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40年」牽動美中台變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連臉書都要監控,蔡政府無盡的掌控欲
◆  聯合報黑白集╱有一種政績叫「自拍」
◆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40年」牽動美中台變局






經濟日報社論/「三個40年」牽動美中台變局


2018-11-03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底,是中國大陸三個40年交會的時刻:一、民國67年(1978年)12月底,鄧小平決定走改革開放路線;二、民國68年(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共和國建交,後者與中華民國斷交;三、也是民國68年(1979年)1月1日,中國大陸當局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布放棄以軍事手段、改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關係,並提出「三通」倡議三件事互為關聯,但以改革開放為主軸40年後的今天,仍是以中國大陸的發展為主旋律主變數,牽動著中美關係及兩岸關係甚至最終影響到台美關係的發展
先回到40年前。當時中共當局終於覺悟到必須改革開放,但改革開放必須要有一個外在的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大環境,這首先就是要改善中美關係,把美國化敵為友,這又進一步牽動到美台關係,於是在台灣被迫與美國斷交的同時,宣布對台政策及兩岸關係也進入到一個新時代,在當時台灣根本沒有台獨的徵兆及美國的「一中政策」承諾下,決定以和平而非軍事手段解決台灣問題至於美國方面,打中國牌對付蘇聯是中美建交的大背景,中國決心改變體制走向市場經濟對外開放,讓美國有一個與共產大國建交的合理化理由及因而帶來的巨大商機,於是在台灣問題上只要中共默認「台灣關係法」及繼續對台軍售,維持台海形勢現狀,就符合美國最大利益在整個三角關係中,當時的形勢是中國主動,美國次主動,台灣被動
接下來的40年發展,最大的主變數仍是中國大陸先看台海兩岸。一開始,大陸有土地、有勞力、有政策優惠,但缺資本缺技術缺管理及缺國際網絡,這時台灣作出了巨大貢獻,兩岸互惠,但這段互惠期不長,20年左右,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實力的茁壯,大陸對台灣磁吸愈來愈多的人才與中產階級,而台灣內部也因為兩岸關係引發的統獨矛盾不斷發酵而陷入無休無止的內鬥內耗,曾經為台灣打造出台灣奇蹟及四小龍招牌的一批精英官員專家也逐漸凋零,三種因素輻輳之下,台灣的動能活力快速弱化,本就被動的處境益發被動,愈來愈成為中美大博弈下美方與中方博弈的棋子。
次看中美關係。從建交初期的蜜月關係演變到當前的明顯矛盾,主要變數亦來自於中國發展出現巨大的變化牽動到了兩國關係。民國67年(1978年)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是第15位,民國99年(2010年)超越日本成第二位,不只如此,還有很大概率中國GDP在民國119年(2030年)前後超越美國,取代美國已坐了超過一個世紀的老大位子。必須看到及了解的是,這40年來中國的變化,不單是一個單純的「崛起」,更是一個本質上的「復興」。也因此,中美的大博弈也將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現在也只是一個開頭。
美國保霸的決心不容懷疑,中國追求偉大復興的決心也不容懷疑,兩個不容懷疑注定了中美兩強本世紀上半葉必有一爭,雙方爭逐的除了經濟力(GDP)、科技力(5G與AI)、戰略力(一帶一路與印太戰略)之外,在地緣博弈上必然聚焦於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美國要封,中國要衝而台灣,正是在第一島鏈上雙方封與衝的關鍵必爭之地
這就再看台美關係了。長期以來,維持台海現狀最符合美國利益,一則以台灣制約中國大陸,二則賺軍售的錢也制約台灣。而如今形勢出現巨大變化,美國的對台政策必然要做兩手準備,一是加強台灣作為棋子的角色與作用以對付中國大陸,二是如果台海現狀不能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如何調整戰略部署的準備。
三個40年過去了,三個40年之下的中國發展、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及台美關係也都出現了顯著的變化,撫今追昔令人感慨,鑑往知來又讓人警惕,對台灣而言,這是攸關盛衰福禍的關鍵時刻,對執政當局,對企業,對老百姓,無一例外。







聯合報黑白集/有一種政績叫「自拍」


2018-11-02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左)批評高雄又老又窮,讓民進黨四處動員反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批評高雄「又老又窮」,搞得民進黨又羞又怒,四處動員反駁此說。其中,總統府國策顧問劉進興貼出一段「國家地理頻道」影片,要藉美輪美奐的影像「打臉」韓國瑜。這段影片美固美矣,但要作為反駁之雄辯,恐怕力道還差一截。
原因無他,這部名為《創新城市:高雄》的紀錄片,並非由「國家地理頻道」主動提案攝製,而是由高雄市地政局委託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作為慶祝高雄市地重劃一甲子的活動之一。影片當然拍得很好,高雄市新穎建築的呈現也很到位,但既然是「自拍」的政績,要作為駁斥高雄又老又窮的辯白,則「證據力」難免弱了一點
不可諱言,這類合作紀錄片有助於城市行銷,也能提高台灣的能見度,值得鼓勵。四年前,柯文哲剛就任台北市長,也曾將他拆除忠孝橋、復原北門的過程商請國家地理頻道拍成《台北舊城市復興運動》的紀錄片當時動用了縮時攝影及空拍機,將八天的拆除過程拍得淋漓盡致,並佐以歷史圖片。我們不知道高雄《創新城市》一片花了多少錢,但北市府在北門重現一片花了一千多萬元,投資報酬率不錯。
問題是,綠營國策顧問想用影片證明高雄「不老不窮」,就算能打動外地人,恐怕不足以說服在地人底層的高雄市民,過著什麼徬徨無助的生活,當然不會出現在唯問光鮮的政績影片裡高雄文宣能力很強,並不表示人民生活好過








聯合報社論/連臉書都要監控,蔡政府無盡的掌控欲


2018-11-02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安局長彭勝竹(前排左)日前在立法院坦承,已偵蒐公開網路社群「詆毀國家元首」等情資,引發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安局長彭勝竹在立法院坦承,該局已開始偵蒐「臉書」等網路社群,並鎖定特定社群及新聞網持續監控,蒐集「詆毀國家元首」、「擾亂社會安定」之相關情資。正值選舉期間,蔡政府一方面威嚇要打擊「假新聞」,另一方面又動用國家機器扮演網路監控的「老大哥」,連「詆毀國家元首」這種戒嚴年代的罪名都搬出來這些作法,除了反射蔡政府的心虛,也暴露它難以按捺的社會控制欲望
無獨有偶,銓敘部同日也發表聲明,提醒各機關公務人員應嚴守「行政中立」,若在上班時間以公家電腦上網至候選人臉書按讚或留言,即可能觸法此一聲明,顯然「警告」意味多於「提醒」,目的在製造「寒蟬效應」,壓抑公務人員的政治參與。公務人員本來就該保持行政中立,但如果他們在午休時間用自己的手機上網對特定候選人按讚,這難道也觸法?更何況,像中選會在清點公投連署書時,如何要求戶政事務所人員從嚴過濾某些公投提案,這類行為對行政中立的系統性破壞其實更嚴重千百倍;但難道由上而下的破壞,就可以縱容?
銓敘部把公務員的「行政中立」標準壓低到臉書按讚的個人作為,這種「見秋毫而不見輿薪」的規範手段,洩漏了蔡政府的精神底限。人們如果把視野拉高到「機關」層次的作為,看到的便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在高處,「行政中立」及「政治中立」處處受到破壞,銓敘部又有資格管嗎?
最新的例子是,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發動到宜蘭會勘「益興礦場」是否涉及違法開採情事,此舉明顯是衝著國民黨宜蘭縣長候選人林姿妙而來,企圖打擊其選情;而民進黨候選人陳歐珀竟也在現場指指點點,毫不避諱。簡言之,這是執政黨立委假公濟私,拿問政權力當選舉工具,假藉調查為名「做球」給綠營候選人發揮。無獨有偶,同一天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到台北市考察住宅及都更中心,結果立委均未現身,唯獨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姚文智到場。這樣的安排,「假考察、真造勢」的目的昭然若揭內政部辯稱,此舉並未違反「行政中立」當然囉,立法院的民進黨召委才是「主嫌」,內政部不過配合行事。但比起臉書按讚那樣的小事,誰更破壞行政中立?
蔡政府把臉書監控當成「國家安全」議題大張旗鼓辦理,是一件令人困惑的事不可諱言,流言的戢止和謠言的澄清,都是政府在網路時代要加倍費心的工作。然而,動員國安部門監控臉書群組,絕對是備多力分、事倍功半的事。事實上,真正的國家大敵或隱患,也絕不在這些地方。尤令人納悶的是,何謂「詆毀」國家元首?人民若不滿意施政,不能罵總統「無能」嗎?人民若覺得政府濫權,信口一句「獨裁」,也會被抓去關嗎?台灣威權時代的種種陰影,隨著蔡政府加強各種監控,似乎日漸還魂。這不論是黨政高層指示,或各部門自作主張,都將導致言論自由的限縮及寒蟬效應的擴大。試問,蔡英文真的那麼害怕聽到人民的真心話嗎?
民進黨一向對中共的言論箝制及網路圍堵嗤之以鼻,並以台灣言論空間的廣闊為豪。誰料,蔡英文執政才兩年半,竟然也步上了網路監控、言論打壓這條不歸路,豈不諷刺!讓人擔心的,不止是執政者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限縮言論自由;更讓人擔心的,是埋藏在「國家安全」的大帽子底下,還有另一層的「政黨私心」。包括最近政府動員檢調查緝可能介入台灣選舉的「境外資金」,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有些行政作為極可能被當成打擊對手的工具,那都是比「兩顆子彈」更可怕的東西。
蔡政府對選情的不安已溢於言表,而它的社會控制欲正方興未艾,民眾不能掉以輕心