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PCR:汗水、淚水、超前部署

◆  蔡政府疫苗政策 重政治不救急
◆  人民有選擇空間 才能放行國產疫苗
◆  特權打疫苗 別以為話術能騙人
◆  美台TIFA有進展 仍需長期觀察
◆  戰略模糊 美中台皆有利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PCR:汗水、淚水、超前部署
◆  疫苗夠打 不會有人要搶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PCR:汗水、淚水、超前部署


2021-06-12 02:29  聯合報 /   張俊哲(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PCR步驟雖然不甚繁複,但每一步都甚為關鍵。做不切實,則容易衍生錯誤。圖為張俊哲電子講義。圖/張俊哲提供


在新冠病毒(COVID-19)來襲前,我從未料到「PCR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會再度這麼有名,甚至比它在民國 82 年(一九九三年)獲諾貝爾獎肯定時更有名。這個技術的發明人凱利.穆利斯Kary B. Mullis)也應從未想到PCR,竟有一天會在台灣被各行各業琅琅上口。PCR 這個生物科技之所以強大,在於它可在極小的試管體積中,複製億兆基因片段,極其靈敏。因此,它成為偵測 COVID-19 的首選科技。

然而因 PCR 已「上市」逾三十年,加上操作方便,不少研究生已輕視這個技術。如果你聽到:

「你會做什麼?」
「唉呀,沒有什麼啦,只有 PCR!」
「什麼,你們實驗室就只會 PCR 哦!」

請千萬不要訝異,這都因「熟識滋生輕視」,學習心態已遭扭曲。以下兩則的真人真事,期能喚醒同學謙卑堅毅的學習心態。

記得在念博士班的末期,實驗室來了一位大學部的專攻生,想對世界各地蒐集到的蟻類進行鑑定。因此用 PCR 來複製基因片段,以利後續的定序分析,遂成必採策略。坦白說,我已忘了這位劍橋大學生的名字;不過,我永遠忘不了他在實驗室工作的樣子。只見他走進來時多次滿身大汗,好似剛上完體育課。他開始做實驗時,汗水有時還逕自滴在實驗桌上!初期我不看好他,不過當我看到他總不為額頭上所低下的汗水所困,願意專心、細心地加著進行 PCR 所需的試劑,我心中不禁起了敬意。在工作八個月後不久,他的研究發表在世界一流的專業期刊。這本應是一位優質博士生的成就,竟被一位來自足球場的大專生所達成,令人嘖嘖稱奇。

和這位「汗水男孩」大約同時期向實驗室報到的,還有一位好似離屆退年齡不遠的俄國女教授。她想探索俄國海面節肢動物胚胎發育。因此,PCR 遂成為她製造大量核酸探針的利器。雖有這些客觀差異,但這位女教授竟和那位男孩一樣,都是 PCR 的初學者!更令人訝異的是,這位年邁的女教授竟可每次站著做實驗數小時之久,且每天待在實驗室至少長達十小時。某次當我得知女教授所屬的俄國大學,在那個時期竟只能供電半天,才恍然大悟,明白她為何要死命地做。那時,我的心宛如在滴淚,深表同情與敬佩。

沒錯,經過逾卅年科技演進,PCR 早已更為精進成熟。面對 COVID-19 的檢測,配備大規模和自動化的 PCR 儀器已勢在必行。或許您將來會在研究生之間聽到「哦!PCR 沒有什麼啦!都靠機器手臂在做!」。然而,PCR 真的已了無新意嗎?絕非如此!因為,「會做」絕不保證「做得好」。而且,靠 PCR 衍生的技術已逾百種之多,而且只會更多。唯有紮紮實實地做好每一步,永遠懷有初學者的謙卑和謹慎,才能提升成功率和創新發明。就算未來機器手臂將全面取代雙手,也唯有洞悉做好每一步的關鍵,才能對自動化數據之良窳,作出有效分析,為 PCR 的未來應用,超前部署。













疫苗夠打 不會有人要搶


2021-06-12 02:24  聯合報 /   劉錦得/教(彰縣和美)
「好心肝」私打AZ疫苗惹議,台北地檢署已分他字案調查中。記者曾學仁/攝影


拜讀昨天「政府無能 逼人民搶疫苗」一文,深有同感。「如果一鍋飯只夠三個人吃,卻有十個人要吃,必然會有人搶著吃呀!」這是線上教學時,一名學生對搶打疫苗的神比喻。

要是今天我們有三千萬疫苗可接種,哪會有「特權」介入搶打?日前傳出有前立委、前縣長,後有北市六家診所搶打,驚動檢調調查,指揮中心也表明依法嚴懲,讓北市長深夜致歉,甚至還有新竹國軍醫院的院長被拔官;這種所謂的特權搶打現象,我想並非他們願意如此違法!

大家都知道,從三月有高官接種疫苗開始,因疫苗甚少,讓第一線醫護人員施打,而後才有警消人員接打

儘管有宗教與企業團體表達願捐疫苗給政府,卻因為衛福部要與原廠簽約,而後統籌分配,被質疑有阻擋之嫌;雖然日本捐了一百廿四萬 AZ 疫苗,但也僅能在六月十五日後,才輪到第六類人施打,試想還有成千上萬百姓望眼欲穿,等著接種,總歸一句如果我們早有足夠疫苗可打,就不會有人去搶打!











戰略模糊 美中台皆有利


2021-06-12 02:33  聯合報 /   孫揚明/資深媒體人
美國近期重申對台海維持「戰略模糊」,但也拉攏盟國合作。法新社


聯合報報導,美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十日在國會表示,大陸解放軍若要渡海攻台奪島,將極其困難;美國可依台灣關係法決定,就有足夠軍力應對。此說法非常含混,但此含混應對,卻正是美國對台政策的「模糊本質

從民國 68 年(一九七九年)台灣關係法立法過程,便知行政部門對台政策,就沒有說清楚的打算。過程中,國會意圖把有關台灣安危,列為美國「安全利益」,當時卡特總統強力反對,被迫改為現今的「嚴重關切」。後來卡特受訪表示,如國會不妥協,他不惜動用否決權。但也同時告訴媒體,最終接受該法原因,因為他有「自由裁量權」。換言之,這就是讓行政決策享有模糊空間。這大致可理解,是美國對台政策戰略模糊的鼻祖。

直到冷戰結束柯林頓總統開始檢討對台政策。原因無它,過去在現實國家利益人權間的平衡不復存在這也是最終允許李登輝赴美原因。唯此政策因美國明白,可能與中共爆發核武國家間戰爭而修正,進而壓迫李登輝與中共進行對話,這是「辜汪會晤」背景。在這兩極間擺盪時,柯林頓始終宣稱他的政府採行的是一個中國政策台海戰略則是夠模糊的了。

布希時代又是另一擺盪。從布希上台,共和黨本於對共產主義厭惡,開始對中共採敵視態度,國防部甚至傳出有對中作戰計畫;同時也拉高對台支持;從「四不一沒有」,到布希宣稱要「盡其所能防衛台灣」。其後,九一一事件促使美在全球反恐議題上,對大陸需求迫切,開始轉而壓制陳水扁政府,尤其是在扁宣稱「一邊一國」,對台壓力驟增。布希除公開斥陳為「麻煩製造者」外,並宣稱「反對兩岸的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至於何謂「現狀」?彼時國務院亞太助卿凱利在國會作證時說,「由我們來界定」(As we define it)。換言之,由美國依其利益界定何謂現狀,這種模糊乃其精義

歐巴馬上台後,馬英九政府不在兩岸找麻煩,美國鬆口氣。當時太平洋司令法戈,在馬上台後曾有句話形容,即「我現在可以安心的睡個好覺了」。但福兮禍所依,川普上台後人事大更迭,國務院及相關人士似乎「忘了台海問題是可引發美國與中共戰爭的。」川普與蔡英文政府又把兩岸拖到和戰邊緣

拜登上台後,相當程度上緣於華府政治氣氛國會勢力結構,在兩岸問題上囿於困境中;唯拜登及部分團隊(包括國務卿布林肯乃至國安顧問蘇利文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柏)都曾經歷國 85 年(九六年)三月台海危機和民國 88 年(九九年)兩國論危機者,了解台海問題嚴重性所以形成了一種非常奇特情況:一方面與中共進行非常激烈的競爭/鬥爭。另方面支持台灣的同時,如日來華府與台北雙方鑼鼓喧天高調宣布要就 TIFA 進行對話/談判;但卻又要求不得改變台海現狀,布林肯四月十一日接受 NBC 訪問,到四月卅日蘇利文在美國智庫的講話;無一不是回到「不得改變現狀」的原先旋律中去。

於是,一切又回到了戰略模糊中。或許還是前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講的對,如果明確表示保衛台灣,可能會助長台獨;如果明確表示不保護台灣,則無疑會助長北京的氣熖。美國的含混利益,盡在其中矣!












美台TIFA有進展 仍需長期觀察


2021-06-12 02:34  聯合報 /   宋磊/國家安全青年智庫研究員(嘉義市)
行政院經貿辦公室晚間證實,美台雙方同意將在未來數周內,召開第11屆TIFA會議。圖/本報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十日透過視訊,與我政務委員鄧振中對話,承諾近日雙方將重啟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對台灣而言,台美兩國若能簽署 TIFA,固然對於雙方的貿易有直接幫助,但實際上雙方是否真能簽署,仍需長期觀察。

拜登就任後,為積極修補川普時期美國與盟友間關係,持續向傳統盟邦喊話,「美國回來了」不但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更是拜登政府奉行「多邊主義」代表,客觀來說,拜登確實比前任川普更為重視與盟國間關係;但重視與盟國間關係,並不代表美國政府必定會與台灣簽署任何形式的貿易協定,美國政府目前最在乎的是歐盟、北約、傳統亞洲盟邦,台美關係仍須謹慎以對。

實務上,台美經貿固然重要,但若仔細檢驗美國對外關係,歐盟、北約、日本、南韓等國,反而是拜登政府經常提及的團體與國家,誠然雙邊關係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相當重要,但台灣仍未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國人對於台美經貿應謹慎以對。

台美關係對台灣任何一個時期的執政黨皆重要。長期來說,美國不但提供台灣安全、政治上承諾,全球因疫情、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已讓各國非得重視台灣的角色,尤其在高科技的晶片供應上,台灣的角色舉足輕重。

換言之,無論未來台美之間是否會針對經濟做出任何形式的合作,對台灣目前而言,獲得足夠的疫苗反而是政府亟需努力的目標,疫苗不但攸關人命,更是會影響後續國內經濟的表現。在期待台美貿易合作的同時,除了要留意目前拜登政府多邊形式外交主軸,透過美國獲得更多疫苗供國人施打,反而更是政府優先努力的目標!











特權打疫苗 別以為話術能騙人


2021-06-12 02:21  聯合報 /   簡千翔/長照機構董事、民眾黨黨部主委(南投市)
圖/波波漫畫


二月,蘇貞昌院長立法院答詢時說,已獲國外疫苗約二千萬劑,預計第一到第二季間抵達。然而目前進口總到貨率僅百分之四點四三,說好的二千萬劑,現竟不到廿分之一。

解讀這數字觀點很多,拿來攻擊執政黨絕對有效;但更深層理解,我看到的是,稀缺疫苗、嚴重疫情,久而久之讓人有了強烈求生意志。為生存必窮盡所能,如果可找某某喬疫苗,那我願意欠他一個人情…特權施打就此展開。

藍綠黃政黨都爆黨員施打疫苗,也都有解釋說詞。有趣的是,上述特權施打最多道歉了事,卻沒有後續懲處或開罰作為;而台北好心肝事件,目前北市府已開罰二百萬,並承諾會檢討並改進疫苗配送到診所機制。

特權表現,其實就是種弱肉強食行為把文明的人類社會一步步逼退,讓道德良知生存意志對決

是什麼造成疫苗資源稀缺的環境?政府選擇扶植國產,而不是採取大多數國家代工國際藥廠模式;民間、宗教團體積極提供管道捐贈疫苗,卻面對政府繁文縟節管制,最終沒有半劑進來,還澆熄民間熱情;仰賴國際盟友捐贈,目前為止也只有日本一百廿四萬劑和美國七十五萬劑,疫苗稀缺,充滿政治算計與操作,而不是醫療專業問題。

特權施打被揭露,自然成為政治鬥爭犧牲品。曝光前,那些人都以為自己被救贖了,結果終究是棋子。跟一般民眾差別在於,如果用象棋比喻,他們是車或者馬,而民眾是卒。誰才是在背後操弄的帥與將呢?陸續有人道歉;也有後台更硬的,繼續講政治話術辯解,而不需要受到懲罰。

人民可能善良,但絕對不是沒有良知跟判斷力。













人民有選擇空間 才能放行國產疫苗


2021-06-12 02:28  聯合報 /   張法迅/醫師
國產高端新冠疫苗公布二期試驗解盲數據,廠商對於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信心滿滿,卻引發嚴重疑慮。 圖為AZ疫苗接種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產高端新冠疫苗公布二期試驗解盲數據,廠商對於申請緊急使用授權(EUA)信心滿滿,卻引發嚴重疑慮。

國產疫苗最大的爭議,是沒有進行三期試驗。去年歐美疫情熾烈,單國每日新增案例上萬,且死傷枕藉,於是為加速疫苗開發(往往耗時數年),啟動 EUA 機制,讓莫德納、AZ 等疫苗做到三期期中試驗,並在知名醫學期刊發表試驗結果,就能上市使用。然而,台灣每日新增數百例,且指揮中心說 Rt 值已經降到零點七一以下就能自動撲滅病毒),為什麼國產疫苗連三期期中試驗都不用做,且沒有發表論文,就能申請 EUA?有那麼緊急嗎?

全球疫情嚴峻,各國與世衛為加速疫苗開發,正在討論以「免疫橋接取代三期試驗機制也就是只要新開發疫苗,其免疫指數(在新冠疫苗為中和抗體達一定程度,就能視同取得療效,不必再做數萬人次的保護力試驗。然而五月底世衛召開的專家會議裡講得很清楚,新冠疫苗的「免疫橋接」有幾個問題:一是各實驗室所使用的中和抗體試驗方法不一致,難以訂出單一標準;二是用來做為標竿的疫苗,當初都以舊病毒株做試驗,但現已出現變種病毒。

中國大陸的新冠疫苗,當初也做出漂亮的中和抗體數據,與莫德納、AZ等疫苗不相上下,甚至在三期期中試驗也取得七成多保護力成績,但實際施打在巴林等國後,卻是另一回事。事實上新冠感染者中和抗體指數,比不上疫苗,卻不易再次感染顯見中和抗體不能完全反映保護力

現有兩支國產新冠疫苗,都使用蛋白質次單位技術,全世界以這項技術上市疫苗至今是零,包括跑在最前頭的美國 Novavax 都還在進行三期期中試驗,法國賽諾菲更踢到鐵板,必須重做試驗,變數更大。如果歐美大廠都遭遇困難,台灣廠商如何輕鬆拿到使用執照?

幾個月前,只有四成民眾願意施打新冠疫苗,但萬華群聚感染爆發後,竟然暴增到八成多,顯見已有恐慌心理;因此,即使是試驗不完整的國產疫苗,也有不少國人要打。此時,政府更應幫人民把關,而不是趁此機會讓國產疫苗走「得來速通道如果要扶植國產疫苗,更讓其接受完整臨床試驗,才能取得國際認證

正副總統打算接種國產疫苗,拉抬「打氣」,根本是錯誤示範!因為,打在你們身上有效,不代表打在國人會沒事。真正負責的做法,應是利用非疫苗手段將疫情控制下來,減輕疫苗施打的急迫感。此外,民調顯示,近六成民眾不滿政府取得疫苗進度,且希望取得大陸廠商代理的 BNT 疫苗。政府應加速引進更多國外疫苗,讓人民有選擇空間,才有資格考慮放行國產疫苗。















蔡政府疫苗政策 重政治不救急


2021-06-12 02:19  聯合報 /   楊永明/國安會前副秘書長(台北市)
圖/季青漫畫


對抗新冠疫情,各國以超國安層級緊急因應,但是眼前台灣突來的疫情惡化與疫苗缺乏,戳破蔡政府防疫模範生假象,其實許多是人謀不臧的錯誤決策使然。

防疫作為方面,從防疫措施、醫療準備、快篩普篩等都出現重大缺失與嚴重問題。曾經防疫領先的蔡政府,過去近一年半看著各國疫情衝擊,卻沒有引以借鏡自覺警惕。

疫苗政策層面,關鍵在「國際疫苗不夠、本土疫苗不安」,更有令人百思不解的雙重三大問題。首先,三個在疫苗採購與部署問題:為何蔡政府無法購買到足夠國際疫苗?為何不斷拖延民間引進疫苗?為何偏愛本土疫苗?蔡政府回答說「中共阻擾、八項文件、支持國產」,簡單明瞭!其次,疫苗決策方式與思維,有三大問題:不合科學專業、不是理性決策、更非危機處理。

在科學專業,媒體報導高端疫苗二期解盲前,五月卅日衛福部就和高端議定,八月十五日首次供貨四十萬劑,然後九至十二月分五次供貨,完成單劑量包裝二百萬劑,此外還有多劑量包裝三百萬劑。這種解盲前就議定出貨數量與時間作法,不僅缺乏、也是不尊重科學專業,且只有政府一個買家,為何要超前部署?

此外,本土疫苗都是次單位蛋白疫苗,國際社會還沒通過,安全性與有效性如何?美國 Novavax 也是次單位疫苗,在英國臨床三期試驗,中研院何美鄉研究員指今年一月期中報告有效性雖高達百分之九十六,但到五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指出,若排除 HIV 感染者,成年人有效性降至百分之五十五至六十。

美媒指出由於原材料取得不足,Novavax 迄今還未送美國 FDA 審查,且 FDA 宣布不再針對疫苗給緊急授權(EUA),所以 Novavax 必須完成三期試驗後滿六個月,才能申請藥證。本土疫苗連三期尚未進行,就要給予緊急授權,連台大陳培哲院士都辭職批判,如此警示,蔡政府仍一意孤行,真的是為扶持本土疫苗產業嗎?

蔡政府疫苗政策也不符合理性決策程序,國際疫苗已有超過十九億人施打,一年來有些國家超前購買,或是近期完成半數接種,或是已進口足夠疫苗施打。台灣去年底其實有機會獲得大量國際疫苗,後因兩岸政治因素自我局限,實非防疫理性作為。

支持本土疫苗是好事,但是台灣人經常出國商務和旅遊,各國也將啟動疫苗護照,本土疫苗必須取得國際認證,科學上及法律上,這顯然還需相當時間與努力。但是現在不僅遲遲無法進口疫苗,本土疫苗也占未來疫苗相當比例,更別提本土疫苗價格是國際疫苗數倍。整個決策充滿官僚、護短、政治考量,這是疫苗政策嗎

疫苗政策與指揮中心的目的,是要「對抗疫情」,而非「扶植本土疫苗產業」;是要緊急救命的危機處理,而非向世界示範台灣擁有戰略資源。現在確診死亡率超過百分之三全球少見,但似乎把人命當成統計數字,將疫情與疫苗政治化

目前政府的防疫與疫苗政策,更像是一場甩鍋政治秀,百姓人人自危,疫情、經濟與隔離多重壓力,立委與媒體問責,政府卻回說「校正回歸、人民鬆懈、沒有會議記錄」,然後終於承認「每條生命都是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