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注意日圓進一步貶值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美國民主的啟示,台灣民主的殷鑑
◆  聯合報黑白集/護漁,誰軟弱?誰幼稚?
◆  經濟日報社論/注意日圓進一步貶值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注意日圓進一步貶值風險


2024-07-07 02:06  經濟日報/ 社論
日圓與美元。 路透


日圓持續走軟對於工具機、工業原材料等相關產業帶來沉重壓力。儘管日本政府在4月底干預,投入史上最高金額9.7兆日圓,但效果只有兩個月,6月底日圓再度回測4月底的1美元兌160日圓關卡,並跌破161日圓,創37年(民國七十六年(1987))來新低點。這波再走低,日財務省並沒有動手,日本媒體開始問,160價位是新常態嗎?

6月底這波走貶,日本政府沒有馬上干預的原因有二。首先,6月底剛好是第二季末,日企通常在月底跟季末有買美金付款海外的慣例,因此日圓走低,有其季節性因素。此外,作為一個主張自由經貿的經濟大國,三不五時干預匯市,不是一件光榮的事。因此財務省干預匯市的檯面上理由,永遠是因為匯率短期過度波動而非日圓過貶。4月底干預時,日圓十天之內從154日圓急貶到160,因此師出有名。

但6月下旬十天內降至161,難說是過度波動,加上美國才在6月20日宣布,將日本列入匯率操縱國的監控名單,考慮到美國的觀感,日本很難在6月底介入匯市。

簡言之,在美國關注的情況下,只要日圓是緩慢走貶,沒有急遽波動,財務省便缺乏介入的「大義名分」。因此日本市場逐漸出現,日圓短期內恐怕會維持在160以下並持續走弱的看法,法人之間預估到9月時跌到163或甚至170的意見都有。

日本的外匯市場氣氛,在6月份歷經了很大的轉變。5月中旬日銀突然減少國債購買額度,10年國債利率迅速攀升,5月底走到1.1%的13年來高點。在5月日銀突然轉鷹的背景下,當時市場預估,6月中旬的日銀金融政策決定會議,會宣布減少購買國債額度。

市場原來期待日圓走強,有「日圓先生」封號的日本前財務官員榊原英資當時就指出,日圓將大幅上漲,年底前將來到1美元兌130日圓;但沒想到6月中旬的日銀政策會議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只是宣布將要減少購買國債,但實際減少額度要到7月會議才公布。會議結果讓市場大為失望;同時市場也瞭解到7月底的政策會議,主要工作是公布國債減買計畫,市場關心的政策利率升息,恐怕是要延到9月會議才會有機會。雖然日銀植田總裁近來不斷強調,國債減買計畫與調升政策利率兩者並不衝突,7月政策會議兩者並行的可能性仍然有。但這兩個政策分別影響長期與短期利率,市場不太相信,態度已經轉鴿的日銀會在7月份同時去刺激長期與短期利率。

此外,岸田政權6月釋放出來的訊息,也暗示著首相官邸期待一個弱勢日圓。弱勢日圓對於日本來說,雖然會造成進口物價高漲的缺點,但同時也帶來出口與觀光產業的榮景。財務省7月1日公布去年度稅收,創史上最高的72兆日圓,是日圓貶值帶來經濟與企業繁榮的最佳證明

面對弱勢日圓帶來高物價的缺點,岸田首相在6月21日宣布,8月起將再度對電費與瓦斯提供補貼。這意味著岸田政權希望以補貼來舒緩通膨壓力,而非施壓日銀升息來帶動日圓升值。

自民黨將於9月進行總裁選舉,岸田應是期待弱勢日圓,加上暑假的旅遊旺季,讓岸田在選舉之前有好看的經濟成績單。首相官邸的政策表態,自然是降低日銀7月升息的可能性。

總結來看,日銀6月的態度由鷹轉鴿,改變市場對於日圓走向的評估,到了6月底、7月初1美元兌160日圓已經成為新常態。我們要注意的是,如果7月底的日銀會議,日銀揣摩岸田政權意向,宣布極鴿派的國債減購計畫,有可能發生日圓急貶;但隨之而來的財務省介入的可能性極高。7月底日銀會議後,可能的日圓大幅度波動,產業界需做好準備。














聯合報黑白集/護漁,誰軟弱?誰幼稚?


2024-07-07 01:18  聯合報/ 黑白集
基隆八斗子籍「福洋二六六號」漁船昨在彭佳嶼東北方二八八浬,遭日本水產廳公務船登檢、扣船。記者游明煌/翻攝


就在大陸海警扣留澎湖大進滿八十八號漁船,賴政府尚不知該如何應對之時,日本公務船也登上基隆福洋二六六號漁船扣人。不少人只看到繳罰款即放人的「台日友好」,卻無視於賴政府的對日軟弱

對比兩起事件,大進滿號於福建周邊並非我方管轄水域作業,又違反陸方休漁規定,但海巡署仍勉力護漁,甚至不顧後果闖進陸方內水。陸方可謂法理情兼占,難怪賴政府先是色厲內荏,後則低調處理,高層更似神隱。

反觀福洋二六六號是在彭佳嶼東北方我方暫定執法線邊緣作業,離日本本土或離島都遠著咧!船東主張那裡屬重疊經濟海域,不認為越界但賴政府有責釐清是否違規兼護漁的船艦在那裡駐日代表處又在那裡?漁民被迫繳交六百萬日圓罰款獲釋,那叫花錢贖身,那來友好?

以往台日為了釣魚台主權與漁權沒少衝突。馬政府時期甚至出動軍艦護漁,卻遭當時「準駐日代表」謝長廷認為有不惜打仗之意、批評不妥;綠營人士更要求「停止這些幼稚行動」,完全無視於馬政府任內還簽了對等互惠台日漁業協定

賴政府對陸「一支喙啾啾叫」兩國互不隸屬,遇事卻「時到無半步」;對日高唱台日友好,實則不敢得罪、任其揉捏,讓漁民大罵「政府是吃屎的」。究竟誰軟弱?誰幼稚?誰出賣漁民?













聯合報社論/美國民主的啟示,台灣民主的殷鑑


2024-07-07 01:18  聯合報/ 社論
現任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左)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右)上月27日舉行首場辯論。(路透)


看過美國總統第一場辯論的人,恐怕都會瞠目而問,美國怎麼了?美國民主怎麼了?

八十一歲的拜登,說話中氣不足,陳述時而打結,時而口吃;七十八歲的川普迴避大部分問題,只有負面攻擊,缺乏實質政策。然而這兩個人之一,在十一月五日後可能主導美國政治及世局走向。美國許多選民已陷入焦慮,因為他們不想在這兩人中做選擇,但又苦於沒有其他選擇。

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投下大量人力與資源,協助同盟國贏得戰爭,再經歷東西冷戰對峙、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進一步確立了美國的盟主地位;美國也成為世界警察,韓戰、越戰、阿富汗、中東等戰事,無役不與,其中不無美國對民主制度與經濟、軍事實力的自信。

然而盟主的風光,並不表示美國解決了國內的問題。因為自由貿易而衍生的勞工就業問題;因為墮胎而衍生的婦女生育權問題;因為邊境管制而衍生的大量移民問題;因為黑白糾紛而衍生的種族鬥爭問題。這些問題彼此激盪,積重難返,更暴露了民主制度設計中只算選票的缺點。於是民意代表和公職候選人不用心籌劃問題的解方,只知用民粹召喚選民的激情,藉此贏得選舉,掌握資源,恣意揮霍。

過去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重要議題上容或有不同見解,但不至抵死互不相容。美國參院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會斟酌機關」。此說雖有取笑參院常常拖延議題的處理時間,但也顯示國會在重要法案上縝密斟酌的功能。時至今日,國會議員針鋒相對,彼此視如寇讎,粗糙立法,互相指控,早無昔日「揖讓而升,下而飲」的風範。

至於總統選舉,品質更是每下愈況。許多人可能對當年尼克森和甘迺迪的辯論仍有印象,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尼克森在辯論時滿頭大汗,緊張情緒溢於言表;甘迺迪輕鬆獲勝,年方四十四歲即登總統大位。今年的總統辯論不忍卒睹,尤勝當年;兩位老先生互罵傻子、騙子、魯蛇的場面,全球領袖看了不知是何滋味,這就是今年將產生的民主世界領導人嗎?

美國民主的強大,要靠紮實的中產階級、多元的公民社會和自由開放的體制做支撐。當社會偏向貧富兩極化、種族兩極化,中產階級和公民社會則塌陷。政治人物如只用民粹式口號化約社會經濟問題複雜性,炒短線討好選民,更會加速兩極化現象,社會陷於拉扯對立僵局。這樣的政治人物,原只出現在國會少數的選區和公民團體,如歐巴馬總統時代的茶黨,立場極端,雖未成大氣候,已在民間埋下火藥線。等到川普出世,競選總統,美國社會對立的局面終於浮上檯面,如火燎原,燒炙這個建國近二百五十年的民主國家的靈魂。

再回頭看看這場辯論:一個七十八歲的候選人,私德敗壞,官司纏身,但他是共和黨人重返白宮的希望,是「美國再度偉大」的象徵;另一個八十一歲的候選人,年老力衰,步履蹣跚,卻承擔了反川普執政的焦慮和惶恐,陷入進則年邁,退則戰敗的難局。這場辯論非常具體且圖像化的凸顯美國民主問題與危機

總統選舉是選民希望看到未來四年美國社會和諧強大的契機,但雙方選民都只能看到對方當選後的國力下滑和淪落。有人說民主制度有自我療癒的功能;有人說民主的問題要用更多民主來解決。但現在看到的現實是:民主的問題,只用更多的民粹來解決。這場辯論對台灣選民來說,究竟是一個預言,昭示台灣民主體制的未來;還是一面鏡子,折射一個警醒的啟示?答案也只有在選民心中。





【專家之眼】美軍導彈撤離菲國是虛假讓步

◆  【專家之眼】美軍導彈撤離菲國是虛假讓步

◆  【專家之眼】太划算了!「班班喝鮮乳」每年只要11億
◆  【專家之眼】漁船被扣後 還能從綠紅喧囂裡看到什麼?
◆  【專家之眼】危機!報考數學與自然的考生數下跌1/6
◆  【專家之眼】桃色交易與警察誘拐我老婆-民鮮久矣
◆  【專家之眼】軍中轉型正義就是去蔣?







【專家之眼】美軍導彈撤離菲國是虛假讓步


2024-07-06 07:36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中菲雙方6月17日在南海仁愛礁近海對峙。(法新社)


6月17日中國大陸與菲律賓在仁愛礁發生衝突,菲國官方艦艇遭致攔捕、登臨、搜索以及繳械;事件發生後,馬尼拉向華盛頓求援,希望啟動美菲安保條約,但顯然美國政府並不買帳,菲律賓對此顯然大失所望,但也不得不知難而退,改變策略姿態放軟,開始呼籲雙方對話協商。

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7月2日大陸外交部副部長陳曉東與菲律賓外長(Theresa P. Lazaro),在馬尼拉共同主持召開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BCM:Bilateral Consultation Mechanism第九次會議,會中雙方外交、國防、自然資源以及海警或是海上執法等不同部門代表出席會議;儘管會後各自發表新聞稿,但顯然雙方皆對外傳送有意將事態降溫信號。

許多外電媒體報導都認為雙方本次對話磋商,顯然是為因應6月17日仁愛礁衝突所臨時舉辦;但此種觀點顯然是無視於雙方此項會議其實是不斷持續召開,依據附表回溯以往各次會議召開時間與地點,其實就足以證明儘管雙方存在分歧,但透過對話協商化解衝突管道並不缺乏,同時亦能穩定運作若未能思考此等外交關係運行軌跡,自然就會低估與馬尼拉針對南海議題,在談判桌上相互應對過招,絕對不容研究南海問題者忽視。

不過就目前情勢發展狀況來說,媒體最嚴重誤解,認為中國大陸與菲律賓談判取得重大進展,其實是因為馬尼拉再度運用媒體效應,開始胡亂釋放虛假訊息,存心大打國際宣傳戰所致。

7月4日菲律賓參謀總長布勞納Romeo Brawner)對外重申菲國對南海問題立場,但顯然是另有管道透過路透社對外放話,聲稱總統小馬可仕已下令軍方降低南海緊張情勢,並且刻意說明此等指示係在雙方召開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BCM:Bilateral Consultation Mechanism第九次會議後,才提出此項政策指導

但在同時菲律賓陸軍發言人德瑪阿拉Louie Dema-ala)卻對外公開表示,在今年四月美軍在菲律賓北部所部署之中程導彈陸基飛彈發射系統(MRCMid-Range Capability),該系統亦被稱為「泰風武器系統」(Typhon Weapons System)或是「提豐對地飛彈系統」,將依據原訂計畫,當與菲律賓國防軍完成「肩並肩」(Balikatan)及「堅盾」(Salaknib)軍事演習課目後,在今年九月甚或是依此期程提前運離菲國境內。

但很不幸許多媒體報導都指稱,北京在與馬尼拉協商過程中,馬尼拉提出妥協條件,讓美軍撤離前述中程導彈部隊兵力;顯然又是受到媒體誤導,認為美軍導彈部隊撤離菲律賓是馬尼拉提出重大讓步。但假若該部隊兵力本來就要依據計畫離境,此時刻意同時發布訊息,基本上就是虛假讓步,存心透過媒體亂打烏賊戰!

其實在今年媒體曝光4月7日隸屬於美軍第一多域特遣部隊(1st Multi-Domain Task Force)第3野戰砲兵團(3rd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第5遠程火力營(5th Long Range Fire Battelion)第C連之「中程戰力」(MRC:Mid-Range Capability)機動發射車、指揮車與後勤車組,裝載於美國空軍C-17「全球霸主」(Globalmaster)遠程運輸機,歷經15個小時8千英里遠程機動飛航後,順利抵達菲律賓呂宋島北部空軍基地,參加美菲「堅盾2024」(Salaknib 2024)聯合演習時,當時筆者就已經斷言在演習結束後,前述美軍部隊兵力就必須離境。

不過當時美軍拖到當月15日才證實此項訊息,不過美軍在發布訊息還是刻意使用「部署」(deployment)一辭,因此很快就遭致刻意擴大解讀,並且暗示成美軍將派遣該部隊兵力長期進駐菲律賓。筆者當時特別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4月20日於香港輕新聞》以「解讀美軍中程導彈現身菲國演習」為題,撰稿駁斥諸多媒體炒作風潮

當時不但特別針對該項導彈系統運用概念加以說明,亦特別在該稿件中強調:「參與聯合演習機動部署至呂宋北部,其實是與長期進駐差異甚大;假若該部隊是要長期進駐菲律賓,相關營區建設,再加上結合用兵構想,所必須構築經營之陣地與戰術機動道路,絕對引起各方關注,絕對難以讓相關資訊保持到滴水不漏地步。」如今看到當時預測完全應驗,更可證明媒體炒作新聞確實嚴重悖離事實

總而言之,美國打算在亞太地區部署中程導彈,其實是經過長久規劃評估;筆者早在民國一O八年(2019年)8月7日於《ETToday雲論》曾以「美國中程導彈部署亞太之軍事與政治算計」為題,撰稿分析過此種戰略構想,如此對比五年前所撰稿件,看來推估相當準確。世事變化還是有其基本規則,認真掌握軌跡脈絡,總還不會失誤太大,看來真是不假



中菲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會議一覽表。表/張競提供








名家縱論/川拜競爭難變 國會席次很關鍵\星期透視/兩岸敵意螺旋… 亟需交流活水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執政無能 內鬥轉移焦點
◆  工黨政府上任 對外走向變革
◆  大屋頂下/賴清德完全沒有挑釁的意思? 真假黃埔與真假總統
◆  名家縱論/川拜競爭難變 國會席次很關鍵
◆  星期透視/兩岸敵意螺旋… 亟需交流活水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川拜競爭難變 國會席次很關鍵


2024-07-07 02:16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六月廿七日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一場辯論,國際社會及各國媒體高度關注。兩人在國內政治及國際外交方面有不同政治哲學及政策取向,自然也會對世界安全造成衝擊。

不過,這個老牌民主國家似乎已走到盡頭,兩個政黨竟然只能各自推出八十上下的候選人,一位是經常迷失方向、不知身在何處、記錯政治領袖名字、說話突然中斷的現任總統,一位是道德淪喪、滿口謊言、曾經被兩次彈劾、官司纏身的前任總統,選民難道沒有更好的選擇?

原先還希望拜登能在辯論中站穩腳步,但顯然起手式就幾乎已注定輸掉選舉,不僅開場時聲音卡在喉嚨,聽不清楚咬字發言,同時因氣若游絲,讓觀看者很難跟上他的論述。川普雖然說了許多浮誇空話,包括謊言,但基本上氣定神閒,感覺上中氣十足;而拜登有時目光呆滯、表情僵硬,即使是他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擔憂他的心智狀態還適合選下去嗎?

如果第三黨的候選人年富力強、有足以感動選民的論述、邏輯清晰,具前瞻性的遠景,即使因美國兩黨政治的根深蒂固不太可能突破當選,但至少提供中間選民或不滿意兩黨候選人者另一項選擇。然而,目前獨立參選的小羅勃甘迺迪也超過七十歲,且有痙攣性發聲障礙問題,讓選民無法很舒服地聽他演講。小羅勃甘迺迪不僅有些政見非常偏激,同時還傳出曾性騷的醜聞,基本上不是一個替代的選擇。雖然他目前有五至十%的支持度,但在接近大選時,兩黨基本盤還是會歸隊。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雷根與卡特競爭時,第三黨候選人安德森的支持率從六、七月的兩成,下跌至八、九月的一成五,到十月的一成左右,最終僅獲不到百分之七選票,很可能就是小羅勃甘迺迪的寫照。

基於此,民主黨執持者、金主、及自由派媒體在辯論後開始呼籲拜登退出選舉,因為如果川普重返白宮,不僅他們的價值信念與政策偏好將會生變,同時滿口謊言及官司纏身的總統,也讓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傳統蒙羞,更可能衝擊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由於民主黨早已脫離由全國黨代表大會密室協商的時代,初選是目前決定候選人的唯一機制,因此拜登若不自己決定退出,民主黨將無法強行換將。

在第一夫人力挺丈夫繼續參選、許多州長也為他背書情況下,即使有民主黨聯邦眾議員公開表態換人,但拜登應會堅持要與川普再戰。民調顯示,即使換上副總統賀錦麗或是加州州長紐森、密西根州州長惠特莫,他們對抗川普的支持度還輸給拜登。唯一能贏過川普的民主黨政治人物是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但顯然她沒有意願,更不合適表態

在未來一個多月的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前,若拜登的身心狀態沒有明顯惡化,民主黨應不會選擇陣前換將。川普現在躊躇滿志,視白宮為囊中之物,可能因輕敵犯下錯誤,讓拜登有機會勝出。不過民主黨是否能夠保持參議院的多數,還是一個疑問,在西維吉尼亞參議員曼欽選擇退休後,目前評估最佳的狀況是五十對五十,但若是兩個紅州俄亥俄州及蒙大拿)的民主黨現任參議員任何一位連任失利,就變成少數。眾議院的選情也是一樣,民主黨需要多拿下五席才能成為多數,但這五席卻相當遙遠。換句話說,若是川普勝出,共和黨很有可能兩院都掌控多數,在民主黨沒有制衡力量情況下,他將能為所欲為,成為美國政治及國際關係難以預測的變數;拜登即使僥倖獲勝,沒有議會多數的支持,他也將難有作為。











星期透視/兩岸敵意螺旋… 亟需交流活水


2024-07-07 02:16  聯合報/ 張五岳(作者為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當前兩岸關係風險雖屬可控,但若不能盡快止跌企穩,放任讓敵意螺旋持續堆疊,則後勢發展不容樂觀。五二○以來就影響兩岸關係三個層面觀察,不論是外在的美、中大國博弈;抑或兩岸雙邊的政治互信與民間交流;乃至兩岸各自內部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對於兩岸發展制約,雖尚未讓兩岸關係面臨到「明顯立即」的危險,但持續放任惡意堆疊」的確有可能如「莫非定律」般出現大家都不樂見的最壞的狀況。

首先,就外在面向觀察,雖然美、中高層各項對話管道暢通,但仍欠缺基本互信。五二○後中共對台的施壓,除了對內交代、對台威懾外,更多的劍指美國。從五二○後北京外事系統與涉台系統的官員發言層級,主要官媒「人民日報」的報導與評論,到對賴清德總統批判的力度與用語,都凸顯北京對於美國外部勢力介入台海事務的重視;遠遠高於對於賴總統「謀獨」的重視。在台海兩岸欠缺互信下,北京自然對美中太平洋的「大兩岸」重視,遠高過台海的「小兩岸」。是以,面對未來不論是在美國大選兩黨競相提出「挺台抗中」訴求,抑或如果川普當選後,都可能為當前低迷惡化的兩岸關係投入新的變數。

其次,就兩岸互動與交流觀察,不論賴總統五二○演說內容為何,中共都會採取文攻、武嚇、終止部分 ECFA 早收清單與法律懲獨措施(只是依據演說內容有低度、中度、高度不同選項)。在蔡總統八年完全執政下都無法建立政治互信與重啟談判,寄望「雙少數」的賴總統一篇五二○演說與未來四年能與北京建立互信重啟協商,不啻為天方夜譚。五二○後兩岸無法建立互信雖屬預期內,但兩岸的人員互動與交流,仍然停留在「口頭喊話」與「責任在對方」則讓人失望。

從對岸在海峽論壇後公布的懲治台獨廿二條,到我方發布陸港澳橙色旅遊警示,都背離了習近平的「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與賴總統五二○演說的「兩岸可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過去四年在兩岸欠缺政治互信與新冠疫情肆虐下,造成兩岸人員無法正常雙向往返,人民敵意螺旋加深。如今疫情已過,雙方卻仍高度「政治掛帥」,只會「一味地指責對方,從不反求諸己」,更不願就「操之在己」部分採取善意堆疊作為,這種口水多於汗水的作為,亦讓人感到扼腕。

最後,就兩岸各自內部制約因素觀察,在台灣內部自五二○後朝野更加對立,不論是在中央的行政與立法互動,到地方各式各樣罷免案的推動與醞釀,台灣內部朝野的爭權惡鬥更甚於兩岸。一個藍綠惡鬥的台灣,已對兩岸的和平穩定,乃至兩岸民間各項互動交流投下更多的變數。同樣的,在大陸內部官方講的要「融合發展」與「和平統一」,但民間卻充斥「以武反獨」與「武力統一」訴求。面對兩岸的政治分歧,加強人員雙向交流可說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活水。

面對美國大選前後美中的大國博弈新挑戰,面對兩岸善意無法堆疊敵意不斷加深,面對台灣內部朝野對立加劇與兩岸人民誤解加深。雙方理應避免誤判、防範意外、做好危機管控外,要避免兩岸人民敵意螺旋不斷升高,要避免兩岸和平格局從量變到質變唯一的法門,就務實推動兩岸人員正常雙向的交流。













大屋頂下/賴清德完全沒有挑釁的意思? 真假黃埔與真假總統


2024-07-07 02:16  聯合報/黃年


賴清德接受「時代雜誌」專訪,回答「互不隸屬論」的問題。他說:我講的是事實,而且這個事實不是我第一個講,我完全沒有挑釁的意思。

賴清德的說法顯示,他知道,他的相關表述已經「被視為挑釁」。所以,他要向內外解釋:我完全沒有挑釁的意思。

中共顯然視賴清德的相關表述為「挑釁」,反應十分強烈。逕稱為「台獨自白書」,「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充分暴露台獨工作者本性」,「背叛民族祖先/千古罪人」。問題是:賴清德在煮稿階段,曾否預想他的這套兩岸論述會不會被對岸視為「挑釁」?

賴清德必不願見如今「被視為挑釁」的局面,否則他就不必解釋「我完全(完全!)沒有挑釁的意思」。

那麼,就有兩種可能。一、他真的不知道這樣會被視為挑釁,那是無知。二、他明知是挑釁,但沒想到後果如此不可收拾,這就是色厲內荏。挑釁在前,告饒在後

賴清德說,蔡英文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國慶就提到「四個堅持」,馬英九也說過「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互不隸屬」。意思是說:他們兩人說都可以,為何我說就不可以?

首先,賴清德已將「互不隸屬論」去脈絡化及偷換概念。不僅與馬英九的論述完全不同,也已將蔡英文的論述加油添醋、偷梁換柱。

馬英九說的是「兩岸」而不是「兩國」,且其兩岸論述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一中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一國兩區」「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不能表成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大脈絡、大架構之上。賴清德則完完全全站在馬英九的對立面

賴清德演說破題就說「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試問:賴清德能用馬英九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為他的「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背書嗎?

賴清德且已將蔡英文的「互不隸屬論」偷梁換柱。他將蔡的「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改成「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體制」,這是在淡化憲法國家認同,而竊用憲法儀式與程序。他更將蔡的「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完全甩掉,明示拒絕延續「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的論述。不僅如此,賴還說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就是台獨的定義」,又說「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這些都是蔡英文沒有說過的話

蔡英文可以說,為何我不能說?賴清德覺得委屈。其實,在蔡提出「互不隸屬論」時,中共即將其定位為「兩國論」。因此,在蔡任內兩岸未釀兵燹,並不是「互不隸屬論」過了關,而是因美中角力產生的國際約束使局面沒有破裂。至於選前有人期待賴清德「延續蔡英文路線」,應是希望兩岸不再進入較蔡時代更惡劣的情境。何況,如今賴清德已將「蔡英文路線」偷天換日,塗改得面目全非

賴的想法是,蔡英文切香腸拿到的,如「互不隸屬論」,他要收割;另蔡英文用以聯結兩岸關係的,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他卻要甩掉。但這並未使賴清德成就「延續蔡英文又超越蔡英文」的形象,反而竟落得如今要用「我完全沒有挑釁」來喊冤處境自討沒趣,自取其辱

問題的根本,是在賴清德與蔡英文及馬英九是三個不同類型的人物。蔡英文在美國及台灣內部的信任度比賴清德高,馬英九在美國、台灣內部與中國大陸十四億人中的信任度也比賴清德高。人無信不立,賴清德自詡「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如今深陷疑獨論/疑賴論」的糾纏,可說只是剛好而已。

賴清德的困境是:他不敢搞台獨,因為他知道那樣會被視為「挑釁」;但是他又放不下「內殺型台獨」,所以玩弄「兩國互不隸屬就是台獨的定義」,這則是更大的「挑釁」。

其實,賴清德團隊正在嘗試修補他的破洞。鄭文燦說,賴清德的「互不隸屬論」,是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分治」精神;梁文傑說,「賴總統的講法也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邱垂正則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且將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規全部家當都晒出來了。至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又回來了,「互不隸屬」則變成了「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分治精神」,「兩國論」更變成了「兩岸論」。由此確證,賴清德已發覺自己說錯話,開始補破網

然而,那些渾話既然是賴清德自己說的,則這些澄清的話是不是也應當由賴清德親口明明白白說出來,不能與邱垂正等人唱黑白臉。解鈴還需繫鈴人。

但是,賴清德自黃埔百年談話迄今仍維持他所定義的「互不隸屬論」。他且說:秉持「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台澎金馬百姓安全而戰」的才是真陸官,沒有這份雄心壯志的就是假黃埔。

真假黃埔,這是挑釁

賴清德這些話必然引發的聯想卻是: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的才是真中華民國總統,但為「務實台獨/借殼台獨/夢遊式台獨/內殺型台獨」而戰的就是鳩佔鵲巢中華民國總統。

真假總統,這更是挑釁

賴清德已將自己陷於「真假黃埔」與「真假總統」之辨。中華民國陸軍官校是真是假?中華民國總統是真是假?這才是最尖銳的挑釁。

賴清德的黃埔談話,將「有中華民國才有台灣」的兩岸現實,翻轉成「有台灣才有中華民國」的台獨論述。操辦慶典者雖全力為賴粉飾「黃埔/成都/南京/鳳山」的承先啟後,但在司儀的沿革講述中卻刻意未提蔣中正為創校校長,透露了「去蔣化」的伏筆賴清德如此玩弄中華民國陸軍官校,如此玩弄中華民國,難道不怕玩火自焚

「雙少數」的賴清德必須警惕,不要自陷於像蔡英文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就職演說那種「答卷未完成/一試定終身」的宿命;兩岸關係的考試,畢竟仍在滾動進行之中。如果賴清德能幡然醒悟,以真正中華民國總統的立場,說清楚他「是務實的中華民國工作者,而不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也沒有「台獨路徑圖」,或許兩岸關係就可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如此,中華民國陸軍官校及中華民國總統皆可還其本來面目

賴清德別再感慨:「我完全沒有挑釁的意思。」挑釁在前,告饒在後。可再反芻一下這一句話的無奈、苦楚、荒謬與羞辱













執政無能 內鬥轉移焦點


2024-07-07 02:21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海基會董座鄭文燦因涉貪遭檢方聲押,經桃園地院裁定以五百萬元交保。消息一出,政壇炸鍋。總統賴清德回應,「不分黨派,不問何人,只要涉及非法,檢調都應該查辦,毋枉毋縱。」藍營則質疑在鄭生日當天從日本返台時下手,綠營宮鬥劇浮上檯面;藍委王鴻薇指出,賴上任後只有鬥爭,對外抗中保台,對內對抗在野黨,提釋憲對抗立院,提不出任何福國利民的政策,乾脆打貪整肅政敵,以轉移執政無能焦點

賴團隊從五二O上台後,打著「新兩國論」旗號,卻是空心大佬倌,治國看不到有任何「撇步」。某媒體最新民調,近四十五%民眾認為國會修法覆議案失敗全因賴清德「每天搞鬥爭」,從此來看,藍委的批評還真頗有理路可循。

就以日前我方漁船被大陸海警船強行登船查扣為例,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當下不敢露面。我海巡艦艇雖有護漁,但不敵對岸海警的噸數與數量,只能眼看著大陸帶走我方漁船和漁民,海委會主委敢說什麼?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不談如何營救與如何和陸方溝通事宜,卻還在搬弄「兩岸是兩國」全然草包模樣。在輿論壓力下,主委邱垂正趕緊說「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問題是賴迄今仍不發一語。

二月金門海域陸船翻覆事件迄今無解,兩大陸漁民遺體還在金門。如今澎湖事件海基會去函海協會請陸方盡速釋放我方人船,問題是賴只知「新兩國論」,不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梁文傑又口口聲聲「兩岸是兩國」,賴政府又要憑什麼和對岸談判呢?

賴政府光會講主權,不會處理兩岸關係,難怪過兩天另一艘澎湖漁船在公海捕小管又遭大陸海警追逐,這就是兩岸現況,賴團隊可有解決方案?七月五日基隆漁船也遭日本扣押,賴團隊卻縮頭,由船東籌錢贖回被扣之人。講主權撂大話不是真本事,幫人民解決問題才是正道,但賴清德就任總統迄今顯然並未做到。

再看立院民進黨團在內政委員會把持議場,不讓召委宣布開會,高金素梅要轉移開會地點,柯建銘等人竟「軟禁」議事人員,行徑如此囂張,就為阻擋藍營要提選罷法修正案。在國會改革法案修法過程,民進黨號召青鳥到議場抗議,高呼「反擴權、反黑箱、要審查、要協商」,如今綠委卻搶議事錄、羞辱藍委,不讓開會不讓審查,這就是賴所謂的「合法合憲」立法嗎?更可笑的是,同時進行的其他三個委員會召委都是綠委,在宣布休息後跑去內政委員會去聲援,讓三委員會停擺。這就是賴所率領的立院「菁英嘴臉」,凡不合賴意志就當家鬧事,寧可讓國家運作空轉

能源問題又是一例,官員光說「跳電不是缺電」,要民眾少開冷氣;抱著非核家園的神主牌,今夏就是要全民熱到爆,只會火力全開汙染全台卻不敢走向能源多元化來解決真正的問題。

賴政府只會空喊主權,又是搞內鬥轉移焦點高手,卻不會做事。看看如今賴清德對鄭文燦涉案一事的冷回應,遑論將如何應對在野黨政治人物。莫非這就是未來四年少數總統真實面目


















工黨政府上任 對外走向變革


2024-07-07 02:20  聯合報/ 張孟仁/輔大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新北市)


七月四日的英國選舉結果,意味著將有一堆新面孔主導英國國際形象,包括新首相施凱爾爵士、以及雷納、里夫斯、拉米等,工黨新政府有壓倒性選民支持,將長期領導英國,其外交政策值得關注。剛卸任的蘇納克選前曾以「英國選擇未來的時刻」爭取選票,他提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中東極端主義、中國尋求在科技領域站在世界尖端,以及敵對國家利用移民滋擾英國邊防帶來的挑戰,這也是工黨政府需要面對的課題。

英國新政府的對外走向,可從選前表態和談話看出端倪。施凱爾曾表示,工黨沒有計畫讓英國重新加入歐盟,但會尋求與歐盟簽訂更有利英國的條約。新首相的說法與接任外相國會議員拉米說法吻合,拉米表示:工黨擬與歐盟簽署新的安全協定,包括軍工業與國防採購的進一步整合和強化。

拉米曾提及一旦上台,工黨將推動英國對外政策在三大重點領域的「重新設定」:與歐洲的關係、氣候變遷,以及與「全球南方」的關係。在外交政策方面,工黨和保守黨在處理烏俄戰爭方面將保持連續性。此外,施凱爾作為人權律師經驗將遭致更多批評對以色列政策的壓力,這也將是首次考驗新工黨政府會有多大程度背離美國的政策。另可研判對移民的溫和態度,將使施凱爾很難是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的朋友。

至於英國對中國的政策可能面臨改變。保守黨現行對中政策三大支柱為保護國家安全和利益、與盟友協調一致、跟中國維持接觸往來。事實上,工黨及部分專家學者認為,保守黨的中國政策缺乏連貫一致性及跨部會整合,因此工黨承諾在上任一百天內全面盤點英中關係。工黨提出與中國往來的 3C準則:競爭、挑戰、合作,然而拉米另強調第四個C:連貫一致,透過連貫一致的對中政策,在氣候變遷、公共衛生、貿易等領域,尋求與中國合作,但必要時該與其競爭挑戰,特別是在國安領域。

拉米打算採取「與中國接觸、對話、合作,避免把中國跟俄羅斯、北韓和伊朗送作堆」,拉攏北京對俄羅斯等「俱樂部」成員發揮正向影響力。拉米的作法會是效法歐美夥伴推動讓更多跨部會官員訪問中國大陸。關於解決台灣海峽的緊張情勢,包括中國可能侵略台灣,拉米表示,英國對台灣的立場不變,多年來連貫一致,「工黨會向中國傳達這一點」。不過,工黨會關切發生在台海的侵略性作為

儘管工黨主張英國官員應積極訪中,但尚未提出任何優先交涉的議題或前提,常標榜的人權也未見蹤影,但時值換屆調整,不排除有更清晰的走向。另值得注意,工黨普遍更重視與歐洲關係勝過於保守黨對印太區域關注




王文華/海埔新生地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海埔新生地
◆  盛治仁/精進競爭力、勇敢面對挫敗
◆  方祖涵/巴黎奧運的平權起點
◆  薛承泰/閣揆之卓見與拙見
◆  陳冲/不怕賭輸 只怕翻桌
◆  陳力俊/科學研究的東升西降
◆  葉匡時/奢侈的信念







王文華/海埔新生地


2024-07-07 02:20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為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台灣有沒有「海埔新生地」?

結婚周年前夕,老婆寫了封信給我,細數婚後各自的改變。

她和我有很多差異:個性、興趣、生活方式、金錢、人生觀…當初在一起,很多親友訝異,甚至勸退。我媽最直:「你們差幾歲?」準媳婦據實以告。我媽睜大眼睛:「差這麼多你也敢嫁!」

她敢,我們結婚。雖然義無反顧,但都自知兩人的鴻溝,像一片大海。我們找出彼此少數的共同點,比如說愛,在那基礎上開闢了一塊「海埔新生地」,蓋起一個家。

當然,任何共同點,包括愛,都要經過生活的考驗。疫情來了、孩子來了、媽媽病了,對於如何兼顧防疫和生活、育兒和工作、照顧媽媽和照顧孩子…我們的差異浮上海面。最後的作法有時偏向她,有時偏向我。愛像肌肉,開始拉扯,甚至撕裂。

無中生有的海埔新生地畢竟脆弱,風浪大時,屋子咯吱咯吱地響,海水會淹進家裡。跟大自然爭地,自然有代價。

但奇妙的是,屋子搖晃時,我們靠得更近;拔河之餘,也走向彼此。有時她變得比我更像我,有時我變得比她更像她。對於孩子的健康,通常我比較小心。疫情中孩子發燒到發抖,我還在等診所開門,她二話不說抱去醫院急診。對於孩子學英文,她比我重視。但最後是我每個星期去圖書館借英文繪本,一本一本講給孩子聽。

撕裂過的肌肉更強韌。差異的好處是,我們都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美好,和欠缺。一個人的重點,常是另一個人的盲點。

結婚周年前夕,老婆寫了封信給我,因為很多事用簡訊說不深入,用嘴巴愈說愈模糊。我讀了信,想了一晚,第二天回信給她。發現延遲反應,有助於看清別人的立場

在信中,她說我變得不浪漫了,我說她變得很少笑了。我們都說彼此要為對方的改變,負部分的責任。

我們的差異,根本原因是時代。我年輕時,經濟正好,所以我有一種本能樂觀:凡事只要努力和堅持,都可搞定。

她年輕時,經濟沒那麼好了,所以她有一種本能懷疑。還是努力和堅持,但對於結果,有超齡的滄桑。

這種差異無法用安慰激勵的話語,或宏觀的歷史視野來彌補,其實也不需要彌補。只需要坐下來,解、陪伴。打不過「時代」,就給彼此一些「時間」。

太太和我有個小窩,蓋在一塊「海埔新生地」。風浪大時,水淹進屋內。我們把孩子抱到高處,把水掃出去。掃著掃著,一下子好多年了。

台灣社會這麼多差異,有可能填出「海埔新生地」嗎?

我有本能的樂觀,我太太有本能的懷疑。但明早起床,我們還是繼續帶孩子讀繪本、看醫生、掃水、寫信,回想年輕時那個浪漫、愛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