOGO 經營權。但黃芳彥介入經營權協調是事實,而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也帶電腦進官邸向吳淑珍報告 SOGO 經營方向,可見當時官邸對財團壓力多大。民間交易能讓這麼多「總統親密友人」費心,連御醫都可能左右商界鉅額交易的命運,可見扁朝官邸是多麼利益薰天。

李恆隆角力敗給徐旭東,就把政治介入的力量轉往國會,也就是蘇震清等國會收賄案的開始。李恆隆作證時坦言,自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給蘇震清五十萬元「做為雙方友好的開始」,往後蘇震清以各種名義向他借錢,「我沒主動追討,就當做送給他」,但蘇震清收錢後都辦不成事,李付錢付得很無奈「像肉包子打狗」。

值得注意的是,檢調調查此案有一段時間,依李恆隆的說法,蘇震清知道檢調監聽行動後開始還錢,讓「借款成真」,以卸刑責。檢調調查外洩,政壇早有人向蘇警告,檢調也有內鬼向高層密報,使得此案調查險些破局,也意味著這些權錢交織的政商惡局,還有司法界庇護。

黃芳彥不僅在醫界得意,在政商界炙手可熱,在司法界也關係綿密。在黃芳彥 SOGO 案應訊前,就傳出有調查局高官密授「教戰守則」,前檢察總長陳聰明因曾參與黃芳彥春酒宴而遭彈劾下台,顯見司法為權力低頭,為政治服務的可怖。從當年權傾一時的黃芳彥,到現在翁茂鍾案的石木欽多年來司法界墮落依舊;當年還有特偵組可以把黃芳彥嚇得遠逃美國,但民進黨廢了特偵組,如今還有什麼力量可以讓這些貪婪政客知所戒懼?

正如蘇震清案,綠營內不斷傳有重量級人士施壓,不但國會黨團內時有同志聲援,政團營救的動作,還有人揚言如果不能讓蘇「好過年」,不惜「玉石俱焚」,驚動總統府。保蘇的政治運作,甚至就在民進黨中執會當著蔡英文面前上演,讓蔡尷尬地直說「不討論個案」。這種幾近逼宮的行徑,果真讓司法低頭,也赤裸呈現民進黨內權鬥之凶,根本視黨譽、司法、政府公信於無物。

黃芳彥有家難歸的心情與下場,或許可為那些向權貴獻愚忠者的借鏡;蘇震清能走出看守所,回到國會殿堂,但他還能再創造政治前程嗎?不要以為人民都很健忘,從扁政府到蔡政府,民進黨再濫權護短,掩蓋貪瀆,終會付出慘痛代價。

【重磅快評】防疫要透明 不能都靠那位先生那張嘴

◆  【重磅快評】國防建設搭配選舉時程 甚至高於專業?
◆  【重磅快評】防疫要透明 不能都靠那位先生那張嘴
◆  【重磅快評】歲月靜好的陳時中 可有看見負重前行的醫護?






【重磅快評】防疫要透明 不能都靠那位先生那張嘴


2021-01-31 17:32  聯合報 /   主筆室
確診護理師一家多人染疫,外界擔憂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公布案908足跡,並說有疫情大家都會恐慌,但沒必要太緊張。記者邱宜君/攝影


部桃群聚延燒桃園另一家醫院,指揮中心說是「桃園平鎮某醫院」,網友紛紛猜測到底是那家醫院,結果位在平鎮區聯新國際醫院忍不住發了聲明,強調院內無人員受病毒感染,作業如常;聯新的動作無非自保,但平鎮的醫院就那麼幾家,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不希望民眾恐慌,但資訊不透明,說不恐慌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部桃醫院本月十二日爆新冠肺炎本土案例,確診案例數快速增加,一開始指揮中心一概稱「北部某醫院」,但桃園市長鄭文燦幾乎同步說明市府防疫作為,部桃醫院院內感染已成公開的祕密,但指揮中心硬是不肯說,更不准媒體報導,甚至恫嚇媒體若報導就要法辦,十足威風,常掛在嘴邊的防疫資訊透明早已不知為何物。

直到十八日指揮中心決定進駐部桃成立「前進指揮所」,陳時中才在記者會上不小心說溜嘴,說出了部桃醫院的名稱,隨後記者追問,他才鬆口坦言這個醫院名字一直在他腦海盤旋,「因為天天都要接觸相關資料,不自主就講出來了,這時候讓大家明白也好」;陳時中輕描淡寫,雖法有規定,但一切都是他說了算,說不能公布是他,不自主說嘴溜也是他,沒人敢計較他的雙標,減損個人光環事小,但防疫資訊不透明造成民眾恐慌或擴大感染可就事大了

這次疫情波及「平鎮某醫院」,桃園人的神經再度緊繃,網友熱烈猜謎,到底是那一家醫院,結果聯新國際醫院出奇不意在晚間公布六點聲明,以 Q&A 的方式否認醫院發生院內感染,醫院也沒有任何醫護感染新冠病毒,院內作業一切如常,更強調目前全台只有部桃屬於院內感染

問題是,平鎮地區的醫院,除了聯新國際醫院,也只剩一家區域醫院、四家地區醫院及七十九家診所,聯新先跳出來自清如果是事實,那案908去的醫院範圍不就縮小了嗎?其他無辜的醫院豈不啞巴吃了雙倍黃蓮?聯新作法如果是在部桃事件之前,也許會被K,因為訊息公布的權責在指揮中心,聯新的自清即使無法處罰,但罵幾句總行;只是,指揮官自己都可以說溜嘴,沒問題的醫院為何不能自清?

對於為何不公布第二家院內感染是哪家醫院,指揮中心說不公布是因為目前安全沒有疑慮,當天病患和陪病家屬都已列居家隔離,所以在這家醫院目前沒有感染疑慮;但半個多月前部桃出事,指揮中心也是相同的說詞,該匡列的都匡列了,結果綠區變紅區,匡列對象從千餘人增為五千人,如果不幸舊事重演,民眾真要後悔當初沒買陳時中說不划算的那張五百元防疫保單。











【重磅快評】歲月靜好的陳時中 可有看見負重前行的醫護?


2021-01-31 14:57  聯合報 /   主筆室
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一家七口有六人不幸染疫,她的婆婆在確診當晚就不幸過世,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心情比較沉重一點」。圖/指揮中心提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被形容是新冠疫情的「平行時空」,當許多國家每天都在上演著匆匆下葬染疫親人,連最後一面都無法得見的悲傷故事,如今這樣的情景也在台灣出現。部桃染疫護理師案863,一家七口有六人不幸染疫,她的婆婆更在確診當晚就不幸過世,須在24小時內火化下葬,由於家人都在隔離,只能在無人送行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於此同時,自部桃「綠區」出院、找不到明確感染源的案889,就在確診前一天到平鎮某醫院看診,疑似就在門診區傳給陪病的案908,部桃的院內感染擴及到另一家醫院。至於是哪一家醫院,疫情指揮中心依舊照過往隱匿醫院名稱的作法,堅不透露,任令民眾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中。

身為醫護,最害怕的是就是把病毒傳染給家人,有照顧確診病患的醫師因此不敢返家。而案863護理師染疫後更傳給家裡五個人,會發生這樣的不幸,跟指揮中心採檢作法有很大關係。案863因為沒有照顧確診病患與接觸確診者,本月12日一採陰後,就返家自主健康管理,這段時間她和丈夫足跡遍及多處商場,直到另位與之接觸的醫師確診後,加上自己也出現症狀,才被二採陽。她的丈夫與在漢堡店工作的小女兒也相繼確診,這中間的空窗期早已埋下社區感染的隱憂。

其後,因為與案863同住的公婆與大女兒,考量年邁公婆無人照顧,在三人一採陰後,一起同住居家隔離,沒想到三人都陸續確診,婆婆更在確診當晚便不幸過世。從案863一家人染疫的脈絡看下來,這起家族的超級傳播事件背後的關鍵是因為指揮中心的採檢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指揮中心一直堅持不對全院篩檢、接觸確診者才匡列、一採陰後便自主健康管理,卻無任何的防護,讓許多無症狀者趴趴走,成為社區感染的破口。

例如被列在部桃「綠區」的案889就是在11日出院,爾後出現症狀,並在24日確診,然而他卻在23日前往平鎮的某醫院看病,疑似就因此傳給了案908,更導致第二家醫院可能也陷入院內感染的危機,從部桃出院後的14天內卻還能到別的醫院看病,這樣的管制不是個笑話嗎?也難怪有人說台灣已經走出平行時空,回到防疫破洞百出的現實。

如今外界最關注的就是案863,如今身心必然承受極大壓力。醫護在前線為國人、國家打看不見的病毒戰爭,最需要的就是後勤的支援。陳時中坐享防疫有成的光環,四處登台唱歌、推銷觀光、上時尚雜誌封面,但不僅醫護到現在還沒有疫苗可打,就連基本的院內普篩都闕如。如今更因為指揮中心錯誤的檢疫政策,讓醫護人員發生了最害怕的事,衛福部除了在口頭上撐醫護,給了他們什麼樣實質的保護,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前線拚搏?

而指揮中心堅持不公布第二家醫院院名,更讓進出該院的民眾提高染疫機率。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對岸是隱匿疫情,發生在台灣是避免恐慌。至於何時會公布呢?或許只能再等到陳時中說溜嘴吧。











【重磅快評】國防建設搭配選舉時程 甚至高於專業?


2021-01-31 18:27  聯合報 /   主筆室
蔡總統去年11月4日南下主持「海軍潛艦國造開工典禮」,現場展示「海昌計畫」船段製造廠房。圖/軍聞社提供


蔡英文政府以重視國防自詡,上任之後積極推動各式機艦國造:空軍方面的最大規模計畫,是翻案前朝的「勇鷹」高教機;至於海軍艦艇方面,總金額最高、更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國造潛艦 IDS 案。蔡總統於民國 106 年(2017年)3月21日,左營軍港簽署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合作備忘錄」;民國 108 年(2019年)5月9日,到高雄主持「潛艦國造廠區動土典禮」;民國 109 年(2020年)11月24日,又到高雄主持「潛艦國造建造案開工典禮」。

包括總統公開宣示在內,政府多次對外發布的潛艦國造時程表,第一艘原型艦預計於民國 113 年(2024年)第三季下水,民國 114 年(2025年)交付海軍。不過近日消息傳出,政府高層考慮兩岸形勢的多重變化,希望能將下水時間提前到民國 112 年(2023年)下半,民國 113 年(2024年)就可交付海軍,並且同時提出潛艦後續量產計畫與特別預算。由於披露此事的媒體,向來與政府關係良好,因此其中內容很可能屬實。

這種「政府因應變局,要求進度超前」的戲碼無獨有偶,去年12月15日,蔡總統到蘇澳,主持第一艘沱江級巡邏艦塔江號的下水。晚間她在臉書上宣稱,將在民國 112 年(2023年)之前完成6艘。但包括正在立院審查的110年度預算在內,軍方的規劃都是先造3艘,於民國 114 年(2025年)完成。如今不但結案時間提前兩年,並且數量加倍。在媒體提出質疑後,海軍司令部發新聞稿宣稱,為快速提升防衛戰力,海軍依國防部規劃指導修改計畫。

台海局勢緊張是事實,國軍規劃的建軍方案,如果能夠加速到位,當然是好事一樁。問題是,武器的研發與測試,是冰冷的硬功夫,沒辦法靠理想與宣傳來改變現實。以南韓海軍發展潛艦而言,第一步是由西德授權生產、已經行銷多國的209型潛艦。第一艘張保皋號在德國完成,民國 80 年(1991年)9月下水,民國 81 年(1992年)10月就服役;第二艘李阡號由大宇重工承造,同樣是民國 80 年(1991年)9月下水,卻到民國 83 年(1994年)6月才服役。可知即使是成熟設計依樣畫葫蘆,由進口轉為自製,仍然要付出辛苦的學習成本。

相較之下,我國以往沒有造過潛艦,又受限於外交局勢,沒辦法直接獲得外國政府或國際大廠的全面性援助,都代表在努力過程中,顛顛仆仆難免,如果過程必須比當初韓國拖得更久,其實也不足怪。然而政府卻不斷把原本就已經安排得頗短的時程,壓縮得更緊湊,似乎一句「在符合工程品質前提下,能提前的就盡量提前」就可以把所有問題都解決。

同樣例子是勇鷹高教機,本案在馬政府時代,計畫引進義大利 M-346 教練機在台生產,政黨輪替後改由漢翔自研,然而執政當局為滿足政治承諾,全案完成時間仍與當初「洋機國造」時代相同,代表研發進度遭到極度的壓縮。勇鷹從原型機首飛到交付部隊,預計只花17個月,不到韓國 T-50 教練機一半,美軍新一代教練機 T-7 更要六年多才交機。如此短暫時間,是否真的能夠完成所有的除錯debug),還是拿未來菜鳥飛官的訓練安全性來當賭注?

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國造潛艦的進度,是民國 113 年(2024年)第三季才下水,此時下屆總統大選早已結束。如果提前一年,就可如同本次總統大選前的勇鷹高教機一樣,成為執政黨宣傳造勢的良好機會。甚至搶在政府輪替(即使政黨不輪替,同黨執政的新舊政府,領導班子也不會完全一樣)之前,搶著以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一下子就把幾千億元的開銷先包出去。

若說這當中沒有政治造勢利益分配的盤算,只怕沒人相信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  大屋頂下/時空環境不同 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
◆  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
◆  防疫下半場 落實清零
◆  心防鬆懈 漏網之魚還有多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現代心學—王陽明


2021-01-31 05:09  聯合報 /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王陽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慧宗杲禪師說,靜處悟禪容易,動處悟禪難人的心識思想常在動靜間擺盪動之間存在著不同智慧宋朝理學與陽明心學是明顯對比。朱熹理學在武夷山的山明水秀中養成,王陽明心學卻成熟於顛沛艱苦生涯中。其中道理頗值玩味。

朱熹與王陽明皆致力於格致的参悟,所格方式不同,結果就有極大分殊。朱熹格物是以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治主觀人心的欲,因此須求理於世間事物。王陽明持相反看法,認為心即理。只要堅守乾淨的心(良知),做乾淨的事(致良知),自然心與理合,故說「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理學由物指向心心學由心指向物,兩者之別,正如大樹,心學是樹之根,理學是枝葉,這是陽明心學凌駕理學,逐漸大放光彩原因

五百年來,陽明心學造就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毛澤東等人,也引發日本新思潮,使明治維新成功,成現代化大國。當時打敗俄國艦隊的東鄉平八郎,是陽明信徒,他隨身攜帶「一生伏首拜陽明」字牌,沉著穩定。這功夫是陽明心學的寫照。

臨危不亂來自心胸涵養深厚,陽明心學由心即理,理與宇宙萬物為一體,因而心胸廣大,同理心鋪天蓋地,使自己遠離私慾支節纏繞。在佛法叫覺性,在禪宗叫無心,在道家為心齋,在壇經是無念,陽明心學將之融成一體,以簡明方式成一系統,使學者容易入門。王陽明一生,由立志、立誠、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終於在晚年提出四句教,前後幾十年,剛好見證王陽明一生艱苦行徑的心路歷程。

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此後少有人發揮,直到王陽明再以這人性本初最原始無染的心叫良知,來與天理相通為一體它是人心中永不滅的光明,只要循著光明無染的良知走,人人皆可為聖賢,這叫致良知。如此由良知到致良知,一氣呵成,涵括格致誠正的內聖功夫;這套實踐功夫,簡單明白,不是理論,更非宗教。

後來提出知行合一,陽明心學便大致完備。知行合一有個重點,王陽明認為一念始動,便已是行了。一念始動,良知便已知善或不善,善馬上行,不善馬上克制,是為知行合一。它與佛法的「參話頭」,儒家的「慎獨」,頗相似,如說吸收佛道以融入於儒,使心學更為豐富,似也成理。

有次弟子陳九川生病,王陽明告訴他,心不病,身就不病。並言及「凝思靜慮,擬形於心」可扭轉命運。意即正面觀想,可使觀想成真。我相信王陽明已領會心靈能量的真相。今日世界疫情遍地,如以心學觀念看,時時保持心靈淨潔不染,良知中不與病毒敵對,不生恐懼,浩然之氣升起,病毒就不會危害

致良知建立在心即理、心外無物基礎上。他說過一段話很美,「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之心外。」陽明心論經得起科學考驗

王陽明廿歲前嘻笑率真,祖父王倫逝去,忽然知錯而正襟危坐,連寫字一絲不苟。讀書也一樣,他以朱熹的「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終身嚴謹奉行,令人敬服。

廿一世紀科學突飛猛進,手機電腦方便了生活,卻退化了腦筋;世界局勢雜亂,東西對立嚴竣,在這艱困時候,如果陽明心學能成為世界心學,正如大慧宗杲所言,在艱困中須有動處悟禪心學,那麼陽明心學將是未來濟世首選

王陽明臨終時,弟子問有什麼話要轉達於世嗎?王陽明只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原來只要心地光明,照古照今,所照之處,即是良知。良知永世長存,廿一世紀也應是致良知的世紀吧!











星期透視/兩岸最不需要的就是相互仇視


2021-01-31 05:05  聯合報 /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行政備忘錄,譴責反亞裔美國人的種族歧視言論、仇外與褊狹行為,備忘錄要求各機關徹查並移除「中國病毒」這類指涉。路透社


美國總統拜登從川普手上接收了一個既分裂又失格的國家,他上任後最大挑戰是恢復美國建立與捍衛的秩序(order)。

首先是國內秩序,拜登要努力控制冠狀病毒疫情、消弭紅州與藍州的對立、緩和兩黨極端化的趨勢、重建對民主制度的信心、促進種族平等。其次是國際秩序,維護美國所建立的制度與規範,推動多邊主義外交,恢復盟邦與夥伴對美國的信心。

美國的印太事務則是由歐巴馬時期「重返亞太」的規畫與執行者坎伯(Kurt Capmbell)負責協調,他最近撰文指出在印太地區重建秩序,需要維持權力平衡與秩序的合法性,盟邦對此的支持則成為不可或缺。雖然他主張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但是他不同意在此主義下,讓中共在印太地區享有與其經濟實力相當的勢力範圍。

拜登政府仍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是強調競爭下的共存與合作。美國必須加強自身的威懾能力,維持在軍事事務、關鍵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全球領導地位,在區域平衡下與中國大陸競爭,包括南海、科技、台灣,與網路。同時與中國大陸在防疫、氣候、經濟、武器管控等議題合作。雙方關係進入大家熟悉的鬥而不破,雙方關係的另一個面向,是即使有合作,也會是合而不固。

在兩岸平衡政策下,拜登將逐漸回到美國傳統的一個中國「政策」,鼓勵兩岸對話、降低緊張。同時在兩岸保持戰略模糊的立場,嚇阻中共對台用武,同時表明不支持台灣獨立,但支持台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加入不以國家主權為單位的國際組織。

美國印太政策的成效,主要取決於此區域的權力分配情況,據國際貨幣基金統計,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中國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已達美國的百分之七十,差距之小前所未有;地緣政治學者認為就如美國將加勒比海視為內海一般,中國大陸也將尋求在南海建立其勢力範圍

中共在歷經川普近三年強硬遏制下,已經深刻意識自力更生的迫切,也清楚理解自己的底線與底氣。中共將透過「十四五規劃」,在關鍵科技上尋求創新與自主,在國際上則善用統一戰線,藉著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簽署「中歐投資協定」,尋求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合作平台,同時在印太建立勢力範圍。

美國的兩岸政策已重開機,回歸美國傳統制度與價值,包括最近拜登下令禁止「以病毒起源的地理位置」稱呼新冠肺炎,避免引起種族歧視與助長仇外情緒。雖是小小的改變,卻展現了包容與偉大,一個以自己制度與價值為傲的國家,就不需要以詆毀與仇視對方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優越。

我國領導者應認清當前國際政治本質,要推行平衡的政策與具備同理心的胸懷,追隨美國是現實需要,但不要忘了經營中國大陸。當前大陸政策最需要的,是改善兩岸氛圍與展現善意;作為第一步,可以仿效拜登總統下令禁止對大陸使用歧視性語言與宣傳,鼓勵兩岸多面向交流,展現我們的自信心。現在兩岸最不需要的是相互仇視,如果與大陸十四億人民為敵,那才是我們最大的威脅與悲劇。











大屋頂下/時空環境不同 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


2021-01-31 05:00  聯合報 /   黃年
我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參加美國總統拜登就職典禮,民進黨政府宣傳是台美斷交42年來首度。圖/取自蕭美琴臉書


蔡英文團隊將蕭美琴現身拜登就職會場說成「台美斷交後首次受邀」,已演成種種羅生門,一張蕭美琴在牆邊隻身留影的照片更為此事增添了幾分辛酸。

蔡政府炫耀蕭美琴的牆外照片,但蔡英文當年卻曾將轟動國際的「馬習會」說成「令人失望,甚至憤怒」。

在蔡英文團隊的操作下,台美中三邊關係中,馬習會的成就居然還不如蕭美琴一張牆外照,這正是整個國家戰略極度扭曲與錯亂表徵

為什麼要將兩岸仇恨操作成上升螺旋?又為什麼要攀附美國到不識禍福?台美中三邊的平衡點何在?台灣的主體性何在?為什麼蔡政府竟是如此泥足深陷,不能自拔?

先說兩岸角力。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的馬習會可說是為當年選情看好的蔡英文而舉行的,意在將兩岸關係拉到「雙方領導人會面」的高度,並試探「一中各表」的操作,期待蔡英文就任總統後能跨過這座「和平大橋」。蔡當時雖稱馬習會「令人憤怒」,但後來卻說「蔡習會,聽起來滿誘惑的」,可見她不是看不出底蘊。但是,蔡英文畢竟更禁不起短線操作的誘惑,遂將「仇中抗中」炒作到如今這種不能自拔的地步。

再說台美關係美國智庫人士葛來儀,拜登政府將採行對台灣「不傷害」(doing no harm)政策,較不會像川普那樣把台灣當作對抗中國的武器。她甚至說,台灣低估被川普出賣的風險,如今雖「閃過子彈」,卻仍將付出代價。但是,葛來儀看透川普,蔡政府卻看不穿,對川普一往情深,以致落得:「良人者,所仰望必終身者,今若此。」

為什麼說馬習會「令人憤怒」,為什麼覺得蕭美琴的牆外照可炫耀國人?(殺風景,突然冒出一張胡志強、蕭萬長和柯林頓的同框照)為什麼對中國大陸找不到和平競合之路?為什麼好像台灣不作美國的棋子就不能面對北京?

主要原因是民進黨及蔡英文自認是靠台獨在台灣立足,但也被台獨綁架

但是,台獨已進入「彼得原理」。彼得原理說,一個人不斷晉升階位,終會超過他的才能,而致不能勝任。同理,一個原本可能有效的政策或戰略,當「時空環境不同」,也會超過它所能勝任,可說進入了彼得原理。簡述因由

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台灣民主大潮湧動,黨外運動的第一目標是在推翻國民黨,並在外顯的民主訴求中包裹了若隱若現的台獨因素。所以,這套「民主加台獨」的政治論述,在黨外運動至民進黨向國民黨爭奪政權時,皆是站在「異議者反對黨革命者」的立場而建構的,因此以國民黨及中華民國為敵人。至民國 89 年(二○○○年)民進黨贏得政權,可視為「內殺型台獨」的成功。

但是,民進黨欲從在野黨晉位至執政黨,就必須思考「內殺型台獨」的擴張力不足。因此有民國 88 年(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以降低《台獨黨綱》的「內殺力」。

台獨的另一面向是「外擊型台獨」,就是要用台獨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試圖改變國際間的「一中政策」。但是,在兩岸實力愈來愈懸殊的走勢下,想用台獨來抗衡北京可說已無可能,但台獨不死心,碰到了川普這樣的人物,遂毫不掩飾地百般攀附,好像認為可以把川普當作「台灣的貓腳爪」,將川普視為替台灣擺平甚至毀滅中共的寄望。這其實是「外擊型台獨」的異想天開。

民主加台獨,是「異議者/反對黨/革命者」的有效訴求,用來仇恨中華民國及推翻國民黨,這是「內殺型台獨」的成就。但是,等到民進黨成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必須面對兩岸、面對國際,台獨卻不能應對中國大陸,也無力改變世界的「一中政策」(連龐培歐也稱台灣是「自由中國」),即可見「外擊型台獨」的心餘力絀。

內殺厲害,外擊破功在野流暢,執政瓶頸台獨是異議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台獨因此進入彼得原理

固然,台灣必須攀附美國,但應當以中華民國與美國互動,而不是用曖昧的台獨操作來與美國互動。

美國在「一中政策」下(不支持台獨),與台灣維持《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持續軍售,甚至在川普時代出枱了許多突破性的友台法案,這些,都是在「一中政策」的「掩護下」進行的。「一中政策」對美國而言,是成本最低、擾動較小的友台架構。如果美國支持台獨,豈不是庸人自擾?

一言以蔽之,台灣持守中華民國,使美國「更方便」支持台灣。

川普將台灣喻作筆尖,中國喻作書桌,雖強調兩岸的實力懸殊,但可用筆尖戳書桌。最近傳出,在民國 90 年(二○○一年)曾公開反對台獨的拜登,近日曾將台灣喻作「中國的尾巴」,踩尾巴,中國會痛,反彈就很大。筆尖與書桌是兩個分別的物件,但尾巴與身體卻是有機的整體固然,由於民主價值地緣政治,拜登仍會挺台,但台灣必須警覺筆尖論vs.尾巴論」的差異。

再談台灣如何與北京互動?在台美中三邊關係中,蕭美琴的牆外照不可能換來美國支持台獨,但馬習會卻是兩岸領導人平起平坐,對一中各表進行實作的試探。

兩岸關係,站在台獨立場,就不可能保住中華民國;但站在中華民國立場,就有可能邁向「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和平競合」。

蔡英文畢竟不敢對北京公開主張台獨因為,北京必動手,美國扛不起,也不是台灣主流民意。但蔡政府儘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開大聲主張「中華民國不可消滅論」,這對中共不是台獨,對美國是一中政策,也守護了台灣的主體性。

蔡英文自己必須先站穩了中華民國,才可能將中共拉回「一中各表」。就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中華民國有哪一點不比台獨強?

面對兩岸,台獨絕無出路,中華民國才可能有空間。台灣的兩岸立場應當是我不台獨,你不能消滅中華民國

當美國的兩岸操作可能從「筆尖論」轉向「尾巴論」,蔡英文也必須把目光從蕭美琴孤單的牆外照轉移到馬習會留下的珍貴啟示。

時空環境不同,台獨真的已經進入彼得原理

上周《大屋頂下》說:如果沒有了中華民國,台灣在攻守戰略憑藉上,可說就是一無所有。對於國家定位,民進黨絕不能向台獨再試探,而應致力於中華民國的再鞏固。













防疫下半場 落實清零


2021-01-31 04:43  聯合報 /   王任賢/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台中市)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疫情延燒,昨天宣布新增四例本土病例,且因確診病例到平鎮某醫院看診,使疫情延燒到第二家醫院。記者余承翰/攝影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又出現四例新案,案九○七、九○九、九一○是由案八六三居家隔離接觸者中篩查出來病例。案九○八為案八八九不同診間病人陪伴家屬。這四例是指揮中心虛心接受民間專家學者建議,改進原來不適用於本土病例防疫政策,獲致的結果。這四例可認定為新政策的實踐,不能歸類為疫情惡化的指標。

本土病例接觸者,疫調並不管用。因為密切與非密切接觸者界線已模糊,用來決定篩查,已不靠譜。學者專家在本土疫情出來之際,就建議應揚棄刻花式疫調,改以足跡接觸者匡列。建議當初並未被接受,因為這篩查方法源自大陸,成功運用在武漢及各地疫情爆發,成果斐然,還被定名為「清零」篩查。

由於未動員篩查能量,「清零一直沒落實。直到這次,原本疫調無法全匡出病例。指揮中心雖嘴裡不說,暗地早動員貨櫃採檢車進駐部桃,對部桃所有人員執行多次廣篩。案九○八就是這樣篩出的,指揮官還親口證實二月四日還要在部桃再進行一次「清零」結案篩查,當「清零」由指揮官口中說出時,真是讓人熱淚盈眶。案九○八也被認定為「清零」政策的成果驗證,是個正向病例,雖然是在平鎮醫院接觸者,只要再度落實「清零」篩查,也能很快解決。

這次部桃事件,指揮中心縱放確定病例接觸者採陰後回家,是第二波傳染原因。錯誤源於誤認醫護接觸者篩查,等同秋冬專案醫護擴大篩查,沒有執行居家隔離十四日。經專家點出,指揮中心虛心接受將所有確定病例接觸者,一律十四日隔離。醫院病房不足,風險較低的改採居家隔離也是不得已。居家隔離仍是隔離,當然沒法完全杜絕家戶感染,但可避免醫院或社區感染,居家隔離早被畫為醫院確保項目。另三例本土都是由居隔中篩查出,也證實這項政策效果。

記者會上有人問是否會採購大陸疫苗。陳部長回答令人振奮,因為大陸疫苗相關資料尚未完備,所以未在採購名單內,完全沒有批判大陸疫苗,或法規限制不能引進大陸血液及疫苗產品。這兩種說詞都是仇中情結藉口,不能成為理由

大陸疫苗效果與台灣規畫要買的牛津疫苗相當,說大陸疫苗不好說不過去。台灣確有法規限制,不得輸入大陸血液疫苗產品,那是因以前大陸愛滋病人有賣血行為衍生的法規,現在疫苗早不碰血液了,若想引進大陸疫苗,可將規定廢了;或直接以指揮中心名義跨越法令緊急進口。畢竟指揮官被賦予超越憲法權力,居檢、天網、口罩國家隊、清零篩查都是動員產物,可為老百姓再動員一次疫苗。

回顧這次記者會,是正向事務最多的一次病例是多了些,但都是正向政策結果驗證。感謝指揮中心的改變,這是下半場一個好的開場。












心防鬆懈 漏網之魚還有多少


2021-01-31 04:45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冠肺炎群聚延燒,目前部桃已累計十九人確診,且平鎮某醫院也出現院內感染。 記者余承翰/攝影


部桃群聚感染事件,在接連幾天「加零」後,一次出現四例本土確診個案,並造成第八個死亡病例,讓台灣再度繃緊神經。衡諸事件經過,或許幾個月「加零」帶來的安全感,導致眾人鬆懈,付出慘痛代價。

此事件有兩關鍵感染者,一是感染源頭案八三八,他先前照顧很多新冠病患都沒被感染,但只要防護過程稍有疏忽,病毒隨即乘虛而入。一般來說,院內醫護人員都會戴好口罩,病毒傳播並不容易,但案八三八至今已傳給四人,幾乎就跟沒戴口罩的R0值相近。有人歸因於病毒變異或環境傳播,事實上如心防鬆懈,醫護在休息時間的互動,就可能出現防疫漏洞。

案八八九則是把病毒從部桃帶到了桃園另一家醫院,造成第二件院內感染。案八八九在這波疫情初期,曾住院在部桃十二樓,與案八三八相隔好幾樓,究竟如何被感染,至今成謎,然而由案八八九出院後在社區活躍的狀況推斷,會不會住院期間也是趴趴走,而導致感染?在去年上半年疫情熾烈時,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事,但幾個月「加零」以後,很多人有「疫情已結束」的錯覺,難免鬆懈。案九○八乃因與案八八九待在同診間被感染,這樣的傳染方式先前從未出現,這顯示民眾警戒心已降低。

從部桃染疫醫護傳染給家人狀況看,似乎沒料到病毒可能悄悄反攻,於是回家後也沒跟家人保持距離。事實上防疫人員家屬,染疫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絕不能回家就以為自己完全乾淨。

這次最值得檢討的是,指揮中心小看了病毒,以為跟去年院內感染一樣,只會造成零星感染,沒什麼大不了,才會對外界批判不以為然。就因輕敵,一開始只啟動小範圍檢疫與隔離,才會導致案八八九從防火牆逸出。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類似案八八九這樣的「漏網之魚」還有多少?如果在社區造成無症狀感染,後果不堪設想。

慶幸的是,當疫情再起,台灣人馬上找回警戒之心,又把自我防護做好。部桃事件發生至今廿餘天,新增本土病例雖然不少,但還控制在R0值一以下,因此只要接下來繼續強力圍堵,應不至無法收拾。此一院內群聚事件警惕大家,病毒比想像中頑強,切莫掉以輕心,更不能相互指責,而是必須彼此提醒,把防疫做到滴水不漏。

陳亮恭/指顧間流逝的歲月相對論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指顧間流逝的歲月相對論
◆  李清志/冬日暖爐記趣
◆  朱宗慶/「玩真的」的溫度與驅動力
◆  范疇/川普、拜登與台灣下一步
◆  沈呂巡/雙橡園何日再升旗 一位過來人的回憶
◆  盛治仁/找對新問題 尋得好解方
◆  蘇蘅/川普操控媒體下的民主斷裂








陳亮恭/指顧間流逝的歲月相對論


2021-01-31 04:36  聯合報 /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
中年男子總被許多事情牽扯,也沒有什麼可以灑脫一回的自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造化弄人時空裡,曼楨與世鈞回不去的愛情,揪心情節與張愛玲風格的文字,訴說著經歷波折的生命感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稍有年紀的,回顧過去,人生彷彿一本飛快翻閱的書,剎那間就過去十幾二十年,回顧年輕時經歷的起落,似乎是人生最絢爛的精華,也都是午夜夢迴、酒酣耳熱之際的掛念。

「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廿八歲的張愛玲對歲月與生命的深刻觀察,點出中年男人疲憊而孤獨的心靈;對中年女人而言,那或許只是無聊男人自尊作祟,並不存在於現實情境。

中年期後的男女,在生命歷程中有許多差異。過去研究發現,中老年男性對於健康與身心功能狀態,都有明顯的高估,自我感覺過於良好,健康狀況與身心功能與實測結果有明顯落差,也不覺得抽菸或高血壓影響自己健康與功能表現

反觀中年女性,自覺健康狀況與身心功能則明顯低估,總容易覺得自己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同樣罹患高血壓,中年女性便覺得是件天大的壞事,對自我感覺的健康狀況,受到很大影響。中老年男性若自覺健康狀況或身心功能衰退,後續發生不良事件風險確實明顯上升,但中年女性則反而沒有什麼顯著關係。

是男人愛面子、鐵齒、逞強?還是張愛玲所說的中年男子孤獨與偽裝?或是女人杞人憂天?或許都是,也或許都不是。

女性中年期以後的自我健康感受,與實測落差受到心理因素影響,雖然憂鬱是一大因素,但更大因素來自於快樂感、生活滿意度,以及自我肯定,這些狀況在亞洲國家更明顯。或許是傳統社會下,女性較欠缺好的社經地位與安全感,也較少自我肯定;但現今社會男女角色已有很大轉變,類似研究以後再做,男女之間差異會縮小。

中年男子常自嘲或被嘲只剩一張嘴,前衛生署長詹啟賢也曾說笑:「男人到了四十歲時,想換很多東西,最高的境界是換個好工作;要是不行,換個老婆也不錯;最差最差的,就只能換雙皮鞋。」大多數中年男子,大概只能在家用額度內換雙皮鞋,給自己一點掌控大局感,這是中年男子能做出的少數改變;他們受親友同事的依靠,必須表現出堅強形象,做任何決定時都需要顧全大局,而這個大局總被許多事情牽扯,也沒有什麼可以灑脫一回的自由。

叔本華曾寫道「從年輕人的立場觀之,人生看似無窮無盡地往未來延伸;從老年人的立場觀之,從年輕到老的距離只是幾步之遙。」年輕時看人生,就像是倒轉的望遠鏡,人生的事物都在遠方而老後回顧人生,覺得所有事物都變小了,人生每個瞬間都快速流逝,彷彿只是幻影,要體會生命的短暫就一定要活得夠久

中年男子在談當年勇的同時,也看著即將來臨的老年期,他們不會癡傻地認為未來的生活還在遠方,退休後被稱為活動家具的男子更孤獨了,逐步走向晚年的男女,不同心思也造就人生差異,也直接反映在晚年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