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153/web/◆ 聯合報社論/電價分級的修辭:停電時民生用電首遭其殃
◆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敵我不分」?
◆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2024-06-1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務的信用評等,但是未來你也許將有一個「駕駛評等」。記者黃仲裕/攝影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務的信用評等,但是未來你也許將有一個「駕駛評等」,這是根據每個駕駛人的駕駛習慣而定:你是不是常急煞車,或猛踩油門,是否邊開車邊看手機,或是經常深夜開車,開車習慣壞的、坐在駕駛盤後就要跟人尬車的人,評等肯定差,保險費也隨著水漲船高。
信用評等是根據你還貸款、付信用卡的金額與頻率,決定你是不是個優良的客戶,駕駛評等也是保險公司用來決定你的保險費率,但是所蒐集的個人駕駛訊息,則往往由汽車製造廠商,像是特斯拉電動車,早在顧客不知情下,裝在車上,源源不斷的向資料中心發送訊息,而某些行動電話的 App 也有這個功能。
美國的汽車保險是項大生意,幾乎每個開車的人都需要買保險,但是每個人的保費不一,這是根據過去肇事紀錄、性別、婚姻狀態、年紀、開什麼樣的車,以及在哪裡開車,但是以上的數據,都不及開車時真正的行為分析來得準。
保險公司堅稱這套「駕駛行為分析」,其實是對顧客有利的,小心駕駛的人,可以付較低廉的保險費,而粗心駕駛的人,因為要付高額保險費,也會因此更小心地開車,上路更安全,有公司專門在蒐集與儲存這類資料,只要保險公司為了決定保費要購買,就可立即提供十項風險評估項目。
這套分析違反顧客的隱私權,莫此尤甚,可是大部分駕駛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乎;車輛出廠的時候,追蹤設備就已經裝在車上,交車時夾在各種文件中,而手機 App 剛使用時,也許是道路氣象、或可知道自己車輛的耗油效率,甚至是父母為追蹤自己子女而裝的,打開時都有長串的定型化契約,不點同意,就沒有辦法使用上述功能,但點了同意,就開啟了附加的對駕駛行為分析。
保險公司本來應該是分攤風險,但往往因為風險過分集中在某一地區、或者是某一種人身上,而讓保險公司拒保,或是特意提高保費,而近年來氣候異常,常遭颶風襲擊的佛羅里達州,或是遭龍捲風之害的中西部,部分保險公司甚至拒保房屋險。
消費者保護機構其實是贊成要有駕駛評等,因為這會對「好駕駛」更公平,專家們預測,最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駕駛評等」,就像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信用評等,當然如果這是自願提供的,也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大多數人都提供,保險公司才有一個比較計算基礎,這就牽涉到要不要強迫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十年前開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並在民國一○九年(2020年)全面實施「社會信用評級系統」,蒐集中國所有人民的各項資料,包含政治立場、犯罪紀錄、交友圈、購物習慣、網路言談與行為等資訊,以大數據的概念賦予每位國民一個社會信用評等,截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8月,中國已有 130 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
社會信用制被西方罵得體無完膚,最初中共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維穩」,現在則是全面監控境內輿情,西方憂心,中國正藉由社會評級向極權主義邁進,進一步操控大眾的私人生活。
特斯拉老闆馬斯克四月底訪問北京時,提出要設立大陸的數據中心,將所有特斯拉車主的駕駛行為,集中在數據中心,中方很快就同意,馬斯克的目的,也許希望透過分析每個人的駕駛習慣,最終建立起全中國的自動駕駛系統,大陸政府也許是從收集車主隱私的目的出發,可是看在美國保險公司的眼中,這成了莫大的商機。
現在的西方社會,經由 AI 與大數據的蒐集,要建立起更完整的社會信用,只是做與不做的問題,已有的信用評等,加上未來的駕駛評等,與中國大陸似乎也是50步笑百步,如果對隱私權不嚴加設防,民主社會滑落到極權社會,將會輕而易舉。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敵我不分」?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軍官校黃埔建軍的一百周年校慶,也是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首度校閱部隊。記者曾原信/攝影
賴總統參加陸軍官校百年校慶,高喊「不能敵我不分,也不能敵友不分」。弦外之音,暗指某些人「視敵為友」、「視我為敵」。事實上,還有另一種「敵我不分」,是「視友為敵」,這正是民進黨在做的事。
在綠委沈伯洋大聲疾呼下,「第五縱隊」成近來熱議話題。台灣到底有沒有「第五縱隊」,誰又是「第五縱隊」?沈伯洋直接把立委、村里長列為「高風險者」;其他被列入討論的,還有陸配、台商、大學教授和宮廟。台灣彷彿又回到「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日子。
無獨有偶,親綠網紅波特王揭露,七月下旬開始將有「十組網紅」接受大陸邀約到對岸拍片。他雖說拍片內容不談政治,卻又直接指控這是「文化統戰」,目標是台灣年輕人。於是,網路掀起一波獵巫風,網紅、演藝圈不少人中箭,人人自危。
第五縱隊、為敵統戰,都是極嚴厲的指控。但無論沈伯洋或波特王都沒有具體證據,更無法律依據,唯一有的就是「政治正確」。類似指控,近幾年來已成常態。只因政治立場不同,或經營大陸市場,就被視為敵人、叛徒,簡直莫名其妙。
這幾年台灣的危機,是民進黨對外無法「化敵為友」,對內則以「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思維,將批評、反對者,都當敵人。如此二分法,如何謀求和平、團結國家?
聯合報社論/電價分級的修辭:停電時民生用電首遭其殃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郭智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長郭智輝接受外媒訪問談到電價議題,重申台灣「並不缺電」,並強調「電價不是愈便宜愈好」,太便宜反而容易浪費。他還說,一個卅坪的空間,只要裝兩台冷氣就好,不必因三房一廚而裝到四台。此話一出,引發民眾不滿,藍委並反問他自己家中裝了幾台冷氣,嗆他不知民間疾苦。經濟部次日發新聞稿澄清,郭智輝的談話是在強調「節能」之重要。
郭智輝上任不到一個月,屢屢因發言失當遭到打槍及「校正」,尷尬至極。這些現象,一則顯示他對決策缺乏全盤思考,即輕率發言;二則反映他說話不夠精準,易致反感;三是賴政府在蜜月期的黨政磨合並不順利,「黨壓迫政」的問題頻生。這三點,一再斲傷決策的合理性及可信度,人民難以心服,也無所適從。
從寬而言,郭智輝希望推動節能意識,呼籲社會共體時艱度過能源考驗期,當然不能算是錯誤的說法。然而近幾年台灣面對的,是能源轉型失敗及供電告急的問題,民眾莫不期待新任經濟部長能打破非核魔咒,從發電政策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但郭智輝顧左右而言他,聲稱台灣並不缺電,又把責任往「用電者」身上推,先說電價必須調漲反映成本,又說民眾必須主動節能減少用電。換言之,缺電的癥結出在能源政策端,他卻裝聾作啞,無意著力檢討改變。
經濟部長新官上任,但說來說去都是官話,卻不考慮人民的負擔和感受,當然無法讓人信服。例如,明明問題出在「供應端」的電力結構失衡,以致電力存在時段性及季節性缺口;郭智輝卻把目光盯在「消費端」,強調「電價太便宜」及「必須節電」。這樣的藥方,根本就是「誤診」!民進黨因為反核,先前要求民眾「用愛發電」;如今電力不足,它又要求大家節能,「用愛抗暑」。人們的身體,到底要忍受政府政策的多少凌虐?
值得注意的是,郭智輝談到台電售價必須反映成本時,提出了「電價分級」的概念。他主張,電價可分成「綠電、低碳電力、一般灰電」三種,依排碳量高低分別定價,並成立一個泛公股售價平台進行交易。這個分級制度聽似合理,可以解決工業用電價格長期偏低的問題;但對一般民生用電而言,卻暗藏一個凶險的伏筆:一遇缺電,家用電力極可能因被歸為「第三類」低價用電,首當其衝成為優先停電的對象。對廣大民眾而言,誰願意自己成為被犧牲的一群?
郭智輝上任後有關電力的發言,不斷遭到行政院和民進黨「校正回歸」;他說得愈多,民眾也就愈困惑。諸如,他說核電可作為備用電力、核三可有條件延役,都遭行政院打槍;他說政府不應再補貼台電、並將反映成本調漲電價,行政院稱那是他個人的「未來期許」;他擬議的「電力分級」,閣揆卓榮泰說目前還達不到分級的階段;他說要漲電價,卓榮泰卻暗示會繼續凍漲。看得出來,這個政府不斷在繞圈子,郭智輝拋出新解方,馬上就被行政院擋下回收。問題是,已經走到撞牆的能源政策,到底要如何轉彎再前進,民進黨的舊腦袋提得出新主張嗎?
民進黨若要繼續死抱著非核神主牌,不管多少個郭智輝入閣,都將戰死灘頭,台灣缺電及高碳排的困境依舊如故。比起王美花,郭智輝至少比較願意提出新觀點;問題是,他一踢到民進黨的鐵板就腳軟,而他僅剩的解方也就只能在價格打轉,卻觸不到供電問題的核心。更糟的是,他的企業本位太強,庶民同理心卻太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