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地攤經濟」的巧思與爭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與三倍券,能撐多久防疫神話?
◆  聯合報黑白集/中選會的「正常發揮」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地攤經濟」的巧思與爭議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地攤經濟」的巧思與爭議


2020-06-14 02: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疫情導致中國大陸經濟衰退,為了救失業及加速脫貧,總理李克強在山東考察時提出「地攤經濟」的概念,他說,地攤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都是中國經濟的生機。未久,上海、成都、杭州等數十城市紛紛鼓勵發展地攤經濟;但隨後大陸宣傳部門即發文,約束各方少提「地攤經濟」,顯示內部對此一政策存在爭議。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我們即對中國及全球經濟做過相當悲觀的預測,認為若在短期內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災情甚至有可能直追 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由於封城、封省、封國,切斷所有供應鏈,供給面和需求面都出了問題:供給面斷裂與需求面窒息,兩者還相互連環制約。中國大陸當局預見問題的嚴重性,在疫情稍獲控制後,即冒著一定風險積極復工,但復工卻未必復產,因為沒有訂單,即使有了訂單也未必出得了貨,因為交通運輸均告癱瘓。
在這樣的情勢下,各國經濟從第 1 季開始即呈全面萎縮。大陸第1季為負成長6.8%,創下民國81年(1992年)後發布國內生產毛額(GDP)資料以來的最差紀錄。今年 2 到 4 月的失業率,官方表示約6%,但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師李迅雷團隊報告稱,大陸實際失業率為 20%,新增失業人數超過 7,000 萬人。
中國以外,各國情況亦一片哀鴻遍野,除少數國家疫情已獲基本控制外,多數國家疫情還在持續之中。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各國政府均把傳統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用到極致,輔以紓困手段,直接向民眾發放現金,一則救急度過難關,二則支持消費緩和緊縮壓力。中國則在傳統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之外,另闢蹊徑,開啟了就業政策的大門,也就是「地攤經濟」,可說極富巧思。
理論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終極政策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就業,但其政策效應途徑比較間接,即通過擴張性政策,刺激投資與拉動消費,再經由投資與消費來創造就業。但中國大陸的「地攤經濟」就業政策則是一步到位,直接通過「開放」地攤經營,創造就業機會。
「地攤經濟」做為一種創造就業機會的急救藥方,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有諸多優點,第一是進入門檻低,這一條是關鍵,經營地攤只要身體健康,幾乎人人可為;第二,投資成本低,基本無需房租,亦無稅負,只要最起碼的固定投資及變動投入,即可開張;第三,回收快,當日開張,當日進帳,而且是現金流;第四,交易成本低,買賣雙方不存在「不對稱信息」問題,詢價、討價、還價三句話搞定,立馬成交,銀貨兩訖。就 GDP 概念而言,交易一成,GDP 就增加了。所以,地攤經濟是將投資、消費、就業、產出、所得全部「壓縮」在一個最短的過程中進行並完成。
地攤經濟具有強烈中國特色,意思是並非所有國家都能有樣學樣。首先,原本地攤經濟就是中國社會經濟習以為常的一種生產方式、消費行為與生活習慣,這點,在一般發達國家中比較少見;其次,與一般發展中國家類似,在經濟發展初期,對於大城小鎮普遍存在的地攤經濟,通常缺乏規範化的管理,以致產生了許多負面問題,如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然後在問題變得嚴重後,市政管理當局即「一刀切」加以禁絕。
其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學習同樣是華人社會的新加坡管理經驗,新加坡的大排檔或巴剎,不僅滿足了廣大市民的消費需求,創造了生產與就業機會,甚至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中國大陸把原本受到壓抑制約的龐大地攤經濟重新「釋放」出來,不失為是個兼顧紓困與振興雙重意義的好點子,但能否成為一個好政策,得視能否學習新加坡經驗善加管理而定了。














聯合報黑白集/中選會的「正常發揮」


2020-06-14 01:1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選會公告高雄市長補選投票日期,十二天內必須找到人選完成登記。壓縮的期程引起「狼性」與「補選國家隊」的爭議。其實政黨競爭的狼性自有人民裁判,但理應中立的中選會若也捲入相關的爭議,那就真非民主政治之福。
中選會指考量法律規定三個月內完成、選務量能、颱風及疫情狀況等,定於八月十五日投票。但深入剖析,其「考量」不僅「吃人夠夠」,也帶著「愚弄人民」的狡詐,甚且恐怕還自甘為權力開道鳴鑼。
確實,以往也有立委補選期程比這次補選更短,但以選務量能來說,直轄市長補選的範圍和複雜程度豈是立委補選可比擬?這與拿香蕉比芭樂何異?
如果考量颱風因素,依據統計,八月是颱風生成次數最多的月份,平均達五至六個之多,在八月辦補選的颱風變數明顯高於九月中選會顯然欠人民一個解釋如何認定八月比九月風和日麗
防疫之說更是不明所以,現在連衛福部長陳時中的「又見嘉玲」秀都膩到演不下去了,中選會卻突然「逆時中」,預告暑熱未消的九月初疫情將起?
這次補選民進黨幾已立於不敗之地,在野黨則迫切需要時間協調整合,中選會還只給十二天,對在野黨簡直像不可能的任務。從公投審議不公、史上最亂公投綁大選、任用黨性堅強的主委,到「罷韓國家隊」衝鋒手,蔡政府的中選會已寫下太多驚奇,相形之下,這次只能算是「正常發揮」了。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與三倍券,能撐多久防疫神話?


2020-06-14 01:1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灣疫後如何重生,考驗蔡政府。圖為陳時中(中)5月底到墾丁宣導防疫新生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台大解封,蔡總統以降,百官忙奔各地作解封秀,振興三倍券加上國旅補助方案,商家提前部署推出各類優惠,看似景氣就要一飛沖天;但在解封秀之外,則是另一種現實,製造業、服務業湧現倒閉潮,學校也恐生源斷鏈,就業市場出現十一年來首見受僱者負成長,大專畢業生將面臨十年來最低人力需求。
兩個場景同指向今年第三季,際遇卻是天壤之別;若全台大解封真能帶來疫後重生,為何產業持續萎縮,社會新鮮人前景渺茫?矛盾不止於此,指揮中心「嘉玲秀」國際馳名,讓美國商會稱許台灣是最安全之地,但指揮官陳時中仍擔心媽祖遶境風險,設下重重禁令,並時時提醒國際疫情嚴峻,國境不到解封階段。矛盾重重的解封,顯示台灣的防疫有成,有如實驗室裡被嚴控各項參數的理想模型,難以通過「正常生活」的考驗。
正常生活不只吃喝玩樂,人要工作養家、企業得有訂單收入、國家必須人進貨出,台灣距離這些日常,還有漫漫長路。但解封秀像是政府施放的政治煙火,讓人以為從此進入「後疫情時代」。事實上,台灣在全球屬於落後鎖國的一群,與真正重啟國境的國家相比,我國尚未走出「疫情」威脅,在尚無邊境快篩,以及反中意識形態束縛下,台灣很難適切打開大門。
各國為復甦經濟陸續解封,積極研議重開國門。無論是旅遊泡泡、旅行走廊,透過相互認證的邊境篩查,允許雙方人民直接入境,在科技、生技等防疫方案支持下,兼顧商貿旅運正常化與境內安全。防疫成功的台灣不在各國首波開放之列,連國人最愛的日本都不見共構旅遊走廊的動靜,箇中原由除外交考量,也不能迴避防疫成效的說服力。台灣確診數很低,自認無需普篩,這是否等同社區全然無虞,顯然歷經大規模疫情的國家並不埋單,造成相互認證障礙。
蔡政府基於外交經貿考量,直到疫情全球大流行才對歐美關上大門;但國際解封時,這些國家並不急於與台灣重新鏈結。諷剌的是,美國大舉出征中國,追討疫情責任,都還急著恢復兩國空運,台灣面對最大出超對象,卻說要等到第四季再考慮兩岸航點解禁,毫不在乎台灣正與各國脫鉤的處境。若疫情捲土重來,還需要談嗎?
國際未積極與台灣洽談邊境開放互惠,證明兩件事,一是政府大打防疫外交,無論是參與世衛或加強疫後外交能量,都是竹籃打水,充其量只替川普充當反中先鋒。至於口罩大放送,更是著眼大內宣的政治公關,蒐集他國感謝堆高蔡政府國際能見度,卻未改善國家侷促的外交處境。
台灣在疫後國際新秩序的位置,並不如蔡政府吹捧的前景光明。即便各國都鼓吹生產鏈重組與提升自主,實際行動多是「中國加一」,而非徹底脫中,只有台灣積極配合美國,推動高科技生產鏈脫中入美。川普雖對北京一再祭出報復,卻不乏嘴砲多過實懲之例;美國力推 G11 排中峰會,但英加歐俄各有不同考量。盤整中的大秩序,並沒讓台灣獲取更多國際參與和區域整合的機會,倒是美豬美牛又來叩關強銷。
蔡政府不斷搞大內宣,形塑疫後全球脫鉤中國、孤立北京是國際主流,頗有藉疫持續中斷兩岸交流。例如以國際疫情為由,否決境外生來台,實為針對陸港澳生有國安考量。如此鎖國,無異自願去全球化,且不顧教育產業生存,淘空國家實力。
台灣執著於無塵室標準的防疫,無法重開邊境,又因反中不惜犧牲疫前既有的兩岸交流資源。指揮中心表示,年底前國際疫情恐將升溫,在疫苗研發出爐前,邊境將有一到兩年無法完全解封;但蔡政府除了靠陳時中、三倍券和反中大內宣之外,應早點告訴人民,台灣的防疫神話要怎麼撐下去?

【重磅快評】舒琪大戰為撒嬌討抱?蔡英文當如何評論

◆  【重磅快評】舒琪大戰為撒嬌討抱?蔡英文當如何評論

◆  【即時短評】畢業演講搶約陳時中 台灣只剩防疫能自豪?
◆  【即時短評】仇恨對立沒有隨罷韓平息 台灣還要內耗?
◆  【即時短評】師法新加坡 蔡英文在創造「台灣故事」
◆  【即時短評】「一黨專政」民進黨跳腳 柯P必說對什麼
◆  【重磅快評】組不組黨 王金平掌握國民黨團結密碼
◆  【重磅快評】美機飛領空是大新聞?其實你該知道這些事
◆  【重磅快評】佩琪文哲吃空心菜 能擋蚵仔煎國家隊?
◆  【即時短評】綠官組罷韓國家隊 何須蔡英文下令
◆  【重磅快評】學生會是台大師生最該面對的轉型正義標的
◆  【即時短評】國民黨拚轉型 切勿淪為韓粉政治報復工具
◆  【重磅快評】開地球不夠看 徐國勇示範綠朝為官之道
◆  【即時短評】國民黨醒醒!扎根高雄 別再期待天降神兵
◆  【重磅快評】大甲媽遶境 是對台灣140天防疫的驗收
◆  【重磅快評】罷韓後只盼天坑不再 難道是高雄人宿命?








【重磅快評】舒琪大戰為撒嬌討抱?蔡英文當如何評論


2020-06-14 17:17  聯合報 /   主筆室
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又在臉書貼文逆時中, 台北市議員簡舒培暗批 陳佩琪貼文是為「撒嬌討抱」。 圖/擷取自柯文哲臉書


「舒琪」大戰又有續集,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又在臉書貼文逆時中,批防疫有勇氣關,就該有 guts 開,哪有為不讓自己跌神壇、又不想負責任,明顯劍指有意部署下屆台北市長選舉的衛福部長陳時中,陳正困於健保醫材新制的戰火,無暇顧及,民進黨議員簡舒培助攻陳時中,但她再次出手還是不脫套路,只可惜了民主進步黨的進步價值。
陳佩琪昨天在臉書貼文指「防疫成績」和「民生經濟」應取得最大平衡,一場疫情下來, 要在「病死」和「餓死」之間做抉擇實在悲哀,但哪有為了不讓自己跌下神壇,又不想負責任,訂了一個任誰都做不到的標準云云;陳佩琪沒挑明說誰,但大家都看得出來她又再逆時中了。     
簡舒培今天隨即在臉書暗批陳佩琪「老公不在家,老婆就發文」,並且越講越辣、胡言亂語?老婆貼文是為「撒嬌討抱」,因老公太久沒在家陪老婆,所以發文呼喚老公注意;其次也幫老公創造不在場證明,老公想講又不敢自己講,只好借老婆說出來;簡舒培更說,不管哪一點,這個老公都有渣男的感覺。她並貼出一張日本九州水神社祈求姻緣的照片酸陳「有需要可以去求喔」。
簡舒培的貼文也真可算是驚世等級,堂堂的首都議員,竟以八點檔劇情的敘事手法評論市長夫人的臉書言論,除了分不清公私領域,更一再重複頌揚妻子只能是丈夫附屬品」的過時觀念,民進黨倡導女權三十多年,如今蔡英文都當上我國第一位女性總統,簡舒培竟寫出妻子須以發文討抱撒嬌、呼喚丈夫注意的貼文,真不知蔡英文對此要做何評論?而女性同胞能認同簡舒培者,又有多少
更冤枉的是柯文哲,他尊重太太的獨立人格與判斷,妻子在臉書發文他連氣都不敢吭一下,這當然也是尊重女性的自我解嘲,但在簡舒培的口中竟成了渣男?相信必有眾多尊重妻子的男性也不會服氣,簡舒培 153 字的順時中貼文得罪現代獨立自主女性,也讓眾多尊重女性的男士不舒服,真是一次失敗的救援。   
簡舒培不滿陳佩琪發文批評陳時中,在議會質詢柯文哲批評陳佩琪「拉低市府表現成績」,又在臉書嗆陳佩琪的「市長配偶」角色不適格,影響市府形象,但簡未識男女平權,分不清公務家務,用討抱、撒嬌、渣男修理柯文哲、陳佩琪,那才是拉低市議會的表現,影響市議會的形象,也消滅了就事論事的空間。   

名家縱論/解封吧,現在該全面拚經濟了!\星期評論/今日香港 明日台灣?

◆  名家縱論/解封吧,現在該全面拚經濟了!
◆  星期評論/今日香港 明日台灣?
◆  防疫第2波 善用科技、平衡管控
◆  畫中有話/盼畢業快樂常在
◆  畫中有話/後會有期?
◆  國民黨重建 先讓年輕人有希望
◆  漫畫/以卵擊石
◆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  諫逐客書和諫佛骨表
◆  疫情解封後 青年再出發
◆  加強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補破網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解封吧,現在該全面拚經濟了!


2020-06-14 00:23  聯合報 /   林祖嘉(政大經濟系教授)
為彌補疫情期間,民眾消費呈現懸崖式下跌,重傷經濟,中央除紓困外更推振興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內外疫情逐漸緩解,國內企業界對於國內和部分邊境解封的呼聲也愈來愈高。因為隨著封鎖時間延長,企業的忍受度會愈來愈低;另一方面,台灣面對的國際經濟情勢也愈來愈惡化,企業更需要國內市場的支持。因此,在國內已多日沒有確診的情況下,政府的確應認真考慮全面解封的可能性,至少國內的部分應該考慮全面解封,以提振消費,彌補國際需求的不足。
與他國相比,國內經濟活動大都還算正常運作,當然還是有些產業受到較嚴重衝擊,比如觀光旅遊、餐飲、交通、會展與展演等產業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經濟受到衝擊較小,因此第一季仍然維持一點五四%成長率。但是受疫情在歐美相繼爆發影響,影響第二季進出口,從三月起連三個月負成長,且後面幾個月也都不看好。
現在全球經濟景氣情況非常不妙,世界銀行六月初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負五點二%,遠低於 IMF 四月初估計的負三%;同時,世界銀行估計,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為負十三點四% ,也比 IMF 估計的負十二點二%還低。大家都估計今年的景氣可能會比民國98年(○九年)金融海嘯還要嚴重許多!
受到國際景氣不佳及出口不順影響,主計總處預估,我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只有○點五%,遠低於第一季的一點五四%。同時,我們看到幾個很不利的指標,包括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四個月負成長失業率則由一月的三點六四%,上升到四月的四點零三%。大量畢業生即將進入職場,預估失業率將會更大幅上升。此外,六月初勞動部公布的無薪假人數,已增加到二萬八千三百四十五人,是十年新高
今年國際經濟情勢可能都不好,更需要擴大國內消費的支持,除了發放振興三倍券,政府更應努力設法開放國內市場。國內已連續五十多天沒有確診案例,表示國內天空應是安全的,政府應鼓勵民眾積極消費,包括國旅、餐飲、電影院和展演等;這些產業,不但可以創造所得,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就業,對於降低失業率有很大幫助。
我們相信,許多國人現在都想趕快出去走走,但是又無法出國,因此國旅和消費市場應該會有一段爆發行情,只要政府宣示大家可以放心消費,這一波行情應該很快出現。
隨著部分國家疫情減緩,我們的邊境管制也應做出部分調整。部分疫情較不嚴重的國家地區的學生,應該開放,港澳學生的開放應可優先考慮,也可限制先入住防疫旅館十四天再入境,因為他們來台時間較長,較願意接受十四天防疫措施。
另外,開放國外商務人士更便捷的檢疫方式入境,也是很需要的,比方說,國內許多企業採購機器設備,需要國外技術人員入境說明與指導,但因現在入境需要先檢疫兩周,國外技術人員就不願意來台;如果我們要求他們入境前七天先在當地檢疫,入境後在我們國內進行快篩,只要陰性就放行,如此可大幅增加來台進行商務旅行的可行性,這對於解決國際商務需求和提高商務活動會有很大的助益。
總之,雖然我國首波防疫成功,但是面對經濟開放的需求,是現階段的重要挑戰,政府應考慮如何在防疫與經濟開放之間取得平衡,甚至在國內疫情緩解之下,現在應該考慮全面解封,努力拚經濟才對!












星期評論/今日香港 明日台灣?


2020-06-14 00:28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香港反送中運動上周屆滿一周年。 (法新社資料照片)


香港反送中周年前夕,中美兩強同步送上大禮:五月廿八日全國人大通過制定港版國安法的決定,翌日川普宣布制裁,未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漸失。年初台灣總統大選,香港也是關鍵因素。反送中一桃殺兩士,未來港版國安法立法,香港動盪更將燎原,對台是福、是禍?
香港亂局讓人產生兩個不理解:一、明知榮景將受波及,北京可能強力鎮壓,港人為何如此勇武?二、明知港人和國際社會必將強力反彈,北京為何堅持借箸代籌?
回答這兩問題前,必須先理解香港回歸後出現的兩個重大變化:一、過去港人只問經濟不問政治,現在卻態度翻轉,政治抗議層出不窮;二、港人自主意識升高,根據港大調查報告,港人認同已升至五十三%,而中國人認同卻跌至十一%,什麼因素造成劇變?
一個說法是近年香港房價上揚,年輕人無力購屋,被迫上街頭。然而,反送中遍地開花,根據路透去年底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做的民調,約六成港人支持反送中,顯示這運動遠遠超過無殼蝸牛訴求。
第二種說法,是港人爭取民主。然而在港英統治時期,港人自治權更少,司法機構內九成高級職務都是英籍,港人醉心於經濟奇蹟之締造,顯見追求民主未必是這股社會動員主因。
第三種說法,是外力介入。港府提出遣返條例時,香港美國商會確實表達反對,但那只是港商普遍擔心的共同心聲,更何況示威抗議深入各階層,外力只能扮演推波助瀾角色,根本問題,在於香港內部的結構矛盾。
什麼結構性因素能夠徹底改變港人思維呢?
港英統治下港人雖無民主,但對既有制度對其民權、民生,乃至於生活方式保障,深具信心,前景的可測性高,不須擔心政治力過度侵入私域,但「一國兩制」下,雖然港人自治擴增,但制度的不可測高,港人的恐懼增加,迫使他們投入政治。
另一方面,港人自主意識上升,乃肇因香港的成功經驗,和一國兩制無關。對照大陸,香港自由繁榮,每年吸引近六倍人口的大陸觀光客,外來文化衝擊,加上陸客對香港資源過度掠奪(如大量採購民生物資),促使本土意識抬頭。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加上本土意識興起,衝撞北京設定的底線,迫使出手。
對台灣而言,台港情境類似,都是中共「一國兩制」對象,也都奉行不同於大陸的制度。眼見陸港經濟相融,蔡政府決定經濟去中,將「一國兩制」加重刑罰,進而強化台灣意識,這些作為足以瓦解中共攻勢嗎?
蔡政府口口聲聲反對「一國兩制」,然而兩岸情勢的發展,似乎逐漸掉入「一國兩制」路徑陷阱。
首先,蔡政府處處設防,國安五法的修訂表示對兩岸交流欠缺信心,最近廈大台研院成立統一實驗室,蔡政府搬出的手段,仍然是禁止,國人對民主制度的自信,空前低落。
其次,香港經驗證明,本土意識抬頭外力介入,對國家安全維護是兩面刃,兩岸在文化和認同方面分歧,助長敵對意識,反而淘蝕了和平解決歧見的基礎
前述香港民意研究所民調,港人反對「一國兩制」的民意只有兩成,不贊成港獨的,卻高達八成三,看起來兩岸之間問題,尤過陸港。
最近出爐的國際金融城市排名,香港自第三滑至第六,而台灣卻從卅四掉落至七十五,甚至落後於布拉格和華沙;台灣若再不集中精神提升競爭力,陸港關係的惡性循環,恐難避免!










防疫第2波 善用科技、平衡管控


2020-06-14 00:26  聯合報 /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擬延後國境線管制解封時間,預估台灣往來國際間空中交通旅運量仍會持續低迷。圖為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入境大廳空曠景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疫情趨緩,許多措施鬆綁;專家提醒新冠疫情秋冬還是可能捲土重來,防疫新生活相關準則仍須遵守。另外,雖然境內疫情平順,但邊境嚴管的政策仍繼續。回顧過去五個多月的防疫績效,備受國際矚目可喜可勉。
惟第一階段疫情防控成就,並非全然沒有爭議;面對可能襲來的第二波疫情、甚至更多的問題,情勢依舊嚴峻、不容掉以輕心。
各國媒體評論台灣新冠肺炎的防疫特色,總結出提前部署、人民配合、物資分配、資訊透明,及善用科技等措施得當。這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在下一階段防疫上,必須精益求精、自我超越。在第一波驟然衝擊下的勤管嚴控,與第二波長期抗疫的全面平衡,有著相當差異的考量因素與成就評價。
國家在常態進展下,本應具備經濟、社會、行政、法制諸多面向的精密衡量,這些在第一階段不免受到相當大影響;雖未造成緊張場面,仍舊有國人認為生活受到影響,甚至經濟上必須紓困的窘迫狀態。其中,由於國境嚴格管制,觀光業、教育界成為重災區。
為達成第二階段防疫工作更高成就,建議二點:其一,應加強使用科技工具,可省力省錢高效能,更可以「精準防疫」、甚至「智慧防疫」,以避免粗糙「犧牲」任一面向或個案。其中,尤其資訊科技更是國際發展風潮,有許多已提案、實驗中,甚至正式運行的參考案例,比如由美國民間發起、Google 跟 Apple 加入的新冠病毒接觸追蹤程式 API(已釋出第一版)。
其二,應適度參酌國際作法中的「混亂管理」及「風險容忍」,以更好地因應國際疫情擴散事實,以及堅持防疫中依舊最大程度地保障經濟、社會、人權與國際化、自由化諸多面向的平衡運作。比如奧地利政府六月四日勇敢宣布,翌日起全數取消陸上入境檢查管制措施,除了與義大利邊境。根據外交部最新資訊,歐洲各國依據「綠色走廊」計畫,將於六月十五日起逐步開放邊境,甚至觀光旅行。
固然,防疫指揮中心強調,接下來的關鍵是國人遵從防疫新生活指引,國人的遵從度將決定邊境解封進度。但如能從科技上的更廣視野與政策上的更高格局,儘早規畫科技防控警示工具與產經衝擊評估機制,則第二階段台灣的「超前部署」,相信比第一階段更出色、更讓國際折服。












畫中有話/盼畢業快樂常在


2020-06-14 00:34  聯合報 /   圖與文/陳柏亨


疫情解封後,國人開始出遊與出門,是否不再憂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適逢畢業季,畢業生在校門前開心拍照。這些快樂畢業生,有多少人恐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期望快樂不是短暫的。
面對疫情,經濟衰退猶未緩解,企業大多在生存邊緣掙扎,沒有大量解雇就不錯了,再聘雇新員工幾乎是不可能。如果不景氣再持續,很可能出現企業倒閉潮,大量解雇與失業現象。政府再不於防疫與經濟間取得平衡,企業和國人可能都難以忍受。













畫中有話/後會有期?


2020-06-13 23:49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騎樓下,即將結束營業的店家,門口貼著「後會有期」的告示,不禁讓人莞爾。
防疫解封,行政院宣布七月發振興三倍券,希望為經濟回溫添柴火。不過,振興券從宣布以來就爭議不斷,除了發放方式、消費模式,甚至名稱都遭外界抨擊不脫政治考量,暗諷蔡政府逃不過馬政府消費券的心魔。
儘管振興三倍券蓄勢待發,但能否真正拉升消費,讓店家看見一線生機,「後會有期」恐怕還是個大哉問!














國民黨重建 先讓年輕人有希望


2020-06-14 00:32  聯合報 /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國民黨內部對於九二共識存廢仍在討論中。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拋出3個確定:九二共識貢獻不容抹滅、國民黨須拒絕惡質「買辦」滲透與國民黨須在兩岸關係上站穩黨的價值基礎,為未來兩岸論述定框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許多人認為,國民黨一中政策」將促成中共的一國兩制,為保護台灣,國民黨應修改「九二共識」的「一中」;年輕人則乾脆認為國民黨會出賣台灣,「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在這樣情緒下,國民黨僅說要在肯定九二共識下,強化「堅持主權、維護台海安全和平、堅守民主價值、創造兩岸雙贏」四大主軸,能說服人嗎?
當初國民黨的一中,是清楚了解,台灣離大陸太近,戰略位置又太重要,這裡不可能成為避秦的桃花源,只能面對。面對方式,是要將台人奮鬥達成的均富經驗,分享大陸人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這個論述前提是,台人有形成均富的能力與現實基礎,一旦此前提動搖,結論也就不存在。因此,「九二共識」受到挑戰,乃是台人已不相信台灣有成績與能力,引導兩岸前進,更不願意讓對岸導引,才有現在這個焦慮。
為台灣長遠發展計,國民黨高層應先對過去相關政策,導致台人,尤其是年輕人,造成的傷害,深切懺悔道歉,並在黨的改革論述承諾改變。
兩岸分治以來,國民黨的大陸相關政策,邏輯一直很清楚:先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再把經驗與大陸共享。對國民黨來說,大陸是「流奶與蜜」之地,當我們有能力引導兩岸前進,始能一起走向盛世。
然而,現在台灣年輕人覺得上述說法是天方夜譚:小台灣怎麼可能引導大中國?所以應離得越遠越好。這牽涉到現在台灣年輕人越來越看輕自己。為何以前的年輕人相信自己夠優秀,願意到對岸競爭,但現在年輕人卻虛無逃避、自我貶抑?這種因為弱而與中國大陸切割心態,何以致之?其實,年輕人窮忙低所得,已經用「無後」方式,向現行體制做出最深沉抗議了。
國民黨必須檢討,黨內菁英應想想,「九二共識」之外的兩岸政策,是便宜了少數人壟斷兩岸交流紅利與短期成果,還是培養並發揮,讓年輕人在對岸狼性中活下去的膽識與能力?教改後幾乎都能念大學,但畢業後的競爭力,是否強大?放任土地投機炒作,有沒有違反黨綱推行土地改革初衷?這些政策多在李登輝時期推動,過去參贊執行的人吃香喝辣多年,現在國民黨日薄西山,有沒有人曾對過去所為提出反省?還是培養政二代接班,使無財無勢年輕人無法出頭?
當多數政策都對人民、尤其對年輕人不友善時,國民黨又怎能期盼年輕人對黨友善?如果國民黨還同意台灣年輕人有巨大潛能,可以先將「九二共識」暫時束之高閣,以「務本」精神重建台人創造均富繁榮的基礎,正式面對失敗的土地、教育、財政、大陸諸政策。
在大陸政策方面,除了服務台商,能否同時要求台商對年輕人提供更多提升視野機會?也創造管道把在陸經商故事與市場需求傳授給年輕人,能否重新盤點真正切合年輕人需求的土地經濟政策,讓年輕人知道黨不是在打假球?
我們可以接受年輕人在有能力與視野狀況下,對中國大陸或其他市場做出取捨,不該讓年輕人在虛無虛弱時倉促決定。因此,日後再談「九二共識」的興革意見應該更好,對此抱持樂觀期待。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2020-06-13 23:47  聯合報 /   張元培/商(台北市)
台灣首部以工人為主角的影集「做工的人」熱映,演員李銘順片中親自上陣演出於鐵皮屋頂修繕時重摔戲碼,讓觀眾相當揪心。 圖/大慕影藝提供


台劇做工的人」,最近引起熱烈迴響。但,大家都說好,真的就是好?
觀眾捫心自問:願不願意讓孩子去當工人?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不管是作者或觀眾,很難不用「刻板印象」來看工人,甚至放大這些印象當作笑梗。
原著封面、也被選為該劇金句寫著:「這個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的活著,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用收入去衡量尊嚴一點都不正確,卅年多前筆者國中畢業去工地打工搬鋼筋,一天都有二千元,更不用說專業焊接工、板模工和操作重機具的怪手、吊車司機。以前樓下鄰居開怪手做工程,單身時開跑車、結婚生子後換休旅車都是B開頭的。雖說風險高,但有房有車的大有人在。
如果用「做工的人」去檢索新聞,最近跑出來的是「找嘸做工的人 工資六年漲五成」;反倒是筆者待過的新聞業,記者從筆者進入行業起薪至少35K,到筆者離開時起薪普遍不到28K。當今社會,以收入來論,到底誰的尊嚴比較高
原著封面另一句話:「但一個人只想活著,謙卑和努力的活著,難道不值得尊敬?」當然應該,問題是看了該劇你對做工的人改觀了嗎?還是更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不守交通規則、吃檳榔、整天做發財夢…當所謂知識分子自以為天龍國白領,用這角度看做工的人、觀賞劇情,笑過、哭過,就會給予工人該有的尊敬?
這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文化,而是充斥歧視文化而不自覺最可怕的也不是歧視,而是不知覺就在歧視,並視為理所當然
這部戲絕對是充滿戲劇張力的好故事,能將兩百萬中獎發票送給需要的人,也是人性至高的光輝,但即使觀眾熱淚盈眶,也沒辦法讓觀眾真正尊敬做工的人。社群媒體幾乎一面倒的溢美之詞,評為「顛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刻板印象」,難道大家印象中工人不會幫助人?缺乏人性至善的一面?真正的尊敬應該從尊敬這個職業的專業開始,而不是從這個職業的某人某個行為,去決定該不該尊重。
教改多年,台灣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反而愈來愈盛,大家多要當沒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畢業生,也少有意願選擇需要一步一腳印、實作實操的技職教育。所以當大家認為工人是「社會底層」、「需要關懷」時,就已經是歧視,更難以平等角度去看待對待。期待大家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做工的人」,而做工的人,也不要落入歧視而不自知。












諫逐客書和諫佛骨表


2020-06-13 23:44  聯合報 /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日前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質疑一黨專政,「民進黨怎麼變成當年要推翻的人」。 記者黃義書/攝影


柯P市長說,台灣目前是一黨專政國家,蔡總統立即反駁。部屬和長官間溝通實在很難拿捏,說得對賞錢萬兩,說的不對就人頭落地。
二千四百年前,崛起的秦國引進很多六國客卿,內部發生本土貴族和外來客卿,誰比較愛秦爭論。當朝政客醞釀驅逐所有客卿。來自楚國的李斯就寫了讓大家背的昏天暗地的諫逐客書」,先說先王時候就用外國客卿,秦才有今天這樣的規模。結論再補上「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要秦王包容所有人,才能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從而保住飯碗
一千二百年前,換成韓愈對上唐憲宗。皇帝要迎佛骨,掀起全國一片熱潮。在那個專政時代(容我偷柯市長的話)迎合皇帝喜歡,變成政治正確的事。於是全國人民「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韓大人實在看不下去,他在「諫佛骨表」中把大家(也包括皇帝) 罵了一頓,他說官員「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而他舉了以前很多短命朝代例子,說他們「帝王事之,壽不能長」。而當今皇帝「無故取汙穢之物,親臨觀之」警告皇帝「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皇帝大怒,本來要殺頭,後來還是把韓大人貶到潮州,才有後來韓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和後來也是要背的「祭鱷魚文」。
在台灣,幸運的是我們不會因言入罪,不過兩個相隔一千二百年古人的這兩段話,似乎也能呼應這幾天的時事發展。













疫情解封後 青年再出發


2020-06-13 23:41  聯合報 /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國內疫情緩解,各行各業無不卯勁拚經濟。圖為昇恆昌金湖飯店配合母親節點燈,向母親與醫護人員致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109年(二○二○)台北電影節競賽片「夢遊潛水艇」,是烏拉圭新導演艾力克斯皮培諾首部長片,讓航行大海的郵輪年輕清潔工發現「任意門」,隨時可以前往城市中的某個客廳,東南亞叢林的神秘小屋,竟也有通往郵輪的秘密通道,每一個困在現實無法逃脫的人,都享有暫時舒緩的奇幻空間,封閉只帶來疑惑恐懼。
墨西哥電影下落」,從癡心母親,苦苦尋找渺無音訊的兒子,鋪陳出墨西哥鄉間治安敗壞,苦無機會的年輕人不得不離鄉尋找生路,社會底層沒有出口的苦楚,沿著尋子母親的旅途,咀嚼著難以翻身的蒼涼。
新冠病毒讓民國109年(二○二○)變的前所未見,全球陷入空前難關歲月。相識三、四年的賣場青年,決定帶著未婚妻前往新竹開創新天地;扛著業績重擔的他,不畏懼再度接受挑戰,表示:「台北的專櫃都太仰賴觀光客,想重新開始,挑戰經營純粹的本地客。」如果能有所成,青年希望在房價比較低的新竹購屋,完成成家立業里程碑。
原本申請好在春天前往歐洲度假打工的美少男,因為疫情爆發,不得不留在台北,由於簽證得以延長,他沒有放棄到異國增廣見識的夢想,利用身心空檔充實自我,準備疫情趨緩就出發。
在飯店工作的友人們,除了輪流參加政府舉辦的充電課程,興奮地傳來訊息,原來飯店青年們,隨著疫情趨緩,用最大的熱情排出窗景點燈:「來住!」
雖然暫時沒辦法去遠方,但是台灣青年正用最大的毅力與衝勁,創造屬於自己的「任意門」,推動時代奔向新浪潮。














加強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補破網


2020-06-13 23:38  聯合報 /   侯南隆/諮商心理師(新北市)
新北市一名中學男高中生,涉嫌持刀攻擊同校國小女童,校方表示,案發後班上學生也很震驚,無法想像他會做這樣的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接連發生隨機殺人事件,政府的處理方式是,宣布投入大量資源,建制社會安全網」,認為危安事件不外乎是家庭、人際、精神疾病等因素,試圖聘任大量社工,針對危險因子進行篩檢、處理,以為這樣就能防堵乃至解決問題
然而,「找一個洞補一個洞」的殘補式處理,不僅耗費甚鉅,成效極其有限。
近日高中生刺傷小學生事件,傷人者自陳:「腦中一片空白、思緒斷線,等再次有意識時已刺傷女童…」學校師長描述該生個性內向、家庭狀況正常,沒有精神疾病就醫紀錄。一時間難以理解,該歸咎家庭、學校,還是罹患精神疾病,我們又該如何讓這樣事件不再發生?
據筆者經驗,不同個案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時,其中一個影響他諮商次數的關鍵,在於個案對自己心理健康狀況覺察程度。若是愈早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亮紅燈,尋求協助恢復狀況就會愈好,投入資源也會愈少。
如同國人因為對健康知識提升,懂得透過譬如體重、血壓、三圍、BMI 指數等指標,來關心自己與家人朋友身體健康,國民平均餘命與健康狀況都因而提升。相較而言,國人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意識,更難以回答或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是否該尋求照護服務。
除了重大心理創傷壓力事件外,大多數導致心理健康亮紅燈的情況,都是因缺乏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知識,也沒有意識到應尋求心理服務,直到爆發嚴重問題或行為,造成對自己或他人難以承受的悲劇
因此,社會安全網最根本的防護機制,就是落實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提升每個人對自己與家人朋友心理健康關心程度與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時建置良好的心理健康照護服務機制與方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根本性地處理心理異常性行為
政府在推動處理社會危安問題時,應責成衛福部教育部,推動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增進國人心理健康知識,能夠認識與關注自己與家人朋友的心理健康狀況,加上妥善與普及的心理健康服務設施,如在社區或衛生所設置心理健康中心,配置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提供民眾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方案;才能從根本降低與解決心理異常導致的社會危安事件。


王健壯/蔡英文要擺脫兩種意識的束縛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健壯/蔡英文要擺脫兩種意識的束縛
◆  洪蘭/讓他們去走自己的路
◆  楊志良/民眾偉大,政府混蛋
◆  林中斌/兩岸僵局將開解
◆  陳亮恭/常照你的長照
◆  薛承泰/勞保的續命仙丹
◆  薛琦/振興三倍券真有三倍的效果?

◆  周行一/你不會比父母差
◆  盛治仁/我們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  楊渡/別說《教父》沒教過你
◆  方祖涵/職棒熱潮退卻後的省思
◆  黃介正/孤鷹.戰狼.香港
◆  劉維公/閱讀提案力中心:敦南誠品書店
◆  葉銀華/股市經營權爭奪的亂象







王健壯/蔡英文要擺脫兩種意識的束縛


2020-06-13 23:35 聯合報 /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挺韓團體上凱道抗議,揚言也要罷免蔡英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同一個城市,同一天前後幾小時之差,先是這個城市的市長被罷免,接著是這個城市的議長跳樓自殺,這樣的事,台灣政治史上僅見,全世界亦然。
但「這個國家」的總統卻陶然於市長被罷免,渾然忘了議長之死,她在當天晚上的臉書上寫了這樣一段話「今天,有九十多萬名高雄市民…讓台灣民主往前走了一步」。
很顯然,蔡英文在寫臉書那刻錯置了她的黨政雙重角色。對直轄市長被罷免,直轄市議長自殺,她應以總統而非黨魁身分發言;市長被罷免後,她該扮演團結者角色,而非擺出勝利者姿態;議長跳樓殞命,她該扮演撫慰者角色,而非不聞不問。
柯文哲最近有感而發問了一個大哉問「民進黨對於台灣的手足呢?」他的答案是「黨同伐異,非我族類從不手軟」。被罷的韓國瑜與自殺的許崑源,蔡英文當然不會以手足視之,但直轄市長與議長,起碼跟她有政府同僚的關係吧?同僚被罷與同僚自殺,她在第一時間應該以總統身分而非黨魁身分表態,也應該是人性之常與本分應為的反應吧?
黨魁角色優先於總統角色,就像黨政合一與政教合一一樣,都是前民主甚至非民主政治文化的殘餘。台灣民主政體雖然早已粲然大備,但台灣人民的選民意識高於公民意識,台灣政治人物的政黨意識高於國家意識,卻是台灣民主文化未臻成熟的一個關鍵,連領導國家的總統也經常受制於選民意識與政黨意識而不自知
但第二任的蔡英文卻必須擺脫這兩種意識的束縛。既是第二任,就代表從此已再無所求,既無所求,就不須再作有你無我的競爭,不須競爭,當然也就不必要再畫分敵我。也因此,第二任的蔡英文應該以團結者自期,而非延續過去多年所習慣的競爭者角色。
她在第一任所推動的許多政策,即使像她所說都是為了改革,但因為政策的針對性與殺傷力太強,其結果都擴大了社會裂痕;韓國瑜被報復性罷免後,以及可能接踵而來的惡性循環報復,更讓這些裂痕難以癒合。蔡英文是總統,以團結者角色出面癒合社會裂痕,當然是她的責任。
何況,蔡英文現在的完全執政,不同於馬英九過去的完全執政,更不同於陳水扁當年的少數執政。自民選總統以來,蔡英文是第一個集五權於一身的總統行政與立法外,連大法官、監委與試委,也盡是國王人馬再加上她統率三軍外,又有網軍側翼,五權加身又四軍在手,權力之大絕對空前
但有這麼大權力的人,還需要黨同伐異嗎?國民黨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非要把他打到形神俱滅不可嗎?韓國瑜變成歷史名詞後,還要不斷尋找可以獵殺的對象嗎?更重要的是,在美中台關係劇變的時刻,一個耽於內鬥而對立分裂的台灣,能應付歷史變局嗎?蔡英文是總統,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操之於她一念之間。
國家領導人在關鍵時刻扮演什麼角色,至關重要。以川普為例,在新冠病毒浩劫中死了十幾萬美國人,川普卻未扮演撫慰者的角色;在多次激烈的種族衝突中,川普也從未扮演團結者角色,讓本來決定遠離政治的前任國防部長馬提斯不得不講出川普是第一個不要團結美國人的總統,他甚至連假裝要團結都不做」這樣的重話。
川普的負面例證擺在眼前,「賢與不肖,何以異哉」,蔡英文當然應該知所選擇;但團結,即使是假裝團結,可能是她第二任國政治理的重中之重嗎?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