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重磅快評】從八仙學教訓 救援英雄是防災缺漏反指標

.【重磅快評】小英答應你不缺電 但沒說轉型會痛又貴
.【重磅快評】從八仙學教訓 救援英雄是防災缺漏反指標

.【即時短評】垃圾危機成政治角力 縣民恐成犧牲者
.【重磅快評】小英民調墜崖在前 「前瞻一定要過」嗎?
.【即時短評】推客語國中小必修 小英政策豈能信口開河
.【即時短評】公務員退休變住茅房 年輕人的茅房呢?
.【即時短評】為拚經濟 蔡政府努力走兩岸鋼索
.【即時短評】軍公教找「老朋友」提釋憲 結果也不樂觀
.【重磅快評】瓦雷拉揭露的只是一樁「預知斷交紀事」
.【重磅快評】段宜康年改復仇記 果然包圍越多砍越兇!
.【重磅快評】為何「地表最強職業」總是加量不加價?









【重磅快評】從八仙學教訓 救援英雄是防災缺漏反指標


2017-06-27 10:27 聯合報  主筆室

八仙塵爆滿兩周年,氣爆當晚警消奮勇救人的場景仍深植人心。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林伯東攝影


八仙塵爆事件倏忽兩年了,媒體報導傷患們堅強復建,想儘早回復就學、就業的正常生活;也感謝醫療團隊盡心盡力的協助傷患復建。值得一提的是,八仙傷患「中途之家」民間團體陽光之家運作得更成熟、更溫暖,比前一年高雄氣爆事件的復原進步甚多。
得不客氣的說,八仙事件是應防範、可防範、卻未防範的公部門明顯疏失;民眾給後端病患、醫護、復建人員掌聲時,應該檢視公部門是否在事件得到教訓?是否把鬆散的防災體系補強?不幸事故發生緊急救援的一團亂,至今修正了錯誤嗎?
八仙事件犯了粉塵環境最大的禁忌「揚塵」,讓微細顆粒摩擦,帶來爆炸的風險,這個禁忌幾十年來石灰廠、麵粉廠…都嚴謹地執行。粉末被做為營造亢奮氣氛的工具2013在台北大佳河濱公園「彩虹路跑」首見,事後以污染環境開罰,但交通部觀光局、地方消防單位卻絲毫未察覺找尋新刺激的危險迫在眉睫。
隔年彩虹揚塵路跑想在高雄再辦,遭環保局駁回,原因是環境污染疑慮未除。隔年,同一位主辦人在八仙樂園復出,活動設計更High,更大膽,壓縮的空間、燈光、音響,讓揚塵風險更高。糟糕的是,兩年過去了,公部門相關單位還只等著蓋章,核准或核駁,迄未有任何災難臨頭的警覺與應對。
八仙爆燃那一刻,急救情況的紊亂真讓人扼腕。火場救護車進不去、出不來,載到傷患不知道哪家醫院還有燒燙傷床位,司機一邊開車一邊打手機詢問…;媒體質疑,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有在運作嗎?2年過去,有改善嗎?
敬佩傷患勇敢承擔復建的痛苦,也感謝醫護人員全心的付出,但這些是災害事件後半段的復建、復原;社會應更著眼於前端的防災;如果公部門警覺夠,攔下災難因子,後續病患的傷痛、醫護的辛勞不就可以省下?
媒體的角色應自災害中淬取教訓,改進制度缺失,尤其是警覺遲鈍部分。要知道後續救援每出現一位英雄,就表示防救災仍存在缺漏待補強。

【重磅快評】小英答應你不缺電 但沒說轉型會痛又貴


2017-06-27 10:55 聯合報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提出不缺電、永續台灣的亮麗願景,未料卻成為她執政的噩夢。 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在競選期間提出的能源政策總結是:「小英答應你:打造一個不缺電、安全又乾淨的永續台灣。」這個美麗的藍圖,幫蔡總統吸引了不少選票,但她執政一年後,這亮麗的願景,逐漸成為她執政的噩夢。
民進黨執政前說台灣不缺電,執政後承認供電情況嚴峻,先是讓汙染較高的單循環燃氣機組環評通過,再讓核二、核三兩部機組上線發電,而民進黨在野期間,其民代多次批評台灣核電廠不安全,但在缺電危機當頭下,即便被環團痛罵,民進黨這個髮夾彎,還是非轉不可。
連白紙黑字的政治承諾都兌現辛苦,小英沒說的事,才更讓人擔憂。
在核四計畫確定不啟用後,已經投入的2838億元興建經費,是蔡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蔡總統在執政前,對如何解決核四的困局,總是避而不答或輕描淡寫的帶過。
國人要知道,台電資本額3300億元,若要台電一次認列核四2828億元的損失,等同要台電宣告破產,這龐大的費用,勢必得全民埋單。
台電之前已建議政府儘速處理核四興建的費用,可能的解決方式是分年由全體國人的電費來負擔,要分多少年來負擔?工業與民生又要用怎麼樣的比例來負擔,是蔡政府的頭痛難題。
能源政策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台灣選擇了非核家園的道路,在轉型過程中勢必得面臨供電緊張、火力發電提升帶來的汙染增加或電力成本上揚等代價,但蔡政府只講轉型後的美好,卻不說轉型中會面臨的種種陣痛。
更令人擔心的是,蔡英文的能源計畫太過理想卻缺乏實踐路徑,陣痛沒有結束之日,能源轉型計畫持續難產。
今年以來包括彭博、美國商會等國內外單位,都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提出諸多質疑,隨著天氣愈來愈熱,國內供電情況愈來愈吃緊,小英沒說出口的能源轉型成本,未來將逐步反映在國人的電費帳單上。

經濟/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聯合報社論..停止嘲諷,請正視軍心士氣危機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還回得去嗎?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經濟/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2017-06-27 02: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南向政策推動一年多以來,目前似乎還看不出什麼具體成效,建議政府應該重新定位,並調整目前推動的模式。
首先應評估涵蓋國家範圍的適當性,新南向包括18個國家,這些國家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特性各方面,差異均非常大,所以台灣切入的角度也必須不一樣。雖然國內各部會均投入大量資源推動新南向,但許多措施欠缺新意,形成資源的浪費。再加上各部會欠缺橫向連繫,不少政策疊床架屋,又急於求表現及抓亮點,欠缺對個別國家基盤研究,無法充分發揮台灣的利基。
雖然行政院早就提出一國一平台,但是目前重點幾乎集中在和台灣經貿往來較密切的幾個東協國家以及印度,對於其他國家則關注較少,投入資源更是不足,充其量只是聊備一格,更遑論有什麼具體成效。台灣資源有限,若是無法對所有國家有全盤的了解;是否考慮針對各國特性,做重點式的突破,避免使一國一平台淪於口號。
新南向中大多數國家與台灣經貿往來不密切,當地台商也屈指可數,經營起來並不容易,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機會。例如新南向中南亞除印度外還有其他五國,這五國共同特點是人均GDP都偏低,幾乎都不超過3000美元;但是近年來經濟成長都很快,普遍面臨基礎建設不足,追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除了硬體建設不足,對於資通訊的軟體建構,也有很大的需求,這部分是台灣具有優勢的項目,未來可以尋求突破。
其次是推動措施之調整,新南向標榜以人為本,共創互利雙贏。但現在許多措施,主要都是要解決台灣內部的問題,並非是由對方角度出發;若對這些國家沒有幫助,他們為什麼要配合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未來應改變目前供給導向的方式,必須由當地國家需求面出發,進而尋求合作機會。
以產業發展為例,台灣應了解當地國想要發展甚麼產業,從中找出台灣的強項,這樣才有合作成功的機會,而非只是一直想賣東西過去。另外大多數新南向國家城鄉發展差距很大,所以許多鄉村過剩勞動力均集中到都市,造成都市很大的負擔。如果台灣可以把過去城鄉平衡發展的經驗,移轉到這些國家;並在鄉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一舉解決就業及縮減城鄉差距的問題,才能真正達到互利雙贏。
新南向政策也應視為國內經濟政策的延伸,例如如何將新南向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與目前5+2產業結合,而非只是關起門來推動。事實上,目前政府所推動5+2產業,許多亦是新南向一些國家重點推動的項目,但由於發展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補關係,未來可以尋求雙方產業合作,甚至結盟的機會。
台灣也應利用與新南向國家既有的FTA網絡,在新南向18國中,台灣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FTA,在這兩協定中均有產業合作的專章。新加坡在東協深耕已久,若可以結合台星企業前進新南向市場,成功機會自然會大增。另外紐西蘭在農業上也有相當的競爭力,利用台紐FTA產業合作平台推動與紐西蘭的合作,也是一可行的方式。但是政府迄今不曾利用過此架構,平白浪費了這個平台。
另外政府也應善用海外台商的外部資源,台灣海外投資最早聚焦在東協,台商在海外已建立了良好的人脈與資源,可以做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有利的協助。但是目前政府似乎並沒有善用台商能量,非常可惜。
最後中國大陸的因素也不能忽略,除了政治面的干擾外,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幾乎涵蓋新南向所有國家。正如前總統李登輝日前直言,台灣若不去面對一帶一路,新南向會很難推動。台灣在遭遇一帶一路競爭時,該如何因應?也是一必須正視的問題。

聯合/民進黨還回得去嗎?


2017-06-27 02: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林全表示,ECFA的簽訂是好的。記者蘇健忠/攝影



儘管未明說,但民進黨內近期確瀰漫一股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賴清德公開喊「親中愛台」,不但總統府跟進,其他綠營首長也友中、和中、知中地唱和。閣揆林全甚至說,「ECFA的簽訂是好的」。這一切,不禁讓人有「今夕是何夕」之感。
其實,林全並不是綠營第一個「還ECFA公道」的人。二○一○年的大選,蔡英文和馬英九辯論ECFA,蔡英文甚至宣稱,若執政會用公投廢除ECFA;但她後來被問到這個問題,卻又說不會廢除ECFA,也不一定會發動公投。
身在綠營而公開肯定ECFA,林全還是少見的例子。從近期情勢發展看,無非是民進黨的兩岸和外交路線已經走進死胡同,民意反彈,才會出現這種說法。蔡英文執政前,綠營一片「假如民進黨執政,北京將不得不與民進黨政府對話」的自誇之詞,如今,此說已證明是一廂情願,令人唏噓。
民進黨一向政治掛帥,用統獨意識形態看待兩岸關係,成功抹紅國民黨,並取得執政。然而,在野時的主張在執政時能否實現,如今看來,已經碰壁。蔡政府面對的是一個十字路口:前進無路,左右轉未必行得通;要回頭承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又要如何向支持者交代?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如今恐怕即將成為一個警世故事:愚者千方百計追尋彩虹彼端的樂園,卻發現那裡只是一片荒蕪;但要回到彩虹這端,卻已無退路。林全肯不肯定ECFA其實無關宏旨,因為找不到掉頭的空間。

聯合/停止嘲諷,請正視軍心士氣危機


2017-06-27 02: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防部長馮世寬在中科院九鵬基地觀看鷹式飛彈發射升空。圖/軍聞社


軍方上周發生兩起負面新聞:一是數名軍士官在澎湖召妓,還與業者爆發財務糾紛;二是我國防空主力之一的鷹式飛彈,在演習中兩度故障,爆炸自毀。消息傳出,「軍紀蕩然」、「遲早炸死人」的聲浪再度瘋傳,國軍形象再次遭遇打擊。
蔡英文總統上月到澎湖視察漢光演習,宣稱自己是「國軍最大靠山」;此前一周,她更告訴來訪的美國退伍軍人團體,經一年的努力,「軍人的社會地位已經提升」,更受民眾喜愛。然而,國防部在立法院被詢及是否感受到「軍人地位提升」,現場卻一片沉默,沒人開得了口。
洪仲丘案後,在一些政客與名嘴鼓譟下,「仇軍」儼成顯學。女明星違規入營參觀直升機,士兵虐殺流浪狗,軍營發現毒品,都使國軍形象大壞,也使國軍招募官兵越形不易。據統計,近兩年軍官退伍四八七○人,僅補充二五九七人;今年前四個月退伍八六三人,任官僅一三一人。尤其少尉、中尉的「編現比」僅五十四%,下士六十一%,均低於軍、士官的平均值。陸軍官校計畫招生三三○員,報到不到兩百,一年後只剩一六○人。在在顯示,近年青年從軍意願迅速惡化,導致越初階幹部越短缺。
雪上加霜的是,正逢兵制轉型,一年期義務役即將走入歷史,役男僅需接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就退伍,不負戰備任務。然而,這些「四月兵」卻頻傳不服管教,甚至爆發多起動粗犯上案例。以上跡象,其實暴露國軍基層已面臨近乎崩盤危機,如果無法遏止災情,國家將深陷無可用之兵的絕境。蔡英文所謂「軍人社會地位提升」,純屬空言,適成反諷。
要建立可戰之兵,必須讓軍人自信是正義一方,不懷疑為何而戰,部隊生活的勞苦犧牲才有意義。同時,要讓官兵沒有後顧之憂,深信無論時地,不管生死,國家都會善盡照顧自己或家人的承諾。但從這兩個面向觀察現實狀況,目前執政黨的國家認同曖昧,不時暗示「中華民國」的標籤無用,或要更易國號,導致國軍不知向誰效忠。此外,政府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磨刀霍霍,部分執政團隊成員赤裸裸顯露清算報復心態,這對軍心士氣的殺傷,均遠超乎想像。當國軍一方面不知向誰效忠,一方面擔心家計和退休的後顧之憂,他們的士氣怎不令人憂心?
蔡總統身為三軍統帥,必須走出自我感覺良好的象牙塔,不能以為說句「我是國軍最大靠山」,就可以贏得軍心。一年來,蔡總統對軍中講話多在晉升、畢業、操演之類的儀式場合,但遇到輿論過度苛責軍方,卻未見總統出面力挺;對於募兵難以兌現、地方政府無理索求等等,似乎也視若無睹。蔡總統所聲稱對國防的重視,和軍人面臨的失落宛如兩條平行線,如此,所謂與國軍「共榮辱」豈非奢言?
國防部長馮世寬的問題不少,其癥結在重秋毫而輕輿薪。馮世寬關注士兵立正須握拳、制服臂章之類瑣事,卻漠視真正困擾基層的不合理規定。本來,身為國軍大家長,為官兵的榮譽和權益向外力爭,是馮世寬責無旁貸的義務;但不管是國防預算額度跳票,或是官兵被派當免費救災公差,「馮大鵬」面對綠營執政者卻時常表現得像小媳婦。尤其,面對在野立委質詢,他屢次發言尺度失控,使自己變成爭議焦點,甚至淪為網民笑柄,在在拖累國軍形象。
中共解放軍挾近年經濟起飛大幅擴張,嚴重擠壓台海戰略平衡;而我方受限於資源,即使頻頻加強軍購,亦無法保證能與之抗衡。局勢嚴峻若此,人們若還毫無警覺,執政當局一味宣示重視國防,卻不思解決兵制、資源、管理、軍人士氣形象等困局;輿論坐視酸民風氣蔓延,把軍人當成發洩情緒的出氣筒;一旦兩岸間有猝然之憂,台灣要憑藉什麼與之對抗?

聯合筆記/金曲獎 聽見公民聲音

.兩岸決策 意識形態因素太高
.美健保、台年改…挖東牆補西牆
.聯合筆記/金曲獎 聽見公民聲音
.年金殺價 不利中研院發展
.藥商欲漲價 何患無由
.活用檔案 國史館時代使命
.吳敦義當顧全局 而非親征高雄
.急急「綠」令 優質人才大流失








聯合筆記/金曲獎 聽見公民聲音


2017-06-27 02:20 聯合報  許俊偉

金曲獎原是年度華語音樂盛典,但今年有不少音樂人,透過典禮沉重表達對台灣當前各式社會議題的態度。有人高呼「撤銷亞泥」,也有人聲援捍衛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還有人公開出櫃喊著想在台灣登記結婚。
這是一場令人深刻又值得省思的頒獎活動。擅長透過音符傳遞訊息的音樂人,這次不用唱的,紛紛直接說出對當前政策最真切的訴求。
歌手巴奈在內的原住民,從今年二月開始就在凱道紮營,反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擬排除私有土地,抗議人士喊出的「沒有人是局外人」口號,被歌手張震嶽在金曲獎開場表演中高舉布條表態。
環團在頒獎隔日正好舉辦反對亞泥礦權展延的遊行,在金曲獎星光大道紅毯上,台語歌手謝銘祐、客語樂團米莎X地下河、原民樂團達卡鬧,都拿著「撤銷亞泥」的舉牌進場。
典禮開始後,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得主陳星翰,發表得獎感言時甚至以髒話「問候」亞泥,直播放送,連消音的機會都沒有。林生祥帶領的「生祥樂隊」在領評審團獎時,也呼籲民眾隔天響應遊行。
香港女歌手盧凱彤獲最佳編曲人獎,上台領獎時公開出櫃感謝「太太」。她跟太太去年在國外結婚,得獎感言直接告白「我知道這個世界不完美,有了妳,誰還需要完美」,還說因為太太,選擇留在台灣發展。她下台後受訪說妻子是台灣攝影師,希望台灣同婚合法後,也能在台灣登記結婚。
前幾年,也有不少音樂人在金曲舞台上反核、反美麗灣,當時還有人倡議「政治歸政治、音樂歸音樂」。隨著社會進步,外界對這樣的表態習以為常,今年甚至各式公民聲音齊放,從原住民土地正義、國土環境到同婚議題,全是當前社會熱切關注的公共議題。
這除了象徵台灣社會意見自由多元,其實也是執政警訊,凸顯有愈來愈多人正對時下各式施政作為不滿。
這些執政爭議,政府聽見公民聲音了嗎?蔡政府雖向原住民道歉,但傳統領域爭議卻被質疑對原住民不友善;同婚修法則被認為態度曖昧;經濟部展延亞泥廿年礦權,更在導演齊柏林過世後,引爆強勁後座力。
從太陽花學運到白色力量,近年公民力量崛起;蔡政府能取得執政權,某種程度也是當時獲得公民力量支持。如今執政後,若聽不見公民在各種場合發出的怒吼,與公民力量漸行漸遠,讓公民力量持續積怨,恐不利政策推行和政權穩固。

兩岸決策 意識形態因素太高


2017-06-27 02:20 聯合報  王亮/大學教師(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關係的決策,無論是「台對陸」或「陸對台」,決策過程中須考慮的因素很多。就以「台對陸」的決策而言,決策因素包括決策者的個性與意識形態、國際情勢、國內政治、民意與輿論、官僚政治、行政與立法的互動、利害關係國對台/陸的政策、兩岸歷史文化背景、兩岸經貿關係、兩岸的經濟、國防實力等等;這些因素都不是「常數」而是「變數」,隨時都在變化,各因素彼此之間也可能是聯動的,各因素影響決策的比重也不同,也是隨時在變的,這也和決策者的個性、意識形態有關。
兩岸政策最重要的決策者當然是總統,總統這個「職位」包括總統個人以及他所領導的官僚組織,包括國安會、陸委會、外交部等,此官僚組織雖有明確的法定權限及功能,並遵守一定的行為模式執行其任務,然而由於不同的總統有不同的個性及行事作風,這些官僚組識於襄助總統時就自然會有所調整,並呈現出不同的角色形象,總統如果太強勢,這些單位的功能可能就弱化了。
總統在兩岸決策制定過程中表現的態度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是進取的或退縮的,都與總統對其本身職務與兩岸關係之認知與心理取向有密切關係。在兩岸面臨衝突及危機時,總統除了本身的能力外,尚須兼具堅強的意志與決心,以及敏銳的眼光與判斷力,才能選擇出最適當的權力表現型式去化解危機。
總統的個性及意識形態,在對外關係決策上所占比重往往是蠻大的。美國政治外交學者詹姆士巴博認為,瞭解總統最好的方法可由兩個層面著手,第一是觀察他投入工作的精力,第二是他個人對執行總統職務的滿意度。第一個層面可分為主動或被動,第二層面可分為樂觀或悲觀,這二個層面共可排列組合成四種總統個性型態,亦即主動—樂觀、主動—悲觀、被動—樂觀及被動—悲觀。依巴博的觀察,雷根總統屬於被動—樂觀型,他的個性屬於被動的,容易順從別人,易於被別人引導,而非屬個人專斷的個性,對本身擔任總統角色的表現則感到滿意。依筆者個人的觀察,蔡總統應屬主動—樂觀型,即積極主導兩岸決策,並對自己的總統角色的表現感到滿意。
這些類型的個性無所謂好或壞,而是要看個性、意識形態等因素與其他決策因素交互作用結果而定,結果好,才能使政策手段正當化,也就是兩岸政策要能達到「國泰民安」才能算是好的政策。目前看起來蔡總統的個性及意識形態在兩岸決策因素中所占的比重似乎太高,而其他因素較不受重視,使兩岸政策尚未能找到最適化的答案。

美健保、台年改…挖東牆補西牆


2017-06-27 02:20 聯合報  彭滂沱/作家(台北市)

代表內華達州的參議員赫勒(右),為公開反對參院共和黨取代歐記健保提案第五名共和黨參議員。 (美聯社)


上周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針對眾院五月通過的健保草案提出修正案,推翻歐巴馬的健保法案。川普總統力促於國會七月休會前通過此修正案,但預料困難重重。
美國為全球唯一超強,卻只有第三世界等級的健保制度。歐巴馬推動健改,幾經折衝,國會終於通過健保法案,歐巴馬於二○一○年簽署立法。主要內涵為擴增貧戶醫療保險投保人數;徵收富人稅,以填補健改預算缺口。受惠民眾二千萬人。
共和黨對歐巴馬健保深惡痛絕,一因堅信小政府,主張聯邦政府管制愈少愈好;二因認為醫療保障是勤奮工作掙來的特權,而不是天賦人權。
川普健保內容包括縮減貧戶醫療保險及取消富人稅。此法案如通過,未來十年內貧戶醫療保險經費將被大砍,二千三百萬人失去健保。
兩黨健改都是在社會階級做文章,歐巴馬健保犧牲富人及中上階級;川普健保則漠視窮人及中下階級。兩黨挖東牆補西牆,取捨健保體系的「使用者」,卻不敢找「提供者」開鍘。
美國醫、藥、保各擁強大的遊說團體,長年以政治獻金攏絡兩黨總統候選人及民選政要、聘用離職高官遊說。以歐巴馬健保研擬法案的二○○九年為例,醫、藥、保斥資至少卅四億美元,雇用一七五○家公關公司,五千三百名公關人員,在白宮及國會廣布說客,力阻走向全民健保之路。
美國健改給國人的啟示:
第一,健保制度是美國社會不公不義的果,不是因,健改只是頭痛醫腳的改革。歐巴馬不思矯治弱勢族群的貧窮文化,而希望在健保上以所得重分配追求社會救濟的目標;川普在健保上為富人減稅,期望富人創造就業,惠及中產階級及窮人,殊不知經濟機會的不平等,徒然加深貧富鴻溝。
第二,中產階級是美國社會中堅。歐巴馬健保不利於中上階級;川普健保損及中下階級,兩者再度重創中產階級。中產階級弱化斲傷社會流動,貧富差距更形惡化。
第三,我國軍公教年改與美國健改雖是不同性質的改革,但同樣無視國家財政的因果關係,企圖透過公權力進行社會階級的所得重分配。政府為何不在重建產業政策,改善財政效能、投資環境、稅制,節制無良資方等方面有所興革?捨此不圖,反而誤指軍公教年金為國家財政癥結而予大砍。此舉只是在受薪階級間挖東牆補西牆,製造新的社會不正義。

年金殺價 不利中研院發展


2017-06-27 02:34 聯合報  王群合/退休人員(台北市)

公教年金改革也牽涉到中研院研究人員和教育界的退休福利。圖為中央研究院大門口。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幾次總統大選時,中研院院長和很多位院士都出面支持特定候選人。近日立法院二讀通過公教年金改革法案,牽涉到中研院研究人員和全國教育界的退休福利,日前有多位頂大校長和教授發聲,卻不見中研院院長和院士們出面表達意見。
或說這個法案牽涉自肥,不宜出面。其實不然,中研院院長和大多數的院士都有美國國籍,拿美國的退休金。如果出面只是關懷中研院其他同仁的福利和未來發展,不涉及自身利益,正當合理。
一直在中研院服務的研究人員,待遇比照一般大學的教授,但是大多數需要更嚴格的考核制度。拿到博士後通常需要幾年的博士後歷練後,才能就任助理研究員,服務的資歷要比同年齡的老師通常少很多,因此算起退休金是吃虧的。當退休福利驟然減掉超過三分之一,優良的潛在申請者很容易會將其他的選擇擺在優先,縱使會被批評勢利。
中研院有另外一個階層的研究人員,在國外服務有成後才回國,通常擔任特聘研究員或所長,待遇比照國外當地的教授,多半會被選上院士。他們因為留在國內的資歷不足,無法領取退休年金。
希望中研院院長或院士們為了中研院及教育界日後的發展緩和近來年金殺價的情緒。如果大幅降低退休年金,在實質上等於更加拉大了在國內長期發展和衣錦還鄉兩種研究人員的差別待遇,鼓勵年輕的學者考慮長留國外,不利於中研院和國內學術界的發展。


藥商欲漲價 何患無由


2017-06-27 02:47 聯合報  張裕昇/藥師(高雄市)

「漲」聲響起,家庭常備藥也來摻一腳,從普拿疼加強錠、斯斯、足爽、曼秀雷敦到龍角散等指示用藥或成藥,最近都提高售價,民眾上藥局得多掏腰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普拿疼膜衣錠等家庭常備成藥下個月即將調漲,漲幅由五點三%到廿三%不等。欲漲之價,何患無由,廠商想調漲商品價格,最常見的理由就是原物料上漲、人力成本、一例一休…等,不愁找不到理由。另外一個比較牽強的理由是已經N年沒有調漲價格,這幾年成本飛漲,不得不調漲。
您知道嗎?相同成分、劑量、劑型的健保給付藥品,目前健保給付價最高不超過一元,而且藥價年年在調降。如果以N年前的價格來比較,現在的藥品價格應該是要調降,結果成藥價格反而上漲,與健保藥價逆勢而行,為什麼?
一、廣告藥和處方藥的區別,處方藥你看不到任何媒體廣告,成藥的廣告則排山倒海的洗民眾的腦。廠商宣稱的成本增加也許是真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這些成本絕對不是增加在藥物本身上面。廣告藥品是獨家商品,賣的是品牌,不是藥品成分,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二、廣告藥是商品,處方藥則是藥品,託台灣的建保政策之福,救命的藥品價格只會調降,不會調漲。而廣告商品價格只會調漲,不會調降,儘管兩者的作用、成分是一樣的。商品不是必需的,治病藥品則是必須的,這是台灣健保之所以傲視全球的地方。
作為一個病人,你必須信賴你的主治醫師,信賴醫師開的處方。但是做為一個消費者,你對商品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品牌與原廠藥的迷思是不必要的。在選購家庭常備成藥時,多詢問藥師的意見,您可以成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並且為您的荷包省下不少,效果卻一樣的好。

活用檔案 國史館時代使命


2017-06-27 02:47 聯合報  蕭雅宏/教(新北市)

國史館。聯合報資料照


拜讀廿六日「不修正史,小英要國史館留下什麼?」一文,筆者以史學工作者身分與認識提出商榷。
民初以來歷史研究無論選題、體例、格式、筆法與問題意識等項,皆奉泰西為圭臬。時至今日,當代各大學歷史系所、專業史政機構,無論正史寫作或史料彙編,皆不能擺脫西方樹立的典範。梁啟超嘗言古代官修正史:「廿四史非史也,廿四姓之家譜而已」,對民國設置國史館則認為「儲備史料,傳功勳大略」。投書言及「美國國家檔案館、軍事史中心出版一系列著作」,故想當然耳「民主國家亦有正史」,這種推論未免過於簡略。美國為公認舉世史學王國,無論象牙塔內或民間學術多元,所謂「定於一尊」的正史根本不可能出現。
中華民國在台灣最可貴的是學術環境,舉凡中央研究院、檔案管理局、國民黨黨史館與國史館皆為漢學重鎮,歷史論述早就不為一家之言,足見學風自由,百家爭鳴。國史館不但庋藏大陸時期政府部門重要史料,行憲後歷任總統副總統文物亦為國之重寶,需知真正的國史不為一黨一派所服務,「不偏不倚、從右執中」是史家態度;編纂史料、開放檔案才是國史館的時代使命。

吳敦義當顧全局 而非親征高雄


2017-06-27 02:47 聯合報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記者陳秋雲/攝影


廿六日「親征高雄?吳敦義關鍵抉擇」一文建議,吳敦義二○一八親自角逐高雄市長,文指若是「吳敦義挾全黨共主的氣勢,確有高度勝算,即使非必勝,也足以嚇出綠營一身冷汗。」身為高雄人且長期觀察政情,個人對此議有不同看法。
高雄近廿年雖然皆為綠營執政,但確非是鐵板一塊,只要藍軍有夠好的人選,有對的文宣策略,國民黨並非全無勝選機會。二○○八年總統大選謝長廷代表綠營出戰馬英九,儘管謝長廷曾任高雄市長數年,在大高雄卻輸了八千餘票,其中原高雄縣贏二萬票,原高雄市卻大輸二萬八千票,這說明藍軍在高雄確非全無可為,唯吳敦義顯然不適再戰高雄市長,其因有二:
首先,吳敦義在高雄市長八年半任內政績斐然,卸任市長後仍經常返回高雄,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他在高雄拿下二萬一千票,為全國第一高票,證明高雄鄉親對他仍有深厚情感。然而,二○一八市長選舉,如果「吳主席」再次親征,無疑昭告國人除吳敦義外,國民黨在高雄已無戰將,這顯非選戰布局之上策。
其次,有謂「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吳敦義在一九九八年那一役輸了高雄市長選舉,那也是他這一生選舉唯一的一次挫敗;有人或許認為他若能在高雄市長選舉洗雪前恥,將在選舉史上留下佳話。唯二○一八地方首長選舉與二○二○統大選時間太近,若吳敦義當選二○一八的高雄市長,任期未滿半年即是二○二○總統大選熱身時刻,此時的「吳市長」非但不可能競逐大位,煩忙市政甚至讓他無法兼顧全國的區域立委輔選,當「黨主席」被困在高雄難以動彈,對國民黨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自是十分不利。
吳敦義在國民黨祕書長任內,曾在第七屆立委選舉時放棄列名不分區而親自返回南投競選區域立委,不但自己以最高票當選也保住了南投國民黨另一位的立委席次,這既是吳的無私,也是戰力的表現。唯如今,吳既是黨主席必須衡顧全局,尤其二○一八是二○二○的前哨戰,他理當帷幄運籌、綜觀全局而非御駕親征、衝鋒陷陣。畢竟,二○一八的高雄市長選舉未具關鍵影響,二○二○才是藍綠的決勝之戰,也可能是吳敦義的最後一役,秣馬厲兵保持最佳狀態,方有機會克敵制勝,讓國民黨重返執政。

急急「綠」令 優質人才大流失


2017-06-27 02:34 聯合報  錢人傑/退休公務員(桃園市)

漫畫 季青


軍警公教年金改革這一場近似文革的鬥爭,已邁入最後階段,相對軍警公教族群的有限動員,注定改革結局落入既定的靶心範疇。
年金改革的主軸一直在價碼上打轉,是令人痛心扼腕鋸箭式的金權謀略。民國八○年間海關巡緝艦引進各大航商優質船長與輪機長十餘人,當時他們是以月薪廿餘萬元,轉職屈就月薪四萬餘元。這批世代交替接棒的專業優質人員,以勤儉持家精神維護船舶,為國家省下好幾億。年金改革後,他們是貢獻國家良多卻大幅減少退休所得的人員,海巡署未來也將失去引進優質人力的誘因。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年金改革以大幅削減退休給付,已嚴重影響現職人員心理安定,必然針對退休所得不足而重新規畫生涯應變。無可置疑將出現飛航技術成熟良好的青壯級飛官,提早退休轉飛民航的趨勢,海軍專業優質人力亦將早退投向航商,陸軍良好人才在青壯期亦將流向民營企業,都將造成國家長期培育的優秀人才大批流失。中研院、工研院、大學院校等學術研究單位,不再有麻省理工、常春藤盟校、歐洲名校的碩、博士願意投入。這是人性擇優取向與生活供需現實因應。
去年高普考報名人數創近年新低,今年警大錄取分數也大幅下滑,都是令人憂心質變的警訊。
年金改革一竿打翻文武吏治核心價值,執政黨若以非我族類「急急綠令」而倉促齊頭式落刀,漠視國家優質人事導向配套措施,將血淋淋的導致如同「一例一休」政策忙中有錯的嚴重後果。此刻軍警公教正為執政黨盡其職責工作,呼籲執政黨當以中庸為道,仁心仁術為國宏觀遠瞻。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葉銀華/台灣股市的問題在哪裡?
.李清志/橋下大叔的城市改造
.陳立恆/《灣聲》不土.且待知音
.王正方/他忘了我們,我們不可忘記他
.蘇蘅/網路直播 傳媒的一張新問卷
.黃介正/香港「特別」二十年









嚴震生/技術官僚:瀕臨絕種的動物


2017-06-27 02:21 聯合報  嚴震生


在台灣還是僅有黑白電視的時候,有一個討論時事的新聞節目「政府與民眾」,印象中當時擔任經濟部長的李國鼎先生及許多官員都上過這個節目。那是一個沒有名嘴也沒有叩應的時代,僅有一位資深記者訪問政府官員,暢談施政理念及政策成效。
記得當時官員臉不紅、氣不喘,腦袋充滿了各樣的數據,對政府要推動的政策瞭若指掌,說明時不僅言之有理,且娓娓道來,感覺上就充滿自信。言談之間,他們似乎都有一股使命感,堅信所推出的政策不僅能夠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更能夠造福大部分民眾。
在研究台灣經濟奇蹟的文獻中,技術官僚(technocrat)所扮演的角色,絕對是專家學者討論及分析的重點。他們獲得國家領導人的信任及授權,積極任事、勇於承擔,帶領一批年輕有理想、有幹勁的幕僚,無私奉獻自己,創造了台灣高度的經濟成長,成就了亞洲四小龍的領銜地位。
曾幾何時,我們的技術官僚似乎已成歷史名詞,如今很少看到他們出現在媒體上為政策辯護,立法委員質詢時不是避重就輕,就是猛拍委員馬屁,讓後者善盡表演的能事,本身又能夠保住官位,難怪台灣的經濟是每下愈況。
造成動物瀕臨絕種的原因不外乎三個,一是生存環境的改變,如全球暖化後生態遭到破壞,冰原融解使得北極熊生存條件困難就是一個例子。第二個面臨絕種的危機出自外力的攻擊,特別是人類的貪婪,如為了盜取象牙或犀牛角而造成非洲這兩個大型野生動物數量減少。最後一個原因,乃是動物本身繁衍能力的減弱,如人見人愛的貓熊。
基本上,台灣技術官僚逐漸的消失與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有相似之處。自修憲將內閣的同意權取消後,我國的「前行政院長」就出現族繁不及備載的情況。內閣的不穩定,當然會衝擊技術官僚的生存空間,沒有長官的力挺,再加上長官自己的官位都是朝不保夕,就不可能期待他們從長考量,規劃出可長可久的政策。如果這樣一個政策制定的環境持續,技術官僚能夠發揮的力量將會愈來愈萎縮,最終當然有可能瀕臨絕種。
其次,部分立法委員在政策質詢時,作秀成分居多,有時會將意識形態用言詞羞辱行政官員,有風骨的技術官僚若願意為政策辯護,不僅會因此開罪委員,本身部門的預算有可能遭到刪減,還會讓行政與立法部門關係不夠和諧,為難長官,因此要不是罷官求去,就是噤聲不語,省得製造麻煩。台灣媒體偏愛辛辣新聞事件的傾向,也助長這個趨勢。
最後,若是技術官僚不願意妥協,自有一些政治性較強的官員可以取而代之。這些人善於觀察風向、懂得逢迎政治風氣,儘管可能對政策沒有任何的專業,但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願意為政治服務,以爭取個人的權位及利益,而傳統的技術官僚在此劣幣逐良幣的情況下,自然就成為瀕臨絕種的動物,因為他們已不再具有繁衍能力,而是逐漸消失。
本文不否認目前政府仍存在傳統認知中的技術官僚,他們在年輕時或許還曾跟過那些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技術官僚;雖然當時可能未參與決策的制定,但至少還見識過這些技術官僚的專業與風範。然而,如果他們因為政治環境的變化、外部對這個族群的否定、及內部劣幣逐良幣的趨勢,導致其影響力量式微,甚至瀕臨絕種,絕非台灣之福。
(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