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縱論/二○二二年美中關係展望
◆ 星期透視/告別現狀:台灣如何因應新局
◆ 大屋頂中國總論⑤/不能消滅 只能改變對方
◆ 萬物齊漲 小心民心思變
◆ 司法信任 不靠美好數字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二○二二年美中關係展望
2022-01-16 04:28 聯合報 / 楊永明(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台北論壇基金會執行長)
十三日台北論壇基金會舉辦「民國111 年(二○二二年)美中關係展望」,邀請中央研究院吳玉山院士主講,筆者擔任主持人暨與談人。吳院士指出現行國際局勢,海洋霸權的美國整隊盟邦對抗陸權核心的中俄整合,第二次冷戰正進行中。美國在東歐與東亞分別建構兩條「新萬里長城」,在東歐透過北約東擴逼近俄羅斯家門,在東亞第一島鏈建構防線遏制中國大陸,烏克蘭與台灣都是衝突最前沿。
吳教授認為,在中俄加強戰略合作同時,美國嘗試將東西兩條戰線連成一條,藉以整隊盟邦協同戰略。這兩條新長城所處戰略斷層線,都是位於海洋強權與大陸強權碰撞地帶,台灣與烏克蘭則是這兩個碰撞最危險之地。相較於烏克蘭具領土縱深優勢,台灣並沒有廣袤領土,所以處理兩岸關係上應更謹慎。
吳教授指出,從國軍不斷強化訓練官兵「打巷戰」來看,兩岸關係已到相當緊張地步。我補充認為城鎮戰發生前提是經濟、政治崩解,及軍事防線遭突破,敵人已進入家園時的反制作為。我也指出美國面臨俄國兵臨城下烏克蘭,卻說不會出兵,使得美國對台戰略模糊政策更加模糊。
冷戰結束迄今,美國以其強大經濟與軍事力量,絕對主導當前國際秩序。但正如帝國擴張理論指出,美國權力無法持續全面掌控時,必須先從末梢撤退;阿富汗撤軍與退出中東就是戰略必然。美國轉向針對中國大陸的印太戰略,從外交盟邦、軍事聯盟到意識形態,建構遏制中國挑戰的新冷戰框架。
川普共和黨政府其實不希望在東歐與俄羅斯再起對抗,但是拜登民主黨政府對於俄羅斯介入美國選舉採取制裁,加上烏克蘭澤倫斯基總統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上台後,對烏東採取強硬作為,加強與美國軍事合作與演習,希望換取美國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普亭說這使得俄羅斯無處可退,提安全保障草案要求,並展開美俄雙邊談判。
對美國言,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在美俄談判與抵制北京冬奧展開,東西戰線同時進行,考驗美國整隊盟邦與戰略布局能力。在對中政策,美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坎貝爾本月初在華府兩次演講,雖然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但他指出中國大陸是「修正主義大國」,企圖改變體系為其所用,並確認會在今年提出「印太經濟框架協議」作為印太戰略經濟手段。
今年美國處理中美關係應該是「對抗鞏固、工作降溫」,一方面鞏固冷戰框架、整隊盟邦政策,從近期美日二加二對話與日澳互惠准入協定,美國印太盟邦在強化雙邊防務與安全合作。另一方面透過四個中美工作組的推動,包含貿易談判、氣候變遷、戰略穩定、軍事對話,如果這些都能在上半年啟動,則中美間仍能維持鬥而不破局面。
此外,美國去年底通過今年度《國防授權法》,包括七十一億美元資金擴大「太平洋嚇阻倡議」,並建議國防部與台灣進行實地訓練與軍事演習,包括邀請台灣參加民國 111 年(二○二二年)環太平洋軍演,並強化台灣不對稱戰力。
因此,今年上半年中美關係四個觀察點分別是:一,美國是否邀台參與環太平洋軍演?二,中美是否降關稅,雙邊貿易談判是否展開?三,除了貿易,去年「拜習會」提到的另外三個工作組會不會啟動?四,美國提出「印太經濟框架」內容為何?
最後,另有三個外部因素可能影響今年中美關係,即烏克蘭情勢變化、美國與全球通膨、北韓因素。今年因美國期中選舉與中共廿大,中美暫以內政經濟為主,但對抗架構已然形成;加上烏克蘭情勢變化,美國持續整隊盟邦,中俄戰略合作加深,新冷戰在擴大中,今年國際局勢仍然詭譎多變。
星期透視/告別現狀:台灣如何因應新局
2022-01-16 04:28 聯合報 /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去年一月川普總統離任前夕,派遣駐聯合國大使來台,引爆台海危機,最後在使者專機起飛四小時後折返,蔡總統也適時重組國安團隊,總算度過危機。然而,經濟學人智庫將台海爆發衝突列為今年全球十大風險之一,年底中共廿大又是習近平大戲,台海是否會出狀況?舉世矚目。
中共去年底通過的第三份「歷史決議案」中,將習近平兩岸政策概稱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日昨國台辦發言人稱,廿大將貫徹落實該「總體方略和決策部署」,對照不久前海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接受訪問時表示,廿大會提出未來五年對台工作指導思想,新的對台政策呼之欲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統一問題。
六中全會通過的歷史決議案最受人關注的,在於「解決台灣問題」這幾個字。這個文件和習近平在百年黨慶講話,不約而同提出「完全統一」概念,強調「推進統一進程」。習新年講話更是言簡意賅,「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一句話。如何推進「完全統一」?以甚麼方式推進?恐怕是外界對廿大「總體方略和決策部署」的最大懸念。
相較下,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底舉行的十九大,習仍延續過去對台政策基調,提了四次「九二共識」,要求推進兩岸和平、堅持和平統一,可惜台灣未能掌握。據中國人民大學兩岸中心主任王英津說法,「新時代總體方略」核心,是「促成國家完全統一」,路徑則是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孫亞夫的提法更有代表性,稱「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和統談判如果破裂,那還得武統」。今年是政治年,從年初兩會到北戴河工作會、七中全會,終至廿大,穩字當頭,但中共對當前形勢評估,加上習對主權的強勢,台海不可能穩定,台灣如何因應?
在中共加速統一進程之際,執政黨眼中依然只有選舉,對兩岸風險視若無睹,一味對抗結果,終將使我們所熟悉的兩岸和平現狀,一去難返!
大陸國力崛起渴望民族復興,將統一提上日程可預期,但原本設定目標是民國 138 年(二○四九年),為何提前啟動?台灣對此戰略轉變扮演甚麼角色?
去年召開的五中全會和十四五規畫綱要,仍強調「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既定方針,但今年六中全會公報,卻加入了「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字樣。日前國台辦發言人提出廿大將貫徹「總體方略和決策部署」目標中,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和粉碎台獨分裂、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並列,可見陸方認定在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台灣聯合外部勢力遏止中國崛起,也就是所謂的「依美謀獨」,是造成戰略提前的重大原因。從這個角度而言,最親中的,反而是民進黨!
台灣不可能一面倒向中國大陸,但強化台美關係不必以升高陸方壓力為代價,馬政府時期台灣同步強化美日關係,也沒有帶來外交主權與國防安全危機。蔡英文去年國慶提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孫亞夫將之喻為比李登輝有過之,其目的,似乎在於團結綠營翻轉公投及立委補選,兩岸關係依然是執政工具。公投議題多屬台灣內政,但蘇貞昌卻說「親中勢力配合中國」,陳其邁稱「四個不同意是檢驗是否同意中國併吞台灣的唯一標準」,蔡英文稱「美豬通過台灣經濟將被鎖在中國」。
大敵當前,政治人物依然私心自用,國祚怎堪?
大屋頂中國總論⑤/不能消滅 只能改變對方
2022-01-16 04:28 聯合報 / 黃年
圖為五星旗與中華民國國旗一同飄揚在總統府前。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易辰攝影
中共與台獨互為敵體。因此,中共想消滅台獨,台獨也想擺脫中共。
然而,我認為,對兩方面來說,都不要以為能消滅對方,而要想如何才能改變對方。
只要台灣維持民主體制,台獨就消滅不了。在中共的天羅地網下,疆獨與藏獨都未能完全消滅。近兩年冒出港獨,你看要用多大的力氣恐怕還壓制不住。何況台獨?
中共想消滅台獨,只有寄望像對付香港一樣,有朝一日終結了台灣的自由民主體制。但這卻不啻證實了一國兩制根本不可行,何況香港畢竟已回歸在北京治下,方圓任之,而中共若想終結台灣的民主政治,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須先武統台灣。
這又繞回到武統可不可行的問題了。但即使武統了台灣,台獨也未必消失。若要命其消失,中共就不知又要作多少孽,這就是此處說不完的了。
同樣的,台獨也無法想像能「消滅」中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中國不會消失,這不是蘇聯。」何況,欲用「消滅」來處理中共,亦可能意味另一種大災巨禍。
因此,台獨必須考慮如何使中共改變,中共也必須思考如何使台獨改變。
先談中共如何可能改變台獨。
首先,中共應面對中國及面對世界,考慮自己的體制轉型問題,這部分前文論述已多。因為,台灣不能接受一個「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向」的未來,這不只是台獨的想法,而應當是台灣絕大多數人的想法。
香港前車之鑑,台灣不會踏上覆車之轍。
中共必須改變,在這個改變中自然應當包括兩岸政策的改變。也就是不再以「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來飼養台獨,而是以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來化解台獨。
至於在現實操作上,應有兩方面的思考:
一、中共要改變台獨,也要給台獨內部的溫和改革力量一個出口,就是要讓他們也能以「中華民國」作為出口。兵法謂「圍城必缺」。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多少皆曾嘗試要從「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走出來,甚至李登輝還曾有《國統綱領》,但中共曾給過他們出口嗎?
二、中共應以「中華民國」為台獨的出口,更應知道「中華民國」是台灣反台獨民意的根本憑靠。否則,若連「一中各表」都不容,反台獨的力量就不能立足。
台灣實行民主體制,倘若反台獨民意不能在體制中發生制衡作用,台獨就難以改變。
東京奧運期間,發生藝人小S說「國手」,被大陸網民霸凌為「台獨」。如果主張中華民國者皆是台獨,那麼再加上真正的台獨,台灣就無人不是台獨了。
中華民國不是台獨,這是中共應有的基本知識。甚至,中共必須承認,若要維繫兩岸關係,話說到底,華獨也比台獨強。
因此我說,台獨是中共的產品。
中共如果能回到中華民國,在民主政治中,我相信台灣主要政黨都自然會靠向中華民國這一邊,台獨就可能邊緣化。
中共的轉變,可能帶動台獨的改變。同樣的,台獨的轉變,也可能帶動中共的改變。
如何改變中共,簡單一句話:就是改以中華民國來面對中共,並促使中共以中華民國來面對台灣。
其實,就台灣的生存戰略言,台獨自己就該改變。不變,走不下去。
台獨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其實是中共「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的隔海唱和。尤其,台獨的主張,對中共不敢直說,對美國不能明說,對台灣內部也說不開來。終至搞成這種「中華民國灰頭土臉,台獨東躲西藏」的局面。這種政策豈能可大可久?
台獨可以是一種意識形態,但絕不能成為國家生存戰略。民進黨在中華民國執政,就當回到中華民國,不能操作這種自欺欺人、兩頭落空的「假台獨」路線。至於台獨,就讓給台獨吧。
美國學者凱瑟琳.蓋爾說「政治已成為一種產業」。台獨其實也已成為一種騙吃騙喝的政治買賣。請教蔡英文:用「東廠」這種治理模式,並以「一四五○/大港開唱/勸世三姐妹」這類元素來操作這種「台獨公司」,買空賣空,有意思嗎?
台獨是反對者、革命者的玩具,中華民國是執政者的責任。
其實,就藍綠紅三角關係來說,民進黨與中共互動,有一種較國民黨突出的優勢。因為,中共即使與國民黨達成和平互動,但仍擺不平台獨。但中共若與民進黨實現了和平互動,就可能同時化解了台獨的難題。何況,國民黨幾已出局,中共若要化解兩岸問題,也只有面對民進黨,別無他途。因此,民進黨與中共互動時,其實具有國民黨所沒有的槓桿或籌碼。
我認為,民進黨若操作「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的「兩不路線」,自己先回到中華民國,就有可能也把中共帶到中華民國。
中共若不要台獨,就要接受中華民國。民進黨若要保住中華民國,就不能台獨。
於是,要改變中共及改變台獨,就是要雙方皆走出「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而且,必須雙方同時走出,不能只有一方走出。若要挽救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其實是中共與台獨的最大交集。
你不消滅中華民國,我不台獨;我不台獨,你不消滅中華民國。雙方同以中華民國為兩岸定海神針。
中華民國使「中國」不失去台灣,中華民國使台灣保住台灣。
這就是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從「杯子理論」就可談到大屋頂中國: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亦即「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
此處說的是「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一個中國」,而非一般所論「二者皆是中國的一部分」。意在強調二者在連結點中維持了主體性。
但只強調主體性,可能失去連結點。這個連結點可用「互統一」來補綴,至少以「懸浮議題」的形態維繫兩岸連結,不致離斷。
互統一的思想是:兩岸現在就可能是「大屋頂中國」(一中各表/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未來也可能是「大屋頂中國」(共同締造論/互統一)。
倘要構成此一體系,中共與台獨皆要放棄「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相互改變對方,一同定錨在中華民國。
因此,不但希望習近平看到此書,也希望蔡英文看到此書。
萬物齊漲 小心民心思變
2022-01-16 04:23 聯合報 / 林澤/國中教師(台南市)
物價漲,行政院去年12月成立「物價聯合稽查小組」,由法務部領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筆者到醫院掛號時,護士說因應調薪與物價漲幅,掛號費漲卅元。無論食衣住行、甚至老師們使用的麥克風線,都在這波物價漲聲中,漲了數十元不等。軍公教與勞工基本工資都有所調漲,但物價漲真的有理嗎?
筆者就醫診所有兩位護士,診所資方為護士加薪成本,真的需要增加就醫患者掛號費卅元,邏輯合理嗎?有人說,消費市場願者上鉤,不開心就換診所就醫。但事實上大多數民眾都是敢怒卻不敢言。
同樣常常聽到很多店家訴求麵粉成本漲了一倍,所以一碗麵將漲價五或十元。筆者試問,一袋十五公斤、售價一,三三○元的「高級」麵粉即便成本漲了一半,十五公斤麵粉可做出幾碗麵,每碗麵漲價五或十元,合理嗎?
正因為日常生活所需,你我就這樣被剝了好幾層皮,只能忍痛增加支出成本。這樣的現象不是市場供需法則,而是惡質的集體剝削,政府應該正視這現象。
居高不下的房價,吞噬每個家庭收入所得,物價齊漲更讓大家忍痛消費,可支配所得淨額變得越來越少。當大多數人的荷包變薄、民怨迅速積累,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那場吞噬民進黨政權的政治海嘯,不會再來一次嗎?近來在四大公投、立委補選與罷免案,雖連戰皆捷的民進黨,可別錯估民心思變,更別忘了人民才是主人。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萬物齊漲,日前開車到高鐵停車場,發現原本日停車費一百五十元,竟漲到兩百元;原來兩百元的漲則到兩百四十元,停車費幾乎超過高鐵短程票價。日常生活消費都是五元、十元在漲,四十元麵包漲到五十元,一碗麵八十元漲到快一百元,餐廳也貴了一、兩成。
業者的說法是麵粉、雞蛋價格上漲了,但豬肉、蔬菜產地交易價格未上漲啊!何況停車場的土地成本固定,機器感應扣款也不靠人工,漲幅卻高達兩成以上,更是毫無道理。
以前電價、油價是物價指標,但現在明明電價未漲,官員、專家說法是受疫情影響,原物料運輸價格飛漲;軍公教雖調薪四%,號稱廿五年來最高調幅,也遠遠追不上物價上漲幅度。
還有退休公教人員也受衝擊,原來退休金可跟著現職公教人員調薪而調整,還有年終慰問金,現在這些都取消了。民進黨政府似乎認為退休軍公教的票大都是國民黨的,但這些人都有子女,難道不會因父母的感受而對政府不滿嗎?
司法信任 不靠美好數字
2022-01-16 04:23 聯合報 /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兼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新北市)
宜蘭縣長林姿妙(中)14日上午9時許結束複訊無保請回,步出地檢署時不斷說「謝謝,謝謝大家」,快步離去。記者林佳彣/攝影
宜蘭縣長林姿妙因涉貪瀆案,遭宜蘭地檢指揮廉政署調查,雖無保請回,不免讓人有政治聯想,原因在於民眾長期對檢察官、法官的不信任。
一月十一日司法節慶祝大會,司法院長表示,人民對司法的信任度持續上升,甚至已超過六成,再加以今年憲法法庭的成立、明年國民法官法的實施,必能使信任度再度揚升,實踐多元參與的司法。如此的民調結果,無從檢驗是否有機構效應存在;不論人民對司法的高度肯定為真、抑或是自我感覺良好,都難以否定某些個案判決,帶來的司法不信任。最明顯者,即是重創司法威信的百官行述案,對相關司法者的究責,真能讓人信服?
因涉及與富商翁茂鍾不當往來的公懲會前委員長石木欽,遭懲戒法院的職務法庭判處罰俸一年,此案雖未確定,但在上級審加重處罰的可能性不高下,如此結果著實讓人意外。即便石的妻兒曾買受翁茂鍾公司股票獲利,卻因未審理翁之案件,也無以司法高位去干涉個案之證據,故在刑事司法強調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等原則下,無以貪汙罪來對其不當往來為究責,僅能走向行政懲戒一途。
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七月開始,專門審理司法官懲戒的職務法庭,為避免自己人審自己人質疑,於第一審職務法庭加入參審員來組成合議庭。只是參審員的選出,雖開放由各方推薦,最終還是由司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遴選,先不論是否具有恣意性,已與參審員的選出必須隨機、普遍、多元原則,有所牴觸。
又合議庭參審員僅兩位,法官卻有三位,採取過半決下,就算不論法律專業的優勢,光以人數來看,能否擺脫官官相護的質疑,也得打個大問號。
而因司法者有所不法,只要仍在其位,就可動用影響力為掩蔽,實難察覺,往往得等到卸任才會曝光。只是懲戒時效為十年,再加以現行公務員懲戒法,並無時效中斷或停止規定,只要行政調查時間拖長,就易促使時效完成。尤其若審判者對於懲戒時效,單純以行為終了為起算,而完全未考慮這些現實因素與缺陷,所謂懲戒時效,易成為不法的保護傘。
因此石案裡,職務法庭即便細數其種種不是,卻大多以時效已過為免議。這到底是依法審判、抑或是司法的自我掩護,就看人民心中的那把尺。
總之,人民對司法的信任,絕非來自於冰冷的數字,而是來自於具體個案的真正感受。若不根本檢討問題的核心,沉浸於美好的數字,就算中立客觀的依法偵查、依法審判,人民對司法依然會有所懷疑。
張宗曙/教師(台中市)
宜蘭地檢與廉政署大動作搜索宜蘭縣府,林縣長亦接受長時間訊問與受複訊,如此中央與地方聯手大規模的動作,是近年少見的。有弊案應當追查,但時機點令人疑竇。
此次中二選補選候選人土地爭議全國矚目,但昨天土地弊案搜索對象卻是宜蘭縣政府及縣長,土地正義固然重要,但希望不是以此用來打擊敵對陣營的工具,執政黨更不可在此時機營造查弊的肅殺氛圍,這是政治恐嚇!打著查弊案的幌子修理對方陣營,若造成選民反感,反而偷雞不著蝕把米!政治不是這樣玩!當心玩火燒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