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還回得去嗎?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經濟/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2017-06-27 02: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南向政策推動一年多以來,目前似乎還看不出什麼具體成效,建議政府應該重新定位,並調整目前推動的模式。
首先應評估涵蓋國家範圍的適當性,新南向包括18個國家,這些國家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特性各方面,差異均非常大,所以台灣切入的角度也必須不一樣。雖然國內各部會均投入大量資源推動新南向,但許多措施欠缺新意,形成資源的浪費。再加上各部會欠缺橫向連繫,不少政策疊床架屋,又急於求表現及抓亮點,欠缺對個別國家基盤研究,無法充分發揮台灣的利基。
雖然行政院早就提出一國一平台,但是目前重點幾乎集中在和台灣經貿往來較密切的幾個東協國家以及印度,對於其他國家則關注較少,投入資源更是不足,充其量只是聊備一格,更遑論有什麼具體成效。台灣資源有限,若是無法對所有國家有全盤的了解;是否考慮針對各國特性,做重點式的突破,避免使一國一平台淪於口號。
新南向中大多數國家與台灣經貿往來不密切,當地台商也屈指可數,經營起來並不容易,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機會。例如新南向中南亞除印度外還有其他五國,這五國共同特點是人均GDP都偏低,幾乎都不超過3000美元;但是近年來經濟成長都很快,普遍面臨基礎建設不足,追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除了硬體建設不足,對於資通訊的軟體建構,也有很大的需求,這部分是台灣具有優勢的項目,未來可以尋求突破。
其次是推動措施之調整,新南向標榜以人為本,共創互利雙贏。但現在許多措施,主要都是要解決台灣內部的問題,並非是由對方角度出發;若對這些國家沒有幫助,他們為什麼要配合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未來應改變目前供給導向的方式,必須由當地國家需求面出發,進而尋求合作機會。
以產業發展為例,台灣應了解當地國想要發展甚麼產業,從中找出台灣的強項,這樣才有合作成功的機會,而非只是一直想賣東西過去。另外大多數新南向國家城鄉發展差距很大,所以許多鄉村過剩勞動力均集中到都市,造成都市很大的負擔。如果台灣可以把過去城鄉平衡發展的經驗,移轉到這些國家;並在鄉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一舉解決就業及縮減城鄉差距的問題,才能真正達到互利雙贏。
新南向政策也應視為國內經濟政策的延伸,例如如何將新南向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與目前5+2產業結合,而非只是關起門來推動。事實上,目前政府所推動5+2產業,許多亦是新南向一些國家重點推動的項目,但由於發展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補關係,未來可以尋求雙方產業合作,甚至結盟的機會。
台灣也應利用與新南向國家既有的FTA網絡,在新南向18國中,台灣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FTA,在這兩協定中均有產業合作的專章。新加坡在東協深耕已久,若可以結合台星企業前進新南向市場,成功機會自然會大增。另外紐西蘭在農業上也有相當的競爭力,利用台紐FTA產業合作平台推動與紐西蘭的合作,也是一可行的方式。但是政府迄今不曾利用過此架構,平白浪費了這個平台。
另外政府也應善用海外台商的外部資源,台灣海外投資最早聚焦在東協,台商在海外已建立了良好的人脈與資源,可以做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有利的協助。但是目前政府似乎並沒有善用台商能量,非常可惜。
最後中國大陸的因素也不能忽略,除了政治面的干擾外,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幾乎涵蓋新南向所有國家。正如前總統李登輝日前直言,台灣若不去面對一帶一路,新南向會很難推動。台灣在遭遇一帶一路競爭時,該如何因應?也是一必須正視的問題。
聯合/民進黨還回得去嗎?
2017-06-27 02:1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林全表示,ECFA的簽訂是好的。記者蘇健忠/攝影
儘管未明說,但民進黨內近期確瀰漫一股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賴清德公開喊「親中愛台」,不但總統府跟進,其他綠營首長也友中、和中、知中地唱和。閣揆林全甚至說,「ECFA的簽訂是好的」。這一切,不禁讓人有「今夕是何夕」之感。
其實,林全並不是綠營第一個「還ECFA公道」的人。二○一○年的大選,蔡英文和馬英九辯論ECFA,蔡英文甚至宣稱,若執政會用公投廢除ECFA;但她後來被問到這個問題,卻又說不會廢除ECFA,也不一定會發動公投。
身在綠營而公開肯定ECFA,林全還是少見的例子。從近期情勢發展看,無非是民進黨的兩岸和外交路線已經走進死胡同,民意反彈,才會出現這種說法。蔡英文執政前,綠營一片「假如民進黨執政,北京將不得不與民進黨政府對話」的自誇之詞,如今,此說已證明是一廂情願,令人唏噓。
民進黨一向政治掛帥,用統獨意識形態看待兩岸關係,成功抹紅國民黨,並取得執政。然而,在野時的主張在執政時能否實現,如今看來,已經碰壁。蔡政府面對的是一個十字路口:前進無路,左右轉未必行得通;要回頭承認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又要如何向支持者交代?
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如今恐怕即將成為一個警世故事:愚者千方百計追尋彩虹彼端的樂園,卻發現那裡只是一片荒蕪;但要回到彩虹這端,卻已無退路。林全肯不肯定ECFA其實無關宏旨,因為找不到掉頭的空間。
聯合/停止嘲諷,請正視軍心士氣危機
2017-06-27 02: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防部長馮世寬在中科院九鵬基地觀看鷹式飛彈發射升空。圖/軍聞社
軍方上周發生兩起負面新聞:一是數名軍士官在澎湖召妓,還與業者爆發財務糾紛;二是我國防空主力之一的鷹式飛彈,在演習中兩度故障,爆炸自毀。消息傳出,「軍紀蕩然」、「遲早炸死人」的聲浪再度瘋傳,國軍形象再次遭遇打擊。
蔡英文總統上月到澎湖視察漢光演習,宣稱自己是「國軍最大靠山」;此前一周,她更告訴來訪的美國退伍軍人團體,經一年的努力,「軍人的社會地位已經提升」,更受民眾喜愛。然而,國防部在立法院被詢及是否感受到「軍人地位提升」,現場卻一片沉默,沒人開得了口。
洪仲丘案後,在一些政客與名嘴鼓譟下,「仇軍」儼成顯學。女明星違規入營參觀直升機,士兵虐殺流浪狗,軍營發現毒品,都使國軍形象大壞,也使國軍招募官兵越形不易。據統計,近兩年軍官退伍四八七○人,僅補充二五九七人;今年前四個月退伍八六三人,任官僅一三一人。尤其少尉、中尉的「編現比」僅五十四%,下士六十一%,均低於軍、士官的平均值。陸軍官校計畫招生三三○員,報到不到兩百,一年後只剩一六○人。在在顯示,近年青年從軍意願迅速惡化,導致越初階幹部越短缺。
雪上加霜的是,正逢兵制轉型,一年期義務役即將走入歷史,役男僅需接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就退伍,不負戰備任務。然而,這些「四月兵」卻頻傳不服管教,甚至爆發多起動粗犯上案例。以上跡象,其實暴露國軍基層已面臨近乎崩盤危機,如果無法遏止災情,國家將深陷無可用之兵的絕境。蔡英文所謂「軍人社會地位提升」,純屬空言,適成反諷。
要建立可戰之兵,必須讓軍人自信是正義一方,不懷疑為何而戰,部隊生活的勞苦犧牲才有意義。同時,要讓官兵沒有後顧之憂,深信無論時地,不管生死,國家都會善盡照顧自己或家人的承諾。但從這兩個面向觀察現實狀況,目前執政黨的國家認同曖昧,不時暗示「中華民國」的標籤無用,或要更易國號,導致國軍不知向誰效忠。此外,政府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磨刀霍霍,部分執政團隊成員赤裸裸顯露清算報復心態,這對軍心士氣的殺傷,均遠超乎想像。當國軍一方面不知向誰效忠,一方面擔心家計和退休的後顧之憂,他們的士氣怎不令人憂心?
蔡總統身為三軍統帥,必須走出自我感覺良好的象牙塔,不能以為說句「我是國軍最大靠山」,就可以贏得軍心。一年來,蔡總統對軍中講話多在晉升、畢業、操演之類的儀式場合,但遇到輿論過度苛責軍方,卻未見總統出面力挺;對於募兵難以兌現、地方政府無理索求等等,似乎也視若無睹。蔡總統所聲稱對國防的重視,和軍人面臨的失落宛如兩條平行線,如此,所謂與國軍「共榮辱」豈非奢言?
國防部長馮世寬的問題不少,其癥結在重秋毫而輕輿薪。馮世寬關注士兵立正須握拳、制服臂章之類瑣事,卻漠視真正困擾基層的不合理規定。本來,身為國軍大家長,為官兵的榮譽和權益向外力爭,是馮世寬責無旁貸的義務;但不管是國防預算額度跳票,或是官兵被派當免費救災公差,「馮大鵬」面對綠營執政者卻時常表現得像小媳婦。尤其,面對在野立委質詢,他屢次發言尺度失控,使自己變成爭議焦點,甚至淪為網民笑柄,在在拖累國軍形象。
中共解放軍挾近年經濟起飛大幅擴張,嚴重擠壓台海戰略平衡;而我方受限於資源,即使頻頻加強軍購,亦無法保證能與之抗衡。局勢嚴峻若此,人們若還毫無警覺,執政當局一味宣示重視國防,卻不思解決兵制、資源、管理、軍人士氣形象等困局;輿論坐視酸民風氣蔓延,把軍人當成發洩情緒的出氣筒;一旦兩岸間有猝然之憂,台灣要憑藉什麼與之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