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經濟/TPP起跑 台灣還在原地踏步

.聯合報社論..都不是自己的錯
.聯合報黑白集.誰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經濟日報社論.TPP起跑 台灣還在原地踏步




經濟/TPP起跑 台灣還在原地踏步


2016-02-05 02: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昨天正式在紐西蘭簽署,代表生效日期開始起算,也代表台灣申請加入的碼表開始倒數。
按照TPP的規定,其生效有三種方式,一是若簽署二年內所有成員國都完成國內批准程序,則將在最後一國完成後60日生效。第二是若TPP於簽署後二年內有至少六個成員國完成批准,而其GDP合計占12國的85%以上時,則將在簽署二年期限屆滿後60天正式生效。
最壞的情形是,若未能在二年內滿足以上的門檻,則至少在六個成員國且GDP合計占85%以上,完成國內批准程序後的60日生效。由於美、日二國的GDP就占了68%,因此只要未來24個月內美日完成批准,TPP便非常可能在2018年4月以前生效。
對台灣等有意加入第二輪談判的國家而言,2018年4月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TPP成員國的共識,是要到至少生效已經在望的階段,才會討論新成員加入的問題,因此台灣準備工作的時間表,比較保險的作法,是以2017年底作為倒數計時的設定基準;也就是說,我們大概還有不到20個月的準備時間。
20個月實在不長,加上議題又很繁雜,準備起來壓力不小,必須按輕重緩急排出優先順序。從這個角度觀察,政府目前的準備方向似乎有偏差的問題。
世界銀行上個月公布了TPP的影響評估。12國中受益最大的將會是越南,預期到2030年時越南將可因TPP而增加30%的出口額,加上投資、技術升級等因素,GDP也可以增加10%。第二名馬來西亞的出口將增加20%,GDP額外增加8%。連日本也可望帶來23%的出口成長,GDP亦可能提升2.7%。
不過,這些快樂可是建築在非成員國的痛苦上;同份報告也指出,韓國的出口會減少1.5%,GDP也會降低0.3%;泰國的GDP出口更是會減少近1%。經濟部曾於2013年發布台灣的評估,也同樣指出若如果不加入TPP,我國GDP將減少0.27%,貿易總值下降0.2%。
這些數字清楚的告訴我們,加入TPP能增加出口改善經濟,更有使法規與國際接軌、帶動投資等諸多利益,對台灣絕對有利。產業與國民支持都來不及,遑論堅決反對;但實情並非如此。消保團體擔心食品安全、農民擔心開放、勞工害怕失業、公民團體擔心貧富差距惡化及喪失環境主權,各種反對聲音在瀰漫中。
這種情勢意味著我們要凝聚共識成功加入TPP,重點不在反覆宣導非加入不可的原因,更不在要求各部會用光速進行法規盤點,而在於告訴大家這些擔心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多慮了;更要告訴大家,對我們的衝擊果真出現時,程度會多大?影響有多深?更重要的是,政府將會如何因應、控制、消除食安風險、產業及勞工衝擊、改善貧富差距及確保環境主權。遺憾的是,目前政府的推動重點仍停留在繼續辯護加入的迫切性及要求各部會加速盤點;這些工作並非不重要,卻不是凝聚共識的關鍵。
這樣的偏差或許跟推動架構有關。目前TPP推動工作基本由經濟部擔綱,但經濟部確實負責談判,不過舉凡食安、產(農)業、勞工、貧富及環境,除了工業部門外幾乎沒有經濟部主管的業務;其他部會若不願跟上腳步拿出對策,經濟部也只能繼續宣導TPP的重要性。因此新政府多次強調要超越經濟部在行政院設立TPP推動本部,有一定的道理。
再者,接下來的20個月準備工作必須對症下藥,例如對於美豬、日本食品及基改作物等食安問題,推動本部必須責成相關部會提出讓人信服的影響評估及因應措施,要責成勞動部及農委會不能再置身事外,而要積極端出有感的輔導協助措施,才能導正國人誤解,早日完成準備。

聯合/誰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2016-02-05 02: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北市長柯文哲坦承日前換掉交通局長之說,「是自己嘴賤」。 記者邱德祥/攝影

新國會已決定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當作優先法案。然而,綠營方面先前的提案,有若干版本都是以「兩國論」來定位兩岸關係,顯然不可能為對岸所接受。立法院多數黨若提出這樣的草案,也極可能如當年「兩國論」一般引起國際與兩岸的緊張關係。這種局面會發生嗎?
回顧總統大選前,蔡英文極力向台灣社會與美國擔保,絕不在兩岸關係上挑釁,一切都會「維持現狀」。雖然她刻意諱言「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但會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來處理兩岸關係。
這些話語,聽似讓人放心。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將兩岸界定為「中華民國」內部的「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並且不排斥將來的國家統一。就此而言,李登輝時期的「兩國論」或陳水扁所宣稱的「一邊一國」應該不會重現。
但別忘了,當年兩國論的倡議者,本來就是依據他們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特殊解釋,將兩岸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李登輝總統於一九九九年七月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有以下表示:「一九九一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 ……中華民國從一九一二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一九九一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
其後,陸委會在一九九九年八月一日強調,「一個中國」乃是指「未來」;至於現狀,則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其更指出,李總統的立場乃是「陳述現狀,不是改變現狀」。可見,在當年李總統的定義下,「現狀」就是「兩國」。
二○○○年五月政權輪替,陳水扁總統宣示「不推動兩國論入憲」,看似對中共釋出善意,但在「現狀就是兩國」上,並無任何退讓。後來陳總統喊出「一邊一國」,並終止「國統綱領」,也都沒有修憲。
而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也在二○○○年五月表示,「特殊國與國關係是為開創兩岸新架構的好提議,但很遺憾遭到中共誤解,新政府未來將不再提兩國論,但不代表事實不存在。」可見兩國論只是「不再提」,但仍屬政府的堅定立場。然而,同年八月三日,蔡主委卻表示:「……基於文化與經濟的接近性,台灣人民未來只有一種選項,就是與中國大陸建立一個有意義的政治關係,一個在未來五到十年裡共存共榮的體系,簡化地說就是『未來的一個中國』」。
這似乎是蔡主委「終極統一」、「未來一中」的立場,很多人可能都忘了蔡英文說過這些話。仔細分析,這些字詞仍留下許多解釋空間。例如,「有意義的政治關係」或「共存共榮的體系」是什麼?所謂「有意義的政治關係」就是「一個中國」嗎?「未來的一個中國」、「有意義的政治關係」與「共存共榮的體系」,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何?但無論如何,這些話語留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可說讓兩岸發展有更多的想像可能,但也留給自己隨時「變身」「轉向」的空間。在這些含糊語句下,蔡英文政府隨時可以往前走,但也可以隨時退縮。她到底會怎樣詮釋當年這些看來矛盾的語言?
同樣的「現狀」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在馬政府的解釋下,是「不統不獨不武」,是「一個中國=中華民國」,並且承認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但在蔡英文的解讀下,也可以是「特殊國與國關係」、「未來一中」(表示現在沒有一中)以及「一邊一國」。蔡英文看似做出承諾,但其實什麼承諾也沒有做。加上近年來民進黨對「九二共識」與「一中」簡直視若讎寇。蔡政府上任後,會大轉彎而遵從馬政府的憲法解釋嗎?
如果蔡英文就任總統後,想要兩岸關係穩定,乃至有良性進展,就必須在實質上證明她與當年的李登輝、陳水扁、乃至「蔡主委」之間有所不同。相信民進黨版(或未來蔡政府的行政院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對兩岸關係的定位,還有他們將來如何回應激進獨派對一邊一國的呼求,將是一個重要觀察點。
蔡總統會回到當年那位「蔡主委」的立場?或是會自我調整,維持馬總統之「現狀」,捨棄「兩國論」而強化「未來一中」?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聯合/都不是自己的錯

2016-02-05 02: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市交通大打結,至今找不出原因,竟推給天雨和低油價。柯文哲老羞成怒說:「多開除幾個交通局長就好了!」看來,「神」級的市長束手無策了,而且立刻找到替罪羔羊。
這個「交通黑暗期」來得太詭異。當年台北市的交通黑暗,是因為交通動脈進行捷運施工,占用了大半條馬路。而今柯P不僅享盡前人建設捷運網之便,僅最近一兩年又通車了信義和松山兩線;在這種情況下,北市交通塞成這樣,柯文哲不覺得自己有責任嗎?
柯文哲好大喜功,在全市大闢自行車專用道,三橫三縱同時施工,不影響車流才怪。瞻前不顧後,看點不看面,正是柯P的特色。此外,柯文哲看不順眼的忠孝橋引道馬上就要拆除,將更導致雙北交通嚴重回堵,預估新北市民要多花三、四十分鐘才能進入北市。然而,自以為是的柯文哲,會在乎新北市民怎麼想嗎?
柯文哲說,他赴日訪問,學到了TOD(交通導向的城市發展);回到台灣,才發現台北市為「低度開發的城市」。柯市長,你的訪日行似乎沒有學到東西吧!出國考察,是為了汲取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用來貶抑自己的城市;何況,台北市交通原本還不算壞,為何到你手中變成了爛攤子?
柯P進用交通局長鍾慧諭時,北市府網站上有這麼一段:柯P新政不是嘴砲,交通局長將帶給台北「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鍾局長是工程顧問公司的總規劃師……云云。現在,台北市交通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民眾卻只想回到原來的順暢。
柯文哲最大的問題,其實在KOD──以柯P為導向的城市發展,唯我獨尊,聽不進他人意見。問題是,再怎麼厲害,他有幾個交通總規劃師可以開除?

酷經濟/日本的「負利率」難盡如人意

.對抗茲卡病毒 你必須知道3件事
.不要DRGs 蔡政府有別招?
.交通經費全國最多 台北,可以更友善行人
.單車路網革命 柯市長請挺住塞車陣痛
.酷經濟/日本的「負利率」難盡如人意
.能預測到的 都不是黑天鵝
.議長中立多好 我遇過
.地板乾淨不是天經地義
.彎腰郵筒的無奈小確幸
.掩埋場爭議 台南環局有話說




酷經濟/日本的「負利率」難盡如人意


2016-02-05 02:45 聯合報 林建甫



上周五(一月廿九日)日本正式宣布進入負利率時代。自二月十六日起,未來日本銀行業者存入日本銀行的準備金利率,將降至負零.一%,也就是說,銀行業者將錢存在央行反而需要支付央行利息費用,但這並非是指普通民眾和企業在民間銀行的存款利率變為負數。
理論上來說,日本的「負利率」貨幣政策應能產生三大正面效果,第一,寬鬆貨幣環境,第二,刺激通貨膨脹,第三,讓日圓貶值。
因為雖然日本長期處於接近零利率的環境,銀行業者仍會將閒置的資金放於央行,但若一旦施行「負利率」貨幣政策,銀行業者存放在央行的資金就需要支付利息費用,因此銀行業勢必會將原本存放央行的資金,轉向民間企業融資或是購買有價證券,達成提供實體經濟更多貨幣的目標。
同時因為貨幣供給大量增加,對內有助通貨膨脹提升,打擊通縮,進而刺激消費成長;對外讓日圓有貶值空間,有利日本出口產業的發展,帶動出口擴張。
但除了這些正面效益,「負利率」政策當然也需承擔風險。首先,這將不利金融產業發展。特別是以賺取利率收入為主的銀行業,不僅會因利差變小,導致盈利縮減,更多閒置的資金必會強迫業者增加放款,結果恐將創造出更多的不良貸款,承擔更多風險。
其次,負利率將帶給市場更多資金,若沒合宜的投資工具,過多資金競逐有限商品,甚至大舉投資高風險性資產,這些都是背後潛在的問題。
歐洲行央行自二○一四年六月宣布執行「負利率政策」後,歐元確實如預期貶值,但經濟成長、通貨緊縮等問題未明顯改善,反而讓金融業出現嚴重虧損。例如迄今已讓義大利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高達兩千億歐元。連經濟狀況不錯的德國,去年德意志銀行虧損達六十八億歐元,是二○○八年以來首見的赤字成績單。而其他歐元區的大型銀行股價更都有四到六成的跌幅。顯示負利率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
因此,對日本政府來說「負利率」是展現對抗「經濟、通縮困境」的決心,但是否真能紓解日本經濟盤根錯節的問題,相信並不樂觀。
問題根源在於,並不是日本的銀行不願意放款,而是企業沒有投資的機會,沒有借錢的需要,即使銀行提供不用成本的資金,企業也沒有貸款誘因。企業需要的不是錢,而是投資機會。這不是單靠貨幣政策就能決解,需要全面、整體的結構性改革。

嚴震生/成也愛荷華、敗也愛荷華

.嚴震生/成也愛荷華、敗也愛荷華
.黃介正/啟動「國防總檢討」
.朱宗慶/跌撞成長的舞台經驗談
.劉維公/權力春藥沒有你想的那樣有用!
.高朗/總要跨出建設性的一步
.王健壯/等待國民黨再起就像等待果陀
.平路/從一面國旗說起



嚴震生/成也愛荷華、敗也愛荷華


2016-02-05 02:46 聯合報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美國總統初選第一站的愛荷華州黨團會議於本月初舉行,民主黨形成史上最接近的五五波,共和黨則是三分天下,兩黨已有候選人在結果公布後宣布停止競選活動(其實等於退選),下周二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後,共和黨的參選規模將再縮小。換句話說,冒牌者(pretenders)將遭到淘汰,留下來的是競爭者(contenders)。
愛荷華州人口三百一十萬,在美國五十州中排名卅,土地近十六萬平方公里,排名第廿六,無論從人口數或土地面積看,都僅算是中小型的州,但是每隔四年都要在美國選舉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原因無它,這是美國第一個舉辦初選的州。
或許由於它的人口不多,若候選人願意花長時間經營,能夠直接接觸選民的機會,遠遠高過人口近四千萬的加州,同時愛荷華州沒有人口集中的大城,第一大城首府迪蒙(Des Moines)不過廿萬人,若要買電視或報紙廣告,也不會如紐約或洛杉磯、甚至是鄰近不遠的芝加哥昂貴,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可以讓資源有限的候選人,透過與選民的積極互動,說明他的政策立場,爭取認同與支持的最佳場域。
愛荷華州的初選形式,並非多數州所採取對候選人進行一輪的投票形式,而是選民到一個地點參與黨團會議(caucus)。事實上,caucus譯成黨團會議容易產生誤解,因為它會讓人聯想到國會中的黨團,其他翻譯如預備會議,則無法反映其運作的過程,幹部會議或是競選指導委員會離現實更遠。說得較明白一些,它包括了對候選人的投票篩選,以及如何說服尚未決定支持對象、或是所支持對象無法配得黨代表而必須轉投另一位候選人的過程。由於caucus花較多的時間討論及分配黨代表,因此若是沒有對候選人有強烈支持度的選民,有可能會因氣候寒冷或行動不便,就選擇缺席。候選人努力在地經營,不見得一定會獲得勝利,但從未扎根就不可能成功。
一九七六年民主黨初選,沒沒無名的喬治亞州長卡特一舉拿下愛荷華州近三成支持,這股氣勢(momentum)讓他在後續的初選中大有斬獲,不僅贏得民主黨的提名,更在大選中擊敗現任總統福特,入主白宮。一九八四年美國前副總統孟岱爾在愛荷華州輕鬆拔得頭籌,但是哈特參議員意外得到第二,儘管他最終仍然輸給黨內大老及資源豐沛的孟岱爾,但這股氣勢讓兩人一直纏鬥到六月才分出高下。一九九二年愛荷華州有在地人參選,包括柯林頓在內的其他候選人都獲得不到五趴的個位數支持。二○○○年的高爾、二○○四年的凱瑞及二○○八年的歐巴馬都是贏得愛荷華州後,順利拿下民主黨的提名。當年意外失荊州的原領先者希拉蕊.柯林頓,在經過數個月的苦戰後,最終還是輸給歐巴馬。或許這也是她此次有不能輸的壓力,儘管只贏桑德斯○.四個百分點,但險勝也是勝,否則愛荷華州的障礙,很有可能再度讓她與白宮絕緣。
共和黨方面,過去四十年贏得愛荷華州初選而能最終獲得總統提名者,僅有二○○○年的布希一位。基於此,克魯茲無須過於志得意滿,而表現超過預期的魯比歐則有氣勢向前推進。至於此次表現不如預期的川普,必須認識到自己說話直白,靠新聞報導做免費宣傳的方式,在愛荷華州是不適用的。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