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2847/web/  

◆  聯合報社論/賴十七條不得已、入北卻無法脫中?
◆  聯合報黑白集/逢中必反、逢美必軟
◆  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經濟日報社論/新增國定假日 充分運用創雙贏


2025-05-12 02: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新增五天國定假日,此一改變迅速成為台灣社會各界關注焦點。記者劉學聖/攝影


立法院近日三讀通過新增五天國定假日,此一改變迅速成為台灣社會各界關注焦點,反應有點兩極化,贊成與反對聲浪激烈碰撞,凸顯台灣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勞動權益保護之間微妙平衡關係這次新增的國定假日涵蓋過去僅限勞工放假的勞動節,以及小年夜、教師節、光復節和行憲紀念日等具歷史文化意義節日

支持者認為,這次國定假日的增加是政府履行對勞工承諾重要步驟。自民國一O五年(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改善勞工權益一直是政策主軸之台灣勞動工時長期高居世界前列,每年平均工時高達2,030小時,遠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新增假日可望降低勞動者負擔,改善台灣整體勞動條件生活品質。政府應當還給勞工合理休息時間保障勞工基本權益,這是社會進步應有的方向。

但我們也必須清楚認識到,這項政策並非毫無副作用。從工商團體與服務業的角度來看,新增國定假日將增加企業營運成本;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之際,包括新台幣升值、美國對台施加的對等關稅,以及全球通貨膨脹等因素,都讓許多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加上新增加的假期所衍生的加班費用、人力調度問題,許多企業確實可能面臨進一步的營運困難。

特別是在勞力密集排班需求較高的服務業例如餐飲、旅宿、零售及物流產業等,額外的假期可能會導致人事成本明顯增加,更可能引發裁員或縮編,讓原本旨在提升勞工福祉的政策,反而導致勞工就業環境惡化。

面對這些潛在問題,政府必須更積極地提出相對應的配套措施,以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工商業界已經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包括提供租稅優惠或補貼方案,以紓解企業在人力成本上的壓力此外也可以考慮簡化現行的勞動法規,提供企業更大的彈性調度人力,例如調整變形工時的限制,甚至逐步放寬服務業外籍移工的限制,以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從國際的視角來看,德國曾因經濟下滑考慮取消部分國定假日,以提高總工時並刺激經濟,雖然此舉引起激烈的社會辯論,但德國勞團認為假期是勞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生產力也有實質提升作用。因此台灣在增加假日之餘,也應考慮如何讓假期既能紓壓又能提高員工的整體生產力與幸福感。

AI 和眾多數位工具的加持下,所謂「有生產力的假期」並非矛盾。假期如果規劃妥善,可以讓員工在休息的同時提升整體工作效能,例如透過適當的休閒活動、建立人脈,甚至從事對未來工作發展有益的學習與自我提升活動可惜台灣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是,許多員工即使在休假時也時常必須接受長官的命令,臨時處理公事,導致實際上並未真正達到休息,反而削弱了假期應有的放鬆效果,進一步損害個人健康與人際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的新增假日政策若要取得效果,必須超越單純增加休假天數的思維,而更積極地倡導一種真正的「休假文化」。這種文化不僅需要企業配合,更需要社會整體的觀念改變。例如企業可以避免「慣老闆」的思維,透過嚴格規範,休假期間不可命令下屬處理工作相關事務企業也應該透過獎勵措施鼓勵員工正常放假休假,避免假日加班工作

國定假日增加雖然立意良善,但在實務層面仍需政府與企業攜手合作,制訂更完善且具體的配套措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升勞動者福祉的初衷,同時不至於對企業營運造成過大負擔,進一步促進台灣社會全面進步經濟永續發展











聯合報黑白集/逢中必反、逢美必軟


2025-05-12 01: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賴政府「倚美抗中」政策引發內部分裂與外部衝突,罷免風波擾亂全台,親美未見回報,台灣陷入進退兩難。 美聯社


五二○將屆,總結賴清德總統執政一年的八字箴言:「逢中必反、逢美必軟」。國民黨立委謝龍介生動形容,「遇到中國硬得像鐵板,遇到美國軟的像麻糬」,台灣卻在兩強之間進退失據。

美國下單,賴政府照單全收,甚至不待美國開口,就急著打包進貢,尚未談判先亮底牌。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退讓台美零關稅、對台幣升值宣稱毫無壓力,就怕華府不信賴,連新式核能採購也先跪再說,但迄未獲得川普關愛的眼神。

賴政府對美國卑躬屈膝,對中國大陸則是怒目金剛。賴清德希望「脫中入北」,對外切斷與中國大陸的臍帶,對內推動「抗中保台大罷免」,抹紅在野黨以殲滅政敵。賴清德更史無前例在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日」發表反侵略談話,硬是比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赴俄大閱兵還早一天,與北京互別苗頭意味濃厚

賴清德的國策天秤明顯偏向美方,但川普嚴重破壞國際政經秩序。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定調,「我們既不親中、也不親美,而是親新加坡」;他的新加坡優先路線在最近大選獲得逾六成五選票,民意支持新政府團結度過難關

對比之下,雙少數執政的賴政府一路暴衝在「倚美抗中」的傾斜路線下,對外衝突、對內分裂,大罷免亂全台,抗中難以保台、親美卻無回報,台灣陷入左右為難的危局











聯合報社論/賴十七條不得已、入北卻無法脫中?


2025-05-12 01: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五二○就職周年前夕,賴清德總統接受財訊專訪,首度為重新定義中國大陸及發布「賴十七條」辯護稱,中國大陸對台統戰滲透愈來愈嚴重,不得已不得不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賴清德也澄清說,「脫中入北」是學者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提出的策略;他的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布局全球,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不得已的「賴十七條」與無法脫中的「入北」,很弔詭地成為賴清德執政周年兩岸政策的主軸

賴清德上任以來,兩岸情勢與敵意螺旋升高。中共連續對台軍演,當然負有直接責任。不過,連美國都曾釋放「疑賴論」訊息,何況中共與民進黨本無互信,對「務實台獨工作者」更有疑慮。賴清德就職演說把中華民國憲法解釋成「新兩國論」憲法,強化「兩國互不隸屬」的定位,賴政府也透過各項政策、執法和論述深化這樣的定位,如何不為中共的強硬反制提供藉口?

賴清德不得已不得不」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問題是,兩岸也曾有過和平繁榮的日子,如今人民卻看不到賴清德願意為兩岸情勢降溫的努力,更看不出他願意承擔國家領導人的避戰責任

反而是賴清德宣布「賴十七條」的動機時機,都遭質疑。在動機上,《華盛頓郵報》指賴清德是在向川普政府對中鷹派人士喊話,爭取支持;在時機上,《紐約時報》更指賴清德刻意選擇川習會中國不願節外生枝的時候,北京對台報復的意圖將受到限制。賴清德將中國大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也被質疑逾越憲法。尤其賴政府藉此連結擴大打擊「境內敵對勢力」,掃蕩殲滅在野黨的意圖,昭然若揭。蔡英文已被批評是民選獨裁,賴清德走向威權之路,更見肅殺。

賴清德對「脫中入北」的澄清,也耐人尋味。中研院學者吳介民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提出「脫中入北」,賴清德回應表示,他跟吳介民的想法比較接近,投資「脫中入北」這個過程是很正面的;他也強調,台灣應該利用每一次地緣政治經濟變動的時刻,來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賴清德藉川普關稅戰契機帶台灣「脫中入北」的想法,非常明顯。甚至,賴清德紀念歐戰勝利八十周年,在歐、美、俄與中國大陸爭奪二戰話語權的當下,或也可視為在論述上「脫中入北」的起點。

賴清德討論「脫中入北」後,行政院長卓榮泰下鄉宣講大罷免時就高聲響應,強調政府將繼續帶領大家「走向南向、走向美國、走向歐洲,脫離中國」。尷尬的是,卓榮泰才表明「台灣不走回頭路」,賴清德卻已回頭了。賴清德一方面撇清,指「脫中入北」是學者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提出的策略;一方面澄清,指「布局全球當然包括大陸」。這到底是卓榮泰盲目響應衝過頭,或者是賴清德緊急煞車踩太猛

賴清德渴望「入北」,卻無法「脫中」。但他仍強調,台灣在美中對抗當中,沒有左右逢源的空間。賴清德沒有看到川普關稅政策促成的區域整合趨勢,也沒有看到日、韓、東協、歐盟推動與中國大陸合作的努力。

賴清德試圖對兩岸關係與國家方向再定位,但他的辯解無力、澄清蒼白,論述邏輯矛盾、理論現實扞格。賴清德讓兩岸關係走向「戰略清晰」,兩岸再無迴旋空間;但川普卻走回「戰略模糊」,不對保台表態。賴清德執政一年,兩岸緊張升高,難有回頭路,而台灣經貿除鎖進美國外,更恐在全球去美化趨勢下被邊緣化。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續昨日)
◆  尊重國會自律 憲法法庭切勿淪為政治角力工具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  從印巴空戰看解放軍實力
◆  賴否認「脫中入北」 美國是影武者?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2025-05-12 01:52  聯合報/ 周韻采(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身兼嘻哈歌手及民進黨立委助理楊舒雅的「合法要飯說引起網路社會的炎上,凸顯了某些藝術創作者已習於接受政府補助,怯於面對市場

我想討論的是,這「閉圈文化」有解嗎?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於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成立,為文化部轄下的行政法人,企圖比照韓國「內容振興院」模式,創造娛樂影視界的「台流」。然六年下來,電視台已不投資台劇,Netflix 每年的購片量亦屈指可數。

文策院為何無法達成創立初衷,乃「臂距理論」在台灣無法適用之故。一篇碩士論文顯示,目前官派董事幾近三分之二,年度收入皆靠政府公務預算或專案補助,故無法維持適當的臂距,形成專業甚至業務重疊

例如,在「黑潮計畫」下,文策院只會投資那些已取得文化部補助的案件,形成第一層迴圈。而擔任文化部審查補助的委員長期都是固定的人,甚至是今年 A 投案 A 迴避,明年換 B 投案 B 迴避的互利現象,形成第二層迴圈。審查標準又是「以呈現台灣歷史及時代縱深戲劇優先投補」,直接刪除不想拍政治正確題材的提案,是為第三層迴圈。故台灣影視作品這幾年呈現的問題是:高度題材重複、表現手法單一。

同時,文化部要獎勵具國際性之創作,又要「台灣優先」,剛好是本質矛盾的命題。例如公視斥資一億五,五○○萬製作的《斯卡羅》,在收視率及 Netflix 點閱率都雙殺;國外觀眾抱怨看不懂,國內觀眾則認為不復曹瑞原《一把青》的戲劇張力。

即使在國內以二.六億票房奏捷的《返校》Flixpatrol 平台資料顯示 Netflix 僅在台灣及香港播放,放映積分只有十,收視排名第一八八。

而在中國大陸票房達廿五億台幣的《周處除三害》,雖被某些「台灣優先」影評人酸為充滿暴力與神棍的「靠片」(cult movie),卻在台灣、香港、南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沙烏地阿拉伯等地 Netflix 平台播放,在台灣及香港積分別為五九三和五二四,排名皆為第一名;可見人性題材遠比「台灣優先」觸動人心,也更國際化

影視人面對「三層迴圈」,也發展了獲利公式;亦即實際拍片成本壓在政府投補總額下,再加上人情包場的票房收入,即使版權微薄也不會虧本。例如,預計今年上映的影集《零日攻擊》,號稱總製作成本二億五,九二一萬元,只要實際花銷不超過政府投補的一億一,三○一萬元,都是現賺

破除「三層迴圈」的解方,在於引進預售presale)制度。若是商業影視,申請政府投補須出具發行商、電視台或影音平台的版權預購證明,並於作品上映後才得請領投補金額,以強化影視業者面對市場的誘因,不只是向政府(合法)「要飯」。

時值文策院第二屆董事任期屆滿,電影人出身的李遠部長,應對於如何振興台灣影視產業有深刻的見解,也應找適合的人掌舵文策院、執行其想法,期待小野的「台流」!












大屋頂下/【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續昨日)


2025-05-12 01:55  聯合報/黃年
罷免國民黨立委團體4月19日在凱道集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再談蔣萬安。他說:「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

民進黨的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這是無人不知。而蔣萬安應是第一位用大白話說出「共產黨要消滅中華民國」的藍營政壇重磅人物。

容我引伸,這句話的潛台詞應是:蔣萬安反對消滅中華民國,而「反對消滅中華民國」不但是蔣萬安之所以對民進黨,也是蔣萬安之所以對兩岸關係。

前此,藍營過往的主體論述僅在正面表述「捍衛中華民國」。例如:主張「一中各表」,就是「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反對「一國兩制」,也在「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這類表述,無疑皆是「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的意思,但沒有人說到如此露骨,不願將兩岸繃得太緊。

但是,昨日本文論及,民進黨明明是台獨,要消滅中華民國,如今卻稱「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要與中共聯手消滅中華民國/要反共就要剿滅國民黨」;據此更自稱是「真正深愛中華民國的人/要抱回中華民國的神主牌/誓死捍衛中華民國」。

在如此曲邪荒誕辯論中,如果不能如蔣萬安直球對決指出「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民進黨是中共同路人」,如何端正視聽

如今,國民黨已將民進黨稱為「綠共」

但是,奇妙的是,四一九的凱道群眾卻自認是在「拯救中華民國」,宣稱要保衛「中華民國神主牌」。這難道是台獨在與蔣萬安為中華民國爭風吃醋

昨日本文亦論及,大陸兩岸學者嚴安林說:「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也容我引伸,「統一不了,但也不台獨」,就必定是維持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不是台獨。

至此,蔣萬安的「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與嚴安林的「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可說就有了交集,交集在維持中華民國

更進一步說,嚴安林的「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可說也是一種「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而「不統/不獨/不武」的根本就是在「反對台獨消滅中華民國」,也「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這應是蔣萬安的看法。

從上述嚴安林四一九、蔣萬安三個事件可以取得一個視角:「不統/不獨/不武/維持中華民國」可能成為兩岸交集之所在,至少是一「過程論」,可由「合理的過程」達到「改善之目的」

欲維持「不統/不獨/不武」,首先應建立兩個基本概念、建立「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概念。、仿東西德,建立「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概念。以上二者,皆可視為汪道涵概念

最後論賴清德的「脫中入美」

面對四一九凱道金句「拿回中華民國神主牌/拯救中華民國」,賴清德似乎已經落後於綠營的草根意識草根已經承認台獨根本是一個大騙局,但賴不承認草根知道不能否定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保護與制約,但賴清德佯裝不知

相對於蔣萬安的議論,賴清德迄仍操弄「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的大罷免,不敢回應「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民進黨與共產黨」的質疑

其實,「反對中共消滅中華民國」,這無疑是全民共識。但民進黨是不是台獨黨?台獨是不是要消滅中華民國?既要消滅中華民國,又如何能拯救中華民國?賴清德正在如此矛盾的狀態下治理中華民國。

回顧民國九十七至一○五年(二○○八至二○一六年),如今絕大部分台灣人(包括那些想抱回中華民國神主牌的台獨騙徒應當已意識到,當年倡議的「不統/不獨/不武」正是兩岸關係的最佳狀態

據說,當年馬英九原本提議次序是「不獨/不統/不武」,但吳敦義建議改為「不統/不獨/不武」。如今賴清德若要挽回兩岸情勢,其實應當回頭主張「不獨/不統/不武」。因為,先有「不獨」,始可能有「不統/不武」

說到這裡,賴清德可以想一想嚴安林之類的提議。「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只要不台獨,統一可以緩議或另論。

何況,對台灣來說,只要堅持民主與和平的「統一公投」,即可將統一做為台灣的防禦盾牌,「統一盾」確保了中華民國的主體性與自主性。

賴清德的台獨觀認為,台獨可以將中國「擋在外面」;其實,台獨反而是將台灣自己「困在裡面」。台獨不能使台灣脫困,只是作繭自縛。

如果賴清德聽得進這些話,就應將「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轉變為「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

這就是「交換論。以「不台獨」交換中共「不武」。「不武」就能維持「不統/不獨」,就能維持中華民國。

台獨在賴清德手裡,只要他「不獨」,就能交換「不統/不武」。因為,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

賴清德在四月九日宣示贊同「脫中入北」,卻又在上周改稱那不是他的主張,而是學者的見解。這樣的顛三倒四,暴露了他一貫的三大人格短板、知識的單薄:否則一個月前為何贊成此說?、策略的錯亂:何以一個月前贊同一個月後否認?、角色的失敗:沒有「一言喪邦」的意識。

賴清德既否認「脫中入北」,則上周四的歐戰紀念談話就更顯得莫名其妙,因為那完全是「脫中入北」的續篇。他認為歐戰證明侵略必敗,這是「入北」;那麼,接著且看他如何闡釋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光復台灣,會不會「脫中」?

台獨一貫否定開羅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等文件,而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但外交部陸委會八日表示,這些文件皆確認了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這不啻是從台獨一八○度轉向了「奪取中華民國神主牌」,與「四一九凱道皈依」相輝映。

賴清德必須嚴肅操持這個大翻轉。「脫中」,但不能脫「中華民國」;既脫不了中華民國,也就不能「脫中」。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承認台灣由中華民國光復,台獨不能再說「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

從以上四件時事探討兩岸關係,可以發現,國民黨堅守中華民國,中共智囊稱「不願統一與主張台獨是兩回事」,連台獨草根也知道不能丟掉中華民國神主牌,三者儼然交集在「中華民國」之上,但居然只見賴清德走在「脫中入美」的不歸路上,與中華民國漸行漸遠。

賴清德,你不要將自己黏死在台獨的蒼蠅紙上,這是你政治人生災難性困局致命性悲劇














尊重國會自律 憲法法庭切勿淪為政治角力工具


2025-05-12 01:52  聯合報/ 陳清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新北市)
憲法法庭5月12日將舉行公開說明會,釐清立法院於三讀程序中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規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憲法訴訟法釋憲說明會」今日登場,該案係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聲請,主張修法程序「違憲」,請求暫時處分並凍結新法施行。然而,從憲法審查制度的設計初衷與既有解釋實務觀之,其核心爭點實屬「國會議事自律」與「立法裁量」範疇,並非憲法審查之適格對象;若憲法法庭介入高度政治化之程序爭議,恐損及司法中立憲政權力分立之根本原則。

依據大法官「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立法院審議法律案應在不牴觸憲法的範圍內,依其自訂議事規範為之議案是否踐行程序,屬議會內部自律事項,除非出現明顯重大違憲瑕疵,否則非屬憲法審查範圍。今年元月廿三日公布之「憲訴法修正案」,其三讀程序係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一條第三項辦理,雖該條文規定「第三讀會,應將議案全案付表決」,然依立法實務慣例,若無委員提案要求全案表決,經院會主席徵詢有無異議、且無人異議後即宣布通過,亦屬合法程序;此全案即視為通過,且未提出復議,立法院之程序即屬完成核心爭點在於對議案有無異議,而非全案表決之形式,此次三讀程序既依議事慣例,且無委員具體異議;主席宣布通過後自應視為有效,此形式行之有年,未曾被視為違憲或無效,亦與該解釋所界定之國會自律原則相符。

尤其此次「憲法法庭說明會」所列十大爭點,有八項圍繞於三讀程序技術性問題,試圖從形式立法程序中尋求瑕疵,進而否定法律效力,令人憂心憲法法庭選務機關,亦非法規倫理裁決機構,若進一步介入立法院內部議事流程,將開啟司法權過度介入立法權之危險先例,導致權力濫用之虞。況且,依據目前「憲法訴訟法」新制,大法官須十人以上方得評議,違憲宣告需九人同意;現階段僅有八位大法官,制度顯無法正常運作,卻在此時召開「說明會」,實有失司法自我約束原則,亦引發以審代政、介入政爭之疑慮

立法院之議事慣例與程序自律,本屬國會自主範疇,只要未違反憲法基本規定,即非大法官得審查之事項。從前揭司法院解釋可明確理解,三讀程序如無異議,經主席依慣例宣布通過,效力即等同全案表決,無違法可言,應受釋憲機關尊重。

至於,聲請人所稱「從未投票贊成,且明確表示反對」,試圖據此以主張「程序違憲」。然依立法院公報記載,絕大多數聲請人並未當場具體表達異議,或提案要求全案表決,難謂程序上存在重大違憲瑕疵

更進一步而言,若僅憑事後聲明或個別委員之立場,即欲推翻已完成公布施行之法律,將造成憲政秩序極大混亂,開啟否定既定程序與法案正當性之惡例,顯非民主法治所容。

目前正值罷免風潮與憲政攻防交錯之際,大法官更應自持分際、恪守中立,避免淪為政黨操作工具司法威信來自社會對其中立、專業之信任,而非「選邊站」的政治表態真正值得捍衛者非朝野之勝敗,而是憲政秩序權力分立原則

總之,「憲法訴訟法」是否違憲,必須建立在具體明確的違憲理由與符合法定聲請要件上。若僅因不滿修法內容,便欲推翻整體程序之正當性,實屬本末倒置!

大法官應回歸法理,秉持前揭「釋字第三四二號解釋」所揭示之國會自律原則,審慎為政,切勿淪為政治角力的工具,以免損及司法權威與民主法治根基















印巴空戰看解放軍實力


2025-05-12 01:50  聯合報/ 林穎佑/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助理教授(台北市)


近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空戰,此為俄烏戰後國際上重大的軍事衝突。雙方目前並未爆發大規模的地面部隊交鋒,但都動員了先進的空中與防空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的空中交鋒。若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的俄烏之戰對軍事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與九○年代的波斯灣戰爭比擬,這場印巴空戰帶來的震撼,便等同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的科索沃戰爭,其中許多的細節更會影響當代戰略研究

首先是戰略觀察。由目前的消息來看,巴基斯坦掌握國際輿論戰的節奏,不斷透過各種媒體與影音來宣傳巴軍的殲-10C 成功擊落印度飆風戰機。印度方面雖然在「辛杜爾行動」中,對巴基斯坦境內的多個恐怖分子目標進行飛彈空襲、也具有成效,在宣傳上卻處於被動的狀態。令原先具有的反恐制高點完全被空戰結果掩蓋這也凸顯在未來戰爭中,如何運用宣傳將是一大關鍵,這也是中共積極發展認知戰原因

其次是作戰分析。媒體目前多表示印度戰機遭受較大的空中損失,但這不是戰機單機的問題而是象徵空中戰鬥已從單機與飛官的對抗進步到戰機、地面防空系統、空中預警與空中管制數據傳輸。在此次空戰中,印軍固然在作戰制定過於輕敵,未能先對巴國防空系統進行破壞,且忽略巴國從中國取得的技術,可能已成功整合介接防空飛彈系統、空中預警機與戰機飛彈的數據,並透過電戰干擾讓印度在失去制電磁權的情況下,透過空域的伏擊,讓印軍即便在自家領空也處於先天的不利,這些可能都與歷次「中巴雄鷹演習」經驗有直接關係這也說明在未來空戰中,除了飛行員素質之外,系統整合聯合作戰會更為重要

解放軍過往經常以「研發一代、使用一代、外銷一代」為科技等級的分野。此次印巴空戰結果固然尚在各說各話的階段,但印度已改用地對地飛彈無人機做為攻擊巴軍機場的主力,明顯是忌憚巴軍防空網。雖然在美國積極介入下,十日晚間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但數小時後又恢復砲擊與無人機攻擊,顯見印巴戰火雖在美國干預與雙方克制之下,不致發生核武大戰或類似俄烏戰場的規模,但無人載具、網路攻擊及零星的低強度衝突應還會持續,這是否會對未來南亞地緣戰略美國印太戰略造成影響,值得關注。

至於解放軍實力的觀察方面,近期解放軍研究缺乏一手資料特別是北京當前對於軍武相關訊息的管控日益嚴格,這都讓研究產生極大的限制

雖說如此,但在解放軍積極向外拓展軍事交流之時,卻又可從中窺看解放軍的實力;特別是使用中國製裝備的國家,如近日的中國與埃及「文明之鷹-二○二五」演習中,便可窺看解放軍空軍的實力巴基斯坦空軍在這次行動中的表現,更可做為觀察解放軍體系作戰系統整合之標的而印軍取得的霹靂-15飛彈殘骸,更是各國窺看中國軍工水準機會這次空戰,對國際上的解放軍研究社群而言是一場新的刺激,解放軍研究歷史又翻過了一頁



印巴空戰凸顯出「預警機資料鏈」的搭配組合對現代化空戰的重要性,E-2D 空中預警機可提升國軍對中共殲20殲35匿蹤戰機偵測能力,是空軍期待採購的裝備之一。圖/美國海軍檔案照片





2025-05-11 22:51 聯合報 / 波波 波波漫畫
















否認「脫中入北」 美國是影武者?


2025-05-12 01:50  聯合報/ 吳林鍇/國際戰略研究所成員(馬來西亞吉隆坡)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起關稅戰,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各國/區都在觀望或是選擇與美國協商,民進黨政府則喊出「脫中入北」,近日賴清德總統澄清「脫中入北」是學者針對美國對等關稅提出的策略觀點。美聯社


近日,賴清德總統一反常態否認「脫中入北」,強調與對岸是比鄰而居且經貿關係密切,既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自然也包括大陸。換言之,賴在一個相當微妙的時間點,對陸方態度略有轉變。

自二月《外交事務》讓「棄台論」重回大眾視野,到五月《經濟學人》將相關議題推上風口浪尖,美國學者一篇「川普應該管管台灣」,暗示的或許就是白宮對賴近期行為多有不滿究其原因,華盛頓現今不想讓台北激怒北京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美國一共形成三種對台策略其一,「保台論」:中美最終必有一戰,所以台灣是戰略要地。其二,「棄台論」:台灣重要性日趨減少,美國需重塑印太布局。其三,「維持論」:中美之間亦敵亦友,競爭與合作並存,所以中美關係依舊關鍵,但是也要審慎對待台美關係。

雖然「保台論」與「棄台論」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但幾十年來真正主導白宮對台政策的其實是「維持論」更確切的說,「保台」與「棄台」已成為了以「維持論」為基點的「胡蘿蔔加大棒」戰術。亦即,台灣逾越了「維持論」邊界,就會出現「棄台」這個大棒,反之就是「保台」這根胡蘿蔔。

那麼,要如何鑑別這一邊界呢?答案就在「維持論」的兩個邏輯中

第一,審慎處理台美關係,意指雙方關係維持,需要台灣體現出美方認可的經濟與安全價值(經濟台灣為美國輸送利益,安全台灣不為美國製造區域麻煩)。所以,筆者於三月十八日在民意論壇以〈賴清德豪賭,傷台灣價值〉為題撰文,提及台灣多年發展,已將這一價值具象化為穩定的供應鏈角色(尤其是半導體)。第二,中美關係既以華府為關鍵雙邊,意味著其為台美關係的上位邏輯,後者不能影響前者。

於是,上述要點使得賴清德激進「抗陸」,無疑是在挑戰美國的「維持論」路線。畢竟,地區局勢波譎雲詭,台灣做為全球穩定供應鏈角色自然動盪不安;一旦經濟與安全構築的價值不利於美國戰略,弱化的就是「維持論」中的台美關係。同時,「抗陸」並非美國主導,而是賴企圖綁架白宮,透過「下克上」的管道以台美關係影響中美關係,此招更是為「維持論」所不容

如此來說,美國這位「影武者」難免不會施壓賴清德重回「維持論」;他突然否認「脫中入北」,恰恰就是回應白宮,卻又不太情願的寫照。





廖元豪/政府需對「台籍」這麼焦慮錯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元豪/政府需對「台籍」這麼焦慮錯亂?









廖元豪/政府需對「台籍」這麼焦慮錯亂


2025-05-12 01:47  聯合報/ 廖元豪(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天主教新任教宗良十四世,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世界各地都很注意,這是第一位「美國籍」的教宗。曾經貼出 AI「教宗照」的美國總統川普,也表示「很榮幸得知他是第一位美國籍教宗」,跟台灣人動輒高捧「台灣之光」很像。

是的,他出生在美國,有美國國籍。但良十四世不只是美國人,他也入籍秘魯、同屬秘魯公民當然,他能當上教宗,自然也有梵蒂岡籍,是三重國籍教宗

教宗是梵蒂岡的「國家元首」,居然有「三重國籍」!然而,他接任教宗,美國與秘魯都搶著要沾光,梵蒂岡也視為平常,好像沒聽說誰質疑這是「雙重忠誠」、「三姓家奴」。

沒錯,世間的國籍、公民身分,在神國來看都是寄居地而已。教廷雖然是「世間」的國,想來應該也有那種氣度,不用斤斤計較教宗或梵蒂岡公民是否有多重國籍。

相比之下,台灣的政治氣氛,近年來卻在計較小老百姓的國籍、戶籍,針對的還不只是正要申請歸化、設籍的新移民,而是早已拿了身分證多年的正港公民!為什麼如此器小哉?

前陣子,一萬多名中華民國國民突然收到移民署發函要求繳交「大陸除籍證明」,否則就要註銷在台戶籍陸委會說是「依法」辦理。然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雖確有「設籍台灣應先繳交除籍證明」規定,可是政府哪能事隔十年、廿年,才突然(又)要求人民繳交「當初應繳交過的文件」?兩岸條例的確禁止雙重設籍,所以當年要在台灣設籍須繳交「除籍證明」,經主管機關許可,才能設戶籍。所以,「除籍證明」本來就是「暫時文件」,它的功能只是用來申請在台設籍、拿到中華民國身分證而已。誰會留著這種「暫時文件」?當你已在戶政事務所完成登記結婚,當初申請用的「含有二位證人簽名的結婚書約」還需留存嗎?

一旦這些「前陸配」(或青少年)經許可在台設籍,領取身分證,照理說除籍證明就無須留存,也沒有終身保存義務。因為他們的身分證,還有戶政機關登記的戶籍,就是他們已放棄大陸戶籍的最好證明!可是現在事隔廿年,這些人可能都投票多次,政府突然想起自己當年怠忽職守沒有盡責審查,卻要求人民「自證無罪」,是什麼樣的焦慮、情結,導致政府想要用此種懶惰法清查戶籍?

又如,內政部突然質疑前議員史雪燕在就任議員前,未依國籍法規定「放棄原國籍」,因此撤銷其議員資格。這是對國籍、戶籍認識的錯亂。我相信多年承辦國籍法、公務人員任用法,以及兩岸條例的公務員都非常清楚,大陸地區人民不是外國人,根本不適用國籍法而是適用兩岸條例這兩套平行法制,涇渭分明互不隸屬。賴政府這樣扭曲法律,除了整人偷渡兩國論以外,幾無正當理由可言。

偏偏對於近日被拿出來當反共典範孫立方將軍,有無「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政府卻顧左右而言他。這種赤裸裸的雙標,連「小氣」都說不上,根本是拿「戶籍/國籍」制度玩弄認同政治,明顯是政治操作

政府斤斤計較「國籍」、「戶籍」,擔心所謂「忠誠義務衝突」。其實,從他們的雙標、扭曲、柿子挑軟的吃,就看得出那只是借題發揮,拿個「籍」的問題來搞政治。不敢修法,無能修憲,也不敢宣告台獨,就拿個「籍」的問題欺負小老百姓而已。與我們歐洲唯一邦交國的梵蒂岡相比之下,真是不可以道里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