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加速了數位全球化
◆ 聯合筆記/千萬片口罩與類包機
◆ 【書評‧小說】王德威/問世間,琴為何物?
◆ 【書評‧散文】林妏霜/金剛不壞之心的盟誓
◆ 【聯副空中補給:為你朗讀 53】鴻鴻/鈕來鈕去
◆ 畫中有話/紓困誰受惠?
◆ 戴上口罩比較實在
◆ 讓防疫網進入校園
◆ 請公務員們上緊發條
◆ 確保糧食安全 疫情下民心方安
◆ 老兵已逝 中華民國仍存
◆ 漫畫/防疫大漏洞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千萬片口罩與類包機
2020-04-03 23:38 聯合報 / 羅印冲
日前華航兩班類包機,共接回367人。圖為第二架抵達桃園機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肆虐下,台灣表現不錯,蔡英文總統進而宣布,捐出千萬片口罩支援疫情嚴重國家。政府發揮博愛全球精神,絕非壞事;但看在需從湖北千里奔赴上海,搭乘類包機才能回家的國人眼中,想必是另番滋味。
宣布捐千萬片口罩後,蔡總統還說,這是台灣身為國際一分子應該做的,防疫要大家一起來,因為「病毒沒有分國界」,未來可能視情況加碼捐贈。政府有關部會也開始宣傳,稱各國紛紛讚揚台灣「義舉」。
就在蔡政府向全世界展開溫情雙手,展現無私大愛精神之際,卻似乎忘了,還有超過四百名國人同胞仍滯留在湖北,引頸企盼著早日回家的那一刻,還在日夜想著政府何時才要取消他們的「註記」,自行回家,重享天倫。
但這迄今只是幻想,他們依然還在黑名單上,儘管大陸疫情總體已經緩和,而歐美等國外地區的疫情更趨嚴峻,政府還是可以讓這些人從國外自行回台,且居家隔離,並繼續以防疫最嚴格標準,對待從大陸回台者。
我們想問:用最嚴厲的標尺,對準滯留大陸的台灣人,究竟滿足誰的想像?又符合了誰的政治正確?既稱防疫專業優先,何以處處是政治考量?遍地是反中留下的裂痕?
這段時間,據熱心台商奔走和估計,目前仍有逾四百名台灣人滯留在湖北,其中包括了一名兩歲心臟病童、兩名孕婦和五十名學生。他們急需更健全的醫護環境,以及應受保障的就學權益,當然有迫切回家需求。
一名高齡孕婦透過影片表示,滯留湖北已有兩個月,無法產檢,希望能早日回台,她的核酸檢測也合格,如果政府後續沒有包機,希望在沒有妨礙防疫情況下,政府能取消「註記」,讓她能自行搭機回台。
而該名兩歲心臟病女童,原預計於二月廿七日上午回診,卻因為無法搭上前兩批專機和上海類包機,滯留在湖北至今。
為搭上此前從上海出發的兩班類包機,數百名台灣人前一天就從湖北趕赴上海,舟車勞頓不說,還要耗費大量時間成本,花大筆錢包車和買較貴機票,這些「折騰」,難道就是蔡政府說要照顧國人的心?陳時中說:「母國怎可拋棄他們?」能否適用於滯留大陸的台灣同胞?
當蔡總統豪邁捐出千萬片口罩支援疫情嚴重國家,宣揚台灣防疫多受國際社會肯定,仍有一部分國人依舊困守於對岸,「註記」如緊箍咒牢牢綑綁住他們,而專機或下班類包機何時再臨,蔡政府還有人在意嗎?
病毒蔓延...顛覆傳統的新型國安危機
2020-04-03 23:40 聯合報 / 楊之遠/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南韓2月消費者信心綜合指數為96.9,下降0.4,為已發布的25個OECD國家中最大減幅。 (歐新社資料照片)
民國79年(一九九○年)全球冷戰結束後,傳統國家安全以軍事威脅為主的觀念發生改變,逐漸開始納入氣候、貧窮、環境等威脅到個人生命的議題,因此衍生非傳統性國家安全的概念。
民國92年(二○○三年)SARS疫情、民國94年(○五年)禽流感爆發,這些原屬公共衛生非軍事性的新威脅,誘發學術界對非傳統安全的研究興趣,但可惜未能促使各國政府將類似病毒威脅,提升到外交實踐與國防任務的高度。
目前全球確診新冠狀病毒病例已達百萬,全球死亡人數達五萬人,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表示:「新冠病毒正襲擊人類社會的核心,奪去人民的生命。COVID-19是聯合國成立以來共同面臨的最大考驗。」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人類威脅情勢的嚴峻。
新冠肺炎會衝擊各國國家安全的主因包括:
大量及快速殘害人民生命。雖然中國疫情減緩,但是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加州等地的死亡病例快速上升,醫療體系瀕臨瓦解。若疫情愈嚴重,當然對該國政治穩定影響愈大。
防疫措施影響經濟。各國政府所採取包括隔離、封城、關閉邊境等措施影響物流,導致全球生產停滯、消費降低,造成全球及各國經濟急速衰退,失業率迅速大幅上升,增加民眾恐懼及憂鬱,可能引發西方大城市貧民社會動亂。
引發種族歧視,造成族群衝突。歐美疫情嚴重地區,有民眾責怪亞洲人或華人為傳染新冠肺炎的源頭,產生仇恨意識,發生多起歧視甚致攻擊事件,美國購買槍枝人數增加數百萬人,治安情況有惡化之虞。
應對疫情造成各國財政惡化。隨著新冠病毒感染擴大,主要國家大幅加碼經濟金融對策,估計美國、歐元區、日本、英國及中國基礎財政缺口將高達二點八兆美元,赤字激增。
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可能會升級。川普突然宣布對歐洲實行旅行禁令,激怒美國的跨大西洋盟友。韓國日本的緊張關係也加劇。隨著中美之間摩擦的增加,一些國會議員稱該病為中國冠狀病毒,引發口水戰,雙方關係益形惡化。
新冠肺炎病毒不像核子武器,有強烈的威懾及破壞能力,但是它能在無形中快速傳遞感染,讓人失去生命。面對病毒對社區、城市及整個國家之寧靜侵蝕,所產生的國家安全危機,各國最有效的抵禦策略就是降低主權意識,合作研發疫苖,有效監控疫情,彼此支援醫療器材,分享治療經驗,共同擬定經濟復甦策略,讓冷凍的地球再度恢復生機。
疫情加速了數位全球化
2020-04-03 23:42 聯合報 /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台北市)
中國已逐步解除疫情交通管控,恢復正常生產生活,但仍有人擔憂疫情再起,凸顯勞動人力的脆弱性。圖為紙業工人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工作。 (中新社資料照片)
湯馬斯.佛里曼著「世界是平的」一書,生動刻畫全球化對生產和就業的影響。簡言之,全球資源包括財貨、資本、勞動的自由流動,將地球縮小為一相互關聯的地球村,地理和歷史的分割已不具意義。
然民國97年(二○○八)金融風暴後,全球化似有退潮現象。除金融危機傳播的風險、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與社會兩極化等衝擊外,全球化的專業生產國際分工特色,造成國外搶走內部產業生意和勞工工作機會,鼓舞保護主義與民粹政治興起,正遭受一股去全球化暗流的逆襲。
這次新冠疫情影響遍及全球,國際經貿在封城和鎖國政策下更加低迷,是否成為壓倒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去全球化是暫時現象、抑或恆久現象?
的確,過去十多年來去全球化議題一直被提出來討論,隨著政治民粹化,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採取單邊或雙邊主義談判策略,完全不理WTO的多邊主義架構,尤其民國107年(一八年)三月啟動美中貿易戰,至今年一月才簽下第一次貿易協議。新冠疫情肆虐,更暴露全球化的弱點,包括病毒快速傳播對醫療體系衝擊和大量人員傷亡、全球生產鏈斷鏈與復工困難、斷航與鎖國波及國際經貿活動,顯然疫情加速去全球化的進程。
各國為避免或減緩外部衝擊,必將建立防火牆,包括自主生產或供應鏈重組,尤其是技術分裂衝擊全球供應鏈,先進國家間為防止中國崛起威脅採取圍堵,中國因有廣大內需市場和新興及開發中國家市場,還可主導區域相關的生產供應鏈。過去中國一直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去全球化逆襲受害最深的也是中國。全球供應鏈的裂解,無疑將增加全球交易與營運成本,也犧牲一些效率。更嚴格的移民政策,將限縮國際人才移動,更不利多國企業經營與全球布局。
雖然全球化腳步遭逆襲,但只會調整方向,不會停下腳步。
可預期的是,未來「實體全球化」將因資源重新布局而下降,但「數位全球化」將持續擴張。
這次疫情,凸顯數位科技應用將成商業主流、商業模式新典範,人類社交距離或許擴大,但數位距離近在咫尺。擁抱全球市場是經濟發展必然的主場域,而數位經濟正是實現全球化的新載體,全球化將以新面貌繼續前行。
倒是這次病毒疫情,凸顯勞動人力的脆弱性,機器不會生病、不用休息也不會抱怨,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力只是時間問題,但其進程或許會因這次疫情而加速。果如是,人類應該要思考的問題將是: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
畫中有話/紓困誰受惠?
2020-04-03 23:58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日前行政院拍板第二階段紓困措施,經濟部新推「酷碰券」,聚焦振興紓困,民眾以行動支付工具消費有折扣。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表示,待疫情和緩後就會推動。
這波疫情,民眾為避免病毒傳染,大多減少外出,並保持「社交距離」。為此電商平台、外送平台與超市超商業者,業績逆勢成長;不想透過行動支付發放的「酷碰券」,竟排除這些受益業者,只為紓困,卻忘了振興目的。
另,許多傳統攤商、店面並不支援行動支付,恐怕也無法被政策照顧;七折八扣下,誰受惠了呢?
戴上口罩比較實在
2020-04-03 23:57 聯合報 / 劉錦得/教(彰縣和美)
為防範疫情,政府建議民眾分流掃墓,清明連假第一天,掃墓祭祀人潮有稍減少。 (中央社)
防疫中心雖然規範社交距離,室內保持一點五公尺,戶外一公尺,對許多行業來說,可能很難達標,只能強制或多勸導!以理髮業者為例,如何用一點五公尺的距離洗剪髮呢?保養、按摩等業者又該如何工作?有人還吐槽「連警察開單都做不到!」
清明連假更令人擔憂,雖政府希望民眾利用視訊,只是慎終追遠、懷親念祖的民眾,怎會不去掃墓?只見掃墓人潮,別說離一公尺半,有人連口罩都不戴!
社交距離規範恐無法全面達標,不如多宣導與嚴管戴口罩,盼望民眾能多加配合吧!
讓防疫網進入校園
2020-04-03 23:55 聯合報 / 成靜傑/國中教師(台南市)
開學後,國內各校無不戰戰兢兢面對疫情挑戰。圖為高中警衛為入校的學生量額溫。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學迄今,面對疫情挑戰,無不戰戰兢兢,師生話題也總離不開疫情發展。面對學生與家長不安,我總以防疫三寶「全民健保」、「戴口罩」和「施打疫苗」來說明並安撫。我總提醒孩子,在全球普遍為防疫而停課時,希望大家珍惜。
隨確診案例增加與零星校園感染出現,超前部署成顯學,但在預防措施上,似乎不再得到長官關愛。
首先,政府在國際合作的前提下,捐贈疫情嚴重國家口罩,但最近發生群聚感染的案例,集中在返國學子和高教校園,這些族群或也有取得口罩困難;近日美、日年輕人確診暴升也顯示「青春非無敵」。
身為資訊大國,是不是可整合既有的全民健保和學生學籍資料庫,在口罩供應無虞下,將提供點在學期中延伸至大學校園,乃至讓中小學生也能自校園取得口罩呢?
時序接近夏季,進入年度流感疫苗施打的籌備階段。猶記去年全球流感疫苗大缺貨,本地疫苗施打因此延後一個月。今年再加上新冠肺炎,不論病毒株選取或國內外疫苗生產、採購的量能,勢必需要提早規畫、安排部署下階段防疫網絡。
請公務員們上緊發條
2020-04-03 23:52 聯合報 / 王瑞興/公退(南投市)
觀光局桃園機場旅遊服務中心員工,因接待觀光局官員兒子染疫。行政院長蘇貞昌(前)譴責此事非常不應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面對疫情升溫之際,傳出觀光局主秘公器私用,致接機員工與他小孩也受感染確診。蘇揆震怒,交通部長明快處置,雖當事人喊冤,但可能成防疫破口,不得不慎。
三國演義「曹操借糧官人頭穩定軍心」故事,蘇揆諒必深悉。如不多借幾顆人頭,疫情失控,五二○後第一個被官或是衝衝衝。
因為,總統小英勝選後,蘇揆成為近廿年來最具實權的閣揆,不久前公營事業董總人事一把抓,引發黨內派系反撲;武漢類包機逆時中,引發異議;與立委陳玉珍就台灣是否國家「答嘴鼓」,也與小英有所不同。
歷來權臣居功自傲,難以善終,兔死狗烹或屬常態。蘇揆無曹操梟雄之才,小英也絕非漢獻帝之輩,相信蘇揆應該認清誰才是「最後掌大權者」。
防疫關鍵時刻,全國大作戰,加上百業蕭條;紓困救急也要救窮,公務員該上緊發條,別再白目了,否則下一個可能就是你。
確保糧食安全 疫情下民心方安
2020-04-03 23:49 聯合報 / 楊明憲/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台中市)
先前台灣民眾瘋囤物資食物,農委會表示若以三個月安全存糧30萬公噸計算,台灣庫存的稻米足夠全體國人吃上21個月,且持續生產中,以安民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疫情延燒,會持續多長、影響多大,仍不確定。農委會強調要確保糧食供應無虞,成為面對這場戰疫最重要支持力量,並打開糧倉,讓大家見識滿滿庫存稻米。
糧食的持續穩定且充分供應,是安定民心與社會的基石。太平盛世,糧食安全倡議,民眾多冷淡無感,或認為可用較便宜的國外進口取代,甚至認為國內不需太多農地等。慶幸的是,我們還能夠自己生產糧食。就像口罩的大量生產及增加產線一樣,如此才能穩定民心。
過去,政府長期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同時維持大量農地,確保我國糧食供應的數量與產能。有如買保險,在此波疫情衝擊下,確保糧食生產的重要性與農業存在的必要性,相信已受到民眾普遍支持。
糧食不只有稻米,糧食安全也不能只靠庫存或國內生產。糧食來源多元化及產品多樣化,才能確保供應無虞。因此,糧食安全應建立在生產、庫存及進口三方面的組合框架,即以進口與庫存關係、生長期與庫存的關係,來靈活操作庫存;以國際期貨及選擇權操作、分散進口來源國採購、國際糧食支援協定,來擴大糧食供應可能;同時以糧食作物生產結構、耕地與休耕結構、糧食消費結構等結構性調整,以全面因應糧食安全挑戰。
政府可考慮設立「糧食安全戰略小組」,定期檢視及發佈糧食安全預警指標,如景氣對策訊號,作為整體判斷及戰略規畫因應參考;同時,依預警指標與風險值,建立分級風險管理機制,作為糧食調度與糧食組合調整之基礎。建立可涵蓋所有糧食生產、消費、庫存及貿易等資料之資訊管理系統,全面即時掌握糧食動態資訊,研判糧食安全等級,並評估在非正常運作及非巿場經濟情況所可能發生的預期損害;同時,針對人畜疫情、氣候變遷、兩岸關係、或國內生產條件變異等各種狀況,進行壓力測試與情境分析。
過去糧食安全的觀念,或許只是紙上談兵,但在疫情下,實兵演練變得非常重要,讓我們可以安心做好各項防疫工作。
老兵已逝 中華民國仍存
2020-04-03 23:46 聯合報 / 桑品載/作家(桃園市)
一九九三年國大臨時會,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左二)在台上遭民進黨國代包圍,舉臂高喊「中華民國萬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郝柏村以一○一歲高齡去世,他一生兵馬倥傯,上將退伍後接任行政院長,文武皆對國家有貢獻。他臨終前以「中華民國派」自居,蔡英文總統稱他「一生為國家的付出,特別是在八二三砲戰中守護國土有功」,施明德稱他「中華民國派將軍」,各界也多以此視之。顯然,「中華民國派」會是歷史對他的蓋棺論定。
什麼是「中華民國派」?有兩個意涵。
一、大陸人和台灣人都是中國人。但在政治意義上,「中共」不等於「中國」。
二、台獨不等於中華民國,是要取代中華民國,所以中華民國派理應反台獨。
中國崛起後,中共獨攬「中國」定義權愈來愈明顯。所謂「一中原則」,馬英九執政時,雙方為求和平發展,「一中各表」尚有模糊空間(所謂「以口頭方式各自表述」);民進黨執政後因主張「去中」,北京竟選擇「沒有一中各表」反擊,更強化舊調「中華民國滅亡論」。認為「中華民國只是歷史」,現在式的中國,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在台雖仍有憲法地位,氣勢則大不如前,民進黨的台獨意志由於政權在手而益盛,但限於國際形勢及島內人民對更改國號仍未出現集體性意志,乃將中華民國政治地位虛無化,中華民國只是穿在台獨身上的外衣,為了安撫中華民國派選民,中華民國、台獨、這個國家,含混使用,唯稱中華民國次數漸少。
郝柏村為爭取中華民國歷史地位,曾在訪問大陸時,向陪行中共官員宣稱「抗日戰爭是蔣委員長所領導」,「共軍是一支游擊式的部隊」,他例舉國軍將領率部浴血奮戰故事,並一再告訴大陸,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
在八二三砲戰時,他任師長和來犯共軍對抗;任行政院長時,為強化軍力,冒犯總統李登輝,李說他侵犯總統權,彼此關係交惡,郝終下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下台前以行政院長身分,在台北中山堂台上振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慷慨激昂,是他「中華民國派」典型詮釋。
中華民國軍官去大陸訪問,郝的官階最高,但中共高階不曾和他見面,他也未參加中共的任何正式會議。中共所忌的,便是他言必稱中華民國。
他辭世時,竟有獨派民代說:「走了比較省錢!」不聞他指出到底郝活著花了台灣什麼錢?倒能清楚感覺出獨派對他的憎恨。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說:「中華民國才是國家,台灣不是國家。」民進黨群起而攻,行政院長蘇貞昌更稱她「不配做立委」。依憲法,我們國家叫中華民國,且舉世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更何況陳玉珍是福建省金門縣選出,她的說法合理合法。民進黨之恨,只因她說出「台灣不是國家」實話罷了。
中華民國弱了,中華民國派人數少了,然而反共者或反台獨與支持台獨者,又都需仰賴中華民國存在。郝柏村已是歷史人物,但相信中華民國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