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台灣應該訂通膨率目標為2%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應該訂通膨率目標為2%
.聯合報黑白集.柯文哲的百憂解
.聯合報社論..家族爭產不能以投資人為壑



經濟/台灣應該訂通膨率目標為2%


2016-03-21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委員也是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日前質詢時,與央行總裁彭淮南有過一段辯論,曾銘宗認為應該適度增加通膨,以免薪資停滯,造成人才外流;但是,彭淮南認為,低度的通膨可以提升生活水準,而且物價穩定有利於長期的經濟成長。顯然他們兩人對於台灣總體經濟政策方向是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那我們又該如何去解讀他們的觀點呢?
一般而言,薪資具有僵固性,短期之內是不容易變動的,向上調整固然不易,往下調整也同樣不容易。因此在物價上漲的時候,由於企業收益增加,但是薪資不動,所以企業的利潤增加,因而帶動投資,擴大勞動需求,從而再帶動薪資。也就是說,勞動需求是一項引申性的需求,只有當企業有利潤的時候,才會增加聘僱員工,然後才有機會提高薪資。換句話說,溫和的通貨膨脹不但對企業有利,對於整體經濟成長也是有利的;相反的,如果出現通貨緊縮,企業產品的價格下跌,在薪資不容易調降的情況下,造成企業虧損,下一年度就會開始減少僱用人員,於是薪資開始下跌,失業率就會增加,所以通貨緊縮就有可能造成經濟不景氣,當然不利於經濟發展。
近年以來,由於國際經濟不景氣,許多國家出口不順暢,各國都希望能以國內市場來帶動有效需求,除了提振民間消費以外,重要的是希望國內企業能夠增加投資,一方面可以立即增加有效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勞動需求,降低失業。在此一目標之下,日本安倍經濟學三箭中的一支,就是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同時把通貨膨脹率目標訂在2%,希望藉此帶給企業更多利潤,然後帶動國內投資。
然而,彭總裁認為當物價穩定時,企業比較沒有風險,因為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產品的價格及未來可能的利潤,因此比較會願意投資。相反的,如果通貨膨脹很嚴重,產品的價格不確定,當然利潤也比較不容易估計,投資風險自然較高,因此對於投資就會比較保守。所以,彭總裁認為提要提高薪資,一方面要從提高勞動生產力著手;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加薪的企業更多租稅鼓勵,讓他們願意在有利潤的情況下,給員工加薪。
其實他們兩人的講法都沒有錯,一方面,政府應該營造一個讓企業容易賺錢的環境,企業賺錢了,就有能力給員工加薪;另一方面,員工也應該盡可能提高生產力,帶給企業更多產出,自然薪資也可以提高。
既然兩人的講法都對,為什麼兩人會有不同的政策建議呢?重點在於近年來台灣的物價的確是非常穩定,為何長期的經濟成長率卻逐年下降呢?而薪資停滯成長呢?更應該問的是,近年來,不但是物價穩定,甚至是否已經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了呢?比方說,去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了0.31%,這是台灣少見的通貨緊縮現象;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降,造成躉售物價指數(WPI)更是下跌了8%。但是如果扣除油價因素,單純就核心物價來觀察,仍然上漲約1.3%,因此嚴格說起來台灣並沒有出現嚴重的通貨緊縮現象。
不過,我們要特別指出,雖然台灣並沒有出現通貨緊縮現象,但是由於長年以來的物價穩定及薪資停滯不前,導致國人對於物價的調整非常敏感,記得曾經有一家賣滷肉飯的知名餐廳想要調漲5元時,遭到許多國人的批評。在國人對於物價調漲非常敏感的情況下,企業想要獲利已經不容易,更何況要企業主動為員工加薪。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應該可以考慮安倍政府的做法,把通貨膨脹率目標訂在每年2%,讓企業有更多獲利的機會,進而未來比較容易提高薪資;否則,台灣經濟一直停滯,薪資也不容易提升,而陷入長期的低度成長循環。

聯合/柯文哲的百憂解


2016-03-21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巨蛋停工十一個月,問題懸而未決。柯文哲說,一直擺爛不是辦法,市府最後的手段是舉辦i-Voting,交由民意解決。
看來,i-Voting已成了柯文哲的「百憂解」。任何市府搞不定的事,全都交給i-Voting代勞,彷彿這顆藥丸一吞,便能百憂消解、煩惱盡除,自己一點責任都不必負。然而,上月社子島開發案的i-Voting才弄得灰頭土臉,居民怨聲載道;現在,柯市長還要拿大巨蛋來i-Voting,是覺得天龍國居民天真可欺嗎?
社子島開發案的投票率僅三成多,主要是居民對市府提出的四個方案無一滿意,故而興趣缺缺。可見,有什麼選擇方案,才是i-Voting可行的重要前提。如果大巨蛋只問要不要繼續興建,豈不是太荒唐!
大巨蛋不適合用i-Voting決定,原因是:一,它可能涉及上百億的賠償訴訟,其間權責必須釐清,不能用i-Voting來轉嫁。二,大巨蛋今天的困境,是柯文哲以個人成見阻止遠雄施工所致,舉辦i-Voting只是為他自己卸責。三,市府與遠雄的角力涉及法律、政治、金錢等多層面的糾葛,不能用i-Voting的「是非題」來作答。
i-Voting其實是一種投機版或簡化版的公民投票。如果柯文哲真想訴諸民意解決大巨蛋問題,他應該辦的是一場完整版的「公民投票」,而非i-Voting。那樣,民意的呈現會比較完整,也更有代表性。
事實上,以柯文哲之機智和長袖善舞,他不如好好想想此事的收拾之道。一旦真的走上i-Voting那一步,他只是把市民拖進這池渾水罷了。

聯合/家族爭產不能以投資人為壑


2016-03-21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過世,大房與二房出現激烈的經營權爭鬥。張國煒依遺囑出任長榮集團總裁,僅一日即遭大房兄長聯手拔除;其後,又連續失去長榮航空董事長、張榮發慈善基金會法人代表、長榮儲運董事、長榮海運董事等職。在一般人眼裡,「長榮人生」固然是茶餘飯後的熱鬧話題;但對長榮集團的投資人而言,卻只能隨股價波動而忐忑不安。
家族企業的爭產風波,在台灣屢見不鮮。但以長榮的家大業大,又是海空營運版圖遍及全球的企業,在張榮發遺囑明確的情況下,竟上演如此驚心動魄的內鬥戲碼,可見台灣企業公司治理的現代性仍極不足,「家」與「業」、「公」與「私」之間的分際依然模糊。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企業領導人驟生變故,相關公司的經營即可能隨之動盪。
無獨有偶,食品大廠泰山企業最近也發生第三代爭權風波,幾位堂兄弟聯手辭去董事之職,藉此召開臨時股東會,逼迫董事會提前改選董事長。所不同的是,長榮航空在張國煒被拔除董事長職位後,造成股票連續收黑;泰山的大股東內訌,則有投資人伺機搶進,股價反而飆升。
張國煒氣焰逼人的領導風格,在航空界褒貶不一。然而,他在一個月內接連丟了總裁、董事長與董事等關鍵身分,並非他的經營能力不足,而是他持有的股權遠不如大房。在經營權的爭鬥中,誰持股多,誰在董事會的發言就夠大聲;張國煒一路挨打,是可預見的結果。過去兩個月,張榮發第二代為了爭產爭權不斷出招,在情、理、法上都有可議之處,這也讓長榮集團長期建立的形象受到打擊。
舉例而言,張榮發四年前曾宣示:財產不留給子孫,要全部捐給基金會做公益;在遺囑中,張榮發改將財產留給張國煒,但仍要求集團盈餘要持續捐贈給基金會行善布施。然而,在張榮發過世後,大房與二房相爭,演變成「爭權」也要「爭錢」;在這種情況下,遺產變成了兩房相爭的標的和對抗的籌碼,而不再是行善工具。這種表現,是對張榮發生前樂善好施形象的無情回應。
再如,張榮發在遺囑中指定老臣協助繼承者和睦相處、互相照顧,為公司經營繼續打拚;但近期的發展,老臣卻各自選邊,且選擇性執行張榮發的遺囑;就「理」與「法」而言,都有討論的空間。而張國煒採取法律行動反擊,要求清查張榮發的海外遺產,並要求聯貸銀行解除自己的連帶保證人責任,都將使這場鬥爭陷入惡性循環,預告雙方法律戰難以停歇。
所謂公司治理,包括監督防弊的「公司監理」與興利的「公司管理」兩個層面。公司經營的權力源頭是股東會,公司治理的重要精神是重視股東的權利,要公平對待大小股東。檢視過去一個月長榮家變最烈之際,三大法人同時賣超長榮航空股票,卻大幅買進華航股票。一賣一買之間,可以看出市場對長榮家族內鬥的憂慮。
張榮發家族雖是長榮最大股東,但以長榮航空為例,持股十張以下的小股東人數也有近十萬人。當長榮家族大股東彼此激烈對抗時,可曾想過這將損及小股東的權益?長榮航空領導階層一夕數變,張家第二代可曾想過:搭乘長榮航空的眾多旅客可能因此感到不安?
台灣企業發展起步較西方國家為短,法人化及專業經營的觀念也相對薄弱。也因此,往往因遺產處理失當,或接班人之間理念不同,造成大股東將董事會當成角力戰場,包括經營階層傾軋式的換血,在在升高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連帶損及公司利益及小股東的權益。
長榮家變鬧得如火如荼,絕對不符合張榮發的遺願,更非長榮股東所樂見。張家第二代應適時煞車,以維護張榮發名聲及長榮集團形象。台灣企業界也應引以為鑑。

聯合筆記/豈可兒戲

.只想罰百姓/機車燃料費 何不隨油徵收
.台灣高教迷思 國際化等於英語化嗎?
.俗諺未必準 氣象預報加油
.外交戰火 燒向TPP之路
.陸甘建交 對岸警告中的「期待」
.聯合筆記/豈可兒戲
.美古都融冰了 兩岸陷僵局?
.跨兩岸、跨藍綠 大家都給蔡英文留條路




聯合筆記/豈可兒戲


2016-03-21 02:10 聯合報 謝邦振

聯合報最近民調顯示,百分之七十三的受訪者自認自己是台灣人,而台灣獨立之路凶險需付出代價,寧可失去邦交國與願為此而打仗者,二成一左右。也就是不管天然獨、基因獨、後天獨,都看不出台灣人夠勇。
而願付出經濟封鎖代價者更少,僅一成六。顯然,目前的台灣人對兩岸關係變化,有很大的主觀感受與現實落差。
這份民調在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就任前公布,不少論述青睞,引用願為台灣人的部分,幾乎到了民氣可用的地步。而當中共宣布與甘比亞復交時,各種高調紛紛出籠。
其一、嘲諷馬英九。民進黨人一再強調,這是中共給馬難堪,馬政府多年依順、叩頭的結果,所謂活路外交不過休克外交,仰人鼻息。這種論調最可怕的是,視外交為前政府或一人之事。台灣人身分認同再高漲,依舊在中華民國之下,外交警訊是傳給中華民國與即將上台的蔡英文,怎能前朝之事於我何有哉,存心看戲。
其二、邦交國無用論。當傳出綠營有邦交國無用論主張時,某些名嘴夸夸其談,丟掉幾個小邦交國又怎樣。天下有自棄自絕的外交?
民進黨在幾天後才由發言人出來否認,這不是民進黨的主張。原因無它,質疑之聲四起,如果五二○之後再有斷交事件,人民真能不在乎,蔡政府要怎麼解釋?
其三、兩岸關係變差,名嘴、立委說大話,陸客不來又如何!兩岸關係不只是賣鳳梨酥、茶葉蛋,陸客住旅館、坐遊覽車觀光而已。除非兩岸關係不要了,意氣高論,太不負責任。
馬英九總統沉痛的說,陸甘復交,對兩岸長期以來辛苦建立的互信非常不利。何止如此,當兩岸熱線接不上,絕不是沒誠意而已。從兩事一起看中共的態度,兩岸關係再不是慈善事業。
前外長歐鴻鍊道出憂心,二十二個邦交國都想和中共建交。所謂二十二國友好穩固,是長期兩岸默契下的結果,而外交休兵的前提,則在兩岸擁有互信的基礎。
民進黨一再灌輸,台灣將另外思考,從國際走向中國,似乎兩岸關係不是當務之急。但不論區域、國際、經貿組織,只要中共堅持一個中國,台灣參與的空間就遭設限壓縮。兩岸關係與外交的給與取,在五二○之後會是什麼局面,如何影響台灣的政經發展、國際地位,蔡英文不能只是一廂情願空泛獨白「兩岸不需針對性競爭」。
兩岸關係,讓利不再,須進一步制度化、協商化、談判化,三化能否進行,端賴互信,陸甘復交不過互信動搖徵兆,先期預警新政府。兩岸互信、和平穩定的基礎是什麼,馬政府半年來對民進黨苦口婆心的提醒,差不多仁至義盡了。接下來,台灣人民要考慮,是不是願意跟著付出代價。

黃介正/台海兩岸相向的利益

.黃介正/台海兩岸相向的利益
.薛承泰/誰是健保頭家?
.李清志/建築師熱情的賞味期限
.方祖涵/非營利組織的現形記
.王正方/林書豪何不從政 為亞裔爭平權
.劉克襄/為什麼要談早餐
.嚴震生/那一年我們住的結婚學生宿舍
.洪蘭/失而復得的福氣



黃介正/台海兩岸相向的利益


2016-03-21 02:05 聯合報 黃介正

一九九六年三月我國第一次總統直接民選前夕,中國大陸在福建沿海發動三波針對性極高的大規模軍事演習,我國軍全面提升戰備,台海軍事衝突逼近臨界點。恰恰是廿年後的今天,因於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可能出現變化,台海雙邊關係再現緊張,情況樂觀不起來。
事實上兩岸在二○一六年,皆面對若干相似,但層次不同之挑戰,如何彼此換位思考,管控相似風險,相互體諒,相向而行,尋和之利,避鬥之害,值得雙方再做深思。
其一,今年兩岸挑戰皆以解決經濟問題為首要。在全球經濟疲軟等不確定因素下,大陸經濟成長趨緩,產能過剩,股、匯、房市波動等挑戰,早已浮上檯面;倘若今年十三五規劃開局不順利,面對明年即將結束第一任期,並考慮安排十九大接班人事的習近平而言,壓力不算小。台灣三度政黨輪替,經濟衰退係為主因之一,如何在短期之內,拚出令民眾有感的經濟,即將接任的蔡英文政府,自然列為第一要務。
其二,美國亞太政策面臨一段不確定期。今年美國總統選舉,兩黨初選均異於傳統,民粹之風瀰漫,且距離大選投票日尚有近八個月,競選過程中的變數不小。倘再加上兩個月的政權交接期,冗長的政治任命國會聽證過程,以至國家安全戰略出爐,包含再平衡、TPP、區域爭端等美國下一任政府的重大政策方向,距今至少要一年半以上,方有定論。在此之前,台北與北京均須密切關注,隨機調適。
其三,南海權益需要共同默契。去年十月,國際仲裁法院裁定有權審理菲律賓政府針對南海主權爭議提起的訴訟案,並估計將於今年獲得結論。仲裁結果有可能影響我國於二次大戰後劃設、宣告,並為大陸政府聲稱繼承的南海主權主張。大陸與台灣之南海政策與主權主張幾乎重疊,面臨當前國際法適用,以及區域國家關切的壓力,亦堪稱雷同,無論雙邊關係如何,兩岸皆需面對。
其四,兩岸內部都有強硬鷹派。過去廿五年的兩岸關係發展歷程中,雖不乏交惡或緊張的時段,然基本上維持和平交往的主調。今日大陸綜合國力迅速發展,不稱霸也稱雄,對於如何應對台灣政治板塊挪移,並非全是軟調。台灣在國力衰退與經濟停滯的情況下,對於大陸擴張的影響力,也有由警惕轉為排拒或對抗的趨勢。如何管控自身內部的主戰聲浪,不被操弄綁架,蔡習兩人應同感壓力。
兩岸數十載政軍對抗難解之結,本不易在短期內獲致最終的解決,而過去幾年來,兩岸共同保持海峽平靜的難得過程,以及提升的交流層級與溝通平台,完全沒有必要棄守。
既然雙方政府在各自內部同有「經濟首要、社會維穩」的優先施政壓力,在亞太周邊事務中,又有不同但對稱的國際變數需要因應,因此兩岸間彼此維持善意,避開衝突點,心領神會的達成互不折騰的默契,共同關照兩岸相向的利益,利人利己,何不為之?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