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教了台灣什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6019/web/

◆  聯合報社論/瑞典女孩會如何看蔡總統的能源成績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不分區之亂
◆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教了台灣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諾貝爾經濟學獎教了台灣什麼?


2019-10-21 23: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經濟學獎頒給了經濟發展領域的三位美國學者:麻省理工學院的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杜芙若(Esther Duflo)夫婦,以及哈佛大學的克雷默(Michael Kremer),表彰他們致力探求消除貧窮的有效途徑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這三位學者在肯亞和印度的田野實驗研究,重新塑造並主導了「發展經濟學」,對消除貧窮的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對改善全球7億赤貧人口的生活具有巨大潛力。他們發現在消滅貧窮上,必須對試圖解決的問題進行更細的切割,再挑選能針對問題處理的作為,方能獲得顯著效果。此一研究看起來相當簡單,但過去並未受到正視;研究成果為印度500萬學童提供了更精確有效的教育內涵並對多國兒童預防性醫療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在全球所得分配惡化,中產階級減少的此時此刻,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致力消除貧窮的發展經濟學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它在告訴各國政府,現階段要更重視消除貧窮的工作,而且要用對的方法來做事,不是撒錢就可以獲得成效,必須對症下藥方能有效。這種見解看似簡單易懂,卻是醍醐灌頂,因為許多政府懶得用心研究如何「有效」解決問題,認為只要增加預算和公共投資就可成事,這即使不是大錯,至少也事倍功半。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授,令人想起一個經常在大陸新聞中出現的名詞-「精準扶貧」,意指應針對不同環境和個別貧戶狀況,運用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扶助、管理,以確實助其脫貧。這是習近平民國102年(2013年)底於湖南進行鄉村考察時提出的,他要求「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希望改變粗放式的扶貧工作,要顧及受助者的實際狀況,來避免資金誤用、濫用,確保扶貧績效。
民國104年(2015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十項精準扶貧方略」,民國106年(2017年)秋設定民國109年(2020年)達到「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境界。中國貧窮人口從民國101年(2012年)底9,899萬人,到民國107年(2018年)底減少了8,239萬人,連續六年完成年減貧千萬的任務,遠超過全球減貧水準。設定民國109年(2020年)讓「貧窮縣完全消失的目標雖具挑戰性,但達成的機會頗高中國精準扶貧概念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的研究發現具有高度關聯性,若三位學者到中國大陸進行研究,應對其研究大有裨益,對世界脫貧做出更大貢獻。
台灣對脫貧工作的努力,迄今似乎並未特別強調「精準扶貧概念,脫貧的成效似乎也並不出色。十年來低收入人口的戶數和人數,從民國97年(2008年)底的9.3萬戶、22.4萬人,逐年成長到民國102年(2013年)的14.9萬戶、36.2萬人,再緩慢下降到民國107年(2018年)的14.4萬戶、31.2萬人,並非一路下降貧窮是一種動態概念,台灣低收入戶的定義也會變動,但無論如何,我們的脫貧數據看來的確成效有限,可能和我們相對較重視社會福利、提供補助,較少對貧戶提供有效的脫貧扶助有關。當然,若經濟成長率偏低,像近年來的台灣,則貧民難以獲得有助脫貧的工作,扶貧績效當然也就不可能突出。
然而,在全球所得分配不均都在擴大的情況下,所有國際發展機構如世界銀行),甚至區域合作組織如APEC),都在強調包容性成長」(inclusive growth),也就是發展政策要設法讓成長的果實平均地帶動所有族群都能獲益,嘉惠所有的族群成員。由台灣低收入戶和人數近年都未能顯著下降的狀況觀之,極可能是政府未能重視這個問題的後果。今天,面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授,以及大陸在扶貧工作上取得巨大成果的狀況,我們都該深入反省與探討,讓台灣的消滅貧窮,不是停留在社會福利的提供補助而已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不分區之亂


2019-10-21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為了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立法院長蘇嘉全(左)與蔡總統的互動令外界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民進黨不分區提名,傳出立法院長蘇嘉全為保其姪蘇震清進入不分區安全名單,動用派系力量讓民進黨中執會流會,蘇震清隨後還向黨中央嗆聲。此舉,不僅讓蘇嘉全宣示的「退出黨政運作」破功,也讓民進黨的「不分區立委之亂」赤裸裸搬上檯面。
四年前民進黨豪奪十八席不分區立委,若要論功,不少是公民團體和社運人士發威。這次甜頭吃光了,綠營立委選情吃緊,遂傳出不分區提名原則將「不再走公民團體路線」。如此一來,政治酬庸、疏洪道掛帥,已可預期。
陳水扁道破這波卡位戰的關鍵:屏東因選區重畫減少一席,蘇震清志在下屆屏東縣長,卻沒立委可選,黨政高層因而承諾讓他進入不分區安全名單。亦即,民進黨不分區非僅排除專業考量,也不止是酬庸、疏洪道,更是幫政客尋找下一個舞台的中繼站
對這場內鬥,學運出身的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說,不分區提名應跳脫家族和派系」;秘書長羅文嘉則說,林飛帆「是年輕世代考量」。事實上,林飛帆代表的也是綠營內另一種崛起中的派系形式,同樣是志在卡位。說穿了,都是爭權奪利,誰也不比誰高尚
蔡英文說得好聽:不分區名單必須得到足夠共識」,才能完成。但所謂「足夠共識」,比的是派系實力,還是專業?權力當前,誰榜上有名,誰又可割可棄?民進黨內這次茶壺內的風暴,好戲剛剛才開始。












聯合報社論/瑞典女孩會如何看蔡總統的能源成績


2019-10-21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瑞典環保少女桑柏格參加「氣候行動峰會」時,怒瞪領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川普總統。 (路透社)

十六歲的瑞典女孩桑柏格發起的周五罷課行動」,從去年迄今,已在全球號召數百萬人上街抗議政府不重視氣候變遷議題。她日前赴美參加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時,怒瞪領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川普總統,責其貽害全球氣候。桑柏格在峰會上痛斥大人不重視減碳對環境的危害,卻用空泛的言論,偷走許多人的童年夢想。
對台灣而言,氣候變遷的危機並非遠在天邊,大至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城鎮的威脅,小至氣候升溫造成萬里蟹等漁產大減,都是直間接威脅我國。近年國人關心的空汙問題,跟減碳亦密切相關;但台灣的減碳表現不見起色,反而愈見惡化,主要關鍵就在蔡總統的能源政策走岔了路。
距離明年總統大選僅剩兩個多月,蔡總統近期密集宣傳過去三年多的政績。她近日出席離岸風電廠商活動時說,台灣現在不缺電,已是不必爭辯的事實,藉此為自己的能源政策成績背書。但在這張蔡英文自認滿分的成績單背後,卻隱藏了蔡政府不願告訴國人的真相。蔡英文上次大選提出的「永續台灣」政見,承諾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綠能占比要達到兩成,同時兼顧電價不漲、空汙不增、供電穩定三目標。但現在只做到「供電穩定」,她沾沾自喜,卻不提空汙及電價上漲。
當年蔡英文提出能源轉型三大保證時,就有不少專家學者質疑其方案太過大膽與一廂情願;如今數據一一證實,她自詡不缺電的能源成績單,是台灣用昂貴的代價所換得。
首先,台灣目前不缺電的兩個原因,一是核二與核三廠仍滿載運轉,提供台灣一成多的電力。民進黨執政前對核電廠百般刁難,藉此爭取到許多反核者的選票;但執政後發現電不夠用,立刻轉變立場,同意核電廠「物盡其用」。台灣目前不缺電的另一原因,是「火力全開」,讓「燃煤發電」持續在近四成的高水位。簡言之,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根本是以煤養綠」。
且看,民國107年(二○一八年)我國用在發電的燃煤量是兩千九百萬公噸,足足較馬政府執政時期的民國104年(二○一五年)時高出近二成。亦即,蔡政府靠燃煤發電穩住了電力供應,但其代價就是國人「用肺埋單」,並將台灣的排碳成績單也拖下水,成為國際上不負責任的能源使用者。去年我國能源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八九二億噸,這是蔡英文上任後連續第二年上升。蔡總統在自誇能源「政績」時不斷重申願景,對醜陋的一面卻避而不談,這不正是桑柏格所說的「空泛言論」?
民國100年(二○一一年)福島核災後,世界各國都開始檢視自身的能源轉型方案是否妥當,目標都是要兼顧供電、電價與環保三個面向,以及在轉型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以德國為例,福島核災後德國加速推動「非核」,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電費與燃煤電廠延後走入歷史。前者,造成中下階層的能源貧窮;後者,造成空汙與碳排問題,不少德國人為此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解決。在台灣,蔡英文的能源政策永遠只提美好願景,卻不提人民要付的代價。
除了碳排放大增外,蔡總統沒有告訴人民的,還有沉重的電價上漲壓力與燃煤電廠的退場時間。去年以來,蔡政府已連續三次凍漲電價,故意遮掩電價成本上漲的問題。到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台灣要使用更多昂貴的天然氣發電,電價上漲壓力只會比現今更大。蔡政府因擔心綠能發展不如預期,現在只能承諾老舊燃煤發電機組列為備援機組不敢明列燃煤發電退場時間表。歐洲多國訂在民國119年(二○三○年)前要實現非煤,台灣至少要再多等廿年,才能盼到非煤低碳的到來。
蔡英文口口聲聲世代正義,但是,其能源政策卻埋下世代不正義的禍根。對於這種偏頗貽害環境的能源政策,瑞典女孩如果來台,必定也會怒目相向!

【重磅快評】林佳龍應把普悠瑪事故真相當首要

◆  【即時短評】台港政治過招 人犯接得回來?
◆  【重磅快評】馬英九的哽咽 毀了蘇貞昌的「好日子」?
◆  【重磅快評】林佳龍應把普悠瑪事故真相當首要

◆  【重磅快評】拒收陳同佳大歪樓 蔡政府把民眾當傻瓜
◆  【即時短評】民進黨把陳同佳當成了民主前輩?
◆  【重磅快評】樹欲靜而風不止:李顯龍揭穿蔡英文的面具
◆  【即時短評】高教千瘡百孔 私校轉退條例仍遙遙無期
◆  【重磅快評】丟馬英九的鞋與砸韓國瑜的蛋









【重磅快評】林佳龍應把普悠瑪事故真相當首要


2019-10-22 09:25 聯合報  主筆室
駛入樹林調車場的普悠瑪列車。本報資料照片

很不給面子,普悠瑪周年的大日子。台鐵準備了隆重的緬懷儀式,雖宣揚事件發生一周年台鐵是怎麼的痛定思痛、淬礪奮發,沒料到主角普悠瑪不爭氣,昨天竟然在高雄橋頭站行駛中出狀況,必須停車更換編組檢修,雖不是大工程,但誤點是必然。糟糕的是這是一年來近七十件幾乎相同狀況的異常。
普悠瑪周年,交通部、台鐵籌備了盛大的緬懷儀式,交通部長林佳龍遠赴台東參加追思會,其情可感,但車禍罹難者家屬並不領情。「給我們真相,普悠瑪到底怎麼出軌?」確實是的,事發一周年,交通部講不清普悠瑪出軌到底是因,或是果簡單講,一年過去沒能交代18條人命是怎麼喪生的
向日商求償,動作大,日商不給面子的拒絕,直稱普悠瑪問題是台鐵維修不佳;很汗顏,台鐵這一年交出的普悠瑪績效,的確拿不出手。不客氣的說,只向日商求償?關鍵失誤是加拿大龐巴迪製造,怎麼不找他?
緬懷儀式有幾個不宜,關鍵在普悠瑪的真相至今無解,很簡單的推理,沒有真相,就沒有事實、是非、改進都只在政客說嘴中車子一樣爛,一樣無保障。這一年,交通部、台鐵疾言厲色的普悠瑪檢修,成績是無法出庫、半途中檢修列車達80左右輛次每車次就算500旅客,前後加總是4萬條以上人命
林佳龍應該瞭解,九月二十四日運安會決定重啟普悠瑪事件調查;運安會是行政院下三級獨立單位,有完整、獨立調查權;交通部、台鐵是被調查單位,林佳龍口氣上似乎仍以為運安會是交通部所屬單位,真是差矣。
台灣有國際水準的運安會來之不易;若不是民國87年(1998年)大園空難200條人命,不會有接軌國際、先求真相、再追究責任的飛安會成立;若不是一年前18條人命、無數死傷的普悠瑪事件,也不會讓飛安會升級,成為「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成立,關鍵在於獨立調查,不授以前行政層級干擾不客氣的說,運安會雖重啟普悠瑪調查,但行政干預的陰影並未排除
道理很簡單,請排除交通部認知上級單位的想法;運安會的調查是無害的,找到真相,而且是送上國際災害認知都能接受的調查,才可能有認真面對缺失的檢討。謝謝佳龍部長遠赴台東緬懷車禍遺族的殷勤,單追究普悠瑪真相的重要性,遠比這重要太多。








【即時短評】台港政治過招 人犯接得回來?


2019-10-22 22:49 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河名
針對涉嫌在台殺害港女的港男陳同佳案,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中)、內政部政次陳宗彥(左)及法務部常次張斗輝(右)今天舉行記者會。記者胡經周/攝影

涉嫌在台灣殺害女友棄屍的港男陳同佳,明天就要在港獲釋。連日挨批自失司法主權的蔡政府,今天由陸委會出招致函及致電港府,要求同意我方派員赴港押解陳同佳來台受審。陸委會雖避談先前「落入一中陷阱」的說法,改口稱檢警赴港是不希望看到法律空窗期,但「劍指港府」的政治味道仍然強烈,就看港方如何接招。
陳嫌明天就要獲釋,接收人犯的時間極為緊迫。原先一再強調「台港應在司法互助前提下個案磋商」的蔡政府,今天態度也有明顯轉變。
首先是蔡總統強調政府從沒放棄司法管轄權,也都做了準備。她還反將港府一軍:「我們不樂見香港政府拒絕行使管轄權、拒絕為受害者討回公道的態度。」行政院蘇貞昌則表示「通緝犯只要出現在我國境內,一定逮捕」,但也提到陳嫌涉殺人重罪,香港特區政府不應縱放,更不該用個人方式私了。今天傍晚再由陸委會宣布致函港府及派員赴港押解陳嫌。
事件的發展,蔡政府已從對陳嫌「反送台」,到願意行使司法管轄權,但也繼續施壓港府,要求建立「司法互助」機制,或至少兌現「先前表示願意協助我方的公開承諾」。
蔡政府的轉變,也可反證先前行政部門帶頭干預司法的謬誤。因為,國人不會單純到毫無警覺港府或中方可能政治操作,但港人在台犯罪仍須依法論法,我國既已發布通緝,港方也有法律難以相繩的難處,陳嫌願意赴台投案,我方豈有拒收的道理?
除了輿論的壓力,綠營之間也不乏雜音。前立委林濁水就認為,蔡總統早說不放棄管轄權就好了,竟搞得沸沸揚揚,「又重蹈蔡國安團隊一向疑神疑鬼、猶豫不定的慣性」。前副總統呂秀蓮更表示,蔡政府應該用司法程序彰顯台灣的司法正義,也能給中國上一課,「蔡總統不是很會撿槍嗎?現在大砲要給妳,怎麼閃躲了?」
不過,儘管蔡政府表示「沒有放棄司法管轄權」,卻仍語帶機鋒,陸委會強調「香港不審,我們來審」,也處處顯露與港府「過招」意味。加上內政部對陳嫌來台簽證已表明無法網上申請,須提書面申請」,又增加陳嫌自行投案的難度。萬一接押過程不順,除了台港繼續政治角力,攸關人命的司法偵審,恐添更多變數。










【重磅快評】馬英九的哽咽 毀了蘇貞昌的「好日子」?


2019-10-22 18:34 聯合報  主筆室
前總統馬英九談陳同佳案時講到哽咽,他表示人命關天,蔡總統不在乎,我們在乎。「將心比心,想到她爸媽心中的痛,我真的非常非常難過」。記者余承翰/攝影

香港男子陳同佳要來台投案遭蔡政府拒絕,前總統馬英九今天又難過又生氣,難過的是他是兩個女兒的爸爸,他感同身受,生氣的是蔡政府放棄國家司法管轄權,官員表現荒腔走板;馬的悲激憤激起行政院長蘇貞昌的「鬥志」,直言馬講錯了,還說政府沒放棄司法管轄權,更質疑馬有雙重人權標準,蘇貞昌試圖轉移點,但招式用老了,豈有不被識破之理?
也許是得自律師的訓練,蘇貞昌的嘴又快又利,確實在民進黨內是數一數二,在司法實務上有案重初供的說法,當事人第一時間的說詞往往可信度最高;昨天蘇貞昌談陳同佳案時,直白說過去我方要求香港司法互助,他們理都不理,現在卻突然說要送來台灣,這非常詭異,台灣絕不會陷入圈套,還說陳嫌在香港若出獄就自由自在,怎不在香港過好日子,突然之間說要來台灣面對審判?這不符常理。
這段簡單扼要的談話,其實就是蘇貞昌對陳同佳案的看法,他說陳嫌出獄就自由自在,按人性之常,應該就在香港好日子就好,何必要來台灣面對殺人罪的審判?如果這就是蘇貞昌心目中「好日子」,顯然他是失言 了,以院長之尊,受訪竟出市井小民茶餘飯後之言,傷了被害女子家屬的心,實屬不當,已失院長的格局。  
其實,「好日子」人人想要,蘇貞昌當然也有他心目中「好日子」的想像;新北市長選舉失利,他果然等到他的好日子,二度擔任行政長,人生幾何,意氣風發不在話下,官威頻發,也只剛好而已。
蔡英文和賴清德競逐初選,蘇貞昌選邊站,關鍵時刻押寶蔡英文,蔡勝出後,蘇的好日子得以延續;香港爆發反送中抗爭讓蔡英文撿到槍,蘇貞昌也樂不可支,蔡蘇配的聲音四起,他的位子越坐越穩,好日子長長久久可期;誰知道陳同佳假釋後竟不想在香港過好日子,蘇貞昌的直白只是說出他不想讓陳同佳壞了他的好日子而已。
和蘇貞昌抱持相同期待的綠朝人士不知凡幾,綠官們在各自崗位上拚命力阻陳同佳投案,荒腔走板的演出就見怪不怪了,馬英九今天也沒談什麼大學問,只說被我方通緝的殺人犯希望投案,政府當然要接受,不然通緝幹嘛呢?他是兩個女兒的爸爸,將心比心而紅了眼眶,縱使被說是作秀,但馬說出庶民的感受,何錯之有?
蘇貞昌應該知道自己失言,並想謀求補助,今天刻意卯上馬英九,希望能夠挽回取分,但是他什麼不講,偏要說政府沒放棄司法管轄權,而擺在眼前的是送上門的通緝犯你不敢收,罪證都在你手裡卻不敢辦,港府現在要讓嫌犯投案,你又計較對方過去不理會司法互助,嫌犯要來台灣,又說司法正義不能私了,法律ABC的東西竟可以讓蘇貞昌拿來「黑龍轉桌」,說得煞有介事,民進黨綠色奇蹟再添一樁。
蘇貞昌又批馬英九有人權雙重標準,希望馬對港警對青年開槍等事多一點人權關懷,這又是刻意混淆的說法,十月一日港警開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發表談話希望港府與民眾好好對話,停止所有衝突暴力,讓香港持續繁榮穩定,「香港好、台灣才會好」;蔡英文也呼籲港府停止鎮壓,儘速開啟社會對話,落實對港人自由民主的嚴肅承諾,以化解不必要的衝突;韓、蔡說法差異不大,馬是卸任總統,韓國瑜的談話自當是藍營立場,蘇貞昌若要如此計較,怎不問問蔡英文為何不多關心被害港女潘曉穎家屬的心情呢? 

聯合筆記/連陸委會都在指導辦案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6019/web/

◆  立場理由皆謬 政府拒收港嫌 違法!
◆  反送中到反送台的政治心機
◆  聯合筆記/連陸委會都在指導辦案
◆  選舉愛拜廟 何不大聲發誓
◆  火場求生的唯二法門
◆  我鋸斷兒子租屋處的鐵窗
◆  學難致用 能源工程畢業生的困難抉擇
◆  大學特殊選才或特定選才?
◆  漫畫/自首大門此時不通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連陸委會都在指導辦案


2019-10-21 23:54 聯合報  蕭白雪
國安局長邱國正在立法院坦承陳同佳投案一事,因為港方舉措的「時機點很不妥」,我國不得不「在政治上作考量」。 記者曾原信/攝影

最近有不少檢察官感慨,愛指導檢察官辦案的行政部門官員越來越多,從私菸案、陳明文三百萬案,到最近香港人在台殺女友的陳同佳案,上至總統府、下至陸委會,都可對案件偵辦下指導棋,行政力如此赤裸裸介入個案偵辦,司法公信力如何提振?
私菸案一爆發,總統先是定調「超買」,受外界抨擊後不敢再提;檢方首波起訴後,又爆出總統府諮議與國安特勤一樣,利用總統專機出訪的禮遇通關機會帶超量私菸入境,總統府又在第一時間跳出來說,總統府的諮議行為沒有刑責,與國安特勤團購的機邊交貨情況不同。
立委陳明文遺留在高鐵上三百萬事件,至今疑雲未解,但案發之初,法務部兩位政務次長都曾因就此案的發言引發外界質疑,不管是低於五十萬、分次提領就不用通報,還是誤稱國內「沒有特別洗錢法」等,都引來學界、實務界人士忍不住撰文駁斥,只是,面對各界批評聲浪,不見官員改口。
如今,發生在台灣的殺人棄屍命案,連陸委會都可以用政治理由,對司法機關通緝的案件設下重重偵辦限制,國安局長更在國會坦承,拒絕我國通緝犯入境是政治考量。辣台妹因反送中事件搶到槍獲益,民調大獲加持,如今槍枝走火,整個國安團隊下的指導棋,凸顯應變危機的無能。
陳同佳案原是台灣司法機關可以好好展現司法制度進步、與國際接軌的一大機會,還可稍稍撫慰去年因喪女而在台港兩地多次奔波的死者家屬;結果從總統、行政院長、內政部長到法務部長,滿朝法律人卻都無視司法應扮演的公正無私正義角色政府以後還好意思說重視被害人權益保護
不過短短幾個月時間,上至總統、下至部會官員,對於與政治有關的敏感案件,幾乎人人都可對檢察機關辦案方向,或明示或暗示地表達意見,甚至傳遞似是而非的訊息,民眾還能相信檢察官辦案是公正不偏頗?
蔡總統就職演說時獲得最大掌聲的司法改革,在她任內推動的一連串針對檢察體系的改革,難道只為讓更多行政力可任意介入檢察體系的獨立辦案法務部還能大聲說檢察官不是行政官








大學特殊選才或特定選才?


2019-10-22 00:02 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大學特殊選才10月陸續起跑,109學年度共有47校招收1214個名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不以考試或學業成績為入學標準的大學特殊選才招生,正式起跑,包含清大、中山等指標性大學,從上周開始受理報名,台大、交大和成大接著上場。這項體現多元精神的入學制度,可說是發展最快的招生變革。從民國104年(二○一五年)的十二所大專院校、五十三個名額,至一○九學年度將增加到四十七校、四五八系,提供一,二一四個名額,較第一年足足成長廿倍,約占總招生名額一%。雖然不能稱為主要的入學管道,但對教育現場產生的質變不容忽視。
從近幾年錄取生的背景來分析,愈來愈多屬於新住民第二代、特殊生、實驗教育生以及經濟弱勢者,憑藉特殊才能或是逆境向上的特質被發掘進入頂尖大學繁星推薦意在縮短城鄉差距,但特殊選才則能讓個別差異被看到。當大家開始競逐這個入學機會時,如何選才的考驗,正要開始。
是「特殊」還是「特定」選才?由於是獨立招生,學生條件分為學科專長、藝能專長、特殊優良行為、逆境向上及創意領導等類型,同時也包含境外台生和實驗教育學生。學生背景多元、特殊才能歧異,很難放在同一天平上衡量。欠缺客觀的量尺,公平性的問題不容易回答。我們相信錄取生必定符合當初規定的報名資格,為了避免落入是為「特定」對象所設計的選才疑義,建立一套永續性、系統性、客觀性的選才規準,刻不容緩。
是「個別化」還是「客製化」?特殊選才可貴之處在充分尊重孩子的殊異性,教育要創新就必須接納這些學生,讓他有發展機會。特殊教育強調個別化教育,特殊選才呼應這樣的教育理念。只不過坊間業者早已嗅到商機,舉辦說明會、工作坊鼓勵家長和學生,透過「客製化」的學習歷程累積,前進特殊選才。「個別化」是教育,「客製化」是商業。好的政策不必因噎廢食,但也不能不防微杜漸。
是「多元性」還是「多樣性」?有學者曾訾議現行多元入學早已失去多元本意,而淪為多樣性。教育制度的多元性,可激發領域差異、規模差異或本質差異的多元發展;多樣性則是在同質性範圍內求技術上的變化,這無助於教育的多元發展。當特殊選才招生數(量)逐漸擴充,愈來愈多的成功經驗被傳承,這項足以彰顯多元精神的入學制度,其本質是否會被模糊了呢?









學難致用 能源工程畢業生的困難抉擇


2019-10-22 00:03 聯合報  葉宗洸/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太陽光電產業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本土上市公司陸續出現轉賣、縮編、合併及倒閉。圖為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在長興淨水場加蓋屋頂建置太陽能光電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日前公布大專校院能源工程人才培育概況」,能源工程細學類學生人數過去十年成長了六十六%。顯示在能源與環境變遷議題日益受到全球重視的當下,全國各大專院校對於能源領域人才的培育投注了一定資源。
不過,對我國而言,這樣的成長速率似乎緩不濟急,主因有二:一是能源工程的應用範圍甚廣,科技成長下帶動再生能源、氫能、儲能、節能與潔能技術開發的蓬勃發展,這些新興產業均面臨需才孔急的挑戰;二是半導體與電子業巨大的人才磁吸效應,使得理工背景社會新鮮人趨之若鶩,導致無法或不想學以致用的人數比率過高
相較於傳統產業與發展多年的半導體、電子業,屬於新興或轉型為新能源型態的相關產業理當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但往往在保守偏安的心態下,畢業生寧可選擇穩健經營的老牌公司,甚至是參加國家考試謀求公職,新興的能源相關企業面臨新血難求的窘境
最明顯例子莫過於太陽光電產業興衰。最近十年,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本土上市公司陸續出現轉賣、縮編、合併及倒閉,多數公司股價跌破面值。年輕人求職時只要稍做功課即可發現此一殘酷事實,自然對投身新興產業多所顧忌。
近兩年政府大力推展離岸風電技術本土化,在地廠商大幅投入。然而,離岸風電技術對於我國而言,是必須從零開始學習的功課,而過去成功發展本項技術的國家都是透過廿年以上的人才培育與技術研發,方有今日的成果。
當今政府糾結於非核家園政見,急於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年)即可獲取得標外商的所有關鍵技術,好大喜功的結果是本土廠商如上緯決定出售所有持股,得標外商不斷挾工期可能延宕疑慮,要脅政府在關鍵技術移轉項目與內容上退讓。再者,這些「逐水草而居」的外商在工程結束後,很可能就出清持股走人,屆時技術傳承如何盡臻完善?如果整體的離岸風電本土化產業發展必須植基於如此不確定的外在條件,又如何吸引年輕人持續投入?
另一方面,半導體與電子業的吸引力不容小覷,國內頂尖大學理工畢業生的就業首選,十年不變都是北、中、南的科學園區。前不久在清大舉辦的大學就業博覽會,台積電也來參展,介紹說明不到一頁,但頁末列出徵人需求為理工背景一千人,頓時成為求職學生的熱門話題。統計數據也顯示,本系的低碳綠能組學生在取得碩士學位後,除了極少數繼續出國深造,絕大多數均進入科學園區工作,其中又以前往台積電服務的比率最高
考量前述各項因素,目前每年三千多名的能源工程領域學生,並無法滿足該領域就業市場的需求,教育部公布能源工程細學類學生人數成長的消息,可能意在鼓勵更多年輕學子投入能源產業。不過,除工作機會外,穩定且具有發展前景的職涯恐怕才是吸引年輕人的關鍵,政府的責任絕對不是職場仲介,更要確保能源產業在未來能夠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我鋸斷兒子租屋處的鐵窗


2019-10-22 00:07 聯合報  張興和/國中教師(花蓮市)
新北市鶯歌一處民宅發生火災,屋主50歲鳳鳴國小校長曾俊凱夫妻及外甥傷重送醫不治,火災調查成員赴現場勘察起火原因。 記者侯永全/攝影

最近火災新聞不斷,廿一日凌晨鶯歌透天屋火災,三人死亡。
也許你有正確的防災常識,但鄰居呢?一般大樓都會每年消防安檢,但有的只檢查公共區域,也有住戶因裝潢而將煙霧偵測器遮蓋。請問即使昨天消防檢測通過,但明天或一個月後偵測器一定正常嗎?
我家大樓有十四層,我住七樓,花蓮雲梯車「斜」伸還可以到我家窗口。我又加裝緩降機,因為消防人員不一定先救我;但是我們大樓近一百戶只有我裝設。
今年七月初兒子搬家,租屋處在三樓,後方鐵窗無逃生口,建議他和房東溝通,他堅持沒必要,理由是整棟樓前方不可能失火,房東一定不會答應。
這件事一直困擾我,後來日本「京都動畫」卅六人死亡的縱火事件讓我下定決心,買了鋼鋸北上。
相聚後趁兒子上班花一小時將鐵窗鋸斷兩條,傳相片給他:「我已鋸斷鐵窗,只要將鐵條拉開即可逃生。鋸開的縫很細,小偷不會發現。我知道你不能接受這行為,但我也不能接受你住危樓,我偷鋸的堅持以後你當父親就會了解。退租時再和房東說,賠償金合理就給。」










火場求生的唯二法門


2019-10-22 00:08 聯合報  涂明德/工程師(新北市)
新北市鶯歌區德昌二街一處民宅凌晨發生火災,屋主鳳鳴國小校長夫妻不幸罹難。 記者侯永全/攝影

昨天新聞報導新北市鳳鳴國小校長曾俊凱伉儷因住宅火警喪生,教育界痛失英才,令人不勝唏噓。
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嘉義發生民宅大火,火場溫度超過八百度,消防人員第一時間無法進入火場搶救。待撲滅大火後,進入火場搜救,發現屋主一家五口因無法逃出,全家關在二間房間內。因為房門阻隔濃煙進入,全家成功獲救。最近幾年消防署宣導火場逃生,不再強調濕毛巾遮口鼻,而是關門擋濃煙嘉義市消防局二個月前模擬火場濃煙的影片,真實呈現濃煙是火場最致命的殺手
筆者住家於十餘年前安裝住警器,有次煮麻油雞冒出濃煙,住警器確實發揮警報功能。近年來各縣市政府消防局宣導民眾安裝住家偵煙警報器,當警報響起,可以為民眾爭取提早一分鐘以上的逃生時間,有效減少火災人員死傷。
預防火警,除了小心用火、用電以外,安裝住警器與火場關門是活命的唯二法門。
對於消防人員的苦口婆心宣導,民眾真的要聽進去與做到,千萬不要自認沒有那麼倒楣而輕忽大意。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料究竟是明天先來,還是意外先來。









立場理由皆謬 政府拒收港嫌 違法!


2019-10-21 23:58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港女箱屍命案嫌犯香港男子陳同佳,最近有意來台投案,但政府相關單位以政治因素拒絕。圖為陳同佳去年從犯案旅社退房的監視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針對掀起「反送中」風波的港女命案,犯嫌陳同佳表達願意來台投案。惟我方從總統府到陸委會、法務部,態度消極曖昧;報載該嫌遭移民署管制入境,形同拒收。官方所持立場、理由與措施,實值商榷:
陳嫌殺人棄屍,由著手實行到完成犯罪,均在我國領域內。況參照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四十四條,同一犯行,縱在港已經裁判確定,我方仍得依法處斷。依刑法第三條規定,本不容台灣拒絕或放棄刑事管轄
法務部指陳嫌在港預謀犯案,尚無實據。所援港法可以管轄本案,不過是少數學者看法。內政部長主張的「屬人主義」,不應該優於「屬地主義」適用,也是決定跨境犯罪管轄權歸屬的國際慣例。
退步言,縱認「港人港審」可成立,惟本案核心關鍵事證,現均掌握在我方。按「不方便法庭原則」,由我方優先審理,方能符合經濟效率,有利訴訟程序順利進行。
蔡總統之「案件審理必須有雙方司法互助」,似合於國際司法協助之「條約前置主義」。然「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揆諸目前台港兩邊卡在制度差異、官方交流中止,與大陸可能干預等因素,短期內欲談判達成相關協議,機會渺茫。對於本案的追訴審理,實緩不濟急。
反之,停止對立攻訐,表達理解與尊重他方法治。先由我承審,再據此請求港府提供輔助事證。透過對等互惠,緩解彼此辦案壓力,豈不更有助於未來台、港司法互助協議之簽署?
國際司法協助實務上,「勸誘投案」本不失為一種「非常規引渡」。「條約前置」亦非鐵律。預設「須有雙方司法互助」前提,除有礙追逃與即時打擊犯罪,在當前外交困境下,恐亦不利我開展對外司法合作。
何況過去兩岸在簽署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前,不乏合作移交人犯之例。先前對於英國法院在與我無條約下同意審理引渡林克穎一案,法務部曾宣稱「為我國在司法互助上之重大突破」。本案處理,豈能雙重標準或昨是今非?
若移民署真配合陸委會,註記陳嫌「不核發登機證」,則不啻與士林地檢發布通緝,及法務部稱「積極尋求如何盡速將該犯嫌繩之於法」相牴觸。除非依據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九條第一項第十款,認陳嫌來台「有危害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從事恐怖活動之虞」。否則不准其入境,已與依法行政有悖
有人懷疑,陳嫌係「被投案」,可能出自港府「圖謀」或大陸「布局」,不應「掉入圈套」。則試問:就算臆測屬實,拒收投案通緝犯,豈非違法在先?莫非對我司法公正運作,不受滲透干擾,缺乏自信?若順勢完成「港人台審」,能彌補防治跨境犯罪漏洞,彰顯我主權與法治,何樂而不為?
綜上兼避免選舉操作、干預司法、放棄管轄等疑慮。期盼我當局勿坐任通緝案變懸案,通緝犯成司法人球。一旦陳嫌守信投案,應許可入台,配合逮捕,並啟動偵查、審判,以實現正義、維護治安、撫慰被害家屬,貫徹「司法的歸司法,政治的歸政治」。若能藉此在充斥硝煙味的「反送中」衝突中,讓民眾有冷靜思考爭議本質的機會,則更善莫大焉!









反送中到反送台的政治心機


2019-10-22 00:00 聯合報  許文彬/律師、中華人權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
香港籍男子陳同佳在台殺害女友潘曉穎後逃回香港,傳聞陳近日出獄後願來台受審。 記者林孟潔/翻攝

台灣執政當局推拖不肯接受在台殺人香港籍殺人嫌犯陳同佳入境到案,引起各界輿論譁然。合理的懷疑是因純粹政治考量,為先前綠營呼應香港民眾「反送中」抗爭,遂以本案的「反送台」動作來遮掩其心機。然純從法律領域的視野以觀,如斯做法恐生更多後遺症,值得謹慎三思。
本件殺人案的犯罪地是在台灣境內,依法台灣有司法管轄權且士林地檢署已經進行偵辦而發布通緝刑事司法管轄權的屬地原則,乃是國際上普遍適用的法制。至於香港的法律,針對香港人在其領域外犯罪,並無司法管轄權之規定。本案的行為地不在香港,而是在台灣,所以只有台灣的司法可以追訴、處罰。香港既沒有司法管轄權,自無從加以處置。因此,如果台灣的司法機關不辦此案,恐將無從對被害人(死者)家屬交代,又如何還其公道?
本案既是犯罪行為人自己主動要到案接受偵審,而發布通緝令者又是台灣的士林地檢署,理當樂見其前來投案,而今當局怎麼會自己放棄具有國家主權象徵的司法管轄權呢?這不是政治操弄又是什麼
綠營當局說:「要等台灣與香港訂有『司法互助協議』,始能接受身在香港的殺人犯前來台灣投案。」這在法理上是根本講不通的。因為被告是自己主動要投案;而異地之「司法互助」機制則是在處理「被告不肯主動到有司法管轄權的境域接受審判」之情形,始須由「被告之所在地」的政府進行遣送。唯有在此情況下,才會需要動用到「司法互助」的機制。若是被告自己主動要入境投案,就不必透過異地「司法互助」的管道。
至於就本案殺人犯行之「證據」而言,被告之「自由意志下的自白」,法律上就已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學理上稱為「證據之王」。況且士林地檢署在發布通緝令時,當然就是已經掌握到相當的證據,才會發布。
如此的現有證據,加上被告之自白,已夠有罪認定之憑據了,何來還需要教香港政府「提供在香港的證據」呢?而今台灣主政者的相關說法,殊屬無稽。









選舉愛拜廟 何不大聲發誓


2019-10-22 00:05 聯合報  高克培/醫(台北市)
廟宇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心,也是群眾聚集所在,因此選舉時,朝野各級參選人紛紛趕赴各地廟宇參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廟宇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心,也是群眾聚集之所在,所以愈接近選舉,無論朝野,各級參選人愈是放著國政、市政不顧,趕赴各地廟宇參拜。看他/她們神情肅穆、行禮如儀。筆者老實說,不但感動不起來,倒不時想起我們奚落「不努力的人,事到臨頭才倉皇補救」的諺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他/她在神明前是虛心自省?還是去傾聽民意?是在向神明替百姓祈福?或只是希望神明幫忙他/她「打敗政敵、取得政權」?那只有他/她自己和神明知道了!
明年選舉的結果至為重要,中國大陸無論對我們友好往來,還是經濟封鎖,甚或武力犯台,在在不容許我們選民輕忽,我們百姓手中的一票要投給無論發生什麼國難,真正能與我們同甘共苦的人。
台灣政治人物或以意識形態治國,或選前以「不一定要兌現」的所謂「政見」(李遠哲名言騙票,人心隔肚皮,以我們尋常小人物之心實在難度他/她們的腹。可是,所有的候選人都知道一個現象─台灣百姓非常重視神明前的起誓。
筆者建議他/她們拜廟時,在神明和圍觀群眾面前大聲說出:當領導人後,戰爭發生時,絕不落跑國外,而且家族裡的年輕人必定身先士卒;經濟蕭條時,自己和家族必定放棄大部分家產,與庶民同苦!
我們受夠了你們的糊弄,參選人們大呼凍蒜之前,請先發誓吧!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  劉憶如/負利率時代 黑洞世界的警語

◆  王健壯/蔡英文要立即戒吃芒果乾
◆  薛承泰/笨蛋 關鍵在於無國感
◆  洪蘭/學習的方式決定了效果
◆  嚴震生/蔡總統論文讀後感...我真的對不起很多碩博士生
◆  楊志良/台灣哪有民主?只有民粹!
◆  陳亮恭/在談長照財源之前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台灣的政治選擇權

◆  嚴震生/艾比伊獲諾貝爾和平獎
◆  王文華/解決問題,你是「零售」還是「大盤」?
◆  趙春山/一篇「求穩待變」的國慶講話
◆  孫維新/系外行星—從科幻到真實
◆  葉銀華/投資人快熟悉逐筆交易制度
◆  馬凱/訛詐市場+銅臭民主=滅絕
◆  盛治仁/快樂需要努力營造

◆  王健壯/蔡英文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  方祖涵/變調的社會溫情故事
◆  楊渡/管中閔效應與民調黑洞
◆  薛承泰/「老農津貼」的變臉秀
◆  黃介正/一黨專政七十年
◆  范疇/親民黨、時力黨 門票捐台灣社會吧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2019-10-21 23:53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圖為婦女救援基金會去年前往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舉行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抗議行動,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反省及阻止再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慰安婦像,我們注意到什麼?她代表人類對和平的渴望嗎?」日本愛知國際藝術中心最大的國際藝術節八月推出表達不自由在那之後主題創作,不斷引起爭議
這次藝術節以兩件作品最受矚目,且還未展出就受到恐嚇和揚言縱火的威脅
日本藝術家島田美子的一幅被燒毀的畫」,觸碰日本天皇形象的禁忌這幅畫約三分之一是被燒毀的畫面,但從剩餘部分仍能辨別畫中男子是昭和天皇
但引發最多爭議的是韓國雕塑家金瑞京夫婦製作的和平女孩慰安婦雕像,女孩肩上還有一隻小鳥,似乎在撫慰少女孤寂的悲哀。
開幕第一天,策展方就收到二百多通抗議電話和逾五百封投訴信,要求立刻撤下慰安婦少女像與昭和天皇像作品。甚至有人用傳真發來恐嚇信,宣稱「如果不撤展,將縱火破壞以表達抗議」。
表達不自由主題展最早於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在東京舉辦,大部分作品主題被日本藝術界視為禁忌,例如慰安婦、天皇與侵略戰爭、殖民統治等
這次展出三天就以安全為由結束善於操作民粹的右翼政客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曾經否認南京大屠殺,第二天觀展後立刻開記者會,抨擊這次展出「令人髮指」,還說「這場展覽得到名古屋市與政府資助,卻公開展出慰安婦少女像,傷害日本國民感情」,指責以言論自由為名,挾持公眾輿論」。
很多藝術家和愛知縣知事大村秀章卻以為期期不可,大村秀章並批評「行使公權力的人對內容褒貶,容易被視為言論審查」。負責展覽的藝術總監也大吃一驚,認為等於對言論自由的表達下了禁令,應該讓觀眾自己建構詮釋。
一位日本學者跟我說,極右派的安倍對教科書的做法,造成很多年輕一代甚至不知道美日曾經交戰,這是日本的悲哀
在台灣,蔡英文親日與去中的明確立場,在「慰安婦」的言論表達不但缺少基本論述,更在課綱裡選擇性遺忘。蔡英文三年多執政,完全沒有把慰安婦納入應有的轉型正義,她找來的新課綱課審委員,有人說阿嬤就是性工作者,她們可能是出於自願。
台灣的亞洲地位和歷史角色在蔡英文由上到下的媚日政策下,不但不能反映完全的真實,更讓年輕一代對亞洲歷史和現狀無知。除了在假象中炮製狹隘的台灣史觀,更讓許多人盲目認為「親美靠日」足以解決台灣自身面臨的困境。
日本這次展出和平少女像,右翼雖然極度不滿,但在民間引起熱烈迴響。經過媒體報導,反而揭露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讓對立雙方有機會瞭解彼此如何凝視戰爭、女性尊嚴以及生命價值
雖然主辦方八月四日宣布停展,但事情沒有落幕。有市民團體反而在網路發起迷你和平少女像擴散活動,網民可與手掌大小的少女像一起拍攝日常生活照,上傳社交媒體分享展現,傳達日本人也認同戰爭暴力不能重演的共同心聲也因為各方強力要求,慰安婦像本月九日再度復展到月中
歷史不應是政客的棋子,但是台灣政客經常拒絕面對歷史真相,更選擇性遺忘慰安婦的創傷。看到日本民間能用包容立場,擺脫官方史觀的捆綁,讓民意自由抒發不同的心境,豈能無愧?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