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153/web/ 

◆  聯合報社論/電價分級的修辭:停電時民生用電首遭其殃
◆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敵我不分」?
◆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車上隱私成「駕駛評等」


2024-06-1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務的信用評等,但是未來你也許將有一個「駕駛評等」。記者黃仲裕/攝影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一個財務的信用評等,但是未來你也許將有一個「駕駛評等」,這是根據每個駕駛人的駕駛習慣而定:你是不是常急煞車,或猛踩油門,是否邊開車邊看手機,或是經常深夜開車,開車習慣壞的、坐在駕駛盤後就要跟人尬車的人,評等肯定差,保險費也隨著水漲船高。

信用評等是根據你還貸款、付信用卡的金額與頻率,決定你是不是個優良的客戶,駕駛評等也是保險公司用來決定你的保險費率,但是所蒐集的個人駕駛訊息,則往往由汽車製造廠商,像是特斯拉電動車,早在顧客不知情下,裝在車上,源源不斷的向資料中心發送訊息,而某些行動電話的 App 也有這個功能。

美國的汽車保險是項大生意,幾乎每個開車的人都需要買保險,但是每個人的保費不一,這是根據過去肇事紀錄、性別、婚姻狀態、年紀、開什麼樣的車,以及在哪裡開車,但是以上的數據,都不及開車時真正的行為分析來得準。

保險公司堅稱這套「駕駛行為分析」,其實是對顧客有利的,小心駕駛的人,可以付較低廉的保險費,而粗心駕駛的人,因為要付高額保險費,也會因此更小心地開車,上路更安全,有公司專門在蒐集與儲存這類資料,只要保險公司為了決定保費要購買,就可立即提供十項風險評估項目。

這套分析違反顧客的隱私權,莫此尤甚,可是大部分駕駛人並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在乎;車輛出廠的時候,追蹤設備就已經裝在車上,交車時夾在各種文件中,而手機 App 剛使用時,也許是道路氣象、或可知道自己車輛的耗油效率,甚至是父母為追蹤自己子女而裝的,打開時都有長串的定型化契約不點同意,就沒有辦法使用上述功能,但點了同意,就開啟附加對駕駛行為分析

保險公司本來應該是分攤風險,但往往因為風險過分集中在某一地區、或者是某一種人身上,而讓保險公司拒保,或是特意提高保費,而近年來氣候異常,常遭颶風襲擊的佛羅里達州,或是遭龍捲風之害的中西部,部分保險公司甚至拒保房屋險。

消費者保護機構其實是贊成要有駕駛評等,因為這會對「好駕駛」更公平,專家們預測,最後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駕駛評等」,就像是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一個信用評等,當然如果這是自願提供的,也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大多數人都提供,保險公司才有一個比較計算基礎,這就牽涉到要不要強迫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十年前開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並在民國一○九年(2020年)全面實施「社會信用評級系統」,蒐集中國所有人民的各項資料,包含政治立場、犯罪紀錄、交友圈、購物習慣、網路言談與行為等資訊,以大數據的概念賦予每位國民一個社會信用評等,截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8月,中國已有 130 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

社會信用制被西方罵得體無完膚,最初中共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維穩」,現在則是全面監控境內輿情,西方憂心,中國正藉由社會評級向極權主義邁進,進一步操控大眾的私人生活。

特斯拉老闆馬斯克四月底訪問北京時,提出要設立大陸的數據中心,將所有特斯拉車主的駕駛行為,集中在數據中心,中方很快就同意,馬斯克的目的,也許希望透過分析每個人的駕駛習慣,最終建立起全中國的自動駕駛系統,大陸政府也許是從收集車主隱私目的出發,可是看在美國保險公司的眼中,這成了莫大的商機。

現在的西方社會,經由 AI 與大數據的蒐集,要建立起更完整社會信用,只是做與不做的問題,已有的信用評等,加上未來的駕駛評等,與中國大陸似乎也是50步笑百步,如果對隱私權不嚴加設防,民主社會滑落到極權社會,將會輕而易舉











聯合報黑白集/誰在「敵我不分」?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陸軍官校黃埔建軍的一百周年校慶,也是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首度校閱部隊。記者曾原信/攝影


賴總統參加陸軍官校百年校慶,高喊「不能敵我不分,也不能敵友不分」。弦外之音,暗指某些人「視敵為友」、「視我為敵」。事實上,還有另一種「敵我不分」,是「視友為敵」,這正是民進黨在做的事。

在綠委沈伯洋大聲疾呼下,「第五縱隊」成近來熱議話題。台灣到底有沒有「第五縱隊」,誰又是「第五縱隊」?沈伯洋直接把立委、村里長列為「高風險者」;其他被列入討論的,還有陸配、台商、大學教授和宮廟。台灣彷彿又回到「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的日子。

無獨有偶,親綠網紅波特王揭露,七月下旬開始將有「十組網紅」接受大陸邀約到對岸拍片。他雖說拍片內容不談政治,卻又直接指控這是「文化統戰」,目標是台灣年輕人。於是,網路掀起一波獵巫風,網紅、演藝圈不少人中箭,人人自危。

第五縱隊、為敵統戰,都是極嚴厲的指控。但無論沈伯洋或波特王都沒有具體證據,更無法律依據,唯一有的就是「政治正確」。類似指控,近幾年來已成常態。只因政治立場不同,或經營大陸市場,就被視為敵人、叛徒,簡直莫名其妙。

這幾年台灣的危機,是民進黨對外無法「化敵為友」,對內則以「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思維,將批評、反對者,都當敵人。如此二分法,如何謀求和平、團結國家?













聯合報社論/電價分級的修辭:停電時民生用電首遭其殃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郭智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長郭智輝接受外媒訪問談到電價議題,重申台灣「並不缺電」,並強調「電價不是愈便宜愈好」,太便宜反而容易浪費。他還說,一個卅坪的空間,只要裝兩台冷氣就好,不必因三房一廚而裝到四台。此話一出,引發民眾不滿,藍委並反問他自己家中裝了幾台冷氣,嗆他不知民間疾苦。經濟部次日發新聞稿澄清,郭智輝的談話是在強調「節能」之重要。

郭智輝上任不到一個月,屢屢因發言失當遭到打槍及「校正」,尷尬至極。這些現象,一則顯示他對決策缺乏全盤思考,即輕率發言;二則反映他說話不夠精準,易致反感;三是賴政府在蜜月期的黨政磨合並不順利,「黨壓迫政」的問題頻生。這三點,一再斲傷決策的合理性及可信度,人民難以心服,也無所適從。

從寬而言,郭智輝希望推動節能意識,呼籲社會共體時艱度過能源考驗期,當然不能算是錯誤的說法。然而近幾年台灣面對的,是能源轉型失敗及供電告急的問題,民眾莫不期待新任經濟部長能打破非核魔咒,從發電政策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但郭智輝顧左右而言他,聲稱台灣並不缺電,又把責任往「用電者」身上推,先說電價必須調漲反映成本,又說民眾必須主動節能減少用電。換言之,缺電的癥結出在能源政策端,他卻裝聾作啞,無意著力檢討改變

經濟部長新官上任,但說來說去都是官話,卻不考慮人民的負擔和感受,當然無法讓人信服。例如,明明問題出在「供應端」的電力結構失衡,以致電力存在時段性及季節性缺口;郭智輝卻把目光盯在「消費端」,強調「電價太便宜」及「必須節電」。這樣的藥方,根本就是「誤診」!民進黨因為反核,先前要求民眾「用愛發電」;如今電力不足,它又要求大家節能,「用愛抗暑」。人們的身體,到底要忍受政府政策的多少凌虐?

值得注意的是,郭智輝談到台電售價必須反映成本時,提出了「電價分級」的概念。他主張,電價可分成「綠電、低碳電力、一般灰電」三種,依排碳量高低分別定價,並成立一個泛公股售價平台進行交易這個分級制度聽似合理,可以解決工業用電價格長期偏低的問題;但對一般民生用電而言,卻暗藏一個凶險的伏筆:一遇缺電,家用電力極可能因被歸為「第三類低價用電,首當其衝成為優先停電的對象。對廣大民眾而言,誰願意自己成為被犧牲的一群?

郭智輝上任後有關電力的發言,不斷遭到行政院和民進黨「校正回歸」;他說得愈多,民眾也就愈困惑。諸如,他說核電可作為備用電力、核三可有條件延役,都遭行政院打槍;他說政府不應再補貼台電、並將反映成本調漲電價,行政院稱那是他個人的「未來期許」他擬議的「電力分級」,閣揆卓榮泰說目前還達不到分級的階段;他說要漲電價,卓榮泰卻暗示會繼續凍漲。看得出來,這個政府不斷在繞圈子,郭智輝拋出新解方,馬上就被行政院擋下回收。問題是,已經走到撞牆的能源政策,到底要如何轉彎再前進,民進黨的舊腦袋提得出新主張嗎?

民進黨若要繼續死抱著非核神主牌,不管多少個郭智輝入閣,都將戰死灘頭,台灣缺電及高碳排的困境依舊如故。比起王美花,郭智輝至少比較願意提出新觀點;問題是,他一踢到民進黨的鐵板就腳軟,而他僅剩的解方也就只能在價格打轉,卻觸不到供電問題核心更糟的是,他的企業本位太強,庶民同理心卻太弱了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  【專家之眼】連勝文提中國人 是追尋民族民主的深刻詰問

◆  【專家之眼】中菲南海爭議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2024-06-18 07:47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大陸在短短半年間,就早收清單貨品,中止二波關稅減讓。本報資料照


中國大陸於5月31日宣布,中止 ECFA 早收清單的134項關稅減讓,由於中止項目範圍甚廣,許多人開始擔心陸方是否會全面取消 ECFA,一旦發生,脆弱的農產品將首當其衝。

在短短半年間,對岸已經就早收清單貨品,中止二波關稅減讓,此次無論涉及產業、貨品數量與影響規模,均較上次大幅擴大。從關稅減讓項目而言,二波共有144項,看似不多,僅占早收的577項中的25.85%;惟倘從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我早收貨品出口規模157.82億美金來看,二波金額約達118億美金,占了早收規模的74.77%。易言之,去年四分之三早收出口金額的優惠關稅均已被取消。

所幸受衝擊的產業早就展開因應對策,如擴大全球布局,或將部分產能移轉至大陸,早收的出口規模已大幅減少,波及相對有限。不過農產品深受距離與消費習慣的影響,不易移轉市場,若全面取消優惠關稅,影響將更甚於其他產業。

由於兩岸距離近,航運相當密切,台灣農漁產品採收後,不到一天就可以運抵廈門或廣東,數天內就可以送到大陸各地。加上飲食習慣相近,以及購買力強,台灣高品質農漁產品深受大陸消費者的喜愛。

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連戰推動和平之旅,促進15種台灣水果享有零關稅與快速通關措施優惠。接著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6月兩岸簽署 ECFA,早收清單中有18項農漁產品,自民國一OO年(201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逐漸降至零關稅。取消關稅之後,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快速成長

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對大陸出口金額,占我農產品總出口比重首次超越一成,使得大陸長期居我最大農產品出口國,民國一O七年與一O八年(2018年與2019年)出口達到高峰12.7億美金,出口比重23%,幾乎為農產品出口的四分之一

可惜兩岸敵意螺旋持續上升,之後出口金額開始衰退。民國一 一O年(2021年)大陸的海關多次檢出台灣主要農產品帶有介殼蟲等有害生物,或禁用藥物,因而暫停我鳳梨、釋迦與蓮霧等水果以及石斑魚等漁產品進口。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大陸宣布暫停未完成產品註冊的100多家台灣食品,與柑橘類、冰鮮白帶魚與冷凍竹莢魚進口。去年對陸出口僅剩五億美金,不到高峰期民國一O八年(2019年)的四成39.35%)。

當然我國也試圖強化其他國家的出口,例如以「自由鳳梨」或「民主鳳梨」之名,積極將鳳梨銷往日本,然僅有短期效果,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農產品出口金額成長11%,達8.6億美元;去年就暴跌16%,出口只剩7.2億美元,非但無法彌補中國大陸失去的市場,連對日出口都創下十四年新低,回到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水準,拖累總出口跌破五十億美金

面對陸方驗出我國農產品的檢疫問題,農業部不設法排除障礙,還甩鍋給對岸,指責其政治操作,揚言向 WTO 提出申訴,至今卻只提出毫無效果的「關切」,根本沒有解決的意願,激怒大陸擴大制裁,讓農產品解禁遙遙無期。唯獨釋迦與石斑魚靠著地方政府、在野黨與農業團體等努力,始能恢復出口。

未來四年兩岸關係難以改善,大陸全面廢除 ECFA 早收清單的可能性大增。以大陸市場為主的農產品,應及早規劃因應對策,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如水果酒、膠原蛋白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以降低其衝擊












【專家之眼】連勝文提中國人 是追尋民族民主的深刻詰問


2024-06-18 07:27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左)15日參加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大會,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握手致意。(中新社)


不知多少人還記得兩蔣時期小學習作本底頁,印有「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乃至於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在國會殿堂說過「我是中國人」這些話?過去理所當然地表述中國人認同,到後來逐漸銷聲匿跡,但在賴清德總統不回應自己與中華民族關係後,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卻又在出席海峽論壇大會開幕式上,公開表示「作為一個道地的台灣人,也可以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應該要注意的是,此發言不僅讓外界面對台灣人民認同的演變過程,更有提醒相關人等留意此說映照出的意義:警覺私領域的認同與被迫選邊的政治操作,以及將中國人並列「堂堂正正」時代隱含的主體性,留下追求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空間。

對中華民國派而言,連勝文兼論台灣與中國人說法,自然合理。他的演講從家族史切入,提及中國與台南連家的深厚連結: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曾祖父連雅堂住過廈門鼓浪嶼、鼓吹民族主義、呈請恢復中國國籍;祖父連震東也回到大陸,參與抗戰;連並述及,同時有更多的台灣人也加入了這場神聖的民族保衛戰。

因此,連從先人歷史裡提煉出,關於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兼容並蓄。他說,這兩種沒有衝突,更何況兩岸還有共同信仰、語言、飲食、生活習慣和節日等,更加凸顯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雖然他從跨越海峽的家族史談起兩岸淵源,但根據歷史事實,同時代即便是留在台灣的人民,大多也跟台南連家一樣,具有中華民族或中國人認同。會這樣說,是因為當時多數台灣住民,並未興起現代獨派語境下的台灣人概念,而確實具有現代民族主義概念下的中國認同。

最明顯的證據,是被殖民統治四十年後的台灣人,還要日本總督府推皇民化運動,以免徵募的台籍日本兵在戰場上調轉槍頭,而戰後國府接收人員來台時,人民自動歡迎的表態,也證明當時台人對中國,乃至於同屬中華民族的看法。

兩蔣來台後,承載並延續台人的中國認同,推動反共政策。該注意的是,這段期間多數台人的民族認同並未混淆國家認同,國家充滿朝氣希望。在蔣經國時期,政府呼籲中共不僅要「經濟學台灣」,更要「政治學台北」,人民面對兩岸競爭,也具有制度優越性、時間站在我們這裡的信心。如此氣氛,能一直延續到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被立委質詢時說「我是中國人」。那時蔡主委負責處理兩岸事務,沒人質疑她的認同可能成為中共統戰樣板。由此可知,認同與效忠組合可以多元,統戰也不一定有用,要看領導人怎麼帶領國家。

當然,現在認同的情況不同了。在日本殖民時期堅持的天然中,似乎比不上被建構的「天然台」。形成主因之一當歸咎於李登輝開啟的諸手段,再加上獨派把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對立起來的策略。連的說法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要在此時重提的當代意義。

看來似乎至少有以下原因。首先,警覺私領域的認同與被迫選邊的政治操作。對人民而言,認同應該是私密、無涉道德的選擇。而台灣追求民主自由的目標之一,就在對個人私領域的尊重。無奈在特定政治勢力操作下,對於非我族類正在施以輿論壓力。例如同時就有媒體報導的「國安人士」帶風向,稱此次海峽論壇有個推動台胞證、居住證、臨時入境機動車駕駛許可「三證聯辦」,是要「把台灣人變中國人!」

即便把中國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謂「國安人士」說法也是經不起檢驗的。因為類似證件兩岸多有。台人在大陸要拿台胞證,去過對岸的民進黨高官,肯定也辦過,陸人赴台,則要辦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至於後面兩證,要看申請人在當地工作生活的長期便利性需求,否則想辦也填不了地址。而居住證雖曾被蔡政府稱是「陸方內國化與矮化我主權地位的政治圖謀」,但細看其理由,也沒講出辦此證可以改變兩岸政治、法律,甚至認同狀態,否則應可納入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的管制。媒體操作是要給參加海峽論壇者壓力,也把部分人希望更便利的生活期待,抹紅為具政治意圖。只是辦個證而已,就被選邊了,政治之恐怖蠻橫,莫此為甚。為民主自由努力過的台灣人,不能接受如此抹紅伎倆。

其次,留下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的空間。連的說法,既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含有兩蔣時期的時代印記,具有相當主體性。就算不談民族認同,台北市長蔣萬安對連言論的看法,也提供了另個答案。他說,「我們都是中華民國國民。」在如此前提下,他續稱雙城論壇是目前兩岸間僅存的官方對話管道與平台。連的話照顧了兩岸需求,而中共到底有沒有默示空間呢?留給人民判斷。

至於連發言另個潛台詞,還能從民族形成的理論交鋒來看。簡言之,傳統中華民族說法,是認為歷史地理血緣等原生自然因素,形成了民族認同;但建構論卻認為,需要有國家的刻意為之,民族才得以成為民族。在台灣的中國人、中華民族認同逐漸萎縮,不是獨派單獨操作的結果。而連在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前的表述,目前在台只有被統戰與促進兩岸交流的解讀,但如果對民族形成過程有深刻了解者,當能心領神會其亦是對如何包容在台灣的中華民族載體的深刻詰問。真心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空間者,在激賞於連的發言之外,也該面對連的認同所遭遇的困境吧!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十年後的生成式AI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5153/web/ 

◆  綠宣講 指導釋憲毀民主?
◆  終戰前的首戰 莫忘中途島
◆  提首戰即終戰 為的是避戰
◆  AI救世主 難挽整體外銷頹勢
◆  拯救基隆河 雨、汙水分流重於截流
◆  文史哲遭AI終結? 被人類放棄?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十年後的生成式AI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十年後的生成式AI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在最後一堂「計算機概論」的課程,我請同學們預測十年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對社會的影響,該預測可以是一項技術、一種產品、一幅景象或一個概念。

去年我也曾請修課同學預測十年後人工智慧對社會的影響,彼時他們曾就人工智慧在學習成長、智慧生活、就業工作、風險監管等面向的影響,提出諸多頗具創意的看法。

該課程限定非資工本科學生修習,班上學生背景多元,主修專業各有所長。今年生成式人工智慧遍地開花,各項應用早已融入這群 Z 世代孩子的日常。茲摘錄彙整同學的巧思妙答,以饗讀者。

在教育現場上,「自動摘要課程重點,隨時可以生成考題、答案,考古題要多少有多少」、「幫忙寫作業及程式」、「智商出現兩極化」、「課堂互動一對一,客製化的 AI 助教可配合學生程度因材施教,教育水準提升」。

在工作職場上,「GenAI 成為各行各業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利器」、「大量初階技術工作的勞力被取代,自然而然篩選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繁瑣精密的重複性工作將全面自動化」、「高階技術的工作也可能被取代」、「透過累積經驗而非創新的工作很多會被取代」、「低階工作消失中,世界財富更加集中,窮者愈窮,富者愈富」、「未來人類只會從事投資事業,其他工作都由 AI 執行。」(其實,連投資都要仰賴 AI)。

在藝術創作上,「創作者的門檻降低」、「過度依賴使得創意力降低」、「層次較低的創作行業將無利可圖」、「大眾審美主流獨大,小眾式微」、「與 GenAI 的對話激發靈感」、「人人可以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琴棋書畫將再創另一盛世」。

在醫療照護上,「隨著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智慧機器人將成為陪伴照料長者的主力」、「預防勝於治療,智慧助理協助大家的日常健康照護,個體內的植入式晶片可在病灶出現前提出警訊」(此乃「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謂也)。

在智慧生活上,「客製化的個人助理是人人最貼心的朋友」、「智慧家電完全自動化」、「更多實體化的 AI 出現在我們的周遭」、「模仿人類說話,比本人還真」、「真偽資訊難辨,詐騙橫行,人們每天提心吊膽」、「如同設定跟車最高速限可避免超速一般,更多智慧裝置可讓守法者不會因粗心而觸法」、「紅綠燈不再需要,每個移動的物件,都可自動偵測避免碰撞的最佳行進路線」。

在天馬行空上,「配合量子電腦的發展,運算力將超乎人類想像」、「星際旅行變得普遍,可與外星人溝通」、「人們成了 GenAI 的代言人」、「在軟硬體限制下,還有好幾個十年要走」。

生成式人工智慧未來勢必大大降低人們為了生存所付出的勞力成本,同時也將能提升大家日常生活的品味層次。至於自我實現生命意義,那是老天爺留給每個人的功課,恐怕還得靠自己的天工智慧認真作答呀!











綠宣講 指導釋憲毀民主?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桃園市)
季青漫畫


民進黨在黨主席賴清德一聲令下,六月十四日首站在花蓮展開「反濫權、護民主」的宣講活動,反制國民黨和民眾黨在立法院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有人認為這項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民國一一五年(二○二六年)的地方首長選舉,但是我認為民進黨的眼光沒有那麼遠,選民的記憶力也沒有那麼長;民進黨的目的應該是為了釋憲,而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毀民主,而不是護民主。

六月十一日,賴清德總統核可行政院對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案的覆議,但是抗爭者用「人渣」、「台灣第一不要臉」、「大陸的狗」這種非理性字眼羞辱民眾黨立委黃國昌,這項覆議案註定失敗,因為只要二分之一的立委反對,就可以駁回覆議案。一位具有法學素養的立委遭到民進黨支持者如此不堪的辱罵,雙方結怨更深,已經喪失理性討論的空間,覆議案只會是朝野對決。事實上,以目前的政治氛圍,民進黨知道覆議一定失敗,所以覆議應該只是障眼法,他們的算盤是「釋憲」。

現任的大法官全數都是蔡前總統提名,包括「再任」的司法院長許宗力。我認為,民進黨下鄉宣講不是為了說服群眾,而是講給現任的大法官聽的;民進黨高幹在地方宣講國會濫權的理由,應該是提供大法官釋憲時「參考」。

現任大法官為什麼會認真聽民進黨高官在說些什麼?因為「政治正確」的大法官,有可能卸任後可以「再任」。事實上許宗力的「再任」,直接的結果就是司法很難獨立,戀棧權位、沒有操守的大法官一定會觀政治風向,司法獨立的理想將遙遙無期。

說白一點,如果多數的大法官甘願當政治的奴僕,把法理擺一邊,「再任」的懸念擺中間,民進黨大有機會靠大法官釋憲翻盤。一旦大法官釋憲的結果是國會改革案因「違憲」而失效,真的是「護民主」嗎?

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是否邁向進步成熟,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司法獨立。自由社會必然是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因此政治歧見是常態而不是例外;社會上一旦出現政治紛爭陷入僵局,最終的訴求和仲裁是司法,如果司法不獨立,政治上的對立將永無寧日。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大法官可以再任,現任的大法官會公正、客觀、不受政治影響嗎?如果大法官的公正性遭到質疑,期待大法官釋憲來平息當前朝野的爭議,恐怕是一個幻想!更可能的是,如果釋憲結果和民進黨的主張相互唱和,在野黨的訴求一定類似「大法官是民進黨養的」,公民之間的互不信任必然加劇,掀起的是另一波的政治動盪。

因此,如果民進黨下鄉宣講的目的是引導大法官的釋憲方向,絕對不是護民主,而是毀民主!












終戰前的首戰 莫忘中途島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黃慶祥/退休教師(屏東縣東港)


中途島戰役是美國與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轉捩點。雖然當時旗鼓相當的美、日雙方,在過程中各有很多的幸運及失誤,但美軍總結日軍的敗戰主要原因是,日軍陷入兩面作戰困境,既要攻擊中途島又要攻擊美軍航母,同時也要防守來自這兩者的高空及低空攻擊。

果然,在日軍一番更換炸彈、魚雷的手忙腳亂操作中,美軍俯衝轟炸機在中途島接連炸中日軍的赤城、加賀、蒼龍三艘航母(連同稍後數小時被炸的飛龍號,皆沉沒),短短的四分鐘即決定了日本帝國的命運。

兩面作戰固然是日軍戰術上的重大失誤,但戰略上,或許日軍本來就不該進攻中途島。但山本五十六力排眾議,才使得這表面華麗(消滅美軍航母、占領中途島,而後進攻夏威夷,逼迫美國談判),但充滿危機的中途島戰役上路。此戰後,日軍在太平洋一路挨打,最終也輸掉整個戰爭。如果說中途島戰役是終戰前的首戰,並不為過。

賴總統日前批評「首戰即終戰」是投降主義。表面上這很激勵軍心,但如果兩岸一旦開戰呢?在對岸飛彈、飛機、艦艇質量皆已具壓倒性時,究竟我們要重蹈日軍的覆轍?還是要「積極備戰」但「全力避戰」?









提首戰即終戰 為的是避戰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孫家瑞/金融業(新北市)


黃埔軍校建校一百周年,賴清德總統以三軍統帥身分出席校慶,重申不能接受「首戰即終戰」的「投降主義」。

「首戰即終戰」這個概念,為共軍九十年代提出之指導方針。我國防院於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在《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中寫到:「『中國強調首戰即決戰』,讓美軍未到,戰事已定。」馬前總統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援引指出,中共的攻台戰略就是「首戰即終戰」,一旦發動戰爭就要在很短時間內打完,讓台灣沒機會等美軍來支援。馬前總統援引的是來自蔡英文總統時期的報告。

不論原始資料出自何處,馬前總統此言是希望做為中華民國的領導人能夠「不引戰」,以「避戰」為最高原則。

黃埔百年校慶遇上民進黨執政,又遇上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總統,說來諷刺,因為前國防部長、現任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委嚴德發曾經表示「國軍不會為台獨而戰」

「首戰即終戰」的說法是希望兩岸能夠遠離兵凶戰危,絕非「投降主義」。積極備戰的背後其實是因領導人引戰而成為目標,但不挑釁、不引戰、不求戰、保和平才是中華民國領導人應追求的終極目標。

黃埔軍校以「統一全國」為目標而設立,打響東征、北伐、抗戰「黃埔軍魂」更因「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熱血青年投筆從戎,丹心照汗青而發揚光大。對照十年前的「太陽花」與現今的「青鳥」,真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即便兩岸戰爭一開,真的會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嗎?













AI救世主 難挽整體外銷頹勢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黃進盛/前駐外大使館經貿業務主管(新北市)


新政府財經閣員不乏具優秀產學背景者,惟上任以來即需面對如何擺脫去年出口衰退衝擊經濟成長,及傳產不振、電力不足等質疑。近期國內外最關注消息則非 AI 產業莫屬,也引發全國狂熱。官員無不寄望 AI 產業帶領台灣外銷及經濟成長,而全國百姓對於台灣 AI 發展,仍可秉持看旺台灣之樂觀期待,惟其成敗關鍵則視施政良窳而定。

以外貿數字來看,據經濟部貿易署近日公布之外銷統計,僅 AI 相關產品出口成長,似已成為台灣外銷的救世主,但並無法帶來整體出口繁榮;傳統產業之外銷仍低迷不振,相關業者及家庭仍無感。今年五月份我國出口統計數據,外銷三七三點六億美元,較上月減○點三%,與上年同月出口衰退十四點一%比較,增幅為三點五%;累計一至五月出超三一四點六億美元,則較上年同期增加一○六點九億美元。

表面看來,台灣出口已略有好轉,深入分析卻是因去年外銷衰退嚴重、基期偏低導致外銷微升,AI 相關產品外銷成長難挽整體外銷力道頹勢。整體來看,台灣外銷已出現產業傾斜警訊,未來更可能因缺乏政府照顧的產業孤兒增多而更形嚴重

另由外銷市場觀之,亦出現外銷區域傾斜現象。由我國主要出口國家及地區分析,五月我國對美國出口雖成長,但對大陸、香港、日本、歐洲均呈下滑。對中國大陸與香港出口較上年同月減幅五點三%,對東協出口略增三點九億美元、增幅六點四%;對日本出口十九點九億美元、減少卅五點二%;對美國出口增加卅六點四%;對歐洲出口卅三點四億美元、減少九點三%。

由此可以看出,以歐、日向為我國傳統經貿往來重要國家,惟出口持續衰退,此是否顯示雙邊關係趨冷?更嚴重地顯露出在某個國家治理、政策施政環節中,可能已存在使外貿力衰退的敗因。此觀點可提醒新閣員重視,主政者實不可不防,需防微杜漸並檢視近年來我國經貿主政部門的成果,及未被看見但可進行強化的施政措施。

新閣已就定位即將滿月,部會次長亦多選任,而文官體系內部一級單位主官及副主官,乃實際制定及執行政策的關鍵文官;上承首長願景、下負政策擘劃成敗之責,實應慎選並重用之。

值此新閣新氣象,建議召開各級主管文官評核會議,就近年產業發展、外貿實績對台灣經濟成長之貢獻度、人民所得增長、物價調控成果、全民對政策執行滿意度等面向,客觀選才、摒除上位官官相捧、廣納部內基層意見,擇優汰弱,並考量未來十年內區域政經、美中貿易、AI 產業崛起可能對我國經貿造成衝擊等重要經貿趨勢,選任具相關駐外經貿背景且著有業績成效、才德兼備之文官,儲備培養成一級主管、次長人選,學習新加坡用人唯才、廉能兼具之培育模式,則可提升新閣政績及形象;或可在新總統、新閣揆上任百日時,端出令全國國民讚歎的經貿成就亮點。











拯救基隆河 雨、汙水分流重於截流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歐陽嶠暉/台灣水環境再生協會名譽理事長、莊順興/中央大學環工所教授


近三、四十年來台北市為提升現代化都市形象與市民生活環境品質,耗費巨多經費投入捷運、垃圾收集焚化及汙水下水道建設,前兩者已為市民和觀光客所肯定,唯獨最早建設的分流式汙水下水道系統,現用戶接管率雖已達八十五%,卻因不務實管理,仍在汙染河川。

台北市係採取分流式下水道,汙水與雨水應分別收集納入各自的系統,但因未盡務實管理以致未能徹底分流,仍有部分汙水經由雨水下水道流入河川,導致周邊河川汙染未除。而汙水下水道系統分支管建設完成後應即廢除截流設施,但有部分系統仍採用截流方式以降低初期汙染,變成目前汙水處理除迪化及內湖兩廠外,仍有多量汙水送至區域性的八里廠處理。

台北市對於已完成的汙水下水道系統未曾進行全面務實管理改善,包括未定期持續盤查用戶接管後,其排水系統是否維持原雨、汙水分流排水;有無被改管錯接或房屋改建造成汙水流入雨水系統;未宣導在屋內的各種清洗水不得排到屋外雨水溝,不得在室外洗車,甚至部分餐飲業任意將清洗水槽洗滌水逕自排入雨水側溝而未取締改善。

又,汙水下水道附屬設施人孔,其人孔蓋都設有兩個提舉孔,因道路長期鋪面調整致下陷,導致雨水及路面汙物被掃入汙水下水道,暴雨時又冒出汙水,卻數十年未更換。至於夜市、黃昏市場或攤販聚集地區,也應設法以小截流收集納入汙水下水道,而不是任其排入雨水溝、最後流入河川造成汙染。也就是說,應杜絕汙水流入雨水下水道,而不是任其排入後,再於雨水下水道系統排出口設置截流設施截流處理。

基隆河是台北市民聚集活動的珍貴親水空間,但因河川基流量低,缺乏涵容能力,且尚有部分汙水排入,以及汙染源中有一半以上汙染負荷量是來自內湖汙水廠之放流水,以致每年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日期未達標,甚至時因缺氧造成魚類死亡。

台北市汙水量因少子化而減少,既有之迪化與內湖兩廠處理能力已大於未來汙水產生量,現卻要為因長年未能有效分流雨、汙水所造成的汙染量設置截流設施處理截流水。前市府團隊捨不造成河川汙染的區域性系統,反藉台北市要自主處理,而要超量設置兩座(民生、濱江)處理廠,併同既有的內湖廠,三座的放流水將集中放流於基隆河大佳河段,即再增加近一倍以上的放流水汙染負荷量,這恐將使已稍有改善的基隆河再淪為「黑龍江」。

截流會使汙染物在雨水管內的流速降低而沉澱,一旦下雨即行沖刷入河川;增建兩汙水廠會造成三廠放流水集中排放於基隆河大佳段,後者雖經處理可達九十%去除,但仍殘留有相當於直接排入未經處理的生汙水之總汙染負荷量。本河段為感潮河段,受潮汐影響固體物會沉積於河底,天氣變熱,該沉積汙泥就會自行消化腐敗而上浮,耗掉水中氧氣,使水質更汙染。

不加強管理改善系統之雨、汙水分流以減少甚至斷絕截流水量,卻要耗費六、七十億的建設及每年十億元以上維護經費新建處理廠,這恐是全世界前所未見的荒謬作為,超量設置卻不先探究截流不僅無助改善河川水質,反而會因集中放流增加汙染,未知是台北市太有錢或是決策者對下水道無知,在強調 AI 科技管理時代更顯諷刺。

期待現任市府團隊能建立健全務實的管理體系,嚴格執行下水道雨、汙水徹底分流,達到零截流並廢除所有截流設施,同時停止超量汙水廠的運轉而不再於大佳河段排放超量的放流水,這才能拯救基隆河不再受汙染。













文史哲遭AI終結? 被人類放棄?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呂健吉/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宜縣礁溪)


今年成大歷史系申請分發人數掛零,引起各界注意,成大校方直指是 AI 效應造成此結果;更有中文系教師批評台積電直接到高中開半導體課程,會讓更多高中生提早放棄文史哲相關科系。

AI 真的會成為大學文史哲科系的終結者嗎?實言之,若就業市場和少子化的因素,除了一些私立大學會面臨退場外,公立大學的文史哲相關科系,也同樣會因學生報到率太低而率先被學校檢討。即使今年申請掛零的成大歷史系,可能因分科考試會讓學生回流而滿招,但過了幾年等私大退場潮結束後,就是公立大學文史科系考驗的開始。

目前,有些人主張,大學還是要教導一些道德價值與批判思考,所以還是需要人文相關科系。台大醫學院在明年的申請入學採計,放棄英文改採社會學科,就被認為是在 AI 發展下重視人文素養的教育指標。

但這和實際上大學科系的存廢是兩回事,因為重視人文素養不代表這些人文科系就能夠存活,特別在 AI 人工智慧的發展下,一些大學教授的上課方式和教學方法大量依賴網路資訊和應用軟體,課程的教材和簡報直接從網路下載,用心的教師還會消化加以編排才做成上課內容,一些不用心的教師就直接下載,或者透過人工智慧按個鍵,重新組合編製後就拿到課堂上教學。

之前在書店與幾個台大學生聊天,我問他們會不會專心上課,對教師教課方式覺得如何?他們說,如果發現教師上課的內容在網路上就找得到,就不會想聽了!甚者,老師還會教錯,不如他們自己去問 ChatGPT。

試想,一位教歷史系的教授,若只用傳統歷史學的教法讓學生去記憶分析比對歷史資料,而非用批判多元的視野與方法說明歷史的因果關係,怎能比得上大數據下的史料分析呢?

之前,有位詩人跟我分享他用 ChatGPT 來解讀他的詩,他說大概有五成能解讀出他創作的意義。

當最有浪漫情懷的文學詩作,也能夠被人工智慧解讀大半;當未來有更多情緒語言被大數據融入時,人引以為傲的人性還有多少?那時的文學系還需要老師來教導嗎?AI 文學創作早已讓人分不清是人還是 AI 所寫,教師又如何評改學生作業呢?

至於,大家認為尚有哲學,可以保有人的倫理價值判斷和獨立思考,所以哲學系應當是未來抵擋 AI 的最後人類希望,是所有大學科系中最有人味的系所。但這個最能夠凸顯人類價值和道德的科系,卻是最早被功利主義和就業市場淘汰的科系台灣的大學中只殘留那些早期設立的哲學系,也不知能撐多久。

倫理道德思想不能當飯吃,可是當人類沒有道德倫理思想判斷時,還算是人嗎?當 AI 一步又一步的侵蝕到人的思考判斷中,則倫理思考何能避免,甚可說人已放棄自己的判斷,早就讓 AI 來幫自己選擇了。

真的是 AI 終結了文史哲等科系?還是我們自己放棄,自我終結了這些人文系所呢?二十世紀之前,世界因哲學而運轉,人類因思考而存在;如今卻將變為世界因 AI 而運轉,人類因數據而存在!




施振榮/台灣貓群(CATs) 名揚四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台灣貓群(CATs) 名揚四海
◆  嚴震生/解讀G20三大民主國家的大選








施振榮/台灣貓群(CATs) 名揚四海


2024-06-18 00:00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方向,我曾在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提出台灣的願景是「科技島」,並要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民國一○五年(二O一六年)我再次提出台灣未來的新願景則是要成為「創新矽島」(Si-nnovation Island),打造台灣成為「東方矽文明」(Oriental Si-vilization)的發祥地。

尤其過去台灣已經在 3C 物質文明方面對世界做出貢獻,未來要如何才能讓台灣在精神文明的層面,也可以為全人類做出更多的貢獻呢?

我認為,台灣要具體展現「東方矽文明」,就要靠台灣貓群(CATs),才能讓台灣名揚四海(Taiwan CATs Charming the world)。這裡所談的「CATs」,其實指的就是:「Culture」(文化)、「Art」(藝術)、「Technology」(科技),藉由台灣「貓群」來展現東方矽文明對全世界的魅力。

記得我在民國七十九年(九○年)代後期擔任亞洲企業領袖協會Asia Business Council)會長時,有一次在韓國召開年會,當時韓國政府與大企業及影視圈(電影、戲劇、音樂)攜手合作推動韓流,大力扶植文創產業,如今韓國的文創產業在國際上的形象大幅提升,韓流也為韓國創造出可觀的收益,並帶動文化輸出。

台灣的藝術文化要推向全世界,台灣藝文界具創意、人才優質且能量足夠,只是苦於台灣本身的市場太小,資源投入後的回收往往不盡理想。因此,政府政策方面要投入更多的資源,來扶植台灣貓群,提供藝文團體更好的發展環境。

一方面,要鼓勵藝文團體投入更多資源,創作出更多優質的節目內容;另一方面,則是要鼓勵企業福委會,讓員工本人與眷屬投入更多的藝文消費,讓台灣的藝文生態可以生生不息。

尤其東方矽文明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科技,在矽科技的發展基礎上,藝術文化也要借重科技,藉由文化與科技的整合,可以讓藝術創作更豐富,例如雲門的《毛月亮》、《波》等創作都借重科技,也在國際上受到歡迎及重視。

且透過網路科技,還可讓創作更普及,被全世界的人看見;借重科技也可降低製作成本。

此外,沉浸式展演也是一種藝術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由我共同創立的科文双融,旗下双融域在台北一○一打造了沉浸式場域 Ambi Space One,一路走來的演出包括當代傳奇劇場的《蕩寇誌》、生成藝術家吳哲宇的《混沌實驗室》個展、灣聲樂團的《絃舞I》音樂影片、國際大師江賢二的《江賢二光影沈浸展》等,從表演藝術、音樂到視覺藝術,都可在沉浸式場域創作,也受到許多好評。

目前政府為鼓勵上市上櫃企業支持文化發展,將「企業促進文化發展」明確納入永續發展實踐範疇。在公司治理評鑑中,上市櫃公司只要投入資源支持國內文化發展,並於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書中揭露相關內容,即可於評鑑中得分。

期盼未來政府能推出更多的獎勵措施及投資抵減政策,以鼓勵企業界挹注更多的資源推動台灣藝術文化的發展,最終得以實現「台灣貓群(CATs) 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