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專家之眼】第二波罷免戰鼓動地來 反罷陣營步步為營(十五)

◆  【專家之眼】第二波罷免戰鼓動地來 反罷陣營步步為營(十五)

◆  【專家之眼】賴清德鬧了個全世界的笑話-小人窮斯濫矣(十一)
◆  【專家之眼】聯合政府會成為賴清德的出路?










【專家之眼】第二波罷免戰鼓動地來 反罷陣營步步為營


2025-08-08 07:3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第一波罷免投票前夕國民黨台中舉辦「台中再贏一次」造勢大會,第二波罷免緊接著又來。本報資料照


雖然第一波罷免的反罷方,在各方意料之外達成24+1:0 佳績,而第二波罷免之所以延到八月才辦,是因為被鎖定罷免的立委實力更強,罷團連署不順所致,看來反罷免似乎更容易達成全勝成績。但從目前跡象顯示,綠營正吸取第一波罷免教訓重整旗鼓,未來在特定區域,大戰可期。

在第一波罷免失敗後,賴清德總統就已預示堅持下去態度。他以黨主席身分,在首波罷免結束後的黨中常會發言;而以經驗政治理性角度分析他談話,賴的堅持對第二波罷免來說,儘管成功機率低,但罷掉其中一兩席並非全無可能,賴準備再賭一把

首先,賴主席說,「我要承擔所有批評,也要向所有投入的公民團體與支持者,深深致上歉意」。外界多數人應該無法看到他的承擔。畢竟他不是多數群眾在乎錯誤政策分裂社會道歉而他同意祕書長請辭,也應會讓人覺得奇怪:如果罷免與民進黨無關,為何黨秘書長要辭職?而此似乎只代表了辭職者承擔失敗批評,是賴的替罪者

其次,賴提到台灣正面臨內外多重挑戰,無論是極端氣候的衝擊、國際經貿的變局,或是來自威權壓迫但交付給黨代理秘書長的任務,卻只有兩項:在災區協助人民復原,在罷區陪伴公民前行

把這兩件事擺在一起,看似不奇怪,但從執政黨責任作風分析,卻又處處透著奇怪。奇怪之一在明知有那麼多挑戰,為何執政黨只做這兩項?奇怪之二是理論上,協助災區人民任務與搞罷免,這兩件事應該不互斥?但不少人批評南部災情已經過了兩週,幸虧是罷免失敗,賴政府才有時間想到災區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幫忙,遲至第一波罷免結束後才展開救災行動。

第三,既然是如此道歉並提出任務,綠營將繼續推動八月二十三日的罷免投票,就變成順理成章了,賴提到民進黨將會全力支援公民團體,我們應可預期之前傾全黨之力針對特定目標選舉、補選的模式將會再現。

目前已看到綠營彌補第一波罷免協調與組織戰不足之處。已有黨內人士指出,準備在罷免區域推舉人選,以對手之姿讓民眾評選。外界將來可以觀察這個「對手」是罷團還是綠營地方要角推人出來,如果要認真搞組織戰,那就應該是後者出面,而為了鼓勵此人,在未來地方選舉或者補選時,就會是他們披掛上陣。

至於在協調方面,綠營中央說要組成 DPP 陸戰應援隊,協調全國各地立委、黨公職、議員接力到罷區,協助公民團體強化基層陸戰。如果不是由罷區當地的黨公職、議員出面協調,比較不容易看到如何強化基層陸戰?反之,這就會是以協調攻擊節奏,達成空戰文宣效果為目的。

上述以全黨政之力組織協調,針對特定區域目標模式,過去剛好就在中部執行並收實效。而只要可以破蛋,賴還是能宣稱罷免成功畢竟在難度更高地區把藍營立委拉下馬,這能顯示領導人的決心遠見而如果失敗,本來就在大家預期之內,不會有更糟的結果了由此推論,對賴個人而言,堅持罷免比不堅持要好因此,第二波罷免將能看到綠營黨政全力出手景象

綠營全力投入局面讓人省思當初美言人民罷免權利公民獨立精神還剩下多少?協調各地公職罷區強化基層陸戰,有沒有行政不中立問題?而對個別黨派而言,或許還有求勝機會,就算失敗,政客有任期保障,也能再找機會重整旗鼓,但分裂的國家社會如何修補?對外危機如何安全度過?都有待負責任政治人物成熟公民思考當前體制文化運作問題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  薛承泰/守護民主的八二三
◆  方祖涵/當體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
◆  周行一/如何退休理財?
◆  陳冲/國際貨幣基金恩仇記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2025-08-08 00:00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在絕大部分貿易國的對等關稅俱已底定之後,台灣於八月一日最後期限迎來了令人不滿偏高稅率,廿%。儘管賴總統強調,這只是「暫定稅率」,但國人疑慮絲毫未消。有幾個原因:

首先,雖是「暫定」,但歷經近月談判,在已屆期限時,做此宣布,顯然,大體已與最後決定相去不遠。如果賴政府仍堅守底線拿不出什麼能讓川普滿意的讓步妥協,則廿%可能沒有轉圜空間

其次,如果為了強抑稅率忍痛割肉飼虎,則不外兩種情況:一是如東南亞國家,零關稅、全面開放,或開放部份農產品,如稻米、美牛、美豬等,犧牲農民一般國人健康。另一則是如日、韓,允諾對美大規模投資四千億至五千五百億美元,以堅守某些產業底線兩者皆對台灣傷害極大

第三,即使我們費盡苦心,換得至多五%的關稅減讓,事實上也只顧及不到四分之一的出口商品;因為其餘高達七十五%,包括晶片及其衍生商品,如伺服器、顯示卡、網路交換器等,皆涵蓋於美國「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的所謂「國家安全威脅」產業,這些原本皆屬於豁免範圍出口商品,近日就會確定其稅率。倘若稅率尚高於廿%,或許在廿五%至五十%,對台灣的傷害即無比巨大或許這也是對台關稅尚未底定原因之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川普所看重者,或許不是台灣那不及四分之一的一般產品,而是對美國最要緊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半導體及其衍生商品。後者的稅率如何決定,涉及如何加強美國在此類產業的自主能力。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迫使台積電及其週邊產業大舉到美國投資設廠。因此,稅率的設定必會設法激出此一後果。

因此,台灣目前的選擇,可能要為五%的進一步降稅而作出巨大的代價;據傳,我們或將跟進日、韓,承諾對美投資四千億美元。相對於日、韓的規模,此金額過於龐大,甚至超過一年的總預算四倍,恐會是一個極沉重負擔,在國內建設財政方面付出極高代價

另一個可能,就是零關稅開放農產品汽車進口,讓農業無法生存,汽車業關門大吉,數十萬人生計受損。我們在前文已指出,保護殘存的產業,應為保障國家安全、人民健康。但今非昔比,購糧儲糧只要管理得當,既無損於國民健康,對國家安全反而更有保障。至於汽車業,保護六、七十年,仍無力與進口車公平競爭,早已背離初衷,實應改弦更張,為從業人員相關資源謀求更好的出路。整體而言,藉此時機,赤裸裸地檢視台灣資源潛力相對競爭力,打造一個更強韌經濟版圖,方為正道。

最重要的是,那七十五%直接受到二三二條款威脅主力產業,萬不能任人宰割,要謀求自保之道,關係著台灣護國神山經濟主力到目前為止,只聞眾人對廿%的發言與議論,絲毫聽不到應對二三二的提醒對策籌謀,這才讓走在鋼索上的台灣格外令人憂心。





黃正忠/風險因應亟需建立氣候數據庫

◆  黃正忠/風險因應亟需建立氣候數據庫
◆  黃齊元/談判持續失誤 台灣全盤皆輸









黃正忠/風險因應亟需建立氣候數據庫


2025-08-08 00:00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世事難料,一下水太少、一下水太多。這兩年颱風再度如昔侵台,只是沒想到造成中南部更大規模的連續淹水,前災未消停,後災又肆虐,讓基層民眾叫苦連天。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全球平均氣溫已較工業化前暖化攝氏一點五六度,再不積極減碳,不到十年將面臨暖化攝氏二度的嚴苛考驗更極端氣候如影隨形金融機構、企業、監管機構政策制定者等各界,對可靠氣候數據需求大幅提升,這些數據對進行全面性氣候風險評估提升風險資訊揭露品質,及支援氣候減緩調適策略,皆具關鍵性作用

然而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報告指出,氣候風險評估重大障礙依然存在,特別是在數據的可取得性品質可比性時效性方面,再加上取得數據的高昂成本等,更凸顯出取得可靠氣候數據必要性國際氣候科學家組成的「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才剛在六月底強調目前氣候科學不正義現況,呼籲世界對貧困國家提供更多氣候科學天氣監控援助。在台灣的我們不缺數據,卻缺乏能開放供各界應用的整合型國家氣候數據資料庫

七月中旬我出席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產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究計畫執行成果發表會,這是一個偉大計畫,一群使命強台灣科學家,希望利用氣候變遷高解析度資料風險評估工具,透過學研單位實務單位跨域整合,建構企業氣候變遷風險評估工具平台整體成果可作為台灣企業永續發展推動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科學應用基礎

數據大數據分析,已是當今各領域發展必要基礎。然台灣各單位所開發、收集與預測的各種氣候相關資訊,並無一個綜合整理數據資訊平台,因此隨著氣候變遷已成事實,各界要評估氣候變遷風險資訊,立馬會面臨數據資訊闕如,及分析結果驗證確信條件不佳困境

聽到中央研究院這項偉大研究計畫,進行兩期後,研究經費僅剩一年幾百萬元,心中感慨萬千!計畫成果建構完整氣候變遷實體風險評估數據仍有落差,後續平台的維運能量亦是隱憂,且還無法達到評估特定產業衝擊程度。這麼多跨域科學家參與國家級氣候數據資料庫建立工程,理應由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建構開發,政府高層不能僅強化法規、要求企業揭露氣候風險甚至財務衝擊資訊,卻積極支持建立整合型國家級氣候數據庫,任由這麼多熱心、有使命感的科學家投入心血卻無疾而終,這是國家社稷極大損失

跨域科學家已經整合了,行政院各部會更應該整合,期待總統府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能為此氣候數據庫點燈照路

明明有這麼一匹難得的千里馬,政府的伯樂得趕緊出現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