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美中經貿對抗下的投資契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udn 垃圾.又欠缺 07/26.

◆  聯合報社論/國產疫苗弊案化,檢調卻不聞不問?
◆  聯合報黑白集/禁忌數字五
◆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美中經貿對抗下的投資契機






經濟日報社論/掌握美中經貿對抗下的投資契機


2021-07-26 00:13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聯社


中國商務部最近公布「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進一步揭示十四五計畫細節,內容可反映中國在全球競爭的強烈企圖心,並展現與美國對抗的決心,對台灣影響不可忽視。

在美國全面防堵與制裁下,中國認為在十三五規劃時期,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所以未來必須一方面將過去做為世界工廠的龐大產能由外轉內,利用國內市場經濟規模優勢,厚植經濟實力及技術能量,形成內循環為主的經濟;另一方面也必須以多元管道與國際連結,避免被孤立。惟有內外兼備雙循環模式,才能面對國際競爭。

基於此,中國未來將放寬外人投資規範,縮減限制外商投資負面表列清單範圍,並在更多領域允許外資控股或獨資經營,引導外資加速投入國內經濟促進內循環。雖然在美國的強力杯葛下,中國已絕口不提「中國製造民國 114 年(2025)」,但是中國目前積極發展人工智能、5G、物聯網及數位貿易等領域,可視為中國新版的產業政策,這也是拜登新政府發展的重點,已形成兩強競爭態勢這些產業都必須有龐大巿場來支撐,所以即使在美國強力制衡下,大陸市場對於外資仍非常具有吸引力。

中國未來將利用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協定(FTA)加強與國際連結。在國內廣設自貿試驗區,透過深層開放,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來吸引外資,擺脫過去以優惠措施吸引外資的格局。在國際則質量並重推動既有 FTA 升級及簽訂新 FTA,並搭配其對外經貿合作策略深化國際聯結;FTA 涵蓋率將由民國 109 年(2020年)的27%,在民國 114 年(2025年)提高到36%此種國內外遍地插旗的雙自由連結方式,未來將牽動全球貿易及投資。特別是中國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大開大放,例如在金融自由化程度,並不遜於台灣,對台灣形成很大競爭壓力,台灣也應積極鬆綁現行自貿港區相關政策,強化我方競爭力。

中國也將維護多邊經貿體系發展,反對單邊主義及保護主義,目標直指美國。中國將支持世界貿易組織(WTO)改革,並全力捍衛中國在 WTO 開發中國家的地位,而此正是美國過去不斷挑戰中國,要求中國放棄開發中國家身分,雙方在 WTO 多次針鋒相對。中國也呼籲恢復被川普癱瘓的爭端解決機制,更是直接針對美國,未來美中在 WTO 交鋒會更白熱化。

綜合而言,川普開啟美中貿易戰,並展開對中國防堵;在拜登勝選後,中國期望與拜登新政府發展新關係,原本預期拜登對中國基本立場雖不會改變,但手段可能會較川普柔軟。但拜登上任半年以來,不但繼續維持對中國一貫強硬立場,還不斷加碼經貿制裁措施,絲毫不見軟化跡象。

美國除了擴大推動將中國排除於國際供應鏈,也全力消除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影響力。例如以往美國對中國在美國境內投資併購限制,集中在高科技、能源以及與基礎建設相關產業;但最近美國甚至考慮限制範圍擴大到購買農場,阻絕中國進入美國農業供應鏈體系,以確保美國食品的經濟安全,未來美中經貿對抗將綿綿無期

美國倡議供應鏈重組,形成抗中聯盟下,台灣仍占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台灣對中國呈現貿易強化投資弱化的特點;在美中貿易戰後更加明顯,對中國出口大陸內需市場成長帶動屢創新高,而對大陸投資則快速下滑。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過去一直是以加工出口型態為主,未來中國大幅放寬外人投資限制,發展新興產業,台灣必須在兼顧經濟安全市場發展的原則下,掌握中國開放的契機,有效開拓大陸市場,才有利於台灣經濟成長。












聯合報黑白集/禁忌數字五


2021-07-26 03:1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明天起就要降級解封,大家都渴望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這時,人們沒注意、指揮中心也極力避免提起的是:台灣染疫死亡率已上升至五・○五%。世界各國的新冠死亡率在下降,但台灣的死亡率卻升至五趴的禁忌數字;這點,讓我們在降級解封的欣喜中,懷著忐忑與不安。

六月間台灣的染疫死亡率飆破四趴,為全球的兩倍,已十分讓人震驚。七月中旬後,台灣每日確診數降低到二位數以下,但死亡數卻罕聞「加零」,死亡率因此持續攀升。最近一周,全球的死亡率已從二・二%降為二・一%,對比之下,台灣升破五趴的死亡率已來到全球的二・五倍。

五、六月間,台灣曾發生一天數百人確診、每日二、三十人死亡的情況。當時的情況,可解釋為本土疫情來得又快又猛,醫療系統的因應措手不及。但如今確診數已大大降低,醫療體系已經從忙亂中解脫,但我們的死亡數卻未成比例下降;這就不禁讓人懷疑:我們救治染疫患者的方式是否不夠有效,或者醫療藥物仍未到位?

台灣的健保制度號稱全球之冠,但我們的新冠死亡率卻在近兩百個國家中排名最後十名,完全不成比例。政府把所有時間花在疫苗分配、人員管制、紓困及扶植國產疫苗,卻不肯多花點心力來搶救病患,真以為人命並不關天嗎













聯合報社論/國產疫苗弊案化,檢調卻不聞不問?


2021-07-26 03:1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竹北生醫園區,高端疫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備受矚目高端疫苗,傳出在放大量產製程時有抗原濃度不穩定的問題,不良率達八成二。製程有問題,衛福部食藥署卻仍迅速通過其緊急授權,核准其專案製造,令人不解。從既知情況看,這已超乎「決策是否錯誤」的問題,達到了人謀不臧弊案程度。對此,司法檢調迄無任何動作,是看不出疑竇,或者在為政治護航

綜觀國產疫苗從研發、制定緊急授權標準,到採購、審查、通過緊急授權,處處浮現人為干預的痕跡。經由政府高層牽線的「美國國衛院」技術,授權對象為何選中曾有「炒股紀錄的高端,迄今成謎;在研發過程中,從蔡總統和其他高官頻頻造訪高端,毫不掩飾對它的厚愛。反映在疫苗的審核及授權上,除為它打造獨步全球的「免疫橋接規則,且在通過緊急授權前即以天價下單採購,處處充滿偏袒

不僅如此,在疫苗審查階段,衛福部大幅更換專家會議成員,並不顧利益衝突換上多名曾與高端共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在審查會議上,衛福部悍然拒絕比照美國公開審查過程,甚至拒絕錄音錄影。高端疫苗的緊急授權,可謂在層層護航下一路過關

外界對國產疫苗的質疑,先前多集中在其「效力缺乏充分的科學驗證;而今高端爆發量產「不良率偏高」的問題,更顯示其品質堪虞,保護力及產能皆難孚預期。一般國際大廠的疫苗生產規模,大約在二千公升的等級;而高端疫苗僅從實驗室的「二公升」等級放大到「五十公升等級」,即有八成的疫苗品質不合格,要達到二千公升規模等級的優質量產,將是難上加難。

可議的是,高端疫苗量產良率太低,食藥署在通過緊急授權前即已知情,卻仍一意孤行給予授權。其中,十五名審查委員是「有條件」通過,要求高端逐月提出安全監測報告,恐怕就是知道量產品質不穩定將成為高端疫苗的不定時炸彈。但食藥署執意護航,辯稱這個問題「不影響品質」,若無法證明不影響品質,「這兩批疫苗就不會進入後續封緘實驗」。換言之,食藥署掐頭去尾把範圍鎖定「這兩批疫苗」,根本無意全盤檢視高端疫苗的生產問題

不良率問題被揭露後,食藥署長吳秀梅先指責外界對高端「太嚴苛」,並荒謬辯稱這「搞不好是一個更好的產品」,更把矛頭指向「內鬼」故意外洩資料。政府原應負責疫苗的品質把關,現在衛福部竟還責怪外界要求太嚴,這豈不角色錯亂?再說,正是內部有人看不慣政府造假,才會去揭這個「黑箱」。而吳秀梅的發言,已不像為民眾健康把關的官員,反更像業者代表了。

六月以來,台灣因外購和捐贈疫苗增多,國產疫苗緊急授權的正當性已大為降低如今爆出不良率問題,更凸顯蔡政府護航高端心切,已到不問科學、不問品質的地步。蔡英文總統曾公開喊話「國產疫苗七月供應第一波」,就算非要照劇本演出,但能用品質不穩定的疫苗給民眾施打嗎?高端市值因政府的政策利多增加數百億,已遠高疫苗採購的利益,背後的利益糾葛,司法能不釐清嗎?

兩個月前,北檢檢察官林達曾呼籲,政府要揭露國產疫苗採購資訊。但至今,資訊非但沒公開,黑箱和疑點反而越來越多。藍營立委日前已告發相關官員涉及圖利,相對的,檢調對疫苗採購的種種不合理仍不聞不問。檢調機關遲不出手,是要等民眾生命受到傷害,或者相關罪證都被竄改和湮滅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該有新的建國大綱

udn 論壇報udn 垃圾,欠缺。

◆  柔道銀 里程碑?似流星?
◆  投資原民拚奧運
◆  拜習會有譜?薛曼訪中藏玄機
◆  最高行政法院「昨是今非」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該有新的建國大綱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該有新的建國大綱


2021-07-26 03:50  聯合報 /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中共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建黨百年慶祝活動。(路透)


最近在網路上盛傳一個中國的影片,內容在吹噓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成就。我承認,最近中國的確有很好的進步,但真正的進步應是在共產黨放棄共產主義後。所以我認為中國共產黨建黨只有四十年左右,不該吹噓自己建黨百年。最令我訝異的是,影片開始之初就提到國父的建國大綱。

國父的建國大綱究竟講什麼,其實不重要,因為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值得知道的是,國父認為我們必須好好建設國家,成為一個先進國家。要建設國家,最重要的是要將公共建設做好,比方說,辦好教育、使得交通更加便利、能源更加充裕等等。這樣做,就能使國人可以發展潛力。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毫無工業的國家,相信國父一定希望能引進國外技術,成立很多工廠。所有的公共建設也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時代不同了,我們已經是一個工業國家,但仍應該有一個新的建國大綱。我們雖然已在工業上有一定的程度,但是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我們的工業產品不夠高級,經濟一定不會好,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可能好,所以我們的建國大綱應該以如何提升工業水準為主軸。

建國大綱要由政府提出來,要有相當好的建國大綱,政府必須對國家的現況有深刻的了解。要有好的科技,一定要辦好教育,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夠認真地回答一個問題:「我們學生的學業程度是在下降還是上升?」如果政府的回答是,我們學生程度在上升,那當然很好;如果反而是在下降之中,政府必須提出辦法。因為如果好的人才不夠,絕對不可能有好的工業產品。我也希望政府不要以為一旦實行了學習歷程檔案,學生的學業程度就會突飛猛進。

我們不但要擁有好的人才,也應該要擁有好的關鍵性技術。政府應該做一個通盤檢驗,找出所謂的關鍵性技術。希望政府知道,關鍵性技術往往不是很起眼的技術,拉伸技術就是一個例子。很多先進國家之所以能夠做出非常精良的工業產品,都是因為他們有極為高級的拉伸技術。齒輪又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學生都知道齒輪,高級的減速機是靠非常特別的齒輪才能做出來的。我又希望政府不要在建國大綱中大談AI、5G、奈米等等。

希望國家的政治領袖們能夠靜下心來,寫出一份適應新國情的新建國大綱。












最高行政法院「昨是今非」


2021-07-26 04:02  聯合報 /   李永裕/律師(台北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丞相,起風了!」這句流行語套用在最高行政法院對於黨產會「財產移轉國有」處分停止執行抗告案的司法審查態度丕變,一點也不為過。

最高行政法院近日接連二件有關審理人民團體(中華救助總會、婦聯會及婦聯社福基金會)針對黨產會所為「財產移轉國有」處分聲請停止執行的抗告案,對於停止執行的要件「難於回復之損害」,出現與過去整個翻轉的不同標準。

最高行政法院過去幾年都是維持原審法院所認定黨產會命令人民團體將財產移轉國有或追徵財產價額,將使人民團體「處於極其不利的地位」、「受到難於回復損害」,甚至「有礙政黨組織日常正常運作而使政黨本身萎縮或消失,非事後以金錢所得彌補」,並把「事後填補損害金額過鉅」也認為屬於難於回復損害的範圍,因此一律駁回黨產會的抗告。

然而,最高行政法院一夕之間態度丕變。例如在中華救助總會乙案,最高行政法院認為縱使黨產會命令中華救助總會將名下數十筆仍有承租人使用的不動產移轉為國有,並不會使原來存在的租賃關係複雜到無法釐清,也不會導致中華救助總會受到難於回復的損害云云,這樣的說法說服力甚為薄弱。

租賃到期後,試問承租人是要向國家承租還是向中華救助總會承租?若是向國家承租,國家可否拒絕?如因此損及承租人權益應如何處理?若國家繼續出租,不就正好導致中華救助總會受有無法收取租金的金錢損害繼續累積擴大,不出數年即可達到鉅額租金損失,更別談國家如果將這些不動產出售的情形了。

中華救助總會及婦聯會市價都超過十億元的財產,一夕之間被收歸國有,這樣竟然不構成「難於回復之損害」?

尤有甚者,最高行政法院認為中華救助總會近三年都持續有捐款收入,不致使業務停擺並導致人格消滅云云。然而,光憑捐款收入顯然不足支應人事辦公業務等各項經費支出,結果只好裁員減薪,難道不會導致業務受阻或停擺?況且社福捐款常有不確定性,誰能保證每年都能收到數百萬元的捐款?這些問題,最高行政法院隻字不提,就遽以廢棄原法院裁定,令人雙拳緊握,有怨難伸。

法律見解不是不能改變,而是要有充分的說理,超過十億元的財產被沒收,不構成「難於回復之損害」,請問最高行政法院,你的標準何在?












拜習會有譜?薛曼訪中藏玄機


2021-07-26 03:56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台北市)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歐新社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廿五至廿六日訪中,從她對中方安排會面官員層級不滿而考慮亞洲行取消中國天津這一站,美國連續施出兩記撒手鐧,最後中方宣布由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親自出馬會晤薛曼,整個過程曲折且暗藏玄機。這段過程若不自美中兩國從高度競爭半年,到發現彼此都需要啟動貿易談判推動「雙贏」的角度來看,恐怕只是見樹不見林,難窺全貌。

拜登入主白宮以來即高舉「反中」大旗,從亞洲日本、南韓到「七大工業國」(G7)峰會、歐盟、北約都發表程度不一的「反中」、「挺台」聯合聲明,不僅在六月下旬大致成功拉攏前總統川普得罪的盟邦,也透過此一「反中」連線向中國大陸施壓,迫使北京坐下來與華府啟動貿易談判。

與高科技、5G通訊、網路安全、太空、遺傳基因、量子學等領域高度競爭的情況不同,美中兩國在貿易上非但不是「零和遊戲」,更是「合作雙贏」,不太可能「脫鉤」。

在貿易,特別是在農產品貿易上,美中兩國更有「不可替代性」,即美國是全球獨一無二有能力提供中國如此巨額農產品的國家,而中國則是全世界唯一有能力採購、需求、消化美國大量農產品的國家。

就是在這種「交換」關係基礎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率先打電話向中國副總理也是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劉鶴致意,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也致電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寒暄,建立初步人際關係。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六月廿八日還特別在內部講話暗示,只要美國不再對中國頤指氣使,中國也可以調整「戰狼外交」。拜登也聞弦歌而知雅意,於七月六日要白宮印太戰略總監坎伯突然放話:「美國不支持台獨」,並刪除有中華民國國旗的推文。透過這兩件事,拜登向中方表示美國將繼續遵守「一中政策」,為十月義大利「廿國集團」(G20)峰會可能安排的拜習場邊峰會營造氣氛。

就在薛曼銜命訪問中國整裝待發之際,突然傳出薛曼亞洲之行可能取消中國這一站,因為中國外交部未安排該部第二把交椅的常務副部長樂玉成與她會晤,卻派第五把交椅的副部長謝峰會見她,讓美方認為受到矮化。雖然薛曼訪問天津的主場優勢在北京手上,但是美國是超級大國,又豈容大陸騎到美國頭上?

從突如其來的美軍行政專機閃電抵台為美國在台協會(AIT)送一件外交郵包」,以及AIT出面支持我國在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兩件事,可以看出美國的外交手腕的確高明。難怪王毅憋一肚子氣也只有對薛曼「改容相見」,否則破壞中美對話氣氛事小,妨礙中美貿易談判事大!












投資原民拚奧運


2021-07-26 03:42  聯合報 /   梁明輝/瑪家鄉鄉長、排灣族(屏縣瑪家)
方菀靈參加東奧四十九公斤級女子舉重得到第四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廿四日是全台灣人高興的一天,因為有二位選手參加東京奧運得到很好的成績,他們都是原住民。第一位是排灣族勇士楊勇緯,拿下柔道男子六十公斤級銀牌,也是台灣柔道隊史上首面奧運獎牌。第二位阿里山鄒族的方菀靈,參加四十九公斤級女子舉重得到第四名,可獲得三百萬元國光獎金。

我曾在原住民學校當過國小、國中老師,也帶過運動團隊(長跑隊,男女學生都曾得過全國越野賽團體及個人冠軍)。坦白說我不是體育本科系,不太會指導,我只是鼓勵他們快樂地跑,並給予機會出去比賽。我深知原住民孩子都具有運動天賦,只要給予機會、鼓勵及長期有計畫地栽培,他們都很容易成功。

我指導過的原住民孩子很多在國中畢業後就不跑了,他們大部分因為家庭環境及就業的影響而停止練習,很可惜。像楊勇緯、方菀靈這麼具有潛力的原住民青年其實還有很多,需要有人鼓勵、發掘。因此,我呼籲政府:

一、請重視原住民的運動才華,從小有計畫的栽培為奧運選手。大膽投入經費,在各級學校、各部落成立訓練站,充實設備、加強師資、增加培訓的費用及重視運動員未來就業等。在長期有計畫的栽培下,我相信會誕生更多奧運明日之星。

二、依照不同原住民族群的體質、專長,發展不同的運動項目。例如有些人認為阿美族適合發展田徑、棒球,排灣族適合柔道、摔角,魯凱族、泰雅族適合長跑,布農族、鄒族適合舉重,其他族也都有適合的運動。這是一般人的印象,還需要專家學者做詳細的研究,給國家運動決策者做正確的參考。

三、請執政者展現魄力支持體育,必能帶起全民重視運動的熱潮。楊勇緯刷新台灣柔道史上最佳成績,蔡總統和行政院蘇院長都發文恭喜。我們不希望這只是口頭勉勵,未來應展現魄力,提出積極有效的決策及長期計畫。在奧運得到獎牌是國力的展現,這種投資是值得的。












柔道銀 里程碑?似流星?


2021-07-26 03:34  聯合報 /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台灣「柔道男神」楊勇緯。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國手楊勇緯勇奪奧運柔道男子六十公斤級銀牌,至少創下兩個第一:成為我國奧運開賽後最快奪牌選手,更是柔道體壇首位在奧運摘牌選手。

許多人第一個問題是他在冠軍戰怎麼輸的?至少有三點:一、楊的攻勢雖多,但不像對戰法國時讓對手有那麼強烈的壓力,積極威脅性不足;二、對手經驗豐富,在楊被判指導之前,他會「適時」地鎖住楊的雙手,阻擋不少攻勢;三、一位國際級裁判也提出對主審心態的觀察:楊在國際大賽裡不算名人,但他的對手卻是上次奧運銅牌,楊應該一直衝展現企圖心,他有,但做得不足,裁判會假設有豐功偉業的老將還是比較強一點,因此把勝利判給了日本選手。這造成了一點遺憾,但相信也是楊下次參加奧運更好的動力。

無論如何,他還是把銀牌帶回來了。楊的成功,除了他真的很努力外,政府對選手的培育政策,也扮演了相當角色。首先最重要的是運動彩券。台灣運彩每年挹注銷售額的十%給運動發展基金,平均每年運用於「培訓體育運動發展人才及運動訓練環境改善計畫」約卅億元,今年一至五月就已挹注運動發展基金約十九億元。這筆經費體育署就拿來組成菁英培訓隊,用於亞奧運培訓計畫、黃金計畫等菁英選手的培養。

楊勇緯就是受惠於這些計畫,他也為此付出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努力。他此次表現,相信會給柔道後進們立下優良標竿。只是,楊的例子是會如流星一樣稍縱即逝,還是柔道運動的里程碑?目前制度看來是比之前完備許多。除給菁英選手的專屬計畫外,也有給國高中潛力新星的栽培計畫。

然而,我們也要提醒主事者仔細考慮如何將柔道向下扎根。柔道是個值得投入的運動項目,看此次四強戰以上的各國選手賽後幾乎都止不住淚水,這是為他們過往投入的最終喜極而泣或感嘆,相信許多旁觀者也會為之動容。

筆者曾好奇體院選手這麼厲害,為何在國際大賽沒有好成績?許多師範答稱:因為選手們小時候多是被迫練上來的,內心沒有強烈動機,上大學後教練約束少,很容易就迷失方向;也因小時候的教練要看到獎牌,多讓學生專注訓練而忽略學業,這些體育生如果不能像楊那麼幸運,一旦大學畢業,他們的職涯發展會受到限制,甚至有些會憑藉高超身手變成黑幫圍事。怎樣健全選手身心發展,是柔道教練不能推託的責任。

接下來柔道女子五十七公斤級的旅日名將連珍羚廿六日上場,她在二○一六年里約奧運與銅牌擦身而過,她早有拿牌實力,值得拭目以待。


薛承泰/死七百多人,人口卻少七萬多人!


◆  薛承泰/死七百多人,人口卻少七萬多人!







薛承泰/死七百多人,人口卻少七萬多人!


2021-07-26 04:07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美聯社


去年全球死於新冠病毒約一九○萬人今年上半年即使約有廿%人口打了疫苗,死亡人數突破二百萬。史書將會記載,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的前半年全球忙著找疫苗、打疫苗,卻擋不住疫情。我國疫情最近趨緩,但從國外經驗來看,誰知道會不會有下一波?即使如英美兩國擁有疫苗,最近也擋不住 Delta 的入侵,台灣逃得掉下一波嗎?

疫苗的功效某種程度是以毒攻毒」,由於病毒不斷演化,科學家無法知道什麼是最毒,但每一波來襲就是更毒!曾有好幾部電影,描述著人類末日的降臨就是病毒,巧妙的是,這些病毒可能就是變種的「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有那麼多人死於病毒,全球仍有八千一百萬人口的增長,地球今年很可能突破七十九億人口,其中亞洲占了將近六成!相較於兩百年前全球不過十億人口,馬爾薩斯就在擔心地球養不活這麼多人,認為人們會搶奪有限資源而帶來戰爭,甚至大自然也會反撲造成飢荒或瘟疫。

很諷刺的,兩百年來人口不斷增加,二次戰後更迅速,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當年即增加九千一百萬人,此後增幅雖減緩,可是增量仍很可觀,人類總數有可能在本世紀內衝到一一○億。如果沒有意外發生,亞洲人口占比一直會維持在一半以上。

人口是負債還是紅利?答案很明顯在於:適度人口數量中維持適度的人口結構。問題來了!什麼是「適度」?傳統對於數量的適度,將重點置於土地與資源的多寡上,如今還須加上科技與經濟發展。至於結構的適度就較有共識,一般希望經濟勞動力人口十五至六十四歲)占總人口至少三分之二,也就是每兩個工作人口養一個老人或小孩,即是俗稱的「人口紅利」;由於不是所有十五至六十四歲人口都在從事生產,有時候還須加入勞參率失業率的考量。

歐洲工業化國家較早發生生育率下降以及人口的老化,在進入廿一世紀時即陸續脫離人口紅利。相對地,東方國家除了日本,開始進入人口紅利階段,在過去的廿年經濟與科技發展迅速,於是引發了西方的危機感!東西方經濟與貿易戰,何嘗不是因此而起?若加上這次疫情的變數,東西方的轉變值得關注。

然而幾個東亞國家在進入廿一世紀後,生育率持續快速下滑並成為全球最低,這將促使人口紅利提早結束,台灣、南韓與中國大陸就是最明顯例子,不僅在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會超越歐美老化程度,勞動力短缺也會帶來相當衝擊

我國最近的人口變化更為驚人,在去年創下出生數新低與首度負成長之後,今年上半年生不如死達一萬九千人,遠超過去年全年七千九百人淨移出人口更高達近五萬五千人,不僅高出民國 85 年(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那一整年的三萬五千人也使得半年的總人口減少高達七萬四千人

人口總數減少短時間內衝擊並不大,人口結構的轉變才是台灣最大的挑戰!不僅是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篤定進入「超高齡社會」,民國 149 年(二○六○年)之前台灣有可能成為世界最老國,光是未來十年工作年齡人口減少一八○萬人,就是一個危機

在疫情期間,相較於其他年齡群感染機率偏高,政府應思考,先保住這群年年減少的人口,不僅可降低社區感染,也符合長遠的國家發展,畢竟買了先進戰機,總要有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