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40年」牽動美中台變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連臉書都要監控,蔡政府無盡的掌控欲
◆  聯合報黑白集╱有一種政績叫「自拍」
◆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40年」牽動美中台變局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40年」牽動美中台變局


2018-11-03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底,是中國大陸三個40年交會的時刻:一、民國67年(1978年)12月底,鄧小平決定走改革開放路線;二、民國68年(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共和國建交,後者與中華民國斷交;三、也是民國68年(1979年)1月1日,中國大陸當局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放棄以軍事手段、改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關係,並提出「三通」倡議三件事互為關聯,但以改革開放為主軸40年後的今天,仍是以中國大陸的發展為主旋律主變數,牽動著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甚至最終影響到台美關係的發展
先回到40年前。當時中共當局終於覺悟到必須改革開放,但改革開放必須要有一個外在的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大環境,這首先就是要改善中美關係,把美國化敵為友,這又進一步牽動到美台關係,於是在台灣被迫與美國斷交的同時,宣布對台政策及兩岸關係也進入到一個新時代,在當時台灣根本沒有台獨的徵兆及美國的「一中政策」承諾下,決定以和平而非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至於美國方面,打中國牌對付蘇聯是中美建交的大背景,中國決心改變體制走向市場經濟對外開放,讓美國有一個與共產大國建交的合理化理由及因而帶來的巨大商機,於是在台灣問題上只要中共默認「台灣關係法」及繼續對台軍售,維持台海形勢現狀,就符合美國最大利益在整個三角關係中,當時的形勢是中國主動,美國次主動,台灣被動
接下來的40年發展,最大的主變數仍是中國大陸先看台海兩岸。一開始,大陸有土地、有勞力、有政策優惠,但缺資本缺技術缺管理及缺國際網絡,這時台灣作出了巨大貢獻,兩岸互惠,但這段互惠期不長,20年左右,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茁壯,大陸對台灣磁吸愈來愈多的人才與中產階級,而台灣內部也因為兩岸關係引發的統獨矛盾不斷發酵而陷入無休無止的內鬥內耗,曾經為台灣打造出台灣奇蹟及四小龍招牌的一批精英官員專家也逐漸凋零,三種因素輻輳之下,台灣的動能活力快速弱化,本就被動的處境益發被動,愈來愈成為中美大博弈下美方與中方博弈的棋子。
次看中美關係。從建交初期的蜜月關係演變到當前的明顯矛盾,主要變數亦來自於中國發展出現巨大的變化牽動到了兩國關係。民國67年(1978年)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是第15位,民國99年(2010年)超越日本成第二位,不只如此,還有很大概率中國GDP在民國119年(2030年)前後超越美國,取代美國已坐了超過一個世紀的老大位子。必須看到及了解的是,這40年來中國的變化,不單是一個單純的「崛起」,更是一個本質上的「復興」。也因此,中美的大博弈也將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現在也只是一個開頭。
美國保霸的決心不容懷疑,中國追求偉大復興的決心也不容懷疑,兩個不容懷疑注定了中美兩強本世紀上半葉必有一爭,雙方爭逐的除了經濟力(GDP)、科技力(5G與AI)、戰略力(一帶一路與印太戰略)之外,在地緣博弈上必然聚焦於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美國要封,中國要衝而台灣,正是在第一島鏈上雙方封與衝的關鍵必爭之地
這就再看台美關係了。長期以來,維持台海現狀最符合美國利益,一則以台灣制約中國大陸,二則賺軍售的錢也制約台灣。而如今形勢出現巨大變化,美國的對台政策必然要做兩手準備,一是加強台灣作為棋子的角色與作用以對付中國大陸,二是如果台海現狀不能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如何調整戰略部署的準備。
三個40年過去了,三個40年之下的中國發展、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及台美關係也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撫今追昔令人感慨,鑑往知來又讓人警惕,對台灣而言,這是攸關盛衰福禍的關鍵時刻,對執政當局,對企業,對老百姓,無一例外。







聯合報黑白集/有一種政績叫「自拍」


2018-11-02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左)批評高雄又老又窮,讓民進黨四處動員反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批評高雄「又老又窮」,搞得民進黨又羞又怒,四處動員反駁此說。其中,總統府國策顧問劉進興貼出一段「國家地理頻道」影片,要藉美輪美奐的影像「打臉」韓國瑜。這段影片美固美矣,但要作為反駁之雄辯,恐怕力道還差一截。
原因無他,這部名為《創新城市:高雄》的紀錄片,並非由「國家地理頻道」主動提案攝製,而是由高雄市地政局委託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作為慶祝高雄市地重劃一甲子的活動之一。影片當然拍得很好,高雄市新穎建築的呈現也很到位,但既然是「自拍」的政績,要作為駁斥高雄又老又窮的辯白,則「證據力」難免弱了一點
不可諱言,這類合作紀錄片有助於城市行銷,也能提高台灣的能見度,值得鼓勵。四年前,柯文哲剛就任台北市長,也曾將他拆除忠孝橋、復原北門的過程商請國家地理頻道拍成《台北舊城市復興運動》的紀錄片當時動用了縮時攝影及空拍機,將八天的拆除過程拍得淋漓盡致,並佐以歷史圖片。我們不知道高雄《創新城市》一片花了多少錢,但北市府在北門重現一片花了一千多萬元,投資報酬率不錯。
問題是,綠營國策顧問想用影片證明高雄「不老不窮」,就算能打動外地人,恐怕不足以說服在地人底層的高雄市民,過著什麼徬徨無助的生活,當然不會出現在唯問光鮮的政績影片裡高雄文宣能力很強,並不表示人民生活好過








聯合報社論/連臉書都要監控,蔡政府無盡的掌控欲


2018-11-02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安局長彭勝竹(前排左)日前在立法院坦承,已偵蒐公開網路社群「詆毀國家元首」等情資,引發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安局長彭勝竹在立法院坦承,該局已開始偵蒐「臉書」等網路社群,並鎖定特定社群及新聞網持續監控,蒐集「詆毀國家元首」、「擾亂社會安定」之相關情資。正值選舉期間,蔡政府一方面威嚇要打擊「假新聞」,另一方面又動用國家機器扮演網路監控的「老大哥」,連「詆毀國家元首」這種戒嚴年代的罪名都搬出來這些作法,除了反射蔡政府的心虛,也暴露它難以按捺的社會控制欲望
無獨有偶,銓敘部同日也發表聲明,提醒各機關公務人員應嚴守「行政中立」,若在上班時間以公家電腦上網至候選人臉書按讚或留言,即可能觸法此一聲明,顯然「警告」意味多於「提醒」,目的在製造「寒蟬效應」,壓抑公務人員的政治參與。公務人員本來就該保持行政中立,但如果他們在午休時間用自己的手機上網對特定候選人按讚,這難道也觸法?更何況,像中選會在清點公投連署書時,如何要求戶政事務所人員從嚴過濾某些公投提案,這類行為對行政中立的系統性破壞其實更嚴重千百倍;但難道由上而下的破壞,就可以縱容?
銓敘部把公務員的「行政中立」標準壓低到臉書按讚的個人作為,這種「見秋毫而不見輿薪」的規範手段,洩漏了蔡政府的精神底限。人們如果把視野拉高到「機關」層次的作為,看到的便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在高處,「行政中立」及「政治中立」處處受到破壞,銓敘部又有資格管嗎?
最新的例子是,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發動到宜蘭會勘「益興礦場」是否涉及違法開採情事,此舉明顯是衝著國民黨宜蘭縣長候選人林姿妙而來,企圖打擊其選情;而民進黨候選人陳歐珀竟也在現場指指點點,毫不避諱。簡言之,這是執政黨立委假公濟私,拿問政權力當選舉工具,假藉調查為名「做球」給綠營候選人發揮。無獨有偶,同一天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到台北市考察住宅及都更中心,結果立委均未現身,唯獨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到場。這樣的安排,「假考察、真造勢」的目的昭然若揭內政部辯稱,此舉並未違反「行政中立」當然囉,立法院的民進黨召委才是「主嫌」,內政部不過配合行事。但比起臉書按讚那樣的小事,誰更破壞行政中立?
蔡政府把臉書監控當成「國家安全」議題大張旗鼓辦理,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不可諱言,流言的戢止和謠言的澄清,都是政府在網路時代要加倍費心的工作。然而,動員國安部門監控臉書群組,絕對是備多力分、事倍功半的事。事實上,真正的國家大敵或隱患,也絕不在這些地方。尤令人納悶的是,何謂「詆毀」國家元首?人民若不滿意施政,不能罵總統「無能」嗎?人民若覺得政府濫權,信口一句「獨裁」,也會被抓去關嗎?台灣威權時代的種種陰影,隨著蔡政府加強各種監控,似乎日漸還魂。這不論是黨政高層指示,或各部門自作主張,都將導致言論自由的限縮及寒蟬效應的擴大。試問,蔡英文真的那麼害怕聽到人民的真心話嗎?
民進黨一向對中共的言論箝制及網路圍堵嗤之以鼻,並以台灣言論空間的廣闊為豪。誰料,蔡英文執政才兩年半,竟然也步上了網路監控、言論打壓這條不歸路,豈不諷刺!讓人擔心的,不止是執政者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限縮言論自由;更讓人擔心的,是埋藏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底下,還有另一層的「政黨私心」。包括最近政府動員檢調查緝可能介入台灣選舉的「境外資金」,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有些行政作為極可能被當成打擊對手的工具,那都是比「兩顆子彈」更可怕的東西。
蔡政府對選情的不安已溢於言表,而它的社會控制欲正方興未艾,民眾不能掉以輕心

【即時短評】為何民進黨這次選戰打得「悶」?

◆  【即時短評】為何民進黨這次選戰打得「悶」?

◆  【即時短評】台中「州廳」靈魂已死?官舍再生變美術館
◆  【重磅快評】綠營狂轟韓國瑜 吵贏香蕉還是賣不掉
◆  【重磅快評】台鐵當然該公司化 吳宏謀為什麼力阻?
◆  【即時短評】美台防務交流 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  【重磅快評】檢方水準如東廠?三中案法庭攻防解密
◆  【即時短評】漁民跑票也喚不醒 蔡政府要裝睡到何時?
◆  【重磅快評】吃台夠夠令人氣!只歎蔡政府遇日就轉彎
◆  【重磅快評】因為普悠瑪悲劇 中油出包安全下莊?
◆  【重磅快評】高雄選舉尚未分高下 綠營恐已先輸了格調
◆  【即時短評】楊文科出席抗議地價稅 是勇於面對?







【即時短評】為何民進黨這次選戰打得「悶」?


2018-11-03 11:19 聯合報  記者周佑政╱即時報導
陳其邁左營大新莊後援會造勢大會。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這次選戰打得「悶」,除蔡政府兩年來的「改革」得罪人,綠營在野時高舉維護勞權、環保、婚姻平權等大旗,執政後卻決策反覆,東廠事件讓轉型正義淪為廉價的政治操作,普悠瑪意外傷亡慘重高官竟一問三不知中間選民不滿,綠營支持者沈默,都是民進黨陷入苦戰的原因
民進黨已完全執政,但不論在攸關勞權的一例一休勞基法修正,婚姻平權的民法專法之爭,深澳電廠、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的決策上,卻只想各方討好,態度一變再變。面對年金改革、轉型正義、國民黨黨產、台大校長「卡管」等爭議大案時,卻又突然態度堅定,大刀一揮毫不留情。
選戰期間,深澳電廠從「乾淨的煤」到迅速決定停建,促轉會爆發東廠事件,屏東縣府用政治力影響公務員違反行政中立,類似事件,政治操作斧鑿痕跡斑斑。非關藍綠、攸關民生的油品卻出包,疫苗有疑慮,股市不穩定,就連普悠瑪翻覆如此重大的事件,官員也在推諉說謊
總統與縣市長任期交錯,縣市長選舉就是中央執政的實質「期中考」,中央施政良窳是影響選情的關鍵這次綠營鐵票倉高雄恐面臨生鏽,除了候選人選戰策略須檢討,更可能的原因,是民眾對民進黨執政大環境不滿,情緒需要宣洩出口
蔡政府執政兩年來,爭議政策與突發「意外」層出不窮,人民感受是大權在握的民進黨只會搞政治、拚選舉,治理的螺絲卻鬆了。這樣的負面效應短則衝擊這次選舉,長則延續到民國109年(2020年)大選,民進黨不能只簡化問題,一味怪罪選民「反改革」。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  方祖涵/非典型亞裔新生代
◆  嚴震生/衣索比亞的政治三部曲







施振榮/打造空總基地 成為文化科技園區


2018-11-02 23:36 聯合報  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空總創新基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微笑曲線來看,過去台灣產業發展,政府習慣「由左想右」,把資源投入在左端的研發,就認為會是市場需要的新需求,尤其藝文界更是如此。但未來應該有的新思維應是「由右引左」、「以終為始」,要了解右端的市場,由終端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再引導左端投入資源
前衛實驗性的藝文創作,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國藝會、國表藝都投入大筆的資源投入補助,補貼製作。但是,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角度,則要由僅依賴補助的思維,翻轉為「由右引左」的思考,以市場需求成為創作最重要的推動力,讓市場運作的力量引進更多的資源。
而政府推動文創產業的發展策略也要轉變為以健全活絡市場交易機能為主,建立一個文創產業可以生生不息的生態,才能突破目前的困境。台灣不缺源源不斷的藝文創作能量,缺的是市場規模太小,無法支撐優質的創作持續投入市場。
舉例來說,對於「空總創新基地」運用,當年行政院前院長毛治國決定這個黃金地段不進行都更及商業開發,而形塑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創新基地,作為孕育創新概念發想的亮點,以滿足目前世代的需要,同時把這塊土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保留給將來的世代決定。
目前空總創新基地在文化部接管後,則以藝文為發展方向。我認為,未來空總創新基地的發展,將是台北能否成為一個偉大城市的關鍵計畫。
我建議,應打造空總創新基地成為「文化科技園區」,結合台灣的藝文與科技兩大創新元素,為台灣創造新價值。未來應以當年開發科學園區的經驗,只租不賣,開放由民間來租地建設,在符合藝文創新基地的宗旨與目標下,成為一個具市場機能的藝文創作、展演、交易的平台。
此外,由於空總創新基地上有許多歷史建物,未來可依相關規定讓廠商依商業性質的用途不同:一、保留歷史建物但予以整修;二、有的可拆除重建;三、或在現有的空地加蓋。
當年科學園區在發展初期,以發展研發為主力,初期失敗,後來園區開放容許大量製造的廠商進駐,造就如今科學園區的產值。因此,空總創新基地也應開放商業行為,如此也能讓北北基桃的居民能有更多優質的藝文活動,更可成為來台觀光客的藝文盛地。
如果主管機關文化部階段性認同這個方向,我建議可由文化部、科技部、藝文界及文化科技發展聯盟共同來參與研擬空總創新基地未來的發展計畫,衡量空總創新基地現有的藝文設施,並考量未來藝文市場的需求,強化與市場連結,導入企業資源,建構一個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產業化的新生態。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