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  【專家之眼】連勝文提中國人 是追尋民族民主的深刻詰問

◆  【專家之眼】中菲南海爭議







【專家之眼】ECFA若全面中止農產品將是最大受害者


2024-06-18 07:47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大陸在短短半年間,就早收清單貨品,中止二波關稅減讓。本報資料照


中國大陸於5月31日宣布,中止 ECFA 早收清單的134項關稅減讓,由於中止項目範圍甚廣,許多人開始擔心陸方是否會全面取消 ECFA,一旦發生,脆弱的農產品將首當其衝。

在短短半年間,對岸已經就早收清單貨品,中止二波關稅減讓,此次無論涉及產業、貨品數量與影響規模,均較上次大幅擴大。從關稅減讓項目而言,二波共有144項,看似不多,僅占早收的577項中的25.85%;惟倘從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我早收貨品出口規模157.82億美金來看,二波金額約達118億美金,占了早收規模的74.77%。易言之,去年四分之三早收出口金額的優惠關稅均已被取消。

所幸受衝擊的產業早就展開因應對策,如擴大全球布局,或將部分產能移轉至大陸,早收的出口規模已大幅減少,波及相對有限。不過農產品深受距離與消費習慣的影響,不易移轉市場,若全面取消優惠關稅,影響將更甚於其他產業。

由於兩岸距離近,航運相當密切,台灣農漁產品採收後,不到一天就可以運抵廈門或廣東,數天內就可以送到大陸各地。加上飲食習慣相近,以及購買力強,台灣高品質農漁產品深受大陸消費者的喜愛。

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連戰推動和平之旅,促進15種台灣水果享有零關稅與快速通關措施優惠。接著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6月兩岸簽署 ECFA,早收清單中有18項農漁產品,自民國一OO年(2011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逐漸降至零關稅。取消關稅之後,農產品對大陸出口快速成長

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對大陸出口金額,占我農產品總出口比重首次超越一成,使得大陸長期居我最大農產品出口國,民國一O七年與一O八年(2018年與2019年)出口達到高峰12.7億美金,出口比重23%,幾乎為農產品出口的四分之一

可惜兩岸敵意螺旋持續上升,之後出口金額開始衰退。民國一 一O年(2021年)大陸的海關多次檢出台灣主要農產品帶有介殼蟲等有害生物,或禁用藥物,因而暫停我鳳梨、釋迦與蓮霧等水果以及石斑魚等漁產品進口。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大陸宣布暫停未完成產品註冊的100多家台灣食品,與柑橘類、冰鮮白帶魚與冷凍竹莢魚進口。去年對陸出口僅剩五億美金,不到高峰期民國一O八年(2019年)的四成39.35%)。

當然我國也試圖強化其他國家的出口,例如以「自由鳳梨」或「民主鳳梨」之名,積極將鳳梨銷往日本,然僅有短期效果,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農產品出口金額成長11%,達8.6億美元;去年就暴跌16%,出口只剩7.2億美元,非但無法彌補中國大陸失去的市場,連對日出口都創下十四年新低,回到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水準,拖累總出口跌破五十億美金

面對陸方驗出我國農產品的檢疫問題,農業部不設法排除障礙,還甩鍋給對岸,指責其政治操作,揚言向 WTO 提出申訴,至今卻只提出毫無效果的「關切」,根本沒有解決的意願,激怒大陸擴大制裁,讓農產品解禁遙遙無期。唯獨釋迦與石斑魚靠著地方政府、在野黨與農業團體等努力,始能恢復出口。

未來四年兩岸關係難以改善,大陸全面廢除 ECFA 早收清單的可能性大增。以大陸市場為主的農產品,應及早規劃因應對策,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如水果酒、膠原蛋白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以降低其衝擊












【專家之眼】連勝文提中國人 是追尋民族民主的深刻詰問


2024-06-18 07:27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左)15日參加在廈門舉行的第十六屆海峽論壇大會,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握手致意。(中新社)


不知多少人還記得兩蔣時期小學習作本底頁,印有「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乃至於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在國會殿堂說過「我是中國人」這些話?過去理所當然地表述中國人認同,到後來逐漸銷聲匿跡,但在賴清德總統不回應自己與中華民族關係後,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卻又在出席海峽論壇大會開幕式上,公開表示「作為一個道地的台灣人,也可以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應該要注意的是,此發言不僅讓外界面對台灣人民認同的演變過程,更有提醒相關人等留意此說映照出的意義:警覺私領域的認同與被迫選邊的政治操作,以及將中國人並列「堂堂正正」時代隱含的主體性,留下追求中華民族和平發展的空間。

對中華民國派而言,連勝文兼論台灣與中國人說法,自然合理。他的演講從家族史切入,提及中國與台南連家的深厚連結: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曾祖父連雅堂住過廈門鼓浪嶼、鼓吹民族主義、呈請恢復中國國籍;祖父連震東也回到大陸,參與抗戰;連並述及,同時有更多的台灣人也加入了這場神聖的民族保衛戰。

因此,連從先人歷史裡提煉出,關於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兼容並蓄。他說,這兩種沒有衝突,更何況兩岸還有共同信仰、語言、飲食、生活習慣和節日等,更加凸顯兩岸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雖然他從跨越海峽的家族史談起兩岸淵源,但根據歷史事實,同時代即便是留在台灣的人民,大多也跟台南連家一樣,具有中華民族或中國人認同。會這樣說,是因為當時多數台灣住民,並未興起現代獨派語境下的台灣人概念,而確實具有現代民族主義概念下的中國認同。

最明顯的證據,是被殖民統治四十年後的台灣人,還要日本總督府推皇民化運動,以免徵募的台籍日本兵在戰場上調轉槍頭,而戰後國府接收人員來台時,人民自動歡迎的表態,也證明當時台人對中國,乃至於同屬中華民族的看法。

兩蔣來台後,承載並延續台人的中國認同,推動反共政策。該注意的是,這段期間多數台人的民族認同並未混淆國家認同,國家充滿朝氣希望。在蔣經國時期,政府呼籲中共不僅要「經濟學台灣」,更要「政治學台北」,人民面對兩岸競爭,也具有制度優越性、時間站在我們這裡的信心。如此氣氛,能一直延續到前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被立委質詢時說「我是中國人」。那時蔡主委負責處理兩岸事務,沒人質疑她的認同可能成為中共統戰樣板。由此可知,認同與效忠組合可以多元,統戰也不一定有用,要看領導人怎麼帶領國家。

當然,現在認同的情況不同了。在日本殖民時期堅持的天然中,似乎比不上被建構的「天然台」。形成主因之一當歸咎於李登輝開啟的諸手段,再加上獨派把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對立起來的策略。連的說法不禁讓人好奇:為什麼要在此時重提的當代意義。

看來似乎至少有以下原因。首先,警覺私領域的認同與被迫選邊的政治操作。對人民而言,認同應該是私密、無涉道德的選擇。而台灣追求民主自由的目標之一,就在對個人私領域的尊重。無奈在特定政治勢力操作下,對於非我族類正在施以輿論壓力。例如同時就有媒體報導的「國安人士」帶風向,稱此次海峽論壇有個推動台胞證、居住證、臨時入境機動車駕駛許可「三證聯辦」,是要「把台灣人變中國人!」

即便把中國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謂「國安人士」說法也是經不起檢驗的。因為類似證件兩岸多有。台人在大陸要拿台胞證,去過對岸的民進黨高官,肯定也辦過,陸人赴台,則要辦大陸居民往來台灣通行證;至於後面兩證,要看申請人在當地工作生活的長期便利性需求,否則想辦也填不了地址。而居住證雖曾被蔡政府稱是「陸方內國化與矮化我主權地位的政治圖謀」,但細看其理由,也沒講出辦此證可以改變兩岸政治、法律,甚至認同狀態,否則應可納入兩岸條例第九條之一的管制。媒體操作是要給參加海峽論壇者壓力,也把部分人希望更便利的生活期待,抹紅為具政治意圖。只是辦個證而已,就被選邊了,政治之恐怖蠻橫,莫此為甚。為民主自由努力過的台灣人,不能接受如此抹紅伎倆。

其次,留下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的空間。連的說法,既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含有兩蔣時期的時代印記,具有相當主體性。就算不談民族認同,台北市長蔣萬安對連言論的看法,也提供了另個答案。他說,「我們都是中華民國國民。」在如此前提下,他續稱雙城論壇是目前兩岸間僅存的官方對話管道與平台。連的話照顧了兩岸需求,而中共到底有沒有默示空間呢?留給人民判斷。

至於連發言另個潛台詞,還能從民族形成的理論交鋒來看。簡言之,傳統中華民族說法,是認為歷史地理血緣等原生自然因素,形成了民族認同;但建構論卻認為,需要有國家的刻意為之,民族才得以成為民族。在台灣的中國人、中華民族認同逐漸萎縮,不是獨派單獨操作的結果。而連在中共政協主席王滬寧前的表述,目前在台只有被統戰與促進兩岸交流的解讀,但如果對民族形成過程有深刻了解者,當能心領神會其亦是對如何包容在台灣的中華民族載體的深刻詰問。真心追求兩岸和平發展空間者,在激賞於連的發言之外,也該面對連的認同所遭遇的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