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當頭 數位應用該加速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當頭 數位應用該加速了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成疫情出口國
◆  聯合報社論/炒完高端炒聯亞,金管會卻只會坐視?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當頭 數位應用該加速了


2021-06-26 03:0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在歐美國家疫苗施打率逐漸提升而開始經濟解封之際,曾經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反而陷入風暴而一再延長第三級警戒。除了疫苗不夠醫療設備不足,包括停學不停課異地上班全國餐飲業一律外帶,賣場及超市加強人流管制等措施展開後,更發現學校部門遠距教學企業員工的在家上班餐飲業外帶外送政府部門的公共治理數位應用準備度都還沒到位倉皇應對

在去年國內因疫情防範得宜,日常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之時,我們即呼籲應該記取並學習國外的教訓與經驗,進行必要的準備與操練,尤其在運用數位科技來協助對抗疫情的擴散,以及防止產業營運中斷上,更是可以提前部署。例如透過數位科技的應用來做可疑案例篩檢與監測,同時提升車站、捷運、夜市以及菜市場等人流密集區通過效率;透過陸上巡邏機器人空中無人機,向民眾宣導、提醒與偵察是否有發燒的民眾,或提醒大家戴好口罩。

而在治療病患上,如何透過數位科技來協助檢查、診斷、治療與照顧,以減低醫療人員的負擔。尤其更應考慮使用服務機器人來為隔離人員做送餐、送藥,甚至執行醫院的消毒工作,以儘量減少人與人接觸,防止交叉感染,藉此更可減少防護衣大量使用與消耗。而這些應用更可發揮在產業的防疫工作上,除了員工健康監測追蹤機制疫情風險評估供應鏈斷料盤點之外,透過完善的資訊基礎建設進行遠距上班全球辦公室工廠協作,以及加速導入自動化,讓組織能夠持續營運。

除抗疫外,國外在疫情嚴峻的這一年,對於遠距上班資訊基礎設施、各種教學軟體工具協助實體零售廠商在線上開店,以及宅在家的日常運動與娛樂等方面的應用等等,都有長足的進展,市場也大幅成長,苦無實際場域淬煉的台灣產業在這些方面相形落後不少。

不過,亡羊補牢猶未晚,如何化危機為轉機,需要政府與產業一起合作才能竟其功。除了上述提及的一些數位應用之外,以下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首先,政府可在過去的基礎上,例如國內已有醫療機構查詢病患旅遊史、口罩實名制、居家檢疫電子圍籬、電信定位追蹤確診者潛伏期間行跡、簡訊實聯制、台灣社交距離App等等的應用,各部會也有有關新冠肺炎的相關資訊,及產業支援及民眾紓困措施,很需要一個資訊整合平台,讓民眾可在一個網站上找到其需要的資訊。

其次是對海嘯第一排的中小企業的支援。以新加坡為例,其透過 Covid GoBusiness portal,提供企業申請豁免 (即在封鎖期間免於強制關閉業務的企業)、經濟支援、額外人力支援的一站式平台,提供企業主找到所需的幫助並確保業務活動安全恢復;又如奧地利的經濟部門成立數位服務團隊,支持中小企業在抗疫時期滿足數位和行動工作的需求,包括為家庭辦公室企業提供視頻會議工具Office許可證安全解決方案等。

最後,除了政府與產業合作之外,研究機構、大學與電視媒體也可為經濟振興盡一份力。觀察日本媒體過去一年有關新冠肺炎對實體產業衝擊的報導可以發現,增加許多為在地業者在困境中找出路的報導;不論大小媒體,四處探詢如何活下去的個案,然後廣為宣傳。台灣電視新聞多偏重報導某某夜市疫情下相當冷清,許多知名的餐廳要關門了之類的訊息,政府、研究機構及學校應可合作發掘在疫情下求生轉型成功的案例,提供所有中小企業做參考。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成疫情出口國


2021-06-26 03:0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澳門官方18日通報一例台灣移入確診個案,檢測結果感染的正是各國聞之色變的Delta印度變種病毒。圖/取自新浪網


貿易大國的台灣,誰能料到,有一天輸出的竟是「確診者」。最近中國大陸連續從入境旅客驗出台灣確診者,四川成都就發生兩例,廈門則是三起共十五例最嚴重的一例,是一名台灣男子在澳門被驗出印度變種病毒 Delta,他在台灣卻是三採陰

台灣出口確診案例並非新鮮事,去年在日、韓、越、泰都曾發生;但當時指揮中心一次也沒有承認過,只說可能是偽陽。這次指揮中心比較老實,承認廈門的案例中有六人曾在台確診,應處於「時陰時陽」階段。問題是,這樣的確診者隨便就放出院,不怕到處傳播嗎?

去年台灣為嚴防「武漢肺炎」入侵,切斷了許多兩岸航線,還不准武漢台商及眷屬返台。誰能想像,一年之後卻是角色互換,台灣變成了出口疫情的地方?這下子,換成了對岸激情網友鼓譟,要求「熔斷」兩岸航線。多麼諷刺!

台灣出口這麼多確診者,必須嚴肅看待。試想,這些人都若無其事地出境,手上又拿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這除說明我們的篩檢準確度不足,也證明台灣抓確診的漏接率太高。簡言之,我們自己沒驗出來的,靠別人幫我們抓出來,這很遜。

台灣新冠死亡率高出世界平均值兩倍,專家都說,一定有很多「黑數」沒被發現。這些輸出的確診者,不都是黑數














聯合報社論/炒完高端炒聯亞,金管會卻只會坐視?


2021-06-26 03:0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聯亞生技子公司聯亞藥23日以每股30元的價格登錄興櫃,搭上母公司新冠疫苗近期將解盲題材,開盤後一路大漲,兩天內已翻漲十倍。記者高彬原攝影


蔡政府宣示要發展國產疫苗,並定位疫苗是「戰略物資」;但兩支國產疫苗尚未解盲,即成為股市炒作的標的。高端股價一年來飆升十倍,全賴蔡總統和前副總統陳建仁不斷公開背書,成了萬眾追逐夢幻愛國疫苗。另一支國產疫苗「聯亞生技」雖未上市,但其子公司「聯亞藥」也搭上這波疫苗衝浪,日前首度以每股卅元登錄興櫃,兩天內已翻漲十倍。誰在利用國產疫苗發「國難財」,金管會還要繼續坐視下去嗎?

形容炒作國產疫苗是發「國難財」,並非危言聳聽。台灣之所以發生疫苗採購不足的困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蔡政府決定要大力發展國產疫苗。為此,台灣原有機會幫 AZ 代工生產疫苗,卻因為國內生技業者反對,因而告吹。也因為如此,台灣原本應積極對外採購疫苗,布局也逐漸鬆懈;甚至在決策上刻意壓低對外採購,目的就是為了把空間讓給國產疫苗。最嚴重的是,政府去年即對國產疫苗作出「以免疫橋接取代第三期試驗」的決定,形同對有效性未知國產疫苗政治加持,也大大增加了其風險。

蔡政府這些決策,都是在台灣疫情太平時所做的盤算,認為以台灣人對新冠病毒強大免疫力,疫苗只是小事一樁,打什麼都可以過關。誰料五月掀起本土風暴,不僅吹翻了蔡政府的如意算盤,也戳破台灣人免疫力強大的真相。兩個月來,台灣已有六百多人死於新冠病毒感染,另有一百多人疑猝死於接種,而我國的疫苗卻仍有一劑沒一劑地倚賴其他國家贈送。從這個角度看,國產疫苗的股價炒作,不是「發國難財」是什麼?這些不良決策,可是沾染著人命的血腥。

尤其可議的是,儘管外界對國產疫苗跳過三期試驗議論紛紛,蔡政府仍搶在高端二期解盲前夕與國產疫苗簽約,每劑價格高到不可思議,這麼做的結果就是廠商得利。為此,中研院士陳培哲不惜辭去疫苗審委以為忠諫,要求政府必須尊重科學與專業;但衛福部仍強行公布國產疫苗的緊急授權使用(EUA)審查標準,宣稱將接受以「免疫橋接」評估疫苗療效。然而,參與審查的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向美國食藥局(FDA)詢問,FDA直接表明不會接受「免疫橋接」取代三期試驗。這項答覆,不啻讓蔡政府的國產疫苗如意算盤翻船,蔡英文也隨即利用受訪的機會,輕巧收回了她說過「七月開打國產疫苗」的宣示。

蔡政府對高端疫苗情有獨鍾,不僅總統親自前往該公司視察,陳建仁甚至以自己施打經驗大力推薦。這些,均有違政府作為疫苗安全監督者的角色。尤其,最近傳出高端疫苗審查委員有近半遭到更換,其中新加入者有多人來自陳建仁國衛院系統;要說這不是為護航高端而量身打造的「審查團」,其誰能信?

對於國產疫苗的研究與開發,我們抱著樂觀其成的態度。問題是,疫苗不僅關係國人性命,若要出口賣到國外,更關係台灣的國家信譽和形象;因此,絕不能容許任何政治力操縱其審核,更不能縱容股市炒手利用「假消息」帶風向炒股,而政府官員竟還從旁應和。現在,股市作手炒完高端、炒聯亞,兩支國產疫苗尚未造福國人,已有人發了滿手橫財,誰令致之?

去年底,高端靠著一紙馬來西亞 MGB 公司的採購協議炒作利多,一個月即賺進廿七億元。但最後採購破局,經查證雙方發布的時點與條件均不吻合,但櫃買中心只對高端開罰區區三萬元,完全不成比例。請問,我們的金管會還在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PCR的即溶咖啡香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PCR的即溶咖啡香
◆  疫情期間 立法減免營業用房屋租金
◆  鱷魚的眼淚,省省吧!
◆  線上教學迷思 教育改革的鏡子
◆  政院紓困 觀光局搞成錦上添花
◆  先診問再決定 老人別怕打疫苗
◆  中共請展現善意 助台取得疫苗
◆  國際捐疫苗有限 民力應善用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PCR的即溶咖啡香


2021-06-26 03:00  聯合報 /   張俊哲(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首先,謝謝讀者們對六月十二日 PCR 故事的熱烈迴響。這次,我想從即溶咖啡的回憶說起,也和 PCR 這個複製基因的科技有關。如果你想遠離疫苗議題的塵囂,不妨和我一起走進時光的隧道。還有,此時我正喝著即溶咖啡,邊喝邊寫,希望能找回那份感覺。

在英國讀博班的初期,我為了讓大家見識到台灣同學的認真,「故意」不參加早上十點半以及下午三點半飲茶時間。幾周後,我發覺不但沒贏得同事們的尊敬,他們還覺得我很怪,幹嘛不適度休息,在半小時後重新出發。很快地我發現同事是對的,因為他們每天規律地喝茶或咖啡兩次,研究表現依然世界一流。偶然間我向一位拉丁裔的同事問起:為何不喝咖啡?他竟向我抱怨起系上的咖啡難喝,且開始聊起劍橋市集附近的咖啡店,並決定帶我前去「參觀教學」。一陣子之後,我開始知道什麼是好喝的咖啡,也稍微講究起來。這似乎是念博班期間意外修到的通識課,只是沒有學分。

不過,真正的「咖啡震撼」得從我博士後的研究生涯談起。當年我有幸加入艾略克.傑弗瑞爵士Sir Alec Jeffreys的實驗室,從事人類遺傳的研究。或許您對這位艾略克爵士很陌生,但我相信您多少聽過「DNA指紋」。不用懷疑,這個廣泛運用於法醫親子鑑定的科技,其發明人正是艾略克!如同絕大部分的英國居民,艾略克也融入飲茶文化,只不過他偏好咖啡。有了劍橋的尷尬經驗,這回我來到萊斯特,立即入境隨俗,很快地和同事們打成一片。

在互動中,我發覺艾略克每天很固定地到休息室,打開離牆角不遠的即溶咖啡罐,挖了幾匙咖啡,再用熱水沖泡,簡直就像在做實驗。但真正讓我震撼的是,以一位貴為女王加封的爵士,聘有行政秘書實驗室總管的名科學家,大可請她們為他煮咖啡,但艾略克竟每天自己來,而且只喝即溶的。我仍記得他喝下那口即溶咖啡時,臉上顯露的那份滿足!當然,最令人敬佩的是:在休息室泡了咖啡,喝了咖啡,略作休息,抽根菸,再喝了最後一口咖啡,前後不超過半小時,他又立即回到實驗區,親自動手展開成千上百管的 PCR 製備,大量複製他想要分析的 DNA 片段,以利後續的族群多樣性分析

回台後我雖對沖泡咖啡的品質持續講究,但我總會至超市買罐即溶咖啡,偶而沖泡來喝。我想圖的不是即溶咖啡的方便,而是找回艾略克對簡單事物的那份真誠滿足以及對工作的專注與敬業,藉以提醒自己。因此,即溶咖啡對我而言永遠都是甜蜜與精實的回憶。很奇妙的是,每當我上課教到 PCR 與 DNA 指紋,都彷彿會聞到艾略克的即溶咖啡香味(加上一點菸味)。在此也用愛心說誠實話,希望同學們能找到最合適自己補充能量重新出發模式,而不是用滑手機和打電動來麻痺實驗的失敗。共勉之!











疫情期間 立法減免營業用房屋租金


2021-06-26 02:58  聯合報 /   楊鴻謙/內政部地政司前科長、虎尾科大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疫情期間筆者偶而會外出,晚上進入士林夜市地下街時,四家攤商只有一人在消費;饒河街夜市整條馬路顧客不到廿人;在非上下班尖峰期間,迭有無人公車(無乘客)或一人公車滿街跑;曾於假日期間搭文湖線捷運,歷經六站該車廂只有一位乘客;道路臨街商家昔日車水馬龍,今日門可羅雀。上述場景在今年五月中旬以來,已成普遍現象。

為因應新冠疫情,去年二月公布施行「嚴重特殊傳染病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下稱特別條例),行政院依特別條例可編列經費上限八千四百億,除用於防疫外,並對受疫情衝擊的勞工、企業及事業予以紓困,近日再提出「紓困4.0方案」,以擴大照顧有需要的民眾。另為解決小規模營業商家(含需用及免用統一發票)營業稅問題,財政部推出疫情期間商家減免營業稅措施,如五月份減百分之三十,六月份減半,商家當月銷售額不到平常一半者,可按其實際銷售額比例減免﹔無論是行政院紓困方案或財政部減免營業稅措施,商家只要符合規定者應可受惠。

全台灣免用統一發票商家有四十九萬家,含需用統一發票者,合計約九十萬家,其營業店面一半以上是屬於承租,三十坪商店月租金介於五萬元至十五萬元之間,台北市租金行情更高。前曾述及道路臨街商家來客稀少,疫情期間營業額不及一半,營業稅固可減免,高額租金依租賃契約並無減免條款,此類營業用房屋租賃契約書又不適用消保法第十七條定型化契約之規範,百萬商家(含一般攤商)減免租金全憑房東善意,此非正途。

筆者認為,應於特別條例增訂一條:疫情期間公私有營業用房屋租金應予減免,其減免比例依營業額減少數額定之。或有論者認為,涉及契約自由憲法第十五條私有財產權保障,公權力不宜介入,且民法第二百二十七條之二已有規定,依情事變更原則,當事人得聲請法院增減其給付,上述說法似是而非,且緩不濟急,其主要理由如次:

一、依大法官釋字第五百六十七號解釋意旨,契約自由固為個人自主發展與實現自我之重要機制,並為私法自治之基礎,惟國家基於維護公益之必要,尚非不得以法律對之為合理之限制。如今年一月間,立法院三讀通過之平均地權條例第四十七條之三,對契約自由亦有合理限制。

二、現行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第十一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耕地因災害或其他不可抗力而普遍發生歉收時,地方政府應議定減租辦法。耕地因災歉致收穫量不及三成時,應予免租。

無論是現金紓困,或營業稅減免,對商家而言多多益善,但能發揮立竿見影效果者,只有立法別無他途












鱷魚的眼淚,省省吧!


2021-06-26 02:57  聯合報 /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香港蘋果日報停刊,引發國際間的關注。(路透)


香港蘋果日報被香港政府先以違反香港國安法把一干人送法院,再凍結財產,終於停刊。一直號稱挺香港,也靠挺香港上台的蔡總統在臉書發悼念文說:「當媒體對被迫自我審查,對反送中示威噤聲,蘋果日報始終跟爭取民主自由的港人同一陣線。當媒體被迫屈從北京安定發展的主旋律,蘋果日報堅守不屈,為港人的心聲道出不平。」

怎麼覺得總統悼文中的主詞受詞改一改,就可適用台灣去年的關台事件。「當媒體對被迫自我審查,對政府政策噤聲,XX電視台始終跟希望爭取新聞自由的台灣人同一陣線。當媒體被迫屈從政府安定發展的主旋律,XX媒體堅守不屈,為台灣人的心聲道出不平。」

中國本來就沒有新聞自由,香港蘋果關門是早晚的事。只是沒有想到在台灣,去年我們更早看到媒體因不受政府喜歡而被關台的事情。

民進黨政府還比香港政府技高一籌,香港政府不用行政權干預,用司法權來當政府黑手,民進黨政府直接用一個號稱獨立機關的 NCC 就把不聽話的電視台處理掉了。而乖乖聽話的媒體和社群,就有無限制的政府標案可以吃,醜陋的共生結構就這樣腐蝕我們的言論自由

所以,鱷魚的眼淚,省省吧。先幫我們找到疫苗再說吧。











線上教學迷思 教育改革的鏡子


2021-06-26 02:52  聯合報 /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全國各級學校停課將近七周,老師持續遠距教學。圖/桃園市教育局提供


因應新冠疫情警戒提升為三級,各級學校自五月十九日起停課,並採取線上教學至本學期末。綜觀將近七周的遠距教學,可說快速推升了我國教師的資訊應用能力,不過也反映出「停課不停學」期間的迷思與問題。

教師網紅化?近年來隨著直播經濟網紅經濟的興起,各類網紅、直播主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成為許多學生的偶像或職業的選項。過去兩個月,部分網紅教師(授)屢屢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他們直言「教師網紅化」是必然的走向。這些論調,無形中造成許多教師的焦慮,擔心欠缺顏值口才、傳播設備與網路技術將被淘汰。其實,網紅教師著眼「教學精采化」,重點在吸睛,是呈現活化教學;多數老師雖非網紅,但如能展現「教學精緻化」,善用教學策略牽引學生的心,反更能展現有效教學專業性。何必羨慕網紅教師?

虛擬實體化?受到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觀念與技術的影響,線上教學常陷入如何做才能更接近實體課程的迷思裡。「線上」與「實體」終究是不同的情境,如果實施將近兩年的實體課程,都難以確保能落實一○八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疫情期間在欠缺人際互動的情形下,線上教學極盡所能去複製實體課程的教學模式,勢必事倍功半。與其模仿、複製或仿真,不如開發不同學習科目、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生特質的線上教學模式。教師無須過度追求形式上的相似度,而應力求課程知識與教育理念的實踐。一味追求虛擬實體化,反失去了線上教學的特色與優勢。

教育民主化?全教總日前公布疫情期間教師授課的調查報告,指出學校行政呈現「管理思維僵化」的情形,並已造成「線上教學僵化」的結果。姑不論調查程序與結論是否公正客觀,是普遍現象還是個別存在,至少凸顯出台灣教改追求了三十年的「教育民主化三項核心議題—「教育機會均等、行政管理民主、教學專業自主」,仍未深化在校園裡。線上教學囿於數位落差,惡化學習落差,不利於教育機會均等的實踐;以實體情境為制訂基礎的行政管理規章,無法及時回應線上教學所具有的彈性化與包容性;教師因科技支援、策略運用與行政管理的限制,難以彰顯專業自主。以此觀之,我們離教育民主化仍有幾步之遙?














政院紓困 觀光局搞成錦上添花


2021-06-26 02:47  聯合報 /   林欽樑/日語導遊(台北市)


我是專職日語導遊。從去年三月政府下令暫停組團赴國外旅遊及接待來台觀光團至今,跟大多數外語導遊一樣,因工作屬承攬旅行社論件計酬的性質,無勞動契約保障,因此收入直接掛零。唯一進帳就是去年五月及十月的行政院紓困方案各三萬元。

期間交通部觀光局陸續推出各項國民旅遊、轉型培訓等課程,我也努力配合想轉職成相關的國旅領團人員。無奈國旅市場不但有其局限性,領團人員也年輕化。年紀相對資深的日語導遊想轉職領團人員談何容易。不但旅行社不想任用,就連司機大哥也不愛配合。而隨著疫情警戒提升後,國旅團也隨之被禁止,無疑雪上加霜。

日前欣聞行政院的紓困4.0方案:「去年申請過、有存摺資料,且今年也合乎資格的無雇主導遊領隊人員,直接撥款入帳」,但觀光局把資格定為「今年必須帶過國旅團」。同業們氣憤填膺:受雇帶國旅團也是論件計酬,既然可多補貼給轉職國旅成功者,為何不能也補貼給因粥少僧多而搶不到帶國旅團的失敗者呢?到底誰比較需要紓困?

廿四日行政院又推動號稱「加大加碼、從寬從速」的「紓困4.0精進方案」。事實上,搶不到帶國旅團的導遊們補助款不但沒加碼,資格也沒從寬認定。古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在意的不是行政院的補貼多少,而是觀光局把「雪中送炭」執行成「錦上添花」。












先診問再決定 老人別怕打疫苗


2021-06-26 02:46  聯合報 /   胡槐興/退休老人(高雄市)


我今年九十一歲,雖老態龍鍾尚能自由行走。但有三高,心律不整等毛病,每月都到醫院看病,每天吃六七顆藥。疫情爆發後,我停止對外活動,窩在家裡,盼望政府施打疫苗,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十二日接到通知單—十六日上午接種,地點離我家步行約十五分鐘。本來決定走路去,兒子不放心,開車送我。進入現場後不用排隊,我領了表格,經醫生診問,很快打完,休息十五分鐘後就回家。

回家後,我喝了五百 CC 開水就休息,身體沒有任何異狀。十七日早起用耳溫槍測體溫卅八度,雖有發燒但無不適。十八日再測回復原來卅六度七,已退燒。當天早餐後看到聯合報頭版「猝死日增,打氣驟降」。我想,很多和我差不多歲數,一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大可不必為死亡數驟增而害怕,放棄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和保護家人的權利。接到通知單,就去接受專業醫師診看,評估判斷是否適合施打,再作定奪。












中共請展現善意 助台取得疫苗


2021-06-26 02:43  聯合報 /   鄭龍水/社會工作者(新北市)


新冠疫情對台灣的肆虐快又狠,不但已奪走六百多條人命,且多數行業和個人也正遭受巨大的衝擊和傷害,幾乎可用一個「慘」字來概括形容。原本在國際間被捧上天、稱為「防疫模範生」的民進黨政府,頓時跌落神壇,成為全世界的笑柄,不但國際主流媒體紛紛批評台灣政府防疫政策失當,甚至時代雜誌更譏諷台灣防疫是「全世界最吹牛的新冠防線」,真是不堪!而政府防疫政策的錯誤,加上無能、傲慢、自大,甚至處處充滿政治和利益的算計,不只是這波疫情的元凶,也使得原本有機會控制的疫情,一發不可收拾。

此刻,台灣人民最渴望的就是疫苗—越快越好,有合格疫苗施打,可以保命,可以回到正常生活,可以和好友相聚等等。然,正當台灣民間企業和宗教團體挺身而出,希望為國人盡速取得疫苗,國際間也紛紛伸出援手之際,卻傳出中共在國際間阻撓我疫苗採購,甚至用疫苗作籌碼,逼迫我邦交國轉向中共等等。此事如果屬實,不但非常不智,也將更加深台灣人對中共的惡感,兩岸關係當然會更加倒退。因為台灣人會牢牢記住這一筆,在這人命關天,人人徬徨焦慮不安,急需疫苗救命的時刻,中共都可以為了特定政治目的,不管台灣人民死活,這筆帳當然既深且重!在此氛圍下,不論中共透過任何管道,送給台灣多少疫苗,情況也難以好轉,因為多數台灣人民會認為,這只是中共的「虛情假意」罷了!

中共如明智,就應盡速告訴全世界:「請幫助台灣取得疫苗,如有需要,我們(中共)願全力協助」等等,且誠心誠意地做給台灣人民看,做給全世界看。如同中共常掛在嘴邊的話:「兩岸同胞血濃於水」,此時正是中共展現「兄弟情」的最佳時機,亦即所謂「有容乃大」,更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稱頌讚揚的「王道精神」,如此方可挽回台灣人民的心。

民進黨不關心台灣人民死活,藉疫情撈利,藉機到國際搞台獨,都是事實,台灣人民也一定會牢牢記住這筆帳。中共不但不必在台灣大難當頭的時刻,隨民進黨搞政治操作,甚至變本加厲,反應該放下政治攻防和算計思維,拿出真正善意和誠意,讓台灣人民信服你!一個國家所以能成其大,不僅僅依靠政治、軍事、經濟等實力;氣度和風範是最佳的軟實力,尤其在兩岸如此緊繃對立時刻,在台灣急需溫暖友善的援手之際,此一作為才是兩岸最軟的硬實力。











國際捐疫苗有限 民力應善用


2021-06-26 02:42  聯合報 /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波波漫畫


日本外相表示,將再贈送台灣一百萬劑新冠疫苗,在感謝之餘,國人仍須面對台灣無足夠疫苗,全民施打遙遙無期的殘酷事實。

目前,美、日加上立陶宛所贈的疫苗數量,遠超過我們自購已到貨的數量,但仍不及半數國人需求量。眼看國人對疫苗的殷殷期盼,繼鴻海永齡、台積電後,慈濟基金會也提出申購五百萬劑 BNT 疫苗,加總共一千五百萬劑,或可解國人疫苗之急,但後者因不若前者是專案辦理,時間難料,此時,政府須思考,國人還能等多久的問題。

郭台銘可說是採購疫苗最積極的人士,在他向蔡總統喊話見面後,與台積電同獲政府授權,專案處理採購疫苗事宜;慈濟卻像永齡之前一樣卡在缺原廠授權的問題。先不論如何繞過輝瑞大中華地區總代理上海復星的區域專屬經銷權,或復星是否接受文件上國家的名稱,政府前後不一的態度,是申請採購者共同面臨的問題。一位國際企業在台代理商點出關鍵點,可供參考。

首先,在商言商,只要輝瑞願意出貨,再與復星達成協議,同意不經手採購手續,但仍可獲得應有的代理費用,等於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亦可避開敏感政治問題。其次,政府全面開綠燈,讓疫苗順利進來,現在台灣如同戰時,民進黨又全面執政,只有願不願意,沒有可不可以,因為台中火力電廠都能獲得特種建築執照,疫苗綠燈當然可比照辦理,這樣才能凸顯出國人的生命是政府的優先考量,同時化解外界對護航國產疫苗的質疑。

再者,與百姓約法三章,進口者和疫苗原廠不負任何施打疫苗後的法律及賠償責任,施打後一切結果,依政府現行規定處理,因為國人從打流感疫苗以來,時有不良反應發生,如今面對新冠疫情,相信有須冒相當風險的心理準備。最後,在政府不使用中國疫苗前提下,應該准許所有有意願者,例如前副總統呂秀蓮、張亞中等,都能依上述條件,引進符合國際規定的疫苗,讓國內盡早達到群體免疫,因為疫苗無國界,有用最重要。

政府防疫是否有疏失、有超前部署,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至於政府在民間疫苗採購中扮演的角色,百姓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當蔡總統「希望」國產疫苗七月能上市,當立陶宛所贈疫苗要等到九月份,當政府採購的疫苗延遲交貨,台灣不能一直寄望國際捐贈,政府應該落實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盡一切管道獲得疫苗的指示,而民力就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羅智成/恐懼比智慧聰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恐懼比智慧聰明
◆  李清志/怪獸太陽塔
◆  盛治仁/三級警戒生活 如何過得更好
◆  蘇蘅/當總統有了綠色火蟻網軍
◆  余淑美/生物科技繼續挑戰善變的新冠病毒
◆  施振榮/王道與民主








羅智成/恐懼比智慧聰明


2021-06-26 02:38  聯合報 /   羅智成(作家、詩人)


那個人暫時離開了總統的寶座,回到自己在邁阿密的豪宅繼續發牢騷、生悶氣。但是我們別再嘲弄他,支持他的七千四百萬人依舊健在,比勝過他們的人更堅持、更不怕病毒。而且,我相信,他們絕大部分並非螢幕上那些半迷信、半文盲的魯蛇。於是,你知道,他還會再回來,至少他所代表的那些信念與想法,或那一團神秘未解的怨氣。他們就在你生活的周遭,隱忍、整補,始終都在。

也許這才是最引我關注、好奇的部分;不是那個講話顛三倒四偏執老人,不是那個率性而為民粹祭司。而是,任何客觀旁觀者都會覺得偏激、粗魯、不靠譜的一個地產商人,如何能在一個已開發的國度帶領出七千四百萬個追隨者。

我不認為他的智力與魅力有多高。緊隨在側的鐵粉、搖旗吶喊的戰友只是表象,在表象後面默不作聲的更多支持者,或許才是主角。他們並不是被煽動或說服而來,相反的,這些選民更像是利用他來宣洩焦慮、驚嚇世界、扳回頹勢他們並不需認同他的所作所為,只要另一方更令人憂慮,把不同群眾緊緊綁在一起的,永遠是恐懼。就像世界上許多地方也一樣,有時會投票去支持一個丑角或不稱職的人,只要他能打敗對手,阻止更討厭的事情發生。

傳統美國白人的頹勢在小布希任內形成,在歐巴馬任內被確立共和黨失去了與時俱進的論述能力,導致自由派新主流的誕生。那些在華府或各州鬧事的紅脖子、藍領工人或好勇鬥狠的民兵,喧囂、浮誇、引人注意,也許只是誤導了大眾的少數。真正的支持主體,我認為,可能是整整一個世代,覺得飽受威脅的中堅白人。數據也顯示白人支持川普的明顯多過拜登。

中堅白人的這一頹勢,是從多方面逐步擴大的:由於移民政策,他們的人口比例工作機會安全感逐漸降低;由於歐巴馬當選,他們的體制壟斷力動搖,社會地位優越感漸被拉平;由於中國大陸崛起,被視為國力象徵經濟優勢備受威脅;更由於多元化思潮,他們信奉的價值漸漸變得落伍(例如:「政治正確壓制了原先清教徒基本教義、彩虹族 LGBT 衝擊著黃蜂族 WASP,也包括擁槍與禁槍、墮胎與反墮胎、死刑與廢死、重視地球暖化否認地球暖化輿論陣地的失守)。這一切翻轉來得如此迅速,弱勢意識開始滋生,也使得白人原先的教養、風度或偽善一一撕破。簡單地說川普的強勢,代表了他們的不安川普的謊言,代表了他們想要相信的事實川普的勇敢,代表了他們的恐懼

是的,這些年來許多民主選舉,不安與恐懼正侵蝕著一切議題,意識形態代替了願景與理想,像心靈的瘟疫一樣,早於新冠肺炎席捲了許多國家。世界變化得太快,許多人習慣、熟悉的事物或準則都漸漸離開,新興的價值與力量不停衝擊著應接不暇的人們。這當中有些是關乎記憶、情感、利益或各種既得的東西,不見得就是善與惡、對與錯的問題。但是在政治選項上,往往只能二擇一,失敗、弱勢的一方就會更加恐懼。民主社會裡頭,勝敗會輪流,恐懼會傳染,要注意的是,恐懼也會變質,成為仇恨它讓選舉成敗籌碼變大甚至太大,而讓選舉民主的嘉年華,變成部落間的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