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融資政策亟待整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疫情無國界,但誰來領導國際合作
◆  聯合報黑白集/無症狀防疫神話
◆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融資政策亟待整合







經濟日報社論/紓困融資政策亟待整合


2020-04-04 00: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紓困規模擴大達到1.05兆元,包括原特別預算600億元,移緩濟急部分再追加1,000億元,並追加特別預算1,000億元,加上公股銀行等融資貸款額度7,000億元。政府因應疫情,快速應變推出紓困2.0版,值得肯定,但在金融方面,融資額度、利率計算、申辦資格等,各部會並不一致,且不便民,必須檢討修正。

就目前公股銀行推動的紓困融資措施而言,針對因疫情受隔離、無薪假或影響還款能力的個人戶,提供房貸、信貸、信用卡紓困方案,如為既有貸款戶可申請展延,選擇「本金寬限期」免收遲延利息及違約金,或展延借款期限、調降每期還款金額。

如有新資金需求者的貸款利率,依放款指數利率加0.9個百分點機動計息,得免徵提前清償違約金,免擔保品及免保證人。

自用住宅貸款額度低於1,000萬元部分,利率減2碼(0.5個百分點);超過1,000萬元部分減息半碼;消費性貸款1,000萬元以內減3碼,期間半年;超過1,000萬元則減息1碼。

針對受疫情影響的生產事業方面,只要今年起任連續二個月平均營業額較去年下半年或前一年同期減少達15%的中小與微型企業,舊貸可申請本金展延期限,並有利息補貼,上限22萬元,最長一年;新貸可申請支付薪資及廠房、營業場所租金為限的「營運資金貸款」,補貼利息上限5.5萬元,最長半年,條件為貸款期間不得減薪及裁員;也可申請振興資金貸款,利息補貼金額上限22萬元,期限最長一年。

此外,搭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中小企業千億保專案」,提高保證成數,且保證期間信用保證手續費由主管部會負擔;業者送保期間免收信保手續費,並協請公股銀行以低利、拉長天期、線上申辦、快速撥款方式辦理。有的公股銀行還自行加碼,例如輸出入銀行另針對輸出保險企業戶,提供輸出綜合保險」及「信用狀貿易保險保險商品徵信費保險費雙重優惠,以及時幫助受疫情衝擊的企業、個人度過難關。

綜觀上述紓困融資方案,政府所花費的支出,除了舊貸展延損失利息,主要就是針對受影響企業的利息補貼及信保手續費的免除。但利息補貼有補貼利率和金額的雙上限,且期限甚短,其中除了交通部針對觀光業最長三年之外,大部分只補貼六個月,補貼金額看受影響企業家數、申請數目及未來是否倒帳而定。在央行降息之後,政府紓困的融資方案花費可能不到百億元,行政院將紓困規模誇稱高達7,000億元,以和歐美國家數兆元相提並論,似屬誇張。

但是,各部會的紓困融資方案不盡相同,例如交通部的周轉金貸款期限介於5至15年,經濟部則僅有三年;補貼期限方面,經濟部的營運資金補貼只有半年,交通部則達一年;在資本性融資方面,經濟部只有一年,交通部則達三年;補貼利率條件方面,經濟部方案又超過交通部,亟需融資度過難關的企業或個人,在焦頭爛額之際可能還需「貨比三家」,甚至因此耽誤時間。此外,有的公股銀行只配合辦理經濟部、交通部的方案,有的則配合所有部會的方案,也是美中不足。

我們建議行政院在提追加預算之前,應請各部會統一金融政策,尤其是紓困融資方案的內容,並請財政部協調整合公股銀行的融資方案、利率、期限、額度,並加強對受困企業宣導,儘速輔導,協助及早申請取得貸款,度過難關。

此外,央行降息其實是一刀兩刃,對依靠利息收入的債權人、退休族相當不利,也可能讓房價居高不下,建議央行暫勿對進一步降息表態,宜先觀察疫情發展及其他追加預算後再審慎考量。











聯合報黑白集/無症狀防疫神話


2020-04-04 00:0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桃園機場清潔人員在服務中心櫃台前消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最近分別首度公布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數據,台灣到四月一日為止,在三百廿九名確診患者中,有十五名無症狀感染者,比率約百分之五中國大陸到三月卅日為止,累計確診八一,五一八例,接受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有一,五四一例,比率不到百分之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徐上富引述中國研究表示,完全無症狀者約占整體一成

美國CDC則認為,多達百分之廿五的感染者也許沒有症狀,但從新加坡、香港和中國的數據看來,有相當高比率的無症狀傳播,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病毒在全美各地持續快速傳播。事實上,美國確診人數已逼近廿五萬,幾占全球四分之一,川普甚至把死亡人數壓到十萬人以內當防疫目標,五角大廈也真準備十萬個屍袋。

無症狀比率仍無定論但專家認為,無症狀感染與傳播,是疫情全球大流行關鍵原因。無症狀傳播防不勝防,戴口罩社交距離有助於降低感染,但仍無法排除家庭和環境感染。篩檢可能是最重要的防線

台灣確診案例高達八成五屬境外移入,特別是美歐回台者,但疫情指揮中心不願對入境者普篩,理由是浪費資源、降低民眾警戒心,偽陰性者趴趴走,傳播風險更高。但無視地方檢疫瀕於崩盤、漠視邊境防線破口和社區感染風險、坐視無症狀感染者趴趴走,有比較好嗎?

台灣防疫毫不理會雙重標準之譏,在乎的只是普篩戳破無症狀防疫神話












聯合報社論/疫情無國界,但誰來領導國際合作



2020-04-03 23:5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松山機場昨出現不少返鄉民眾,機場防疫滴水不漏。記者曾吉松/攝影


蔡英文總統宣布捐贈一千萬片口罩支援疫情嚴重國家,並表示國際社會必須集結力量,共同克服挑戰。這項口罩外交因國內供應不足而引發不同意見,但相關各國紛紛致謝,歐盟執委會主席還推文盛讚台灣的行動證明團結更強大。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最近也說,新冠大流行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唯有大家團結合作,拋開政治角力,才可能發展出穩固有效的因應辦法。其實,大家都知道必須合作抗疫,但往往政治凌駕專業,防敵重於防疫;不僅兩岸摩擦、美中角力,國際合作也乏人領導。

全球化時代,貨物與人員自由流動,但是犯罪與病毒同樣任意跨越國界,任一國家都無法單獨面對像新冠病毒這樣的威脅;世界需要強而有效的全球治理,來因應相關問題。

全球化遭受病毒逆襲,但畫地自限的反全球化,並不是辦法。面對疫情,各國當政者紛紛鎖國,集中權力,以緊急狀態來因應;一些國家甚至截停原本運往其他國家的物資,各國開始實施或被迫因應貿易保護主義。譬如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正在醞釀一份買美國貨行政命令,以降低美國對中國藥品和醫用物資的依賴

全球分工的確應重新檢討,加入適當安全機制,對全球資源必須有效調配,供應鏈適當調整,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中止全球化,阻斷人員與貨物的往來。

尤其調整過程中,往往弱勢人群低薪工人中小企業首當其衝。雖然各國仿效民國97年(二○○八)金融危機時作法,瘋狂推出調降利率量化寬鬆等措施;但當前危機與金融危機不同,向金融部門注資,最多救股市,不能解決問題。這次經濟下滑和失業情況比金融危機更嚴重,國際勞工組織估計全球失業將遠高於預估的二千五百萬,超過金融危機造成的二千二百萬失業。但聯合國秘書長說,我們還沒有一套全球性方案,來創造可同時抑制疫情並因應嚴重後果的環境。

各地封城與禁足,自然發生超市搶購,部分食品短缺。越南限制大米出口,俄羅斯也停止成品糧出口。大陸疫情肆虐時正值春耕,錯過時機,恐將缺糧歐洲關閉歐盟邊界東歐季節性勞工無法進入,農產豐收卻無人採收,國際糧價恐會大漲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除非快速採取行動,否則將面臨糧食危機風險

新冠危機不斷升級,全球期待整體合作,日前G20視訊高峰會希望合作解決問題,但最後聯合聲明多是空話大話,唯一具體的是,各國承諾投入五兆美元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提振市場信心。

面對疫情衝擊,必須全球合作,尤其是要有全球的領導國。美國曾是全球領導者,二次戰後,每當全球出現緊急情況,都能挺身協調各國應對。但川普上任以來,喊出美國優先」,毫不掩飾他的民族主義;這次疫情川普政府一直避免領導,甚至不跟盟友們協調,自行其是。

美國不行,歐洲國家,德國總理梅克爾仍在自我隔離,英國首相強生確診感染,那中國大陸呢?一、二月武漢疫情惡化,外界比成中國的車諾比爾事件,削弱中共正當性。三、四月疫情好轉,中共向外廣為宣傳,並向義大利等多國派出醫生和運送醫療裝備,以提升國際地位;但北京通報是否有隱瞞,國際仍有質疑。

更讓人擔心的是,大國間還相互指責;美國國務卿龐培歐在G7會議上,要求聯合聲明稱呼武漢病毒」,遭各國拒絕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推文質疑可能是美軍把疫情帶到了武漢」,同樣被各國認為是中共的假訊息宣傳

病毒不會選擇病人,疫情也沒有國界,兩岸不可能完全隔絕,也沒有任何國家能獨善其身。新冠疫情需要兩岸合作、全球團結,兩岸攜手已成政治禁忌,國際合作更無人可以領導,這才是真正的危險。

聯合筆記/千萬片口罩與類包機

◆  病毒蔓延...顛覆傳統的新型國安危機
◆  疫情加速了數位全球化
◆  聯合筆記/千萬片口罩與類包機
◆  【書評‧小說】王德威/問世間,琴為何物?
◆  【書評‧散文】林妏霜/金剛不壞之心的盟誓
◆  【聯副空中補給:為你朗讀 53】鴻鴻/鈕來鈕去
◆  畫中有話/紓困誰受惠?
◆  戴上口罩比較實在
◆  讓防疫網進入校園
◆  請公務員們上緊發條
◆  確保糧食安全 疫情下民心方安
◆  老兵已逝 中華民國仍存
◆  漫畫/防疫大漏洞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千萬片口罩與類包機


2020-04-03 23:38 聯合報 /   羅印冲
日前華航兩班類包機,共接回367人。圖為第二架抵達桃園機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肆虐下,台灣表現不錯,蔡英文總統進而宣布,捐出千萬片口罩支援疫情嚴重國家。政府發揮博愛全球精神,絕非壞事;但看在需從湖北千里奔赴上海,搭乘類包機才能回家的國人眼中,想必是另番滋味

宣布捐千萬片口罩後,蔡總統還說,這是台灣身為國際一分子應該做的,防疫要大家一起來,因為「病毒沒有分國界」,未來可能視情況加碼捐贈。政府有關部會也開始宣傳,稱各國紛紛讚揚台灣「義舉」。

就在蔡政府向全世界展開溫情雙手,展現無私大愛精神之際,卻似乎忘了,還有超過四百名國人同胞仍滯留在湖北,引頸企盼著早日回家的那一刻,還在日夜想著政府何時才要取消他們的「註記」,自行回家,重享天倫

但這迄今只是幻想,他們依然還在黑名單上,儘管大陸疫情總體已經緩和,而歐美等國外地區的疫情更趨嚴峻,政府還是可以讓這些人從國外自行回台,且居家隔離,並繼續以防疫最嚴格標準,對待從大陸回台者。

我們想問:用最嚴厲的標尺,對準滯留大陸的台灣人,究竟滿足誰的想像又符合了誰的政治正確既稱防疫專業優先,何以處處是政治考量遍地是反中留下的裂痕

這段時間,據熱心台商奔走和估計,目前仍有逾四百名台灣人滯留在湖北,其中包括了一名兩歲心臟病童、兩名孕婦和五十名學生他們急需更健全的醫護環境,以及應受保障的就學權益,當然有迫切回家需求

一名高齡孕婦透過影片表示,滯留湖北已有兩個月,無法產檢,希望能早日回台,她的核酸檢測也合格,如果政府後續沒有包機,希望在沒有妨礙防疫情況下,政府能取消「註記」,讓她能自行搭機回台。

而該名兩歲心臟病女童,原預計於二月廿七日上午回診,卻因為無法搭上前兩批專機和上海類包機,滯留在湖北至今。

為搭上此前從上海出發的兩班類包機,數百名台灣人前一天就從湖北趕赴上海,舟車勞頓不說,還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花大筆錢包車和買較貴機票,這些「折騰」,難道就是蔡政府說要照顧國人的心?陳時中說:「母國怎可拋棄他們?」能否適用於滯留大陸台灣同胞

當蔡總統豪邁捐出千萬片口罩支援疫情嚴重國家,宣揚台灣防疫多受國際社會肯定,仍有一部分國人依舊困守於對岸,「註記」如緊箍咒牢牢綑綁住他們,而專機或下班類包機何時再臨,蔡政府還有人在意嗎?









病毒蔓延...顛覆傳統的新型國安危機


2020-04-03 23:40 聯合報 /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南韓2月消費者信心綜合指數為96.9,下降0.4,為已發布的25個OECD國家中最大減幅。 (歐新社資料照片)


民國79年(一九九○年)全球冷戰結束後,傳統國家安全以軍事威脅為主的觀念發生改變,逐漸開始納入氣候、貧窮、環境等威脅到個人生命的議題,因此衍生非傳統性國家安全的概念。

民國92年(二○○三年)SARS疫情、民國94年(○五年)禽流感爆發,這些原屬公共衛生非軍事性新威脅,誘發學術界對非傳統安全研究興趣,但可惜未能促使各國政府將類似病毒威脅,提升到外交實踐國防任務的高度。

目前全球確診新冠狀病毒病例已達百萬,全球死亡人數達五萬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表示:「新冠病毒正襲擊人類社會的核心,奪去人民的生命。COVID-19是聯合國成立以來共同面臨的最大考驗。」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人類威脅情勢的嚴峻。

新冠肺炎會衝擊各國國家安全的主因包括:

大量及快速殘害人民生命。雖然中國疫情減緩,但是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加州等地的死亡病例快速上升,醫療體系瀕臨瓦解。若疫情愈嚴重,當然對該國政治穩定影響愈大。

防疫措施影響經濟。各國政府所採取包括隔離、封城、關閉邊境等措施影響物流,導致全球生產停滯、消費降低,造成全球及各國經濟急速衰退,失業率迅速大幅上升,增加民眾恐懼及憂鬱,可能引發西方大城市貧民社會動亂。

引發種族歧視,造成族群衝突。歐美疫情嚴重地區,有民眾責怪亞洲人或華人為傳染新冠肺炎的源頭,產生仇恨意識,發生多起歧視甚致攻擊事件,美國購買槍枝人數增加數百萬人,治安情況有惡化之虞。

應對疫情造成各國財政惡化。隨著新冠病毒感染擴大,主要國家大幅加碼經濟金融對策,估計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及中國基礎財政缺口將高達二點八兆美元,赤字激增。

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會升級。川普突然宣布對歐洲實行旅行禁令,激怒美國的跨大西洋盟友。韓國日本的緊張關係也加劇。隨著中美之間摩擦的增加,一些國會議員稱該病為中國冠狀病毒,引發口水戰,雙方關係益形惡化。

新冠肺炎病毒不像核子武器,有強烈的威懾及破壞能力,但是它能在無形中快速傳遞感染,讓人失去生命。面對病毒對社區、城市及整個國家之寧靜侵蝕,所產生的國家安全危機,各國最有效的抵禦策略就是降低主權意識,合作研發疫苖,有效監控疫情,彼此支援醫療器材,分享治療經驗,共同擬定經濟復甦策略,讓冷凍的地球再度恢復生機。











疫情加速了數位全球化


2020-04-03 23:42 聯合報 /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台北市)
中國已逐步解除疫情交通管控,恢復正常生產生活,但仍有人擔憂疫情再起,凸顯勞動人力的脆弱性。圖為紙業工人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工作。 (中新社資料照片)


湯馬斯.佛里曼著世界是平的」一書,生動刻畫全球化對生產和就業的影響。簡言之,全球資源包括財貨、資本、勞動的自由流動,將地球縮小為一相互關聯地球村地理和歷史的分割已不具意義

然民國97年(二○○八)金融風暴後,全球化似有退潮現象。除金融危機傳播的風險、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與社會兩極化等衝擊外,全球化的專業生產國際分工特色,造成國外搶走內部產業生意和勞工工作機會,鼓舞保護主義民粹政治興起,正遭受一股去全球化暗流逆襲

這次新冠疫情影響遍及全球,國際經貿在封城鎖國政策下更加低迷,是否成為壓倒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去全球化暫時現象、抑或恆久現象

的確,過去十多年來去全球化議題一直被提出來討論,隨著政治民粹化,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採取單邊或雙邊主義談判策略,完全不理WTO的多邊主義架構,尤其民國107年(一八年)三月啟動美中貿易戰,至今年一月才簽下第一次貿易協議。新冠疫情肆虐,更暴露全球化的弱點,包括病毒快速傳播對醫療體系衝擊和大量人員傷亡、全球生產鏈斷鏈與復工困難、斷航與鎖國波及國際經貿活動,顯然疫情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

各國為避免或減緩外部衝擊,必將建立防火牆,包括自主生產或供應鏈重組,尤其是技術分裂衝擊全球供應鏈,先進國家間為防止中國崛起威脅採取圍堵,中國因有廣大內需市場和新興及開發中國家市場,還可主導區域相關的生產供應鏈。過去中國一直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去全球化逆襲受害最深的也是中國。全球供應鏈的裂解,無疑將增加全球交易與營運成本,也犧牲一些效率。更嚴格的移民政策,將限縮國際人才移動,更不利多國企業經營與全球布局。

雖然全球化腳步遭逆襲,但只會調整方向,不會停下腳步。
可預期的是,未來「實體全球化」將因資源重新布局而下降,但「數位全球化」將持續擴張。

這次疫情,凸顯數位科技應用將成商業主流、商業模式新典範,人類社交距離或許擴大,但數位距離近在咫尺。擁抱全球市場是經濟發展必然的主場域,而數位經濟正是實現全球化的新載體,全球化將以新面貌繼續前行。

倒是這次病毒疫情,凸顯勞動人力脆弱性,機器不會生病、不用休息也不會抱怨,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只是時間問題,但其進程或許會因這次疫情而加速。果如是,人類應該要思考的問題將是: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









畫中有話/紓困誰受惠?


2020-04-03 23:58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日前行政院拍板第二階段紓困措施,經濟部新推「酷碰券」,聚焦振興紓困,民眾以行動支付工具消費有折扣。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表示,待疫情和緩後就會推動。

這波疫情,民眾為避免病毒傳染,大多減少外出,並保持「社交距離」。為此電商平台外送平台超市超商業者,業績逆勢成長;不想透過行動支付發放的「酷碰券」,竟排除這些受益業者,只為紓困,卻忘了振興目的。

另,許多傳統攤商、店面並不支援行動支付,恐怕也無法被政策照顧;七折八扣下,誰受惠了呢?











戴上口罩比較實在


2020-04-03 23:57 聯合報 /   劉錦得/教(彰縣和美)
為防範疫情,政府建議民眾分流掃墓,清明連假第一天,掃墓祭祀人潮有稍減少。 (中央社)


防疫中心雖然規範社交距離,室內保持一點五公尺,戶外一公尺,對許多行業來說,可能很難達標,只能強制或多勸導!以理髮業者為例,如何用一點五公尺的距離洗剪髮呢?保養、按摩等業者又該如何工作?有人還吐槽「連警察開單都做不到!」

清明連假更令人擔憂,雖政府希望民眾利用視訊,只是慎終追遠、懷親念祖的民眾,怎會不去掃墓?只見掃墓人潮,別說離一公尺半,有人連口罩都不戴!

社交距離規範恐無法全面達標,不如多宣導與嚴管戴口罩,盼望民眾能多加配合吧!











讓防疫網進入校園


2020-04-03 23:55 聯合報 /   成靜傑/國中教師(台南市)
開學後,國內各校無不戰戰兢兢面對疫情挑戰。圖為高中警衛為入校的學生量額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學迄今,面對疫情挑戰,無不戰戰兢兢,師生話題也總離不開疫情發展。面對學生與家長不安,我總以防疫三寶「全民健保」、「戴口罩」和「施打疫苗」來說明並安撫。我總提醒孩子,在全球普遍為防疫而停課時,希望大家珍惜。

隨確診案例增加與零星校園感染出現,超前部署成顯學,但在預防措施上,似乎不再得到長官關愛。

首先,政府在國際合作的前提下,捐贈疫情嚴重國家口罩,但最近發生群聚感染的案例,集中在返國學子和高教校園,這些族群或也有取得口罩困難;近日美、日年輕人確診暴升也顯示「青春非無敵」。

身為資訊大國,是不是可整合既有的全民健保學生學籍資料庫,在口罩供應無虞下,將提供點在學期中延伸至大學校園,乃至讓中小學生也能自校園取得口罩呢?

時序接近夏季,進入年度流感疫苗施打籌備階段。猶記去年全球流感疫苗大缺貨,本地疫苗施打因此延後一個月。今年再加上新冠肺炎,不論病毒株選取或國內外疫苗生產、採購的量能,勢必需要提早規畫、安排部署下階段防疫網絡。










請公務員們上緊發條


2020-04-03 23:52 聯合報 /   王瑞興/公退(南投市)
觀光局桃園機場旅遊服務中心員工,因接待觀光局官員兒子染疫。行政院長蘇貞昌(前)譴責此事非常不應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疫情升溫之際,傳出觀光局主秘公器私用,致接機員工與他小孩也受感染確診。蘇揆震怒,交通部長明快處置,雖當事人喊冤,但可能成防疫破口,不得不慎。

三國演義「曹操借糧官人頭穩定軍心」故事,蘇揆諒必深悉。如不多借幾顆人頭,疫情失控,五二○後第一個被官或是衝衝衝。

因為,總統小英勝選後,蘇揆成為近廿年來最具實權的閣揆,不久前公營事業董總人事一把抓,引發黨內派系反撲;武漢類包機逆時中,引發異議;與立委陳玉珍就台灣是否國家「答嘴鼓」,也與小英有所不同。

歷來權臣居功自傲難以善終兔死狗烹或屬常態。蘇揆無曹操梟雄之才,小英也絕非漢獻帝之輩,相信蘇揆應該認清誰才是「最後掌大權者」。

防疫關鍵時刻,全國大作戰,加上百業蕭條;紓困救急也要救窮,公務員該上緊發條,別再白目了,否則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確保糧食安全 疫情下民心方安


2020-04-03 23:49 聯合報 /   楊明憲/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台中市)
先前台灣民眾瘋囤物資食物,農委會表示若以三個月安全存糧30萬公噸計算,台灣庫存的稻米足夠全體國人吃上21個月,且持續生產中,以安民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延燒,會持續多長、影響多大,仍不確定。農委會強調要確保糧食供應無虞,成為面對這場戰疫最重要支持力量,並打開糧倉,讓大家見識滿滿庫存稻米。

糧食的持續穩定且充分供應,是安定民心與社會的基石。太平盛世,糧食安全倡議,民眾多冷淡無感,或認為可用較便宜的國外進口取代,甚至認為國內不需太多農地等。慶幸的是,我們還能夠自己生產糧食。就像口罩的大量生產及增加產線一樣,如此才能穩定民心。

過去,政府長期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同時維持大量農地,確保我國糧食供應的數量與產能。有如買保險,在此波疫情衝擊下,確保糧食生產的重要性與農業存在的必要性,相信已受到民眾普遍支持。

糧食不只有稻米,糧食安全也不能只靠庫存或國內生產。糧食來源多元化及產品多樣化,才能確保供應無虞。因此,糧食安全應建立在生產、庫存及進口三方面的組合框架,即以進口與庫存關係、生長期與庫存的關係,來靈活操作庫存;以國際期貨及選擇權操作、分散進口來源國採購、國際糧食支援協定,來擴大糧食供應可能;同時以糧食作物生產結構、耕地與休耕結構、糧食消費結構等結構性調整,以全面因應糧食安全挑戰。

政府可考慮設立「糧食安全戰略小組」,定期檢視及發佈糧食安全預警指標,如景氣對策訊號,作為整體判斷及戰略規畫因應參考;同時,依預警指標與風險值,建立分級風險管理機制,作為糧食調度與糧食組合調整之基礎。建立可涵蓋所有糧食生產、消費、庫存及貿易等資料之資訊管理系統,全面即時掌握糧食動態資訊,研判糧食安全等級,並評估在非正常運作及非巿場經濟情況所可能發生的預期損害;同時,針對人畜疫情、氣候變遷、兩岸關係、或國內生產條件變異等各種狀況,進行壓力測試與情境分析。

過去糧食安全的觀念,或許只是紙上談兵,但在疫情下,實兵演練變得非常重要,讓我們可以安心做好各項防疫工作。













老兵已逝 中華民國仍存


2020-04-03 23:46 聯合報 /   桑品載/作家(桃園市)
一九九三年國大臨時會,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左二)在台上遭民進黨國代包圍,舉臂高喊「中華民國萬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郝柏村以一○一歲高齡去世,他一生兵馬倥傯,上將退伍後接任行政院長,文武皆對國家有貢獻。他臨終前以「中華民國」自居,蔡英文總統稱他「一生為國家的付出,特別是在八二三砲戰中守護國土有功」,施明德稱他「中華民國派將軍」,各界也多以此視之。顯然,「中華民國派」會是歷史對他的蓋棺論定。

什麼是「中華民國派」?有兩個意涵

一、大陸人和台灣人都是中國人。但在政治意義上,「中共」不等於「中國」。

二、台獨不等於中華民國,是要取代中華民國,所以中華民國派理應反台獨。

中國崛起後,中共獨攬「中國」定義權愈來愈明顯。所謂「一中原則」,馬英九執政時,雙方為求和平發展,「一中各表」尚有模糊空間(所謂「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民進黨執政後因主張去中」,北京竟選擇沒有一中各表反擊,更強化舊調中華民國滅亡論」。認為「中華民國只是歷史」,現在式的中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在台雖仍有憲法地位,氣勢則大不如前,民進黨的台獨意志由於政權在手而益盛,但限於國際形勢及島內人民對更改國號仍未出現集體性意志,乃將中華民國政治地位虛無化,中華民國只是穿在台獨身上的外衣,為了安撫中華民國派選民,中華民國、台獨、這個國家,含混使用,唯稱中華民國次數漸少。

郝柏村為爭取中華民國歷史地位,曾在訪問大陸時,向陪行中共官員宣稱「抗日戰爭蔣委員長所領導」,「共軍是一支游擊式的部隊」,他例舉國軍將領率部浴血奮戰故事,並一再告訴大陸,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在八二三砲戰時,他任師長和來犯共軍對抗;任行政院長時,為強化軍力,冒犯總統李登輝,李說他侵犯總統權,彼此關係交惡,郝終下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下台前以行政院長身分,在台北中山堂台上振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慷慨激昂,是他「中華民國派」典型詮釋。

中華民國軍官去大陸訪問,郝的官階最高,但中共高階不曾和他見面,他也未參加中共的任何正式會議。中共所忌的,便是他言必稱中華民國

他辭世時,竟有獨派民代說:「走了比較省錢!」不聞他指出到底郝活著花了台灣什麼錢?倒能清楚感覺出獨派對他的憎恨。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中華民國才是國家,台灣不是國家。」民進黨群起而攻,行政院長蘇貞昌更稱她「不配做立委」。依憲法,我們國家叫中華民國,且舉世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更何況陳玉珍是福建省金門縣選出,她的說法合理合法。民進黨之恨,只因她說出「台灣不是國家」實話罷了。

中華民國弱了,中華民國派人數少了,然而反共者或反台獨與支持台獨者,又都需仰賴中華民國存在。郝柏村已是歷史人物,但相信中華民國不會消失。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  方祖涵/每天都是愚人節
◆  楊志良/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
◆  陳亮恭/兩面夾擊的超高齡挑戰







范疇/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 川普也是


2020-04-03 23:45 聯合報 /   范疇 (作者為跨界思考者)
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大陸主席習近平上月底通電話討論疫情。圖為俄國莫斯科一間紀念品店門口擺放戴口罩的川普(左)和習近平(右)人形立牌。 (歐新社資料照片)


近來北京對台灣的武嚇動作增加,據報AIT理事長莫健三月初訪台時也說,「台灣有必要全面備戰,而且最好要馬上做,才能因應最壞的突發情況。」

台灣有部分人認為中共在其內部的政治、經濟、社會、病毒疫情壓力下,承擔不起對台動武的後果;另一部份人則擔心恰恰因為上述的壓力,反而提升了中共對台蠢動的機率。美國諸多智庫,論述這兩種看法的人士也各自大有人在。

本文並不想涉及上述辯論,而想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就是:不管這兩種看法哪種比較接近真實,當下的習近平,政治上需要蔡英文來幫他脫困,某種程度上,川普也可以靠蔡英文來減緩政治壓力。原因論述於下

在武漢疫情爆發前,美中實質上已經進入了大戰。而疫情的全球大擴散,配以油價戰和併發的金融危機、經濟生產斷鏈危機,整個世界都連帶捲入了美中戰局。雖然形式不是熱戰,但它已經具備了「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條件:國家被迫選邊站、全球人民面臨死亡威脅、生產力斷鏈、未來幾年前景陰暗、國際進入零合狀態(zero-sum)。因此,事態可能在某個陰錯陽差之下,引發熱戰。

在美中大戰的棋盤上,台灣一直被雙方當作棋子,而台灣內部也在「應該配合哪方多一點」這件事上出現分歧,幾近不可調和。棋子身分讓台灣很多人心裡不舒服,但如今大局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戰略的空白區,或可使台灣由棋子轉化成為半個棋手。做不做?如何做?的確需要進一步分析,但首先是要看到這個政治戰略空白區。

由於兩年來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加上疫情帶來的全球危機、附以連動的石油價格戰和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及實體經濟斷鏈威脅,美中的攤牌時刻愈來愈近。川習兩人各自最關心的事情都已經被大局逼到牆角,退無可退。川普必須保住的是他的連任,而習近平必須保住的是他在黨內已經鬆動的權力地位。兩方原來都還有時間慢慢盤算,但在當下世紀大危機下,兩人都沒有時間了,都沒有拖拉餘地了。換句話說,兩邊進入熱戰狀態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了。

戰略界的共識是下一次世界熱戰最可能引爆點有三個:波斯灣(伊朗)、南海、台海。台灣即使不是分量最重的,至少也占三分之一機率。台灣希望熱戰嗎?希望熱戰首先發生在台海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讓我們問兩個問題:一、各自被大局逼到牆角的川普和習近平,主觀上樂意看到美中熱戰發生嗎?或是他們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做下一步盤算?二、台灣有沒有能力發展出一套論述及一套行動方案,同時為川習政治緩壓,並進一步鞏固台灣的主體性?

川普和習近平,當下都需要蔡英文。我認為,川普未必體會到這一點,但習近平一定是心裡雪亮但有口難言。川普是交易家,習近平何嘗不是?交易關鍵是對價,過去是美中之間叫價,但這次可以是台灣叫價。新形勢下,川習過去對台灣不能讓的,現在未必不能讓。

台灣長期只在克制自己不做「麻煩製造者」,沒機會奢望自己可做「和平製造者」。半年前,若說台灣可以主動製造區域和平,想來沒人會相信。但半年前若預測世界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也不會有人相信。世界變得這麼快,台灣人的腦子也得跟著變快。當然,此事的對價和細節需要進一步分析研判,但若判斷可試,五二○是個不錯的日子。

作者為跨界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