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中共19大鋪陳的「強國之路」

udn 論壇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聯合報社論..處理一例一休與五缺 賴揆莫忘「三實」承諾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律師登陸
.經濟日報社論.中共19大鋪陳的「強國之路」







經濟日報社論/中共19大鋪陳的「強國之路」


2017-11-01 0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共十九大落幕,大陸正式進入習近平新時代。 新華社



中共19大之後,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專欄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亞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指出在美國繼續受困於川普總統的日常古怪舉動和攻擊性言論之際,世界的另一端,正發生著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中國正在向外界發出將形成另一個超級大國的信號。
扎卡里亞的觀點,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中美對比之下巨大反差的印象,這當然也沒有錯,但從中國的角度看,與其說更著力於與美國的競爭,不如說中國更關注於跟自己比,中國正全力以赴地重返長遠歷史中(除了近200年)中國始終第一的世界地位──中共19大鋪陳的就是中國的「強國之路」或「復興之路」。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提出了新判斷、新目標與新概念。新判斷有三:(1)中共黨及國家事業正在歷史性變革;(2)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因為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情況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進入新時代,這也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在這樣的新判斷下,習近平提出了中國發展的新目標。習近平指出,綜合分析國際形勢和中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強國,意味著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於全球,也意味著中華民族將以更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靠什麼?靠的就是新概念,新概念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具體地說,就是習近平治國理政大方略,分內、外兩大部分。內的部分包括了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五位一體(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生態)、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外的部分包括了一帶一路、全球治理倡議及全球布局。
五年前的2012年,習近平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願景。中共19大的報告,進一步把願景具體化為「現代化強國」。中國夢也罷,強國也罷,有無什麼具體指標可以判斷這樣的夢已經實現,這樣的目標已經達成了呢?就「復興」這個概念而言,應是指重新恢復到中華民族在長遠歷史中曾經有過的輝煌時刻,換言之,也即是:重返第一;重現威儀;重整江山。
就重返第一而言,中華民族各種指標包括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文化力等等,在長遠歷史中均長居全球前沿甚至第一。如今GDP在全球的排名已自1978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估計再10到15年,也即是2030年前後應可重返第一;軍事方面,綜合實力應僅次於美國。600年前,中國曾是全球第一海洋強國,其後沒落,被九個海洋強國超越,21世紀的中國當可望再度成為數一數二的海洋強國;科技方面,普遍也在回升之中,專利申請僅次美國,量子科技已領先全球。
就重返威儀而言,漢唐盛世,無論典章制度、文明禮儀、文化生活哲學等均是各國仰慕及學習的典範。中國近代歷經百年衰落,加上文革動盪,一度被全球漠視,但隨著綜合國力快速崛興,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模式似乎正在被全球重新認識、重新評價及重新尊重之中。
就重整江山而言,習近平指出,中國領土與主權的完整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海峽兩岸經過30年的重新接觸與交流,經濟、社會、文化的融合日增,如果中國大陸果如19大報告所強調的,將努力滿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美好生活的需求,那麼兩岸最終走向,更值得關注了。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律師登陸


2017-10-31 23:3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等頂尖大學教授,近年來不斷傳出被大陸大學挖角。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今天起大幅放寬台灣律師登陸執業範圍。雖然這項政策去年即已宣布,但近日的正式公告,仍是習近平在十九大強調願與台灣民眾分享發展機遇,提供國民同等待遇後,大陸頒行的一項具體涉台措施。
這項措施為吸引台灣中青年律師登陸,提供了更大的誘因。不僅為大陸台商與涉台民事案件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也有助於改善台灣律師就業困境。
還要戴上政治眼鏡來看待這項政策嗎?其實就像大陸福建省計畫招聘千名台籍大學教師,不必否認其中的政治目的,但教育部仍認為兩岸教育交流「是好事,也擋不了」,千位教師也會把台灣的民主價值帶到對岸;同樣,兩岸法律交流「是好事,也擋不了」,登陸律師也會把台灣的法律觀念帶到對岸。
台灣民眾對大陸司法的印象,常停留在毛澤東「無法無天」的時代。其實大陸早就強調全面依法治國,但許多作為仍常被批評不符文明司法和法治國原則。這些質疑,不論是否真切、出諸誤解或源自觀念差距,兩岸法律交流都有助於消除歧見,也有助於大陸法治建設的提升。
事實上,大陸在文革後的法制重建過程中,台灣法律界就曾在觀念與經驗上提供許多幫助;未來更多台灣律師登陸,也會促進法律觀念交流,並為兩岸法律合作奠立更堅實的基礎。
至於有人擔心會產生更多的盧麗安,那又何妨?綠委葉宜津的先生到大陸拿學位,林昶佐的媽媽還在大陸當會計師呢!

聯合報社論/處理一例一休與五缺 賴揆莫忘「三實」承諾


2017-10-31 23:3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一例一休」上路未滿一年,確定再度修法。本報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九月上任後,立即赴經濟部聽取產業五缺的問題與因應對策,當時他要求內閣成員以誠實、務實與踏實的「三實」原則處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如今,賴揆上任已近兩個月,他的高人氣逐漸面臨執政踏入深水區的挑戰,包括一例一休與五缺等棘手問題待他拍板,賴揆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蔡英文總統去年五二○上台後,民調支持度每下愈況,一例一休的爭議與五缺問題不但讓蔡政府在經濟議題上難有發揮,民怨也不斷攀高,前任閣揆林全請辭,美其名是「為利總統人力布局之需要」,實際上是蔡政府需要一個新的行政院長來清理戰場,修補蔡林團隊之前在一例一休與五缺等問題上捅出的樓子。過去與一例一休和五缺問題沾不上邊的賴清德,就是蔡政府粉飾施政轉彎最好的下台階。
一例一休爭議與五缺問題雖不全然是在民進黨重返中央執政後才出現,但確實是蔡政府上台後的施政暴衝才讓問題快速惡化。以一例一休為例,馬政府執政時推動勞工工時由雙周八十四小時減少為每周四十小時,以此為基礎逐步過渡至全面實施周休二日,而勞工工時減少的配套方案,是將勞工每年十九天的國定假日縮減七天,與公務員假期一致。
蔡英文在去年一月勝選後,民進黨無視七天假爭議的複雜性,草率支持恢復勞工七天假,當時的勞動部長陳雄文已預言這將埋下勞資不信任的種子,要民進黨上台後自己做。去年五二○蔡英文就任,刪除七天假成為蔡政府上台後最經典的施政髮夾彎;為了逃避背棄勞工的惡名,蔡政府再推出一例一休政策,卻不但未能解決七天假的爭議,還進一步限縮了勞基法的彈性,產業界怨聲載道。
近期勞動部端出的一例一休調整方向,基本上已回到了馬政府時期的修法方向。換言之,過去一年半以來的勞基法修法又回到了原點,這段期間企業與勞工為了適應一例一休新制,耗費的成本難以細數,如今看來是走了不少冤枉路。但蔡英文在回顧這段過程時,卻將政策執行的錯誤推給了在野黨,認為當時修法在野黨主張兩例,壓縮了一例一休調整空間。
五缺問題惡化跟一例一休爭議可說是如出一轍。五缺問題中最嚴重的缺電問題,在蔡英文上台前,各方已示警她的能源轉型方案太過冒險且缺乏實踐路徑,但蔡政府充耳不聞,上台後不思修正政策方向,在和平電廠電塔倒塌與八一五大停電時,讓全民嘗到缺電與停電之苦,但蔡英文卻堅稱這是天災與供電系統問題,台灣並沒有缺電。
蔡政府近期評估解決缺電問題,要求維持百分之十五的備用容量率與百分之十的備轉容量率,這其實是在過去馬政府時代就在執行的標準。民進黨在野時常批評台灣電力過剩,不需要保留這麼多的備用電力,但上台執政後政策轉彎,終究還是回到過去的老路。就如同在解決一例一休爭議上,蔡政府修法方向也與馬政府時代相去不遠。
對於一例一休紛擾和五缺問題的惡化,賴清德內閣首要工作是誠實面對國人,坦承執政黨在處理一例一休與五缺問題上的錯誤。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因展現執行力而獲得市民認同,他必須將這樣的施政風格帶進中央,才能展現不同的氣象。近期對於工業區閒置土地的問題,賴清德要求經濟部加快解決,必要時可強制拍賣,就是令外界耳目一新的作法,我們期待賴揆能將這股施政魄力,延伸到解決一例一休與五缺等問題上。
相較於蔡英文在一例一休與能源政策上的不認錯、不反省與不務實,賴清德要求內閣以誠實、務實與踏實的原則解決五缺問題,兩者間的差別,反映在賴高蔡低的民調成績上,更凸顯國人寄望賴揆的「三實」,而非蔡總統的「三不」。

【重磅快評】我們的警政署長要很會做公關嗎?

.【重磅快評】我們的警政署長要很會做公關嗎?

.【重磅快評】北市府兩個局長吵架
.【即時短評】從芬普尼蛋到戴奧辛大閘蟹 食安辦在幹嘛?
.【重磅快評】原來,民主、自決不是獨立建國保護傘!








【重磅快評】我們的警政署長要很會做公關嗎?


2017-11-01 16:59 聯合報  主筆室

前中油董事長陳金德要接任宜蘭代理縣長,當事人都回應「未接獲接任通知」,但人未上任,縣長室今天上午卻接獲警政署長送來的花籃祝賀。圖/讀者提供



「賀陳代理縣長金德榮任誌慶」、「才德咸欽」的花籃今天大剌剌送進宜蘭縣政府,署名送花籃的警政署長陳家欽公關做過頭,害得現在縣政府的主人吳澤成及未來的縣政府主人陳金德都很尷尬,陳家欽急忙推給秘書,指秘書未查證媒體的報導就送花,衍生困擾並深表歉意。
其實陳金德要代理宜蘭縣長的消息早在上月23日就傳出來,綠營高層規劃先讓陳金德代理宜蘭縣長,再徵召投入下屆宜蘭縣長選舉,即使陳金德一再否認,並說「目前並無參選計畫」,但坊間傳聞一波波,進度照著劇本走,搞得吳澤成處境難堪,只能說一些「做好縣政」、「從沒有想過明天」....之類的話。
在此之前表態參選的陳歐珀、謝燦輝等人的心裡更不是滋味,但在派系角力之下,他們根本玩不過陳金德及背後的菊姊,只能眼睜睜看陳金德整碗捧去。
政治固然講實力原則,但原本應該嚴正執法、行政中立的警察卻也捲入權力鑽營的旋渦中,那就讓人失望了!基層如此,高層何嘗不然?即使位居警界之頂,還是得乖乖經營官場人脈,以確保官位,這些小動作看在人民、基層員警眼裡,也是五味雜陳。      
陳金德曾任高雄副市長,陳家欽過去也曾任高雄市警察局長,曾是陳的下屬,陳金德東山再起,陳家欽怎能錯失錦上添花的機會,只是行政院尚未宣布人事,陳家欽動作太快,敬賀高陞的花籃送進蘭縣政府縣長室,讓升官人的尷尬,也曝露送花者的急切心態,十足一場現代官場現形記。     
其實,為了安排陳金德出任宜蘭縣代理縣長,綠營高層煞費心思鋪陳,現任代理縣長吳澤成也將升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副縣長朱壽騫也在縣務會議中脫口說出這是吳澤成最後一次參加縣務會議,間接證實異動在即的傳聞,陳家欽的花籃送得沒錯,只是送早了。
堂堂警政署長,統領八萬大軍, 肩負全國治安工作,任務何等重大,氣勢何等威風,如果轉身得耗費心思經營官場,未免把這位子做小了,如果對治安工作也能有等量心思投入,那才是人民之福;陳金德曾自誇見過不少識場面,但卻非稱職的中油董座,同樣的,我們也不需要很會做公關的警政署長,只要實在做事就行了。

去梯言/一體適用全體,必敗無疑

.7休1鬆綁 勞基法修法倒退30年
.「鹿港乘桴記」 台民抗日不忘祖國
.兆豐華南被盯 反洗錢別「擠牙膏」
.少子化,新屋減 老人住老屋 危機怎解?
.去梯言/公孫策/一體適用全體,必敗無疑
.偏鄉找好老師 提高甄選試教計分
.祭鬼玩鬼 不如重人敬鬼






去梯言/一體適用全體,必敗無疑

2017-11-01 00:37 聯合報  公孫策

一例一休上路不到一年,勞動部預告修法版本。 本報資料照片



賴內閣要修改勞基法一例一休」,很遺憾,修改後仍將採「一體適用」。很顯然,閣揆換人卻改不了行政機關的腦袋—一紙公文、一個標準而要求高度多元化的社會各行各業一體遵行。其實那就是官僚思考,也是公務員的自我與怠惰。而政務官若不能扭轉公務員的官僚思考,還奢談什麼改革?
不論「七休一」,或「十四休四」,都無法適用所有行業,這一點已毋庸多言。規定一體實施,而另外表列「例外」,肯定掛萬不止漏一,且法令永遠跟不上社會腳步,為特定行業個別開小門,恐怕只會增加公務員弄權貪瀆機會,徒惹民怨而已。
用一個標準規定一體適用,最貼切的形容是「削足適履」。這個成語出自《淮南子》:「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意思是,原來是要養(撫育、照顧)他的,卻反而害了他,就好像鞋子是為了保護腳的,卻削了腳去硬套鞋子;帽子是保護頭的,卻切了頭去硬套帽子一樣—一樣的愚蠢,且必然遭到被削、被殺的人的反擊。
一例一休不正是如此嗎?原意是落實周休二日、落實每周工作時數不超過四十小時,是為了保護勞工的德政;卻因為官僚思考,要硬套在所有行業,以致太多的行業被逼得削足適履,甚至「殺頭便冠」。
例如一間社區型診所,為了符合一例一休,只好在周末休兩天,結果是診所收入少了,護理人員收入也少了(想要加班),社區內家長不能用假日帶孩子看醫生,必須到區域醫院去掛急診。這種情形很多行業都出現,也就是資方、勞方、消費者都有怨—我們經常說「所有人」,大概都不脫這三種吧,此所以一例一休會搞得怨聲載道。
然而,問題的根本不在「做幾天休幾天」,而在「一體適用全體」,也就是問題在於官僚思考總是要「一體適用全體」,對一個高度多元化社會,那根本是緣木求魚。
「緣木求魚」成語出自孟子見齊宣王,本事不贅,那個年代的君王能做到「黎民不飢不寒」就稱得上仁君了,但是孟子提醒齊宣王:「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就是羅網,要求「一體適用全體」就是一網打盡、全體遵行。賴清德空有「仁心」要修改一例一休,若無法改革官僚思考,卻稱不得「仁人」。




7休1鬆綁 勞基法修法倒退30年
蔣闊宇 ∕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桃/聯合報
「七天需有一天休息」是勞基法自一九八四年實施以來,對於勞工身心健康的最低保障。這次行政院推出勞基法修法草案,只要「勞資雙方協議」,「七休一」就可以變成「十四休四」。然而,七休一根本不是一例一休的產物,如果政府意圖是檢討一例一休,根本不該魚目混珠,把勞基法卅年來的最低健康保障一起改掉。這跟減少過勞、縮短工時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馳。

勞基法在許多事項上賦予勞工「共同決定權」,譬如變形工時、責任制等等,都需要工會同意或勞資協議後方可實施。行政院的修法版本進一步擴大了共同決定事項。未來,輪班間隔可以從十一小時「協議」縮短成八小時;加班時數上限可以從每月四十六小時「協議」成五十四小時;七休一也可以「協議」成十四休四。

然而,實務上,勞資協議在台灣多半是老闆說了算,勞方被迫同意。去年底復興航空關門,興航工會要跟公司協商資遣條件,資方卻說,公司已在勞資會議上達成協議,不再跟工會談。今年年初,宏達電約談個別員工,要求簽字同意調移國定假日,工會反對,公司卻說大家都已簽字同意。更別說其他沒有工會的公司。

德國有《共同決定法》詳細規定勞資協商的項目與程序,還有強大的工會確保協商實質對等;反觀台灣,工會組織率極為低落,勞資協商法令又規定得不清不楚。進行協議的勞方主體是勞工個人、勞資會議,還是工會?他們法律地位誰先誰後?這些關鍵問題,行政院都不處理,就把工時規範丟給定義模糊的「勞資協商」,從中卸除自己的監管責任。這等於是把無組織的、弱小的工人丟入叢林法則,任由資方憑其經濟優勢強取豪奪。

這次勞基法修法,政府號稱檢討一例一休、賦予彈性,實則偷渡廢除七休一,並透過擴大勞資協議事項,規避自身保障弱勢工人的責任。這個法令如果成真,全台灣勞工都會看清楚,民進黨政府站在富人老闆身旁,幫他們鬆綁法令、延長工時,不但不去改善過勞氾濫問題,反而修法去惡化它。凡此種種,希望執政黨三思。


 
兆豐華南被盯 反洗錢別「擠牙膏」
李友瑋 ∕ 美國財務分析師(紐約) / 聯合報
近日華南銀行在美國分支機構據傳被紐約州金融服務署(NYDFS)盯上,要求改善其洗錢防制之舉措。以筆者在紐約從事金融諮詢的經驗,華南銀行在處理這件事情的力度及速度,不但攸關此事的後續發展,也牽涉到其他國銀在美國分支機構的商譽及客戶的權益,其後果不可不慎。有幾點建議謹供參考:

一、管理階層的態度至關重要:雖然海外分行從整體營運貢獻度也許不大,但由於美國監管體系繁瑣,處分嚴峻,馬虎不得。銀行的規章法條除了內部審議核可外,建議尚需經由獨立第三方核閱,以免雖然有規章,但力道不足,或語言隔閡等因素埋下日後的病灶。規章確立後,亦須定時藉由稽核或是獨立第三人核實,以避免執行不落實。若能藉由獨立第三方了解業界標準、監理及應對重點,亦可提供國銀海外分行更多保障。台灣金融監理單位亦可透過駐外代表處定期舉辦同業間研討,藉此分享經驗、並強化與當地監理單位的溝通,以防杜相關情事發生。

二、防杜過程勝於洗錢事實:美國監管機關的法令往往僅規範原則,而不會細細條列監管項目,所以不建議在美國的國銀海外分行用「check list」的心態面對監管法規,而必須針對每項原則仔細推敲,成立正式的監督委員會及工作小組,包含前、中、後台、法務、法遵和資訊部門人員,共同建立完善的交易監控及偵錯機制、清楚的內部管理規章、留存交易資料及細節、管理階層的確認及核可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將成為日後銀行舉證的工具,千萬不要有反正沒有洗錢,罰則就不適用的心態。

三、全面體檢,迎接挑戰:華南銀行乃是繼兆豐後第二家被NYDFS點出問題的國銀在美分支機構,建議金管會對所有在美分支機構進行總體檢,以防因為同質性高,一家有問題衍生成每家都可能有問題的窘境。實務上美國監管機關也經常利用查核甲行時所發現的缺點,作為詢問或測試乙行的參考。現在兆豐及華南在紐約被盯上,台灣金管當局更應避免以擠牙膏的心態對待,建議利用此次的教訓以測試其他駐美分行。

華南銀調查報告尚未公開,但兆豐案殷鑑不遠,處罰極重,在台北也掀起波瀾。身處美國金融監管環境,本國海外分行除非不斷受罰或放棄已耕耘版圖,否則勢必用心用力依當地法規精神落實法遵。當務之急,乃國內金融監管機構進行海外分行之反洗錢總體檢,並協調各國銀在美分行進行對話,必要時與他國銀行或專業人士交流,以收他山之石之效。


 
「鹿港乘桴記」 台民抗日不忘祖國
呂謦煒 ∕ 中國國民黨青年團前總團長 / 聯合報
教育部課審會推薦國文選文,打算以《鹿港乘桴記》取代《台灣通史序》。這算是「去中國化」嗎?其實結果恰恰相反。因為《鹿港乘桴記》的作者洪繻,可是比《台灣通史序》的連橫更積極主張抗日的愛國作家。

《鹿港乘桴記》作者洪繻,本名洪攀桂,清同治五年出生,台灣彰化人,曾中秀才。光緒廿一年清廷割讓台灣,他將抵抗日本統治化為行動,與丘逢甲等武力抗日,共組台灣民主國。雖然台灣民主國因力不能繼而瓦解,他仍心懷故國,不服日據,不僅以《漢書》中記載終軍「棄繻生」之典故,改名為洪繻,字棄生,以示心懷大志,更拒不剪清朝的辮子、拒絕穿著日本提倡的西式服裝、堅持不講日語,更不讓孩子接受日本教育。在中國人最重視的紀年上,洪繻也拒用日本紀年,而是改採干支紀年。凡此種種,皆體現出洪繻是一個反對日本殖民而不忘祖國的作家。

洪繻不僅堅決抵抗日本人的殖民,在日據時期更積極撰寫文章,反映日本人在台灣的壓迫,與台灣人在日據時期的疾苦。他因為寫了這些文章,經常被當局查辦,更曾以此身陷囹圄,使他對時局更充滿無力感,最終在民國十八年二月,才剛出獄沒多久就去世,享年六十三歲。他的作品在日據時期因當局禁忌,難以出版,直到台灣光復後,才在民國五十九年結集成冊。

實際上,《鹿港乘桴記》內文中,對日本殖民時期的苛刻統治即多有提及。如「以關稅之苛、關吏之酷,牟販之夫多至破家」、「鹽田之築,肇自近年。日本官吏,固云欲以阜鹿民也;而其究竟,則實民間之輸巨貲以供官府之收厚利而已」等語,呈現了日本殖民統治的真實面貌。當前,許多人不明歷史真相,以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帶給台灣多大的進步、賜予台灣多大的恩惠,若洪繻地下有知,當情何以堪!

教育部經典國文選文刻意增加與台灣有關的選文,然而,無論《台灣通史序》或《鹿港乘桴記》,怎麼選都無法切割台灣與中國大陸連綿不斷的關聯,反倒恰恰彰顯台民不忘祖國、可歌可泣抗日的史實!




少子化,新屋減 老人住老屋 危機怎解?
胡偉良 ∕ 台北市、新北市老屋改建發 / 聯合報
近年人口紅利問題受到熱議,台灣少子化會是導致新屋市場需求減少的主因嗎?

據國發會人口報告,台灣二○○○年跨入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十五—六十四歲)占七成以上,勞動人口在二○一一至二○一四年達巔峰,占總人口約七十四.四%。不過受少子化衝擊,二○一六年開始快速下降,人口紅利將於二○二○年脫離。

台灣房地產市場是否應該現在就開始擔心新屋巿場需求將減少?只看少子化數據,就斷定未來房屋市場沒有年輕人、沒有成家購屋需求的觀念是短視的。

民眾未來更應關注的是隨著人口老化之後,高齡社會對於新屋的需求將會變得更急切。假設民眾是在三、四十年前購屋,當時購買的多是沒有電梯的住宅,等購屋者年齡已增長至現今的六、七十歲,顯示現今老人住老屋的「雙老危機」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

台灣經濟研究院表示,台灣地震頻繁,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更缺乏消防安全設施,民眾的生命及財產損失都面臨了相當大的威脅,對民眾來講,汰換老屋最大意義在於居住安全獲得保障,畢竟國內老舊房屋比例不斷在攀升。

高齡老人繼續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不僅生活不便、造成與親友疏離,老屋還存在高度安全疑慮,包括耐震標準不足、消防安全設施缺乏,一旦地震、火災,後果更是令人不敢想像。屋齡超過五十年的房子更有八成以上不適合居住。

這幾年房市景氣低迷,購屋客層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投機、投資客大幅減少。再加上少子化,人口紅利減少,大都會中可用素地愈來愈少,房屋市場每年新蓋的房子將不到七、八萬戶。

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四十年以上老屋大增十九萬至一百七十九萬,占比廿一%,等於每五間房子就有一間屋齡在四十年以上。進一步觀察四十年以上老屋,過去半年暴增十九萬戶,比去年全年增加十四萬戶還多。依比例來看,新成屋每年新蓋的數量不到九萬戶,但老屋卻在短短半年內增加了十九萬戶。單以每年汰舊速度和市場增加的供應量來看,可明顯觀察到幾年後符合居住需求的居宅將呈現供不應求的情形。

若政府及民眾對這種情況掉以輕心,那麼很快我們就要面臨新屋供不應求,價格依然高懸不下,但老屋卻因嚴重供過於求而賤價求售的兩極化現象,到時貧富差距現象將更為突出,甚至因此引發尖銳的社會對立現象,這種情形應該是有識者所不樂見。


 
偏鄉找好老師 提高甄選試教計分
陳欽興 ∕ 退休國中校長(新北市) / 聯合報
閱讀十月廿九日「教師綁偏鄉,若不適任誰倒楣」一文,心有同感。大家都把重心圍繞在到底要「綁幾年」才最恰當,焦點都集中在教師身上,真正學生受教權的討論,卻微乎其微。

專心偏鄉的「好」老師教一年,難道比不過「熬」三年的「等」調老師嗎?若是「等」六年,那情形會更慘,受害的學生要向誰去申訴?

筆者曾發現一位年輕教師,其教室管理可以說沒什麼理念和技巧,學生和老師玩成一團,也曾接受多次教學輔導。唯一改變的是教鞭拍打桌子的力道加重了不少。但拍得越凶,學生玩得越起勁。最後,該師只好自行請辭,轉行作設計師。

另有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教室的前後門及所有窗戶都緊閉,詢其原因答以「學生吵鬧聲才不致影響隔壁班的上課」。這樣的教學環境,學生不受傷害嗎?

終止不適任教師在校園「活動」,政府拿不出徹底的解決辦法。如能在進校園的「入門」這一關做到完美一點,學生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各縣市在甄選教師時,都聲稱受限於人力、場地及設備,無法進行龐大的試教及口試流程。只好採取筆試,在第一關就大裁百分之六十,甚至八十的考生,以方便接下來的第二階段的試教及口試。

但原來筆試那麼重要,竟然高達七、八十分。口試、試教只是陪襯而已。如果一位只會考試,但不善於表達(教學)的老師,會是一位好老師嗎?

筆者建議,口試、試教不一定要在一天內完成;甄才工作也可以交由鄰縣代辦,互為辦理,減少人情壓力,勇敢地提高口試、試教的計分比率。


 
祭鬼玩鬼 不如重人敬鬼
陳檀香 ∕ 上班族(桃園市) / 聯合報
東西方都有鬼節,彼此的鬼節有不同功能,萬聖節時鬼被拿來扮演,中元節時鬼被拿來祭拜。

一年之中,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探索與鬼之間的連結,利用節日跟亡靈做想像上的接觸,光是中元節就持續一個月;而在平常日我們卻逃避面對,只是將鬼拿來害怕,對鬼的態度充滿矛盾與反差。

「把鬼放得很重,把人放得很輕」,社會有太多貪圖便利舉動的背後,是罔顧別人生命換來的;同樣的事件,日復一日發生,又日復一日的被遺忘。但是鬼,卻是日復一日的被想起,被害怕,花上許多時間祭拜,不過這就是真的放在心上嗎?

往往人們真的覺得自己遇到鬼了,第一時間都是尋求法術要他們速速消失。我們之於鬼節,除了在祭拜與慶祝兩面擺盪,是否還缺了更深刻的認知?

或許可以藉由節日讓小朋友對人鬼之間有正確的看法,重人而敬鬼,而不是扮鬼扮得越來越相似,在現實中嚇別人,也在夢裡嚇自己,美其名為節慶,卻忘記了萬聖節或鬼節真實的象徵。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范疇/兩端的無知—愚民、賤民?賤商、愚士?


2017-11-01 00:3 聯合報  范疇(跨界思考者)

王應傑對「愚民、賤民」言論引發爭議,發聲明並在臉書致歉。 本報資料照片


報載台北商業理事會理事長在台灣競爭力論壇表示,「中國大陸這三十年來有翻天覆地的進步,許多一級、二級城市都已超越台北,台灣很多沒到過中國大陸的愚民、賤民,根本不知道中國大陸有多進步」。
我震驚了!不是由於該人士批評台灣有許多對中國大陸進步無知的人,因為確實有很多。震驚我的是,他用了「愚民」和「賤民」兩詞。希望不是出自惡意,否則,我也要說,台灣也有許多「賤商」和「愚士」,根本不知道中國大陸這卅年來的翻天覆地進步背後所付出的人民代價和社會坑殺。
先交代背景,免得落入無知者的口水。我一九八五年進入中國大陸經商,至二○一二年退休,期間在那兒連續居住的時間超過廿二年,而鄧小平南巡後的改革開放,僅僅始於一九九二年。我用過糧票、外匯券,吃過三毛錢的早餐,眼睜睜看著北京蓋起三環、四環、五環、六環,親身目睹上海浦東陸家嘴一棟一棟高樓拔地而起。當前富可敵國的互聯網大亨中有我在中關村的商業對手,二○○八年北京奧運就在我住處不遠。我親自面試、雇用、提拔過超過千名的大學新鮮人,月薪從一九八五年的三百人民幣到二○一二年的五萬人民幣,中途出去創業者為數不少(現在不少都比我有錢)。最重要的,我在北方農村住過五年,親眼看到部分農民在五年之內從月入一百五十人民幣到月入五千人民幣。
我知道什麼叫翻天覆地的進步,但正因為我知道、我看到、我感到,我敢大聲負責的說,如果不知道這些的台灣人就可被形容為「愚民」、「賤民」,那麼某些明明知道中國崛起背景和內情、而還靠片面討好官方發財的人,就可以被稱為「賤商」!別誤會了,我也是商,但我有兩隻眼睛,我不是獨眼龍。作為商,最低的標準應該是江澤民講的「悶聲發大財」,倘若得了便宜還賣乖,這不叫賤什麼叫賤?
談過了「賤」,來談談「愚」。我知道要糟糕了,這一談又會得罪許多人,但是,真的不能不談,否則台灣就要真愚了。除了商人,還有許多和中國大陸打交道的人,包括了媒體、學者、知識分子、財經專家和政治人物,此處為了方便通稱為「士」。
「士」對中國大陸不可能無知,甚至很有知。但必須心情沉重地點出,大約八至九成的「士」,接觸到的中國社會切片都是「往來無白丁」的官場、商場、學場人士,看的是官方媒體和數據,住的是高級酒店社區,逛的是一二線城市的商場華街。換句話說,印象的來源多半是「先富起來」的兩億人。兩億人,比起台灣區區的二千三百萬人,已足以嚇死人。但是,中國有十四億人,另外的八十五%、十二億人,台灣的「士們」見過他們嗎,和他們深入相處過嗎?生活過嗎?
兩億富裕人口,尤其是頂富的兩千萬,氣勢驚人。但是除了少數的「士」,如果和我一樣,和官、商、學打交道之餘,尚有閒暇看看北京「梁啟超故居」小小院子裡擠入數十戶人,城中農民工所住的地下室,城郊的大學生「蟻居」聚落,和被強拆強佔的失地農婦聊過,或蹲過那種直徑一米、架上卅釐米粗木板、跌下去就可能淹死的糞坑,他們可能就不會對中國的崛起盲目的捧讚,而了解到中國上演的是一場「雙城記」,而且是十五%對八十五%的雙城。
十五%的中國大陸,我只能說,了不起!但真的建議台灣的「賤商」和「愚士」們,也考察一下那八十五%的中國!
范疇(跨界思考者)


10月
.嚴震生/宗教改革五百年的政治意涵
.趙春山/以突破僵局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李清志/魅力市集的年代
.陳立恆/永遠BEING,所以英國
.施振榮/慶富再造—從王道談企業重整
.黃介正/習近平的二○三五
.葉銀華/金融科技創新實驗的定位
.蘇蘅/當媒體不重視採訪「真新聞」
.王文華/如果小學校園變成跳蚤市場…

.王健壯/習近平的弦外之音
.朱宗慶/夢想不滅、初衷不變、育成不斷
.盛治仁/人生要追求多少顆星星?
.趙春山/十九大後的兩岸關係:一場「定力」與「耐力」的較量
.方祖涵/按讚惹出的天大麻煩
.薛承泰/「博愛」與「愛博」之間
.羅智成/尋找部落

.王正方/小程和他的廖老師
.嚴震生/美國人露出肩膀的權利
.林中斌/王岐山十九大應會留任
.葉銀華/什麼是金融政策?
.馬凱/海峽風雲日亟 台灣能不自強?
.黃介正/中華民國106歲生日快樂
.洪蘭/2年學會說話 卻要用一生學不說話

.王健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似乎要變
.周行一/老人化社會與人文社會科學
.施振榮/從王道談「官不聊生」與「民不聊生」
.盛治仁/人生5個思考題
.方祖涵/企業與地方的共生
.范疇/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劉維公/當代病態民主的神救援話語術

.嚴震生/南比亞、尚比亞、甘比亞


9月
.葉銀華/家族企業之傳承機制
.李清志/美感的喚醒
.薛承泰/Seafood 什麼是文白比?
.廖玉蕙/不是放棄,是珍愛和疼惜
.黃介正/國防安全智庫的「十誡」
.葉丙成/體改打假球,教育部何以默然?

.王健壯/最困難的事 蔡英文還沒做
.朱宗慶/優勢與重視
.蘇蘅/民粹政治與社群媒體造神
.林中斌/太陽磁爆、大地震並無關聯?
.陳立恆/缺電?我們缺的是「自知之明」!
.盛治仁/第三次政黨輪替 民主扎根了嗎?
.洪蘭/閱讀是習慣不是本能 須從小培養

.方祖涵/天災行銷學
.王正方/我是王正中的弟弟
.施振榮/「物聯世界、智源台灣」
.賴英照/看見內線交易
.王文華/英雄所「睡」略同
.馬凱/當心啊!走在懸崖邊的世人
.葉銀華/公司治理最後防線失守

.王健壯/蔡英文強勢領導面臨考驗
.周行一/雇人不再靠學歷
.嚴震生/司法獨立,肯亞優於台灣
.薛承泰/世大運與日全食
.林中斌/拉古薩:自由繁榮和平的小國
.黃介正/美亞太政策鐵三角到位
.方祖涵/槍口下,不滅的記者魂

.劉維公/台灣文創產業政策的唐吉訶德症
.范疇/爭論文言文比例?沒開竅吧?
.馬凱/天賜良機讓台灣再領風騷


8月
.盛治仁/謝謝你的競爭
.廖玉蕙/別拿過去的錯誤恐嚇未來的可能
.洪蘭/簡單就是美 文言文很潮的!
.葉銀華/應避免傷害台灣的抗爭活動

.王健壯/逢課綱必鬥不累不煩嗎?
.余光中/免繳遺產稅的現金
.嚴震生/川普眾叛親未離,執政聯盟解構中
.林祖嘉/前瞻計畫絕不可以包裹表決
.葉丙成/政府,勿再把學校當業績提款機!
.蘇蘅/政治道歉的傲慢與偏見

.黃界正/沒有巴農的白宮與亞洲
.李清志/鳥不生蛋的魅力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7月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