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 薛承泰/守護民主的八二三
◆ 方祖涵/當體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
◆ 周行一/如何退休理財?
◆ 陳冲/國際貨幣基金恩仇記
馬凱/走在鋼索上的台灣經濟
2025-08-08 00:00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在絕大部分貿易國的對等關稅俱已底定之後,台灣於八月一日最後期限迎來了令人不滿的偏高稅率,廿%。儘管賴總統強調,這只是「暫定稅率」,但國人疑慮絲毫未消。有幾個原因:
首先,雖是「暫定」,但歷經近月談判,在已屆期限時,做此宣布,顯然,大體已與最後決定相去不遠。如果賴政府仍堅守底線,拿不出什麼能讓川普滿意的讓步與妥協,則廿%可能沒有轉圜空間。
其次,如果為了強抑稅率,忍痛割肉飼虎,則不外兩種情況:一是如東南亞國家,零關稅、全面開放,或開放部份農產品,如稻米、美牛、美豬等,犧牲農民或一般國人的健康。另一則是如日、韓,允諾對美大規模投資四千億至五千五百億美元,以堅守某些產業底線。兩者皆對台灣傷害極大。
第三,即使我們費盡苦心,換得至多五%的關稅減讓,事實上也只顧及不到四分之一的出口商品;因為其餘高達七十五%,包括晶片及其衍生商品,如伺服器、顯示卡、網路交換器等,皆涵蓋於美國「貿易擴張法」第二三二條的所謂「國家安全威脅」產業,這些原本皆屬於豁免範圍的出口商品,近日就會確定其稅率。倘若稅率尚高於廿%,或許在廿五%至五十%,對台灣的傷害即無比巨大。或許這也是對台關稅尚未底定的原因之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川普所看重者,或許不是台灣那不及四分之一的一般產品,而是對美國最要緊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的半導體及其衍生商品。後者的稅率如何決定,涉及如何加強美國在此類產業的自主能力。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迫使台積電及其週邊產業大舉到美國投資設廠。因此,稅率的設定必會設法激出此一後果。
因此,台灣目前的選擇,可能要為五%的進一步降稅而作出巨大的代價;據傳,我們或將跟進日、韓,承諾對美投資四千億美元。相對於日、韓的規模,此金額過於龐大,甚至超過一年的總預算四倍,恐會是一個極沉重的負擔,在國內建設及財政方面會付出極高的代價。
另一個可能,就是零關稅開放農產品及汽車進口,讓農業無法生存,汽車業關門大吉,數十萬人生計受損。我們在前文已指出,保護殘存的產業,應為保障國家安全、人民健康。但今非昔比,購糧、儲糧只要管理得當,既無損於國民健康,對國家安全反而更有保障。至於汽車業,保護六、七十年,仍無力與進口車公平競爭,早已背離初衷,實應改弦更張,為從業人員及相關資源謀求更好的出路。整體而言,藉此時機,赤裸裸地檢視台灣的資源、潛力與相對競爭力,打造一個更強韌的經濟版圖,方為正道。
最重要的是,那七十五%直接受到二三二條款威脅的主力產業,萬不能任人宰割,要謀求自保之道,關係著台灣的護國神山及經濟主力。到目前為止,只聞眾人對廿%的發言與議論,絲毫聽不到應對二三二的提醒與對策的籌謀,這才讓走在鋼索上的台灣格外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