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地攤經濟」的巧思與爭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與三倍券,能撐多久防疫神話?
◆  聯合報黑白集/中選會的「正常發揮」
◆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地攤經濟」的巧思與爭議







經濟日報社論/大陸「地攤經濟」的巧思與爭議


2020-06-14 02:2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冠疫情導致中國大陸經濟衰退,為了救失業及加速脫貧,總理李克強在山東考察時提出「地攤經濟」的概念,他說,地攤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都是中國經濟的生機。未久,上海、成都、杭州等數十城市紛紛鼓勵發展地攤經濟;但隨後大陸宣傳部門即發文,約束各方少提「地攤經濟」,顯示內部對此一政策存在爭議。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我們即對中國及全球經濟做過相當悲觀的預測,認為若在短期內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災情甚至有可能直追 19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由於封城、封省、封國,切斷所有供應鏈,供給面和需求面都出了問題:供給面斷裂與需求面窒息,兩者還相互連環制約。中國大陸當局預見問題的嚴重性,在疫情稍獲控制後,即冒著一定風險積極復工,但復工卻未必復產,因為沒有訂單,即使有了訂單也未必出得了貨,因為交通運輸均告癱瘓。
在這樣的情勢下,各國經濟從第 1 季開始即呈全面萎縮。大陸第1季為負成長6.8%,創下民國81年(1992年)後發布國內生產毛額(GDP)資料以來的最差紀錄。今年 2 到 4 月的失業率,官方表示約6%,但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師李迅雷團隊報告稱,大陸實際失業率為 20%,新增失業人數超過 7,000 萬人。
中國以外,各國情況亦一片哀鴻遍野,除少數國家疫情已獲基本控制外,多數國家疫情還在持續之中。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各國政府均把傳統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用到極致,輔以紓困手段,直接向民眾發放現金,一則救急度過難關,二則支持消費緩和緊縮壓力。中國則在傳統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之外,另闢蹊徑,開啟了就業政策的大門,也就是「地攤經濟」,可說極富巧思。
理論上,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終極政策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就業,但其政策效應途徑比較間接,即通過擴張性政策,刺激投資與拉動消費,再經由投資與消費來創造就業。但中國大陸的「地攤經濟」就業政策則是一步到位,直接通過「開放」地攤經營,創造就業機會。
「地攤經濟」做為一種創造就業機會的急救藥方,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有諸多優點,第一是進入門檻低,這一條是關鍵,經營地攤只要身體健康,幾乎人人可為;第二,投資成本低,基本無需房租,亦無稅負,只要最起碼的固定投資及變動投入,即可開張;第三,回收快,當日開張,當日進帳,而且是現金流;第四,交易成本低,買賣雙方不存在「不對稱信息」問題,詢價、討價、還價三句話搞定,立馬成交,銀貨兩訖。就 GDP 概念而言,交易一成,GDP 就增加了。所以,地攤經濟是將投資、消費、就業、產出、所得全部「壓縮」在一個最短的過程中進行並完成。
地攤經濟具有強烈中國特色,意思是並非所有國家都能有樣學樣。首先,原本地攤經濟就是中國社會經濟習以為常的一種生產方式、消費行為與生活習慣,這點,在一般發達國家中比較少見;其次,與一般發展中國家類似,在經濟發展初期,對於大城小鎮普遍存在的地攤經濟,通常缺乏規範化的管理,以致產生了許多負面問題,如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然後在問題變得嚴重後,市政管理當局即「一刀切」加以禁絕。
其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學習同樣是華人社會的新加坡管理經驗,新加坡的大排檔或巴剎,不僅滿足了廣大市民的消費需求,創造了生產與就業機會,甚至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中國大陸把原本受到壓抑制約的龐大地攤經濟重新「釋放」出來,不失為是個兼顧紓困與振興雙重意義的好點子,但能否成為一個好政策,得視能否學習新加坡經驗善加管理而定了。














聯合報黑白集/中選會的「正常發揮」


2020-06-14 01:1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選會公告高雄市長補選投票日期,十二天內必須找到人選完成登記。壓縮的期程引起「狼性」與「補選國家隊」的爭議。其實政黨競爭的狼性自有人民裁判,但理應中立的中選會若也捲入相關的爭議,那就真非民主政治之福。
中選會指考量法律規定三個月內完成、選務量能、颱風及疫情狀況等,定於八月十五日投票。但深入剖析,其「考量」不僅「吃人夠夠」,也帶著「愚弄人民」的狡詐,甚且恐怕還自甘為權力開道鳴鑼。
確實,以往也有立委補選期程比這次補選更短,但以選務量能來說,直轄市長補選的範圍和複雜程度豈是立委補選可比擬?這與拿香蕉比芭樂何異?
如果考量颱風因素,依據統計,八月是颱風生成次數最多的月份,平均達五至六個之多,在八月辦補選的颱風變數明顯高於九月中選會顯然欠人民一個解釋如何認定八月比九月風和日麗
防疫之說更是不明所以,現在連衛福部長陳時中的「又見嘉玲」秀都膩到演不下去了,中選會卻突然「逆時中」,預告暑熱未消的九月初疫情將起?
這次補選民進黨幾已立於不敗之地,在野黨則迫切需要時間協調整合,中選會還只給十二天,對在野黨簡直像不可能的任務。從公投審議不公、史上最亂公投綁大選、任用黨性堅強的主委,到「罷韓國家隊」衝鋒手,蔡政府的中選會已寫下太多驚奇,相形之下,這次只能算是「正常發揮」了。













聯合報社論/陳時中與三倍券,能撐多久防疫神話?


2020-06-14 01:1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灣疫後如何重生,考驗蔡政府。圖為陳時中(中)5月底到墾丁宣導防疫新生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全台大解封,蔡總統以降,百官忙奔各地作解封秀,振興三倍券加上國旅補助方案,商家提前部署推出各類優惠,看似景氣就要一飛沖天;但在解封秀之外,則是另一種現實,製造業、服務業湧現倒閉潮,學校也恐生源斷鏈,就業市場出現十一年來首見受僱者負成長,大專畢業生將面臨十年來最低人力需求。
兩個場景同指向今年第三季,際遇卻是天壤之別;若全台大解封真能帶來疫後重生,為何產業持續萎縮,社會新鮮人前景渺茫?矛盾不止於此,指揮中心「嘉玲秀」國際馳名,讓美國商會稱許台灣是最安全之地,但指揮官陳時中仍擔心媽祖遶境風險,設下重重禁令,並時時提醒國際疫情嚴峻,國境不到解封階段。矛盾重重的解封,顯示台灣的防疫有成,有如實驗室裡被嚴控各項參數的理想模型,難以通過「正常生活」的考驗。
正常生活不只吃喝玩樂,人要工作養家、企業得有訂單收入、國家必須人進貨出,台灣距離這些日常,還有漫漫長路。但解封秀像是政府施放的政治煙火,讓人以為從此進入「後疫情時代」。事實上,台灣在全球屬於落後鎖國的一群,與真正重啟國境的國家相比,我國尚未走出「疫情」威脅,在尚無邊境快篩,以及反中意識形態束縛下,台灣很難適切打開大門。
各國為復甦經濟陸續解封,積極研議重開國門。無論是旅遊泡泡、旅行走廊,透過相互認證的邊境篩查,允許雙方人民直接入境,在科技、生技等防疫方案支持下,兼顧商貿旅運正常化與境內安全。防疫成功的台灣不在各國首波開放之列,連國人最愛的日本都不見共構旅遊走廊的動靜,箇中原由除外交考量,也不能迴避防疫成效的說服力。台灣確診數很低,自認無需普篩,這是否等同社區全然無虞,顯然歷經大規模疫情的國家並不埋單,造成相互認證障礙。
蔡政府基於外交經貿考量,直到疫情全球大流行才對歐美關上大門;但國際解封時,這些國家並不急於與台灣重新鏈結。諷剌的是,美國大舉出征中國,追討疫情責任,都還急著恢復兩國空運,台灣面對最大出超對象,卻說要等到第四季再考慮兩岸航點解禁,毫不在乎台灣正與各國脫鉤的處境。若疫情捲土重來,還需要談嗎?
國際未積極與台灣洽談邊境開放互惠,證明兩件事,一是政府大打防疫外交,無論是參與世衛或加強疫後外交能量,都是竹籃打水,充其量只替川普充當反中先鋒。至於口罩大放送,更是著眼大內宣的政治公關,蒐集他國感謝堆高蔡政府國際能見度,卻未改善國家侷促的外交處境。
台灣在疫後國際新秩序的位置,並不如蔡政府吹捧的前景光明。即便各國都鼓吹生產鏈重組與提升自主,實際行動多是「中國加一」,而非徹底脫中,只有台灣積極配合美國,推動高科技生產鏈脫中入美。川普雖對北京一再祭出報復,卻不乏嘴砲多過實懲之例;美國力推 G11 排中峰會,但英加歐俄各有不同考量。盤整中的大秩序,並沒讓台灣獲取更多國際參與和區域整合的機會,倒是美豬美牛又來叩關強銷。
蔡政府不斷搞大內宣,形塑疫後全球脫鉤中國、孤立北京是國際主流,頗有藉疫持續中斷兩岸交流。例如以國際疫情為由,否決境外生來台,實為針對陸港澳生有國安考量。如此鎖國,無異自願去全球化,且不顧教育產業生存,淘空國家實力。
台灣執著於無塵室標準的防疫,無法重開邊境,又因反中不惜犧牲疫前既有的兩岸交流資源。指揮中心表示,年底前國際疫情恐將升溫,在疫苗研發出爐前,邊境將有一到兩年無法完全解封;但蔡政府除了靠陳時中、三倍券和反中大內宣之外,應早點告訴人民,台灣的防疫神話要怎麼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