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評論/今日香港 明日台灣?
◆ 防疫第2波 善用科技、平衡管控
◆ 畫中有話/盼畢業快樂常在
◆ 畫中有話/後會有期?
◆ 國民黨重建 先讓年輕人有希望
◆ 漫畫/以卵擊石
◆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 諫逐客書和諫佛骨表
◆ 疫情解封後 青年再出發
◆ 加強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補破網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解封吧,現在該全面拚經濟了!
2020-06-14 00:23 聯合報 / 林祖嘉(政大經濟系教授)
為彌補疫情期間,民眾消費呈現懸崖式下跌,重傷經濟,中央除紓困外更推振興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內外疫情逐漸緩解,國內企業界對於國內和部分邊境解封的呼聲也愈來愈高。因為隨著封鎖時間延長,企業的忍受度會愈來愈低;另一方面,台灣面對的國際經濟情勢也愈來愈惡化,企業更需要國內市場的支持。因此,在國內已多日沒有確診的情況下,政府的確應認真考慮全面解封的可能性,至少國內的部分應該考慮全面解封,以提振消費,彌補國際需求的不足。
與他國相比,國內經濟活動大都還算正常運作,當然還是有些產業受到較嚴重衝擊,比如觀光旅遊、餐飲、交通、會展與展演等產業。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經濟受到衝擊較小,因此第一季仍然維持一點五四%成長率。但是受疫情在歐美相繼爆發影響,影響第二季進出口,從三月起連三個月負成長,且後面幾個月也都不看好。
現在全球經濟景氣情況非常不妙,世界銀行六月初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負五點二%,遠低於 IMF 四月初估計的負三%;同時,世界銀行估計,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為負十三點四% ,也比 IMF 估計的負十二點二%還低。大家都估計今年的景氣可能會比民國98年(○九年)金融海嘯還要嚴重許多!
受到國際景氣不佳及出口不順影響,主計總處預估,我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只有○點五%,遠低於第一季的一點五四%。同時,我們看到幾個很不利的指標,包括消費者物價指數已連續四個月負成長;而失業率則由一月的三點六四%,上升到四月的四點零三%。大量畢業生即將進入職場,預估失業率將會更大幅上升。此外,六月初勞動部公布的無薪假人數,已增加到二萬八千三百四十五人,是十年新高。
今年國際經濟情勢可能都不好,更需要擴大國內消費的支持,除了發放振興三倍券,政府更應努力設法開放國內市場。國內已連續五十多天沒有確診案例,表示國內天空應是安全的,政府應鼓勵民眾積極消費,包括國旅、餐飲、電影院和展演等;這些產業,不但可以創造所得,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就業,對於降低失業率有很大幫助。
我們相信,許多國人現在都想趕快出去走走,但是又無法出國,因此國旅和消費市場應該會有一段爆發行情,只要政府宣示大家可以放心消費,這一波行情應該很快出現。
隨著部分國家疫情減緩,我們的邊境管制也應做出部分調整。部分疫情較不嚴重的國家地區的學生,應該開放,港澳學生的開放應可優先考慮,也可限制先入住防疫旅館十四天再入境,因為他們來台時間較長,較願意接受十四天防疫措施。
另外,開放國外商務人士更便捷的檢疫方式入境,也是很需要的,比方說,國內許多企業採購機器設備,需要國外技術人員入境說明與指導,但因現在入境需要先檢疫兩周,國外技術人員就不願意來台;如果我們要求他們入境前七天先在當地檢疫,入境後在我們國內進行快篩,只要陰性就放行,如此可大幅增加來台進行商務旅行的可行性,這對於解決國際商務需求和提高商務活動會有很大的助益。
總之,雖然我國首波防疫成功,但是面對經濟開放的需求,是現階段的重要挑戰,政府應考慮如何在防疫與經濟開放之間取得平衡,甚至在國內疫情緩解之下,現在應該考慮全面解封,努力拚經濟才對!
星期評論/今日香港 明日台灣?
2020-06-14 00:28 聯合報 /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香港反送中運動上周屆滿一周年。 (法新社資料照片)
香港反送中周年前夕,中美兩強同步送上大禮:五月廿八日全國人大通過制定港版國安法的決定,翌日川普宣布制裁,未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漸失。年初台灣總統大選,香港也是關鍵因素。反送中一桃殺兩士,未來港版國安法立法,香港動盪更將燎原,對台是福、是禍?
香港亂局讓人產生兩個不理解:一、明知榮景將受波及,北京可能強力鎮壓,港人為何如此勇武?二、明知港人和國際社會必將強力反彈,北京為何堅持借箸代籌?
回答這兩問題前,必須先理解香港回歸後出現的兩個重大變化:一、過去港人只問經濟不問政治,現在卻態度翻轉,政治抗議層出不窮;二、港人自主意識升高,根據港大調查報告,港人認同已升至五十三%,而中國人認同卻跌至十一%,什麼因素造成劇變?
一個說法是近年香港房價上揚,年輕人無力購屋,被迫上街頭。然而,反送中遍地開花,根據路透去年底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做的民調,約六成港人支持反送中,顯示這運動遠遠超過無殼蝸牛訴求。
第二種說法,是港人爭取民主。然而在港英統治時期,港人自治權更少,司法機構內九成高級職務都是英籍,港人醉心於經濟奇蹟之締造,顯見追求民主未必是這股社會動員主因。
第三種說法,是外力介入。港府提出遣返條例時,香港美國商會確實表達反對,但那只是港商普遍擔心的共同心聲,更何況示威抗議深入各階層,外力只能扮演推波助瀾角色,根本問題,在於香港內部的結構矛盾。
什麼結構性因素能夠徹底改變港人思維呢?
港英統治下港人雖無民主,但對既有制度對其民權、民生,乃至於生活方式保障,深具信心,前景的可測性高,不須擔心政治力過度侵入私域,但「一國兩制」下,雖然港人自治擴增,但制度的不可測高,港人的恐懼增加,迫使他們投入政治。
另一方面,港人自主意識上升,乃肇因香港的成功經驗,和一國兩制無關。對照大陸,香港自由繁榮,每年吸引近六倍人口的大陸觀光客,外來文化衝擊,加上陸客對香港資源過度掠奪(如大量採購民生物資),促使本土意識抬頭。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加上本土意識興起,衝撞北京設定的底線,迫使出手。
對台灣而言,台港情境類似,都是中共「一國兩制」對象,也都奉行不同於大陸的制度。眼見陸港經濟相融,蔡政府決定經濟去中,將「一國兩制」加重刑罰,進而強化台灣意識,這些作為足以瓦解中共攻勢嗎?
蔡政府口口聲聲反對「一國兩制」,然而兩岸情勢的發展,似乎逐漸掉入「一國兩制」路徑陷阱。
首先,蔡政府處處設防,國安五法的修訂表示對兩岸交流欠缺信心,最近廈大台研院成立統一實驗室,蔡政府搬出的手段,仍然是禁止,國人對民主制度的自信,空前低落。
其次,香港經驗證明,本土意識抬頭和外力介入,對國家安全維護是兩面刃,兩岸在文化和認同方面分歧,助長敵對意識,反而淘蝕了和平解決歧見的基礎。
前述香港民意研究所民調,港人反對「一國兩制」的民意只有兩成,不贊成港獨的,卻高達八成三,看起來兩岸之間問題,尤過陸港。
最近出爐的國際金融城市排名,香港自第三滑至第六,而台灣卻從卅四掉落至七十五,甚至落後於布拉格和華沙;台灣若再不集中精神提升競爭力,陸港關係的惡性循環,恐難避免!
防疫第2波 善用科技、平衡管控
2020-06-14 00:26 聯合報 /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擬延後國境線管制解封時間,預估台灣往來國際間空中交通旅運量仍會持續低迷。圖為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入境大廳空曠景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疫情趨緩,許多措施鬆綁;專家提醒新冠疫情秋冬還是可能捲土重來,防疫新生活相關準則仍須遵守。另外,雖然境內疫情平順,但邊境嚴管的政策仍繼續。回顧過去五個多月的防疫績效,備受國際矚目可喜可勉。
惟第一階段疫情防控成就,並非全然沒有爭議;面對可能襲來的第二波疫情、甚至更多的問題,情勢依舊嚴峻、不容掉以輕心。
各國媒體評論台灣新冠肺炎的防疫特色,總結出提前部署、人民配合、物資分配、資訊透明,及善用科技等措施得當。這當然值得肯定,然而在下一階段防疫上,必須精益求精、自我超越。在第一波驟然衝擊下的勤管嚴控,與第二波長期抗疫的全面平衡,有著相當差異的考量因素與成就評價。
國家在常態進展下,本應具備經濟、社會、行政、法制諸多面向的精密衡量,這些在第一階段不免受到相當大影響;雖未造成緊張場面,仍舊有國人認為生活受到影響,甚至經濟上必須紓困的窘迫狀態。其中,由於國境嚴格管制,觀光業、教育界成為重災區。
為達成第二階段防疫工作更高成就,建議二點:其一,應加強使用科技工具,可省力省錢高效能,更可以「精準防疫」、甚至「智慧防疫」,以避免粗糙「犧牲」任一面向或個案。其中,尤其資訊科技更是國際發展風潮,有許多已提案、實驗中,甚至正式運行的參考案例,比如由美國民間發起、Google 跟 Apple 加入的新冠病毒接觸追蹤程式 API(已釋出第一版)。
其二,應適度參酌國際作法中的「混亂管理」及「風險容忍」,以更好地因應國際疫情擴散事實,以及堅持防疫中依舊最大程度地保障經濟、社會、人權與國際化、自由化諸多面向的平衡運作。比如奧地利政府六月四日勇敢宣布,翌日起全數取消陸上入境檢查管制措施,除了與義大利邊境。根據外交部最新資訊,歐洲各國依據「綠色走廊」計畫,將於六月十五日起逐步開放邊境,甚至觀光旅行。
固然,防疫指揮中心強調,接下來的關鍵是國人遵從防疫新生活指引,國人的遵從度將決定邊境解封進度。但如能從科技上的更廣視野與政策上的更高格局,儘早規畫科技防控警示工具與產經衝擊評估機制,則第二階段台灣的「超前部署」,相信比第一階段更出色、更讓國際折服。
畫中有話/盼畢業快樂常在
2020-06-14 00:34 聯合報 / 圖與文/陳柏亨
疫情解封後,國人開始出遊與出門,是否不再憂煩,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適逢畢業季,畢業生在校門前開心拍照。這些快樂畢業生,有多少人恐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期望快樂不是短暫的。
面對疫情,經濟衰退猶未緩解,企業大多在生存邊緣掙扎,沒有大量解雇就不錯了,再聘雇新員工幾乎是不可能。如果不景氣再持續,很可能出現企業倒閉潮,大量解雇與失業現象。政府再不於防疫與經濟間取得平衡,企業和國人可能都難以忍受。
畫中有話/後會有期?
騎樓下,即將結束營業的店家,門口貼著「後會有期」的告示,不禁讓人莞爾。
防疫解封,行政院宣布七月發振興三倍券,希望為經濟回溫添柴火。不過,振興券從宣布以來就爭議不斷,除了發放方式、消費模式,甚至名稱都遭外界抨擊不脫政治考量,暗諷蔡政府逃不過馬政府消費券的心魔。
儘管振興三倍券蓄勢待發,但能否真正拉升消費,讓店家看見一線生機,「後會有期」恐怕還是個大哉問!
國民黨重建 先讓年輕人有希望
2020-06-14 00:32 聯合報 /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國民黨內部對於九二共識存廢仍在討論中。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拋出3個確定:九二共識貢獻不容抹滅、國民黨須拒絕惡質「買辦」滲透與國民黨須在兩岸關係上站穩黨的價值基礎,為未來兩岸論述定框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許多人認為,國民黨「一中政策」將促成中共的一國兩制,為保護台灣,國民黨應修改「九二共識」的「一中」;年輕人則乾脆認為國民黨會出賣台灣,「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在這樣情緒下,國民黨僅說要在肯定九二共識下,強化「堅持主權、維護台海安全和平、堅守民主價值、創造兩岸雙贏」四大主軸,能說服人嗎?
當初國民黨的一中,是清楚了解,台灣離大陸太近,戰略位置又太重要,這裡不可能成為避秦的桃花源,只能面對。面對方式,是要將台人奮鬥達成的均富經驗,分享大陸人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這個論述前提是,台人有形成均富的能力與現實基礎,一旦此前提動搖,結論也就不存在。因此,「九二共識」受到挑戰,乃是台人已不相信台灣有成績與能力,引導兩岸前進,更不願意讓對岸導引,才有現在這個焦慮。
為台灣長遠發展計,國民黨高層應先對過去相關政策,導致台人,尤其是年輕人,造成的傷害,深切懺悔道歉,並在黨的改革論述承諾改變。
兩岸分治以來,國民黨的大陸相關政策,邏輯一直很清楚:先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再把經驗與大陸共享。對國民黨來說,大陸是「流奶與蜜」之地,當我們有能力引導兩岸前進,始能一起走向盛世。
然而,現在台灣年輕人覺得上述說法是天方夜譚:小台灣怎麼可能引導大中國?所以應離得越遠越好。這牽涉到現在台灣年輕人越來越看輕自己。為何以前的年輕人相信自己夠優秀,願意到對岸競爭,但現在年輕人卻虛無逃避、自我貶抑?這種因為弱而與中國大陸切割心態,何以致之?其實,年輕人窮忙低所得,已經用「無後」方式,向現行體制做出最深沉抗議了。
國民黨必須檢討,黨內菁英應想想,「九二共識」之外的兩岸政策,是便宜了少數人壟斷兩岸交流紅利與短期成果,還是培養並發揮,讓年輕人在對岸狼性中活下去的膽識與能力?教改後幾乎都能念大學,但畢業後的競爭力,是否強大?放任土地投機炒作,有沒有違反黨綱推行土地改革初衷?這些政策多在李登輝時期推動,過去參贊執行的人吃香喝辣多年,現在國民黨日薄西山,有沒有人曾對過去所為提出反省?還是培養政二代接班,使無財無勢年輕人無法出頭?
當多數政策都對人民、尤其對年輕人不友善時,國民黨又怎能期盼年輕人對黨友善?如果國民黨還同意台灣年輕人有巨大潛能,可以先將「九二共識」暫時束之高閣,以「務本」精神重建台人創造均富繁榮的基礎,正式面對失敗的土地、教育、財政、大陸諸政策。
在大陸政策方面,除了服務台商,能否同時要求台商對年輕人提供更多提升視野機會?也創造管道把在陸經商故事與市場需求傳授給年輕人,能否重新盤點真正切合年輕人需求的土地經濟政策,讓年輕人知道黨不是在打假球?
我們可以接受年輕人在有能力與視野狀況下,對中國大陸或其他市場做出取捨,不該讓年輕人在虛無虛弱時倉促決定。因此,日後再談「九二共識」的興革意見應該更好,對此抱持樂觀期待。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2020-06-13 23:47 聯合報 / 張元培/商(台北市)
台灣首部以工人為主角的影集「做工的人」熱映,演員李銘順片中親自上陣演出於鐵皮屋頂修繕時重摔戲碼,讓觀眾相當揪心。 圖/大慕影藝提供
台劇「做工的人」,最近引起熱烈迴響。但,大家都說好,真的就是好?
觀眾捫心自問:願不願意讓孩子去當工人?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不管是作者或觀眾,很難不用「刻板印象」來看工人,甚至放大這些印象當作笑梗。
原著封面、也被選為該劇金句寫著:「這個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的活著,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用收入去衡量尊嚴一點都不正確,卅年多前筆者國中畢業去工地打工搬鋼筋,一天都有二千元,更不用說專業焊接工、板模工和操作重機具的怪手、吊車司機。以前樓下鄰居開怪手做工程,單身時開跑車、結婚生子後換休旅車都是B開頭的。雖說風險高,但有房有車的大有人在。
如果用「做工的人」去檢索新聞,最近跑出來的是「找嘸做工的人 工資六年漲五成」;反倒是筆者待過的新聞業,記者從筆者進入行業起薪至少35K,到筆者離開時起薪普遍不到28K。當今社會,以收入來論,到底誰的尊嚴比較高?
原著封面另一句話:「但一個人只想活著,謙卑和努力的活著,難道不值得尊敬?」當然應該,問題是看了該劇你對做工的人改觀了嗎?還是更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不守交通規則、吃檳榔、整天做發財夢…當所謂知識分子自以為天龍國白領,用這角度看做工的人、觀賞劇情,笑過、哭過,就會給予工人該有的尊敬?
這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文化,而是充斥歧視文化而不自覺;最可怕的也不是歧視,而是不知覺就在歧視,並視為理所當然。
這部戲絕對是充滿戲劇張力的好故事,能將兩百萬中獎發票送給需要的人,也是人性至高的光輝,但即使觀眾熱淚盈眶,也沒辦法讓觀眾真正尊敬做工的人。社群媒體幾乎一面倒的溢美之詞,評為「顛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刻板印象」,難道大家印象中工人不會幫助人?缺乏人性至善的一面?真正的尊敬應該從尊敬這個職業的專業開始,而不是從這個職業的某人某個行為,去決定該不該尊重。
教改多年,台灣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反而愈來愈盛,大家多要當沒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畢業生,也少有意願選擇需要一步一腳印、實作實操的技職教育。所以當大家認為工人是「社會底層」、「需要關懷」時,就已經是歧視,更難以平等角度去看待對待。期待大家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做工的人」,而做工的人,也不要落入歧視而不自知。
諫逐客書和諫佛骨表
2020-06-13 23:44 聯合報 /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日前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質疑一黨專政,「民進黨怎麼變成當年要推翻的人」。 記者黃義書/攝影
柯P市長說,台灣目前是一黨專政國家,蔡總統立即反駁。部屬和長官間溝通實在很難拿捏,說得對賞錢萬兩,說的不對就人頭落地。
二千四百年前,崛起的秦國引進很多六國客卿,內部發生本土貴族和外來客卿,誰比較愛秦爭論。當朝政客醞釀驅逐所有客卿。來自楚國的李斯就寫了讓大家背的昏天暗地的「諫逐客書」,先說先王時候就用外國客卿,秦才有今天這樣的規模。結論再補上「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要秦王包容所有人,才能「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從而保住飯碗。
一千二百年前,換成韓愈對上唐憲宗。皇帝要迎佛骨,掀起全國一片熱潮。在那個專政時代(容我偷柯市長的話)迎合皇帝喜歡,變成政治正確的事。於是全國人民「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韓大人實在看不下去,他在「諫佛骨表」中把大家(也包括皇帝) 罵了一頓,他說官員「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而他舉了以前很多短命朝代例子,說他們「帝王事之,壽不能長」。而當今皇帝「無故取汙穢之物,親臨觀之」警告皇帝「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皇帝大怒,本來要殺頭,後來還是把韓大人貶到潮州,才有後來韓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和後來也是要背的「祭鱷魚文」。
在台灣,幸運的是我們不會因言入罪,不過兩個相隔一千二百年古人的這兩段話,似乎也能呼應這幾天的時事發展。
疫情解封後 青年再出發
2020-06-13 23:41 聯合報 / 李淑娟/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國內疫情緩解,各行各業無不卯勁拚經濟。圖為昇恆昌金湖飯店配合母親節點燈,向母親與醫護人員致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109年(二○二○)台北電影節競賽片「夢遊潛水艇」,是烏拉圭新導演艾力克斯皮培諾首部長片,讓航行大海的郵輪年輕清潔工發現「任意門」,隨時可以前往城市中的某個客廳,東南亞叢林的神秘小屋,竟也有通往郵輪的秘密通道,每一個困在現實無法逃脫的人,都享有暫時舒緩的奇幻空間,封閉只帶來疑惑恐懼。
墨西哥電影「下落」,從癡心母親,苦苦尋找渺無音訊的兒子,鋪陳出墨西哥鄉間治安敗壞,苦無機會的年輕人不得不離鄉尋找生路,社會底層沒有出口的苦楚,沿著尋子母親的旅途,咀嚼著難以翻身的蒼涼。
新冠病毒讓民國109年(二○二○)變的前所未見,全球陷入空前難關歲月。相識三、四年的賣場青年,決定帶著未婚妻前往新竹開創新天地;扛著業績重擔的他,不畏懼再度接受挑戰,表示:「台北的專櫃都太仰賴觀光客,想重新開始,挑戰經營純粹的本地客。」如果能有所成,青年希望在房價比較低的新竹購屋,完成成家立業里程碑。
原本申請好在春天前往歐洲度假打工的美少男,因為疫情爆發,不得不留在台北,由於簽證得以延長,他沒有放棄到異國增廣見識的夢想,利用身心空檔充實自我,準備疫情趨緩就出發。
在飯店工作的友人們,除了輪流參加政府舉辦的充電課程,興奮地傳來訊息,原來飯店青年們,隨著疫情趨緩,用最大的熱情排出窗景點燈:「來住!」
雖然暫時沒辦法去遠方,但是台灣青年正用最大的毅力與衝勁,創造屬於自己的「任意門」,推動時代奔向新浪潮。
加強心理健康 才能真正補破網
2020-06-13 23:38 聯合報 / 侯南隆/諮商心理師(新北市)
新北市一名中學男高中生,涉嫌持刀攻擊同校國小女童,校方表示,案發後班上學生也很震驚,無法想像他會做這樣的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接連發生隨機殺人事件,政府的處理方式是,宣布投入大量資源,建制「社會安全網」,認為危安事件不外乎是家庭、人際、精神疾病等因素,試圖聘任大量社工,針對危險因子進行篩檢、處理,以為這樣就能防堵乃至解決問題。
然而,「找一個洞補一個洞」的殘補式處理,不僅耗費甚鉅,成效極其有限。
近日高中生刺傷小學生事件,傷人者自陳:「腦中一片空白、思緒斷線,等再次有意識時已刺傷女童…」學校師長描述該生個性內向、家庭狀況正常,沒有精神疾病就醫紀錄。一時間難以理解,該歸咎家庭、學校,還是罹患精神疾病,我們又該如何讓這樣事件不再發生?
據筆者經驗,不同個案尋求心理諮商協助時,其中一個影響他諮商次數的關鍵,在於個案對自己心理健康狀況覺察程度。若是愈早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亮紅燈,尋求協助恢復狀況就會愈好,投入資源也會愈少。
如同國人因為對健康知識提升,懂得透過譬如體重、血壓、三圍、BMI 指數等指標,來關心自己與家人朋友身體健康,國民平均餘命與健康狀況都因而提升。相較而言,國人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意識,更難以回答或評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是否該尋求照護服務。
除了重大心理創傷壓力事件外,大多數導致心理健康亮紅燈的情況,都是因缺乏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知識,也沒有意識到應尋求心理服務,直到爆發嚴重問題或行為,造成對自己或他人難以承受的悲劇。
因此,社會安全網最根本的「防護」機制,就是落實「預防勝於治療」,透過提升每個人對自己與家人朋友心理健康關心程度與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時建置良好的心理健康照護服務機制與方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根本性地處理心理異常性行為。
政府在推動處理社會危安問題時,應責成衛福部與教育部,推動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增進國人心理健康知識,能夠認識與關注自己與家人朋友的心理健康狀況,加上妥善與普及的心理健康服務設施,如在社區或衛生所設置心理健康中心,配置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提供民眾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方案;才能從根本降低與解決心理異常導致的社會危安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