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該設綜所稅扣除總額上限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該設綜所稅扣除總額上限了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神奇算術
◆  聯合報社論/公投被閹割之後,民進黨將更有恃無恐






經濟日報社論/該設綜所稅扣除總額上限了


2021-12-19 00:4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據綜合所得稅核定申報資料,2019年有高達267戶綜合所得超過200萬元,但卻分文不用繳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根據綜合所得稅核定申報資料,民國 108 年(2019年)有高達267戶綜合所得總額超過200萬元,但卻分文不用繳稅財政部的解釋是,因為捐贈及醫藥費支出扣除無上限所致。諷刺的是,立法院日前卻在審查所得稅法修正案,各黨各派的立法委員正在以千奇百怪的理由,競相加碼各種扣除額的項目與金額。其實,這二種課稅亂象,每年都會發生。針對前者,財政部素來都是避重就輕含糊帶過;對於後者,財政部則一向採取兵來將擋以拖待變的態度。總之,面對立委的龐大壓力,財政部通常是既消極又保守,生怕稍有不慎,引發骨牌效應而難以收拾。

綜合所得稅各項扣除額係規定於所得稅法第17條中,由於它的擴增可立即達到減輕稅負的效果,以致於該條文的修正便成為立法委員爭取「為民服務」最佳的選擇。每一屆立委,不分執政或在野,都會從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提出許多新增扣除項目或提高金額,所以相關修正案超過二、三十案早已是常態,不足為奇。

倒是財政部遇此情況,每每一方面透過政黨協商,來拖延修正案的審查,另一方面則是利用立委間利益的矛盾,以僧多粥少、無法滿足所有訴求為理由,求取各提案間相互牽制而難以達成共識。只要拖到立委改選,所有未審提案自動因屆期不連續而消失,修法危機從而暫時解除。

綜所稅的稅負高低,決定於稅率與稅基二者,扣除額與稅基直接相關,扣除額愈多,稅基愈小,稅額就愈少。但依所得稅法第13條規定,「個人之綜合所得稅,就個人綜合所得總額,減除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綜合所得淨額計徵之。」是故,稅基的侵蝕,除肇因於扣除額外,還可能來自所得總額免稅額的變動。近十年來,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綜合課稅效果益愈減弱,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將許多所得類別從綜合所得總額中排除。

眾所周知的證券交易所得不計入課稅之外 ,新增的還有房地合一稅制股利分離課稅二者的採行,導致綜合所得總額從源頭就被大幅縮減。這些稅改政策都是財政部所主導,行政部門即是破壞綜合所得稅基元凶。如今,財政部動輒責怪立法委員所提扣除額修正案,嚴重毀損稅基,豈不是印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之說。

猶記得民國 108 年(2019年)財政部制定長照特別扣除額時,一開始也是持反對態度,其主要理由是前一年度才實施「稅制優化方案」(即股利分離課稅),由於同時亦大幅提高標準扣除等四項扣除額,導致免稅額加扣除額占所得總額比重,從62%遽升至76%,稅基遭受嚴重侵蝕,為避免傷害財政健全,允宜從長計議。嗣後因為長照政治壓力太大,財政部還是在來不及檢討的情況下,又新增了一項長照扣除額。但事前朝野先有約定,只針對長照扣除修法,不討論其他委員提案,最終才得以順利完成。

近年來,財政部常為扣除額的改革弄得灰頭土臉。隨著社經環境變遷舊思維與老手段已難符現實需求,財政部亟應創新調整改革對策。我們的具體建議是:

一、個人所得稅稅基的侵蝕並非只來自於免稅額與扣除額,許多違反綜合所得稅精神分離課稅設計,才是更大的元凶。在適用綜合課稅的所得幾乎只剩薪資的情況下,財政部應及早擺脫掛羊頭賣狗肉的假象,認真思考重新規劃能肆應未來發展需求的新稅制。

二、先實施扣除總額上限制度,再審議所得稅法第17條修正案。財政部應在維持最低稅基標準下,隨著所得愈高逐漸降低扣除總額上限比率。若此,一方面可控制稅基侵蝕程度毋庸擔心單項扣除額過多所造成的失控,另一方面則可消除高所得者不納稅的弊端提升租稅公平性













聯合報社論/公投被閹割之後,民進黨將更有恃無恐


2021-12-19 00:26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開票冷清 適逢冷氣團南下,不少長者穿著厚重衣物前往投下公投票。記者許正宏/攝影



經民進黨月餘的強力動員反宣傳,四大公投昨天全部鎩羽而歸,一個都沒通過,且不同意票全都高於同意票。但蔡政府能宣稱自己大獲全勝嗎?恐怕不然。試想,執政者用盡黨政資源洗腦宣講,但全台投票率卻只達四成一,這有什麼光榮可言?而明明該聽取民意的時候,政府卻用巨砲來轟炸及攪擾人們的耳目,弄得人民心煩意亂、興味索然。如此手段惡質,好意思自詡民主嗎?

相對而言,原本民調預測看好公投過關形勢,國民黨卻沒有善用這股民氣用力把支持者召喚出來,最後投票冷清,藍軍只能唏噓面對自己的敗績。最令人扼腕的是,多位藍營縣市長選擇「獨善其身」,刻意與公投保持距離;相對於綠營的團結奮戰,當即損傷了士氣。朱立倫雖贏了陳柏惟的罷免案,但輸了公投這役,暴露出他調兵遣將的輕忽與消極,該負最大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低投票率。照理說,四個公投案皆非高度政治性議題,反萊豬與護藻礁等皆攸關民生,結果卻只有四成選民站出來投票。其中原因,除了天候因素,更關鍵的就是沒有「綁大選」,使選民失去投票動力。比起民國 107 年(二○一八)合併大選舉行的公投,投票率皆達五成五以上這次卻僅過四成可見,與選舉脫鉤的公投,嚴重剝奪了選民的投票動機

最諷刺的是,公投一直是民進黨的神主牌;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蔡英文執政後,也立刻修法「打開鳥籠公投」。未料,歷經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的公投大敗,民進黨次年即修法將公投與大選脫鉤,改為兩年舉行一次,用鐵籠將公投關牢。蔡政府曾信誓旦旦,說脫鉤不會影響公投;但從這次公投的投票低迷,鐵籠裡的公投其實已奄奄一息。這次公投,預告了未來所有公投的宿命。

觀察開票結果,從四項公投的同意與不同意票數差距看,顯示許多人都是遵從「四個同意」或「四個不同意」的指令行事。換言之,蔡英文號召所有黨政人員全力營造「政黨對決形勢,成功輾壓了選民的意志,也影響了最終結局。但觀察個別縣市的投票結果,卻可以發現若干特別的現象。例如,在「北藍南綠」的大結構下,南部綠營執政的台南、高雄、屏東、嘉義等縣市,利用強力動員大大拉開了「不同意」的票數。但在北台灣,即使在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等綠營執政縣市,由於選民自主意識較高,投票結果仍是清一色「同意多於不同意」。可見,自主選民更有抵擋政治洗腦能力

而在藍營執政縣市,撇開傳統藍營占優勢的竹苗、花東、離島不談,有多個縣市因縣市長態度曖昧,最後投出了與黨中央立場逆反的結果。例如,宜蘭、彰化、嘉義市、雲林都是「四壞」,台中市是「一好三壞」,新北市是「三好一壞」;這固可歸因於民進黨強力動員之累,但恐怕也與縣市首長首鼠兩端有關。以新北市長侯友宜為例,因對重啟核四持保留態度,進而與各項公投都保持距離,其態度備受黨內指責。侯友宜或許以為如此可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但在公投前夕卻爆出綠色和平組織利用他過去的發言大刊廣告的爭議事件,使他百口莫辯。在爾虞我詐的年代,你不想發言,卻會有人把話塞到你的嘴裡;想要在政黨惡鬥獨善其身談何容易

這次公投,最大的輸家其實是人民。原因是,公投已被閹割,無法成為制衡手段,民進黨將更有恃無恐。國家的能源政策將一去不回頭,走向缺電與增碳;同時,大家就苦吞萊豬吧!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神奇算術


2021-12-19 00:4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某防疫旅館群聚染疫事件,陳時中說,判定6人群聚、7人同病毒株。記者沈能元/攝影



在台灣,新冠肺炎不僅改變人們的生活,也顛覆你我的數學認知。繼五月新創「校正回歸術」後,陳時中又展示了「七例改判本土,但今日本土案例仍然加零」的神奇算術,讓人大開眼界。

近兩年來全球疫情並不時出現變種病毒,台灣雖極力清零,卻也因執念「嘉玲」魔力,無法平常心面對「加零」破功。中研院研究助理和防疫旅館住戶確診,指揮中心都是趁黑擇吉追加,下午記者會則繼續宣布加零。網友譏稱:「皇城之內,一片太平」,真是一語中的。

對比中研院案的八日確診、九日公布,桃園旅館群聚案卻是十一日即有確診,媒體十六日曝光群聚感染,政府遲至十七日才公布。如此蘑菇,難免引來因公投在即而意圖粉飾太平之譏,又或者因事涉桃園,須幫鄭文燦遮羞?

民眾既在政府指定的防疫旅館感染,桃園的七例自須改判本土,陳時中卻堅稱「今天就是沒有本土個案」,不知在拗什麼。不然,他也交代一下,這七人要「校正回歸」到什麼日子?

當疫苗研發不講科學,就會出現衛福部自創「免疫橋接」的江湖膏藥,捧出高端的假神威;但最後,那些信徒仍必須重打。當防疫不誠實面對真相,卻用數字的魔術自欺欺人;如此雖能混淆視聽於一時,終不免被拆穿。請問:陳時中愉悅了誰?


【專家之眼】被藍綠對決綁架的公投

◆  【專家之眼】被藍綠對決綁架的公投

◆  【專家之眼】自毀產業嚇阻入侵 焦土戰略絕不可行
◆  【專家之眼】疫後危機?被政府遺忘的隱形失業者
◆  【專家之眼】將本土語言的復振做為全民運動,划算嗎?
◆  【專家之眼】台灣是美中角力下的民主商品?
◆  【專家之眼】政府不會養網軍!原來是假新聞?
◆  【專家之眼】反萊豬公投一過 政府就偃桌沒收?
◆  【專家之眼】唐鳳被民主消失 蔡政府技術指導?
◆  【專家之眼】勞後破產:勞保問題豈是13萬人少領一年?
◆  【專家之眼】如民進黨民主倒退,下次民主峰會出局?







【專家之眼】被藍綠對決綁架的公投


2021-12-19 08:49  聯合報 /   劉明德/四川大學前副研究員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昨晚舉行記者會承認公投案失敗,願負最大責任,但強調此刻最重要的是找回國民黨的戰友,而不是找戰犯。記者潘俊宏/攝影


四大公投結果已經出來了,國民黨完敗,民進黨完勝。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輸在哪裡呢?而蔡英文又贏在哪裡?

首先,戰略錯誤,朱立倫不該塑造兩黨對決的氣氛,因為一旦讓人民感覺到是兩黨對決,基於基本盤的關係,國民黨一定輸,這一點從民國 109 年(2020年)大選就已經確定下來的事情,短時間內不會改變。何況,我們知道,根據最新的政黨支持度的民調,民進黨贏過國民黨達10%,在這樣的基本盤之下,要想贏,反而不能塑造藍綠對決,而是就事論事。

很可惜,朱立倫的所作所為,全部都是在塑造藍綠對決,例如宣布要對決民進黨、要藍營的縣市長同台兼表態、若公投全數通過,蘇貞昌應該下台等等。

從另一方面來說,民進黨刻意製造藍綠對決,對民進黨本身就是最高明的策略,因為基本盤就是綠大於藍,因此,傾巢出動,完全不避諱行政中立的問題。

換言之,公投已經變了調,投票不是在投該不該三接、該不該綁大選、該不該有萊豬、該不該有核四,而是你支持哪一個政黨。如果你支持民進黨,那你就投四個不同意;如果你支持國民黨,你就投四個同意,這樣下來,國民黨能不輸嗎?正因為朱立倫主導藍綠對決,導致於原本會贏的議題反而輸了。

其次、朱立倫等藍營高層在中國領導人面前不敢高舉中華民國的旗幟,這使得人民不敢相信朱立倫是為了藻礁、食品安全、能源供應安全等人民利益才來發起公投,而會被多數人民認為是為了一己私利、為了給政府添亂,至少在綠營的支持者眼中是如此看待。

既然如此,人民就不會投票給朱立倫的主張,因為,人跟主張很難切割的清楚,這就是為什麼過半數的人投給了民進黨主張的四個不同意的原因。

未能說服黨內諸侯。就國民黨而言,四個公投到底要全部同意還是部份同意,朱立倫在拍板之前,有必要跟藍營的縣市長取得共識之後再做宣佈,否則,就變成了獨斷。

對一個在野黨而言,獨斷沒有好處,而應傾聽和妥協。蔡英文可以獨斷,因為蔡英文手上握有大把大把的資源,而朱立倫沒有資源,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錯誤歸因。這次公投的失敗,朱立倫歸結於國民黨自身努力不夠、沒有蔡英文的國家資源。說國民黨沒有國家資源,這是事實,畢竟是在野黨,但不應該是理由;但說國民黨努力不夠,這不是事實,國民黨上下其實非常努力,這一點大家都看得出來。

不過,朱立倫在記者會中說「大家不要找戰犯,而是要把戰友找回來」,換言之,在他眼中,這次國民黨的輸跟黨內「戰犯」是有關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戰犯」呢?如果整個黨的努力方向不對,如果只曉得檢討別人,如果無法開誠布公、廣納人才,國民黨就很難起死回生,而民眾黨取代國民黨成為最大在野黨之日也就不遠了。

民國 105 年(2016年),蔡英文贏了朱立倫,這次再交手,蔡英文依然贏了。莫非,蔡英文看穿了朱立倫?


名家縱論/公投的民主意涵\星期透視/中間選民vs.公民投票

◆  藍失中間選民輸掉公投
◆  弭平環境不正義 刻不容緩
◆  名家縱論/公投的民主意涵
◆  星期透視/中間選民vs.公民投票
◆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①/兩岸探戈 不要玩過肩摔 ~ ⑦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公投的民主意涵


2021-12-19 01:02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記者季相儒/攝影



當侯友宜市長說:「公投不應淪為填鴨式圈叉題」、「不應搞得像選舉一樣對立衝突」時,前一句已經是對公投制度投下反對票,後一句則是批評兩黨處理公投案的態度,認為這是人民的時刻,政黨應該自抑。我認為他很精準點出台灣當前公投民主問題,但思慮恐怕仍不夠完整。

公投向來不為多元自由主義現代民主所喜,主要理由就是先天上有過度簡化問題制度限制,常會排除了理性選擇,也給了兩極政黨操弄民粹的空間。所以二戰後,不少民主國家仍開放各邦或地方舉行公投,因為問題相對單純,中央政務也進行公投的非常少,通常只會就主權問題,如制憲、加入退出超國組織等例外開放,與法律、政策的公投本質不同,使用概念都不一樣。

公投其實最能反射出政黨體制的問題,正因為全國性法律、政策的形成有賴充分的資訊與辯論妥協,這只有以政黨串聯的分權體制才辦得到,正常情形,人民也不會感覺公投的需要。美國民主體制的多元分散,政黨傳統上十分柔軟,根本不能想像國家事務開放公投會如何攪亂一池春水。歐陸國家的人文歷史自然形成多黨傳統與聯合政府,國會更是普遍採共識決,排斥贏者全拿的決策模式,因此排除公投也不會讓人民有失落感。

比較特殊的只有瑞士,反而正因為民主過度的比例化,形成變動很少的大聯合政府,由前四黨完全壟斷,國會制衡功能全失,以其多族多語高度聯邦制背景,對於那些被執政者長期忽略的問題反而特別需要一個出口,因此成為統計上長居第一的公投大國。最多加上義大利,其政黨政治的效能太低,也使得公投變得比較有吸引力。歐陸之外的英國,才是比較不好解釋的例外,兩大剛性政黨、贏者全拿的西敏寺民主,有時一黨執政十來年,憑什麼排斥公投?恐怕只能從其悠久自由主義菁英主義政治傳統來說明,反對黨寧可長期待機也不願轉向民粹主義顛覆傳統,但近年也已慢慢朝共識民主靠攏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這個新興民主體制,公投建制始於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因為評估難以贏得國會多數,即期待以公投加大制衡的力量,但國民黨還是設下了不易跨越的障礙。此所以當民進黨挾太陽花社運浪潮二次執政而且取得國會多數席次時,很快就以打破鐵籠來回應社運。但和前八年完全執政的國民黨相比,民進黨主宰的國會已經完全沒有共識決成分,雖然你也無法用西敏寺模式來形容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以後的台灣民主:朝野根本不知道如何以完整人事(影子內閣)和政策辯論的方式提供選民選項為確保憲政公平而設的各種獨立機關也一一被執政黨收編,其結果就是幾個過於偏激的政策立刻激起強大民怨,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和九合一選舉同時舉辦的十大公投讓執政黨大大的摔了一個跟頭。

孰料民進黨的檢討結果,不是調整正常體制朝向更多的共識決,而是直接收回鼓吹了十幾年,把已經塞進台灣人民大腦的「沒有公投就不算民主」、「公投是世界潮流」等觀念一夜間洗掉,毫無道理的把公投和選舉脫了勾,全台演講對公投的評價也已經變成:「不知道國民黨還要怎樣亂?」儘管四項成案的公投仍有兩項是社運界努力的成果。

所以我看整件事的癥結,還是在政黨政治,侯市長若真有心導正現在這樣的亂局,更要看清楚公投所折射政黨體制,人民的怨氣已無處可伸!我在本專欄已經一再指出憲法上的「政黨國家原則,沒有一個每年從國庫領到這麼多錢的政黨可以這樣在各種重大政策恣意反覆臉不紅氣不喘!我也期待所有還想執政的政黨,都能像侯市長這樣反躬自省,我們這個除了選舉已經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民主,到底該怎麼走下去?

從公投結果看,沒有同時舉行的選舉,要把有效同意票壓到四分之一以下,估計不是難事。但就像上次公投一樣,即使過了人民也只是空歡喜,完全執政還是完全無責。故無論如何,只要我們對台灣的民主還抱有一絲希望,今天應該就是全民檢討的開始。














星期透視/中間選民vs.公民投票


2021-12-19 00:59  聯合報 /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這次公投票分為四個顏色,分別為白、淡黃、粉與黃色,其中淡黃色為第18案的反萊豬公投,黃色則為第20案的珍愛藻礁公投。記者劉懿萱/攝影



公民投票制度起始於十九世紀末的民主國家,當時引進此制度,乃為了對抗政黨壟斷議題的設定,使得人民能真正當家作主。倡議者認為,公民原本具有客觀理性的思辨能力,但在政黨制度下,好的政策常因政黨私利而難以提出,使得公民無從選擇,故期許透過公投突破政黨桎梏。侯友宜說,公投應讓人民展現「自主意志」,而不是「填鴨式圈叉題」,是當初倡議者的初衷

但當政黨認同與競爭已成選民內化價值後,公民是否還能跳脫政黨框架進行客觀與理性思辨,恐怕不無疑問。公民若在投票時還是依附政黨號召,所謂「自主意志」便成了鏡花水月公民投票因此淪為政黨競爭延長賽,而非公民表達自主意志平台。例如,丹麥國會允許少數黨在表決失利後,可以將法案交付公投,便明顯將政黨的競爭延伸到國會外。

台灣自有公投以來,公投便「從來就是政黨競爭工具。這次公投前民調顯示,選民的抉擇與其政黨偏向高度相關,可見表面上交付公民決定,選民想的卻還是政黨對決藍綠對立態勢選民思辨空間仍然有限

公投既然成了政黨競爭新回合,把公投「搞得像選舉一樣的對立、衝突」,便不足為怪。如同候選人的競爭,政黨間實力若差距不大,勝敗關鍵便取決於中間選民抉擇。故而,選戰激烈程度往往與中間選民比例成正比。選人的選舉中,由於各方努力催票彼此相互牽制,拉攏中間選民還會顧及黨的形象,避免操作過當嚇跑自己的基本盤。但在議題競爭公投中,由於無涉政黨輪替,選民又缺乏與候選人情感聯繫,政黨操作手法無所顧忌

美國的中間選民僅占公民約一成;歐陸實行比例代表的多黨制,中間選民比例只會更低。有限的中間選民比例,使這些地區進行公民投票時,政黨不必過於張揚,縱然不是平靜無波,也很少捲起千堆雪。

但台灣則不然,根據最新民調顯示,認同民進黨的選民約二成四,認同國民黨的二成二沒有政黨認同或不表態的中間選民則高達四成四。稍具常識的觀察者都可以看出,中間選民是勝負關鍵。

侯友宜為爭取這多數選民認同,選擇拒絕表態;但藍綠兩黨又何嘗不是為了爭取這些選民,使出了渾身解數?

有些人或許認為,中間選民較為客觀理性。但學者長期觀察發現,中間選民多屬政治冷感,對政治訊息不敏銳。為了激發這些選民出來投票,原屬民生議題的公投,竟被掛上抗中保台,甚至愛不愛台的標籤。不僅政府不再謹守行政中立過程也充滿謊言、汙衊、造假、威嚇。有人或許堅信選民眼睛是雪亮的,但中間選民偏偏就是對訊息不敏銳,這使得議題的論辯與事實,在整個過程中只是龍套與過場,因為中間選民不在意這些。

公投勢將成為台灣政治生態的一部分,未來若持續與大選分開舉辦,可以想見政黨對立與競爭將更為緊張。在特殊的選民結構下,台灣每次的公投勢必都是小黨的復仇者聯盟,社會只有更加被撕裂。政黨惡鬥會使更多人不願表態支持政黨,但更多的中間選民,則只會造成台灣民主更為浮動。或許,這便是台灣民主的特色。












大屋頂下/兩岸探戈 不要玩過肩摔


2021-12-19 00:56  聯合報 /   黃年
黃年《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化解兩岸困局》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圖/遠見天下文化提供



大屋頂中國總論 ①
本系列為新書《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序文摘刊(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藉為「大屋頂中國論述」作一總論。

我將在稍後解釋為何本書取名《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

本書在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十月出版。此時是兩岸關係自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以來最惡劣的時段。兩岸法制性交流完全中斷了逾五年,共軍機艦繞台成為常態,總統府的憲兵配置紅隼火箭彈刺針飛彈巡防…。

更嚴重的情勢是,此前雙方用以操作兩岸關係的「兩岸大論述架構」皆告擱淺或破滅。在中共方面是如此,在蔡英文政府方面也是如此。先說中共方面。

中共方面,可謂「三論四統」均告擱淺或破滅。三論是:①九二共識。②一國兩制。③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一月二日,習近平對台談話提到「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又談到「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撿到槍,正在布局民國 109 年(二○二○)總統大選的民進黨立即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鉤,稱「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九二共識沒有中華民國存在的空間」。九二共識就此異化、變質、擱淺、破滅。

台灣民眾一直對「一國兩制」懷有疑懼。香港反送中事件及港版國安法的出台與實施,又正當其時地向台灣作了種種「垂範」。至此,一國兩制在台灣遂成過街老鼠。

上述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的擱淺與破滅,則又皆源自北京「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的失敗。

、北京屢稱「一個中國原則符合兩岸各自相關規定(憲法論)」,卻又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自相矛盾。、中共如何能使台灣接受一個以消滅中華民國為終極目標的兩岸政策?、因此,中共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在實際上就成了台獨的 OEM 代工者。中共對中華民國的否定與打壓,使台獨取得了主要的正當性與發展空間

台獨是中共的產品,這就是關鍵

我曾幾次在大陸舉行的兩岸座談會上公開指出,中共兩岸政策失敗的關鍵即在「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盱衡現今情勢,益加確定此念。

再談「四統」的失敗。

武統:國際間對中國崛起的圍堵方興未艾。中國若欲和平崛起,卻要武統台灣,這是矛盾的。因此,中共高層迄今仍維持「和平統一」的語境。②和統: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既皆告擱淺與破滅,不能心靈契合,如何「和平統一」?③買統:惠台讓利,買不到台灣。④融統:生活資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待遇」,不能使台灣人以「中華民國的選民待遇」作交換。於是,「四統」均告落空。

三論四統均告擱淺,這是中共重新檢討「兩岸頂層論述」的時刻。

中共的兩岸頂層論述不能再建立在實力原則唯物主義之上,而必須從大歷史、大文明的視角出發,也就是必須從「人性的本質與文明的方向」來發想與創造。這才是正本清源。

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

第一個角度是應當站立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中共目前實施的「黨帝制」,效率極強,成績亦彰。此制若是過渡手段,或視作一種「訓政時期」,尚可理解。但倘若這個十四億人口的強國,永遠將停留在低人權、低民主的「黨帝制」中,這對於人性的剝奪與文明的傷害就會成為人類文明不可承受負荷。在此趨勢下,中國愈強,對人類文明威脅與傷害愈大

第二個角度是應當站立在中國文明的制高點上。中共曾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後來則強調「和諧社會」;又曾「批孔揚秦」,如今則四出普設孔子學院,而非秦始皇學堂。

可見,中國的文明亦有其本質與方向。中共如果終究不能返回並與中華文化圓滿銜接,中共的「文化身分」就有缺陷。

本書認為,必須站在世界文明及中國文明的制高點上,先從中共自我救贖談起,進而才能談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而再談兩岸關係,這才是能夠起承轉合正本清源思維路徑

然而,這就涉及了中共的選擇。如果中共的本質與方向仍然停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又欲以返祖馬克思來復辟毛澤東,且打算永遠以「黨帝制」來統治中國,亦即以「中國的馬列主義化」(卻稱為「馬列主義中國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高憧憬,亦即以「馬列化」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藍本,則中共不可能自我救贖,中華民族亦不可能「偉大」復興。兩岸僵局也就不可能化解。

也就是說,兩岸問題的解決,在根本上寓於中共的自我救贖與轉型。因為,台灣不可能同意走向「以馬列主義為指向」的未來。這不只是為了台灣的利益,也是為了整體中國的利益,甚至更是為了整個人類文明的利益。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發行拙著《總統大選與兩岸變局》一書。該書收輯的一篇文稿,名為〈足食、足兵、民主之矣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文〉,主旨即在「中國不能綁在馬克思毛澤東上」。後來,我又寫過〈回頭不是岸百年中共的返祖與反省〉及〈說好中共故事〉等文章,皆在對中共發言,思考中共自我救贖的問題。中共得救,中國就得救,兩岸關係也能得救。

中共現今的思考是:確立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為中國定位,而以解決台灣問題來更加鞏固此一架構。但是,本書的思考則是:中共應當從人性本質文明方向的角度來省思自身本質與方向,重新為自身定位,進而為中國定位,亦以此為兩岸關係定位。這才是「兩岸大論述」的應有格局。

因為,兩岸關係不只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的統獨問題,在這個議題上中共不僅要面對台灣,也要面對中共自己、面對中國,面對全世界、全人類,面對人性及文明。

先說好中共故事,才可能說好兩岸故事。

倘非如此,中共即使吃掉了台灣,也得不到自我救贖,反而作孽更加深重,不能面對人性、文明與歷史,不可大也不可久。

兩岸關係,大陸強,台灣小。這就是我向中共發言,從〈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文〉放大到今日《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的原因。因為,重建兩岸關係,大陸的能量與責任皆大於台灣。

兩岸關係有如一場花妙的探戈。雖然也有翻滾騰躍,但仍應是婆娑曼妙。因為探戈的神髓就在心靈契合,探戈不是相撲或角力,不能玩過肩摔。

(下周日續)










藍失中間選民輸掉公投


2021-12-19 01:17  聯合報 /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記者會承認公投案失敗,願負最大責任。 記者潘俊宏/攝影


王力宏婚變捲出的毀滅性爆料,在公投前夕發酵,讓人氣跟天氣一樣冷颼颼的四大公投案,產生最終質變。

各新聞台與粉專對王力宏的興趣大於公投,民眾也有個比投票更好聊的茶餘飯後話題;加上低溫發威,年紀較大民眾投票意願更低,投票率在五成上下就已算不錯,如果沒有藍綠基本盤支撐,還可能更低。不要忘了,這種選民本來就比較冷感的「議題選舉」,不似「候選人選舉」,民國 94 年(二○○五年)任務型國代選舉即為前例,當時以複雜修憲議題為標的,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廿三

觀察幾個直轄市投票結果,有深一層意涵。就公投綁大選而言,台北、台中與新北都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這是藍營基本盤,但值得注意的是,桃園市也是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藍營在桃園市長選舉中仍有鬆動空間。

重啟核四在台中與新北,都是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可見侯市長對該議題不表態,有一定選票根據;對於盧市長反中火及後續對核能的立場闡述,也有啟示。反萊豬議題在台中也是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對於曾在 AIT 處長面前直言不諱的盧市長來說,也應進一步反省;侯市長也是明確反萊豬的。

選前部分內參民調顯示,藍營在「公投綁大選」有較大勝算,「萊豬」本來也是藍營的勢,但最後四大公投全盤皆輸,朱立倫當然是問題根源。朱選後談話要大家不要找戰犯,有些人會以為他在為侯友宜緩頰,但其實他說的可能是自己。

國民黨這次選舉又掀起茶壺裡風暴,但哪一次沒有風暴?內鬥內行的國民黨,這次倒是鬥出了新意,那就是從此刻起如果有任何藍營縣市長或立委,想要維持一定社會聲望,就是離「黨中央」與「戰鬥藍」越遠越好,寧願繼續當藍營親中集團指控的「小綠」,也不能放棄真正中間選民。侯友宜清楚這道理,盧秀燕也一樣。

朱立倫在選黨主席前曾說,如果江啟臣做得好,那他就不用出來了。問題是朱當選後的國民黨更加遭到邊緣化,朱當時先與反指標的黃復興與地方派系結盟,再便宜行事擺出「戰鬥藍」陣仗;需知朱吸引到什麼樣的黨內選民贏得黨主席選舉,朱就在公投裡失去怎樣選民而輸掉四項公投。

公投其中一案「公投綁大選」是江啟臣所提,朱當時盤算是收割江稍微本土化路線之後吸納的中間選民能量,然後寄望公投大勝、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縣市長選舉大勝,增加自己參選民國 113 年(二○二四年)總統的正當性。江任主席時曾宣示若反萊豬、公投綁大選公投案沒過關,則請辭黨魁負責,朱立倫應對黨員負責,比照辦理。

最後,民進黨也不要以為這場公投全勝,就是預示接下來中二選區補選,與綠營明年縣市長選情絕對樂觀的前景。民進黨從高嘉瑜家暴案捲出的派系鬥爭,顯示國民黨已弱到連「新潮流」都懶得理他們,留下力氣全在民進黨內鬥,也成為執政隱憂。

台灣選民歷經無數次大小選舉,獨立性漸有,黨性也漸失,未來還是中間選民決定政黨成敗。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明明都各有不同屬性的四大公投案,結果四案同意與不同意票比例幾完全相同,證明還是場藍綠對決選舉。藍綠政黨要求選民以四同意或四不同意包裹投票,完全失去公投對事(政策)非對人的本意。

從正反雙方對公投宣傳投入資源看,基本上這是場完全不對稱選舉。民進黨反倒更應虛心檢討,為什麼這些重大政策會被提出來做公投對決,且遭頗高比例民眾不支持。公投雖贏了,但政策難道還是鐵板一塊,無絲毫檢討該進的空間?反之,如民進黨再度暴露勝利傲慢心態,難保未來不遭民意反撲















弭平環境不正義 刻不容緩


2021-12-19 01:15  聯合報 /   陳建輝/國中教師、阿美族(花蓮市)
波波漫畫



因為藻礁和公投,讓我想到一位學長自訴過去經歷,道出因政府蓋水庫和電廠,被國家出賣兩次部落的深沉悲慟,每次都造成族人遷徙與流離,這個部落叫做卡拉社qalamg kara shi )。

qalamg 是泰雅族語,譯成中文是村落,kara shi 是以祖先 kara 命名部落名字,位在大漢溪上游阿姆坪和石秀坪沿岸間部落,是當時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多的泰雅族部落,擁有獨特且豐富的文化。

民國 44 年(一九五五年)政府打算興建石門水庫,預建地不幸與世居阿姆坪泰雅族重疊;政府承諾以地易地,強迫卡拉社遷到水庫下游大溪中新

民國 52 年(一九六三年)葛樂禮颱風襲台,新部落遭大水淹沒,族人再次遷徙,這次將族人遷居到五十公里外大潭海浦新生地,另建移民新村

原以為部落就此結束顛沛流離生活,沒想到民國 71 年(一九八二年)族人陸續出現膝蓋發黑怪病,原來是高銀化工非法排放重金屬,金屬汙染,農作被勒令銷毀,土地與房舍被徵收;縣政府後來再將這塊地轉賣台電建大潭電廠,就是公投三接案最終站。

台灣為增加水資源和電力,政府在承諾水庫換地與轉賣大潭土地程序,後被人發現種種不平等,在權利與資訊不對等情況,卡拉社族人完全沒有公平參與,最終流離失所。

什麼是環境不正義?就是截斷自然生態弱勢族群生存空間,去養成強勢族群文明欲望。這類事件從興建石門水庫,到蘭嶼核廢場,歷史一再上演,犧牲的是面對生存權永沒發言權自然環境弱勢族群

水庫劫去了一個民族的文化,這樣的環境政策,在過去正義貧瘠的年代,或許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如今多元意識抬頭各族群間生存權受重視環境不正義的歷史補償,到了刻不容緩地步。

期盼為政者能為過去遭環境不正義,犧牲家園卡拉社族人補償,弭平族人過去的環境不正義,終結顛沛流離歷史悲情,同時體現多元族群相互扶持真諦


嚴震生/茉莉花革命再現突尼西亞?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咖啡館裡的凝望
◆  嚴震生/茉莉花革命再現突尼西亞?
◆  陳亮恭/專業訓練成就晚年自在優雅
◆  陳立恆 /嘉義,乎乾一杯「黨外」高粱!
◆  楊志良/公投4個不,不就是促統滅台?
◆  葉銀華/台灣能源政策可達到淨零排放?
◆  周行一/政府應鼓勵企業捐款大學
◆  葉金川/長照無底洞的解方







嚴震生/茉莉花革命再現突尼西亞?


2021-12-19 01:19  聯合報 /   嚴震生(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突尼西亞總統薩伊德(Kais Saied)。 美聯社



突尼西亞總統薩伊德Kais Saied七月突然宣布暫閉國會、解散內閣、頒緊急命令,集大權於一身。一連串舉動震驚全球,也讓觀察家感嘆,為何這個阿拉伯之春模範,會走到這一步。十二月中,薩伊德宣布明年七月將舉行同意新憲公投,然後年底舉行國會選舉。未來一年,直到新議員選出前,國會仍將暫停運作,政府不受監督。

十年多前,突尼西亞民眾走上街頭,抗議高失業率、政治不民主及執政集團貪腐,迫使班阿里辭去總統職務,流亡海外,是謂茉莉花革命。班阿里下台後,突尼西亞經過幾年民主轉型,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完成修憲,建立一個半總統制體制,並舉行總統大選,八十八歲高齡艾塞布西當選總統,他所屬政黨—突尼西亞呼聲雖在國會選舉中未過半,卻是國會最大黨。突尼西亞民主表現,也讓促成和平及民主轉型的對話四方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獲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諾貝爾和平獎。

得獎的四方是該國律師公會、工商暨手工業總會、人權聯盟及總工會,但是此獎項是頒給它們的對話機制,算是對公民社會民主化過程高度肯定。此外,該國在當年自由之家評比,被歸類為自由,而非部分自由國家,是第一個被界定為自由的阿拉伯國家,今年自由之家的評比仍是如此。

艾塞布西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任期屆滿前五個月,因病過世。前迦太基大學法學教授薩伊德以獨立候選人身分參選總統,雖在第一輪選舉僅獲得百分之十八選票,但在廿六位參選人中排第一,得以進入第二輪,並以超過七成支持勝出。國會選舉第二大黨轉為第一大黨復興黨的席次不到四分之一,讓薩伊德得以選擇任命席次較少的勞工與自由民主論壇法科法克總理

法科法克任總理不到半年,就因遭指控利益輸送下台由內政部長麥奇齊接替。然而,今年初一連串民眾抗議及疫情升高後,薩伊德在七月將他解職。十一月,薩伊德任命曾在世界銀行工作過的大學教授布登接任,不僅是突尼西亞、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位女總理。

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憲法為突尼西亞設計半總統體制,但因政黨林立造成政治混亂,民眾也對這群政治菁英無法創造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感到失望。儘管薩伊德攬權被視為「對抗革命與憲法的政變」,但也有人民歡迎薩伊德的政治動作,或許是在民主帶來欣喜逐漸淡去後,開始思考治理問題,特別是如何振興經濟。

由於公民社會無法接受薩伊德走向專權,背叛茉莉花革命理想,因此突尼西亞持續發生抗爭活動,這個國家會不會再度出現動亂?突尼西亞人民是否能忍受薩伊德再多一年專斷統治,明年底大選中,才能表達政治訴求?還是會選擇走向街頭,直接與薩伊德對抗,就如同茉莉花革命時,迫使班阿里流亡?這些可能發展,對中東阿拉伯國家是否有機會走向民主化,有重大示範作用。


李清志/咖啡館裡的凝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咖啡館裡的凝望
◆  嚴震生/茉莉花革命再現突尼西亞?
◆  陳亮恭/專業訓練成就晚年自在優雅
◆  陳立恆 /嘉義,乎乾一杯「黨外」高粱!
◆  楊志良/公投4個不,不就是促統滅台?
◆  葉銀華/台灣能源政策可達到淨零排放?
◆  周行一/政府應鼓勵企業捐款大學
◆  葉金川/長照無底洞的解方







李清志/咖啡館裡的凝望


2021-12-19 00:10  聯合報 /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愛德華哈潑(Edward Hopper)完成於1958年的「咖啡館裡的陽光」(sunlight in a cafeteria)。圖/摘自edwardhopper.net



愛德華哈潑Edward Hopper)關於咖啡館的畫作中,還有一幅是完成於民國 47 年(1958年)的「咖啡館裡的陽光」(sunlight in a cafeteria),這幅畫作與之前他所繪製的「夜鷹」作品,剛好形成強烈的對比,凸顯出另外一種都市中人與人的疏離關係。

夜鷹」描繪的是城市夜晚的咖啡店,「咖啡館裡的陽光」則是處於大白天光線充足的咖啡店;「夜鷹」從外頭觀察夜晚的咖啡店,「咖啡館裡的陽光」則是從店內觀察白天的咖啡館。不過這兩幅畫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夜鷹」畫中的人們,終究是相聚在吧台之前,但是「咖啡館裡的陽光」畫中的一對男女,卻處於一種對立又曖昧的位置。在「咖啡館裡的陽光」畫中,女人坐在陽光之中,男人則坐在牆邊陰影位子;男人假裝看著窗外,卻是偷偷瞄著女人,卻不敢去跟她講話或搭訕,女人則是背對著男人,不敢回頭觀望,只能低頭看著自己的手,這個畫面帶著某種曖昧,卻又沒有發生任何事情,是一種都市人的安全距離與生活常態。

美國有名的旅館建築師約翰波特曼John Portman)有一個設計理念,就是「人看人」(people watching people),他認為都市人在公共場所最大的樂趣就是「人看人」,這個理念看似不像什麼建築設計大道理,卻也有些許的真理存在。

都市人喜歡到咖啡店或開放空間,無非就是希望看看別人,感受自己在都市群體裡的存在感。這種心理的確是矛盾的,因為一般都市人並不是真正希望與他人建立關係,因為那樣太麻煩,甚至會有困擾,所以他們不會想去參加社團或俱樂部,只是想在公共場所看看別人就好。

咖啡店提供了都市人這樣一個奇妙的空間,兩個陌生的都市人,同時處於一間咖啡店裡,距離不是太遠,彼此也不可能沒看到對方,但是卻可以假裝沒看見,不需要打招呼,也不需要寒暄問候,完全沒有尷尬與害羞,是一種非常安全含蓄的狀態。

台北都會人喜歡的咖啡館也是如此,很多人認為咖啡館就是要營造熱絡的氛圍,讓所有人在店裡彼此互動熟識,或是與店主人暢快聊天;其實這樣的咖啡館對於都市人而言,反而會裹足不前,對於忙碌的都市人,繁忙的人際關係已經讓他受不了,如果到咖啡店還需要去應付許多人際互動,只是徒增壓力而已。

現代都市人比較喜歡像「咖啡館裡的陽光」畫中的咖啡店,明亮而安靜,有如修道院一般,可以不受任何的打擾。在這裡都市人的心境得以真正安靜下來,也不會有任何的心理負擔,是現代生活忙碌節奏中,可以得到歇息的時空。

台北市也有幾家這樣的咖啡館,咖啡館主人通常很酷,不會隨便跟客人攀談,因為他知道客人來咖啡店,可能只是想要有一杯咖啡的時間,好好安靜沈澱心靈,並不想跟人有太多的互動,咖啡館主人甚至與客人默契十足,不需要客人開口,就知道客人要喝什麼。

日本有名的大坊咖啡店就是這樣的咖啡店,店主人大坊勝次曾說:「這裡雖然是不太多話的店,至少也會跟客人問候,不過,倒有不少客人一句話也沒說就離開了。感覺像是每一個人,都把在這裡的時間,變成重要的時間。」我喜歡這樣的都市咖啡店,讓我去咖啡店的時間,都變成重要的時間,是屬於我自己心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