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台灣經濟舵手振衰起敝的起手式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對兩個千億投資的兩套標準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人為什麼愛生氣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經濟舵手振衰起敝的起手式
.經濟日報社論.赴大陸投資管理機制 應與時俱進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最大的不確定
.聯合報社論..台灣怎麼會那麼慢?




經濟/台灣經濟舵手振衰起敝的起手式


2015-12-16 01:58 經濟日報 社論


隨著台灣經濟低迷不振的狀態似乎無底、主計總處毫無意外的下調今、明兩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以及總統大選進入倒數計時階段,皆讓各界高度寄望新領導人能帶領大家突圍。但台灣經濟的問題盤根錯節,絕非提供「希望」便可成事。著名企管大師柯林斯(J. Collins)對HP與IBM執行長菲奧莉娜(C. Fiorina)及郭士納(L. Gerstner)兩人振興組織歷程的解析,即可作為借鏡。
HP與IBM在1990年代都面臨與當前台灣經濟相似,亦即受困於結構性沈痾而出現持續性疲態的處境,但兩位執行長上任後的作為,卻收到截然不同的結果。菲奧莉娜上任後,即把HP的組織架構進行大規模改造,並定出一個著名的精神口號─創造(Invent),意欲快速的凝聚組織共識,一如她在某場演說中的慷慨陳詞:「我們欠你關於未來非常清晰的願景,這也是我希望能夠提供給你的東西。」此作法在當時獲得各界一致讚賞,並認為她為老態龍鍾的公司帶來希望。
相對的,郭士納接任IBM執行長後卻公開指出:「現在IBM最不需要的事情就是一個願景(The last thing IBM needs right now is a vision.)」摔碎了眾人的眼鏡,甚至在被媒體問及是否意識到IBM存在危機時,直言「我感受不到危機」(I don’t have a sense of crisis.),更拒絕權威性媒體請其談論經營理念的邀訪,而飽受各界質疑,IBM股價遂在他上任百日內大跌6%。
直觀來看,菲奧莉娜具備帶領組織走出危機的領導人特質,她有願景、有行動力;而郭士納卻給外界守成有餘,開創力不足的印象,甚至讓人覺得他還在狀況外。豈料,最後結果與各界的想像大不同。在菲奧莉娜任內,HP的營收快速下跌,利潤率更從她接任前的7%直直落,至卸任前一年只剩下4%;相反的,郭士納卻把IBM的利潤率從5%提高到9%。
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常的結果?菲奧莉娜在回憶錄中以「我太急了」(I was in a hurry.)為當年掌舵失利作結。事後看來,她和許多陷入困境的國家或組織一樣,傾向將資源用在那些「可能」或「想像中」會讓組織一夕間逆轉勝的策略。例如投入過多資源在未被證實會成功的產業、新技術或新產品上、寄望透過高價併購改變經營頹勢,甚至期待一個救世主的大刀一揮,就能讓組織頓時獲得競爭力。但從HP的經驗來看,這種過於躁進且冒險的策略,大多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
有別於菲奧莉娜,郭士納接任執行長的第一天並沒有走向總部,大張旗鼓的宣布他的策略與願景,反而造訪經理人會議。對他而言,就任百日最主要的工作不是提出願景,而是確保「對的人」在重要的位子上,讓組織可以很快地恢復到有效率的運作狀態。接著,他花了近三個月時間對IBM的處境進行完整體檢,充分了解組織的優缺點後,才開始著手擬訂長期策略與願景。由此可知,他的組織改造策略並非憑空想像,而是經過大量分析所得的客觀決策。就像郭士納曾發人深省地說,「我不相信對於一個這麼大的公司,在30天的時間裡有人可以擬定未來公司轉型的時間表」。同樣的情況用來形容台灣,亦頗為貼切。
台灣經濟不振的原因顯而易見,但了解成因與找出方法根治是兩回事。因此,新領導人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並非急著暢談華麗的經濟策略,而是組建一個有效率的政府團隊。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子上後,再仔細地為經濟把脈,清楚盤點政府可用的藥材有多少(如政府人力、財力及與國會的協調能力),制定出一帖調養身體的藥方。當然,重生之路必然艱困,但若能像郭士納採取一步一腳印的務實態度,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當年面對強敵德國壓境時,仍秉持永不屈服(never give in)的信念一般,假以時日,台灣經濟體質和氣色必能日漸好轉,再度以蛟龍之姿,站在世人眼前。

聯合/台灣人為什麼愛生氣


2015-12-16 01: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三十年前龍應台寫「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描寫老百姓冷漠、退縮、忍耐,對不合理現象不知據理力爭。民主化一路走來,今天民眾權利意識高漲,人人都有「我是頭家」的氣派,隨時激情發作,稍有不滿即窮追不捨,非要討回自認的公道。
日前發生高鐵為等該公司執行長上車,導致列車延誤兩分半鐘發車。平心而論,此舉絕不可取,高鐵也應承諾下不為例。但另方面,網友批評特權,群情激憤的程度也太驚人。這次高鐵最終準時到站,而公共交通工具因特殊狀況而調整並非絕無僅有。正面的例子,如為殘障、生病旅客、乃至貨艙裡的托運動物,而延誤時間;糟糕的例子,如飛機等候在免稅店血拚而忘了時間的旅客,因行李已上機而不得不等人。
在講求「人人平等」如美國,總統歐巴馬曾在知名快餐店插隊,一路向排隊人龍握手說「抱歉」,而直接走到隊伍最前端買餐。事後不是沒有引起批評,但多數民眾一笑置之,不至於冠以「特權」之罪名,而強逼總統非要出面道歉不可。
高鐵執行長這次的確受到教訓,但網友以大韓航空老闆千金不滿服務而令飛機返航事件相比,兩者的行為偏差及影響程度實在天差地別。台灣民眾容易群情激憤,但針對目標的懲罰應符合比例原則,動輒「人民公審」,實非理性現象。小事如捷運上見有人未讓座,或當年Makiyo事件,非要肉搜向當事人興師問罪到底;大事如對頂新不滿便懲罰味全,個別消費者拒買也就罷了,還要揪眾「秒買秒退」,讓酪農和通路商連坐受罰,如此濫傷無辜也算正義嗎?
台灣人,是否從「為何不生氣」變得有點太愛生氣了?以正義為名,要小心「理盲濫情」的陷阱!

聯合/民進黨對兩個千億投資的兩套標準


2015-12-16 01:5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最近兩岸有兩個千億投資在半導體界引起震撼。一是台積電赴中國大陸設立十二吋晶圓廠,創台灣半導體業西進金額與技術層次的雙高紀錄。另一個千億投資,是大陸紫光集團,繼日前入股我封測廠「力成」後,高調宣布要入股「矽品」與「南茂」封測廠,這三投資案總投資金額亦逼近千億。
同是半導體業,同是千億投資,民進黨對台積電登陸輕描淡寫,對矽品迎來紫光對抗日月光則砲聲隆隆。對台積電登陸,蔡英文說:「企業要有全球布局的需要」,一貫的蔡式風格回應;但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指稱,蔡英文稍早拜會企業大老即知此事,基於選舉考慮表示支持;智囊林全則跳出來護駕,辯稱此事是他負責評估,與蔡英文無關。至於紫光參股台灣封測三廠,民進黨則火力全開抨擊,黨團要求經濟部要先向立法院報告,才能處理紫光案。林全也指稱,紫光案不宜由現在的政府處理,經濟部應暫緩審查。言下之意,民進黨將全力阻擋此案。
繼軍宅案與滅頂案後,紫光案已成為民進黨在選戰中的主攻目標;「台灣公司變中國公司」的耳語,把國民黨逼到牆角。問題是,細究民進黨一向的「逢中必反」,對照處理台積電登陸與紫光參股的兩套標準,這兩宗影響兩岸半導體界的重大事件,其實只是被民進黨當作廉價的選舉操作。
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被認為是台灣出口衰退的關鍵因素之一。在這紅潮中,台積電帶著資金與技術登陸,與紫光挾著銀彈撒錢併購,加劇國內對兩岸產業天平向大陸傾斜的憂慮。然而,要對抗這股紅潮,不能只是採取「閉關政策」,忽而「阻進」,忽而「阻出」,而必須權衡兩岸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現實。
去年中國大陸進口半導體總額二一七六億美元,規模已和石油相當。其中,其半導體產品的貿易逆差高達一五六七億美元,較前年大增九%。由於大陸已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平板等IT產業製造基地,扶植自身半導體業,自然成為其重要的發展目標。
台積電過去五年大陸業務的年複合成長率逾五十%,如此高的成長率,意味大陸半導體市場不再只是遠方的風景,而是近在眼前必須掌握的商機。不只晶圓代工業,台灣IC設計業與封測業近年更是倚重大陸市場,當然,同時也面臨來自對岸的挑戰。
以IC設計業為例,台灣廠商去年在全球市占率以十八%,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緊追在台灣之後的,就是大陸,市占率為九%。台灣的優勢不知還能維持幾年。大陸IC設計業發展迅速,二○一○年市占率才五%,短短四年間即翻揚近倍,成為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
從上述的數字不難看出,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市場地位正在確立,技術水準則急起直追。台灣半導體廠商要維持競爭力,最好的情況,是像台積電那樣擁有絕對領先的技術,即便登陸近十年,也能保有競爭力。如張忠謀所言:「從台積電的辦公室往窗外看,還沒看到紅潮。」
民進黨長期以來否定大陸市場對台商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卻不斷宣傳大陸經濟「滅台論」,過去是強烈反對台商登陸,現在則是反對陸資來台。事實上,台積電二○○七年在上海設立第一座八吋廠,八年過後,台積電並未因登陸而被大陸廠商超前,仍穩居全球半導體代工業龍頭。
紫光來台投資案,被民進黨操作成經濟版的「木馬屠城」;但電子業界的看法,則比較持平。由於台灣股市本益比低於大陸股市,連帶影響兩岸相同類型企業的市值,這讓大陸資金有了套利空間。紫光要參股矽品,利用的正是矽品與日月光的交惡;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評論紫光,「只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
兩岸經貿政策必須有縝密的評估、長遠的計算,瞭解兩岸半導體業界的轉變,看清紫光等陸資來台的真正盤算,政府施政才能做到該放就放、該擋就擋。在這股襲台紅潮的壓力下,台灣要做的是加速培養人才、擴大產學合作、維持並提升現有的水、電與能源供應品質,強化台灣作為半導體產業基地的條件。民進黨操弄「紅潮襲台」的話題或可在選戰中得利,但一味用鎖國心態面對兩岸競爭,甚至出現雙重標準,絕非負責的態度。畢竟,光靠口水是擋不住紅潮的。

去梯言/不怕上台,只怕下台

.住宅政策不及格 辯論補充吧
.被判刑的不服刑 司法崩壞中
.荒誕法條 正消滅部落狩獵文化
.陳建仁一句話 長照機構情何以堪
.資訊教育 教孩子當設計師或操作員?
.窮孩子 還有機會翻身嗎?
.「客家妹」知道客家精神嗎?
.去梯言/不怕上台,只怕下台
.源頭汙染 食安高風險
.水庫 解清境仁愛國中的「渴」
.「台灣不是先進國」 候選人無感?
.秒退的素人正義 偏離法律秩序
.回應民心 陸減碳關鍵在政治決心
.聯合筆記/報紙是門好生意?






去梯言/不怕上台,只怕下台


2015-12-16 01:58 聯合報 公孫策


半導體封測大廠的購併大戰高潮迭起,可是這一場商戰卻夾雜了非商業因素。
矽品引大陸紫光集團入股,坊間的評論用到了「引清兵入關」比喻,再對照之前日月光發動併購的理由,「為了團結抵抗紅色供應鏈」,顯示「抗中」民粹已經被利用到這一場商戰(否則以前怎麼沒說要團結起來對抗韓國供應鏈?),如此比喻對矽品並不公平。
然而,我們後人對吳三桂的批評,又何嘗公平?至少,開山海關讓清兵入關那一段,就不公平。
當時的情況,是流寇已經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已經自縊。吳三桂原本奉詔率軍入京勤王,半路接獲消息,乃三軍縞素,回山海關部署反攻。李自成親率十餘萬部眾進攻山海關,採兩面包抄,吳三桂這才派人向多爾袞求救。如果跟唐朝安史之亂,郭子儀引回紇援兵入中原,卒能收復兩京,郭子儀因此成為英雄的事蹟相類比,不過是以成敗論英雄罷了。
真要檢討的話,最該檢討的是「誰造成流寇四起」?
流寇,其本質是農民造反。農民為什麼造反?因為活不下去。為什麼活不下去?因為苛捐雜稅重到受不了,尤其是「三餉」:遼餉、剿餉、練餉。這三項都是田賦附加稅,「民田一畝值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
一再主張加田賦的兵部尚書楊嗣昌的理論:「加賦是隨田課徵,田地都是富人所有,加他們的稅,還可以稍稍壓抑土地兼併。」——昏官永遠不明白,或明知卻故意誤導,地主肯定會將稅捐轉嫁給佃農,「富人稅」只是說說好聽而已。總之,「民愈窮而寇愈起」,李自成其實只靠一句口號「迎闖王,不納糧」,就打垮了大明王朝。
我並不是要對照「誰是流寇?誰是清兵?誰又是吳三桂?」,而是說,若要責備矽品引進陸資,應該先檢討「矽品為什麼要引進陸資」?矽品是一家賺錢的大廠,並沒有經營不善的問題,不是嗎?反而,日月光曾經在高雄造成嚴重汙染,可是高雄市政府已經沒聽說繼續追究,而法院也對它高抬貴手。
繼續故事:清兵入關後,多爾袞下詔「蠲免三餉」,立時贏得基層人心。可是後來滿清政府食言,重課遼餉,而且直到滿清滅亡,都沒有廢止。
這是四百年前的政權移轉騙局,小老百姓總是在日子過不下去後,歡迎新政權上台,因為總是會廢除一些前朝苛政,小老百姓怕的是,「前朝為什麼下台」。

劉克襄/土地公廟比101還重要

.劉克襄/土地公廟比101還重要
.王正方/中華文化是兩岸最好的共識
.洪蘭/孩子哪知什麼是難
.葉銀華/習歷史、找志向
.馬凱/總統大選能搶救台灣於倒懸?
.薛承泰/時空錯置的高教發展
.林中斌/中美南海互鬥的真相






劉克襄/土地公廟比101還重要


2015-12-16 01:58 聯合報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年初台中市長林佳龍上任,宣布停建台灣塔,彷彿隱喻將來不隨便盲目開發,或不以一○一模式,做為都會地標。唯過往法規條例無此案例,引發一些爭論。
最近一樁福德祠競圖的創作比賽,卻讓建築業者眼睛一亮。它吸引了八個國家的大學生,三百多件作品的參與。許多建築系學生紛紛以創新、綠能和低碳等準則,想像著未來的土地公廟會是何種形容。
前幾日,經過來自港日台各地專家的嚴格評比,目前挑出十八件進入決選。農曆年後,最後會有三件勝出。經過展示說明後,將由當地居民公投,票選其中最喜愛的個案。再依此唯一競圖,以三千萬左右經費,在水湳生態經貿園區南端,建立一座充滿現代感的土地公廟。
未來這座土地公廟會以何面貌展現,目前還不知,但當地里長、主委等代表都告知參賽者,只要看起來像廟,風水方位正確,公共空間足以達到過往祭拜、祈福等節慶活動功能,再怎麼現代,他們都能接受。
過往我們規畫都市建設,只在乎人們居住的空間和環境,彷彿忘了土地神。或以為,神的住家就是坊間尋常那種廟寺規格。但時代不一樣了,無所不在的土地公廟,到底要如何興蓋,才能更合乎時宜,進而跟周遭的環境結合,確實已到了變革的階段。
假如這椿活動順利成功,此一坐落新市區的土地公廟意義將無比重大。台中有近千座福德祠,未來或可逐步讓在地建築師認養,效法此一精神,擷取土地公的元素符號,在各個城鎮和鄉野角落重現廟寺建築的美感。
這一深具創意的建築競圖比賽,已悄然進行六年,資金全由民間自掏腰包籌辨。過去兩屆只是紙上談兵,提供政府部門和鄉里參考。此回付諸實踐,無疑更踏進一步。
前年,我在中部再生基地巧遇該活動第二屆頒獎,既意外又驚喜,因為個人在田野旅行時,遇到土地公廟,除了拜拜,還會特別端詳研究,觀察祂與周遭環境關係。多年來,我在台灣各地旅行,村前村後,圳頭圳尾,常見土地公廟坐落。愈偏遠的鄉下,或依老樹,或伴河溪,往往都能展現樸拙模樣和建築型式。
如今土地公不只是自然傳統產業的保護神,晚近許多工商團體也仰賴土地公廟的賜福。只是都會生活光怪陸離,廟寺的外貌泰半朝華麗媚俗的裝飾,彷彿不如此金碧輝煌即不夠虔敬。廟寺建築走到此界,早已失去藝術質地。遑論公共空間的安排,乃至周遭地景美學和自然環境的搭配。
最近看了幾處都市重劃區,什麼地物都鏟除,唯有土地公不敢亂動,若有移挪,也會擲筊拜問,可見大家對此信仰的虔敬不移。只可惜,這些保留原位,或者移動它方的土地公廟,並未因都市計畫重建,展現新的可能。
今之土地公廟外貌,無疑是集台灣建築最俗麗部分之大成,卻又到處可見,委實值得我們省思。日後實宜徵詢地方民情,是否願意針對各地的山林環境、城鎮風土,一間一間逐步改變,完成當地住民心中期待的神明之家。
土地公廟的建築美學絕對可小題大作,豐富我們的生活地景,也是翻轉居住和景觀美學的機會。甚而,提升土地公廟的地位,帶動文化旅遊價值。
衷心企盼,土地公廟比一○一更能代表台灣。
(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