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資本主義異化帶來的影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434/web/

◆  聯合報黑白集/眼高手低的疫苗政策
◆  聯合報社論/「只出不進」誤判,小縫隙變成大破洞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資本主義異化帶來的影響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資本主義異化帶來的影響


2021-01-26 00: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最近分別發生在中國與美國的兩樁事件,普遍受到各方的關注與討論。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分別發生在中國與美國的兩樁事件,普遍受到各方的關注與討論。發生在中國的是螞蟻金服事件,發生在美國的是社會政治亂局,表象不同,問題的本質卻都與資本主義有關

資本主義分兩大學派,一個是以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自由主義學派,一個是以19世紀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斯為代表的馬克斯主義學派。經濟自由主義學派傾向於將資本主義視為對人類自然行為的表達,認為這種已有數千年歷史的行為是推動人類發展最有效的方式,並傾向於將資本主義起源視為貿易和商業的結果,主張讓人們自由地培養發揚企業家精神。

馬克思主義學者則傾向將資本主義視為歷史上不同階級之間的互動關係體系,並認為應該用其他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經濟體系來代替。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源於較有權勢的人控制了生產要素,強迫其他人將其勞動力作為商品出售的結果。如果我們對照西方近代經濟發展史,的確可以看到這兩個學派相互間糾纏與辯證的軌跡,並進一步區別兩者在本質上的差異。

首先,一如馬克斯所言,由於技術與創新,讓新興的資產階級打敗了貴族階級,為社會大眾取得了更多的財富與自由。但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結果,卻會因為生產力的不同導致競爭力差異,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必然導致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這還是一種良性競爭下的必然結果,勉強可以接受。

再一個則是因為某些原因,比如較有權勢的人控制或壟斷了相對稀有的生產要素,並以此來強迫沒有這些生產要素的人以廉價方式奉獻其勞動力,這就產生剝削現象,諸如資本家剝削勞工、地主剝削農民此種因剝削而導致的貧富差距惡化,已非單純的不公平,而是涉及道德上的不正義

後來的發展則是兩條各自修正的路線。以自由主義為核心的資本主義,認識到分配惡化會帶來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於是在尊重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運用政府的角色對財富進行矯正性重分配,並重視社會福利政策,此即西方國家的修正資本主義。至於馬克斯主義,既徹底否定了市場經濟而走上計畫經濟,又徹底否定了私有財產而走上了公有制,並先後實施於民國 6 年(1917年)的蘇聯及民國 38 年(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兩條修正路線進行了一場半個多世紀的體制競賽,初步結果是修正資本主義勝出,在中國與蘇聯的計畫公有體制不得不再進行修正

在中國,民國 68 年(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逐步走上了以混合所有制為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與私有制分別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中擔負了不同的角色。私有資本可以在市場經濟中充分發展但受到嚴格監管,以防止其對金融及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此即之所以馬雲的電商企業可以充分發展、螞蟻金服卻受到嚴密監管之故。中國模式反映了馬克斯資本主義在經過一再修正後,似乎摸對了比較正確的方向。

至於另一邊,上世紀一度被譽為「華盛頓共識」的美式資本主義,卻在進入新世紀之後頻出狀況,先後老毛病復發,貧富問題惡化到了「1% vs. 99%」的狀況,引發了占領華爾街運動,與此同時,頻頻引爆金融危機,從民國 86 年(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到民國 97 年(2008年)華爾街的世紀金融海嘯。

不止於此,金融海嘯後瘋狂的貨幣量化寬鬆QE),未來會造成什麼麻煩,現在還無法推測。民國 109 年(2020)美國大選亂象,表面上似乎只是川普總統性格導致的結果,其實是美式資本主義潛在問題的一次總爆發,美國的各種資本集團早已全面滲透並控制了美國各產業、商業,甚至到國會、媒體、文化等各領域,並進一步向全球蔓延

資本主義在中國與美國不同的異化方式,是不是在冥冥中也預示了中、美兩強在 21 世紀中的運勢與氣象?









聯合報黑白集/眼高手低的疫苗政策


2021-01-26 02:2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宣稱的「口袋疫苗」,一支迄今沒有確切到貨日期,一支則延遲簽約還可能告吹。被台灣「棄買」的德國BNT/輝瑞疫苗。(美聯社)


桃園醫院疫情越來越令人擔憂,台灣要守住「防疫下半場」,將取決於疫苗能否順利取得。衛福部宣稱的「口袋疫苗」,一支迄今沒有確切到貨日期,一支則延遲簽約還可能告吹。至於本土疫苗,則恐得等到下半年以後。總之,沒一個是好消息。

陳時中去年豪氣干雲地說,「不用中國疫苗」;他近日又說,不用陸製疫苗是「法規不允許」,即使對岸用送的也不行。他還說,疫苗護照不可行「不是針對中國疫苗」,而是世衛組織認為不宜。

這些說法明顯矛盾。大陸疫苗早已進入國際,多個國家已跟進施打;只要接受,我們突破法規限制並不成問題,只是做與不做罷了。至於疫苗護照雖言之尚早,但沒有疫苗,就永遠沒有「疫苗護照」。一直誇稱「超前部署」的陳時中,豈會不明白其中道理?

事實上,台灣拒絕的疫苗,一些在大陸的台灣民眾已經開始施打。他們不僅可以打大陸疫苗,還可自費施打被台灣棄買的德國 BNT/輝瑞疫苗。在台灣,政府卻連一線醫護人員的疫苗都無法提供,一般民眾更只能望穿秋水,真是情何以堪!

政府嫌大陸疫苗不可靠,嫌 BNT/輝瑞疫苗要冷鏈運送,卻拿不出替代方案這樣政治掛帥,卻把染疫風險丟給人民承受,這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聯合報社論/「只出不進」誤判,小縫隙變成大破洞


2021-01-26 02:1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季青漫畫


桃園醫院接連兩天發出大隔離令,加總近六千人必須居家隔離,規模空前。主要原因,是原未列為接觸者的部桃「綠區」病患,出院後發現確診並傳染給家人,更嚴重的是無法確知感染源。簡言之,指揮中心迄今已「誤放」了兩名確診病患出院,可能將病毒帶入社區,因此需要大陣仗召回患者及家屬隔離。陳時中日前坦承,看到了防疫防火牆有「小縫隙」;如今看,這個縫隙並不小,正逐漸變成破洞。

兩名被誤放的病患,分別是案八八一的九十歲老翁,和案八八九的六十多歲男性。不同的是,案八八一因接受七B確診護理師照顧而被列為接觸者,曾接受採檢;只因篩檢結果為陰性,十五日獲准出院。至於案八八九,則是住在十二A的患者,該區被認為「安全無虞」,因此在十一日首位醫師確診後仍獲准出院。相同的是,兩人都把病毒帶出醫院,並傳染給家人。

發生誤放染疫病患情事,主要是指揮中心對情勢的錯判。當時,因院內感染事件發生在衛福部直屬醫院,陳時中擔心遭到外界指責,對外含糊宣稱是「北部某醫院」,希望淡化疫情。另一方面,或許自恃先前多次疫情都能安然控制,因此對院內感染的警戒區劃得比較小,首波只匡列四百多人,其他無關人員就開始疏散外移。事實上,當九B的越南看護確診時,已說明指揮中心將紅區劃設在六、七、十樓可能輕忽。也因此,住在十二A綠區的案八八九出院十多天後確診,迫使陳時中不得不回頭面對自己的誤判。

從部桃首位醫師宣布確診至今已經兩週,指揮中心現在才發現他們錯放了病患,不能不說是嚴重的失誤。過去兩週,蔡政府把許多精力用於反擊楊志良的「開除說」和地方政府的「避桃令」,完全劃錯重點政府該做的,是採取「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策略,聽取外界的建言,作出客觀嚴謹的決策,設法調度其他醫療資源協助部桃度過難關而不是一味的否認、辯解、攻擊和轉移焦點。大家的共同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在野黨或持不同看法的人。

陳時中的另一輕忽,是錯判這波病毒的潛伏期。陳時中上週說,這波強勢變異病毒株的「潛伏期較短」,因此短短八天即出現九確診,接觸到發病只有二到四天。事實上,案八八九出院十多天才發病確診,跟陳時中的估計相差甚遠。或許這是不同病毒株感染,或許疫調認定的感染源頭及時程失準,但指揮中心一誤判潛伏期,就可能在後續的處理中下錯命令,掉入病毒的陷阱

綠營稍早誇稱,部桃的清理方式和當年 SARS 期間和平醫院的「封院」不同,和平封院是「只進不出」,部桃則是「只出不進」,認為後者比較高明且近乎人情。人性當然是很重要的考量,但別忘了,急性傳染病的緊急處置,須以「科學」判斷為最高前提,不能只碰運氣。問題就在,指揮中心在第一時間誤劃了部桃「紅區」的範圍,才會造成染疫病患被當成「無虞者」放回社區,成為難以防範的感染源。更麻煩的是,他們的足跡一旦進入社區,就會接觸到擦身而過的民眾,成為疫調追蹤的盲點

在部桃首位醫師確診後,本報即以《陳時中勿重蹈和平封院的誤判危機》的社論,提醒指揮中心須步步為營。很遺憾的,兩週來這項危機持續擴大,且疫情從醫師一路傳染給護理師、看護、病患,乃至家屬。小裂縫已變成破洞,這需要立即修補,也需要更多民眾配合防堵,多餘的政治口水就省省吧!

【專家之眼】恣意漏報大內宣預算 農委會藐視國會甚鉅

◆  【專家之眼】恣意漏報大內宣預算 農委會藐視國會甚鉅
◆  【專家之眼】未曾細察海空動態 胡亂妄言草率詮釋

◆  【專家之眼】美中表面緊張 實際相互摸底





【專家之眼】恣意漏報大內宣預算 農委會藐視國會甚鉅


2021-01-26 12:11  聯合報 /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國民黨立院黨團嚴審總預算,總召林為洲表示,黨團刪減項目主要是「大內宣」等預算。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立法院臨時會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大內宣預算竟高達10.6億元。更誇張的是,去年監察院才要求農委會檢討改進,然該會非但宣傳預算創新高,更隱藏最大筆的宣傳預算,藐視國會甚鉅

根據媒體報導,主計總處統計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各部會卯起來編列宣傳預算,其中客委會與教育部均破億元。而屢次因宣傳預算而受關注的農委會,表面上僅編列 7,362 萬元,想不到主計總處統計之外,還被在野黨立委找到,農委會另在「非洲豬瘟防疫計畫」亦編列 8,521 萬,與上述金額合計高達 1億 5,883 萬元之譜,高居各部會之冠。

蔡政府經常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宣揚政績,包含聘用不少網軍,108年度因農委會編列1450萬預算,辦理「加強農業訊息因應對策」委外計畫雇用4名小編,遭質疑用納稅人的錢養網軍,至此「1450」成了民進黨網軍的代名詞,故大眾都會關注政府的宣傳運算編列方式。

其實農委會早就有類似的預算,106年度有「新農業政策多元傳播案」、「新農業政策多元傳播案後續擴充案」與「加強新媒體農業傳播計畫案」;107年度也有「加強新媒體農業傳播計畫案」、「政策座談會暨媒體行銷教育訓練案」、「輿情蒐集及網路輿情監測分析服務案」;109年度「整體農業政策行銷案」與「防檢政策整合行銷案」等採購案。每年以不同的名稱編列,讓立法院難以審查,實有隱藏之嫌

去年還因宣導預算由各業務單位於計畫項下分列,未以「專項」方式編列,不利國會及社會大眾監督,遭監察院調查,要求農委會檢討改進。但農委會 110 年度預算中,還是被立委發現仍將各宣傳經費散列在一般事務費上

該會於去年在《科學人》雜誌刊登廣告,宣稱養豬加入萊克多巴胺「可以增加收益又環保」引發爭議。才發現廣告是使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審計長陳瑞敏指農委會未經審認,將審查用途是否符合基金用途。連出身綠營的監委陳景峻都看不下去,已申請自動調查

主計總處特別列舉各部會宣傳預算,讓國人知悉相關預算的編列情形。結果還是漏報八千多萬的非洲豬瘟防疫計畫宣傳費,事後還在新聞稿上大言不慚的說「該會編列預算及執行政策行銷工作,均符合預算法暨相關規定,且公開透明並經立法院審查程序完成。」

農委會背後的意思就是,我有編列預算啊!是立委諸公自己沒看到,已審查完成你能奈我何?筆者查閱《預算法》內容,似乎找不到違反相關規定。惟以如此傲慢的態度,恣意漏報龐大的宣傳費,明顯違反《憲法》賦予立法委員的預算審查權(第63條),若在其他民主國家已經涉及「藐視國會(contempt of Congress」,可惜我國尚無此規定

我國對於非洲豬瘟防疫有成,是否還需要編列這麼高的預算容有疑義。漏未向主計總處提報相關預算,更讓人懷疑農委會是否將用於其他用途上。在我國無藐視國會法制前,僅能監督預算用途










【專家之眼】未曾細察海空動態 胡亂妄言草率詮釋


2021-01-26 09:29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過去數日共機在海峽西南空域密集飛航,美國航艦編隊亦現身於臺灣周邊海域,諸多政治觀察家軍事研究者紛紛表達觀點,此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又透過社交軟體表達立場,此時不少評論都將前揭狀況相互連結,杜撰出相互對抗、嗆聲與叫陣之精彩劇本,但事實真相究竟為何,恐怕並非如此。

首先必須提醒,所有相當規模之軍事行動,其實都必須經過事先規劃與整備,特別是在實際執行階段,絕對不是一股腦地硬幹到底。更不可能如街坊鄰居相互罵戰般,針對他方某個發言,運用軍事行動展示兵力來回嘴對罵。

軍事作戰行動要講求階段,從緒戰到主作戰,直到主作戰結束後之清掃戰場綏靖戰區。戰場狀況瞬息萬變,遂行軍事行動後戰果如何,因此要不斷實施行動後偵察以便評估戰果,並且據此調整後續作戰行動。

同樣在實施大規模軍事演習訓練時,亦是先經過小部隊分別訓練,確定各自行動都能成熟無誤後,才會再集中進行合同演練。甚至在合同演練階段,都還要不斷進行檢討,以便調整訓練課目與實施構想,期能確實達到演習訓練成果。

所以依據軍事戰機與艦艇之海空動態,特別是就其運動軌跡與運用裝備所發射信號,吾人都可判斷出此等軍事活動真正本質,同時亦可分析出實際戰力水準。軍事儎臺之戰術運動係為充分運用偵蒐裝備效能,並兼顧發揮本身所具火力;從海空機艦所處海域或空域、高度及深度,基本上就能夠判斷出其任務職能。

定翼反潛機在執行廣域水面偵巡時之巡航高度與軌跡,會與執行反潛搜索布放聲標,或是運用磁性探測儀確認水下目標時完全不同。同樣就空中電子情報偵蒐儎臺來說,遂行廣域信號源偵蒐掃描與針對指定信號源精準定位之飛航軌跡更是差異極大。

通信中繼機預警偵蒐機空中作戰機動指揮平臺亦有其不同盤旋飛航模式,只要從其運動軌跡,再對比其裝備所發送之電子信號,或是監聽其通聯信文,就更可確認其所正在進行中之任務項目。同樣亦可從空中戰機艦艇運動,分析出其是否在進行對抗演練,尤其是捉對廝殺空中纏鬥,或是艦艇對抗操演近戰階段相關軌跡更是能夠清楚辨識。

至於空中儎臺對地或是對海攻擊課目,從前導機群壓制敵空防,或是電戰機進行前導干擾,伴隨主任務機隊執行護航干擾與電子壓制,作戰全程擔任旁立式干擾,任務後戰果偵察,策應護航機在指定空域盤旋警戒,空中作戰機動指揮平臺在指定空域遂行指揮管制,其實不同機種在各空域與空層佔位及相互搭配運動,才真正是解讀共軍海空動態所要關注方向與審視焦點。

因此就目前共機在海峽西南空域活動都是各自演練,左一拳右一腿間實在是互不相關,還真看不出整個拳法套路。但是擅長於編寫故事與杜撰詮釋政治意涵之評論家們,不但是可以看出這是中南海衝著美國或是拜登叫陣,而且還能解讀出第二日再飛更多架次是在回嗆國務院發言人,甚至還可預言未來將進行何種海空演習。在此不禁要擲筆嘆服,蒲松齡只能寫得出聊齋,但這些高手們恐怕能夠寫出一本「無聊齋」囉!

共機近日在海峽西南空域密集飛航,國防部 24 日發布中共解放軍軍機進入我西南空域活動情況。圖/國防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素養不該和入學制度掛勾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434/web/

◆  美返氣候協定 台灣該如何
◆  佛系防疫保單 是福是禍?
◆  分散病人 比封院重要
◆  桃機三航廈延後 應有因應措施
◆  「冰箱」鑑別沒問題 真話是最好的修辭
◆  學測像鐘擺 學生賭運氣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素養不該和入學制度掛勾
◆  「大下課」救不了體育課共業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素養不該和入學制度掛勾


2021-01-26 04:35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教育部應該好好思考,素養究竟和大學入學有什麼關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教改最響亮的口號是強調學生有沒有素養,教育部也就公布了素養的三面九項所謂三面,乃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所謂九項,乃是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相信大家都認為這些素養是很偉大的,如果中學生有這些素養,實在是國家的福氣。可是我認為這些素養不能與入大學有任何關係

要知道,素養的一大問題乃是老師不可能教如何培養素養。一個老師如果要教配電系統,他一定是一位非常稱職的配電系統專家。一位老師要教游泳,他一定要自己會游泳。可是要教素養,有幾個老師可以說自己已經有這些素養了?比方說,什麼是系統思考,我想沒有一位老師可以自稱他思考時是絕對有系統的。即使這位老師的確有這種能力,試問,他如何教高中生呢?他又如何知道學生思考時有問題?

再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更加奇怪了。因為問題有分難易,如果要解決買不到火車票的問題應該不難,可是也不能由老師來教高中生如何解決這種問題。如果一架精密機械的精密度出了問題,哪一個老師有能力教高中生解決這種問題?如果要解決全世界的貧富不均問題,老師有這個能力嗎?老師都沒有這種能力,為何要要求學生要有這種能力?

再看大學端,大學教授也不見得具備教育部所說的素養。大學教授之所以能在大學教書,乃是因為他在專業上的能力。他不見得很會和人溝通,也不見得會和同仁互動。相當多著名的數學家往往是所謂孤獨的狼,也就是說,他是獨來獨往的,而且也不太能說清楚自己在想什麼。能夠懂這種數學家學問的人,相當之少。因此,我認為大多數的教授根本不可能判斷學生是否具備教育部所頒布的素養

即使有一位學生在三面九項的素養中,每一項都非常精通;也就是說,他向來都是自主行動,會與人溝通,也能和同學互動。他的道德修養也媲美歷史上的聖人。我的問題是,他如何表現出來的?不可能在教育部所規定的學習歷程檔案中表現他的道德修養。大學教授也不可能很有把握的說,某一位高中生的道德實踐公民意識相當傑出

教育部應該好好思考,素養究竟和大學入學有什麼關係。該如此折磨老師、家長和學生嗎?










「大下課」救不了體育課共業


2021-01-26 04:30  聯合報 /   文多斌/國小教師(桃園市)
北市教育局研擬將小學最長的下課時間由廿分鐘改為卅分鐘,希望透過延長下課時間,增加學生運動機會。記者潘才鉉/攝影


報載北市擬試辦增加一、二年級下課時數,開發大腦前額葉理由是零至六歲是幼童前額葉發展黃金期,刺激前額葉增可增強學習專注力、減少過動。但黃金期是學前時期,那麼為何不大力在學前推動,要放在小學?是亡羊補牢的意思嗎?還是在幼兒園無法推動呢?

首先,儘管有非常多的專家學者呼籲,運動對學業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幫助;但小學課程中體育課的時數非常少,一星期只有二節。各科領域都覺得自己的時數少,在學校課程系統中,體育課仍是邊緣的學科。殊不知,體育課是加速學習引擎的催化劑,所以這是整個教育結構的問題。想要透過「大下課」來解決這種由來已久的歷史共業,仍然是未抓到關鍵核心問題。

其次,小學的體育課程有專任的體育教師授課,而幼兒園的教師全部都要自己授課,有些班級又是混齡上課,負擔與本職學能非常沉重。學前教育的課程自主性比較大,沒有特定的教材,正是規畫與設計學前體育教學、幼兒體適能教學的好時機。然而,早上的點心時間、午餐時間、午休時間,各式各樣的學童問題,早已經把幼兒園老師弄得精疲力竭了!因此,筆者以為,幼兒園應該設置專職的或鐘點的專業體適能教師,以因應此等學理研究的成果。

此外,小學方面,政策要能持久,必須考量學校整體結構:諸如學校行事、學校特色、場地、時間、設備等等,牽一髮而動全身。釜底抽薪的辦法,仍是要從課程著手,有計畫、有系統、有人力的面向規畫安排學童的活動時間,而課後運動社團的廣設與推廣也是一個好法。

只是讓學童下課自主遊戲,雖然立意甚佳,免不了又是高年級與中年級場地的爭奪,又是另一場衝突的開始,學務處將疲於奔命。再者,下課時間太長,教師必定得留下課業無法完成的學生做課業輔導,抑或是行為偏差的學生做個別諮商輔導。健康中心,護理師人手不足,每天受傷學生過多,應接不暇,不堪負荷。特別是這幾年各國小為因應公托的設立,所設的附設幼兒園,在場地有限下,小學與幼兒園無法獨立而共用之遊戲器材,造成彼此雙方互相干擾的困擾,也令學校相當頭痛。

總而言之,未經詳細評估,或是未聽從基層學校與教師的建議,或是只找幾位不敢違逆教育局的校長就當作沒有問題的政策,最後政策終將失敗,不了了之,船過水無痕罷了。










學測像鐘擺 學生賭運氣


2021-01-26 04:35  聯合報 /   林群/國中、高中補教老師(台北市)
學測落幕了,卻引發今年整體考題偏難的爭議,以數學科來說,今年是舊課綱史上最難。本報資料照片


一○八課綱新制學測明年登場,今年高三考生應試九十九課綱末代一一○學測,有著絕不能失敗的壓力,若成績不理想重考明年學測,不僅課程內容不同,升學制度也將大幅改變,全新未知狀況帶來不可預期的恐懼。

我們該如何界定一份試題難或簡單,以客觀量化的數據來看,如果考題拿到十五滿級分的人數多,可以說簡單,人數少則困難。以近十年數學滿級分的數據來看:九八年一,七四五人、九九年二,○五九人、一○○年五,八六九人、一○一年五,八六七人、一○二年二,八八一人、一○三年六,七四九、一○四年二,九八四人、一○五年二,八一五、一○六年一,七九一人、一○七年三,七○○人、一○八年七,七八二人、一○九年一四,四八九人。

以數據來說,九八學測數學是史上最難,一○九學測數學是史上最簡單。一○二至一一○年施測九九課綱,一○六學測數學最難,也是史上第二難。從一○六年開始,難度鐘擺似乎就一路由最難擺盪回去年的最簡單。由於去年學測數學題目過於簡單,甚至造大考中心主任的下台,外界也預期今年將擺盪回較難的命題,但卻沒想到會有這麼難。

事實上去年指考難度就已經大幅提升,數甲頂標第八十八百分位數僅有六十分,是近十年來最低,題目也是近十年來最難。但多年來指考數甲試題本來就設計較難,加上近年升大管道多以學測申請為主,並沒有引起太大波瀾。

今年學測數學,雖然客觀數據還沒出來,但外界已評為史上最難學測,難度比指考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有幾位去年考上台大的學生,在我這裡任職輔導老師,也直呼無法在時間內完成這份考卷,還好是去年考學測。在仔細看過今年題目並與一○六年的試題比較後,我的看法是今年學測數學確實是最難,我想錯三題都還有機會十五級分,而高分人數變少,也會使頂標分數降低,不是滿級分也都還有競爭力。

去年一萬四千多位數學滿級分,許多數學實力中等的同學也衝上滿級分,但也有些實力不錯的同學不小心失誤沒能滿級分,無法申請上自己理想的志願學校而只好選擇指考或甚至重考。面對這次學測難度鐘擺的大海嘯,來得太強太快也太誇張,只能祈禱學生的實力都能有充分發揮。如果真的沒能考好這次學測,而選擇指考,也期望大考中心高抬貴手,放九九課綱末代考生一馬,出一份難易較適中的試題。

心測中心主導的國中基測會考,每年試題難度雖說多少有些差異,但並不會有太大變化。然而大學學測、指考試題每年難易度的變化卻很大,學生在面對升大學的考試像是賭博一樣,運氣好遇到簡單的試題,運氣不好遇到超難的試題,無法評鑑出學生程度,反正大家考得都很爛。

說真的,考上哪一間高中的差異真的不大,但考上哪一間大學念哪一個科系,對人生絕對有關鍵影響。不要再動不動就要誰下台,但在升大學這一端是不是該好好建立一個難度平穩的命題機制,畢竟人生不能重來,有一個優質的測驗與升學制度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冰箱」鑑別沒問題 真話是最好的修辭


2021-01-26 04:32  聯合報 /   林世奇/高中國文老師(台北市)
今年國寫題「冰箱」,引發許多批評。記者喻文玟/攝影


今年國寫題「冰箱」,引發許多批評。其實這個題目彈性很大,頗能反映出生活態度、價值觀和表達力,鑑別度不成問題。

這種淺裡帶深的題目若只是嚷嚷道理,自是空心蘿蔔;若只能瑣碎記帳,那是平庸尋常。若在淺的題材裡能表現出深的東西,那就是高手了。這就是鑑別點。

兩篇引文各有作用,前者是譬喻,後者是象徵

甲文是說:冰箱可以譬喻愛情或任何事物,只要生動傳神,不妨放開來想。我們打開冰箱時,一片暖黃;我們關上時,卻是一片黑暗和冰涼。這像什麼?這是鑑別情意向度,感覺敏銳、聯想豐富的,就能在此一展身手。

乙文是說:冰箱就是生活題材,就此寫生活、寫互動、寫態度或想法,就看有多少話可以說。這是測試考生對生活有多少感受力,能不能表現得出來。如果對生活沒感覺、沒想法、沒話說,不能怪題目不好,是自己不行。

不是要「素養導向」嗎?就是活用所學、全人發展,不能只停在記憶的知識層面,也不能只停在功能、技術的能力層面。那是什麼?其實是問「面對生活,你能拿出什麼」。

關於命題的思路,大致如此。接下來說說答題。

如果是我,不會選「譬喻」這條思路。不管是愛情還是什麼,把那麼複雜的東西比成冰箱,可不容易,如果想不到傳神的對應,切忌為文造情,矯情會適得其反。我會選後者,冰箱就是冰箱,寫生活。

冰箱是儲物之處,在物資匱乏年代,是「聖地」。冰箱一開,一定血脈賁張、興奮飢渴,不管放了什麼,很快就會掃光。後來到外地念書,宿舍若有個小冰箱,簡直近乎豪奢。和樓友共用冰箱時,只是這麼眼饞嘴涎,也能乾過癮窮快活。

但現非昔比。老家十口人,兩個巨無霸冰箱,一打開來黑壓壓的一片。東西買來就塞,誰也沒耐心整理,冰箱一開,總有人大聲嚷嚷,氣急敗壞,因為東西太多找不著。

我搬出來住以後,三口人住著,照理說冰箱裡應該小國寡民、簡薄有序。但很遺憾的,並不是。

東西一時不知要放哪兒的、捨不得扔的、沒時間整理的,都扔裡頭,不知不覺就過期了。它們最後的歸宿,不是肚子,而是廚餘桶。冰箱,有一半的功能是存放廢棄物

這個結論很驚人,但正好當作主旨文章以立意為先,不妨就此切入冰箱就像鏡子,清楚地反映出我們對生活的處理能力。這正如古代一本相書的名字:「冰鑑」。

如上,這個題材就在生活裡,並不艱澀,但有很多東西可想、可說,而且可以說得深。寫文章,應在這裡見功夫。作文,並不是掰謊大賽,修辭立其誠,把真話說好了,就是最好的修辭。










桃機三航廈延後 應有因應措施


2021-01-26 04:29  聯合報 /   周文軍/中正航空站前主任(台北市)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示意圖。 圖/桃機公司提供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航廈建築工程,因一名評選委員名字出現在廠商投標文件,依採購法相關規定需另招標,原規畫完工時程又將再延後。

桃園機場國際航線旅客量世界排名第十名,硬體設施大幅落後。一、二航廈旅客容量三千七百萬人次,前年旅客量四,八六九萬人次,超量一,一六九萬人次擁擠使用;有空橋侯機室卅八個,較倫敦希斯洛機場少近百個,僅達新加坡、首爾機場三成、香港、成田機場五成。

三航廈機坪已逐漸完工,建議二航廈南、北登機廊廳往三航廈延伸三、四個機坪,並於延伸一樓增設接駁侯機室。新增六至八個空橋侯機室便利機坪調度,減少拖機影響滑行道使用效率。旅客可經登機廊廳步行到新侯機室,雖步行距離較遠,較乘坐接駁車、使用樓梯車登機方便。新增駁侯機室,服務三航廈未有空橋機坪,減少由二航廈接駁時間、機坪交通道交通量。

為紓解航廈空間不足,增加報到、通關量,建議一航廈出境、二航廈大小客車停車場立體化,支援航廈運作。一航廈出境、二航廈小客車停車場與捷運車站連通,新增設報到、通關動線,供無托運行李入、出境或出境已辦理報到、托運行李旅客通關作業。旅客由新聯通廊道往來新通關區與登機廊廳。

二航廈大客車停車場立體化興建後,可將地下室小客車位移往高樓層,空間調整,增加行李處理場運作空間、容量。

建議趁疫情期盡速規畫建設,因應三航廈啓用前旅客、觀光、國籍航空公司發展需求。











分散病人 比封院重要


2021-01-26 04:28  聯合報 /   葉庭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系助理研究員(美國巴爾的摩)
最早爆發疫情的郵輪鑽石公主號郵輪去年2月停靠在日本橫濱港。美聯社


身為發表了三篇新冠肺炎文獻的科學家(包括高雄金巴黎舞廳的病人個案、第一個澳洲 SARS-CoV-2 病毒的序列分析,以及鑽石公主號的病毒演化),我對「封院」這個問題,答案是說不。

根據我對鑽石公主號的病毒序列演化的研究,發現在船上病人被封鎖下,若利用中硏院院士李文雄教授或是著名的 Tajima's D 的數學模型計算,病毒會因為承受演化的壓力,突變速度有加快的現象。若無法根絕互相傳染(基本上不是隔離在負壓病房就不可能根絕),這樣高人口密度的封鎖會讓病毒發生 RNA 互換的機會大增。基本上整個封鎖區反而會變成一個大型「培養皿」,讓病毒有機會試出一堆突變。

我在文章中對各國政府提出了警告。在有群聚感染時(如醫院、監獄、學校、遊輪、軍隊等),要做的應該是把病人分散,而非封鎖。很高興在第一時間內期刊主編連繫了 WHO,WHO 重視我的發現並成為決策過程中重要參考依據。而台灣政府有把部桃的病人分散,避免造成任何問題,這點值得肯定。

民國 92 年(二○○三年)時我剛到美國兩年,卻有同學及學弟林永祥醫師,因為 SARS 而不幸罹病或甚至過世。我去年寫該文章的目的,就是要釐清一個長久以來的問題:封鎖一個高人口密度的環境(比方説封院),是否對控制疫情有幫助?還是更糟?另外有兩個實驗室也在我之後,分別獨立發表了鑽石公主號的序列分析,他們的結論都和我的發現十分類似。

在民國 92 年(二○○三年) SARS 期間,當時沒有快速解病毒序列的方法,所以封院決策過程沒考慮到病毒演化可能性。因為分子解序方法及速度在這廿年來有大幅進步,所以我們在民國 109 年(二○二○年)才有機會探究「封鎖對病毒造成的影響」這個問題。

數學和序列不會騙人,沒有準備的封院,一旦在院內爆發,病毒的基因突變將產生不可預期的影響,這是在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當下,台灣決策者必須要努力避免的災難。







佛系防疫保單 是福是禍?


2021-01-26 04:26  聯合報 /   程仁宏/消基會名譽董事長、文化大學教授(台北市)
台灣產物保險推防疫保單,保費500元,如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理賠10萬元,昨為最後販售日,台北市館前路湧現400公尺排隊人潮。 記者曾原信/攝影


疫情延燒,衞福部桃園醫院群聚感染事件擴大,讓台灣產險推出的防疫保單熱賣,就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張保單確實很誘人!但是投保就一定會獲得理賠嗎?台產會面臨很大風險嗎?消費者為獲得理賠,會成為防疫的破口嗎?

台灣產險去年底推出「法定傳染病防疫費用保險」,年繳保費只要五百元,不用等到確診,只要收到疾管署隔離通知書,被隔離就能立即領到十萬元保險金,被網友稱為是「佛系防疫保單」。尤其在指揮中心廿四日宣布擴大回溯醫院相關接觸者居家隔離措施,估計約有五千人要強制隔離,讓市場賣翻的防疫保單更受關注,消費者買了防疫保單是否一定可以獲得理賠?若消費者已收到隔離通知書再投保,或已申請投保但該公司尚未受理完成,就接到隔離通知書,依往例均無法獲得理賠。

消基會以往接獲許多保險商品的申訴,主要的類型有:保險容易理賠難、詐騙保險理賠案件;保險條件表面寬鬆,吸引消費者搶購,但是理賠時有許多除外條款,讓消費者看得到吃不到;另外也有消費者為了獲得保險理賠,以自殘方式申請理賠。

呼籲金管會正視台灣產險推出的防疫保單,屆時消費者依約提出理賠申請時,是否可以完全獲得理賠也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留意是否有消費者為了獲得防疫理賠,而成為防疫漏洞與破口









美返氣候協定 台灣該如何


2021-01-26 04:24  聯合報 /   華健/海洋大學輪機工程系教授(基隆市)
美國總統拜登就職當天,便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包括重返巴黎氣候協定等。美聯社


拜登上台,首先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可謂讓美國從對氣候議題的自欺欺人,轉向誠實面對。

不久前的「民國 109 年(二○二○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排名全球倒數第三,美國墊底。台灣近幾年在氣候議題上感受不到國際壓力,主因之一便是美國不積極。川普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台灣更彷彿吃了定心丸。如今美國態度大轉變,對台灣實為響亮警鐘。

從拜登對抗氣候變遷的準備可看出,他正傾全行政團隊之力,從各個角度,以具策略性的整體方式進行。儘管多數電力公司認為太快,拜登的氣候計畫已設定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將源自電力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降至淨零。美國二氧化碳最大排放戶交通部門,將在短時間內轉離內燃機。其將擴充更多電動車及潔淨能源等零碳運輸。

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蔡政府上台,首先宣布要在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之前達成非核家園。只是從目前的進展和諸如太陽光電破壞農地爭議,離岸風電多花數千億卻無法建立本土供應鏈等困境看來,能源轉型極難達標。更嚴重的恐怕是接下來,台灣既無以透過能源轉型降低空氣汙染與溫室氣體排放,更難脫離嚴重的財務泥淖。尤其近年來諸多跨國企業陸續公開承諾,在民國 1398 年(二○五○年)前達百分百使用綠電的時程。因此台灣要面對的,恐怕不只是能不能成功達標和電夠不夠用的問題,而且還有淨零碳能源夠不夠分的問題。

政府在能源轉型上似乎唯有實現非核家園和兌現選舉支票,因此官員不顧一切衝高最被「看好」的離岸風電、太陽光電及天然氣發電量。實際上台灣擁有的再生能源潛力,豈只風、光。更多的太陽能,還包括太陽熱能和建築採光、保溫等被動式太陽能。而太陽光電,除了地面光電,也還有許多現成的屋頂太陽光電。至於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條件,節能與能源效率,更始終被忽略。

能源在經濟成長、社會正義及環境永續上,扮演環扣角色,而能源轉型追求的應是讓此三足鼎立更加穩固。

例如台灣每年有近萬人死於肺癌,其肇因與解答都在能源部門。因此,無論是顧及能源轉型或國人健康,探究能源、空氣汙染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應列為第一要務。這包括問題規模、成因與影響的詳情,以及從能源部門可以提供什麼解方。當台中火力電廠得以啟動兩部燃氣機組時,便當順勢淘汰老舊燃煤機組;當協和電廠得以從燃油改成燃氣發電,便該考慮採用更可行的浮動式天然氣接收站,為接下來更多的燃氣發電鋪路。

此外,能源效率已被稱為頭號燃料」,能源轉型的核心。台灣實現永續發展,當務之急便在於針對工業、交通、住宅這三個主要耗能部門,進行能源效率評估。例如電,便涉及建築物怎麼蓋和搭配什麼設備,電如何饋入電網與交通系統,以及工業與農業部門如何配合轉型。其涉及法規、交易規則、政府採購及創新研發贊助。而其中各政府部門與層級之間的協調與整合,不可或缺。

盛治仁/找對新問題 尋得好解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找對新問題 尋得好解方
◆  蘇蘅/川普操控媒體下的民主斷裂






盛治仁/找對新問題 尋得好解方


2021-01-26 04:15  聯合報 /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後天的學習和鍛鍊有助於創意思考模式的進步。圖為興大附中「創意思考多功能教學空間」。圖/教育部提供


假設你負責管理一棟大樓,住戶反映電梯運作太慢。要解決問題直覺的反應,可能包括換新馬達、安裝新電梯、提升控梯的演算法等方案。這時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先想想電梯是否真的運作得比較慢?跟什麼標準比?除了硬體的更新之外,還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法?

在電梯裡裝上鏡子,可以讓裡面的人在乘坐過程中看看自己、檢查儀容,感覺時間一下就過去了。在電梯裡外放置乾洗手,或是架個螢幕播放有趣的短影片,可能會讓多數不是已經遲到在趕時間的人,不感覺電梯速度是慢的。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來處理不同的問題。原本是處理「電梯太慢」的問題,後來變成解決大家「不願等待」的議題。

上述電梯的例子,來自維戴爾─維德斯柏(Thomas Wedell-Wedellsborg)新著「你問對問題了嗎?(What's Your Problem?)」。這本書的兩大中心思想是,我們用什麼框架去看問題,就會決定採取什麼解決方案;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過去我也跟很多朋友一樣,以為創意思考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腦袋裡一顆顆燈泡不斷亮起來,有些人則是再怎麼努力也沒用。後來上了創意思考的課程以及閱讀相關書籍之後,觀念慢慢改變。跟所有事情一樣,天生條件固然給了限制,但是後天的學習和鍛鍊絕對有助於創意思考模式的進步。這本書就是一個絕佳的教材。

過去我在上創意課程時,就從老師處學習到許多系統性激發創意的方式,包括在開腦力激盪會議的時候,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從發散到收斂,以避免會議中只有少數人發言的狀況出現,還能讓所有人的創意與想法都有呈現的機會。公司裡要推動創新,除了理念的宣揚以外,要能夠以制度來落實,讓大家在日常運作中都有鍛鍊的機會,是成敗的重要關鍵。

我們常說要跳脫框架思考,但是如何跳脫,在實踐上不是那麼容易做到。書中提出「重組問題框架」,有系統性地介紹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方法。作者從理論出發,再搭配商業及生活中的具體案例應用,從國家貪腐、寵物領養、學生輟學到企業內部溝通及個人升遷等問題,讓讀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循序漸進地運用這些方法來訓練自己跳脫原有框架的思考能力。

書中建議包括如何重新檢視問題、重新思考目標、檢視問題亮點、照鏡子自我檢視、尋求外部人士意見、以他人觀點出發,以及設計實地測試等等,甚至還提供檢核清單給讀者運用。

我們面對一個狀況時,首先要決定的是,要回答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設法從直覺的反應之外,找到新問題來解決。問了對的問題,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不管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能夠學會用更多元的角度看世界、想問題,就更有機會看到全局,從不同觀點作更周延的思考。

有位主管熱愛自己的工作和公司,但無法和其上司相處。他沒有選擇自己丟履歷找工作,而是把上司履歷介紹給獵人頭公司,結果幫上司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自己最後還接手了上司的位子。從此例中大家可以想想,你問對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