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  劉憶如/負利率時代 黑洞世界的警語

◆  王健壯/蔡英文要立即戒吃芒果乾
◆  薛承泰/笨蛋 關鍵在於無國感
◆  洪蘭/學習的方式決定了效果
◆  嚴震生/蔡總統論文讀後感...我真的對不起很多碩博士生
◆  楊志良/台灣哪有民主?只有民粹!
◆  陳亮恭/在談長照財源之前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台灣的政治選擇權

◆  嚴震生/艾比伊獲諾貝爾和平獎
◆  王文華/解決問題,你是「零售」還是「大盤」?
◆  趙春山/一篇「求穩待變」的國慶講話
◆  孫維新/系外行星—從科幻到真實
◆  葉銀華/投資人快熟悉逐筆交易制度
◆  馬凱/訛詐市場+銅臭民主=滅絕
◆  盛治仁/快樂需要努力營造

◆  王健壯/蔡英文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  方祖涵/變調的社會溫情故事
◆  楊渡/管中閔效應與民調黑洞
◆  薛承泰/「老農津貼」的變臉秀
◆  黃介正/一黨專政七十年
◆  范疇/親民黨、時力黨 門票捐台灣社會吧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2019-10-21 23:53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
圖為婦女救援基金會去年前往日本台灣交流協會,舉行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抗議行動,要求日本政府道歉、賠償、反省及阻止再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慰安婦像,我們注意到什麼?她代表人類對和平的渴望嗎?」日本愛知國際藝術中心最大的國際藝術節八月推出表達不自由在那之後主題創作,不斷引起爭議
這次藝術節以兩件作品最受矚目,且還未展出就受到恐嚇和揚言縱火的威脅
日本藝術家島田美子的一幅被燒毀的畫」,觸碰日本天皇形象的禁忌這幅畫約三分之一是被燒毀的畫面,但從剩餘部分仍能辨別畫中男子是昭和天皇
但引發最多爭議的是韓國雕塑家金瑞京夫婦製作的和平女孩慰安婦雕像,女孩肩上還有一隻小鳥,似乎在撫慰少女孤寂的悲哀。
開幕第一天,策展方就收到二百多通抗議電話和逾五百封投訴信,要求立刻撤下慰安婦少女像與昭和天皇像作品。甚至有人用傳真發來恐嚇信,宣稱「如果不撤展,將縱火破壞以表達抗議」。
表達不自由主題展最早於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在東京舉辦,大部分作品主題被日本藝術界視為禁忌,例如慰安婦、天皇與侵略戰爭、殖民統治等
這次展出三天就以安全為由結束善於操作民粹的右翼政客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曾經否認南京大屠殺,第二天觀展後立刻開記者會,抨擊這次展出「令人髮指」,還說「這場展覽得到名古屋市與政府資助,卻公開展出慰安婦少女像,傷害日本國民感情」,指責以言論自由為名,挾持公眾輿論」。
很多藝術家和愛知縣知事大村秀章卻以為期期不可,大村秀章並批評「行使公權力的人對內容褒貶,容易被視為言論審查」。負責展覽的藝術總監也大吃一驚,認為等於對言論自由的表達下了禁令,應該讓觀眾自己建構詮釋。
一位日本學者跟我說,極右派的安倍對教科書的做法,造成很多年輕一代甚至不知道美日曾經交戰,這是日本的悲哀
在台灣,蔡英文親日與去中的明確立場,在「慰安婦」的言論表達不但缺少基本論述,更在課綱裡選擇性遺忘。蔡英文三年多執政,完全沒有把慰安婦納入應有的轉型正義,她找來的新課綱課審委員,有人說阿嬤就是性工作者,她們可能是出於自願。
台灣的亞洲地位和歷史角色在蔡英文由上到下的媚日政策下,不但不能反映完全的真實,更讓年輕一代對亞洲歷史和現狀無知。除了在假象中炮製狹隘的台灣史觀,更讓許多人盲目認為「親美靠日」足以解決台灣自身面臨的困境。
日本這次展出和平少女像,右翼雖然極度不滿,但在民間引起熱烈迴響。經過媒體報導,反而揭露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讓對立雙方有機會瞭解彼此如何凝視戰爭、女性尊嚴以及生命價值
雖然主辦方八月四日宣布停展,但事情沒有落幕。有市民團體反而在網路發起迷你和平少女像擴散活動,網民可與手掌大小的少女像一起拍攝日常生活照,上傳社交媒體分享展現,傳達日本人也認同戰爭暴力不能重演的共同心聲也因為各方強力要求,慰安婦像本月九日再度復展到月中
歷史不應是政客的棋子,但是台灣政客經常拒絕面對歷史真相,更選擇性遺忘慰安婦的創傷。看到日本民間能用包容立場,擺脫官方史觀的捆綁,讓民意自由抒發不同的心境,豈能無愧?
(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