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人民日報訪華為創辦人 台灣該安與不安的(廿三)

◆  【專家之眼】人民日報訪華為創辦人 台灣該安與不安的(廿三)

◆  【專家之眼】誰指使主計總處違法?中央把地方當敵人!(廿一)
◆  【專家之眼】哈佛陷入財政困境都是川普害的?背離初心
◆  【專家之眼】如何面對人工智慧(AI)政策與倫理的挑戰










【專家之眼】人民日報訪華為創辦人 台灣該安與不安的


2025-06-18 16:36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最近以「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為題,報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專訪內容。(美聯社資料照)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最近以「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為題,報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專訪內容。這對中共與國際政治而言,具有相當意義。畢竟是在中共與美國於倫敦談判進行中發表,意涵直指經貿戰表面熱鬧,真要決勝,科技戰才是關鍵;而任以一介民企老闆身分登上中共重要媒體頭版,也傳達了有意思的訊號。國內外不少媒體已作出解讀。然而,對台灣不少人而言,看此專訪還是會升起一個疑問: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本文把議題限縮在台人比較關心的大陸私企發展兩岸開戰時間影響。就前項來說,大陸私企發展連動台商經營前景,畢竟雖然中共政策逐漸放寬,台企仍主要與大陸私企合作,面對情況也與之類似。並將指出:從專訪看來,中共菁英具有耐心又有謹慎樂觀情緒,如果沒人冒進,應可安心於台海近年發生戰爭的風險不會太高;而相對於大陸在做的事,反思台灣正在忙什麼,又會引人不安。

首先該專訪主要篇幅集中於華為如何應對科技戰部分但從標題望文生義,國家要越開放什麼?在任所言裡找答案,只能是市場化。過去大陸私企一向被外界視為中共不信任並打壓的部分。但在二月習近平親自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大陸自五月廿日起實施《民營經濟促進法》後,風向逐漸轉變。這篇專訪,實際接續中共重視私企風向。

但還是不得不說:任的背景特別,華為的事業也是,中共重視私企,還是有挑過的大陸台商該怎麼搭上政策?如何適用於《民營經濟促進法》這本是賴政府該努力的方向

專訪另有意思部分,在於任提到對基礎研究重視。他說「如果不搞基礎研究,就沒根。即使葉茂,欣欣向榮,風一吹就會倒的」、「理論科學家是孤獨的,我們要有戰略耐心,要理解他們」,面對記者提問:基礎研究週期會很漫長,但企業是需要講效益問題時,他答:我們一年1,800億(應為人民幣)投入研發,大概有600億是做基礎理論研究,不考核。1,200億左右投入產品研發,投入是要考核的。

這個研發經費規模如何?就以投入最多研究經費的台積電為例:據經濟部統計,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我製造業中,台積電投入經費占當年全台研發經費近二成,達1,787億元;去年研發費用則約台幣 2,068.6億元,首度破2千億元大關。當然,如果把台灣政府放在教育界的配合,與該公司客戶夥伴設計研發經費一併計算,又遠不只此數了。藉由華為的投入,外界能得知大陸是如何在追趕世界一流水平,並不在意短期效益問題

其次,可由上述提到的戰略耐心轉入對兩岸關係討論。一言以蔽之,大陸方面認為與美競爭是個長期過程,而對前景是樂觀的。作出如此推測不稀奇,大陸對於科研經費大量投入,也早為世人所知,但應指出的是,任大可僅提此,卻特別提到不考核的基礎研究部分,這是擺出與美國長期競爭耐心態勢再往前看,生意人將本求利,如果大陸菁英沒有形成相當穩定共識,這麼長遠耐心投入是做不出來的

由此可以反思近年台海即將發生戰事的預言不斷,甚至連在哪年發生都言之鑿鑿。綜觀戰史,很少看到有哪個武裝力量講明要在何時何處動手。就拿韓戰來說,中共也只是一直警告聯合國軍不要越過三八度線。《孫子兵法》講得清楚: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軍工複合體的預言固然可以讓人警惕,但並不符合中共行為模式。

由於具有如此耐心謹慎樂觀情緒,可以推知台海近幾年戰爭風險不會太高。擔心台灣安危者,或許可以把此意涵考慮進去。然而,這也讓人看出該令台人不安部分:大陸現在經濟科技發展所為,大多是我們過去做過的事,甚至有些做得更好。

台積電是怎麼來的?當年政府推動產業政策,是怎麼規劃並為私企開路的?而在專訪中提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人工智能在技術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電力、發達的信息網絡」,再讀到那些充滿希望雄心發言引人去想,同一時間,台灣內部在討論什麼?政府又在努力作什麼呢

除了光明面,也該談談專訪透露出的可能隱憂,任也說到「只要講真話,即使是批評,我們也支持。」大陸經濟過去有大躍進思惟隱現。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後,這種思維容易形成匈牙利經濟學家 Kornai 所說的軟預算制約。固然華為是私人企業,但在當前時代氛圍下,也已經是不能倒的企業了。雖然這幾年大陸的經濟投入數據似乎已經顯示,其經濟增長內涵,已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實現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的集約型增長但華為乃至於其他有雄心企業的投入,最終還是要回到效益檢驗。如何證明領導人眼光?恐怕還是只能等待時間了。







馬凱/教育崩壞至極 人才何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教育崩壞至極 人才何尋?
◆  林中斌/中共廿大後習政翻轉
◆  陳力俊/那些年 他們在柏林









馬凱/教育崩壞至極 人才何尋?


2025-06-18 00:00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台海風雲日烈,兩岸之爭,台灣已自俯視對岸的地位,進入與對岸互爭誰長的新形勢。在軍事力量上,不僅我們,連美國也早已失去絕對優勢。因此,兩岸的競爭即落在國家治理、知識領先、產業進退之間。而這一切的根本,都繫於人才。

國人向來天資優越,遠勝許多異國,由於深厚的儒家傳統,勤勉好學,多年來人才輩出。退守台灣之後,篳路藍縷,克服萬難,在戰火廢墟中,創造傲視舉世的經濟奇蹟,其遺緒至今仍嘉惠後人。關鍵即在於,除了匆促遷台的許多公職與學術人才之外,數十年來對於教育的重視,自基層學校到高等學府,始終努力不懈;尤其是技職教育,不惟培育出許多頭角崢嶸的企業人士,更養成了無數身懷專門技術的各類人才,做為各個產業的基本骨幹。

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此之謂。頂尖學府吸納精英,在國內加上留學海外所培養的頂尖知識與技術人才,固然對高端產業的發展不可或缺;更龐雜的技職體系則成為廣布一切產業的技術人力。兩者相輔相成乃能創造奇蹟,厚植經濟實力。

然而這一切皆已崩壞。就菁英教育而言,以頂尖的台、清、交等為首,普遍出現嚴重的問題。師資的延聘,不論有多少國人在國外獲得亮眼學歷,國內早已不再獲其青睞。不是被彈丸之地的星、港延聘,就是投入對岸或他國的高等學府。台大以降,反而出現一個少有的怪現狀:等以上的學生成績節節升高,竟已達美國學校的五倍之多。而廣設大學之後濫竽充數,連頂尖學校的學生素質都不斷滑落。而這又與校園民主教育改革之後的教授評鑑直接相關;當教授懼於學生評鑑優劣而小心翼翼、刻意討好時,又豈有其他結果。

於是,亞洲頂尖大學排名前十名,除了新加坡兩名、日本一名,其餘全是中國(含香港)的大學。我們的頂尖大學,台大落在卅名,陽明交大七十二名,清華更在八十二名。兩岸已不成對比,連星、港也遙遙落後。因此,為國家建設、經濟發展,我們的頂尖人才不但早非昔比,也瞠乎對岸之後遠矣!

這一方面落空,一般的技術人才又如何?先就數字而論,技職畢業生已在廿年間減少了廿萬人。再論其學習態度,九成以上無意於投入技職工作,一心升學即使如此,技職學校所學早已偏重理論學術,而忽視技能傳授

若干年來許多企業深深抱怨無法覓得技術人才,因而停止擴廠有之、競爭力降低者有之,支撐廣泛台灣產業的實力正在凋零。

台灣教育早已是一灘死水;既有失培育精英的重任,又拋棄為產業育才的職責,正將台灣的活力、競爭力逐日侵蝕,形成與對岸愈來愈不堪聞問的落差。

為引入活水,多年來我屢有建言:引進至少一家國外頂尖學府,產生鯰魚效應,刺激高等學府振作;同時引進德國技職學校創造名校號召力,帶動技職學校看齊。惜乎即使面陳蔡總統亦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